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之 --- 滇缅路战役(中国远征军)
中国抗日战争故事-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的故事

中国抗⽇战争故事-远征军第⼀次⼊缅的故事 当⽇寇的刺⼑从滇缅斜刺⾥插过来的时候,抗⽇战争到了最艰难的时刻。
为了不当亡国奴,保卫中国西南⼤后⽅,中国军队远赴缅甸浴⾎作战。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抗⽇战争故事-远征军第⼀次⼊缅的故事。
远征军第⼀次⼊缅惨败⽽退 1937年,抗⽇战争全⾯爆发,⽇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的京津地区,南京、上海、汉⼝、⼴州等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
中国主要的⼤城市,95%的⼯业,50%的⼈⼝,沿海⼏乎所有的港⼝,先后落⼊⽇本⼈的⼿中。
中国本就⼗分可怜的国防⼯业⾯临覆顶之险,海上援助通道也被堵死了。
苏联给予了中国很⼤援助,提供了400架飞机给中国空军,另外500名苏联军事顾问和6个空军战⽃机中队也在中国战⽃。
⼀条长达2700公⾥的从苏联边境到兰州的公路开通,从1938年到1940年,⾜够装备15个师的苏联军⽕通过这条公路进⼊中国。
然⽽,希特勒闪电战进攻苏联后,斯⼤林⽆暇东顾了。
1941年4⽉,苏联和⽇本签署《苏⽇中⽴条约》,从此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停⽌了。
抗战⽣命线:滇缅公路 当时,中国仅存的⼀条国际运输通道滇越铁路由于⽇军的破坏,运输量逐⽇减少,危若累卵,计划修建的滇缅公路⽴马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蒋介⽯严令:滇缅公路必须如期完⼯。
时局空前紧张,云南省主席龙云命令公路沿线的地⽅当局必须在1937年年底前开⼯,3个⽉之内先建成⼀条可以通车的简易公路。
这种路只需把路基平整出来,在上⾯铺上碎⽯,⽤压路机压平即可。
沿线约20万各族劳⼯被征集到了⼯地,他们⼤多是⽼⼈、妇⼥和⼉童。
这是因为,青壮年基本都已开赴中原参加抗战。
由于缺乏施⼯机械,这些劳⼯只能胼⼿砥⾜,在崇⼭峻岭之间,⽤⾎⾁之躯开辟出⼀条长达上千⾥的公路。
然⽽,最可怕的不是苦累,是疟疾。
原滇缅公路⼯程师娄性回忆了那段触⽬惊⼼的⽇⼦:怒江、芒市这些低洼的地区都有恶性疟疾,⼈被⽜蚊叮咬之后,发抖、发烧,不到三天就会死掉。
⼀批⼈倒下,⼀批⼈换上,代价惨重。
龙行滇缅_中国远征军作战简史

,
! 国
。
!年
,
明 史迪 威被征调回
从 印度利多开始 经
‘
,
“
”
,
他想
# 个月后
,
以 同样 的方 式创 造历史 他想要 整
脱离盟 国单独抗 日 为诉求 拿 回了 指挥权 而罗 斯福换走了史迪 威
, 。
,
缅北 密支那至 中国云南 的中印公路
通车 被命名 为 史 迪威公路
, ” 。
个 中缅印战区 的军 队指挥权
…
睡 滇缅 行
。
,
,
—
! ∀ 年# 月
,
中国远 征军作战简史
国 民政 府决 定派
。
随着战 况的恶 化 终于 中国
人 只 剩下 了滇缅 公路 这 唯一 一 条
,
,
庆 军政部 的 回答 是 炮 弹 尚在仰 光 % 甸首都 海港 & 待运 缅
、
,
∃
出一 支精 锐军 队 远 赴缅 甸作 战
,
。
此 时的 中国 大半国土 已经沦
”
,
4
,
军 即整编 在 印度
。
在临 行 的 晚 上 他 给 华 盛 顿
马 歇尔总 参谋长 发去 一 份急电 报
己 告 自 的去 向和 方位
。
,
地训 练 中国军 和反攻缅甸的设 想
“
。
5 军 即 在 云南 的 新
这个 设 想后 来 经 过进 一 步补充 完
的 远 征军 & 呈 报 白宫
,
善 正式 定 为
人意
。
,
∀ ! 年# 月
,
日 在 离仰光 不
∋ 师歼
1942年滇缅战役

20XX年1942年滇缅战役近代爆发的战争有很多,你知道在1942年爆发的滇缅战役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1942年滇缅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滇缅战役背景1942年春,日军入侵缅甸。
中国应英军要求,派远征军入缅支援英军作战。
此次入缅甸作战失败(参见滇湎路战役)后,中国远征军一部进入印度,编为中国驻印军;另一部退守滇西,扩编为两个集团军。
1943年10月,为执行盟军魁北克会议关于在缅甸对日军发动攻势和打通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的决定,驻印军在总指挥史迪威指挥下逐次集结于印缅边境的雷多地区,准备向缅北日军发动进攻;驻滇西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决定以腾冲为目标对日军发动进攻。
驻缅北和怒江西岸的日军共4个师团,辖9个步兵联队、8个特种兵联队,在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指挥下实施防御。
滇缅战役经过1942年10月14日,驻印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击破日军第十八师团一部,攻取新平洋,进入缅北。
12月攻占于邦。
1944年初,新编第三十八、第二十二师分别攻克大自家及太洛,3月上旬又攻占孟关和瓦鲁班。
日军退守杰布山隘,凭险顽抗。
新编第二十二师在新编第三十八师与美军第五三。
七支队(两个营)策应下,经14天战斗,攻占长达10公里的杰布山隘(参见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
日军残部向孟拱河谷撤退。
随后第五三。
七支队与新抵达太克里地区的新编第三十师、第五十师各一部混合编为中美突击支队,继续向密支那挺进;新编第三十八师向高利前进。
退守孟拱河谷的日军得到增援,据守高利、英开塘及卡盟等地。
4月末,新编第二十二师在新编第三十八师一部配合下向日军攻击,经月余苦战,于6月19日将上述各地全部攻克。
接着,新编第三十八师向孟拱急进,新编第二十二师由西侧向孟拱迂回(参见孟拱河谷战役)。
此时,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由滇西栗柴坝至双虹桥间渡过怒江,经月余激战,攻克马面关、北斋公房、江苴街等日军据点,迫近腾冲外围。
第十一集团军为支援第二十集团作战亦以一部渡过怒江。
滇缅抗战,气壮山河:中国远征军

滇缅抗战,气壮山河: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气壮山河:中国远征军2007年10月,我从北京出发,千里独行,经昆明,过保山,当我在绵绵秋雨之中站在滇西极边之城腾冲的国殇墓园时,面对一座座斑驳的远征军将士的墓碑,心里肃然起敬。
到腾冲来,参观远征军的陵园,一直以来是我的愿望。
半个世纪之后,翻开历史,依旧是惨痛的一页。
1939年,南宁沦陷;1940年,越南沦陷,1941年,香港沦陷;1942年,缅甸沦陷。
日寇相继封锁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主要港口与西南边境的国际缓助要道:滇越铁路,进而对滇缅公路进行狂轰滥炸,同时越边中缅边界,侵占潞江以西。
缅甸告急~云南告急~中国告急~为了支援在缅英军,打通中国西南唯一的国际援助要道:滇缅公路,1942年,中国向缅甸派出约10万的远征军。
在缅甸,从1943年开始,远征军对缅北的日寇进行反攻;在滇西,从1944年起,远征军对盘居在腾冲到龙陵一线的日寇发起滇西大反攻,并于9月14日光复边城腾冲,接着远征军势如破竹,于11月收复龙陵,芒市,并于1945年1月27日,在德宏芒友与缅北远征军会师。
同月25日,连接云南昆明与印度雷多的中印公路开通。
滇西反攻告捷,收复了被日寇侵占达三年之久的潞江以西的国土,至此滇缅抗得取得全面胜利。
胜利的背后,是数万远征军将士与英勇的滇西人民用鲜血与生命书写的。
仅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20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的127天里,远征军就伤亡军官1234员,士兵17075名。
而在整个滇西反攻中,远征军共伤亡67403余人。
在缅北,在野人山,在胡康河谷,在腊戍,在密支那,数以万计的中国军人,长眠于异国他乡的丛林荒野之中。
在滇缅抗战博物馆的墙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这里集合的是参加过滇缅抗战的壮士们,人类的历史将永远是你们的家。
如今,当我们享受安静与和平时,更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了国家与人民而牺牲的英雄们~保山之夜路上风景腾冲的原野国殇墓园英雄敬佩墓地英雄滇缅抗战博物馆畹町桥畹町。
中国远征军简介

中国远征军简介中国远征军大事记 - 远征军编制表 - 驼峰航线 - 野人山 - 新一军流芳录中国远征军是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抗战“输血线”而出征滇缅印、抗击日本的英雄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
中国军人在滇缅印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征战的彻底胜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
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
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
滇缅公路于1938年底通车,从此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谋图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
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
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
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
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
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
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
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
中国远征军,最完整图文版(为自由而战)

除了参军报国以外,还有更多的中国的孩子直 接参加到支援抗战的后勤工作中。图为在修筑 成都新津机场工程中,孩子们也加入了建设大 军。他们在挑石头,有人负责砸碎他们。
1945年5月21日,位于印度阿萨姆邦的中国 军队阵亡烈士墓。
不能忘却的回忆 • 腾冲国殇墓园198师纪念碑
远征军老兵
走出野人山的唯一女兵
1944.10.4 腾冲战役中的伤员
1944.10.4 腾冲战役。远征军用火焰喷射器攻 击日军火力点
1944.10.4腾冲战役 远征军火焰喷射器攻击日 军碉堡
1944.10.6 腾冲战役 远征军正在搜索前进
1944年10月14日,经过 5个星期激烈的战斗,远 征军以18000人的伤亡, 终于解放腾冲。腾冲也 成为第一座中国军队从 日军手中强攻解放的城 市。图为1个小女孩用扁 担挑着她全部的家当回 到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的 家。
在松山战役结束后曾有参战 日军回忆,当中国军队开始 冲锋时,他听到了很多稚嫩 的喊杀声,随后大量12岁 到15岁的中国少年兵向日 军的交叉火力猛扑上来。图 为1944年11月23日,少年 兵李占宏在对着镜头微笑, 那时他刚刚年满13岁,但 已经入伍2年了。虽然只是 一个孩子,但他在历史的相 册上留下了自己的影像。
大反攻开始,1944.12.11,缅甸八莫,远征 军榴弹炮正在向日军开火。
中美联军用砍刀在绵延600 英里的密林中砍出一条路 ,向密支那发起进攻。经 11周残酷的密支那攻击战 ,远征军和美军以伤亡 6000多人的惨重代价,艰 难啃下日军所有堡垒。图 为1945年2月10日,缅甸 密支那一座佛塔前,2名美 军士兵在一座泥土加草根 堆成的坟前献花致敬,那 里埋葬着他们的中国战友 。
1944年12月5日,这是 一位重装在身的年仅10 岁的,隶属于新6军的中 国少年兵。正在准备从 缅甸密支那乘运输机回 国。参加中国对日本军 队的最后一次大会战, 芷江大会战。
滇缅之战 有图有真相

描述∶1943年3月,用树叶和藤蔓做伪装的中国士兵。
他的脚上竟然只穿着草鞋图片∶描述∶中国信号兵发出日军进攻怒江前线的预警信号描述∶抗战女兵的身影也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眼前。
一排穿裙子扛枪的女兵,昂首挺胸接受训练,她们并非卫生兵,而是上前线打仗的。
几个民间人士完成了一项打捞湮没的中国远征军抗战史的重要工程。
10月4日,一本叫做《国家记忆》的书下厂印刷。
书中的500张历史图片拍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滇缅作战战场,其中95%以上都是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书中附带的一张光盘则刻录了极为珍贵的战争录像,包括日军在重庆大轰炸,以及南京受降仪式等等。
透过这些影像,可以看到无数重要的战争细节:训练场上,中国士兵仍在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老爷重机枪;雨季中,一直穿草鞋的中国士兵第一次配发美制帆布胶鞋;美军士兵与中国士兵并肩作战,射击空中的日本敌机;12岁的孩子已经是入伍一年的“老兵”……这500张照片,不过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复制来的两万三千张中国远征军抗战图片中精选的一小部分。
这些图片和录影由二战时美军的一只特别军种—美军通信兵团(US Army Si gnal Corps)第164摄影连的照相兵拍摄。
在章东磐他们去复制之前,这些照片已经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沉睡了65年,无人问津。
2010年1月到3月,由民间抗战史研究者章东磐牵头,一支由建筑师、钢琴教师和警察等不同身份的七个人组成的小队伍飞赴美国华盛顿。
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他们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一网打尽”地复制了馆藏的全部中国滇缅抗战战场图片23000多张,还有100多个小时的珍贵录像资料。
国人得以首次建立起对那场战争的视觉记忆,目睹当年战场上兵刃立现的厮杀,看到从士兵到将军,从美国军人、日本战俘到中国孩子、女兵的影像。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村姑,它应跟数学、化学一样严格”。
章东磐说,这批图片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为抗战史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文献依据。
尤其是图片背后照相兵留下的文字说明,共计两百多万字,对拍摄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均有详尽的纪录,许多悬而不决的历史细节一一得到澄清、解释或证伪。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大日本帝国陆军、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出国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部队。
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远征缅甸(1942??1945年):原因: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境内。
目的: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中国远征军组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对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
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于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
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着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烽火之--- 滇缅路战役(中国远征军)抗战烽火之--- 滇缅路战役(中国远征军)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3月至9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远征军在云南省西南部、缅甸、泰国西北部和印度东北部地区,对日军第15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1.战事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同苏、美、英及东南亚、大洋洲各国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在美、英两国建议下,设立中国战区(最初包括中国、泰国、越南和缅甸北部)统帅部,3月,日军进攻缅甸(时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守军告急。
中国以陆军第5、第6、第66军为主共10万余人组成中国远征军第1路,在司令长官罗卓英指挥下,进入缅甸与盟军并肩作战。
8日,日军第15军在司令官饭田祥二郎指挥下登陆仰光,分路北进。
一路以第33师团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东岸进攻卑缪:一路以第55师团由勃固向仰曼铁路北犯东吁、彬文那,企图切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2.日军进犯;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8日,日军第55师团先头部队在彪关以南与第5军警戒部队接触。
第5军骑兵团给日军以奇袭后转移至鄂克春地区。
接着日军又发起进攻,经激烈战斗,鄂克春失陷。
日军继续向东吁进攻,与第5军第200师发生激战,双方均有重大伤亡。
日军一部向右翼迂回,第200师向北转移。
此时,第5军新编第22师由黎达誓方向反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双方在斯瓦河畔对峙。
4月11日,日军第55师团和增援第18师团各一部向黎达誓进攻,经激烈战斗,新编第22师逐次转移至彬文那。
日军进犯彬文那地区,被第5军第96师击退。
后因右翼英军后撤,阵地突出,第5军各部放弃彬文那向密铁拉、敏建方向转移。
16日,日军第33师团在突破英军阵地后,将英缅军第1师及战车营一部包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
第66军新编第38师一部驰援,与日军鏖战两昼夜,击毙日军1000余人。
3.战役结束;日军攻陷东吁后,以第56师团分向毛奇、雅多进攻。
第6军先后在毛奇、垒固、和榜、雷列姆地区阻击日军,并在萨尔温江以东的缅泰边境地区,对日军进行作战后回国。
第200师在和榜地区阻击日军北犯,并克复东枝。
在转移途中与日军发生激战,师长戴安澜受重伤后牺牲。
此后第200师、第96师经腾冲、维西向怒江东岸转移。
第5军直属部队、新编第22、第38师经太洛、新平洋转移至印度东北边境雷多地区。
日军于24日攻陷雷列姆后,旋即分两路向腊戍突进,第66军逐次回援,节节失利,日军直向中国国境逼进。
此后,退回滇西的远征军与滇西第11集团军各一部在龙陵、腾冲地区对日军实施反击,以一部进入日军后方游击,主力逐次退回怒江东岸,与日军隔江对峙。
至9月16日,战役结束。
中国远征军滇缅路作战1.简介;1942年3~9月,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支援英国盟军抗击日军进攻的作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大本营为尽速攻占东南亚各国和西太平洋诸岛屿,令第15集团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率2个师由泰国麦索侵入缅甸,陷仰光后,又增调2个师,共约9.5万人,飞机250架,分路向缅甸北部进攻。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3月至9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远征军在云南省西南部、缅甸、泰国西北部和印度东北部地区,对日军第15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同苏、美、英及东南亚、大洋洲各国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是年1月,在美、英两国建议下,设立中国战区(最初包括中国、泰国、越南和缅甸北部)统帅部,3月,日军进攻缅甸(时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守军告急。
中国以陆军第5、第6、第66军为主共10万余人组成中国远征军第1路,在司令长官罗卓英指挥下,进入缅甸与盟军并肩作战。
8日,日军第15军在司令官饭田祥二郎指挥下登陆仰光,分路北进。
一路以第33师团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东岸进攻卑缪:一路以第55师团由勃固向仰曼铁路北犯东吁、彬文那,企图切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18日,日军第55师团先头部队在彪关以南与第5军警戒部队接触。
第5军骑兵团给日军以奇袭后转移至鄂克春地区。
接着日军又发起进攻,经激烈战斗,鄂克春失陷。
日军继续向东吁进攻,与第5军第200师发生激战,双方均有重大伤亡。
日军一部向右翼迂回,第200师向北转移。
此时,第5军新编第22师由黎达誓方向反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双方在斯瓦河畔对峙。
4月11日,日军第55师团和增援第18师团各一部向黎达誓进攻,经激烈战斗,新编第22师逐次转移至彬文那。
日军进犯彬文那地区,被第5军第96师击退。
后因右翼英军后撤,阵地突出,第5军各部放弃彬文那向密铁拉、敏建方向转移。
16日,日军第33师团在突破英军阵地后,将英缅军第1师及战车营一部包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
第66军新编第38师一部驰援,与日军鏖战两昼夜,击毙日军1000余人。
日军攻陷东吁后,以第56师团分向毛奇、雅多进攻。
第6军先后在毛奇、垒固、和榜、雷列姆地区阻击日军,并在萨尔温江以东的缅泰边境地区,对日军进行作战后回国。
第200师在和榜地区阻击日军北犯,并克复东枝。
在转移途中与日军发生激战,师长戴安澜受重伤后牺牲。
此后第200师、第96师经腾冲、维西向怒江东岸转移。
第5军直属部队、新编第22、第38师经太洛、新平洋转移至印度东北边境雷多地区。
日军于24日攻陷雷列姆后,旋即分两路向腊戍突进,第66军逐次回援,节节失利,日军直向中国国境逼进。
此后,退回滇西的远征军与滇西第11集团军各一部在龙陵、腾冲地区对日军实施反击,以一部进入日军后方游击,主力逐次退回怒江东岸,与日军隔江对峙。
至9月16日,战役结束。
2.起因;为保障中国国际交通线滇缅路(中国昆明─缅甸仰光)畅通,中国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以3个军10个师共10万余人组成中国远征军第1路。
2月下旬,应驻缅英军总司令T.J.胡敦请求,由第1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率第5、第6军入缅,于3月初接替英军仰光─曼德勒铁路以东至泰、老、越接壤地区的防务。
之后,又增调第66军进至曼德勒地区,并派中国战区参谋长J.W.史迪威(美军中将)、第1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入缅指挥作战。
3.经过;1942年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共有3个军,他们分别是杜聿明的第5军、甘丽初的第6军、张轸的66军以及约当两个师的直属部队。
其中杜聿明的第5军,便是28年底在桂南打下昆仑关的部队。
由此可以看出,这三个军实为当时国军中的精锐之师。
当第5军和第6军开进缅甸时,蒋中正即明告史迪威,这两个军是国军精锐部队,宜以防守曼德勒为要务,因为曼德勒是滇缅路的重要据点。
但史迪威的想法,却要用第5军的3个师去协助英国佬反攻。
所以打一开始,戴安澜的200师就奉命直开东古以南的最前线。
这个时候,“盟军”的布署是这样的:右翼,是英军,他们坐拥150辆坦克守普罗美;中路也是主战线,由戴安澜守东古;再往东去就是左翼的第6军了,200师只有9千多人,刚一到防,就和迎面而来拥有二万多兵力的日军第55师团,打了起来。
这一仗整整打了14天,才奉命由廖耀湘掩护后撤到平满纳。
3月18日,担任警戒的第5军骑兵团在彪关以南约20公里之大桥,遭由勃固北进之日军第55师先遣队的攻击,予敌以杀伤后撤回东吁。
20日日军第55师在第5飞行集团一部配合下,向东吁外围阵地发起攻击,遭守军第5军第200师顽强抗击,经五天激战,始夺取外围据点、东吁机场。
3月26日,日军第55师向东吁市区发起总攻。
守军在师长戴安澜指挥下与日军展开巷战。
28日,第5军新编第22师增援,在东吁以北之南阳车站被阻,激战两日,未能突破阻击。
战至29日夜,增援的日军第56师搜索团加入战斗,师主力接近东吁。
据此,杜聿明鉴于第5军预备队第96师尚在输送途中,不能集中主力与日军决战,以解东吁之围,遂命第200师撤出战斗,退往彬马那,以图相机再战。
30日,日军进占东吁,随后分兵两路:第56师东向南梅黑克,然后北攻腊戍;第55师和增调的第18师北向曼德勒攻击前进。
新22师在斯瓦地区依托既设阵地,逐次抗击北进日军;第6军暂编第55师在茂奇地区阻击东进日军。
至于右翼的英军,还没开打,就纷纷北撤,没想到4月17日还是被日军第33师团,包围于平河以南的仁安羌。
史迪威不顾蒋中正禁令,急调驻守曼德勒的孙立人新38师驰援。
4月18日,第66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奉命率所部主力驰援,救援在仁安羌被日军第33师一部包围的英缅军第1师和英装甲兵第7旅,次日击破日军包围,解救出被围部队7000余人、传教士等500余人。
4月19日,孙部渡平河击破33师团日军防线,救出英军7千余人,以及传教士、新闻记者和英美平民等500余人。
4月20日,史迪威又把平满纳的200师,调去巧克巴当支持英军,因而形成了主战线平满纳和曼德勒的兵力不足,让日军有机可乘,终至全线溃败。
4月29日腊戍失守,5月1日曼德勒陷落,5日中国云南怒江惠通桥西岸地区被占。
远征军被迫先后回撤,至9月大部退回云南,一部撤至印度。
此役,远征军经一个多月作战,在保卫东吁、解救英军诸战中,英勇顽强为世人所赞誉。
但由于出国时机过晚,盟军作战缺少协同,多头指挥等原因,使远征军始终处于被动态势,未能达成战役企图。
当重庆的统帅部得知前方吃紧的同时,立即电告史迪威,将国军3个军的主力即速向密支那、片马方向移动。
但史迪威置之不理,而任由大军徘徊于曼德勒与西保之间。
等日军56师团迂回切断后通密支那的铁路时,史迪威才发现大势不妙,面对如此局面,他“玩”不下去了,于是便甩下中国人托付他的3个军精锐部队,自己一个人溜到印度去。
直到6月3日史迪威在重庆露面的时候,我们这位司令官竟然两个月未曾给他的上司盟军统帅一份报告、一个电话。
5月,正是缅甸丛林山区多雨的季节。
像孤儿一样被抛弃了的国军,只有冒着恶劣的环境,和强悍的追兵各寻生路了。
200师师长戴安澜,不幸在西保北撤的战役中受伤阵亡,使国军痛失一员悍将。
中国在对日抗战的八年之中,前四年,是在完全孤立无援之下孤军奋战的,但没想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中国战区成立,我们忝为反法西斯盟国之一份子的时候,这种困境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因为背上了“盟邦道义”的包袱,而将自己陷于难以自拔的绝境!时间跨入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已渐趋明朗,盟军的胜利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这个时候,美、英、俄列强,在表面上注意力似乎已经转到战后一个新世界秩序建立问题,而骨子里,大家还是为自身最大的利益盘算,只有中国仍处于任人宰割的困境之中。
在美、英、俄这三个“盟友”之中,美国是比较“善意”的,尤其在“开罗会议”之后,看起来“颇为良好”。
但事实上,此时的中美关系却有如拋物线的顶端一样,随着便下降了。
其原因在于罗斯福对中国的现状不了解,他的信息是来自于幕僚人员的,而这些幕僚人员往往会因个人的利益与色彩,左右了决策的判断。
像在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曾经问及史迪威:“你看蒋介石还可以撑多久?”史迪威回答说:“情势很严重,蒋可能要垮台!”罗斯福想了一下说:“假如这样,我们就要找别人,或者别派来合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