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导论》-Julia Fabricius等著, 主译 施琪嘉 曾奇峰

合集下载

曾奇峰精神分析 第一讲 精神分析是什么

曾奇峰精神分析 第一讲 精神分析是什么

第一讲:精神分析是什么曾氏语录: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3.经典精分与新精分是平行的,两者可整合为精分理论的整体,而不是互为表里,一深一浅;或者说“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指向是关系”;4.精神分析的价值:育儿学&人格鉴赏学;5.老天对人是不公平的,它给我们的时间,不够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管是从生物学角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

但是有一点好的地方,就是我们活在21世纪初叶,在这之前,已经有无数的勇敢的和智慧的人,他们已经为我们了解更多的人性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知道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然后我们自己也保留一些探索的好奇心和能量;Note:1:精神分析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三句话说清精神分析(移情、反移情、阻抗)1.1它研究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亲的关系之间是怎样形成自己的人格,以及这个人格对他成年以后有什么影响;——关于移情1.2 在两个人的关系之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那另一个人教会的;——关于反移情1.3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系统――自我防御机制(阻抗)1.4 与其他心理学派相比,精神分析的特点:1.4.1决定论的观点;——移情、强迫性重复;早年的经历和关系决定了潜意识的活动方式,潜意识决定了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方式;1.4.2意识“三分法”——意识、前意识(preconsiousness)、潜意识(unconsciousness);——三者相互渐变,界限模糊,不截然可分——精分是唯一研究潜意识的学问;前意识——活动时不为人所意识到,在稍加思考后可意识到;潜意识——活动时和思考时都不为人所意识到,在精神分析方法引导下可被意识到;1.5与进化论及有关演化的理论相比进化论、进化心理学:时间跨度——数量级大(万年或百万年);关注群体;精分:时间跨度——人的一生(几十年);关注个体;涉及治疗方法;也涉及进化心理学理论;2:流派:2.1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经典精分创始人和初学者;生物还原论倾向较强;贡献:内驱力理论(力比多&攻击性);Special Note:力比多:即性欲或性驱力,这里的“性”不是指(或不仅指)生殖意义的“性”,而是泛指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等等美好“感受”。

《精神分析导论》读后感

《精神分析导论》读后感

《精神分析导论》读后感我最近读完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导论》,这本书让我颇有感触。

作为一位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思想深刻而独特,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详细地阐述了分析的各个方面,从梦境和心理抵抗到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

他的理论基础是认为人类是被无意识力量支配的生物,我们的举止和行为被无意识的欲望和内心冲突所影响。

在我的理解中,弗洛伊德的分析方法通过揭示这些无意识力量来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

他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心理过程,如潜意识、防御机制和转移等,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复杂性。

分析师必须学会如何分析这些过程,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

我认为弗洛伊德的思想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他对人类心理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他的理论挑战了过去的传统思考方式,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理解。

他通过独特的心理分析方法为探索和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灵提供了有力而重要的工具。

然而,我也认为他的理论存在一些问题。

他的观点有时候似乎过于简单化,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复杂性没有完全领会。

此外,有些人认为他的心理理论存在过于依赖性和死板。

他的理论建立在自己的经验和观察之上,缺乏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考量。

不管怎样,我认为《精神分析导论》仍然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

阅读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有趣的思考和引导。

弗洛伊德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关于人类心理的理解,他的心理分析方法也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思考方式。

虽然他的方法不是完美的,但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的重要手段。

在《精神分析导论》中,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如“死亡冲动”、“自我”和“超我”。

他认为,人类心理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死亡冲动”,这种冲动是向虚无、消亡和不活跃的力量倾向。

同时,他还提出了人类心理的分层模型,包括了“自我”、“超我”和“本我”。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这些心理力量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理论与治疗方法对现代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思想挑战了过去的观点,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图解精神分析引论(彩图精装)

图解精神分析引论(彩图精装)

读书笔记
对于睡眠的目的,生物学的观点是蛰伏,而心理学的观点是对现实失去兴趣。
心理上的自我或被动接受暗示,是可以成为自我修复或精神康复或辅助生理性病变康复的有效工具。
很长的一本书[捂脸]对“过失”和“梦”的分析还比较有趣,分析精神病症的时候对“性/libido”的重要 性和相关性做了反复的强调,对儿童的性心理和性行为的观点引发人思考。
第五章初步的 1
研究及其困难
第六章初步的 2
假说与释梦的 技术
3 第七章显意和
隐意
4 第八章儿童的

5 第九章梦的检
查作用
0 1
第十章梦的 象征作用
0 2
第十一章梦 的工作
0 3
第十二章梦 的举例及其 分析
0 4
第十三章梦 的原始的与 幼稚的特点
0 6
第十五章几 点疑问与批 判的观察
0 5
第十四章欲 望的满足
图解精神分析引论(彩图精装)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论批判精装源自表述心理学神经过敏
研究
精神分 析
基本概念
著作

观察

里比多
神经病
作用
心理学
假说
过程
内容摘要
《精神分析引论》是精神分析学派最重要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都在这部著作中得到精深的表述。 无论是对心理学一无所知的人,还是浸染在浩繁巨著中的专家,都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比多说:自恋
4 第二十七章移
情作用
5 第二十八章分

精神分析书籍分享

精神分析书籍分享

精神分析书籍分享精神分析是在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精神分析在现代最重要的发展是客体关系理论,它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精神分析书籍,希望大家喜欢!精神分析书籍分享:1、督导关系——一种当代心理动力学方法(美)M. G. F-O'Dea等著李芃等译本书为精神分析的督导提供了一种明确的关系取向的方法。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一种不带任何成见的、颇具启发性的精神分析的观点。

她们强调了所有督导者都曾感到过的缺憾或遭遇过的困境,包括督导关系中的移情与反移情、权力共享与权力不对等或依赖关系之间的冲突,以及督导者应忠诚于所在机构、被督导者还是病人的困扰。

2、弗洛伊德与安娜·O——重温精神分析的第一个案例(英)Richard A. Skues 著孙铃等译安娜·O的案例一向被认为是精神分析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典范。

但同时,从弗洛伊德生前直至现在,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和指责也从未停息过。

本书作者将安娜的案例完整展示于世人面前,通过深入而透彻的评述和分析,有力地反击了弗洛伊德的反对派,真实地重现了这个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案例应有的辉煌。

3、101个心理治疗难题(美)Jerome S. Blackman 著赵丞智曹晓鸥译《101种心理防御》作者Blackman医生新著,他为浩瀚的精神分析治疗之海带来了清晰和次序。

Blackman医生的最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将非常复杂的情境问题用清晰和有条理的方式讲述出来,给接受他督导的治疗师以有效的回应,帮助其迅速理清和解决治疗中的疑惑和困难。

本书凝结了作者40多年的心理治疗和督导经验,把最常见的棘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之道呈现给了读者。

4、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装)(美)N. McWilliams主编钟慧等译李鸣审校南希博士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使此书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将精神分析理论的动力学诊断思想,通过不同的临床视角,融入咨询师的日常工作实践中。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

精彩摘录
这是《精神分析引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06
第十五讲几 点疑问与批 判的观察
05
第十四讲欲 望的满足
01
第十六讲精 神分析法与 精神病学
02
第十七讲症 候的意义
03
第十八讲创 伤的执着— —潜意识
04
第十九讲抗 拒与压抑
06
第二十一讲 里比多的发 展与性的组 织
05
第二十讲人 们的性生活
第二十二讲发 1
展与退化的各 方面、病原学
2
第二十三讲症 候形成的过程
第一讲绪论 第二讲过失心理学
第三讲过失心理学 (续)
第四讲过失心理学 (续完)
1
第五讲初步的 研究及其困难
第六讲初步的 2
假说与释梦的 技术
3
第七讲显意和 隐意
4
第八讲儿童的 梦
5
第九讲梦的检 查作用Βιβλιοθήκη 01第十讲梦的 象征作用
02
第十一讲梦 的工作
03
第十二讲梦 的举例及其 分析
04
第十三讲梦 的原始的与 幼稚的特点
读书笔记
还是徐胤版的翻译更接近现在人的说话方式,这版有种上世纪老学究的味道。
更推荐果麦文化徐胤的译本,更通俗流畅。
如何科学的创建一个学科,又如何去研究,看大师们怎么做学问,怎么将看似复杂又浑屯的意识,用现代科 学的方法来研究。
意想不到的是弗洛伊德老爷子的演讲录很有引人入胜之感。
梦是“欲望的满足”不如称为“冲动的满足”,以区别于“以平淡情绪为特点的压抑与毅力”,否则单以欲 望解释起来就显得模棱两可,譬如一个学生,他努力学习,我们可以说他有考上好大学的欲望,他沉迷游戏,我 们可以说他有嬉戏玩乐的欲望,于是“欲望”一词在两种明显不同的事物上未做区分。

曾奇峰《精神分析治疗实务》听课笔记剖析

曾奇峰《精神分析治疗实务》听课笔记剖析

曾奇峰《精神分析治疗实务》听课笔记讲课时间:2007年第一讲青春期的孩子的问题,也是关系问题。

一切心理问题,都不是大脑里出问题,而是关系出了问题。

世界上根本没有心理问题这个词,只有关系问题。

青春期遇到更年期,会导致巨大的冲突与矛盾。

青春期是另外一种“更年期”。

从发展角度来看,是小孩子通过客体关系,完成另外一种整合。

摆脱童年期的自我,这与父母的界限、控制产生了矛盾。

“逆反”这个词,很不可合理。

“逆反”是一种继发性、反应性的,是对父母关系的回应。

“精神分析”打开了对性的禁锢。

改名为“育儿学”是适合、改名为“莫名其妙”也行。

二、病人的情感隔离,同情是一种伤害。

故事:一位女生往水里走自杀,越走越深,结果发现一条水蛇,跑出来,就再不打算自杀。

感悟:比死亡更加可怕的是中德医院的督导全国排在前三名。

督导三、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理解抑郁症内化了一个严重的“超我”。

攻击转向了自身。

跟任何人发生冲突了,肯定了自己不好,导致了别人对自己的指责。

认为自己不好的,一般的会情绪低落。

被强暴后,把罪犯送到监狱,是对外的攻击。

而认为自己不纯洁了,是对内的攻击。

抑郁症,需要把对内的攻击,第二,抑郁症还存在着人际关系边界不清的特点。

《自我边界与抑郁症》他可以这样玩我,别人也一定这样玩他。

这样可以聪明的抽身,来关注他。

一个人被关爱,就会学会关爱别人。

一个人受到惩罚,就会去惩罚别人。

四、精神分析关于“成功”、“失败”精神分析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精神分析是通向潜意识的途径——口误、笔误、失败、疾病。

疾病也是一种失败,健康的失败。

笔误:抑郁——养育个案:被科学家的父母一不小心生了出来,被送给爷爷、奶奶抚养,父母想自己时“爷爷、奶奶”人对失败的渴望并不亚于对成功的渴望,失败往往在背后起作用。

每个人的十个最大的失败一般的都会和人格联想在一起。

成功意味着童年时某种禁忌的满足。

让自己太舒服了,会让一个人有不断的自责与内疚。

成功后需要失败来满足自己的一种更高级的需要。

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

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

2008.01.29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第一天1、需要:{a性,广义快乐、b攻击,动力学理论}2、精神分析的历史:经典精神分析(三元,三角关系)--客体关系(自我和我的关系)--自体心理学3、精神分析的特点:{a宿命论,强迫性重复,6岁以后无新鲜事,20%人格弹力的部分可作为。

b意识的分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4、人格层面的骄傲是让人进步的-赏识教育。

5、研究潜意识的技术:自由联想、口误、笔误、成功与失败、语言的模式。

6、道德绑架-满足自恋、双重勒索。

7、精神分析是一门观察的学科,看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告诉别人。

8、精神分析的满与病人要求的快的矛盾?病人要求的快是父母的否定、不接纳自己和内化的父母,把父母的关系移情至治疗师,想让医生尽快的改变自己。

9、一个器官的压抑会致使另一个器官的过渡使用。

10、一个女人的性得到满足后,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宽容的。

11、压抑:在潜意识层面里,意识不到的需要。

12、压制:在意识层面不能得到满足的需要。

13、一个人的人格是父母塑造的,所有的问题是关系的问题。

2008.01.30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第二天1、初始访谈所占精神分析全程的20%。

2、遵守设置即保护了病人又保护了咨询师。

3、初始访谈;a目前的求医动机、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缓解、诱因、求医经过、为什么是现在、事件地点......以症状和问题为核心和平台提问。

b回到过去的事件进行收集。

c过去和现在串联。

d把治疗目标拉到将来的平面。

4、在治疗中治疗师要有抱持的态度,使用节制的技术(医生学会倾听、病人学会说话)。

5、精神化的层次:a躯体化-低级的表达方式b行动-初低级的表达方式c图象-次高级的表达方式d语言-高级的表达方式6、躯体化:头-对父的不满乳-对母的不满脖子、颈椎-关系的问题糖尿病-对爱的持疑晕车晕船-控制强度大7、自卑的本质是自己瞧不起自己。

8、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部分是我们自己教会了他们。

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

目录分析
例如,弗洛伊德在某些章节中过于强调了精神分析的绝对性和排他性,可能导致读者对其他心理 治疗方法产生偏见。随着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发展,有些观点和理论已经过时或受到挑战,需要 读者在阅读时进行批判性思考。 《精神分析引论》是一本涵盖广泛、深入浅出的精神分析著作对于了解精神分析和探索人类心理 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其目录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和实 践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九章至第十一章集中讨论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相关问题,包括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技巧和理论。 这些章节详细介绍了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流程和各种技术手段,如自由联想、释梦、对峙等。
目录分析
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则对精神分析与其他心理治疗学派的关系、精神分析与宗教、精神分析与诗 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章节拓宽了我们对精神分析应用领域的认识。 第十五章至第十八章则聚焦于精神分析的未来发展、批判与反思。这些章节展现了弗洛伊德对于 精神分析理论的自我批判和反思,以及他对精神分析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相较于其他同类书籍,《精神分析引论》具有以下独特之处:弗洛伊德在书中不仅阐述了精神分 析的理论基础,还大量涉及了临床实践和案例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引论》对潜意识和意识、梦和过失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这些心理现象的精神分 析意义。弗洛伊德在书中对精神分析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全面展望,展示了其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 善和创新。 然而,《精神分析引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内容之一是将潜意识的概念引入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 度上受潜意识的影响,这一观点在当今心理学中已得到广泛认可。通过深入探讨潜意识的作用, 弗洛伊德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导论》-Julia Fabricius等著,主译施琪嘉曾奇峰精神分析导论JuliaFabricius等著主译施琪嘉曾奇峰内容提要第一章前言第二章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第三章精神分析简史第四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分析第五章对精神分析的批评第六章精神分析与研究第七章咨询室外的精神分析第八章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第九章职业化序言我们很高兴中文译本将成为本书的第一个外文版本。

感谢我们的译者施琪嘉、曾奇峰、李晓驷、吴和鸣、李孟潮及其小组卓有成效的翻译工作。

2003年,作为本书的作者之一,我来到中国进行教学访问,对精神分析领域感兴趣的心理治疗师们进行督导。

当时,在北京举行的为期一周的培训班上有应邀来自其他国家的精神分析师,这是北京安定医院的杨蕴萍教授近年来组织、领导的连续性精神分析培训项目的一个缩影。

在培训班上,许多来自中国各城市精神卫生中心、投身于心理治疗行业的医生及心理学家们显示出他们对精神分析的极大兴趣,通过培训,我们展示了动力性心理治疗是如何减轻临床病人痛苦的技巧虽然本书主要从英国的视角来写,不过,绝大部分内容都适用于任何国家那些对阅读精神分析介绍性内容的人们。

虽然,目前在中国精神分析的临床应用只吸引了少数人的兴趣,但是正是他们在致力于建立动力性治疗的培训体系。

我们相信--正如来参加北京研讨会的心理治疗师们所坚信的——致力于“理解”的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能够服务于更多的人群。

因此,培训的资源不仅属于现有的中国同事们,也将属于如他们一样想进一步进修和学习的人们。

我们谨将本书的中国版献给杨蕴萍博士以及参加北京研讨会的心理治疗师们。

我们希望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及从事心理学、教育学及任何其他领域均能分享之,同时,也希望那些能够影响到政策和公共传播的人士能够读到本书。

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引起人们对阐明人类功能许多方面的兴趣、好奇心,并通过精神分析的思维方法促进人类潜能的进一步开发。

朱莉娅·法布里丘斯(JuliaFabricius)2004,4英国伦敦钹关于精神分析的论著很难翻译。

一则,内容深奥,门外人很难读懂。

再则,圈内人即使读懂了,常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要再创作成读者也能看懂而且读得下去的文字,更是难上加难。

要译这样的著作,至少得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精神分析有较深的认识,二是要有较好的中文和外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最好还能加上一点“天赋”和对精神分析的几分“热情”。

施琪嘉和曾奇峰领衔的翻译工作组,恰恰是具备了这样条件的一组人,所以,他们奉献的是一部佳作,一部可以看,应该看,还会感到读得很有滋味很有帮助的书。

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的评价,众说纷纭。

因为我对之知之不多,不敢妄自评论。

据我所知,在许多国家,精神分析治疗是一门具有相当市场的行业。

以美国为例,有近万名心理师,赖从事精神分析谋生;数万名精神科医师,接受过精神分析的训练;数十万美国人接受过或正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疗。

这一行业,在那里已经生存了六、七十年。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么,精神分析的实践证明,必定有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是经过市场检验的。

在许多国家,精神分析并未列入医疗保险支付目录,还是有那么多人愿意掏腰包,自己付费接受这类交谈治疗;其中有些人还月以继年,持之以恒。

我不相信,他们都是低能或者是冤大头。

从施琪嘉先生写的出版说明中得知,我国目前至少已有200名经过培训的精神分析工作者。

恕我浅陋寡闻,我原先还不知道已有如此之众,已经有了一支不小的队伍。

这一数字,已经是1949年我国在精神科工作的医师总数的两倍。

而且是在1997年以来的7年中发展起来的。

发展势头之猛,令人咋舌!过若干年,再做一次统计,队伍壮大的比例,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精神分析事业的发展。

当然,除了数量之外,还得考虑质量。

用精神分析圈内的行话说,就是精神分析师门自身的“成长”。

>>>>我是一名长期从事精神科工作的医生。

一向以为,我国的精神科服务,重生物轻心理,这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通病。

近年,有幸看到医学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正在健康发展,精神分析及其他心理治疗的同道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他/她们所从事的专业,包括在已非洛阳纸贵的今天,本书的译者们愿意以极小的投入/经济产出比;耗心血化时间译成本书。

深感中国的心理治疗大有希望,忠心祝愿,有志于精神分析的同道们一路走好。

张明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中华精神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2012-11-12简洁的力量----《精神分析简介》序人类精神发达的最显著标志也许是,人类可以自己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这样的探索中,由于探索者和被探索者是一体,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永远都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数千年来,探索的结果从数量上来说已经是非常巨大了,但是,也许其中的一大部分只不过是主观的臆断而已,离被探索者的真实相距甚远。

说那些结论是“主观臆断”这一判断本身就有问题。

首先是因为这个判断本身就有臆断的嫌疑,因为我们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到底什么判断不是臆断;我们甚至可以说一切判断都是臆断。

其次,这些探索的结果本来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产物,是应该被探索的客体,谁在探索和谁被探索在这里又混杂在一起了,混杂成了一个似乎永远都无法解开的死结。

虽然探索之路扑朔迷离,但人类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索的努力。

在解决探索的主体和客体的边界不清楚这一难题上,人类发明了无数的探索的工具,以切开主客体之间的粘连和重叠。

只有切开了、分离了主客体,探索才会成为可能。

从探索的工具及其使用来说,东西方有着巨大的差异。

这一差异曾经被看成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和问题,但现在看来,它简直是命运之神赐给人类的巨大的礼物:如果没有这种差异,探索的全面性就会大打折扣,而且探索过程本身也会丧失百花齐放的壮观和趣味。

如果要分别在东西方文化中各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工具,那我的选择是:东方的佛学和西方的精神分析。

它们完全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但却指向完全一样的目标:人类的心灵。

工具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探索,但是工具也制造了额外的障碍。

这一障碍来自工具本身。

也就是说,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工具的发展甚至膨胀,导致了探索者只对工具感兴趣;工具成了探索的目标,替代了人的心灵。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死前意识到了这一危险,所以他说:我没有传法,谁说我传了法,就是诽谤我。

他这样说是试图毁灭他制造的工具,让其弟子迷途知返。

遗憾的是佛教发展到今天已经是臃肿不堪了,任何人即使用上一生的时间,也不可能读完佛教的典籍。

笨重的工具,决不是好的工具。

我见过很多智慧超群的人,遗憾的是,他们对佛学的兴趣,胜过了他们对人的心灵的兴趣。

不过话说回来,佛学本身也许是简洁的,只是在那些没有真正觉悟的人的心里才变得繁复和杂乱。

精神分析的历史虽然才100年,但由于社会的发展,相关的资料也算得上是浩如烟海了,它自己也就成了一种需要探索的对象。

所以一直有很多人只对它感兴趣,而忽略了它只是探索心灵的工具这一事实。

如此的本末倒置,真让人唏嘘不已。

佛教的禅宗是一种试图完全取消工具的努力,但那个境界太高了一点,高得有点看不见、摸不到、抓不着。

折衷的方式是,我们可以把工具弄得简洁一点。

简洁的力量就在于,它不会让你过多地分散精力,又不会让你感到虚无缥缈;既能使用探索的工具,又不会为工具所累。

在表达上,简洁是一种非凡的能力。

把复杂问题简化的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心灵之谜。

这本《精神分析简介》就向我们展示,复杂如精神分析者,也可以用那么通俗和那么少的文字说清楚。

正文已经很简洁,序言理应更不啰嗦。

作为结语只有一句话:这虽然是一本介绍精神分析的书,但它却可以使你离精神分析远一点,而离心灵近一点。

2016年8月27日于北京邮电疗养院曾奇峰出版说明《精神分析简介》是一本高度浓缩后的关于精神分析概况和进展的介绍,由英国伦敦精神分析协会的三个女性精神分析师所写(如图)。

女性精神分析师来做精神分析和写精神分析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特别在英国有着特别的传统,有人曾写过一本书名曰《女性精神分析师》,其中就有对精神分析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英籍女性精神分析师如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玛格丽特.玛勒尔(MargaretMahler)和梅朗丽.克莱因(MelanieKlein)等人的介绍。

弗洛伊德的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终身致力于精神分析的工作,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玛格丽特.玛勒尔和梅朗丽.克莱因则从女性细腻的角度出发,对婴儿、儿童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

在英国,克莱因学派成为独立的精神分析培训系统,如在伦敦,就专有克莱因学院。

没有这些杰出的女性,一些耳熟能详的概念如“发展轴线”、“三月的微笑、八月的焦虑”、“偏执分裂状态”、“抑郁状态”等概念就无从产生,而这些概念构成了我们不仅理解成人,而且理解婴儿、儿童的基础,也拓宽了我们对正常人的精神结构从发展的眼光来考虑的视角,构成了今天精神分析治疗的要素。

至少,在笔者与法布里丘斯女士接触的印象中,作者属于温和的女性的一类,文雅而充满同情心(法布里丘斯女士的特长之一为儿童心理治疗),但她们在学术考证的态度上却非常严肃、犀利,切中要害。

面对精神分析在近百年来遭到的批评和近二十年来所遭受的冷遇,她们有着自己的思辨:(批评者们)……对精神分析师从精神上的不信任感。

这特别涉及到面对无助的病人时分析师的力量,是否会陷入到暗示性洗脑分析的危险中去。

克鲁斯暗示到:分析治疗是招募和控制的一种形式。

病人被制造得依赖,批评性的判断被解除,最终被允许进入一充满精华的、完全对精神分析热情而忠诚的圈子。

克鲁斯很奇怪,精神分析师是如何知道“一个特定的表情是否应该引起注意,或是视其为抵御一种欲望或幻想的防御所形成的妥协(1998:xxv)”。

这似乎在表达一种绝望,即作为人类究竟能不能通过直觉去理解对方。

按照克鲁斯的观点,多重决定论的概念是特别危险的,它给了精神分析的解释者们更加武断的资格,将病人的材料放入自己的绞肉机中研磨,“用随意选择的音调来演奏爵士乐”(ibid.:xxv),自由联想是一张分析师在任何适于他们理论的场合所玩的“疯狂的牌”。

精神分析师应该能注意到许多病人在接受精神分析前所关注的这些事项。

毕竟,他们被要求进入一个在力量和责任方面有着本质上高度不对称性的关系,然而经历了不精确或不准确解释的无效僵局后,分析师和病人在很大程度上会明白,理论上的建议多过真实的危险。

若将这些批评中所涉及的害怕引申出去,我们想问,当力量和知识不对称时,一些良性的、可供工作的人际关系还是否允许存在?!如此的悲观主义不仅仅否认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也会抹煞其他许多专业关系,如护理、医学,以及许多非专业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