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执政实践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战略和策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战略和策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战略和策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战略和策略。

本文将重点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和启示。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思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转折点,它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思路。

苏维埃制度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借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借鉴了苏联革命经验,更是中国经济政治状况下的一种新的革命面貌,它证明了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进行走向社会主义的革命。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丰富的教训和经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丰富的教训和经验。

塑造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全新的制度支持,需要深刻的政治思想和精神文化的支持,还需要国家统合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过程中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提高了革命斗争的有效可行性。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教训是无论什么时候,革命者都应有着充分的认识,并进行总结分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往前走,跨过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障碍。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有益探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之初,为了应对特定的时代背景背景和政治环境,注重社会民主和社会福利,为全民健康和全民教育提供充分支持,建立了合理的福利体系和促进社会文化建设的机制。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这些经验和探索,为当今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追求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一系列具有广泛参与和协作氛围的机制,特别是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福利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为世界革命提供了中国经验。

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定位与影响

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定位与影响

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定位与影响十年苏维埃运动是中国共产党践行民主革命纲领和以制度救国建国的革命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无论是其积极成果还是错误教训,都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历史,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苏维埃运动,以宏大的目标和特殊的内涵、顽强的奋斗和重大的牺牲,构成了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历史阶段,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因其所引用制度与中国实际不尽符合,当时即显严重缺陷,后亦长期受到诟病,以至于人们不愿使用苏维埃运动的字眼。

因此,如何认识和评价苏维埃运动,见仁见智,也就一直成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学界。

一、中国苏维埃运动由国际和国内多种因素所促成,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践行民主革命纲领和以制度救国建国理念的革命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一)中国苏维埃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及中国的产物,是当时由苏共主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大环节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新成立的共产国际即将目光投向东方和世界。

在1920年夏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指出:“苏维埃的作用和意义在东方各国也普遍地为人们所了解了。

在整个东方,在整个亚洲,在一切殖民地人民当中,苏维埃运动都已经打下了基础。

”列宁根据其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胜利的思想,对苏维埃的内涵做出发挥,认为苏维埃组织不仅可以应用于无产阶级的关系,而且可以应用于农民的封建和半封建的关系。

因此,他要求共产国际从理论上说明,“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相信可以完成“建立全世界苏维埃共和国的事业”。

[1](P18-23)列宁的这一思想,虽然严重脱离落后国家的实际,但在东方主要是中国推行苏维埃运动,随即成为共产国际的重要议题。

共产国际此后不断阐发和宣传列宁的思想,在1922年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关于东方问题的总提纲》中,直接将苏维埃与彻底实现农民的土地革命联系起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及其斗争实践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面貌和发展方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及其斗争实践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面貌和发展方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及其斗争实践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面貌和发展方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建立和斗争实践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面貌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斗争实践、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和塑造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下简称中苏)的建立,是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进行的。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正式拉开序幕。

在此基础上,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在南昌进行了武装起义,随后又在广州发动了城市起义和农民起义。

然而,起义尚未获得胜利,国共合作也被迫中断。

共产党人被迫走上了游击战争的道路。

1928年,共产党人在江西南部地区的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1931年11月,共产党人在中山市召开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布成立中苏。

建国后,中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其中包括:实行土地革命,割断土豪劣绅和帝国主义的经济联系,开展军事斗争,建设人民武装,组织革命文化运动等。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实践在中苏政府的领导下,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开展了坚决的斗争,使中苏得以顽强生存和发展。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经济建设方面:在中苏政府的领导下,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买办淘汰运动”,“土地改革”,“创造自给自足的经济”,“惩处经济反革命”等。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中苏政府成功地割断了国内外资本家和大地主对中国经济的控制。

同时,还开发了煤、铁、盐、铜等矿产资源,并开办了苏区长征医学院、苏区中学、苏区农业学校、苏区文化院等统一的教育和文化机构,为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2、军事斗争方面:中苏政府组建了一支由共产党人和农民武装组成的革命军队,开展了反“围剿”斗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中国的社会改良和民主进步提供了勇气和智慧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中国的社会改良和民主进步提供了勇气和智慧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中国的社会改良和民主进步提供了勇气和智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政权,它在1927年至1937年间在中国的一些地区统治了数年之久。

它的出现和存在对中国的社会改良和民主进步提供了勇气和智慧。

在时至今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出现与其它新生国家的出现一样,是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

二十世纪初,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

布尔什维克革命运动迅速传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在1918年到1927年间,苏维埃共和国国内发展迅速,它的成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并逐渐影响了国内的一些工人和农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所以能够诞生并幸存下来,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中,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压迫需要有一个改变的力量。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存在为中国社会的改进和民主进步提供了勇气和智慧。

从最根本的层面上,苏维埃共和国主张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种主张为那些在中国明显处于不利地位的阶层提供了一个新的政治和社会组织的思路。

这种思路不仅提供了一种解决中国抗日战争后期时期所面临的各种经济和政治问题的途径,而且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实现社会平等和协调发展的基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浓烈的群众性和民主性也是对中国民主进步的重要贡献。

苏维埃政权实行“党委会制”的管理方式,注重党群关系的发展,充分发扬群众自治观念。

这种管理方式为中国未来的机关制度建设提供了启示。

在苏区内允许多党派参政,充分发扬了群众的参与意识。

这种民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的民主意识,政治生活中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充实和发扬。

如今的中国,虽然政治和社会形势和那个时期不尽相同,但是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和社会思路仍然值得借鉴和思考。

此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政策也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共产党运用军事、经济的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无政府状态,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社会效益。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的建立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虽然它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是它的存在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对其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

一、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推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综合力量的极大提升。

由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让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获得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并观摩和学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后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不仅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群众工作,而且还使中国共产党从苏联共产党那里学得了一些相对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这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初步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中国革命爆发的几年之后,中国共产党逐渐从苏联的经验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推进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推进了中国民族解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在当时历史的背景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民族解放和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其建立不仅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也为中国重新站起来奠定了基础。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一个稍显较温和的政治力量转向了坚定的革命路线,为实现民族独立及其它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为中国农村改革及农村工作的落实打下了基础由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使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和对农村的工作,如土地改革和进行农业集体化方面获得了实际经验。

而且在建立农民自治组织方面的先例,也对后来的“三反”、“五反”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原本是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所能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我们国家的影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我们国家的影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20世纪初期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它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其对我们国家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我们国家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在20世纪初期,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丧失了对国家的控制,加之外国列强的压迫和剥削,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极度的落后和贫困之中。

在这个背景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迅速出现并形成。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主力。

同时,这也给我们国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政治影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新道路。

它采用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方式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标志,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虽然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它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

三、经济影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倡导的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这种思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时,它的经济条件十分艰苦,需要大力发展工业来提高经济实力。

因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后,便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计划。

这一计划在中国的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四、文化影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也给我们国家的文化事业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它倡导的是无产阶级的大众文化,尊重人民的文化价值观念,发扬人民的民族文化。

这种观念对中国的未来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来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我们国家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它的成立,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变革,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革命领导人和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这些影响,在今天的中国依然能感受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中国的未来发展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11月,总部设在江西省瑞金市。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它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逐一分析。

一、推广了苏维埃制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苏维埃制度,这是一种通过工农兵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政府领导人和组织社会、建设国家的制度。

苏维埃制度一经实行,便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和支持,这有利于推广苏维埃制度,并对中国革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和实践,这一战略出现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通过发动农民革命,逐步扩大革命影响范围,从而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建立的政权。

三、创设了革命的新文化形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革命运动中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理论,这是一种通过宣传、教育、文艺等文化手段推动社会进步和革命胜利的文化形态。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对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革命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推动了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提出并实行了以大众教育、卫生保健和普及文化为重点的教育和卫生事业,这一具有现代性的理念,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通过设立农民学校,推广新识字,建立医院,提供紧急救援等手段,使中国工农群众的健康和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总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为中国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虽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但其所留下的深远影响却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与实践贡献巨大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与实践贡献巨大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与实践贡献巨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下简称“中苏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与实践贡献巨大。

中苏共和国的成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治力量的壮大,同时也是中国工农革命向全国范围内扩大的重要标志。

一、中苏共和国成立体现了中国工农革命的高潮中苏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工农革命发展的一部分,也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在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下,中国无产阶级逐渐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逐步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在此背景下,中共组织起义,成立了中苏共和国,展示了中国工农革命的高潮。

此举彰显了中共的领导力量,自此以后,中共逐渐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民主运动的领导力量。

二、中苏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人民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中苏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战争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共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游击战争,在内部和外部寻求援助,寻找革命胜利的道路。

在此期间,中苏共和国成立,为中国人民战争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苏共和国形成的政治力量和生产、自卫力,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中苏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中苏共和国的成立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

中苏共和国的成立首先表明,无产阶级政治力量的开展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苏共和国成立的经验启示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现代化建设。

其次,中苏共和国成立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对中国革命、发展、建设能力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中苏共和国的成立展示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紧密联系中苏共和国的成立展示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紧密联系。

中共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在中国成功地开展,还赢得了共产国际的支持,在国际上逐渐壮大。

在此背景下,中苏共和国成立,表明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紧密联系,而这种联系是通过中共的无产阶级革命战车推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执政实践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影响1931年11月7日-20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领导和管理国家的伟大尝试。

中华苏埃共和国政权建设的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政权建设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的政权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探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政权建设,揭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影响。

1、由工农民主专政发展到人民民主专政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宣布:“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

”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国家政权。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会议一致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全国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一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一直延伸到今天。

从这两个历史性文献对国家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和现实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后者是前者合乎逻辑的发展,而前者之源头,可以上溯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实践。

工农民主专政的主体是工人和农民,而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则是人民,而民族资产阶级是内含于人民范畴之中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之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于今天的人民共和国的奠基性意义,就在于它首先从国体上确立了工农两大劳动阶级的专政。

由工农民主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民主范围的扩大也是历史的选择。

2、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而且拥有国家最高权力。

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

无论是国家人民委员会,还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都不能超过或平行于它,相反都由它赋予权力,向它报告工作,对它负责,在闭会期间向会议的常设机关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经过革命根据地长期实践,经历了30年代的苏维埃制度, 40年代的参议会制度以及后来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逐步总结经验发展起来的。

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对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的继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更完善,是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3、建立和健全民主选举制度。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人民参政议政的基础和保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成立以后,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基本政治权利,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原则规定外,又先后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细则》《苏维埃暂行选举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选举中的选民资格、选举单位、选举程序、选举经费、选民登记和候选人名单的公布等方面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定。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的是广泛的民主选举制度,它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并实行候补代表制。

乡等基层行政单位的苏维埃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区以上各级苏维埃由下一级苏维埃代表大会和红军所选出的代表组成。

所有这些使“苏维埃的选举,有了完满的办法”[1],从而吸引了最广大选民参加选举,在中央苏区1932年的两次选举与1933年下半年的选举中,“各地参加选举大会的选民平均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有的地区(如兴国、上杭才溪区、瑞金武阳区)达百分之九十以上”[2]。

新中国成立,部分地区战争仍未结束,土改尚未完成,地方人民政权正在建设中在选举制度方面采取了一些过渡性措施。

在中央一级,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在地方,由地方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对省、市、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资格及各级各界代表会议代表产生的程序和方法作出明确规定,从而构成了建国初期带有过渡性质的选举制度。

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普选制度奠定了基础。

为1954年9月,在乡、县、省逐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准备。

4、立法从革命的国家政权诞生之日起,就制定了作为立法依据的根本大法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劳动法和《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等重要法令。

基于国内革命战争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临时中央政府又相继颁布了各种部门法,因而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中华苏维埃法律体系"。

苏维埃时期的主要法规包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央苏维埃组织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苏维埃暂行选举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关税征收细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前后,先后制定了宪法大纲和刑事、民事行政、土地、劳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总计约120余部。

[3]为以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司法体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司法机构,共有四级,中央设最高法院,地方设省、县、区三级裁判部,(裁判部为法院未建立前的临时司法机关,暂时执行司法机关的一切职权;除现役军人及军事机关的工作人员外,一切刑事、民事诉讼的事宜,都归裁判部审理)[4].另外,在红军中设军事裁判所管理红军中的一切军事刑事审判事宜[5]。

当时,未设专门的检察机关,而是在审判机关内设专职的检察员,在军事裁判所所在地,设有军事检察所。

成立了突击队、轻骑队、工农通讯员等群众性监察组织,工农群众有批评、监督、检查和要求撤换、罢免苏维埃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

在苏区,不同类型的案件,由不同的机关侦查和公诉。

国家政治保卫局侦查反革命案件;由各级军事检察所负责侦查、预审和公诉军事犯罪案件(反革命案件除外);审判机关检察员预审、公诉贪污浪费、拘私舞弊、包庇放纵分子等职务犯罪案件(军队系列案件除外)。

苏维埃时期实行审检合一,不单独设检察机关,在审判机关内设检察人员行使检察权。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的正确处理,检察和审判交织在一起,职能不清,更难以体现相互制约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维埃时期的司法制度,吸取经验,完善司法体系。

在1949年lo月最高人民法院成立,接着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华北六大行政区分院先后建立。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一部分是在老解放区原有的人民法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是随着全国各地的陆续解放而先后建立的。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司法制度是有渊源关系的。

6、行政机构设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在局部执政,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国范围内执政。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工作范围的扩大,中央及地方行政机构设置都做了相应调整,但不难看出其一脉相传的关系。

在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下设的工作部门共设立过18个,即:外交、军事、劳动、上地、财政、国民经济、粮食、司法、内务、教育、工农检察11个部;财政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临时最高法庭、中央政府总务厅、邮政总局、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及中央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7个部门[6]。

新中国建立后,在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行政机构设置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指导和管理,政务院成立之初下设的工作部门有35个,即:内务、外交、公安、司法、财政、贸易、重工业、燃料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轻工业、铁道、邮电、交通、农业、林垦、水利、劳动、文化、教育、卫生21个部,法制、民族事务、华侨事务3个委员会;情报、海关、新闻、出版4个总署,科学院、人民银行、政务院秘书厅,共31个部门。

另设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民监察委员会,负责指导、联系与其相关的各部门的工作[7]。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方政权机构的设置也有不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政权机构设置是省、县、区、乡市4级苏维埃政权,其中乡(市)苏维埃为基层政权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创时期,地方政权构主要实行大行政区、省、县、乡4级制,其中乡为基层政权组织。

在中央和省之间设立了六大行政区,各大区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既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机关,又是地方政权的最高机关,后改变职能仅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机关。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是没有这级政权组织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政权在县与乡之间设立了区一级政权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创阶段没有设这级组织,但对于县和乡的建制都作了一些调整,撤销和合并了一些过小的县,分设了一些过大的县,又建立了一些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新县;乡建制也进行了调整,以便于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

[8]综上所述,虽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只存在6年时间,但它的执政实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政权体制提供有益的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影响深远,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安邦的伟大预演。

参考文献:[1]王玉福.试论毛泽东的苏维埃共和国思想[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2]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江西省赣州地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西省赣州地区中共党史学会.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81.[3]舒龙、凌步机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5页[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制文献选编第3卷[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98页[5]季德源.中国军事制度史[M]大象出版社,1997年,第396页.[6]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2卷(上)[C]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137-152页。

[7]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附卷一(上)[C]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38-39页。

[8]杨青《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体制的比较》中央党史研究[J]2002(1)[9]胡松、饶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现行国体、政体的渊源关系.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5期[J]20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