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筷子文化

合集下载

筷子文化

筷子文化

§3 筷子的功能与规范执筷法
一.筷子的功能 1.物理功能:筷子是大脑智力指挥下的手技能的延
长和升华 2.生理功能:长期以筷子助食对手的灵活性训练和
智力发展都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规范的执筷方法 1.执筷姿势的取位处,以成人为例,一般是拇指捏
按点在上距筷头约占筷长三分之一处为宜 2.持筷正确姿势 3.灵活的持筷方式是筷在公食膳器停留不超过一个
3.规范的执笔姿势
单位——点到即止的一次性夹取动作时间
拿筷子时,必须握着筷子的中部,不能拿得太高或太低,也不能使两根筷子交叉。
用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四根手指握着筷子。里面的一根筷子靠在无 名指上,外面的一根靠在中指上。
使用筷子时,里面的一根筷子是不动的,夹菜时,用中指和食指上下弯曲 来控制外面那根筷子、图饰到文字等繁杂工艺所 展示的集功用、装饰、观赏三者合一的主体和正 面的形态——表达了中国人欣悦和祈颂的心理
2.种种忌避所形成的亚文化侧面
四.执筷法与汉字书写
1.汉字书法是人类文明迄今所有文字中最具艺术表 现力和最富文化蕴涵的文字系统
2.汉字书法的这种独特的魅力是与中国人以筷子为 助食具,准确说是与长久的规范执筷训练有天然 紧密的渊源关系的
§2 筷子文化的传播
一.以筷子助食习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普及 1.用筷作助食具是农耕文化和碗盛粒食生产与生活
方式的结果 2.中国饮食史上的明清时期是筷子文化在中华民族
共同体内基本普及定型的时期 3.到20世纪中叶以后,筷子文化成了名副其实的中
华民族表征性文化 二.西方对中国筷子的认知
1.中西文化交流学者利玛窦对中国筷子文化的理解 2.西方世界对中国筷子文化的理解还处在初步阶段
筷子文化
第七章

《中国筷子文化》课件

《中国筷子文化》课件
使用礼仪和寓意。
A
B
C
D
东南亚
东南亚地区的筷子文化受到中国影响,但 在材料和形状上有所创新和变化,适应了 当地饮食习惯和风味。
韩国
韩国筷子以金属制成,形状扁平、细长, 强调实用性和美感。
THANKS.
不能插饭中
在某些地方,把筷子插在饭中会 被视为祭祀祖先的行为,因此应
避免这种使用方式。
不能指着人
用筷子指向别人是不礼貌的,这种 行为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不能敲打碗盆
用筷子敲打碗盆不仅不卫生,而且 被认为会破坏筷子的完整性,同时 也有损个人形象。
筷子与世界文化交
05

筷子在世界的传播
传播路径
《中国筷子文化》ppt 课件
目 录
• 筷子的发展历史 • 筷子的文化内涵 • 筷子的制作工艺 • 筷子的使用习俗 • 筷子与世界文化交流
筷子的发展历史
01
筷子的起源
筷子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 周时期。
早期的筷子多用竹子、骨头等制成, 后来逐渐发展为金属、玉石、象牙等 材质。
最初,筷子被用于夹取热食,随着时 间的推移,筷子的材质和形制逐渐演 变。
比如传说中,筷子的发明与大禹治水有关,为了方便吃饭,大禹发明了 筷子;还有传说中,筷子的形状和功能与道家思想有关,代表着天圆地
方、阴阳互补的理念。
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和文化传统。
筷子的制作工艺
03
筷子的材料选择
01
02
03
木材
常见的有红木、楠木、竹 子等,具有天然的纹理和 色泽,给人以自然之感。
对神明的敬畏。
筷子的使用方式和礼仪,不仅 体现了中国人的文明素养和道 德风范,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 伦理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

筷子的传统文化

筷子的传统文化

关于筷子的传统文化关于筷子的传统文化。

很多人在吃饭的时候一般都会使用筷子,筷子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筷子的传承文化也是非常有内涵的。

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关于筷子的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关于筷子的传统文化1中国人就餐,往往借助两根筷子游离于指间,却能出神入化地完成夹、挑、扒、挑、拨、撮等诸多动作,收放自如。

筷子,中华文化圈最具代表性的餐具,虽然是简简单单两根细长的小棍子,却包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与人生启示,不愧“东方文明的象征”的盛誉。

农耕文明的产物关于筷子的起源,有一个小故事。

相传,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水灾泛滥,大禹受命于舜治理水患,十分繁忙。

一日,大禹在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锅煮肉。

肉在水中煮熟后,因太烫而无法用手直接拿起食用,大禹为节省时间,不愿待肉冷后再取食。

于是找来两根树枝,将肉夹起,吃完后就又奋战于凶涛恶浪中去了。

大禹手下的人见首领这样取食,便纷纷效仿,传播开来,于是便有了筷子。

其实,筷子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起初,先民直接用手取食,后来出现了烧烤的肉食,不能直接用手抓取,先民便用树枝、竹条一类工具翻动、捞取食物。

随社会发展,先民由采集狩猎转向固定农耕,人们将植物的种子、蔬菜或者肉食加水做成“饭食”或“羹汤”,而羹汤中的菜肴必须要借助工具“夹起来”,于是筷子便逐步成为必备的餐具。

最早关于筷子的记载是《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可见,祖先使用筷子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古代典籍里,筷子称为“箸”,很少叫作筷子,由“著”到“筷子”的变化,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提供了一个说法:“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如舟行讳‘庄’,讳‘翻’,以‘箸’为‘快儿’。

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

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筷子者,忘其始也。

”由箸向筷子这种称谓的变化也是吴中地区船家民间禁忌的一种。

中国筷子文化

中国筷子文化

中国筷子文化中国筷子文化是一种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中国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筷子作为中国传统的餐具,已经被使用了几千年,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筷子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和生活哲学。

首先,筷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

从古代的风俗习惯到现代的社交礼仪,筷子一直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会给新郎送上一双精美的筷子,寓意着夫妻恩爱和幸福美满。

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家人围坐在餐桌旁,用筷子分享各种美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此外,筷子在餐桌上的使用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吉祥信仰,许多汉族的饮食习惯中都有与筷子相关的传统禁忌,比如把筷子竖插在饭碗中是不好的,因为它与把烛台插在鞍座上有相似之处,而烛台插在鞍座上是祭祀神灵的行为。

因此,中国人使用筷子的方式和礼仪非常注重。

其次,中国筷子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饮食文化讲究“五味调和”,注重均衡饮食,保持身体健康。

而筷子的使用方式非常符合这一理念。

相比于西方使用刀叉的方式,中国人使用筷子更注重细腻的动作和精确的控制。

筷子可以抓取不同纹理、口感和形状的食物,提供了更多的饮食享受。

此外,筷子还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尊重食物的理念。

在中国,把筷子用来穿透食物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它显示了对食物的不尊重。

相反,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夹食物,表示对食物的敬重和对美食的珍重。

中国筷子文化还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筷子的设计和使用方式强调谦逊、自省和和谐。

筷子是用简单的木头、竹子或金属制成的,没有奢华或复杂的装饰,这体现了中国人生活的艰苦朴素的品质。

在使用筷子进餐时,人们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控制筷子的张合和夹取的力度,这个过程传递了中国人追求内在平衡的生活态度。

此外,筷子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左右手的配合,习惯用双手同时使用筷子的动作,体现了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

总而言之,中国筷子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关于筷子的全部知识中国筷子的文化意义

关于筷子的全部知识中国筷子的文化意义

关于筷子的全部知识中国筷子的文化意义筷子是中国传统的餐具,也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餐具之一、它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之一、下面将在1200字以上的篇幅中介绍关于筷子的全部知识,包括筷子的历史、制作工艺、使用方法和文化意义等。

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筷子是由乌木或竹子制成的,形态简单粗糙,用来夹取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筷子的形态不断演变,制作工艺也逐渐完善。

传统的筷子多采用竹子制作,因为竹子质地轻巧,方便加工,并且在夹取食物时不会留下异味。

此外,中国还流传有使用其他材料制作的筷子,如象牙、玉石和银等。

中国筷子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

首先,竹子要经过煮沸、晾干、切割、打磨等多道工序处理。

然后,按照筷子的长度和粗细要求,对竹子进行修整。

经过拟稿、沾墨、雕刻、砂磨等工艺,将竹子制成优质的筷子。

最后,筷子还需要经过油熏等工序,增加筷子的光泽和防水性能,使筷子更加耐用。

在使用筷子时,有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

首先,要保持筷子的清洁卫生,避免残留细菌。

其次,筷子尖端不能指向他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

另外,筷子不应随意捡拿,应夹取自己的食物。

最后,用过的筷子应放在桌子上的筷子筐中,而不是插入碗中,这是因为插筷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

筷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

首先,筷子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认为,用筷子夹食物可以提高贯串食物和人的气息,保持食物的原味。

其次,筷子在中文中与“夹”字发音相近,象征着团结和亲情。

在中国一些地区,人们会在节日或重要场合使用一对长长的筷子,象征家庭的团聚和幸福。

此外,筷子还经常出现在中国的传统婚礼和庆祝活动中,寓意着团结和幸福的美好祝愿。

除了文化意义之外,筷子还具有环保和健康的优势。

相对于使用刀叉等餐具,筷子更加环保。

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竹子制作的筷子使用后可以被自然分解。

此外,使用筷子还可以锻炼手部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对预防和改善手部关节疾病非常有益。

中国筷子ppt课件

中国筷子ppt课件

实际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筷子最早 出现在商朝时期,但当时 并非用于饮食,而是用于 占卜。
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字由“竹”和“快 ”组成,意为快速夹取食 物的工具。
筷子的材质与工艺
材质
筷子通常由竹子、木头、陶瓷、 银等材料制成。其中,竹子是最 常见的材料,因为竹子生长快、 易获取且环保。
工艺
筷子的制作工艺包括雕刻、漆艺 、镶嵌等。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 下,筷子的制作工艺和外观也各 具特色。
保养方法
清洗后擦干,避免潮湿环境滋 生细菌,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地 方等。
05
中国筷子与国际交流
筷子在国际交流中的意义与价值
文化沟通的桥梁
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际交流, 可以加深各国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文化交流和 友谊。
餐桌礼仪的代表
筷子不仅是一种饮食工具,还代表着中国的餐桌礼仪和文 明。在跨文化交流中,使用筷子可以传递中国的饮食文化 和价值观,促进文化融合和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国筷子ppt课件
目录
• 中国筷子文化 • 筷子的发展历程 • 筷子的使用方法与礼仪 • 筷子的环保与健康问题 • 中国筷子与国际交流 • 中国筷子相关的文化活动与产业
01
中国筷子文化
筷子的起源
01
02
03
起源传说
相传筷子起源于大禹治水 时期,为了方便夹取食物 ,大禹命令手下的官员发 明了筷子。
03
04
中指位于筷子下方,代表地的阴阳;
无名指和小指位于中指两侧,代表人的阴 阳;
05
06
握住的筷子部分不能超过筷子的三分之二 ,避免滑落或刺伤手指。
筷子的使用礼仪

中国筷子文化

中国筷子文化
32
整理课件
5.用餐时,已经举起筷子却不知道该吃哪道菜,不 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在菜盘 上来回转却又不夹菜。夹起食物后不应该放回菜碟。
6.筷子不是叉子。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不要用舌 头舔筷子上的附着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动碗、盘和 杯子。
5
整理课件
筷子的发明与食物有关: 汉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
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黍类粮食有两大特点, 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
最初,祖先可能是将谷粒(小米)捣碎煮粥食 用,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 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
“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 食物。 吃起来比较费事,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会妨碍 茶的流动,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这是我们的祖先 发明筷子的关键所在。
清代筷箸既有上下双镶箸,也有三镶箸。 清代末期,“中环”不再时兴,式样以环镶 银链为多。
21
整理课件
环镶银链箸
22
整理课件
《红楼梦》四十回中写道:“凤姐手裏拿著西洋 布手巾,裹著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 所谓《三镶》就是顶镶银帽,足镶银套,中部镶 银环。
23
整理课件
4.筷子的中国文化涵义
2
整理课件
1.什么是筷子?
筷子,指持放在手指中夹取食物或其他东西的细 长形条棍。多用作餐具。其材料或竹木或牙、骨、 金属等,形制或方或圆各异。英文chopsticks
3
整理课件
2.筷子的起源
◆筷子的发明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 是汉民族一项伟大的发明, 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 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 历史,据考古资料证明,在 远古时代,汉族先民已懂得 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

一双筷子背后的中国文化故事

一双筷子背后的中国文化故事

一双筷子背后的中国文化故事
筷子,作为中国人餐桌上最重要的餐具之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故事。

1. 筷子起源于先秦时期,最初被称为“梜”,木字旁,意为木制的夹菜用具。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

到了商代,纣王开始使用象牙制作的筷子,这是“箸”的称呼的开始。

2. 到了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箸从竹声”,表明了筷子最常见的材质是竹子。

3. 筷子在先秦时期主要用于夹菜,而吃饭时则是用“匕”,类似于今天的羹匙。

《说文·匕部》提到“匕,亦所以用比取饭”。

然而,使用筷子夹菜比用“匕”更加方便。

4. 筷子在古代也与一些文化故事有关。

比如在《韩非子》中,纣王使用象牙制作的筷子进餐,而箕子感叹这是不祥之兆,因为筷子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5. 在古代,筷子还被赋予了一些文化意义。

比如在《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筷子常常被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总的来说,一双筷子背后承载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礼仪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筷子文化班次:周五(··········)学号:119012010···专业:国防教育与管理姓名:陈柳容2011年11月24日中国的筷子文化摘要:筷子智慧,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象征着古老而悠久的中国文明,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

了解筷子的起源、发展历程、种类,探究筷子的文化内涵,掌握用筷的禁忌,保护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关键词:起源发展历程种类文化内涵功能禁忌文化是一种力量,已经成为共识了。

中国的筷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本土特色的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一、筷子的起源筷子,古称“箸”。

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

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

那么,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呢?(一)神话传说1、「神鸟救姜子牙」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概不管,因此穷困潦倒。

他的老婆实在无法忍受,就想毒死他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罢,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痛得,啊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

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

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又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

他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著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见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挟肉就在我足下……。

」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

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将两根细丝竹伸进碗中,刚想挟肉,只见丝竹叽叽地冒起一股股青烟。

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没毒,你知道丝竹是不能碰肉的。

「真没毒,那你吃一块。

」,说著姜子牙挟起肉就往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

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著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因殷纣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箸,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年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在用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细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

2、商纣王从宠妃妲己用玉发簪挟菜喂纣王商纣王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为吃饭这件事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

宠妃妲己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的酒宴,她都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又要发怒。

有次,姐己尝到有碗佳肴太烫,可是撤换已来不及了,因纣王已来到餐席前。

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菜挟起来吹了吹再送到纣王口中。

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己挟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己如此。

后来妲己即让工匠特制了两根玉箸挟菜,这就是最初玉筷雏型,以后这种挟菜方式传到了民间,于是产生了筷箸。

这则筷子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著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具有某些现实意义,但依然与事实不符。

因为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墓发掘出的铜箸,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所以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姐己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3「大禹用树枝、细竹捞食锅中滚烫的食物」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

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困,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次大禹乘船到一个岛中,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沸熟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汤中挟出,吃了起来。

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锅中捞食,腾出时间处理急事。

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细棍挟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菜,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也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箸的雏形。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群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无法严格再现历史事件本身。

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显然比姜子牙和妲己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性,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二)实际起源其实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太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竿。

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挟,蒸煮谷黍时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三干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

不过筷箸可能起源于大禹时代,经过数百年甚至干年的摸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匙共同使用的餐具。

(三) 箸到筷的转化筷子,古称“箸”。

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

但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

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

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

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

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

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

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

二、筷子的发展历程先秦之箸,多为竹木制品,而筷箸因身材细小,又是竹木材质,入土多易腐烂,根本无迹可寻。

唐代出土银箸,不但数量多,箸也长,筷箸在魏晋南北朝的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魏晋以前出土的多为竹木箸、牙骨箸和铜箸,而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一双银箸。

长29公分,两头细、中间粗,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银箸。

在我国历史上,从隋到唐的三百多年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人民的生活也比前朝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冶炼水平有了更一步发展,所以金箸银箸也就在餐桌上不断出现。

《开元天宝遗事》云:「宋璟为宰相,朝野人心归美焉,时春御宴,帝以所用金箸令内臣赐璟。

」当年黄金餐具器皿为皇宫所垄断,北魏时,曾规定上自王公下至百姓,不许私养厂「金银工巧之人」,私造金器者是犯法的。

所以当宋璟听说皇上赐他金箸,这位宰相十分惶恐,愣在恫陛前不知所措。

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

」当宋璟知道是表彰他如同筷箸一样耿直刚正时,这才受宠若惊地接过金箸。

但是这位「守法持正」的老臣,并不敢以金箸进餐,仅仅是把金箸供在相府而已。

宋辽夏元也有不少筷箸出土,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

若与唐代相比,相对较短,约在25公分左右,最短者仅15公分。

北宋银箸有了新突破,改圆柱形为六棱形,其下端还是细圆柱形。

我们从宋、辽、金、元朝代出土的铜箸、银箸来看,其最大特征是器形多变,不像唐代以前的箸,多为素面圆柱体,甚为单调。

到了明代,箸的发展特别明显的一点,首方足圆。

所谓“首方”,即是上部为方形;“足圆”,即箸的下半部为圆形。

明代以前无论是银、铜、竹、木、牙箸等,大多为圆柱体,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极少,可是明代箸却以首方足圆为特征。

由前代的首粗足圆柱形箸改为首方足圆体,看起来变化并不大,但这一小小的改革有三大好处:l、首先圆柱体筷箸容易滚动,而民间称之为四楞箸的首方足圆箸,不会滚动,设宴待客放在桌上很稳重。

2、四楞箸比圆形箸更稳当的橾纵,如吃拔丝类菜,方头筷握在手中用力拨菜也不易打滑,吃面条更得心应手。

3、四楞方箸为能工巧匠在箸上题诗刻字雕花提供了艺术发展良好条件。

圆柱体筷箸难以表现绘画刻字,方箸不但可以两筷相应拼组成画幅,也可十双筷箸排列组成更大的画面。

箸首由圆体发展为方体,为后面生产更精美的工艺筷奠定了广宽的基础。

方箸既可以单面刻,也可双面刻,还可以四面刻,圆箸为此相形见绌。

清代的筷箸,其特点为制作工艺精巧美观。

而竹木筷镶银者特别多。

这些镶银筷,不但顶镶银帽,下镶6-7公分银套,还在帽顶镶有7-8公分银链,使两筷相系不离。

这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性,给人以美感:还有它的实用性,两筷配对,易于保管,不会因遗失其一而失去作用。

清代筷箸既有上下双镶箸,也有三镶箸。

《红楼梦》四十回中写道:「凤姐手裏拿著西洋布手巾,裹著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

」所谓《三镶》就是顶镶银帽,足镶银套,中部镶银环。

不过到了清代末期,「中环」不再时兴,式样以环镶银链为多。

三、筷子的种类竹木筷,金属筷,牙骨筷,玉石筷,化学筷。

1、竹木筷:最原始的筷子是竹木质的,因此人们使用最多的也数竹木筷。

古代竹筷品种可谓千姿百态,有灰褐色条纹的棕竹筷最高档,但如今早已绝迹市场。

同时,紫竹筷、湘妃竹筷也是稀有品种,目前也已难觅。

湖南的楠竹筷放在清水中根根竖立不卧浮,有神奇筷之称;而杭州西湖天竺筷也成为这个风景名胜的一大特产。

而木筷品种较多,红木、楠木、枣木、冬青木,皆可制筷,以质地坚硬的乌木筷身价最高。

2、金属筷:从青铜筷算起,还有金筷子,银筷子,铜筷子,铁筷子,现在发展到不锈钢筷子。

如今很少有人用金属筷进餐,但古代富豪人家流行过金属筷。

1961年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木出土3根圆铜筷,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4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

铜筷不宜吃饭,以后逐渐被银筷取代。

3、牙骨筷:中华筷中还有用象牙和取材于牛、驼、鹿等兽骨制作的筷子,用海龟甲壳制成的玳瑁筷等等。

有些聪明的工匠用精雕细刻的功夫将牙骨巧妙地镶接,使之成为艺术品。

4、玉石筷:另一类玉石筷也是筷中珍品,有汉白玉,羊脂玉,有翡翠,故宫珍宝馆就陈列着不少慈禧太后用过的金筷和玉筷、翡翠的、翡翠镶金的等。

5、化学筷:“化学筷”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像密胺的,塑料的……。

30年代上海就有赛璐珞筷子,近年又出种乳白色的“象牙筷”,虽说与象牙相似,但仅仅是“像”而已。

这是一种塑料密胺筷,因价廉物美广受欢迎四、筷子的文化内涵1、不“动刀动枪”“和为贵”。

事实上,筷子的发明使用,对中华民族智慧的开发是有一定联系的。

尽管是一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筷子,但它能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而与看上去“动刀动枪”式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一份“和为贵”的意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