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格式规范——《中国书法·书学》
中文注释体例

() 2 同一 种期刊 有 两 个以上 版 别时 , 注明所 引 用版 别 , 须 并用括 号标 示 。
( ) 刊 期 次以“ 3期 x年 第 x期 ” 示 , 标 不采 用 “ x 卷” “ x 月” 形式 。 第 或 第 等 () 4 引文 的被析 出文献是 报 纸 的 , 注 明报 纸 的 出版 日期 。 须
( 5引 未发 表 ” 必要 时应提供 授 权使 用情 况 。 , () 6 注释 中引文为 学位论 文 的 , 须注 明论 文的 形成 地 点、 年份 、 学位 级别 、 页码 。
() 1 高一飞 : 论媒 体 与 司法 关 系的 国际准则 ” 载 樊 崇义主 编 :诉讼 法 学研 究》 第 十卷 ) 中 国检 “ , 《 ( ,
察 出版 社 2 0 0 6年 版 , 3页 。 第
() 2 梁治平 :说 ‘ ”’载 《 “ 治 , 法辨 》 中国政 法 大 学 出版 社 20 , 0 2年 版 , 14页。 第 0 c .古 籍类
() 汉 书 ・ 1《 刑法志》 。
( ) 宋会要 辑稿 ・ 货》 2《 食 卷三 。 ( ) 唐 律 疏议 ・ 3《 名例 》 化 外人 相 犯” “ 。
2 .连 续 出版物
() 1 引文 的被 析 出文献 为连 续 出版 物 时 , 析 出文献 名 前须 加 注 “ ” , 被 栽 字 且被 析 出文 献 ( 如期 刊 、
但 连续脚 注涉及 同一 文献 的除外 。
若连续 脚注 涉及 同一文 献 , 一脚 注 以“ 后 同上 注 +引文页 码 ” 表示 , “ 例 同上 注 , 5页 ” 第 。 5 .注释 中引文 页码采 “ x页 ” 式 , 及连续 多 页 的采 “ x—x页 ” 第 形 涉 第 的形 式 , 及 多 页但 不连 涉
《三字经》注释完整版(A4纸打印-格式已调整好)

néngranglí
dìyúzhǎng
yíxiānzhī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shǒuxiàotì
cìjiànwén
zhīmǒushù
shímǒuwén
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cǐshí yì
rén suǒ tóng
dāngshī xù
wù wéi bèi
此十义
人所同
当师叙
勿违背
【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zhǎn qí shuāi
dà xiǎo gōng
zhì sīmá
wǔ fù zhōng
斩齐衰
大小功
至缌麻
五服终
【解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lǐ yuè shè
yù shū shù
gǔ liùyì
jīnbù jù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dòuyānshān
yǒuyìfāng
jiāowǔzǐ
míngjùyang
窦燕山
参考文献注释的格式(精编版)

参考文献注释的格式(一)中文注释:1.当文章引用或借用的资料所在的著作第一次出现于注释中时,须将该书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及引用资料所在的页码一并注出。
(1)引用专著例:说明:(a)作者姓名后面用冒号;著作名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后加逗号;出版地后用间隔号(中圆点);出版社名称后加逗号;出版年代后加版字,再加逗号;页码后用句号。
(b)著作者如系二人,作者姓名之间用顿号分隔,如:xxx、xxx;如系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作者姓名,后面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如:xxx等。
(c)著作名如有副标题,则在书名号内以破折号将标题与副标题隔开。
如: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页。
(d)著作如系多卷本,须在书名号后面直接写出引用资料所在的卷数,再加句号。
如:徐民:《抗美援朝的历史回顾》上卷,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e)出版地应包括省、自治区及其下属的市名,直辖市只注市名,如:吉林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如出版社名称本身已含其中某一级地名,则可不必在出版地中重复注出,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不必注为江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不必注为北京北京出版社。
(2)引用译著例: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二分册(杨国标、张儒林译,黄席群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7页。
说明:(a)作者姓名中除姓(family name)外,名与中间名(first name 和 middle name)均可用缩写形式表示,如缩写,须用英文缩写符号(下圆点);如将姓名全部译出,则须在姓名之间加中文间隔符号(中圆点)。
(b)书名号后或多卷本著作卷次、册次后直接加圆括号,括号内注明中文译、校者姓名。
(3)引用编著例: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韩铁等:《战后美国史,19451986》(刘绪贻、杨生茂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行书的款识与基本格式

行书的款识与基本格式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它以流畅的笔画和舒展的姿态而闻名。
款识是指书法作品上的署名或题跋,而基本格式则是指行书作品的构图和布局。
下面我会从款识和基本格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解答。
一、款识:款识是行书作品上的署名或题跋,它可以体现书法家的个性和风格。
款识通常位于作品的右上方,有时也会出现在左下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款识形式:1. 篆书款,以篆书体书写,形状方正,线条刚劲有力,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2. 行书款,以行书体书写,线条流畅自然,具有一定的书法韵味。
3. 草书款,以草书体书写,笔画潇洒奔放,富有变化和节奏感。
4. 隶书款,以隶书体书写,笔画简练有力,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古拙大气的感觉。
除了款识的字体形式,书法家还可以在款识中加入自己的姓名、年代、地点、作品标题、题跋等内容,以展示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二、基本格式:行书的基本格式包括构图和布局,它们对于整个作品的美感和平衡性起着重要作用。
1. 构图:构图是指整个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安排。
行书的构图要注重整体的平衡和谐,避免过于拥挤或空旷。
常见的构图方式有:单幅构图,将整个作品放在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画面内,注重字形的大小和排列的均衡。
对联构图,将作品分为上下两行,上下行的字数和字形要对称,整体呈现出一种平衡感。
横幅构图,将作品排列在一条长长的横幅上,注重字形的大小和排列的节奏感。
2. 布局:布局是指作品中字体的排列和分布。
行书的布局要注重字形的大小、间距和位置,以及整体的美感和平衡性。
常见的布局方式有:横排布局,字体从左到右横向排列,每个字之间的间距要适中,整体呈现出一种平稳的感觉。
竖排布局,字体从上到下纵向排列,每个字之间的间距要适中,整体呈现出一种挺拔的感觉。
斜排布局,字体以斜线的形式排列,每个字之间的间距要适中,整体呈现出一种动感和流动感。
总之,行书的款识和基本格式是书法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款识体现了书法家的个性和风格,而基本格式则决定了作品的整体美感和平衡性。
古书的行款和标点

• 行序 行序的自右而左,在古代也是出于便利 便利。 便利 初时记事,比较简单,单简足可记。单简书写完 后,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才编卷成册(卷)。按照 人的生理习惯,编简时右手为主,左手帮助取简。 右手编简,使编简的走向必然是自右而左,即便 是自上而下编简,横过来读时,简序仍然是自右 而左的。 后来记事复杂了,内容多了,会有先编简后写的 情况。编好的简是成卷的,在几上抄写仍是从右 边开始方便,从右边写起可以边写边把卷成捆的 简摊开,是很自然的动作,如果从左边写起,腕 下垫着大卷的竹简,写起来十分碍事,移动摊开 又十分麻烦,这是人们所不取的。所以,编简时 编简时 代巩固了单简时代造成的自右而左的行序。 代巩固了单简时代造成的自右而左的行序
• 行款的形成是一种习惯,探求这种习惯形成的 客观和主观条件,就能比较合理地解释这个问 题。 • 字序 字序的自上而下,一方面是由运动生理决定。 另一方面,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竹简可横可竖。 象形多,大多数看起来是直立的, 但初期的汉字象形 象形 横线多于竖线。在狭长的竹简上写字形竖长的 汉字,当然以竖写为便利。这样写,字的宽度 受限制而长度相对地不受限制,适合竖长汉字 的字形特征,写起来容易整齐美观。(字形便于竖源自二、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古书不加标点,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所以,古代小 孩子读书,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句读训练,所谓“一年视 离经辨志”(礼记·学记),就是说读书一年后,要考 查“离经辨志”。 • 离经:句读经典的能力。 • 辨志:分别、辨析文章的意义。 句读: 句读
• 读—— 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就在字下 (两字中间)加一个点,就是“读”。 • 句—— 一句话完了,就点在字的旁边,后来又 用小圆圈,作为句终的标志,就是“句”。 • 所谓句读,就是断句。
文末基金、作者单位格式规范——《中国书法·书学》

一、基金 需要注意与作者核实是“阶段性成果”,还是“最终成果”。基本格式为: 本文为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162400410475)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为吉林省人文科技计划项目(编号:162400410475)成果。
二、作者单位 1 一般情况
作者单位:****** 范例:
作者单位:人民美术出版社 2 作者为高校在读本科、硕士、博士
作者单位:****大学(****级在读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 例如: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二〇一四级在读博士研究生) 3 一个作者需要同时署一个单位+在读高校名 作者单位:单位名称、单位名称 例如: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文化研究院(二〇一四级在 读博士研究生) 4 文章有两位以上作者 作者单位:姓名,单位/姓名,单位 例如: 作者单位:刘祥,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赵成杰,云南大学历史与 档案学院 作者单位:杨锁强,西安工业大学/王梓嫣,西安工业大
《史学月刊》中文文献注释规则说明

《史学月刊》中文文献注释规则说明本文旨在明确《史学月刊》中文文献注释的规则,以期提高文献引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明确主题、注释规则、举例说明、补充说明和结尾总结。
本文旨在介绍《史学月刊》中文文献注释规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献注释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文献引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史学月刊》中文文献注释采用脚注方式,每页单独编号。
脚注应按照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在相应页面的下方依次编号。
编号使用①、②、③……格式,而不是用圈或点编号。
《史学月刊》中文文献注释的语言应简明扼要,同时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语句结构,以方便读者理解。
注释中如涉及人名、地名、机构名等专有名词,需加引号(“”)以示特定。
(1)重要性原则:注释应对文献中的关键信息、核心观点或数据等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2)准确性原则:注释应尽可能准确无误地解释文献中的内容,避免歧义和误解。
(3)规范性原则:注释应符合学术规范和《史学月刊》的排版要求,格式统一,语言简练。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例子,对《史学月刊》中文文献注释规则进行说明:原文:“根据《明史》记载,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后迁都北京。
”注释:“根据《明史》记载,1368年,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随后迁都北京。
转引自《明史》(卷1)。
”原文:“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跨国公司的研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注释:“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跨国公司研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焦点。
”对于涉及历史背景的文献资料,注释中应简要介绍相关历史背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献内容。
对于当前研究现状的文献资料,注释中应提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观点及研究方向等,以便读者对该领域有更全面的了解。
本文对《史学月刊》中文文献注释规则进行了详细说明。
通过明确格式要求、注释语言要求和注释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阐述,使读者对《史学月刊》的注释规范有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论文注释格式

《中国法学》注释格式一、总则(一)提倡引用正式出版物,独著类书籍无需在作者名称后加“著”字;非独著类书籍,根据被引资料性质,应在作者姓名后加“主编”、“编译”、“编著”、“编选”等字样。
(二)文中注释一律采用脚注,连续注码,注码样式为:①②③等。
(三)非直接引用原文时,注释前加“参见”;非引用原始资料时,应注明“转引自”,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转引”。
(四)数个注释引自于同一资料时,注释体例为:1.书籍类,前引①,哈耶克书,第48页;论文类,前引②,王泽鉴文。
(五)引文涉及同一资料相邻数页,注释页码部分可标注为:第×页以下。
(六)引用自己的作品时,请直接标明作者姓名,不要使用“拙文”等自谦词。
二、分则(一)著作类1.注释信息编排方式为:作者姓名:《著作名称》,出版社×××××年版,第×页或第×-×页。
2.著作若有副标题,以破折号与标题隔开。
3.著作的版次紧随著作名称,以“(第×版)”、“(修订版)”或“(增订)”的方式表示。
4.合著应标明全部作者姓名。
三人以上合著的,第一次出现时,应写明全部作者姓名;第二次出现时,可以在第一作者之后加“等”字省去其他作者姓名。
作者姓名之间以顿号(、)隔开。
5.多卷本著作应在著作名称后,以“(第×卷)”、“(第×册)”或“(第×辑)”注明卷、册或辑数。
示例:①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二)论文类1.注释信息编排方式为:作者姓名或名称:《文章名称》,载《期刊名称》××××年第×期。
2.以“××××年第×期”标注期刊杂志的出版时间,不使用“第×卷第×期”的标注方式。
示例:①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书学》注释格式规范
一、一般情况格式 作者,文献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
范例: [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第六一二页。 [7]黄苗子、郝家林,《倪瓒年谱》,人民美术出版社,二〇〇九年,第三页。 [5]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广西美术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第六十七页。 [13]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藏碑志精粹》,文物出版社,二〇〇〇
年,第四十六—四十七页。 二、硕博士论文引用
作者,论文名称高校名称,**年硕/博士学位论文。 范例:
肖爱景,《〈砚北杂志〉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二〇〇八年硕士学位论文。 三、报纸
作者,文章名称,报纸名称、出版日期。 或:
作者,文章名称,报纸名称、总第**期。 范例:
姜荣贵,《印象〈爨宝子碑〉》,《中国书法报》二〇一八年三月二十日。 或:
c 汇编类古籍可以采取析出文献的方式,如: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中华书局, 一九七三年,第八十五页。 4.其他常见类 a 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书法史》 [19]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二 年,第四二七页。 改为: [19]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二年, 第四二七页。 b 《历代书法论文选》 [7]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第一三八页。
姜荣贵,《印象〈爨宝子碑〉》,《中国书法报》总第一六一期。 四、期刊、学报类引用
作者,文章名称,学报名、时间、期数。 范例:
孙琳,《元代书法家陆友仁生平考释》,《中国书法·书学》二〇一八年第三 期。
许永福,《黄庭坚禅宗活动与元符变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二〇一六年 第三期。 五、析出文献(即从著作或已发表的书籍中分析出来所获得的文献资料)
多个注释引自同一本文献的可采取合并方式,合并后注释序号之间需空半字 符。具体情况如下: 1.一般情况
[5]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广西美术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第六十七页。 [7]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广西美术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第八十五页。 合并为: [5] [7]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广西美术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第六十 七、八十五页。 2.文献上、中、下卷(册)和页码同时出现 [2]李国钧,《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下册,人 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〇年,第五一三页。 [15]李国钧,《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中册,人 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〇年,第一一一页。 合并为: [2][15]李国钧,《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人 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〇年,下册,第五一三页;中册,第一一一页。 七、特殊情况 1.建议删除的注释: 注释中如出现作者简介,图片出处,工具书释的叙述是正文的延伸、补充时,可视为正文的一部分,以语句通顺、无 病句原则灵活处理,不必严格遵循以上原则。如: [10]《凤翔八观》,《苏轼诗集》卷三,第一〇一—一〇八页。按,苏轼所见 《诅楚》可能为伪。首先,与几同时的《石鼓》相较,韩愈《石鼓》“辞严义密 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欧阳修仅可见其四百一十七字中二百七十二字,而 《诅楚》不仅易读,且碑石完好如新。其次,嘉祐、治平年间,正是地不爱宝的 金石学大兴时段,欧阳修为代表的官私鉴藏界都在为古器物搜藏竞相奔走,所以 我们无法排除《祖楚》为射利之徒作伪的可能。宋人张世南《宦游纪闻》、赵希 鹄《洞天清录》中记载大量有关青铜器作伪之法,手段十分高明。再次,周必大 《益公题跋》、都穆《金薤琳琅》、万斯同《石园文集》等均此质疑,推断为伪。 至于《诅楚》的考论,可见《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〇年第四期 姜亮夫《秦诅楚文考释——兼释亚驼、大沈久湫两辞》一文。 3.《四库全书》等古文献 a 层次比较多的情况 [7]王世懋,《横山先生小楷卷后》,《王奉常集》文部卷之五十,《四库 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三三册,第七一六页。 改为: [7]王世懋,《横山先生小楷卷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王奉常集·文 部卷》,第七一六页。 b《史记》《魏书》《汉书》等个人专著中引用的章节 [9]魏收,《魏书》卷六九《裴延儁传》,中华书局,一九九七年,第一五 三五页。 改为: [9]魏收,《魏书·裴延儁传》,中华书局,一九九七年,第一五三五页。
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名,专著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 或:
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名;专著作者,专著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页 码。 范例:
[1]刘涛,《卫氏、卫夫人及书法》,《卫门书派研究文集》,山西高校联合出 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三十七页。
[5]吴荣光,《辛丑销夏记》;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三册,山海书画 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九三四页。 六、合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