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预防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预防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预防水产养殖是满足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伴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富含过量营养物质,导致水体生态系统失衡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这对水产养殖的正常运作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预防措施。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1. 原因: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养殖废水中的大量养分排放、饲料的过量投喂以及养殖底泥的堆积等。

这些因素导致水体中氮、磷等养分过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2. 危害: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产养殖有以下危害:a. 水质恶化:富营养化使水体中悬浮物增多,浑浊度升高,降低了水质的透明度,影响养殖水体的观赏价值和美观度。

b. 水中溶解氧不足:养殖废水排放使水体中的氧气含量降低,导致溶解氧不足,影响养殖生物的正常呼吸。

c. 水生植物过度繁殖:氮、磷等养分过多刺激水生植物的滋生,导致水域中水生植物过度繁殖,形成水面覆盖,阻碍养殖作业和生物光合作用。

d. 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发生赤潮,对养殖动物造成生病甚至饥饿。

二、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措施1. 养殖排放控制:建立合理的废水排放制度,限制养殖废水中的养分含量,避免过量排放,减少富营养化的发生。

2. 水体净化处理: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措施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包括沉淀、过滤、曝气等技术手段,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

3. 水生植物疏浚:定期清除水域中过度繁殖的水生植物,保持水体的通畅,减少氧气的消耗,防止水生植物滋生过多。

4. 水域环境调控:合理调节水质参数,如温度、PH值等,以创造适宜养殖的水质环境,减少营养物质过剩。

5. 养殖管理规范:通过合理饲养管理,减少饲料浪费和过量投喂,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底泥过度堆积,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三、水体富营养化预防措施1. 养殖场选址:在选址时要考虑周边水质和环境状况,避免选择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养殖。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与原因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浓度过高,尤其是氮和磷的富集,导致水中藻类和浮游植物过度繁殖的现象。

通常,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人类活动的影响所导致的,如农业污染、城市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等。

这些活动会使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以及有机污染物流入水体,从而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和浮游植物过度繁殖,形成大面积的藻华。

这些藻类和浮游植物会浮在水面上,阻碍光线的透过,影响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造成水生物养分不足,水生植物死亡。

2. 藻华的过度繁殖还会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缺氧。

缺氧环境对于水生生物的存活非常不利,鱼类等水生动物会因氧气不足而窒息死亡,导致水体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3. 此外,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引发其他水质问题,如水体PH值的变化、水体中有毒物质的积聚以及毒藻的繁殖等。

这些问题都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1. 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

农业活动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应采取一系列举措,如合理施肥、科学利用农药等,减少营养物质和农药流失入水体。

2.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

城市污水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确保排放出的废水符合相关水质标准。

3. 提倡清洁生产。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应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废水的产生。

4. 加大环境教育力度。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减少人类活动对水体的污染。

5. 定期监测和评估水体质量。

建立水体监测网络,定期对水体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6. 加强科研力量,推动技术创新。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防治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持,加强相关科研力量,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四、结语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生物生长过度的现象。

富营养化不仅对水质造成污染,还会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因1.1 农业活动排放的农业废水中的化肥、农药残留物质,以及养殖业排放的饲料残渣和排泄物,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2 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废物、重金属离子等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1.3 都市生活中排放的生活污水中的有机废物、磷和氮等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4 大气降水中的大气沉降物质,如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

二、危害2.1 富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和细菌繁殖迅速,导致水体异常浑浊,影响水质,使得水中的透明度下降。

2.2 过多的藻类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中缺氧,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2.3 富营养化还会导致蓝藻等有毒藻类的产生,危害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

2.4 富营养化还可能引发水华,大量藻类的逝去会导致水体富集有机质,使水体变得更浑浊,极大地影响水的净化和利用。

三、防治措施3.1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和水体的生态修复。

3.2 加强工业废水的处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废物和重金属排放。

3.3 加强都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推广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水污水资源利用率。

3.4 优化城市规划,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水体的冲刷,增加湿地等生态设施,净化城市水体。

3.5 加强大气污染的控制,减少大气沉降对水体的影响,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6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提高人们对水体保护的重视程度。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威胁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威胁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除了上文提到的防治措施外,还有一些其他有效的手段可以进一步减轻和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养殖池塘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养殖池塘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养殖池塘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水产养殖是我国养殖业发展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生产技术往往离不开养殖池塘。

由于多数养殖户缺乏水体保护意识,片面强调养殖产量吗,因此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容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那么其具体有哪些危害呢?又该如何进行防治?一起来了解下吧。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有害藻类繁殖迅速水体富营养化能够为裸藻、甲藻、蓝藻等有害藻类提供快速繁殖的条件,大量的裸甲藻及蓝藻爆发,导致水体pH 值居高不下,溶氧昼夜变化大。

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倒藻直接导致水体缺氧养殖动物浮头甚至翻塘,同时会有藻毒素的大量产生。

2、溶氧低下水中有机质多不但COD耗氧多,还会导致水体发粘致使水体纳氧力降低,导致了水体溶氧严重不足。

而溶氧不足,养殖对象就容易因缺氧而大面积死亡。

3、有害寄生虫大量繁殖大多数有害微生物都是厌氧菌,如果水体长期溶氧不足,厌氧菌会快速大量繁殖。

4、有毒物质沉积如氨氮、亚盐、硫化氢等等有毒有害物质会大量沉积。

水体溶氧不足,水体的氨化、硝化、反硝化循环受阻,养殖对象易出现了亚硝酸盐中毒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1、化学方法:投加混凝剂和除藻剂等,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治理不彻底、成本高的问题,特别是会产生二次污染,引发新的问题;现流行的生物和修复,通过微生物降解和水生植物的吸收、转移或浮床、滤床的过滤、吸附等措施来消减水体中的氨氮。

此类方法虽避免了二次污染问题,但受自然环境影响大,要求条件苛刻,同时相对于其它处理技术而言,更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缺点。

2、生物修复方法:(1)池内浮萍,从而使阳光穿透水层。

程度98%以上,剩余浮萍越少越好。

(2)将微生物原液稀释(1000ml可稀释成50kg),均匀的喷洒在水层,一亩地用量为1000ml。

(3)控制污染源,杜绝再次将氮、磷元素投入池内。

(4)定期的维护,待菌种彻底改善。

从而达到一劳永逸。

(5)第一次使用量大,前一个月每10到15天用一次,逐步减少,直至每年用一次(目的:维护水体平衡,提高水体免疫能力,提高作物产量)。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体中氮、磷等富营养物质的含量过高,导致水体营养物浓度升高,水体变成富营养状态的现象。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包括农业、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

湖泊富营养化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恶化:湖泊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和藻类大量繁殖,形成大面积的水华。

这些水华阻碍了光照的透过,使水下植物生长受到抑制,水体透明度下降,导致水质恶化。

2. 水体富氧现象消失:水体中富营养物质过多,会促使藻类大量繁殖,随着藻类大量死亡和腐烂,氧气的消耗量明显增加。

由于湖泊的通气能力有限,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水体中富氧现象将消失,导致水下生物无法正常存活。

3. 生物多样性降低:湖泊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水下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光合作用,导致水下植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4. 鱼类死亡:湖泊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氧气含量下降,无法满足鱼类的生存需要。

由于湖泊富营养化使得水中富含有毒有害物质,如氮、磷等,进而影响鱼类的健康。

为了治理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 加强环境管理:加强对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管理,严格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排放量,减少氮、磷等富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水体。

2. 构建湿地系统:湿地系统是自然的水质净化系统,具有很强的氮、磷去除能力。

通过人工修建湿地系统,引导水体经过湿地净化,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

3. 沉水植物修复:选择适应湖泊环境条件的沉水植物,通过人工种植沉水植物,增加水体中植物的数量,提高水质的净化能力。

4. 生物调控:通过人为措施引入一些能够消耗水体中富营养物质的生物,如背脂鲤、草鱼等,控制水体中藻类的繁殖,缓解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5. 整体治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包括改善土地利用模式,保护湖泊周边生态环境,加强水域和湖泊管理,促使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又称为“水华”现象,是一种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水体的自然生态平衡,还会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这些藻类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使水中的溶解氧降低,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同时,藻类死亡后,其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更多的氧气,并产生有毒物质,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2.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藻类大量繁殖会使得水中的浑浊度增加,影响饮用水的质量。

此外,某些藻类(如蓝藻)会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如微囊藻毒素等,这些毒素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消化道疾病、肝脏损伤等健康问题。

3.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农田土壤板结、养分失衡等问题,影响农作物生长。

同时,过多的营养物质通过雨水冲刷进入河流湖泊,降低水资源的质量,使得农田灌溉受到限制。

三、防治对策1. 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1)实施严格的排污许可制度,确保企业排放的废水达到排放标准;(2)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3)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2. 改善水体生态环境(1)增加水体的复氧能力,如通过曝气、水生植物种植等方式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2)控制水体的藻类数量,如采用物理方法(如蓝藻捞收)或生物方法(如利用生物抑制剂)控制藻类大量繁殖;(3)改善河流湖泊的水流条件,提高自净能力。

3. 强化法律法规和监管力度(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责任和措施;(2)加强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3)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机制,加强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工作的统筹和协调。

四、结论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尤其是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藻类等生物过度繁殖,从而影响水体质量、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不断增加,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给环境、生态和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就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防治对策。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等生物过度繁殖,形成水华。

这些藻类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同时,某些藻类会产生毒素,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危害。

2.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可能导致水中的藻类毒素含量超标,人类饮用或接触后可能引发健康问题,如腹泻、呕吐、皮肤过敏等。

此外,富营养化水域的鱼类可能携带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 对环境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景观美感。

同时,大量藻类的分解过程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加速水体底泥的氧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此外,富营养化还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破坏等。

三、防治对策1. 控制外源污染:控制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量。

同时,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其达标排放。

2. 科学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科学施肥是防止农田养分流失的重要措施。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确定施肥种类和施用量,减少化肥使用量。

同时,鼓励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3. 生态修复:通过生态工程措施,如种植水生植物、投放食藻鱼类等,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藻类的生长;食藻鱼类可以捕食藻类,控制藻类的繁殖。

此外,还可以通过湿地公园建设、湖泊清淤等措施,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使水味道变得腥臭难闻在富营养化的水中,许多藻类(蓝藻)会过量繁殖,使饮用水产生霉变和异味。

即使储水箱中含有少量这样的藻类,也会有发霉的感觉。

新鲜的束藻和弱颤藻能产生带有泥土味道的有机物。

有些藻类会散发出鱼腥味,影响水质和周围空气。

此外,硅藻门的一些藻类,如柱花草,也会散发出腐臭的恶臭。

晚春、夏、秋三季气温高时,藻类大量繁殖,成簇的藻类死亡、分解、腐烂。

通过放线菌等微生物的分解,这些藻类散发出更强烈、更恶心的恶臭。

2.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在富营养水体中,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类的大量水藻。

这些水藻浮在湖水表面,形成一层“绿色浮渣”。

由于表层水体悬浮着密集的水藻,使水质变得浑浊,透明度明显降低,富营养严重的水质透明度仅有0. 2m,湖水感官性状大大下降。

城郊湖泊水体在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文明、舒适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湖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水味腥臭和透明度下降,将会使大量的城市和郊区湖泊水体在功能、用途和经济效益方面大大降低。

3.消耗水体的溶解氧富营养湖泊的表层,藻类可以获得充足的阳光,并从空气中获得足够的CO2进行光合作用而放出O2,因此表层水体有充足的溶解氧。

但在富营养湖泊的深层,情况就不同了。

首先,由于表层有密集的藻类,使得阳光难以透射进入湖泊深层,而且阳光在穿射水层的过程中,被藻类吸收而衰减,所以深层水体的光合作用明显地受到限制而减弱,因而溶解氧的来源也就随之减少。

其次,湖泊藻类死亡后不断地向湖底沉积,不断地腐烂分解,也会消耗深层水体大量的溶解氧,严重时可能使深层水体的溶解氧消耗殆尽而呈厌氧状态,使得需氧生物难以生存。

这种厌氧状态可以触发或者加速底泥积累的营养物质的释放,造成水体营养物质的高负荷,形成富营养水体的恶性循环。

4.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富营养化对水质的另一个影响是许多藻类能够分泌、释放有毒有害物质,不仅危害动物,而且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在好几个国家中已发现蓝藻使人和家畜得病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河流夹带冲击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湖泊会从平营养湖过渡为富营养湖,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这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过程。

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使生物的种群、种类数量发生改变,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一谈到水体的富营养化,使人们常常想到总氮、总磷超标。

诚然,总氮、总磷等营养盐是发生富营养化的必要条件。

Biebig最小值定律指出,植物生长取决于外界提供给它所需养料中数量最小的一种。

然而,在藻类分子式中所占重量百分比最小的两种元素是氮和磷,特别是磷是控制水体藻类生长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80%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是受磷元素的制约,大约10%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与氮元素有关,余下的10%的湖泊、水库等与其它因素有关。

(富营养状态:总氮>0.2 mg/L;总磷>0.02 mg/L)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水体富营养化,常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紊乱,水生生物种类减少,多样性受到破坏。

昆明滇池水质在20世纪50年代处于贫营养状态,到80年代则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大型水生植物种数由50年代的44种降至20种,浮游植物属数由87属降至45属,土著鱼种数由15种降至4种;武汉汉江在1992年发生水华时,藻类种群的多样性指数也呈下降趋势。

普遍的富营养造成多种用水功能的严重损害,甚至完全丧失。

此外,由于藻类带有明显的鱼腥味,从而影响饮用水质。

而藻类产生的毒素则会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在富营养水体中,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上风种类的大量水藻。

这些水藻浮在湖水外貌,形成一层“绿色浮渣”,使水质变得污浊,透明度显着降低,富营养严重的水体透明度仅有0.2米,严重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的释放,同时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严重不足,而水面植物的光合作用,则可能造成局部溶解氧的过饱和,溶解氧过饱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2)富营养化水体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以及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如石房蛤毒素)也会伤害水生动物。

(3)富营养化水中含有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会中毒致病等等。

(4)向水体开释有毒物质。

富营养化对水质的另一个影响是某些藻类能够排泄、开释有毒性的物质,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若被牲口饮入体内,可引起牲口肠胃道疾病。

(5)对水生生态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水体中种种生物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但是,一旦水体受到污染而出现富营养状态时,这种正常的生态平衡就会被扰乱,某些种类的生物明显被淘汰,而另外一些生物种类则显着增长,这种生物种类演替会导致水生生物的稳固性和多样性低落,破坏其生态平衡。

(6)影响旅游和航运。

水体一旦发生富营养化,藻类就会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急剧降低,水质污浊,水面藻华聚集,臭味弥漫,严重影响湖库的旅游业,以致丧失旅游价值。

另外,富营养水体中生长的大量浮游生物,还会堵塞航道,影响航运。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一.物理方法(1)污水分流。

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源污染。

工、农业生产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湖泊是造成湖泊水体营养盐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排放管道的改造,将污水的排放引至别处,是防治湖泊富营养化重要的、有效的措施。

(2)换水稀释。

湖泊内营养盐含量过多,通过换水稀释可以直接将湖泊水体内的营养盐浓度降低,同时可以排除掉大量的营养盐。

(3)深层排水。

湖泊底层营养物含量高,一般而言,底层水的营养盐浓度高于表层水,当水流转时,底层湖水进入上层,引起表层湖水营养物含量的增加。

(4)曝气混合。

采用机械搅拌、压缩空气、水泵、喷射泵等方法进行曝气和促进水的流动,可以防止底泥释放磷,改善氧气状况,加强矿化作用,降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等效果。

(5)挖泥。

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底部沉积物常是一个营养库,在一定条件下可不断释放磷,这称为内部负荷。

当外部负荷减少后,内部负荷可补偿,使富营养化现象继续存在,挖泥可以直接去除底泥中的营养盐含量,减轻内部负荷对湖泊的影响。

(6)机械收草藻。

利用机械收割装置直接收获水草和藻戋可以直接改善湖泊的表层生态环境,同时,水草和藻类本身就会吸收大量的营养盐,通过对它们的收获也可以从湖泊中去除营养盐。

二.化学方法(1)深水曝气技术。

营养盐类的大量注入,致使藻类及浮游生物异常繁殖,水体溶解氧急速下降,在水与底泥的交界面甚至出现厌氧现象。

在深水进行人工曝气,可以在不改变水体分层的状态下提高溶解氧浓度;其次还可以降低氨氮、铁、锰等离子性物质的浓度,可有效改善厌氧状况。

(2)营养物钝化。

利用铝盐与无机和颗粒磷产生沉淀,可以减少水体中磷的含量,铁盐(氯盐或铝盐)、硫酸铝铁、泥土颗粒和石灰泥都有类似的功能,钙盐也是相当有效的营养物钝化剂。

三.生物方法(1)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利用适合相应湖体环境的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的微环境,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水生植物在其生长期间可有效吸收与富集水中和底质中的营养盐,起着“营养泵”和“营养库”的作用。

合理构建并维持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可转移出氮、磷等营养盐,各类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水生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可有效分配水体营养盐,避免单一优势种的过度滋生,保持水体净化能力。

(2)水生动物修复技术在湖泊水库生态系统中,水体中的藻类除受营养物质的控制外,作为食物链中的构成部分,也受到浮游动物和鱼类的控制。

因此,可以通过调控食物链的环节来达到改善湖泊水库水质的目的。

如鱼类可以选择性地吞食浮游动物或浮游植物,而我们可以通过渔产品来削除污染。

水生高等植物和藻类在光能和营养物质上是竟争者,在湖泊种植大型水生植物,如莲藕、曹蒲等可以克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对改进水质感观性状非常有利。

(3)生物膜技术。

利用比表面积较大的天然材料或人工介质为载体,利用其表面形成的粘液状生物膜,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

载体上富集的大量微生物能有效拦截、吸附、降解污染物质。

另外,政府应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水体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对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我们还应积极借鉴国外湖泊治理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湖泊的富营养化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湖泊生态修复问题上,要认清治理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树立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长远观点。

所以湖泊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技术应成为基础研究领域首先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研究之一。

土壤元素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简称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

从本质上说,“不受污染源明显影响”只是—个相对概念,因为已证实当今的工业污染已充满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即使是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扩散的。

例如在南极冰层中可以发现有机氯农药的积累。

因此,土壤背景值也是相对的,“零污染”土壤样本是不存在的。

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受到来自自然和人为活动等各方面的影响,成土母质是决定土壤元素含量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

成土母质最初决定着土壤中元素的水平,成土母质的矿物成分和元素组成,是形成各类土壤的物质基础。

土壤类型、气候、地形、植被等是影响土壤元素背景值的重要元素,包括数万年以来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风化、淋溶、淀积等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生物小循环的影响,母质成因、质地和有机物含量的影响,其次是土壤的理化性质如Ph值、有机质、土壤粒度等也是重要影响该因素。

(1)土壤类型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其保水保肥能力各不相同,土壤的通透性以及空隙状况也不同,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土壤的蓄水能力等,从而影响土壤元素背景值;(2)母质的影响。

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也相差很大。

如Cu、Mn以湖积类型最低,Mn与土壤中有机质以及Ph有关,Zn则随土壤中含Ca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Zn、Co、As含量随土壤粒径变细而增加。

(3)pH值的影响。

土壤酸碱度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状况密切相关。

如镉在酸性环境中的活性强,其容量大小依次为:草甸褐土>草甸棕壤>红壤性水稻土;砷在碱性环境中活性强,其容量大小依次为:红壤性水稻土>草甸棕壤>草甸褐土。

(4)地形的影响。

不同的地形有着不同的土壤类型故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也不同。

例如坡地处的土壤由于雨水的作用使土壤中元素大量的流失,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会变小;相反在平原的土壤中会有大量元素的沉淀积聚,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会随时间大推移而越来越大。

(5)植被的影响。

不同植被在不同生长时期对土壤中元素的需求量不同。

例如,土壤中的N、P、K元素,不同植物对这三种元素的吸收量不同则土壤中的含量也会随之改变。

因此,土壤背景值是一个范围值,而不是一个确定值,各个因素都可能对他造成影响。

土壤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不同土壤其环境容量是不同的,同一土壤对不同污染物的容量也是不同的,这涉及到土壤的净化能力。

土壤环境容量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的性质、指示物、污染历程、环境因素、化合物类型等。

(1)土壤性质的影响。

不同类型土壤对环境容量有显著差异,土壤Cd、Cu、Pb容量大体上由南到北随土壤类型的变化而逐渐增大,而As的变动容量在南方酸性土壤的容量一般较高,北部土壤一般较低,即使同一母质发育的不同地区的黄棕壤,对重金属的土壤化学行为的影响和生物效应均有显著差异。

(2)指示物的影响。

在土壤负载容量的制定中,多选用特定的参照物为指示剂,由于指示物不同,所得的临界含量有很大的差异。

(3)污染历程的影响。

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可以溶解在土壤溶液中,吸附于胶体表面,闭蓄于土壤矿物中,与土壤中其他化合物产生沉淀,随时间推移,土壤中重金属的溶出量、形态和累积程度均会发生变化。

(4)环境因素的影响a.温度植物对一些重金属的吸收为被动吸收,温度变化会影响水分的蒸腾作用,从而影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例如,土壤污染As浓度为40mg/kg时,早稻、中稻、晚稻糙米中As含量分别为0.67、0.43和0.33mg/kg。

b.pH和Eh 一般情况下,随着土壤pH的升高,土壤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