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电视塔工程2工程概述

合集下载

广州电视塔设计介绍建筑特点介绍ppt课件

广州电视塔设计介绍建筑特点介绍ppt课件
Parents generally value the first class, mainly to see whether the students can accept the tutor, so 火the灾fi袭rst来c时las要s 迅is速mo疏re散i逃mp生or,tan不t.可It蜂is 拥be而st出to或un留de恋rst财an物d ,the要s当tud机en立ts'断le,ar披nin上g浸sit湿ua的tio衣n f服irs或t, 裹to 上co湿mm毛un毯ic、ate湿 被we褥ll 勇wit敢h 地the冲ir 出pa去rents in advance, to make adequate preparations for the students' study habits, learning habits, good
建筑参数
塔体高:450米 桅杆高:160米 总 高:610米 功能楼层:35(地面以上) 塔内面积:38,000m² 建筑总面积:116,000m²
广州市新中轴线电视塔 - 设计介绍
Parents generally value the first class, mainly to see whether the students can accept the tutor, so 火the灾fi袭rst来c时las要s 迅is速mo疏re散i逃mp生or,tan不t.可It蜂is 拥be而st出to或un留de恋rst财an物d ,the要s当tud机en立ts'断le,ar披nin上g浸sit湿ua的tio衣n f服irs或t, 裹to 上co湿mm毛un毯ic、ate湿 被we褥ll 勇wit敢h 地the冲ir 出pa去rents in advance, to make adequate preparations for the students' study habits, learning habits, good

机电工程项目管理2(广州电视塔)

机电工程项目管理2(广州电视塔)

二、关键技术
2.3 主被式阻尼抗振系统施工技术
解决措施:直线电机底座临时吊装。
▲工艺原理及流程:
先用开口花蓝连接 上部吊点,再采用手拉 葫芦将底座提升约6m ,最后再采用开口花蓝 替换手拉葫芦并紧固、 调平。
二、关键技术
2.3 主被式阻尼抗振系统施工技术
解决措施:测量和精确定位。
▲测量和定位要求:
二、关键技术
2 竖井电缆垂直敷设技术 解决措施:2、设置电缆防摆动装置,保证超长电缆的安全 使用。
二、关键技术
2.2 垂直井道牵引电缆技术
解决措施:3、采用空中接力吊运方法进行电缆垂直吊装。
1、分别在168m和386.4m各设 臵一台MJ-5型卷扬机,设臵专用 电缆吊具,采用空中接力方式吊 装电缆,解决了卷扬机容绳量不 够的问题。
水平高差调平:1)以该楼层核心筒
上标注的高程控制点作为测量依据,运 用电子水准仪,对钢架安装调平用螺母 进行精密调平 。
双向滑轨支座预埋钢架定位。 精度要求:中心线控制点放样误差不得大于3mm。水平高度偏差小于 0.5mm。
▲测量关键技术:
中心线控制点放样:1)根据双向滑
轨支座预埋钢架定位图,计算出预埋钢 架中心线的十字控制点的坐标。2)全 站仪极坐标法放样出双向滑轨支座预埋 钢架的中心线控制点。3)对放样的中 心线控制点进行校核,并刻画出预埋钢 架定位的十字中心线。
技术难点:
1、塔体结构功能层不连续,核心筒面积小,需安装的管 道有800t,且中间缕空段核心筒无法安装卸料平台。这显 著区别于一般超高层机电施工,国内外尚未有成熟类似技 术案例。 2、阻尼设备单件重量重,楼层内水平转运难度大。 3、垂直运输机械使用频繁,协调难度大。 4、174m核心筒外设有二台风力发电机。风力发电机 尺寸为1000mm*1000mm*5100mm ,重量为1000kg 。这属于工程临近完工增加内容,施工吊装机具均已拆除 ,且发电机不允许解体运输。若采取扒杆吊装,因吊装位 臵处于塔体细腰部,将导致扒杆需伸出外框筒约30m,安 全风险太大。

广州电视台新址项目基坑支护及土石方工程的施工环保措施

广州电视台新址项目基坑支护及土石方工程的施工环保措施

lmsnG e Vs t npoetpee t na dcnrl e sr aeidctd I i hlflo te nepi e zN wT ai r c rv ni n o t aue r ia .ts epu t oh r trr ei i t o j , o om n e e s n
环保 ( 能 、节 地 、节水 、节 材 和环境 保护) 节 。
在建 筑 业 中 推行 绿 色 施 工 是 可 持 续 发 展 战 略
针对实 际 的情 况 ,采取有 效 的措 施 ,降低 污染 ,减
少施工 对周边居 民的影响是我们 的责任所在 。
在 工 程 建 设 上 的 具 体 实 施 。 施 工 阶段 既 是 规 划 、 设计 的实现 过程 ,又是 大规 模 改变 自然 生 态 环境 、 消 耗 自然 资源 的过 程 。因 此 ,在 建 筑 业 中推 行 绿 色 施 工 ,有 利 于 城 市 环 境 的保 护 ,给 人 们 提 供 更
2工 程 概 况
广 州 市 电视 台新 址 工 程 位 于广 州 大 桥 东 侧 , 北 临 珠 江 、东 侧 毗 邻广 州 新 电视 塔 和 城市 中 轴 线
绿 化 广场 ,南 面 和 西 面 为多 栋 住 宅 楼 。建 设 用地 面积 为 8 2 25 ,2 0 63 . m 0 8年 6月正 式 开工建 设 ,预
(u n z o nc a o s u t nG o pC . t. u n zo 10 0 G a gh uMu i p l nt c o ru o, d,G a gh u5 0 3 ) i C r i L
Ab ta t I h a e,tec n e to r e o srcin i e rs ne .T e i d t h n i n na rb s rc : n tep p r h o c p fge n c n t t sr p ee td h name otee vr me tl o - u o o p

广州塔施工方案

广州塔施工方案

广州塔施工方案项目背景广州塔,全名为广州新电视塔,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赤岗滨江大道,是世界第四高塔。

该塔高600米,是广州的地标建筑之一。

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高效进行,制定一份详细的施工方案是必要的。

目标与范围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广州塔施工方案,确保建设期间的安全性和项目进度。

施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施工过程的概述2.施工组织与管理3.施工方法与技术4.安全防护措施5.项目进度计划施工过程的概述广州塔的施工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地基处理:包括地基勘察、地基处理和地基基础的施工。

2.主塔结构施工:包括主塔柱的制作和安装、塔身梁的制作和安装。

3.玻璃幕墙安装:包括幕墙的制造和安装。

4.高空设备安装:包括塔内设备和观光设施的安装。

5.项目竣工验收:包括设备调试、施工质量检查和安全评估。

施工组织与管理为了保证施工方案的顺利执行,需要建立有效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机构。

具体的组织与管理措施包括:1.设立施工总指挥部:负责项目的全面组织、协调和管理。

2.设立施工分包方:负责具体的施工工程,如地基处理、塔身梁制作等。

3.建立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包括工人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4.建立安全与质量监控机制:定期进行安全与质量检查,保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施工方法与技术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需要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技术。

具体的施工方法与技术包括:1.地基处理采用先进的地基加固技术,如桩基础、灌注桩等。

2.主塔结构的制作采用模块化工艺,提高施工效率。

3.幕墙的安装采用专业的幕墙安装设备和技术,确保安装质量。

4.高空设备的安装采用吊装设备和高空作业技术,确保安全和效率。

安全防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为了确保施工期间的安全性,需要采取以下安全防护措施:1.建立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标志、施工工艺与安全规程等。

2.提供安全培训和防护装备: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并配备适当的安全防护装备。

广州新电视塔结构施工技术

广州新电视塔结构施工技术

广州新电视塔结构施工技术【摘要】610m高的广州新电视塔具有高、扭、偏等复杂特征.基于结构特点和施工难点,详细阐述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关键技术,包括机械设备选择、测量技术、焊接技术、施工仿真分析技术、预变形技术、实时监控技术、临时支撑技术、安全操作系统、气象保障措施以及天线桅杆提升技术、超高混凝土泵送技术等。

通过采取有效的施工控制措施,保证结构安全和工程质量。

1、工程概况广州新电视塔是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建设的广播电视塔。

位于珠江岸边,是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物。

总用地面积约18万m2,总建筑面积10 万m2,结构总高610 m ,钢结构总量5.5 万吨,7.2m平台层3万m2。

形体扭转向上,形成纤纤细腰,体态优美。

广州新电视塔有一座454m的塔身和156m的钢结构桅杆组成,总高610m。

塔身由钢结构外框筒和钢筋混凝土核芯筒构成。

内外框筒通过楼层结构相连,但楼层缺失一半。

功能层分段分布,外框筒由24根钢柱和46个钢椭圆环及钢斜撑组成,由下到上,截面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扭转而成,钢柱截面由2000mm 渐变到1200mm。

核芯筒结构高达448m,截面呈椭圆形,外壁壁厚由1200mm随高度减小到400mm,混凝土标号由C80变化到C40,内置14根工字型截面的劲性柱.24根外框筒柱呈空间三维倾斜,且环间距离高达10余米,且采用低收缩的C60混凝土。

2、结构特点特点如下:(1)高:塔楼高454m,天线桅杆顶高610m,超高度带来施工高风险。

(2)扭:钢外筒自下而上扭转45度,使结构呈三维倾斜,万余构件无一相同.施工变形控制难度大.(3)偏:钢结构底座与核心筒偏心9。

3m,而顶部钢结构又与底座偏位9m,使结构在自重作用下发生侧移。

(4)柔:结构细长,内外框筒连接较弱,核芯筒截面只有14X17m,高度却达450余米.(5)外:外框筒位于功能层外侧,因此施工时不能依靠楼层作操作面,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

广州新电视塔简介061128

广州新电视塔简介061128

总指标
简介
40.5m x 54m
20.65m x ~27.5m
高宽比 = 7.3
60m x 80m
高宽比 = 7.5
结构简介1
几何形体生成方法
等面积分割
每部分的面积As As = At / (m n)
结构简介2
几何形体生成方法
连接立柱
结构简介3
几何形体生成方法
创建环
结构简介4
塔的结构体系
混凝土核心筒
热带雨林区————空中云梯 (168.000层—334.400层) 温带区——————设备用房、 茶室 (334.400层—350.000层) 冰原区——————微波电视机 房 (376.000层—402.000层) 北极区——————观景平台、 餐厅 (407.200层—459.200层)
建筑功能分区
广州新电视塔简介
广州新电视塔简介
工程所处位置 西塔 第二少年宫 广州歌剧院 东塔 广州图书馆 省博物馆 本工程所在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 滨江东路,珠江文化带(横轴)与新 城市中轴线(纵轴)交汇处的珠江南 岸。东临珠江帝景住宅区,南为规划 中的双塔路及城市广场,与赤岗塔为 邻,西靠原新中国造船厂,北面与珠 江新城及海心沙市民广场隔江相望。 对岸的珠江新城为广州市中心商务区 和文化艺术中心区,城市新中轴线两 旁规划建设有双塔、广州歌剧院、省 博物馆、第二少年宫、广州图书馆等 标志性公共建筑。新电视塔的坐向正 好对着珠江河口,迎送络绎进出的客 船。
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1、广州新电视塔位于新城市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的交汇 处,是一座以观光旅游为主,并具有广播电视发射、科学教 育、文化娱乐和城市窗口功能的大型地标式城市基础设施。 2、椭圆形的塔,在底部长轴方向与珠江的水流方向一致, 到了顶部长轴的方向则转至与城市的南北轴线合而为一。新 电视塔的优美造型,是综合考虑了美学雕塑造型、结构能力 和规划要求等多项因素的结果。它以偏心的核心筒作为竖向 交通枢纽,由上下两个大小不同的椭圆体扭转而成,塔体中 部形成细腰;“扭腰”的造型使游客从不同的方向看,都不 会发现有重复的形态。镂空、开放的结构形式,可减少塔身 的体量感和承受的风荷载,使得塔体更纤秀、挺拔,也创造 出更加丰富、有趣的空间体验和光景效果;电视塔除位置上 与规划中的双子塔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外,并因其独特的 设计和外形,将珠江河水和双子塔收进「运转乾坤」之气中。 3、建筑与规划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 “生态优先” 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和利用现状地形地貌,最 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 4、作为地标性建筑,广州新电视塔具有独特的造型,钢 结构外筒与大面积玻璃幕墙的结合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5、环境设计创造了多样化的开放空间,便于举行各种文 化活动。

广州新电视塔综合配套工程地下连续墙施工要点简述

广州新电视塔综合配套工程地下连续墙施工要点简述
础 , 工程 地 下 连 续 墙 为“ 临 结 合 ” 构 。 本 永 结
3 . 修 筑 导 墙 .1 2
3 地下连 续墙 施工 的关键 工序 . 2
地 下 连 续 墙 沟 槽 接 近 地 表 位 置 的 土 体 , 性 质 极 稳 定 , 其
2 工 程 地 质 及 周 边 环 境
根据钻探资料 , 场地岩土层按成因类型可分为填 土层 : 冲淤 积成 因的淤泥、 淤泥质土 ; 粉细砂; 中粗砾砂 ; 基岩为 白垩系上统
广 州 新 电视 塔 综合 配 套 工 程 位 于 广 州 城 市 新 中 轴 线 珠 江 南 岸 、 珠 区 新 港 中 艺 苑路 、 f 电视 塔 南 侧 , 邻 双 塔 路 , 邻 海 广 新 南 西 艺 苑 西 路 , 临 艺 苑 东路 , 通 方 便 , 理位 置优 越 。 北 面 邻 近 东 交 地 西 正 在 施 工 中 的地 铁 三 号 线 赤 岗 塔 站 , 靠 广 州 新 电视 塔 , 珠 江 北 离 边约 50 0 m。用 地面 积 约 76万 m , 建筑 面 积 约 为 1 . m , . z总 1 9万 地 下 室 基坑 开挖 深 度 约 1.m。 25 本 工 程 基 坑 支 护 采 用 地 下 连 续 墙 , 墙 厚 10 m 0 0 m,周 长
施工 技 术
建材 发 展 导 向 2 1 00年 0 J 3J
广州新电 视塔综合配套工程地下连续墙施工要点简述
李 麟
摘 要: 本文结合广州新 电视塔综合配套工程实例闸 述了地 下连续墙施工 中存在 的技术性难点, 出地 下连续墙施 过程L 只要根 指 【 卜 『 据各工序的施工要点采取相应 的预控措施并强化质量控制, 就能减少施工质量问题 , 从而保证工程取得成功。 关键 词 : 工技 术 ; 工 难 点 ; 下 连 续 墙 ; F混 凝 土 施 施 地 水

世界第一高电视观光塔——广州塔工程给排水设计简介

世界第一高电视观光塔——广州塔工程给排水设计简介

世界第一高电视观光塔——广州塔工程给排水设计简介
赵力军;黄频;黄玲俐;常磊;唐德昕;徐智勇;郑伟远
【期刊名称】《给水排水》
【年(卷),期】2011(037)006
【摘要】广州塔又被称作“小蛮腰”,塔高600m,是广州市的新地标建筑,也
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高的自立式电视观光塔。

该工程的给排水及水消防系统设计安全要求高,设计难度大,设计中首次采用了高位消防水箱兼做抗震阻尼器的常高压水消防系统等多项新技术。

对该工程的给排水及水消防系统设计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该工程的设计特点,对超高电视观光塔的设计提出看法及建议,供设计借鉴参考。

【总页数】12页(P62-73)
【作者】赵力军;黄频;黄玲俐;常磊;唐德昕;徐智勇;郑伟远
【作者单位】广州市设计院,广州,510620;广州市设计院,广州,510620;广州市设计院,广州,510620;广州市公安消防局,广州,510660;广州市设计院,广
州,510620;广州市设计院,广州,510620;广州新电视塔建设有限公司,广
州,51031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广州将建世界第一高塔——广州新电视塔 [J],
2.广州新电视观光塔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J], 邵泉
3.广州电视观光塔:傲立世界的“小蛮腰” [J], 寒星
4.世界第一高塔娉婷江畔—-广州新电视塔工程技术掠影。

[J],
5.广州新电视观光塔大型履带吊行走区加固技术 [J], 邵泉;陈晓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工程概述第一节工程概况1.1 建设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广州新电视塔工程项目地点:中国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艺苑路地理位置:位于珠江景观轴与城市新中轴线交汇处的珠江南岸,建设用地北临珠江,东邻帝景花园,西侧为原新中国造船厂,也是即将建设的电视中心用地,南邻赤岗塔。

用地的北块是塔体的建设用地,南块是水体绿化景观广场用地。

围绕地块的城市道路有:北是滨江东路,南是观光塔路,东西两侧的规划路。

与珠江新城中的“双子塔”构成大三角,与珠江新城南端的广州市歌剧院、广东省博物馆构成小三角。

建筑规模:总用地面积约17.6万m2,其中塔基用地面积约8.5万m2,总建筑面积约99946m2,结构总高610m。

建筑安装工程概算:总共约16亿元;结构形式:主体结构内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核芯筒,外部采用由斜钢管混凝土柱、钢环梁及钢斜撑构成的钢框架,其与中间混凝土核芯筒通过楼面梁、水平支撑及桁架等形式进行连接。

建设单位:广州新电视塔建设有限公司设计单位: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广州市设计院。

监理单位:广州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图1.1.1.1 广州新电视塔效果图1.2 项目设计概况广州新电视塔的造型缘自滚滚东流的珠江河水,寓意水流的力量将塔腰扭转。

其造型将建筑、结构、美学等多科学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纤细、挺拔、镂空、开放的外形。

广州新电视塔设计方案结构总高610m,由一座高达454m的主塔体和一个高156m的天线桅杆构成。

以“广州新气象”为主题,建筑结构是由一个向上旋转的椭圆形钢外壳变化生成,相对于塔身底部和顶部而言,塔身有“纤纤细腰”,体态生动,而结构通过其外部的钢斜柱、斜撑、环梁和内部的钢筋混凝土筒充分展现了建筑所要表达的建筑造型。

广州新电视塔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高塔。

1.2.1建筑概况总建筑面积约99946 m2,塔体建筑面积约3.8万m2。

广州新电视塔地下两层,其中地下二层-10.0m,主要为车库(五级人防区)、设备用房及电视塔器材间;地下一层-5.00m,主要为停车场、饮食街、展览和地下设备用房,另外还包括厨房员工餐厅等其他用途区域。

首层为商业建筑和主要的流通地带。

电视塔主塔体包括37 层不同功能的封闭楼层,作为观光塔、餐厅、电视广播技术中心及休闲娱乐区等,具体如下:本工程共设37层建筑功能层,建筑概况详见表“建筑概况”。

地下室共设二层,地面层主要为各种车流的出入口,架空平台为游客步行广场、中轴线轨道交通人流连接大厅,形成人车分流的格局。

电视塔以椭圆形的核芯筒作为竖向交通联系,外框筒由连接上下两个大小不同的椭圆平面的倾斜钢管混凝土柱组成,在塔体中部形成细腰。

建筑物沿竖向由下而上分为七个区,包括海洋区、沙漠区、亚热带草原区(高科技娱乐区)、热带雨林区(休闲区)、温带区、冰原区、北极区。

在热带区和温带区之间的竖向区域为空中漫步段,竖向分区详见表“竖向分区”。

表1.1.1.1 建筑概况表表1.1.1.2 竖向分区表1.2.2结构概况广州新电视塔的主体结构:钢结构外框筒、椭圆形混凝土核芯筒、连接两者的钢结构楼面和支撑以及顶部桅杆天线。

广州新电视塔外框筒造型是一个由椭圆经过复制、平移、旋转、切分、连接等一系列几何变换而组成的格构式结构。

图1.1.1.2 结构造型图图1.1.1.3 地下桩基图图1.1.1.4 广州新电视塔结构立面图1)广州新电视塔结构塔身高454m,上部天线高156m。

组合楼面沿整个塔体高度按功能层分组,共约37个楼层。

2)基础形式采取人工挖孔桩(最大直径为3.8m)及钻孔桩;地下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共两层,-10.00m标高层面积约1.2万m2,主要是设备用房及发展用房;-5.00标高层面积约3万m2,为地下停车库兼作电视塔入口平台;±0.00层面积约3万m2,功能为展览馆;+6.80m标高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架空平台层,面积约为3万m2;功能层楼板为压型钢板与钢筋混凝土的组合楼板结构.3)钢结构形式及用钢量:A)钢结构外筒:由24根钢管混凝土立柱组成,柱截面由底部的钢管直径2m连续渐变至顶部的1.2m,钢管壁厚度为50mm、40mm和30mm,柱内填充C60混凝土;环梁共46组钢管,截面尺寸为Ф800,钢管壁厚度为30mm和25mm;斜撑截面尺寸为Ф700、Ф800和Ф850,钢管壁厚度为40mm和30mm。

B)楼层及水平支撑:主梁采用H型钢截面,跨度介于10m~32m,高度介于0.6m~1.5m之间;次梁采用H型钢截面,间距约3m,高度约为0.35m;采用压型钢板兼作楼板混凝土模板。

在钢结构外筒和核芯筒之间设置了三层钢结构水平支撑。

C)桅杆天线高度达156米,位于塔体顶部,下部采用格构式钢结构,上部采用全钢板焊接成箱形截面。

桅杆天线平面形状为正八边形和方形两种形式,底部正八边形平面轮廓为10.0m x 10.0m,顶部平面轮廓为0.75m x0.75m。

D)总用钢量约为5万吨。

E)钢筋混凝土核芯筒基本情况如下:✧核芯筒平面呈椭圆,17m×14m(核芯筒内壁尺寸);筒顶高达436.75m;✧壁厚从1200mm减至400mm(1200mm为核芯筒落深部位);✧采用C40~C70高强混凝土。

1.3 现场施工条件电视塔位于广州市新中轴线上,与地铁相距约50m,与珠江相距约100m,东临艺苑东路,珠江边有一简易码头,经改造可用于30吨级构件运输,水陆交通较方便。

图1.1.1.5 广州新电视塔的地理位置图现阶段施工场地正进行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工程,总包进场时的工作界面:A、C区基坑支护完成,土方开挖至标高-11.7m,局部至标高-12.7m;提供平整的场地,进入施工现场的主干道路筑通。

施工用水、用电已经接到施工现场边缘,并提供水电接驳点;招标人提供水准点、坐标控制点、施工范围的四周位置和用地范围。

图1.1.1.6 现场情况照片(2006年2月)第二节招标范围及要求根据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及图纸,投标要求具体做法如下:第三节工程特点和难点3.1 工程特点广州新电视塔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采用筒中筒结构,兼具电视塔和超高层建筑的特点:一是结构超高;二是形体奇特;三是结构复杂;这些特点相互作用给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严峻挑战。

1)结构超高广州新电视塔高达610m,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的第一高塔。

它已经超出了一般塔的概念,在超高层建筑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形体奇特广州新电视塔以“广州新气象”为主题,塔的上部和下部分别是两个椭圆,大小椭圆用钢管混凝土立柱连接起来,然后在中间扭转了450,非常有动感,建筑由不同形状和不同方向的椭圆结合而成,形成上升体,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状和效果,形体非常奇特。

3)结构复杂为了实现奇特的建筑效果,设计采用筒中筒结构,内筒为椭圆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筒为花篮状钢结构,两者之间在局部区段采用支撑钢梁和楼层连接,在454m高空设置156m高的塔桅,结构极为复杂。

3.2 工程难点广州新电视塔为世界瞩目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将遇到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1)施工测量:施工测量既是各施工阶段的先行引导性工作,又是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广州新电视塔设计特点给施工测量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一是外框架楼层不连续,给测量基准传递及转换带来很大困难;二是由于钢框架构件倾斜,通视条件差,测量定位难度高;结构施工过程变形量大且变化规律复杂,对测量精度影响大。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超高层建(构)筑物的基础一般厚度大,多属大体积混凝土,且混凝土标号比较高,整个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通常碰到:一、施工组织要求高,混凝土浇灌量大、连续浇灌时间长、多家混凝土供应单位的质量保证等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二、结构整体性要求高,裂缝控制难度大,基础底板是结构的主要受力部位,设计对其完整性有很高要求,但是由于基础底板厚度大,混凝土强度等级高,水化热多,温差及温差裂缝控制难度大,本工程最厚处底板厚度达2m,标号C40。

3)核芯筒结构施工技术:在广州新电视塔施工中,核芯筒结构是其它工种施工的先导,对工程建设的工期起着控制作用,必须研制安全、高效模板工程技术来确保核芯筒结构施工快速进行。

高泵程、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劲性骨架和高密度钢筋之间的矛盾将是核芯筒结构施工必须攻克的技术难关,需要重点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施工性,因此,混凝土的泵送是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同时还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核芯筒垂直度和标高,以及整体变形,为后续工种施工创造良好条件。

核芯筒部分区段外露,工作环境差,因此施工期间核芯筒的裂缝控制也是难点之一。

4)钢结构外框架安装技术:由于电视塔高度超高,形体奇异,而随着高度的增加,结构安装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例如垂直运输速度问题、垂直运输中的防风防撞问题、构件拼装问题、高空焊接问题、高空定位问题、高空安全问题。

本工程结构构件体量大,节点连接焊接工作量大,采用何种构件分段节点形式,既满足结构受力要求,又方便施工是值得推敲的问题之一;构件重量大,构件吊装单元的确定必须兼顾运输条件、起重机械性能、吊装焊接效率及施工控制的阶段划分等因素。

临时支撑布置复杂,轮换安装工作量大。

由于在钢结构安装中,结构的定位,施工安全通道,操作平台等均依赖于临时支撑系统。

因此合理的临时支撑系统的布置和设计是保证该工程质量和工期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为了兼顾节约,临时支撑需轮换使用,因此轮换安装的工作量大,难度高。

5)钢管混凝土施工技术:广州新电视塔钢结构外框架柱钢管混凝土具有施工作业环境恶劣,施工质量要求高的特点,需要重点攻克混凝土浇捣和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6)钢桅杆安装技术:通过细化施工方案,降低作业风险,提高施工质量,特别是要解决施工过程中变形控制难题。

本工程桅杆天线高度达到156m,重约1300吨,空间作业面狭小,安装难度极大。

7)施工过程控制分析技术:广州新电视塔规模宏大、造型复杂、施工环节多、施工周期长,因此施工工艺、施工过程和施工环境(温度、温差和恶劣天气)对结构状态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必须在深入分析结构状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施工控制方案,确保结构内力和变形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同时施工工艺对永久结构的结构状态能否达到最终目标和要求有着很大的影响,需要仔细计算每个环节的影响。

风荷载、地震荷载、温度荷载等对结构的不同施工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影响,需要详细的分析和计算。

8)施工阶段安全管理和安全措施落实难度极大,广州新电视塔外框架为钢结构,外框架随高度由大到小,再由小变大的长短轴变化,使得安全设施布置,特别是高空作业对上下同步施工时安全隔离搭设难度大,整个立面的安全网布置将增加结构物受风面积,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方案。

9)大型机械布置难度大,由于结构外框立面不是一个垂直面,给垂直运输设备的安放带来极大的难度,而核芯筒那可供利用安装临时垂直运输设备的空间有限,造成了须采用异性施工电梯才能满足人员材料等的上下,而大型塔吊的安装难度更大,塔吊自重和施工中的动荷载都会对结构本体带来一定影响,须认真思考解决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