温情读史(林觉民和陈意映的爱情故事)
与妻书

与妻书林觉民【导读提示】林觉民是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的敢死队队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佼佼者。
他的故居坐落在福州市杨桥巷,也就是著名的三房七巷。
林觉民的婚姻本来也是封建试的包办婚姻,他是个很有文化学识的人,他妻子陈意映却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家庭妇女,但是他们那份至深至纯的爱却不能不令人感动。
林觉民投身革命,卖掉家产用以制造炸弹,陈意映不但不反对,还拿出自己的首饰和陪嫁来支持他。
林觉民运送炸弹出城时要把这些炸弹放在棺材里,然后要一个女人来扮做寡妇哭她丈夫,这个女人本来他是要陈意映来扮的,陈也很愿意,但是,林觉民考虑到陈已身怀有孕,就令选了别人。
林觉民死后,有一天陈意映在门口看到一个包袱,打开后,她看到丈夫的遗书也就是给她的《于妻书》。
书中林觉民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火热衷肠以及浓浓情爱。
他想到他们在冬日阳光下携手并肩观赏梅花;在明月青灰里窃窃私语,情意绵绵,无话不谈。
由于革命的奔走,他经常要出门在外,不能在她身边照顾她,他内疚的发疯。
于是,他拼命的喝酒,喝醉了就哭,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对她的思念。
几年前逃家复归时她哭着告诉他,以后离家远行时要带上她,也好有个照顾,她是多么理解和支持他!他们爱的那么深刻,那么刻骨铭心。
他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都能象他们一样享受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
【研学内容】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
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与妻书》读后感范文三篇

《与妻书》读后感范文三篇引导语:《与妻书》是很多人都会学到的一篇文章,而有关《与妻书》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的文章,欢送阅读!“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这是情人间最高的境界了吧。
许多人一辈子都在探寻:到底何为爱情?却鲜有人得出最终结果。
但是,在民国时期,却有对恋人演绎了一场超越肉体,超越生死,超越灵魂的,让天地都为之动容的完美爱情神话。
1911年4月24日,在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写下了为后人所动容的《与妻书》字字血泪,让人含泪。
“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这是一种怎样的不舍之情啊!但是,国难当前,国贼尚存,这让这位爱国的热血青年不能为儿女私情而弃国家于不顾。
身怀一腔报国热情,“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多么远大的抱负,多么理性的思考。
林觉明能舍身为国的精神让世人所感慨。
虽然与妻子是封建的包办婚姻,但是,二人在新婚之夜一见钟情,并定下了死生契阔。
共同生活的三年时间,留给妻子陈意映的,多为甜蜜,多为欢欣。
这些回忆支撑了这个女子为期一年的生命,但最终,却因忆夫成疾,终在,丈夫就义后的一年,也驾鹤西去。
死时的她,面色虽苍白,但是嘴角依然含着一种解脱般的笑容。
也许,这对她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二人虽未成连理枝,但亦可同为比翼鸟,从此海角天涯,不离不弃。
面对国家与爱人,林觉民虽有不舍,但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天下。
面对生者与死者,其妻意映也含泪支持丈夫的选择。
一个是满腔抱负,学富五车的海外学成归来的才子。
一个是端庄贤慧的大家闺秀。
二人看起来像是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但是,越演绎出一场壮美的爱情故事。
这不能说不是一场旷世之恋啊。
时隔几年,再次一览《与妻书》,突然生出了一丝惆怅和悲伤。
犹记得几年前,第一次看到此文时,只觉林觉民的伟岸、高大,觉其愿为天下人之幸福而舍己之幸福乃是大义也,心中崇敬之情顿生。
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与妻书》--林觉民

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与妻书》--林觉民《与妻书》--为有牺牲多壮志林觉民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
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了解我的心思,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
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
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
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
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
你不要悲伤啊!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
”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
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
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
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好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
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
与妻书解读

与妻书解读
【引言】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英勇的革命志士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舍小家为大家。
他们中的许多人,如林觉民,不仅在革命实践中英勇奋斗,还通过文字抒发了对家人深厚的感情。
与妻书就是林觉民在投身革命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告别信。
这封信既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爱意和感激之情,又阐述了自己投身革命的信念和决心。
【正文解读】
在与妻书的开篇,林觉民便深情地写道:“意映卿卿如晤,吾今死矣!”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牵挂,又透露出即将离世的不舍。
在信的后续内容中,林觉民详细描述了自己投身革命的信念和决心。
他写道:“吾自遇汝以来,有意乎为天下人谋幸福,无意乎为吾躬谋私利。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在信的中间部分,林觉民告别妻子,表达了生死离别的悲痛和不舍。
他写道:“我与汝有三重别,曰世事、曰人生、曰离别。
世事如梦,人生如梦,离别如梦。
梦与梦相值,吾将安适哉!”这段文字充满了哀伤、惋惜和无奈,让人不禁为这对离别的爱人感到惋惜。
【与妻书的价值和影响】
与妻书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书信体散文的典范之作,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情感价值。
作为一份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文献,与妻书展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仰。
而在情感方面,这封信成为
展现真挚爱情和家国情怀的典范,让后人感受到了革命者既有英勇无畏的一面,也有深情厚意的一面。
【结语】
与妻书是林觉民烈士在生死关头,对妻子和家人最后的告白。
这封信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既有坚定的信仰,又有真挚的情感。
《与妻书》读后感_《与妻书》读书笔记

《与妻书》读后感_《与妻书》读书笔记今天,在爸爸的推荐下,我读了《与妻书》这篇文章,是林觉民在跟随孙中山抗清起义前三天为妻子所作。
当时,林觉民知道自己在战场上必死无疑,但是他为了给祖国带来和平的生活,视死如归,不畏牺牲,这就是他与妻子最后的诀别。
从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林觉民强烈的爱国精神。
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价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他明知道自己会死于战场,但他为了中国,不惜牺牲,慷慨赴死。
他明明特别爱他的妻子,但是他对清王朝的恨远远胜过他对妻子的爱!而正是因为他爱妻子,他才会像文中说的那样“泪珠与笔墨齐下!”他死于战场上,他不痛苦吗?当然痛苦!但是他对将来天下太平的喜悦与期盼,远远胜过痛苦!林觉民是用个人的生命,换来全天下中国人的幸福!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像林觉民这样的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太平日子,我们不能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许多多像孔繁森、叶欣等等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他们心系百姓,坚守岗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样的,我们不能忘!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在新的时期,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富裕安康,发奋图强,好好学习,提高本领,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更是要牢牢谨记,时刻不能忘!这个人的名字,永远的镌刻于冰冷的石头上,有人记得,有人忘记,有人怀念,有人漠然。
一篇儿女情长的诀别书,让人记得的,远远,多过于他的生平和牺牲。
然而,还是有人被遗忘,还是有人被岁月的轻尘一层层模糊掉曾经的名字,一如曾经车水马龙的大唐,一如曾经千疮百孔的晚清,被历史的浪潮托起,又压下,这一起一落间,便空空流转了几个轮回。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喉头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
林觉民与陈意映[1]
![林觉民与陈意映[1]](https://img.taocdn.com/s3/m/7c931225a5e9856a561260ab.png)
林觉民与陈意映——刹那即永恒她叫陈意映,出身名门,与绪年间的朝廷重氏陈宝琛同宗,自幼在书香门第长大,知书达理,能诗善文。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她嫁与进步青年林觉民为妻。
那是最典型的包办婚姻,彼此不熟识,却稀里糊涂地成了夫妻。
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出人意料地好,在福州的林家老宅里,年少的他们羞涩地品味着夫妻间的甜蜜。
那时尚在福建大学堂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教育的林觉民,有着当时青年特有的豪情与热血。
他深受西方学说的影响,文化救不了中国,于是,在完成了学业后,于1906年自费留学日本,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那时他们才刚刚结婚一年,正是感情浓厚之时,意映已产下一子,林觉民却离开妻儿漂洋过海,留下意映一人在家中侍奉父母,照料孩子。
对此,林觉民深怀感激与愧疚。
分别的日子里,意映在家独守空房,侍母教子。
林觉民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这一对年轻的夫妻只有在林觉民每年暑假回家时才能见上一面。
那时,林觉民已经预料到革命的艰难与危险,有一次他沉重地对意映说,希望她能先他而死。
意映不解其意,甚至闻言而怒。
林觉民解释道,他若先死,就要让她承受悲伤,他于心不忍,倒不如让她先死,他来承受,这些话,在《与妻书》中林觉民这样写道:“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是的,谁也无法预料到他会先她而去,而且,去得那么急。
1911年春天,得知黄兴等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林觉民遂赴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革命同志。
1911年4月24日夜深人静之时,在临近江边的一幢小楼上,林觉民想到即将打响的生死未卜的起义,想到家中的弱妻稚子,泪不能禁。
他展开一块方巾,彻夜疾书,写下了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也就是那篇感人肺腑的《与妻书》。
一张五尺见方的白巾上,字越写越小,到最后,几乎密得成了蝇头。
他一定是希望那方巾长得没有尽头,才可以表达对妻子的情意吧。
天亮后,他把信交给一位朋友,叮嘱道:“我死,幸为转达。
100年来最感人的情书——《与妻书》,一个男人的似水、钢铁情怀

100年来最感人的情书——《与妻书》,一个男人的似水、钢铁情怀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书【导读】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侯人。
林觉民是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献身为国,为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先烈。
林觉民的《与妻书》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很有影响的一篇作品。
他与林文、林尹民,(三人同年生、同年为创建民国而捐躯)并称黄花岗“三林”英烈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在进攻总督衙门的战斗中受伤力尽被俘。
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年少聪慧】天才少年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
13岁的少年,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卷上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便拂袖而去,何等潇洒,又是何等离经叛道!至此,便已不难看出,这将是个不凡男子。
15岁的少年在新式大学堂嗷嗷待哺,如饥似渴地接受各种“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与学说。
他办女学堂,鼓励女孩子包括家里的女佣前去学习。
他资助她们走出去,接受更高等的学习。
他是冲破旧社会的一股清新的风。
他为自己取号为“抖飞”,大鹏展翅,一飞冲天。
【爱情如蜜】美好时光18岁的林觉民遵循父母之命娶妻成家,妻是大家闺秀的陈意映。
她碧玉年华17岁,耽诗书,好吟咏,曾为《红楼梦》中人物写过诗卷。
一个是青年才俊,一个是红袖佳人,二人情投意合,你侬我侬。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有一段文字,便是他俩爱意缱绻的注解:“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新婚燕尔,终日厮守。
冬天昼长夜短,他与她并肩,携手,悠悠赏着窗外的横逸疏梅,月影杳杳。
喁喁耳语,甜言蜜语,是清欢,是浓情。
月光是慢的,日光是慢的,两人的交流是轻的慢的。
双栖楼前楼下他俩许多双宿双飞的身影。
只是,只是缱绻一时无法延伸至一世。
在留学日本期间,他写过一篇记录自己和妻子情感生活的文章,文章中这样的语句:“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
中国历史故事-林觉民有没有后代?林觉民《与妻书》妻子是谁?林觉民为什么会选择离开妻子?

中国历史故事-林觉民有没有后代?林觉民《与妻书》妻子是谁?林觉民为什么会选择离开妻子?林觉民是近代革命义士,1911年4月27日与黄兴等革命者一道发动了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许多革命人士在这次起义中牺牲,而林觉民也是在这次起义中被清军俘虏,最后英勇就义。
后世人将这批烈士,统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林觉民牺牲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实在年轻。
林觉民被后世所熟知,完全因为他的两封遗书,分别写给他的父亲和妻子的《禀父书》、《与妻书》。
特别是林觉民的《与妻书》,句句真切,字字泣血,读来令人哀痛不已。
在这份遗书中,他向自己的妻子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参加起义,表示了对自己妻子的不舍之情,以及为国捐躯,慷慨就义的崇高爱国情怀,让人钦佩不已。
林觉民所书的《与妻书》中,提到了他的后代。
《与妻书》的第六段言:“吾今死无馀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甚幸!甚幸!”在这段中,表明林觉民去世之时,已经有了两个子嗣。
一个是长子林依新,当时已经五岁。
另一个则还在妻子的腹中,林觉民去世之后成为遗腹子。
这个遗腹子,也就是“腹中之物”是林觉民的第二个儿子—林仲新。
林依新没有像他的父亲林觉民期望的那样长大成人,继承父亲的遗志。
很遗憾的是,他在九岁的时候就夭折而亡。
二子林仲新后来由祖父带大,民国政府成立之后,生活支出与学费多由民国政府承担。
林仲新后来考中上海光华大学,大学毕业之后跟随林觉民旧交林森在政府中做事。
在国民政府中当过科长、局长等。
解放后新中国成立,林觉民在福建漳州定居。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为成分问题,曾经受到过一些磨难,好在平安的度过了文革,后来还曾任福建省漳州市粮食局副局长。
公元1983年,林仲新因病去世。
林觉民的遗书《与妻书》一直保留在林仲新手中,后来林仲新将遗书捐献给福建博物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情书
温情读史这一刻
生物工程二班王茹楠 135050220 广督府的枪声渐渐平息,东辕门里的硝烟也已化为历史的陈迹。
然而,纵使那淋漓的鲜血被抹去千遍,纵使不会再有人提起你的名字。
我依然会铭记,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令我潸然泪下的不是六君子的呐喊,而是一千三百字的柔情。
林觉民,字意洞,福建闽侯人。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知书达理,能诗善文的名门闺秀陈意映。
虽是媒妁之言,头次见面,他看她心如撞鹿,她看他柔情万千。
所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就是这样开始的。
婚后的日子,是陈意映深感幸福的日子,也是林觉民此生最温情的回眸。
林觉民在《与妻书》里写道:“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夫妻俩的居所是一座二层小楼,比翼双飞是共同心愿,所以它又叫双栖楼。
楼前有陈意映为爱所植的蕉与梅,林觉民不在自己身边的时候,它们便是她不离不弃的伴儿。
后来,陈意映寄给林觉民的信笺落款总是署着“双栖楼主”的名字。
双宿双飞是陈意映心底长久的渴望,可是林觉民到底是让她失望了。
“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
这是陈意映对丈夫的唯一要求,可偏偏这样简单的要求对于十八岁便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的林觉民来说是最难实现的。
他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甚至
生命给她,偏偏看不得他跟着自己去冒险牺牲,踏上一条不归路。
1911年林觉民以学校放樱花假为由回家探望了父母和怀孕的妻子。
却不知这一别竟是诀别。
在奔赴刑场的前夜,这个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好男儿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
初读《与妻书》认为林觉民太过自私,自己舍生取义却留下妻子一人承受失去挚爱的痛苦;陈意映也太过无情,挚爱死后仍苟活于世。
后来才体会到,他们之间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
林觉民无疑是深爱意映的,这封充满不舍爱意的《与妻书》便是最好的证明。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使他们无奈分离的,是那混乱时代里残喘的中国现状。
日后读到一篇陈意映的回信,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意映之前是尽知丈夫的危险,不舍得独活的,然而,她终究还是孤独地活下来,为了林觉民留下来的那个遗腹子。
她的余生,永远被定格在1911年3月11日的一篇《与妻书》。
想来,陈意映不是没有怨的。
若能与林觉民同赴黄泉,对她而言该是件幸事,至少也是种解脱。
而她不能……
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
然而,我不会不记得那一封写在白手帕上的遗书,那一千三百字的柔情。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看到开头酸楚就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