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传统文化——筷子

合集下载

[筷子文化作文怎么写]筷子的文化作文

[筷子文化作文怎么写]筷子的文化作文

[筷子文化作文怎么写]筷子的文化作文筷子文化作文怎么写筷子的文化作文筷子,是指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

xxxx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筷子的文化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筷子的文化作文筷子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餐具。

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之中,别具一格。

我国古代使用筷子的历史十分悠久,大概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筷子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被称为箸先秦时期又被称作荚或狭隋唐时期,筷子称为。

筷子这个称呼是明代以后出现的。

制作筷子的材质也随着时代的不同呈现出一些变化。

筷子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悠久。

它的名称和材质都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发展变化,形式越来越丰富。

说起筷子,倒是不禁让我想起了我还在读幼儿园时,学习使用筷子的一幕:放学了,我回到家,爷爷已经把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端上了餐桌。

我早已垂涎三尺,忙拿起勺子,正准备大吃一顿,突然看见奶奶手里拿着的筷子,心想:我都快读小学了,还不会使用筷子。

说出去多丢人哪于是,我对奶奶说:奶奶,我要学习怎样来使用筷子,好吗奶奶犹豫了一下,和蔼地对我说:孩子,你还小,现在用勺子吃饭呀,谁都不会笑话你。

等你长大了,就教你用筷子。

怎么样可我一点儿也听不进:不行不行我不小了,应该用筷子吃饭了才对奶奶不教你,爷爷来教你吧爷爷笑着对我说。

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太棒了谢谢爷爷不过爷爷话锋一转,我吓坏了:不过什么不过,到时候如果你学不会,可别怪爷爷教得不好呦当然当然我松了一口气。

什么时候开始学爷爷问我。

马上现在就开始学啊爷爷惊讶得长大了嘴巴。

如果你坚持要这样的话,那那就现在开始学吧耶太棒了爷爷见我信心十足,先教会了我怎么拿稳筷子,然后又教我用筷子扒饭,我都轻松地学会了。

接着我要学习夹菜。

这个动作看看容易,可做起来难。

爷爷笑着说。

谁说的我就不信我学不会我撅着小嘴巴,不满意地回答。

不可能吧爷爷半信半疑。

谁知,我居然马上学会了。

厉害我学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学会,你居然这么快就学会了爷爷打趣地说着,还朝我竖起了大拇指。

中国文化遗产筷子作文

中国文化遗产筷子作文

中国文化遗产筷子作文《筷子:咱中国人餐桌上的“魔法棒”》嘿呀,咱中国人吃饭,那可离不开筷子这对神奇的小玩意儿。

我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学着用筷子的时候,那可真是一场“大战”。

我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摆着一碗香喷喷的米饭。

妈妈把一双小小的筷子塞到我手里,笑着说:“宝贝,来,咱们开始学用筷子啦。

” 我那小脑袋瓜里就想着,这两根小木棍咋就能把好吃的夹起来呢。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筷子分开,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就开始努力地摆弄它们。

可是那筷子就好像有自己的想法似的,根本不听我使唤。

我想去夹那碗里的一块土豆,结果筷子一滑,土豆跑了,还差点把碗给打翻了。

我那着急的呀,“哎呀”一声,又继续尝试。

妈妈在旁边耐心地教我,“手指要这样放,轻轻用力。

”我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终于,我成功地夹起了那块土豆。

那一刻,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哇哦,我成功啦!” 从那以后,我就和筷子成了好朋友,每天吃饭都离不开它。

随着我慢慢长大,我发现筷子可不仅仅是用来吃饭的工具哦。

逢年过节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那一双双筷子在餐桌上舞动,夹起的是一道道美味的菜肴,更是浓浓的亲情。

每次家庭聚餐,大人们一边用筷子夹着菜,一边聊着家长里短,那温馨的场景,让我觉得筷子就像是连接家人情感的纽带。

而且呀,筷子在咱中国可有好长好长的历史了呢。

从古至今,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

它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却蕴含着咱中国人的智慧。

现在,不管我走到哪里,只要一拿起筷子,就感觉家就在身边。

它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魔法棒,能把我带回到那些和家人一起吃饭的快乐时光。

所以呀,咱可一定要好好传承这小小的筷子,让它继续在咱中国人的餐桌上发挥它的独特魅力。

咱以后也要教咱们的孩子用筷子,让他们也感受一下这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嘿嘿,这就是咱中国文化遗产筷子的魅力所在啦。

筷子的文化内涵

筷子的文化内涵

筷子的文化内涵
筷箸是中华文化的体现,除了其食器的功用以外,在古代曾经有人将其形状之直与人格之直相类比,唐玄宗在一次御宴上将手中的金箸赏给宰相宋璟道:“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

”此外,中国人喜欢使用方头圆身的筷子,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来,每年过年之前,我姥姥都要求家人买把新筷子,好像家里过年添把新筷子是非常吉利的事情,到底是不是寓意人丁兴旺我自己也不太明白的,但老人美好的心愿总是真的。

筷子的传统文化

筷子的传统文化

关于筷子的传统文化关于筷子的传统文化。

很多人在吃饭的时候一般都会使用筷子,筷子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筷子的传承文化也是非常有内涵的。

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关于筷子的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关于筷子的传统文化1中国人就餐,往往借助两根筷子游离于指间,却能出神入化地完成夹、挑、扒、挑、拨、撮等诸多动作,收放自如。

筷子,中华文化圈最具代表性的餐具,虽然是简简单单两根细长的小棍子,却包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与人生启示,不愧“东方文明的象征”的盛誉。

农耕文明的产物关于筷子的起源,有一个小故事。

相传,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水灾泛滥,大禹受命于舜治理水患,十分繁忙。

一日,大禹在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锅煮肉。

肉在水中煮熟后,因太烫而无法用手直接拿起食用,大禹为节省时间,不愿待肉冷后再取食。

于是找来两根树枝,将肉夹起,吃完后就又奋战于凶涛恶浪中去了。

大禹手下的人见首领这样取食,便纷纷效仿,传播开来,于是便有了筷子。

其实,筷子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起初,先民直接用手取食,后来出现了烧烤的肉食,不能直接用手抓取,先民便用树枝、竹条一类工具翻动、捞取食物。

随社会发展,先民由采集狩猎转向固定农耕,人们将植物的种子、蔬菜或者肉食加水做成“饭食”或“羹汤”,而羹汤中的菜肴必须要借助工具“夹起来”,于是筷子便逐步成为必备的餐具。

最早关于筷子的记载是《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可见,祖先使用筷子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古代典籍里,筷子称为“箸”,很少叫作筷子,由“著”到“筷子”的变化,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提供了一个说法:“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如舟行讳‘庄’,讳‘翻’,以‘箸’为‘快儿’。

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

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筷子者,忘其始也。

”由箸向筷子这种称谓的变化也是吴中地区船家民间禁忌的一种。

筷子的文化

筷子的文化

筷子的文化
“筷子”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212年,它就已经出现在中
国人的生活中,在庞大的中国文化中,它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历史渊源。

正说起筷子,
无不让外界对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耳目一新。

众所周知,一般的筷子由竹、木、铁制成,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具,在中国风俗
习惯中,它是必不可少的,它也代表了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承。

由于传统观念的强烈弥漫,
手拿筷子成了家长们用来教育子女的重要工具。

面对不能轻易出错的语言考试和功课,家
长只有用一句话“把筷子换成书本”来彰显他们对子女学习的重视。

筷子是中国储存着历史的传统文化宝物,每一块筷子都蕴藏着根植于古老文化的记忆。

它是和中华文化腹地中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象征着一种正确的饮食方式,也表达了对古
老文化传统态度的尊重。

中国人在拿筷子吃饭时,也体现出他们对古老文化传统的家庭价
值观:分享于家人、尊重于学术者、尊重于发明者、尊重于继承者。

此外,筷子也代表着亲情细腻的温馨,在中国的家庭中,它的出现诠释了亲情的恩爱。

无论何时,它永远是家庭之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化符号,它见证着家庭的轨迹,表达了家人
的爱。

筷子的出现,与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双筷子都有其历史文化渊深
的礼仪沟通,表达着历代文物和文化现象,筷子也成为传承着文化智慧和遗产的精神宝库。

也因此,筷子受到了太多的爱护,作为一个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它从四面八方
获得了各个时代的传承。

国粹筷子的文化内涵

国粹筷子的文化内涵

国粹筷子的文化内涵国粹筷子的文化内涵筷子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吃饭的必备工具。

更为确切的说,筷子古称箸,是一种由中国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进食工具。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进食的主要地区。

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

世界上有人的地方都有中国人,是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

这个习惯几千年也没有改变过。

小小的筷子、简单的筷子,中国人、乃至东方人(包括朝鲜、韩国、越南、蒙古、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几千年以来吃饭进食一直都是用筷子。

其实这小小的简单的筷子有它的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筷子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国粹指的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看看筷子的“筷”字是怎么发展演变过来的呢?筷子古称箸。

古籍《韩非子·喻老》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

也就是说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用筷历史至少已有3000多年。

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等传说。

筷子这个称谓起自明代,明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一书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如舟行讳‘庄’,讳‘翻’,以‘箸’为‘快儿’。

”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

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日本人没有这种忌讳,因此日本把筷子叫作“箸”。

筷子乃竹木所制,久而久之,后人就把“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第二,再看看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这就是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筷子的文化

筷子的文化

筷子的文化筷子的文化筷子的文化1筷子文化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

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

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

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

其意思是代表死亡。

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

这在人们眼里叫骂大街。

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人们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

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

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的做法。

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

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4击盏敲盅: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

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

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5执箸巡城: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

筷子文化知识

筷子文化知识

筷子文化知识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筷子的起源、种类、礼仪以及与饮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介绍筷子文化的知识。

筷子作为中国独特的餐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相传,筷子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使用两根棍子来夹取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棍子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筷子形态。

而筷子的形状则因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中国,常用的筷子有三种类型:竹筷、木筷和金属筷。

竹筷是最常见的筷子,它们质轻、易于加工,并且能很好地保持食物的原味。

木筷在一些特殊场合使用,因为木筷质地较硬,不易变形。

金属筷子则在一些高级餐厅和宴会上使用,因为金属筷子可以重复使用,且具有良好的耐用性。

除了不同的材质,筷子还有不同的长度和形状。

在中国南方地区,人们喜欢使用长筷,因为它们更方便夹取深锅里的食物。

而北方地区则更倾向于使用短筷,因为短筷更易于操作。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特殊形状的筷子,如宽口筷、细口筷等,它们适用于不同的食物类型。

除了作为餐具,筷子还有着丰富的礼仪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使用筷子有一些特定的礼仪要求。

例如,当夹取食物时,应该用筷子的前端而不是尖端,避免对他人产生不好的印象。

此外,筷子应该放在餐盘或筷子架上而不是插在食物中间,以示尊重。

在宴会上,筷子的使用顺序也有讲究,一般是先使用公筷,再使用个人筷。

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中国人对餐桌文化的重视。

筷子与中国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

中国人有句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而筷子作为中国人最常用的餐具,也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菜肴种类繁多,而筷子的使用恰到好处,让人们更加方便地品尝各种美食。

此外,筷子的使用也反映了中国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因为使用筷子可以减少摄入油脂和热量的数量。

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餐具,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从筷子的起源、种类、礼仪以及与饮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筷子文化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筷子肖莞仪
正是追逐着初夏脚步的五月,阳光暖洋洋地洒在人身上,舒坦极了。

也恰逢妹妹在这个月初过她的六岁生日,我们一家人喜气洋洋的找了一家饭店坐下来,趁着等待服务员上菜的空隙,我去了一趟洗手间。

回来的时候经过一个敞着门的包间,被一声瓷器碎裂的响动惊住,停下了脚步。

循声望去,一个妇人正板着脸在训斥她面前一个大约五六岁的小女孩儿:“看看!看看!不听我的话偏要用勺子,这下好了,碗也碎了,饭也洒了……教你用筷子你还不愿意!”小女孩儿眼泪汪汪儿地瘪着嘴,不敢说话。

我失笑一声回到了席间。

只见菜已经差不多上齐,爸妈已经开始动筷,妹妹拿着白瓷的大汤匙,正艰难地舀着锅里的寿面。

我心下一动,走过去对妹妹说:“祺祺,你看,用勺子舀面多不方便啊,平时喝粥喝汤用用就可以啦,要吃面夹菜还是要用筷子哦。

”说着我拆出一双筷子,塞到妹妹手里,告诉她姿势手把手教起她用。

旁边的妈妈看见这一幕,会心的笑了。

不一会儿,妹妹已经拿得稳筷子了,夹菜虽然还有些勉强,但相对于用勺子舀菜的过程还是顺利了很多。

回到家之后,我特意打开电脑在网络上搜了搜有关筷子的起源。

可是,究竟是谁发明了筷子?到现在已经无据可考。

《史记·宋微子世家》上说:“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

如果属实,殷商时代应该已经有了象牙做的筷子。

不过在古代,筷子不叫筷子,而称为“箸”。

把它叫做筷子,已经到了明朝末年。

那时江南一带的船家觉得“箸”与“住”谐音,让船停住听起来似乎不够吉利。

于是有人为讨个口彩反其道而用之,称其为“快”。

不想这种趣味叫法竟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约定俗成有了“筷子”一词。

所以《康熙字典》中有“箸”而无“筷”,到了《红楼梦》里,则是“箸”与“筷子”混用了。

最初的筷子想必只是单支,类似于今天吃烧烤穿肉用的钎子。

后来捞热汤里的食物不够顺手,遂一手一支,演变成了一双。

这一变可不得了,竟然包含了中华文明特有的哲理:拿在手里是合二为一,用的时候要一分为二。

动的那根为阳,不动的那根属阴。

一阴一阳谓之道,千变万化尽在其间。

夹上食物是二生三,可挑、可拌、可戳、可按,不管怎么用都融通无碍,还能够当成炊具来煎炸煮炒,其功用之综合无与伦比……也就成了三生万物。

筷子是用来吃饭的,吃饭当然是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人喜欢围着大圆桌一起吃,这种用餐方式无疑用筷子最省地儿,也最合适。

带着吉祥图案的朱漆筷子,从来是各类庆典少不了的礼器。

而用金银做的筷子在古代则是身份的标志。

以竹枝作成的筷子象征着可以通过各种考试节节升高。

十双一套的筷子则代表着十全十美。

若是哪个女孩子筷子拿得高,会被打趣说以后会远嫁他乡。

结婚送两双筷子又是喜庆的吉祥物——“筷子筷子,早生贵子”。

用筷子也有许多讲究和规矩,比如筷子不能放在嘴里吸允,那样看着不雅观也不
卫生。

不能用筷子敲盘子打碗,那会让人联想成乞食。

一桌人吃饭,不能用筷子翻来找去,更不能用筷子指点别人,那都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上饭时筷子不能插在饭菜上,那种“立箸”仅限用于祭祀……
而除了这些用筷的习俗的规矩,其实啊,筷子还包含着许多人生道理。

1.正直。

筷子总是笔直的形象,不像汤匙那样拐着尾巴,也不像叉子弯曲分叉,这也是一种品格的象征,教导我们做人要正直。

2.快意人生。

筷子的筷通快,可拼出一个快意人生,筷子不像勺子叉子那样,有较大的使用限制,它使用简单,用途广泛,偌大的中华大地上,绝对有人会说不会用刀叉,但几乎不可能有人不会用筷子,而它对于餐饮种类的要求也不高,除了西餐厅那样的特殊场合,基本上适用于任何一张饭桌,让你想吃就吃,自然当得一个潇洒快意。

3. 独支无为,独行无归.相互搭配,衔来滋味。

与此同时,更加不得不提的是,筷子流传最广泛的一个重要寓意,正是来自于一则叫《三兄弟这筷子》的小寓言:说是古时候,有一位勤劳聪明的农夫,家里有三个儿子。

这三个儿子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嘴、打架,平时好吃懒做,除了自己,他们谁也瞧不起,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有本事。

当两个儿子打架时,另一个儿子不仅不劝架,还在旁边看热闹,家里被他们搞得乱七八糟,日子也越来越艰难。

农夫常常摇头叹息道:真是作孽哟,养了三个儿子,不争气,只顾自管自,这样下去日子可怎么过哟!农夫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劝说他们,尽管他费了口舌,儿子们仍然不听,农夫认为应该用事实来教育他们。

有一天,农夫叫儿子们去拿一捆筷子来。

筷子拿来后他先把整捆筷子交给他们,叫他们折断。

小儿子先试,他使出吃奶的劲,仍旧没折断,老二笑着说“原来你就这么点力气啊,平时跟我打架的力气哪儿去了?”可是他竭尽了全力都无将它折断。

老大说:“你们俩个大笨蛋,我来吧,”他无论想尽什么办法,急的脸涨得通红也没折断。

随后农夫解开那捆筷子,给他们每人一根。

兄弟三个毫不费力气轻轻一折就为两段。

这时,农夫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们,你们要像筷子一样,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你们三兄弟,谁也离不开谁,大家团结起来,就好比一捆筷子,合起来谁也折不断,如果你们都自以为了不起,那就什么本事也没有。

”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敌人征服,可你们互相争斗不休,便很容易被敌人打垮。

兄弟三人明白了折筷子的道理,从此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劳动,日子过得很幸福。

这个故事说明,团结与合作是不可征服的力量,而相互争斗却只能耗损自己。

正如大家常说: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烟高,团结就是力量。

独支无为,独行无归.两只筷子相互搭配,才能衔来好滋味。

同学们,你们看,筷子这样一个随处可见的生活小道具,也可以悟出这样多的人生道理来。

当你举起筷子端起碗,传统文化不就在你的眼里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