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筷子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价值观的体现。
本文将从筷子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筷子的历史筷子作为一种饮食工具,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筷子。
最早的筷子是由竹子制成,后来逐渐演变为木质、瓷质和金属质等不同材质。
在中国古代,筷子被广泛应用于餐桌上,成为中国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筷子的文化内涵1. 和谐与平衡:筷子的形状和使用方法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
筷子两端相对,象征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使用筷子时,需要左右手协调配合,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和谐的生活态度。
2. 尊重与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使用筷子是一种尊重和礼仪的表现。
在用餐时,人们应该注意使用筷子的规范和礼仪,如不直接用筷子夹取他人的食物,不把筷子插入饭碗等。
这些规范和礼仪体现了中国人尊重他人和注重礼貌的价值观。
3. 节约与环保:使用筷子是一种节约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相比于使用刀叉等餐具,筷子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资源更少,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小。
同时,筷子可以反复使用,减少了餐具的浪费,符合现代社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1. 传承与创新:筷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和创新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筷子文化可以通过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设计的推动,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例如,一些筷子制造商通过引入新材料和设计元素,打造出各种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筷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文化交流与认同:筷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可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认同。
在国际交往中,中国筷子文化已经被广泛传播和接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筷子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筷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餐具,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它的存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人们用餐,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筷子的存在价值在于它的文化意义。
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餐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筷子被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筷子是一种高雅、优美、简洁的文化象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筷子的存在价值在于它的使用价值。
作为一种餐具,筷子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
相比于其他餐具,筷子更加方便、灵活、卫生,而且使用起来也更加自然、舒适。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筷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家庭用餐还是在外就餐,筷子都是必备的餐具之一。
筷子的存在价值在于它的文化传承和推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筷子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筷子的使用也逐渐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筷子,这不仅是因为筷子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更是因为筷子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功能。
筷子的存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人们用餐,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筷子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使用价值,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推广的重要手段。
在未来的发展中,筷子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筷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筷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筷子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饮食用具,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粹勤、勇敢、朴实的民族性格。
筷子能诠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里面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筷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多功能的食俗思想,在普通大家庭中,为了便于操作,一般家庭会准备木筷,而对于富裕的大户人家,一般更青睐梅花银筷,梅花银筷可以看出其精致的品味,非常符合中国古代礼仪规范。
此外,传承中国古代技艺,筷子也是用不同材料制作而成,包括木头、铜、陶瓷、玉石等,据记载在一千六百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以铜制作的筷子,从不同材料的筷子中可以感受到古代的精湛技艺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另一方面,筷子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筷子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必须和谐的、整齐的排开,从侧面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家庭文化的秩序性,要求家庭内部和谐、和睦,考虑周全。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地和”,筷子可促进不同家庭整体之间的和谐:中国古代盛行“宾主献筷”,筷子可代表家族的诚意,展示出博爱友善的社会观念,表达中国古代家庭之间的和谐氛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筷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深厚的内涵,中华民族以筷子为象征,用它来表达多功能的食俗思想,在家庭、社会之间传承和谐文化,促进中国古代良好的传统文化形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之箸文化

对未来的展望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可以对箸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例如开发新 型材质、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箸形等,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普及教育
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箸文化教育,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 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箸文化。
国际化推广
将箸文化推向世界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这一独特的中华文化, 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华传统文化之箸文化
目录
• 引言 • 箸的起源与历史 • 箸的文化内涵 • 箸的现代价值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箸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主要与筷子有关的 文化现象。
02
箸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 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 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主题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华传统文化逐 渐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关注和喜爱。
箸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与人 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02
箸的起源与历史
箸的起源
古代中国人最早使用两根较长的竹条或木条来夹取食物,这种工具被称为“箸”。
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各种工具来夹取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箸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重要的餐具,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 要的地位。
箸的历史发展
在古代,箸主要用于夹取热食或烤肉等 食物,随着烹饪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 使用筷子来夹取更多种类的食物。
在中国历史上,箸还被用于祭祀、婚 嫁等场合,被视为一种吉祥物和祝福 的象征。
到了明清时期,箸已经成为中华文化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被赋予了丰 富的文化内涵。
03
筷子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的作用

筷子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的作用一、引言筷子,作为我国传统的餐具,在我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筷子也逐渐成为了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一种载体。
本文将探讨筷子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的作用,旨在深入探讨筷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其在国际交流中的意义。
二、筷子的历史与文化内涵1. 筷子的起源及发展历史在我国文明史上,筷子作为一种饮食工具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最早的筷子是由竹子制成,后来逐渐演变为木质、金属、塑料等材质的筷子。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筷子不仅仅是一种餐具,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餐饮文化和礼仪文化。
2. 筷子的文化内涵筷子在我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我国人的礼仪、文明和和谐观念。
在家庭聚餐或宴会上,使用筷子有一整套的礼仪规范,如握筷、夹菜、放置等动作。
筷子的使用还体现了我国人的友善和共享精神,例如夹菜时要先夹给他人。
这些礼仪和文明的内涵,使得筷子成为了我国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筷子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1. 筷子的传播与接受随着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筷子作为我国特色的餐具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有类似的使用筷子的习俗,这些国家对筷子的接受使得筷子在国际上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也对使用筷子产生了兴趣,并纷纷学习使用筷子。
2. 筷子在国际交流中的意义筷子的传播和接受不仅仅代表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国际化,更体现了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使用筷子,外国人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餐饮文化和礼仪,增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我国人也能通过筷子这一载体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和礼仪,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共融。
四、结语筷子作为我国传统的餐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国际交流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代表了我国餐桌文化的礼仪和文明,更成为了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一种载体。
通过学习和使用筷子,人们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理解,实现世界文明的共融与发展。
身边的文化之筷子文化

身边的文化之筷子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而在这丰富的文化中,有着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筷子。
筷子文化在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每个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筷子。
从饮食习惯到社交礼仪,筷子融入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筷子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象征。
中国美食无疑是世界闻名的,而筷子是中国人品尝美食的重要工具。
中国的饮食文化很注重食物的形状和颜色,精致的菜品需要用筷子来保持其原貌。
与西方使用刀叉或勺子相比,筷子可以更好地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让人们更好地品味食物的美味。
除此之外,筷子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口味,使得各种调料和食材混合得更加均匀,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每一种食材的独特风味。
可以说,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
其次,筷子文化在社交礼仪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吃饭往往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社交活动。
餐桌上的各种用筷子的动作和技巧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礼仪。
比如,夹起食物时应该避免碰到他人的筷子,以示尊重和互相保持距离。
在夹菜时,人们通常也会先夹自己喜欢的食物,然后再夹给他人,体现出一种慷慨和分享的精神。
此外,筷子也可以用来表达感谢或道歉的意思。
比如,当别人为你夹菜时,你可以用筷子敲击碗或桌子来表达感谢;当自己不小心碰到他人筷子时,也可以用筷子轻敲自己的碗或桌子来表示道歉。
这些细节和动作都构成了中国筷子文化的重要部分,体现出了中国人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此外,筷子文化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环保意识。
相比于其他餐具,筷子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并且寿命比较长。
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对筷子的青睐和习惯。
与此同时,筷子还是一种环保的餐具,与塑料勺子和刀叉相比,筷子可以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如今崇尚绿色环保的时代,筷子文化更被看作是中国人民对环保意识的重要体现。
不仅如此,中国还将筷子作为一种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祝福和幸福。
中国传统文化之说筷子

中国传统文化之说筷子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而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得不提到筷子。
筷子是中国人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密不可分。
筷子作为一种餐具,不仅有着实用性,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
据史书记载,最早使用筷子的原因与古代的烹饪方式有关。
在古代,人们经常用锅炉或火塘烹饪食物,由于火势激烈,食物会变得很热,人们无法直接用手去夹起食物,于是便有了使用筷子的需求。
筷子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美食以多样化著称,各地的独特菜肴无不离不开筷子的运用。
使用筷子既能翻炒,又能煮沸,更能调味,隐约表现出中国烹饪的特征。
筷子的使用还体现了餐桌礼仪,例如通过对筷子的使用方法和规矩的遵守,可以展示一个人的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筷子还是亲情友谊的重要象征,常常成为家庭聚餐或朋友聚会时团圆和睦的象征。
此外,筷子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艺术。
在中国的古代文人雅士中,有很多人笔耕不辍之余也涉足艺术创作,其中不少人喜欢利用闲暇时光用箸画画,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统。
通过手持筷子渲染墨色,他们传达了深沉的哲学思考和对自然之美的崇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灵性。
另外,筷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人们常把筷子放到神坛上,以展示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愿。
此外,一对筷子也代表着夫妻的和谐,寓意着夫妻俩在一起共同度过幸福的生活。
尽管传统文化已经在现代社会中迅速变迁,但中国人的使用筷子的习惯依然延续了千年。
即便在现代的中国,一次聚会或正式餐桌上,人们依然倾向于使用筷子。
这种传统习惯的延续,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中国人觉得用筷子吃饭才能更好地享受美食、更好地体验乐趣。
总的来说,筷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与中国的饮食方式、餐桌礼仪和亲情友谊紧密相连,还是一门传统的艺术。
筷子作为一种符号,不仅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因此它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独特的重要性。
从筷子中解读中国文化

从筷子中解读中国文化筷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是餐桌上最常见的餐具,更是中国人民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从筷子中解读中国文化,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习俗传统。
首先,筷子体现了中国人民注重“和为贵”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餐桌上,饭菜通常是共享的,大家一起吃饭,共同享受美食的乐趣。
筷子一根一根地捡取食物,意味着亲近、分享和团结。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常见的刀叉象征着个体主义,每个人吃饭几乎是独自享用自己的食物,因此筷子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重视群体利益,追求和谐相处的理念。
其次,筷子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节俭朴素的生活态度。
相对于西方使用的餐具,筷子制作简单,使用方便,花费较少,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节俭节约传统。
筷子的材料多样,可以用竹子、木头、塑料等制作,材料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地域和个人喜好。
而一双筷子通常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只需时常清洗,几乎没有损耗。
这种节约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朴实无华和节约意识,对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视。
此外,筷子还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文化。
在中国社会中,使用筷子有一套独特的礼仪规范。
例如,吃饭时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时要轻柔有力,避免拨动碗底或碰撞碗边,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中认为筷子和碗是和谐相处的伴侣,筷子应该轻轻地和碗接触。
此外,筷子不能竖立在饭碗中间,这被视为不吉利的行为,因为这样类似于祭典中供奉先人时竖立香烛的做法。
这些细致的行为举止反映了中国人对他人尊重、注重细节的态度。
最后,筷子还是中国人国粹文化的代表。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也是独具魅力的。
筷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在古代的戏曲和舞蹈中,筷子经常被用作道具和节拍器,表达着音乐的韵律和舞蹈的美感。
此外,筷子在传统医学中也有特殊的用途,例如筷子敲击特定穴位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些都体现了筷子作为中国人文化和审美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从筷子中解读中国文化能够透过餐桌上的细节,展现出中国人注重和谐相处、节约节俭、注重礼仪和珍视传统文化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报告题目: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院系:管理学院专业:电子商务学号:*************指导教师:欧阳永忠时间:2010 年 5 月1、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
2、一双玉臂千人抚,酸甜苦辣她先尝.横批:为人民服务!3、眠则同眠,起则同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4、五公抱二嫂,抱抱轻巧巧,两足一张开,味道吃唧来.5、姐妹两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
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它们第一尝。
想必读完了上面的几则谜语,你早就猜出了它们的谜底。
没错,它们所指的都是同样一件东西:筷子。
筷子,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进食工具,当你握着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工具时,你是否曾想到过在它身上蕴藏着上千年的智慧以及文化?前几天,我看了一个曝光生产一次性筷子新闻,其生产过程中恶劣的卫生条件深深触动了我,也许我们曾经就用这些极不卫生的筷子将美味佳肴送进嘴里。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恰恰是这样一个我们司空见惯,再平常不过的小东西,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筷子是东方国家特有的一种进食工具,我们的祖先一直使用筷子进食,直到现在我们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
不可否认,西方人的进食工具:刀和叉使用起来确实比筷子用起来简单,可是为什么我们依然钟情于相比起来更加繁琐得筷子呢?很显然,中国人不愿摒弃筷子,并不是因为他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因为他身上所承载的文化。
也许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它具体承载着哪些文化,但这些文化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让人们无法抛弃祖先遗留下的古老文明。
那么,一双不起眼的筷子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文化,这些文化对现代而言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以下我将用文献检索的方式,寻找此方面的研究。
一、筷子的历史要了解一个事物,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
筷子的历史悠久,对于它的历史众说不一,有的记载甚至追溯到了神话传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筷子起源于中国,最多出现的说法还是它诞生于大禹。
在龙晓添,焦玉良的《筷子的民俗象征意义》说道:“传说大禹在治理水患时,有一次乘船来到一个小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
肉在水中煮熟后,因为烫手无法抓食。
大禹不愿意等汤冷了再吃肉,因为这样会白白浪费治水的宝贵时间,于是就用两根树枝把肉从汤里面夹出来吃。
手下纷纷效仿,于是这两根树枝就成了筷子的雏形。
也有说筷子是在燧人氏发明火以后,由夹烤肉时的碎骨演变而来的。
考古资料证明,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学会用树枝、竹棍和动物骨角夹取食物。
后来筷子的质地逐渐改善,品种不断增多。
《韩非子·喻者》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
”象箸即象牙筷,如这一记述可信,公元前11世纪筷子就已经问世。
《礼记·曲礼》也有两处提到筷子,一处是“饭黍毋以箸”意为吃小米饭不要用筷子;另一处是“羹之有菜者用挟”,意思是说汤中的菜要用筷子夹着吃。
由此也可见,筷子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
”筷子最初被人们叫做“箸”,那么它又是如何演化为筷子的呢?王云庆的《筷子古今谈》中写道:“筷子在古代原本叫著。
古人讲究忌讳,“著”的谐音是“住”,而“住”是停滞的意思,商人生怕商品滞销,因此,有人就反其义改称“著”为“筷”,取“快”意,似乎这样就会生意兴隆了。
于是,“筷”字很快流传并取代了“著”字。
”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
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本是预言纣王生活奢侈,但也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在食品的工艺上讲究色、香、味俱全,在餐具的造型、雕饰方面更是追求华丽、精美。
筷子囿于它的日常居家实用性,在造型上没有多少拓展的空间,多是上方下圆,“上端有棱,手握不转;下端光滑,不伤唇舌”。
①当然还有通体皆圆的,因为放在餐桌上容易滚动,加之上端手持部分易打滑,所以,现在餐桌上并不多见。
为了表达对宾客的尊重,为了让餐桌上的人们既饱口福又饱眼福,主人在展示厨艺的同时还想展示餐具的品位和档次,宾馆酒家也想通过餐具的精美来营造温馨高雅的氛围,刻意追求筷子的质料和雕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有以金、银、铜铸造的,有以玉石、珊瑚雕饰的,古代还有以象牙、犀牛角做成的,不一而足。
当然,普通大众使用的多为竹筷、木筷、树脂筷。
二、筷子的文化朱鳞在《中国筷子》中写道:“中国人善用筷子,举世闻名。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中国人几千年前就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奇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
筷子是手指的延长,它不怕高温,不畏寒冷,真是高明极了!””没错,简单的两样东西就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块的食物还要双手启动,实在是麻烦。
每每想到此处,心中便禁不住生发出很多自豪感来。
也许你猜不到,其实这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学问。
1、筷子与民俗筷箸除了餐饮中有丰富的文化习俗,在我国婚俗、礼俗、丧俗中也常常扮演重要角色,传递着韵味十足的民俗风情,形成了筷子独特的文化现象。
筷子名称的由来运用了谐音象征。
陆容《菽园杂记》卷一:“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
”快,就谐声为筷,这才有了现在的“筷子”,筷子的谐音象征也就是取“快”之意,如快乐,快速等。
而这种象征往往在喜庆的日子表现得特别突出,如婚嫁、宴客等。
在陕北,迎亲的男女大队人马赶着驴车向女方出发时,除了要带上四桌大饭外还要带上一个宝瓶,内装少许米。
进了新娘家门,岳父把宝瓶里的米倒到锅里炒熟,然后把米又装进宝瓶,并用焚香和艾草(“相爱”的谐音)把口封住,再取出一双红筷子,用红头绳拴在瓶口上,递给女儿,并说“你们要象筷子一样成双作对,永不分开,‘快快’活活过日子。
”待新娘到男家后,入洞房时新娘要抱一只斗,里面装着麸子,(“福”与“麸”谐音)。
新娘从宝瓶上取下筷子,插在都中麸子里,这意味着小两口“快快”活活生在“福”中。
在这一婚俗中,主要体现了筷子的谐音象征,即快快乐乐江浙一带关于筷子的民俗现象特别丰富。
扬州闹新房有“麒麟送子”的习俗。
新婚洞房之窗必须用红纸糊得严严实实,等新娘进入洞房后,“麒麟送子”即开始。
一群人举着纸糊的麒麟灯,所谓麒麟之子是一双红筷子。
闹新房的人将纸窗戳破,筷子纷纷落入洞房。
因“筷”与“快”谐音,这是取“快生贵子”的好口彩。
苏北靖江县新娘出嫁时,父母一定要在子孙桶(即马桶)中放进莲子、栗子、枣子、鸡子(鸡蛋)和一束红筷子,谓之“五子登科”。
南京江宁结婚时还要边散筷边唱“筷子筷子,快生贵子;筷子飞扬,子孙满堂;筷子落地,状元及第。
”浙江有些地方在婚宴上为新娘设专席,称“新妇席”,并选四位未婚姑娘作陪。
陪客要想尽办法让新娘筷不离手,手不离筷,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吃得痛快。
我国的南部民俗中关于筷子的谐音象征也很多。
广东朝汕地区新郎新娘入洞房时要喝桂圆汤,不是用汤匙吃而是用红筷子吃。
这取“筷”、“桂”、“子”三字的谐音,以讨“快生贵子”的好兆头。
云南陪嫁中无论贫富,总有两双用红纸封好的由艾蒿杆削成的筷子。
艾筷取谐音,祝福新人恩恩爱爱。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婚俗中女方的陪嫁一定要包括十双筷子,其有三层含义:一是象征新人象十个手指一样亲密团结;二是十双筷子跟其他九样陪嫁的生活用品凑在一起,构成“十全十美”之意;三“筷”与“快”谐音,寓意新人以后的生活“快快”活活。
在湘西、鄂西地区,土家族有筷摆十字的风俗。
在土家族人家做客时,主人的亲友通常轮流向客人送菜敬酒。
按习惯,杯中酒、碗里饭菜都要喝光吃尽。
若主人再添,而客人不想吃了,就要将筷子在碗上摆成十字,意为“实在吃不下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这是利用饭桌上的筷子摆成形状的谐音来传达自己的意思。
另外,鄂西神农架地区,新娘上轿前要在娘家的堂屋里将一把筷子“唰”地撒下,意喻娘家“筷筷落地‘快快发’”,也含有“快”生贵子的意思。
筷子与文学艺本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历史上诵筷的诗歌佳作有不少,例如明人程良规的《诵竹著》:“殷勤问竹著,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前面提到唐玄宗赐给宰相宋潦金著一双,宋潦感到突然,不解其意,不敢领赏,玄宗曰:“非赐汝金,盖赐卿以著,表卿之直耳。
”这就是成语“赐著表直”的典故。
筷子更是中国舞蹈、绘画的重要题材。
筷子舞便是蒙古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多为男子独舞,流行于内蒙古地区,舞者拿一束筷子,打着肩、手、腰、腿、脚等部位,有时打地,边打边舞,时而旋转,时而跪下,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动作刚劲,节奏强烈。
近来它已发展成为男女共同表演的群舞。
2、筷子礼仪在人类文明史上,筷子是中国人非常值得骄傲的一项发明,祖先们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就餐时能替代手指耐高温、抗严寒的筷子。
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筷子的使用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讲究。
(一)筷子的民俗禁忌1、忌敲筷。
记得很小的时候,大人就经常告诫:敲碗敲筷,一世受穷。
中国的父母就这样一代代地传承着这一用筷的民俗禁忌。
因为用筷子敲打碗盘,是以前乞丐的常用传统动作,敲打的声音加上乞讨的语言,就是乞丐的表白。
所以,家道尚可的人家是绝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餐时有这种低贱的行为的。
2、忌祭筷。
有时小孩用餐中途离开餐桌,会顺手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大人见了,第一反应就是厉声呵斥并立刻拔出筷子;有时即便是成年人,如果是不懂规矩的,也会出现这样的不当情形。
帮客人盛饭时如果把筷子插在饭中,客人见了,肯定是满心不快且心理阴影几日不散。
因为汉族的传统中多是给逝者上香时才会把一双筷子插入饭中。
3、忌杂筷。
把颜色、质料不一的筷子递给客人,会被认为是对客人的大不敬。
把长短不齐的筷子递给客人,更可能引起客人的愤而离席。
因为筷子长短不一会让人联想起“三长两短”,而这正是未加盖的棺木的代名词。
安排客人使用这样的筷子,从民俗角度来说是犯了大忌,结果可想而知。
4、忌架筷。
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招待客人用餐时,最忌讳的是客人用餐结束时把一双筷子架在空碗上,因为主人会觉得这预示着他家里办事将会“架空”,意即泡汤。
现在餐馆酒店的餐桌上都放着筷子架,显得有品位有档次,同时,或许也有帮助主人解“架空”之忧虑的作用。
(二)筷子的卫生禁忌自从2003年非典肆虐以后,餐桌上的分餐制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经历了灾难恐慌的人们懂得了“人有情而病毒无情”这一极为简单而重要的道理。
但是,时间久了,善良好客的人们在觥筹交错中似乎又忘了那沉痛的教训,用筷的卫生这个话题很有重提的必要。
1、忌品筷。
在餐桌上我们会发现,有人习惯于用舌头舔去粘在筷子上的饭菜,也有人在拿不准向哪盘菜伸手时喜欢用嘴唇吮吸筷子,这是一种极不卫生极不雅观的行为,同桌见了他夹过的那盘菜,一定是忍痛割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