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比较鉴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比较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学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1、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2、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梅》宋.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明确:梅香雪白各显风采导入诗歌比较鉴赏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1、内容、情感比较方法指津:①读诗题。

②注意注解。

③抓关键词语。

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

⑤积累常用感情基调用语。

2、意象、意境比较方法指津:①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②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③注意诗歌的不同类别3、语言赏析比较方法指津:①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

②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等。

4、手法、技巧比较方法指津:①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

②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③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三、诗歌比较鉴赏课堂练习1.手法鉴赏练习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

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东风暗拆”一句作者想象芭蕉终于展开时的情态,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比拟、对比、衬托等手法,描绘了海棠在重重新绿映衬下未开的娇羞之美,将海棠比拟成少女,与桃李形成对比,衬托出海棠的不趋时,矜持高洁、不与群芳争艳的品格,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案主备人:闫冬艳一、教学目标:本课为人教版选修第二单元赏析示例,是自读课,是一篇写景诗歌,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第一单元诗歌的基础上,学会鉴赏写景诗歌,把握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同时学会把握意象,体会意境。

为此,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4.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二、预习导学(一)知识梳理1.作者及背景张若虚,唐代(朝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诗歌体裁)。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二)读准下列字音滟滟(yàn)芳甸(diàn)皆似霰(xiàn)纤尘(xiān)扁舟(piān)捣衣砧(dǎo)(zhēn)西斜(xiá)碣石(jié)(三)本文以月为线索,“海上明月共潮生”“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摇情满江树”四句诗精心选取的月升、月悬、月斜、月落四个位置。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欣赏不同诗人的作品,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心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意境与情感1.1 介绍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1.2 分析经典诗歌案例,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第二章:唐代诗歌欣赏2.1 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2.2 分析并欣赏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第三章:宋代诗歌欣赏3.1 介绍宋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3.2 分析并欣赏苏轼、陆游等诗人的作品第四章:明清诗歌欣赏4.1 介绍明清诗歌的特点和风格4.2 分析并欣赏纳兰性德、唐寅等诗人的作品第五章:现代诗歌欣赏5.1 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5.2 分析并欣赏徐志摩、郭沫若等诗人的作品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介绍不同朝代的诗歌特点和风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并欣赏经典诗歌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写作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诗歌意境和情感的题目,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文本:提供杜甫、李白、苏轼、纳兰性德、徐志摩等诗人的作品。

2. 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章:提供关于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参考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第六章:诗歌创作与表达6.1 介绍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6.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第七章:诗歌的朗诵与表演7.1 介绍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演方法7.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活动,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第八章:诗歌与生活的联系8.1 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理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表达8.2 分析生活中的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实用性和价值第九章:诗歌评价与批评9.1 介绍诗歌评价标准和批评方法9.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评价和批评实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第十章:诗歌的综合与应用10.1 探讨诗歌在文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影响10.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方法、朗诵技巧、评价标准等。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起源和发展1. 诗歌的起源2. 诗歌的发展历程3. 诗歌的分类和特点第二章:诗歌的阅读方法1. 诗歌的阅读技巧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第三章:诗歌中的自然描写1. 自然景物的描绘方法2. 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关系3. 欣赏自然景观的诗歌第四章:诗歌中的人物描写1.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2. 人物情感的表达技巧3. 欣赏人物描写的诗歌第五章:诗歌中的情感表达1. 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2. 诗歌中的情感类型3. 欣赏情感表达的诗歌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欣赏法、实践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3. 学生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的提高4. 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精选2. 参考书目:诗歌鉴赏教程、中国古代诗歌史论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4. 网络资源:诗歌网站、相关博客和论坛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置身诗境的学习氛围。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安排1. 课堂讲授:每个章节安排2-3课时进行讲授。

2. 课堂讨论: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进行讨论和分享。

3. 课后作业:每个章节安排1-2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 诗歌创作: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八、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品鉴、模仿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诗词的欣赏与品鉴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诗词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或一段诗词朗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起源、发展、分类等。

3. 诗词欣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4. 诗词品鉴: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等,让学生学会品味诗词之美。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重要性。

1. 讲授法: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诗词欣赏的方法。

2. 示范法:选取优秀诗词进行示范性讲解,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4.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古代诗人,创作自己的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创作的诗词,考察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内容1. 诗词的节奏与韵律:让学生了解诗词的音节、节奏、韵脚等基本元素,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 诗词的意象与意境: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分析意象组合成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想象。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2. 知识讲解:讲解诗词的节奏与韵律,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诗词鉴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感受其节奏、韵律和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总论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总论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总论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2.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3.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方法】1. 目标定向,知人论世2. 诵读文本,整体感悟3. 涵泳品读,揣摩探究4. 鉴赏交流,展示成果5.熟读成诵,养护情感6.链接相关,触类旁通(参见《临沂市高中语文“三五六”课堂教学策略》)【课堂类型】1. 单元总领课本单元知识梳理2. 重点学习课《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扬州慢》3. 自主赏析课《菩萨蛮(其二)》《积雨辋川庄作》《旅夜抒怀》《新城道中(其一)》《长相思》4. 合作探究课五、成果展示课[课时安排] 8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活动内容】1.学习“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结合注解,诵读理解《春江花月夜》一诗。

【活动过程】1. 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 掌握“意象与意境”“抒情的艺术方法”。

3. 自读学案《春江花月夜》的“鉴赏建议”,结合工具书和注解,做“积累整合”。

四、作业:背诵《春江花月夜》。

第二学时【活动内容】诵读《春江花月夜》,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的方法。

【活动过程】一. 结合“学练平台”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诗歌。

二. 配乐(古曲《春江花月夜》)诗朗诵 1.教师范读。

2.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走进《春江花月夜》,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3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诵。

4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并提高。

三、用你那多彩的笔描绘出诗中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图画。

四、作业:学案“拓展应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1)

西安市第三十九中学高二语文选修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主备:审批:班级:姓名:时间:2010年3月18日一、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学习目标:1、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2、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教学重、难点:诗境中景、理、情。

学法指津:1、从意象入手,品味意境2、借助联想和想象3、炼字传神,一字而境界全出二、课前预习:◆阅读“赏析指导”弄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含义。

1、置身诗境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

欣赏时,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意象再现。

审美想象的过程有三种方法(1)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什么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

(2)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未经历过的境界,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3)对于某些想象奇特的作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2、缘景明情(1)篇幅短小,意象常见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的作者的诗思。

(2)意象跳跃性大,要根据诗中的关键点,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3)某些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出的以景言情之句,方显出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应揣摩,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

3、方法指导1、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赏析指导《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教学案(四课时)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赏析指导《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教学案(四课时)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案(修改稿)高二语文组于春丽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熟读诗歌。

2.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3.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能自主赏析,品味诗歌意境美,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美教学用时:4课时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景物充分发挥想象,诵读品味,用心鉴赏。

*单元学习重点:品味诗歌意境美*单元涉及的主要内容:意象出意境;一字出意境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让学生回顾“意象”并举例(指名回答)1.什么是意象?“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

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

2.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先请学生试举例):(1).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离别、游子(2).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凄凉、悲愁(3).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高洁、隐逸(4).美人、神女、灵修:国君(5).杜鹃、磁针:坚贞(6).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思乡(7).青鸟、鸿雁、雁足、尺素:音信、书信(8).白雪、玉壶、冰心:高洁3.什么是意境?“意”,作者的感情;“境”,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意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中的艺术境界。

4.常见意境举例: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5.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教师点拨总结):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例举赏析6.例诗1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情感(请学生充分思考回答)《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第三十九中学高二语文选修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主备:审批:班级:姓名:时间:2010年3月18日一、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学习目标:1、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2、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教学重、难点:诗境中景、理、情。

学法指津:1、从意象入手,品味意境2、借助联想和想象3、炼字传神,一字而境界全出二、课前预习:◆阅读“赏析指导”弄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含义。

1、置身诗境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

欣赏时,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意象再现。

审美想象的过程有三种方法(1)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什么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

(2)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未经历过的境界,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3)对于某些想象奇特的作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2、缘景明情(1)篇幅短小,意象常见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的作者的诗思。

(2)意象跳跃性大,要根据诗中的关键点,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3)某些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出的以景言情之句,方显出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应揣摩,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

3、方法指导1、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2、什么是意境?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中国诗歌、绘画、书法、戏曲都讲究意境。

如何能体会意境?置身诗境,联想想象,缘景明情。

试着将意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细心体会,领会文字细微处的精神。

3、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诗不象散文那样直说,以含蓄蕴藉见长,诗有空白,需读者自己去相象和填补,这就必须发挥联想和相象,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感受,沿着文字通道,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联想的渠道有“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

当读《长恨歌》时,为贵妃的命运唏嘘,为爱情的挫折惋惜;当读《湘夫人》时,为湘君的望眼欲穿,如痴若狂而心动神摇,流连扼腕,和诗句共震,与诗人共鸣,是因为读者在头脑中联想和想像了当时的背景和现实的情景,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自己融了进去而不自知。

就象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上听《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如果在读诗的过程中,能进行联想和相象,调动个人感受和体验,把文字作为媒介和通道,还原诗人所处之境,体会诗人所抒之情,再假以各种方法,如改写、仿写、续写等,玩味把玩诗句的妙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会逐步提高,审美体验会逐步丰富。

三、学习与欣赏过程“赏析示例”部分:春江花月夜(一)预习①从下列词语的形旁上推断词的意思,从音旁上推断词的读音。

滟滟芳甸霰皎皎浦砧拂碣纤尘不胜愁②诗词作者及相关背景张若虚,(约660-约720),诗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并称为"吴中四士"。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从六朝到唐的诗风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之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宫体诗的自赎》)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答案:初唐、“以孤篇压倒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二)整体感知(1)结合我们前面的总结归纳,你认为这首诗包含了那些内容?讨论并明确:自然美景、宇宙意识、望月怀人、思念家乡。

(2)诗人在表情达意时运用的意象有哪些?中心意象是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讨论并明确:明月、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等,中心意象是明月。

月亮,结构上起线索作用,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3)诗人安排内容的顺序是什么?讨论并明确:月升起——高悬——西斜——落下,以时间为顺序。

(4)请划分层次,为每一层设计标题,并作说明。

举例: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

春江月景、人生哲思、相思愁情。

说明:第一部分为开头八句,依题目描写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第二部分为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为余下二十句,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的离愁别绪。

(5)教师引导: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

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三)精读赏析1、春江月景自由诵读第一部分,并思考:景物的特点是什么?写景的顺序是什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一种意境?请展开联想于想象,用散文笔法来再现这种情景。

讨论并明确:这一部分紧扣题目,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纯净、美妙、神奇、壮丽,画面清丽、色泽柔和。

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勾画了一种优美恬静的意境。

2.人生哲思自由诵读第二部分思考(1)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由天上的明月想到了什么?讨论并明确: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

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它在期待何人呢?(2)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该诗:"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

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你认为诗中有憧憬吗?如果有,诗人在憧憬什么?你认为诗中有悲伤吗?请谈谈个人看法。

学生发表个人看法,教师引导:这是诗人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哲学层面的探索。

这一点,古人也已有之,但多是感慨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

课件投示:屈原《离骚》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陶渊明:“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但是张若虚却看到了古人未曾看到的一面:尽管每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整个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

如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江月,和这阔大浩瀚的宇宙得以共存,得以永恒!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难得的时间意识和宇宙意识。

这,不正是一种憧憬吗!同时可以看出,诗人的人生态度不是颓废绝望的,而是追求、热爱,是积极向上的。

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带给诗人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与欢愉,是青春少年洋溢着丰满的具有活力的热情和想象的清新歌唱!当然,作为生命的个体,"多情"的诗人毕竟仍然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无情,于是不免又慨叹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可见,诗人既看到人生与宇宙的共存永恒,也看到了时光的无情。

但诗人只是一声短短的喟叹,因而其情感又是哀而不伤的。

(3)第二部分在整篇诗歌中有何作用?过渡作用,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融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对人生的思索上,并从白云孤飘的眼前景中引发出了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3、相思愁情教师引导:这静谧的春江花月之夜,本该是月圆人也圆的时候,但是,或许人生总是充满缺憾,总是甘少苦多、乐短愁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晴圆缺",而且,欢乐时光总是容易逝去,愁苦悲痛长长留恨心间。

于是诗人自然又由对宇宙人生的深远哲思,回想到世间最普遍、最动人,也是最难排解的相思愁情!(1)师生共同简单归纳层次:第17-20句:两地之思第21-28句:思妇怀远第29-未尾:游子思归(2)学生自由选择某一层次或一两处佳句,自主赏析其艺术特色。

赏析技巧指导:诗人写诗最讲究炼字炼句,你认为这一部分,哪些词最为传神,请作分析。

师举一例作启发: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四)探究学习你认为春江月景、人生哲思、相思愁情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师启发: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为后面的抒情议论作铺垫,面对江天美景,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

(五)美读感悟通过反复诵读,你认为诗中哪些词或句子写得好?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