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教案
《子宫内膜癌》课件

《子宫内膜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妇产科护理学》中关于“子宫内膜癌”的章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子宫内膜癌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
重点分析子宫内膜癌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子宫内膜癌的基本概念、病因及病理生理。
2. 了解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3. 学会针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生理、护理评估及护理措施。
教学重点:子宫内膜癌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健康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妇产科护理学》学习指导、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病例,让学生了解子宫内膜癌对患者及家庭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子宫内膜癌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病例中的护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护理评估和制定护理措施。
4. 例题讲解:解析与子宫内膜癌相关的典型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子宫内膜癌》2. 板书内容:(1)病因、病理生理(2)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3)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2)列举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针对一位子宫内膜癌患者,制定护理评估及护理措施。
2. 答案:(1)答案要点: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包括遗传、内分泌、生活方式等,病理生理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异常增生、腺体结构紊乱等。
(2)答案要点:临床表现有异常子宫出血、下腹疼痛等,诊断方法包括妇科检查、B超、宫腔镜等。
(3)答案要点:护理评估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心理状况、家庭支持等,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等。
子宫内膜癌课件.

子宫内膜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妇产科护理学》第14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详细内容涉及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生理、诊断、分期、治疗及护理要点。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14章第5节“子宫内膜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发病机制。
2. 掌握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分期标准及治疗原则。
3. 学会针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生理、诊断、分期、治疗及护理措施。
难点: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标准及治疗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
2. 子宫内膜癌病例资料。
3. 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病例,介绍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引发学生思考。
2. 理论讲解:a. 子宫内膜癌的定义、病因及病理生理特点。
b.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分期标准。
c.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针对课堂讲解内容,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子宫内膜癌病理生理2.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分期3. 子宫内膜癌治疗与护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及病理生理特点。
b. 列举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分期标准。
c. 论述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子宫内膜癌的预防、筛查及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学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标准2.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3. 子宫内膜癌的护理措施一、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标准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深度、是否侵犯邻近组织以及是否出现远处转移来确定的。
分期标准如下:1. 第I期(局限于子宫体)a. IA: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
b. IB:肿瘤侵犯子宫肌层。
2. 第II期(肿瘤侵犯宫颈)a. IIA:肿瘤侵犯宫颈内口。
子宫内膜癌参考课件

一、教学内容1. 子宫内膜癌的定义、分类及病因;2.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子宫内膜癌的定义、分类、病因及临床表现;2. 掌握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3.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病例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2. 教学重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病例(患者女性,56岁,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经诊为子宫内膜癌),引发学生对子宫内膜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子宫内膜癌的定义、分类、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5. 临床诊断与治疗:讲解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常用治疗方案;7. 答疑: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定义、分类、病因;2. 临床表现、诊断方法;3. 治疗原则、治疗方案;4. 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子宫内膜癌的定义、分类及病因;(2)列举子宫内膜癌的常见临床表现;(3)阐述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答案:(1)定义:子宫内膜癌是起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分类:按组织学类型分为腺癌、腺棘癌、鳞癌等;病因:遗传因素、雌激素长期刺激、肥胖、糖尿病等。
(2)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出血、月经异常、下腹部疼痛等。
(3)诊断方法: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盆腔B超、子宫内膜刮片等;治疗原则:根据病情、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子宫内膜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实践能力。
子宫内膜癌学习教案

子宫内膜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妇产科护理学》第十五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子宫内膜癌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2. 掌握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护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生理及诊断方法。
重点:子宫内膜癌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病例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子宫内膜癌。
2. 新课内容:(1)病因:讲解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因,如长期雌激素刺激、肥胖、高血压等。
(2)病理生理:介绍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生理特点,如癌细胞类型、生长方式等。
(3)临床表现:阐述子宫内膜癌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不规则阴道出血、下腹部疼痛等。
(4)诊断方法:讲解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如病史采集、妇科检查、B超、宫腔镜等。
(5)治疗原则:介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如手术、放疗、化疗等。
(6)护理措施:阐述子宫内膜癌的护理措施,如心理护理、术前术后护理等。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课后习题,讲解典型例题。
4.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子宫内膜癌2. 内容:(1)病因(2)病理生理(3)临床表现(4)诊断方法(5)治疗原则(6)护理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2)比较子宫内膜癌的常见诊断方法。
(3)阐述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2. 答案:(1)病因:长期雌激素刺激、肥胖、高血压等。
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出血、下腹部疼痛等。
(2)诊断方法:病史采集、妇科检查、B超、宫腔镜等。
(3)治疗原则:手术、放疗、化疗等。
护理措施:心理护理、术前术后护理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子宫内膜癌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仍需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子宫内膜癌参考课件

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临床医学》第十四章《妇产科疾病》第三节《子宫体疾病》,详细内容为子宫内膜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子宫内膜癌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2. 学会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子宫内膜癌的病因、病理及诊断。
2. 教学重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临床案例,引发学生对子宫内膜癌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理论讲解:(1)病因:讲解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如长期无排卵、雌激素水平升高等。
(2)病理:介绍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点,如图像、组织学类型等。
(3)临床表现: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如不规则阴道出血、下腹痛等。
(4)诊断:讲解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如妇科检查、B超、诊刮等。
(5)治疗:介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及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等。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典型的子宫内膜癌病例,讲解诊断和治疗过程。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判断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诊断和治疗操作,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六、板书设计1. 子宫内膜癌2. 内容:(1)病因(2)病理(3)临床表现(4)诊断(5)治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子宫内膜癌的病因。
(2)列举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点。
(3)描述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
2. 答案:(1)病因:长期无排卵、雌激素水平升高等。
(2)病理特点:图像、组织学类型等。
(3)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出血、下腹痛等。
(4)病例分析: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2. 拓展延伸:(1)了解子宫内膜癌的预防方法。
子宫内膜癌教案

子宫内膜癌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理论教学)课程名称:妇产科学课程类型:(1)1、必修;2、选修;3、其它授课对象:临床专业(本科)04级1、2、4、5、6班授课时间:2007至2008学年下学期计划学时:102学时(其中:理论55,实验:48)任课教师:所属学院:临床学院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妇产科课程名称:妇产科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社),乐杰编着,2004年第6版讲授人: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学历:本科学位:学士讲授题目:子宫内膜癌所属章节:第31章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子宫内膜癌的定义。
2、掌握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及随访。
3、熟悉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因素。
教学重点: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
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教学难点: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使用教具:多媒体思考题:1、子宫体癌的临床表现、诊断。
2、子宫体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
参考资料:《实用妇产科学》、《妇科肿瘤学》子宫内膜癌子宫体癌因多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故又称为子宫内膜腺癌。
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发病高峰年龄为55~60岁。
在我国子宫体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及卵巢癌而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3位。
近年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
一、病因确切病因不明,可能因素有:(一)长期接受雌激素刺激此病多见于延迟绝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卵巢性腺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等)以及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妇女,说明长期接受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周期性的孕酮抑制,可能是导致本症的因素之一。
(二)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压此病多见于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高血压妇女,有人称之为子宫体癌“三联症”。
(三)未婚、未育及少育此病多发生于未婚、未育及少育者,可能与子宫内膜接受雌激素刺激时间较长有关。
子宫内膜癌参考课件

一、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内容选自《临床医学》教材第十四章《妇产科疾病》的第三节“子宫内膜癌”,详细内容包括:子宫内膜癌的定义、分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预防策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子宫内膜癌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病因;
2.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掌握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及预防策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生理、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子宫内膜癌的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预防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子宫内膜癌的病例,让学生了解该疾病的严重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强调重点和难点时,可适当提高音量,以引起学生注意;
3.使用生动的比喻和案例,使抽象的知识点更易于理解。
二、时间分配
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情景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2.新课内容讲解:30分钟,合理安排各部分内容,确保讲解透彻;
3.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实际病例,巩固知识点;
4.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
2.新课内容:
(1)概念及分类:介绍子宫内膜癌的定义、分类及病因;
(2)病理生理:讲解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生理过程;
(3)临床表现: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如异常子宫出血、痛经等;
(4)诊断方法:阐述子宫内膜癌的常见诊断方法,如妇科检查、B超、宫腔镜等;
(5)治疗原则:介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
(6)预防策略:讲解预防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方法,如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
子宫内膜癌 教案 .doc

(一)、教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
1.幻灯和视频:介绍内膜癌的特点,治疗方法
2.互动教学:讲解过程中通过提问等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
3.病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巩固学生应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
(二)、教学手段
1. PPT,文字、图表及图片配合使用,对授课内容深入浅出进行讲解。
2.通过手术视频,让学生对临床手术有初步了解
五、主要专业外语词汇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
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id cancer)
六、教材及参考书
1.谢幸,苟文丽主编《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2013年
2. Tamara L, Aaron Bzhubian主编,《OBSTETRICS & GYNECOLOGY》(第六版)北京大学出版社,Wolters Kluwer Health.2014年
二、教学内容、过程和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授课形式(PPT)
时间
一、概述
1.简要提出学习的重点,对学生的要求,及授课内容与课时计划
通过简述及提问的方式阐述要点
3分钟
2.复习子宫的结构,正常子宫内膜的生理
通过问题形式提出本章节主要学习要点
2分钟
3.子宫内膜癌的概述,包括定义,特点及流行病学
简述内膜癌定义、流行病学特点、年龄分布及预后
八、子宫内膜癌的诊断
通过病史、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对内膜癌进行初步诊断,详细讲述内膜活检,宫腔镜的意义。
8分钟
九、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
分别阐述内膜癌与各种常见异常出血症状的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教学)课程名称:妇产科学
课程类型:(1)1、必修;2、选修;3、其它
授课对象:临床专业(本科)04级1、2、4、5、6班
授课时间:2007至2008学年下学期
计划学时:102学时(其中:理论55,实验:48)
任课教师:
所属学院:临床学院
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妇产科
课程名称:妇产科
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社),乐杰编着,2004年第6版
讲授人: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学历:本科学位:学士
讲授题目:子宫内膜癌
所属章节:第31章计划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子宫内膜癌的定义。
2、掌握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及随访。
3、熟悉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因素。
教学重点:
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期、诊断、治疗。
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教学难点:
1、子宫内膜癌的病理、临床表现
2、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使用教具:多媒体
思考题:
1、子宫体癌的临床表现、诊断。
2、子宫体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
参考资料:
《实用妇产科学》、《妇科肿瘤学》
子宫内膜癌
子宫体癌因多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故又称为子宫内膜腺癌。
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发病高峰年龄为55~60岁。
在我国子宫体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及卵巢癌而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3位。
近年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
一、病因
确切病因不明,可能因素有:
(一)长期接受雌激素刺激
此病多见于延迟绝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卵巢性腺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等)以及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妇女,说明长期接受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周期性的孕酮抑制,可能是导致本症的因素之一。
(二)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压
此病多见于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高血压妇女,有人称之为子宫体癌“三联症”。
(三)未婚、未育及少育
此病多发生于未婚、未育及少育者,可能与子宫内膜接受雌激素刺激时间较长有关。
(四)遗传
家族中妇女有癌肿史者,子宫体癌发生率也增加,说明此瘤可能与遗传有关。
二、病理
肉眼观察,癌组织可局限于子宫内膜(局限型),呈菜花样或息肉样;也可弥散于整个宫腔(弥漫型),此两型晚期均可侵犯肌肉。
癌组织松脆质软,常伴出血坏死。
子宫体癌大多数为腺癌,少数在腺癌组织中出现局限性分化良好的鳞状上皮,称为腺角化癌,恶性度较低;也有腺癌中出现鳞状细胞癌,则称为腺鳞癌,恶性度高,预后差。
三、转移途径
子宫体癌的特点是生长缓慢,可较长期局限于宫腔内,转移途径以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为主,血行转移较少见。
(一)直接蔓延
早期沿子宫内膜扩散,可达宫颈、阴道,亦可达输卵管和卵巢,并可向肌层侵蚀,晚期甚至穿透浆膜层而种植于盆腔脏器表面。
(二)淋巴转移
此型转移较晚,宫体上部和宫底部的腺癌可沿阔韧带上部淋巴管转移至卵巢,并向上直拉引流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也可沿圆韧带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子宫中段的腺癌引流至骼总及腰淋巴结;宫体下部的腺癌累及宫颈时,转移方式同宫颈癌,预后较差。
也可以由于淋巴逆流而转移至阴道及尿道周围淋巴结,当子宫切除术后,除癌细胞直接种植于阴道外,也有经淋巴逆流转移至阴道顶端的可能,故此部位常见复发。
(三)血行转移
偶有经血流转移至肺、胸膜等远处器官者。
四、临床分期
目前多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1982分期法如下:
0期:腺瘤样增生或原位癌,组织学所见疑为恶性癌变。
Ⅰ期:癌肿局限于子宫体
Ⅰa期宫腔深度≤8cm
Ⅰb期宫腔深度>8cm
按组织类型可将Ⅰ期再分为4个亚期:
G
高度分化腺癌。
1
中度分化腺癌,有部分实性区。
G
2
低底分化腺癌或完全未分化癌,实性无腺体。
G
3
G
未定级。
4
Ⅱ期:癌累及宫体及宫颈。
Ⅲ期:癌扩散到子宫外,但未超越真骨盆。
Ⅳ期:癌扩散到真骨盆以外,或累及膀胱及直肠的粘膜。
五、临床表现
(一)阴道出血绝经后出现阴道持续性或不规则出血;尚未绝经者可有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出血。
(二)阴道排液少数病人在病变早期有水样或血性排液增加,晚期并发坏死感染时,可出现恶臭脓血分泌物。
(三)疼痛一般仅发生在晚期,当子宫颈管被癌肿组织堵塞导致宫腔积血或积脓时,可出现下腹胀痛或癌瘤刺激宫缩而引起疼痛,晚期癌浸润盆壁时,可出现腰腿痛。
六、诊断
(一)病史对绝经期延迟、不孕或生育稀少而多年不育者,或合并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之老年妇女,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怀疑子宫体癌:
1.绝经前后不规则阴道出血,特别是绝经较长时间后又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者;
2.生育期子宫出血久治不育者;
3.宫腔内有持续排液者。
(二)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稍大而软,阴道及宫颈无明显病变,有时可见息肉样组织自宫颈口向外突出;当宫腔积血或积脓时子宫可显着增大并有囊性感;晚期可在子宫旁扪到转移结节或包块。
(三)分段论断性刮宫
先用小刮匙刮宫颈管,后探测宫腔深度并环刮宫腔,注意刮取两侧宫角组织。
当刮出物多且呈豆腐渣样时,则子宫体癌可能性极大,应停止继续搔刮,以避免子宫穿孔、出血及癌肿扩散。
将刮出物分别标明送病理检查。
(四)细胞学检查从阴道后穹窿取材作涂片查瘤细胞,阳性率较低;从宫腔吸液中找癌细胞可显着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五)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子宫内膜病变,确定子宫体癌的定位、体积及生长情况,可判定有无宫颈转移,确定Ⅰ期或Ⅱ期癌。
七、鉴别诊断
如能及时作诊断性刮宫,诊断多无困难,但临床上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二)子宫粘膜下肌瘤或内膜息肉
(三)子宫颈管癌及子宫肉瘤
(四)老年性阴道炎
八、预防
由于确切病因不明,目前尚无预防良策。
对绝经期前后妇女不应滥用雌激素,当有必要使用时,应以短期、间断及小剂量为宜,并同时加用孕激素。
对有子宫体癌高危因素的妇女要提高警惕,当出现阴道流血时,应严密随访,以防发生子宫体癌。
九、治疗
应根据临床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患者全身状况决定治疗方案。
目前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并辅以放疗、激素及化学治疗。
(一)手术治疗
是治疗子宫体癌的主要方法,应根据临床分期来决定手术范围,行全子宫切除术或如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腹腔淋巴清扫术。
(二)放射治疗
包括腔内照射及体外照射。
单纯放疗仅用于晚期癌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也用于年龄过大合并其他疾病不宜手术治疗的各期癌患者。
对手术病人,可于手术前后加用放疗。
(三)孕激素治疗
高效孕酮类药对控制癌肿的发展有一定效果,现作为治疗子宫体癌的常规措施之一。
当癌细胞中雌孕激素受体较多时,对孕激素治疗效果敏感,甚至有治愈者。
但用药剂量要大,时间要长。
长期应用孕激素治疗须定时检查肝功。
(四)化疗
一般认为疗效不佳。
十、预后
子宫体癌生长缓慢,加之诊断及治疗手段的改进,是妇科癌症中疗效较好的一种。
其疗效和预后与癌的期别,腹腔液中有无癌细胞,癌细胞分化程度,浸润肌层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治疗方法有关。
一般统计Ⅰ期5年存活率为75%,Ⅵ期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