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
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

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孔子有关人格修养论述的现实意义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其有关人格修养的论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仁。
仁就是“爱人”。
仁爱就是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孔子一生大力提倡“仁”的思想。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是孔子愿望。
而要实现这一愿望便是去爱人。
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并为之奋斗终身。
2.诚信。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而在现实生活中,诚信是对他人的一种承诺,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基本道德准则。
诚信源于我们的内心,“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方能成就一个人的优良品格。
3.孝悌。
孝,指报答父母之爱;悌,是指兄弟之间的敬爱关系。
孝悌被看作一种天经地义的纲常纪要,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根本。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孔子看来,“孝悌”的本质要求便是“敬”。
另外,孔子认为孝悌应该从小培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孝悌是培养我们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4.好学。
学习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子一生敏而好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这里讲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指出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
另外学习还要做到虚怀若谷,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中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解析

论语中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解析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论语》中,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被广泛阐述和论述,对于人们了解孔子的思想独到而丰富。
本文将对孔子在《论语》中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探讨。
一、尊重与克制的道德准则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尊重与克制为基础。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行为和言辞上尊重他人,不放纵自己的情感和私欲。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即尊严自律的人不会因为成功而骄傲,而卑微庸俗的人则容易得意忘形。
这一观点反映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对人们自我约束的要求。
孔子还主张“中庸”之道,即克制和平衡的原则。
在《论语·中庸篇》中,孔子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强调道德修养应当符合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欲望。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了克制自我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二、实践与经验的教育方式孔子强调实践与经验的教育方式。
他认为通过亲身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可以获得真知灼见和实际能力。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只有亲自去做,亲自去尝试,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和乐趣。
这一观点反映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对于实践和经验的重视。
孔子还主张通过言传身教来进行道德教育。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意味着德行的传播需要通过社会互动和言传身教的方式。
孔子本人对学生的悉心教导,也是他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敬业与自律的职业道德孔子注重教育界的职业道德,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榜样。
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说:“才难,不是人才难,人难”,即说教不如言传身教重要。
孔子提出了“示范性教育”的观点,强调教师应该身体力行,以行为的力量感染和影响学生。
孔子的道德教育怎么理解

孔子的道德教育怎么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智者之一,他的学说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孔子不仅是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道德教育是从古代开始就有的一种教育理念,孔子的道德教育特别强调孝道、仁爱等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其目的在于造就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而对于孔子的道德教育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仁爱之道孔子非常看重仁爱之道,他提倡以仁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并认为仁爱是实际行动的表现。
孔子的仁爱之道主要体现在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
在家庭方面,孔子主张孝道。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础。
孔子说:“父母有常,哀而不失怨,也是可以为孝的。
”他认为,孝顺要做到“不违其亲”,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败坏家族的声誉,要“备至其所好,忧至其所忧,乐至其所乐”,即要真诚关心亲人的幸福和疾苦。
在社会方面,孔子提出要发扬仁爱精神,他强调要尽可能地照顾到别人的利益,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循这个原则,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恶行发生。
二、克己之道孔子提倡的克己之道,主要是通过自抑自强来达到自我改造的目的。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人的意志经常被欲望所左右,以至于违背了自己的本性。
因此,他强调了人的自我审视和自我约束,让人在行为方面保持积极正面的品质和态度。
孔子提出了“恕、温、恭、让”四个道德准则,它们统称“克己之道”。
这四个准则旨在教人如何自我控制,如何在与人的相处中遵守和尊重社会准则。
恕,表现在对他人的宽容和忍让上;温,体现在对他人的关注和热爱上;恭,表现在对他人的敬重和尊重上;让,表现在对他人的支持和关爱上。
三、君子之道孔子提倡君子之道,即人们应该用品行来检验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世间美德,这一理念似乎有些古老,但是它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用的启示。
孔子认为,人们的品德就像钱币一样,只有通过自己的自我修养,才能成为真正的有用之人。
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

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是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要求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稳定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是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要求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稳定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是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要求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稳定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被尊称为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君子之道的理念,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稳定。
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强调君子应该通过道德修身来塑造自己。
他主张通过修养心性、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规范,提升个人素养和道德水准。
孔子认为,心性的修养是重要的基石,只有拥有正确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灵状态,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寡欲、宽容、和善以及正直。
孔子的弟子曾子在《论语》中曾问道:“君子何以不忧?”,孔子回答道:“君子以道未成事不喜。
”这说明君子不应该轻易喜怒哀乐,而是要以道德为准绳,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
其次,孔子强调君子要注重家庭和睦。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稳定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孔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亲情、孝道和礼仪之上。
他提倡孝道,认为子女应该尊敬父母,照顾和孝顺他们,老幼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应该夫唯一女得以守。
只有家庭和睦稳定,个人才能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
最后,孔子强调君子应该具备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和担当。
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通过正确的政策和道德准则来处理国家事务。
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正义与道德的统一,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为先,以身作则,以正直和公正的行为影响和引导其他人。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建立在道德和仁爱的基础上,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孔子提出了“仁政”、“德政”等理念,强调君主应该关心民众的福祉,重视民生,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综上所述,孔子的君子之道是一种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1、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2、“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
3、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但却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
扩展资料: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
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社会上生活的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秉性和特征,倘若不用一种统一的道德加以规范,就没有秩序可言,所以,礼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东西;其次,要以礼待人,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礼相待,利用礼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才能够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首先要从儒家思想体系出发。
孔子提出了“德行天下”的理念,他认为人应当遵从礼义,完善自己,以期在人伦中谋得尊重,使之成为一个大君主,并以此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实现正义的道路是让人们学习道德礼仪,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以“仁、礼、义、智”为核心的人格,即“仁者无不义,义者无不仁,礼者无不智,智者无不礼”。
这个理想的人格,是建立在道德礼仪的基础上的,它说明了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关爱,并且要求人们要按照礼法办事,不能随意改变,而要以智慧去服从自然规律。
孔子的理想修养,是依据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原则而追求的,即要谦虚,要学习,要控制情感,要控制言辞,要尊重礼仪,要履行义务,要尊重上帝,要重视和谐。
因此,孔子强调,要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为原则,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达到兼收并蓄的效果。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德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原理之一。
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用于指导人们的德育实践,对于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榜样的作用,提倡温良恭俭让,重视教育方式方法,推崇教育治国相结合,强调家庭教育等。
孔子的德育原理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认为人的德行和品德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们应该先改造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然后才能做到合格的家庭成员和称职的国家公民。
孔子还认为,一个人要想具备好的品德和道德,必须不断地修养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的德育置于首要地位,这也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的德育原理强调榜样的作用。
孔子认为,要想使人们具备好的品德和道德,必须先由榜样做起。
孔子说:“上好火,下效颦圭”。
他主张要用榜样的力量来感化人们,使人们真心实意地感受到榜样的伟大。
孔子很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并通过自己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来感化和教育他的学生和追随者。
孔子也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说明了孔子很重视榜样的作用,他提倡人们应该努力向伟大的榜样学习、向高尚的人生追求,以榜样来激励自己,激发自己的品德和道德。
孔子的德育原理提倡温良恭俭让。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具备好的品德和道德,必须首先具备温良恭俭让的品质。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和平相处,不得与人为怨、不得用暴力来迫使别人服从自己。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说明了孔子强调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不贪图暴利,不以牺牲他人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相应改造主观世界,即处理好人类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这就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即通过教师传道来使人们接受“仁”的思想和“礼”的约束;而且也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修养,使“仁”逐渐成为每个人的潜在意识,使“礼”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这样,才能使人人都成为追求完美人格的君子,达到大同世界的要求。
为此,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根据“为仁由已”的思想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以便每个人随时了解和克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这种自我实施的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1、自省
是指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1]。
孔子教导弟子说,能否坚持这样做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
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诸已”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
”(《孟子·离娄上》)[2]。
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孔门大弟子曾参关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曾参每日三省是从另外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内容身体力行。
总之,通过自省是要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
2、克己
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关于“克己”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即“礼”的规定)。
作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
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卤莽行为。
他对学生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指出不能克制一时冲动往往会干出伤害自己和亲人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
他还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只好武勇,不爱学习就不能以礼驭情,容易感情用事,难免闯祸。
在自我修养的六个环节中,孔子对“克己”看得比较重,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
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3、忠恕
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
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
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有相似的含义,但是后一句话较为消极些,而前一句显得主动、积极。
关于“忠”,则和曾子说过的“为人谋而不忠乎”有关。
这里的“忠”是指尽己之力为人谋事,忠于职守。
据此,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提出[3]:“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后世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
以后“忠恕”二字逐渐被连在一起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使用,不再分开。
上述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则作为“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
两千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4、慎独
慎独是儒家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
它是孔门后学在“自省”和“克己”基础上,为使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界而提出的一种修养方式[1]。
它最早出现于《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对于“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谨言慎行,追求道德规范”[4]。
换句话说,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没有别人看见的场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警惕内心深处尚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引起旁人注意的错误意识、不正当的私欲或不正常的情绪,并自觉地用礼(社会道德规范)加以约束,使之回复
到正常状态,作到防微杜渐,防患与未然。
可见,这是一种比“克己”的自觉性要求更高的道德修养方式。
5、中庸
中庸既是儒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也是维持人际关系和谐的一种态度,所以它既属于哲学范畴又属于道德范畴。
在道德的自我修养中,儒家历来把能否把握中庸之道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选贤任能的一条重要标准。
因为能把握中庸之道就意味着他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各种事物的分寸(即“度”),既不过也无不及;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这种“度”的掌握尤为困难和复杂,稍有不慎就会伤害他人感情或挫伤下级的积极性。
中庸之道的修养实在是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一门重要学问,也是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
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中庸的本质是适度与和谐而绝对不要把它理解为调和与折中(那是一种误解甚至歪曲),我们应当为中庸正名。
6、力行
孔孟所主张的自我修养,并非象文化大革命所批判的那样是脱离群众、脱离实践的“闭门思过”。
相反,孔孟这套道德修养理论在强调“自省”、“克己”和“慎独”的同时,还非常强调“忠恕”和“中庸”。
如上所述,忠恕的出发点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中庸则是要和谐人际关系,这两方面的修养都不能脱离周围的人群,不能脱离社会。
除此以外,孔孟还非常强调身体力行,躬行践履,强调通过实践在严酷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去完善自己的人格。
《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时习”就是经常练习、经常实践的意思。
孔子一贯重“行”,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明确主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告诫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
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君子学以致远”(《论语·子张》),“行义以达其道”(《论语·季氏》)。
只有“行”才能使“道”变为现实。
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他的仁学或称仁道(即通过向全社会传播仁爱思想来实现人人相互敬爱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为了做到躬行践履,孔子要求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要以“言过其实”及“躬之不逮”为耻。
在孔子的严格教诲下,孔门终于形成崇尚力行的风气[1]。
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力行”思想,进一步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就是说,要想担当大任开创伟大的事业,对于道德的修养不仅要身体力行,还要能自觉地接受各种严酷环境的磨练和艰难挫折的考验。
这样才可获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
孟子的这一光辉思想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不仅成为儒家学者自我修养的座右铭,而且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
千百年来,多少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在这一精神鼓舞下,不屈不挠,艰苦磨练,终于成就了无数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不朽事业。
孔孟所提倡的坚持力行的道德修养方法(即其实践性)是孔孟道德修养理论的最鲜明特色之一;这种道德修养理论的另外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上面所述的以“忠恕”和“中庸”为标志的“群体性”或“社会性”。
正是这两点使孔孟
的道德修养理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也是它区别于西方一切资产阶级道德修养理论的根本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