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民族县域旅游业深层发展探讨——以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

Junl fC ogi nvrt o c neadT cnl ySc l c ne dtn N .12 1 ora o hnq g U i sy fSi c n eh o g (oi i csE i ) n e i e o aSe i o o2 00
待 人 次 和 旅 游 收 入 得 到 了 迅 速 增 长 , 中旅 游 接 待 在 其 19 9 0年 时 增 长 率 达 到 7 .% ,营 业 收 入 增 长 率 达 到 06
二 、 族 县 域 旅 游 深 层 发 展 中存 在 的主 要 民
问 题
第一 , 游产 品结 构较 单一 , 品 品质 有待 提 升 。 旅 产
成 了龙胜 县 城 景 区 、 龙脊 梯 田景 区 、 泉景 区和 花坪 温 国家级 森林 保护 区。其 中温 泉 、 脊和 花坪 成为 了龙 龙 胜 的 三个 品 牌 景点 , 的来 说 , 胜 旅游 发 展 已具 备 总 龙
一
过程 中的发展 和 升级 , 仅对桂 林 大旅 游 发展 具 有 不
作 者 简 介 : 月玲 ( 9 5 , , 家族 , 北 利 川 人 , 林 理 工 大 学 ( 西桂 林 5 1 0  ̄ 游 学 院 副教 授 , 究 方 向 为旅 黄 1 7 一) 女 土 湖 桂 广 4 0 4) 研 游管理 、 游经济。 旅
收 稿 日期 : 0 0 8 0 2 1 -0 -2
个 。作 为接 待 和疏 散游 客的 重要 中介机 构旅 行 社 。 数 量 从最 初 的 1家发 展到 现在 的 4家 。在此 基础 上 . 形
旅游 发展 方 面 ,既 有传 统旅 游地 发展 中的突 出 问题 , 也有 自身存 在 的旅 游发 展 中的 障碍 。 民族 县域 在这 而
浅析桂林龙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桂林龙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者:佟艳梅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4年第2期集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资源于一身的广西龙胜县,在民俗旅游方面一直有良好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龙胜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龙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龙胜民俗旅游发展概况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西北部,距桂林78千米。
龙胜境内居住有苗、瑶、侗、壮、汉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22%(2004年),因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民俗风情浓郁。
各族人民世代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经过长期生活积淀,形成了龙胜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各类丰富的明间艺术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再加上龙胜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众多旅游者。
(一)民族风情浓郁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身居崇山峻岭,由于交通等条件的不便,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弱,各少数民族保持着各名族的各自的风俗与传统,各民族语言、服饰、民居也得以保留,并且由于古朴自然的民风,更加增添了龙胜民俗旅游的吸引力。
龙胜少数民族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歌节,农历三月十五则是花瑶的花炮节,而传统的牛王节是在每年的四月初八。
每逢节日,各族人民都会聚在一起,张灯结彩,开展各类庆祝活动,甚是热闹。
各族人民在这里进行生活、文化、思想上的交流,堪称是各少数民族的大庆典。
(二)梯田景观迷人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
龙脊梯田景区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平安等寨的高山上。
龙脊景区分为两个区域:以壮族居民为主的A区和以红瑶族居民以主的B区。
梯田景区为中高山地形,山高坡陡。
由于景区的高山、深谷落差大,加之有激流在山谷间流淌,使得从龙脊梯田周边远望过去,景区内处处高山云雾,世界罕见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得以形成。
虽然在南方的山区多有随处可见的梯田,但是都不如龙脊梯田这样的规模之大之集中。
龙胜金坑红瑶寨和三江侗族村寨的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实践报告——龙胜金坑红瑶寨和三江侗族村寨的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专业班级:06景区1班学号:200602090103姓名:毛兴奇实践报告龙胜金坑红瑶寨和三江侗族村寨的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1)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1.龙脊的“腾飞”是龙胜旅游扶贫成效的一个缩影。
经过10年的旅游扶贫,昔日国家重点扶贫的贫困县龙胜已于三年前脱贫,并一跃成为广西旅游大县。
据统计,去年到这个县观光的中外游客达36.5万人,旅游收入3600多万元。
龙胜地处桂林北部山区,境内居住着16.7万侗、瑶、苗、壮、汉等各族人民,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6%。
因为“山”,这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信息闭塞,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贫困;同时,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不但峰突瀑飞、林海绵绵,风光旖旎,而且少数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具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民族特色。
为此,从九十年代初起,这个县就确立了“旅游立县”的发展思路,形成“以温泉为龙头,龙脊梯田为龙尾,民族风情为主线、贯穿其他自然景观旅游”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大力开展旅游扶贫。
经过多年开发,全县构成4大景区、36个景点的旅游格局,被世人誉为“世外桃源”。
其中,龙脊梯田、国家自然保护区花坪林区、龙胜温泉等景区、景点成为世界知名景区景点。
从1994年到去年,全县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60多万人次。
旅游业的兴起,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还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动了工商、农业、餐饮住宿、娱乐、交通、通信、建筑等产业和行业,使龙胜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据统计,去年龙胜国内生产总值为7亿多元,是1990年的28倍;城乡居民收入3.3亿多元,农民纯收入1200多元。
泗水乡细门瑶寨的26户红瑶群众1998年的人均收入仅900元,1999年这个寨开发神秘的红瑶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迅速成为有名的旅游村寨,半年就一举脱贫,实现旅游收入58万元,人均增收540多元,创造了旅游扶贫的奇迹。
【精选】龙胜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色的民居建筑有壮族的干栏式建筑、红瑶的半 边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等,尤其值得一看
的是被誉为侗族建筑之精华的风雨桥。
名俗风情
三月三 歌节
瑶族长 发美女
侗族鼓楼
(三)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龙胜民俗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县政府、 旅游公司(主要投资方)、个体企业、 当地村委会、当地居民等,旅游发展带 来的利益在各方之间的分配是不合理的。 当地村委会和居民作为民俗旅游资源的 创造者和维护者,没有得到应得的回, 旅游企业特别是外来的企业以及个人, 为拥有较雄厚的资金、较好的经营方法, 获得了较大的利润,旅游收益严重外流。 正因为利益分配不公平,曾经导致利益 相关者之间产生正面冲 突,严重影响旅 游健康稳定发展。
梯田一年四季皆有不同的神韵。龙脊梯田比较有 名的景观有“七星伴月”、“九龙戏珠”、“双龙抢 宝”等,尤其以“七星伴月”备受青睐。
龙脊梯田
春 之 美
用
秋之韵
双 脚
丈
量
的
大
地
名俗风情
民族节庆。龙胜少数民族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
节日,如农历三月三是各族人民的歌节、农历四 月初八的红瑶红衣节等。每逢节日盛会,各族人
招商引资
方法之一
旅游是龙胜招商引资的四大优势资源之 一,县政府和县旅游局可以提出有吸引力、 有前景的旅游项目来吸引境内外资金,以 项目带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 同时,可以利用外部资金在经营、管理方 面的先进经验,提升民俗旅游的发展水平。
促进企业加大投入
方法之二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鼓励政 策, 指导企业调整利益分配比例,增加旅游宣传 投资、再生产投资、资源保护投资。这样做 的好处在于:通过宣传促销,提高本景区的 知名度,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扩大再 生产, 完善景区内部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提 高旅游者满意度,从而提高美誉度施,提高 旅游者满意度,从而提高美誉度吸引回头客; 保护旅游资源,使资源可持续从而实现旅游 业可持续发展。
广西龙胜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对策研究

广西龙胜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对策研究作者:贲吕贤黄丝雨滕志朋来源:《文化产业》2016年第04期摘要:龙胜各族自治县自然环境优越、风景优美,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县城。
龙胜发展旅游业可以推动生态保护,带动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提高龙胜县在全国以及世界上的知名度,为龙胜未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旅游产业对龙胜经济的影响深刻,如何将龙胜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进一步开发,壮大龙胜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龙胜旅游业的发展层次,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对促进民族县域旅游业及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龙胜;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对策龙胜各族自治县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保留了很好的少数民族风俗礼仪,保护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而且龙胜县本身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融合较好,同时多民族相互交错。
为龙胜县的旅游文化的孕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龙胜是桂林市早期发展旅游业的县城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是龙胜旅游持续发展重要举措。
一、龙胜各族自治县主要文化特征(一)富于区域特色的自然文化龙胜位于桂林市西北部,山峰林立,河流众多,“九山半水半分田”正是龙胜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
且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年降雨量充沛,气候舒适宜人。
优良的自然条件为龙胜旅游提供了一个原始的生态旅游平台,龙胜境内有盘旋山腰的龙脊梯田,精巧别致的矮岭温泉;有一望无垠的南山牧场和养生度假的彭祖坪自然景区。
此外龙胜特有的自然文化与人文景观让龙胜在旅游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龙胜县民族主要以苗、瑶、侗、壮、汉五个民族为主,常言道:“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并且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少数民族风俗礼仪和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
1、龙胜的苗族主要聚居于伟江乡、马堤乡一带,这里苗族节日仪式繁多,每当举行之日人们必定载歌载舞。
旅游业发展对龙胜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调查报告

旅游业发展对龙胜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调查报告一、龙脊梯田景区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龙脊梯田距龙胜县城27公里,距桂林市区103公里,景区面积共66平方公里,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间,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
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
从高处望去,梯田的优美曲线一条条、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
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
该景区由平安壮族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组成,极富天地巨幅诗画的意境和神韵,气势雄伟,曲线优美,且风光随季节而变化。
景区内居住有瑶、壮等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民居木楼错落有致,保存完好已有700多年历史。
景区的具体范围为北面以福平包山峰为界,东面至大桂坪,南至马路,西至金江路口。
龙脊梯田景区共有6个寨子,主要是大寨、田头寨、壮界、大毛界、新寨,在山上得一起是这5个, 大虎山离得较远.,但是还是在一起,6个寨子大概1100多人。
龙胜的苗、瑶、侗、壮、汉等兄弟民族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助人为乐,重礼节,讲义气,又锦心绣口,聪慧能干。
凡是到过龙胜的游客,无不醉倒在这五彩斑斓的民族风情里。
龙胜县的旅游业已走过十多个年头,由于投资不足,起步晚些,发展缓慢。
近几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把推进旅游业的新一轮发展作为当前乃至以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得以开发的同时,也产生了其经济效益,旅游业的发展大大拉动财政、税收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旅游业已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新的增点长。
近些年来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龙胜县的旅游相关指标间接反映了龙脊旅游旺盛的需求。
2001年接待游客12.71万人是1990年的2倍多,旅游收入达到1839万元,是1990年的68倍,旅游税收达33万元,旅游业的增加值为875.4万元,比2000年增长97.5%,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问题浅识——以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

的俗 情 民风点
龙胜县政府 和旅游部 门利 用龙胜县内有 4 民族聚居, 民
龙胜县 内有侗 、 、 、 4 少数 民族 , 瑶 苗 壮 个 基本 上包括 了 广西的主要民族 , 是西南少数 民族 民俗文化 的缩影 。各 民族 在发展过程 中形成 了各 自独特的 民俗 文化,如侗 族的风雨 桥、 壮族 的“ 干栏式” 等建筑文化 、 红瑶的红衣节等节 日文化,
这些丰富的民俗文化是龙胜县发展 民俗 文化旅游的基础。
优 我特的旅游 发展路子; 坚持旅游与扶贫相结 合, 托桂林 依
大力 发展 民俗风情旅游 [ 2 1 。
2 龙胜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的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 2 1民俗 文化旅游开 发现状 . 2 1 1利用资源 优势 , .. 开发 了一批独具地域和 民族特色
与 。居 民在整个 开发过程 中获利不 多, 甚至大多数 根本没有 获利。这样一来 , 挫伤了居民的旅游积极性 , 热情逐渐降低 , 甚至 出现抵抗情 绪, 加深 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 民
族 风俗 习惯 、 创造了丰富多彩 的民间艺术 。龙胜正 以独特的
民族 风情 、 秀美的 自然风光吸引着各地 的旅游者 。
1 龙 胜 发 展 民 俗 文 化 旅 游 的 优 势
龙 胜有 4个世居 少数 民族, 分布在各个 乡镇, 漫长 的 在
历 史 长 河 中 。 们 共 同 创 造 了龙 胜 的 历 史 和 文 化 嘲 也 使 龙 他 ,
摘
要: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 文化在旅 游业 中的地位 日益提高, 被称为旅游业的“ 灵魂” 。龙胜各族 自治县独特的民族
民俗 文化是 旅游业可持 续发展 的重要资源。 本文分析 了龙胜县发展 民俗文 化旅游的优势和 当前开展民俗 文化旅游 中存在 的主
广西龙胜梯田领略壮乡瑶族文化的研学之旅

广西龙胜梯田领略壮乡瑶族文化的研学之旅广西龙胜梯田,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作为一片秀美的乡村景区,龙胜梯田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色著称,更因其丰富的瑶族文化而备受青睐。
在这里,游客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壮美的梯田风光,更可以深入了解瑶族文化的底蕴。
本文将为读者详细介绍广西龙胜梯田瑶族文化的研学之旅。
一、梯田风光龙胜梯田是中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梯田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梯田”。
这里的梯田沿山势而建,层层叠叠,犹如一幅巨大的自然画卷。
在不同的季节里,梯田变换着不同的颜色,春季是一片翠绿,夏季是一片金黄,秋季是一片彩色斑斓。
无论是何时到访,都能领略到不同的美景。
二、瑶族文化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而龙胜梯田则是瑶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浓郁的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服饰、民居建筑和传统习俗而闻名。
他们善歌咏、善舞蹈,在梯田上,游客们可欣赏到瑶族人戴着精美花冠、身着绚丽服饰表演传统舞蹈的场景,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奇幻世界。
三、研学之旅广西龙胜梯田为学生们举办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提供了绝佳的场所。
学生们可以参观当地的瑶族村寨,近距离了解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
同时,他们还可以参观梯田农业体验馆,学习梯田的种植技术和农耕文化。
这种亲自参与体验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对瑶族文化的了解,更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龙胜梯田还设有各类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供学生们参观学习。
这些活动包括瑶族手工艺品展览、瑶族服饰赏析、与瑶族长者座谈等。
通过这些研学活动,学生们能够在参观的同时与当地的瑶族人民进行交流,亲身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开放心态。
四、瑶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瑶族文化正面临着日益丧失和消亡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瑶族文化,广西龙胜梯田与当地政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与传承计划。
其中包括建立瑶族文化研究中心,招募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学者对瑶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和传播相关资料,以期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进行民俗普查
2.进行民俗筛选
3.进行民俗旅游开发
挖究旅游特色
民俗普查
任何形式的旅游开发都离不开 资源普 查,民俗旅游也不例外。 各民族村寨需要对民俗进行一 次普查,了解本村的民俗概况, 重点掌握有特色的民俗。普查 过程中应该用现代化手段将各 类民俗记录并整理出来。
进行民俗筛选
民俗是丰富多彩的,但不是所有民 俗都具有旅游吸引力,也不是所有民 俗都适合旅游开发。在普查的基础上 对民俗进行筛选,选出那些比较有吸
(政府、 旅游公司(主要投资方)、个体企业、 当地村委会、当地居民等,旅游发展带 来的利益在各方之间的分配是丌合理的。 当地村委会和居民作为民俗旅游资源的 创造者和维护者,没有得到应得的回, 旅游企业特别是外来的企业以及个人, 为拥有较雄厚的资金、较好的经营方法, 获得了较大的利润,旅游收益严重外流。 正因为利益分配丌公平,曾经导致利益 相关者之间产生正面冲 突,严重影响旅 游健康稳定发展。
民俗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大 类包括物民俗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 大类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 会民俗和游艺民俗,各大类还包括 很多小类,比如物质民俗包括饮食 民俗、服饰民俗、民居民俗等等。 如果 深入挖掘民俗文化,一定能 发现自身独特的内涵,根据独特的 内涵来建设景区,突出景 区特色, 才能在竞争中与众不同,从而获得 发展。
龙脊梯田
春 之 美
秋之韵
用 双 脚 丈 量 的 大 地
名俗风情 民族节庆。龙胜少数民族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 节日,如农历三月三是各族人民的歌节、农历四 月初八的红瑶红衣节等。每逢节日盛会,各族人 民欢聚一堂,热闹非凡。民族节庆不仅是少数民族 的庆典,也是各族人民物资交流、文化交流的场所。 民居建筑。民居是民族艺术的凝固。龙胜独具特 色的民居建筑有壮族的干栏式建筑、红瑶的半 边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等,尤其值得一看 的是被誉为侗族建筑之精华的风雨桥。
四
——龙胜民俗 旅游可持续发 展对策
(一)加大旅游资金投入力度
资金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 保障,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 游景区开发、旅游资源保护等 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加大资金 投入力度 将会促进民俗旅游 发展。龙胜县是广西贫困县, 自身财政收入比较少,所以要 从各方面筹措资金。
1.招商引资
2.促进企业加大投入
财政投入要“好钢用 在刀刃上”
县财政投入以及上级的财政拨款要用在最需 要或者惠及面最广的地方。比如联系县城及 主要客源地交通、景点之间交通、旅游信息 服务、旅游咨询、组织企业对外宣传并树立 本地旅游形象、引导民族村寨进行新农 村建 设等等,总之,财政投入要集中精力办 大事。
方法之三
(二)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突出景区特色
名俗风情 三月三 歌节 瑶族长 发美女
侗族鼓楼
侗族风雨桥
壮族干栏式楼房
二、龙胜民俗旅游发展简介
希望 清新 ——龙胜民俗旅游以1992年白面瑶寨开放 为起 点,10多年来开发了龙脊梯田景区、金竹壮寨、 银水侗寨、岩门苗寨、黄洛瑶寨、平安壮寨、 细门瑶寨等景区(点),其中金竹、大寨两村 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分别被 评为全国首批15个景观村落、8个景观经典村落 之一。
龙胜名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龙胜旅游摘要
——龙胜县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资源,民 希望 清新 俗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存在一些问题, 只有增加旅游资金投入、深入挖掘民俗文 化、突出景区特色、健全利益公平分配机 制、鼓励当地居民有效参与,才能使龙胜 民俗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龙胜简介 龙胜各组自制县位于 广西东北部,县城距桂林 市88公里,是大桂林旅游 圈内的旅游大县之一。龙 胜县民俗风情千姿百态, 民俗旅游蓬勃发展,同时 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题,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 义。
引力的、比较有特色的而且可以开发
利用的民俗文化。
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突出景区特色
即使是筛选出来的民俗文化也要进 行适当的开发才能对旅游者形成现 实的吸引力。这里的开发包括:外 显的民俗如何展示、外显民俗内含
的文化如何向旅游者传播、如何设
计项目才能吸引旅游者参与而且不 失原真性、如何提高旅游纪念品质
(二)景点重复建设
以瑶寨开发为例,在以龙胜温泉为中心,
方圆10公里的范围内,已经开发了白面瑶 寨、三门瑶寨、细门瑶寨、黄洛瑶寨四个 瑶寨,其中黄洛瑶寨以红瑶妇女乌黑亮丽 的长发、鲜艳的红瑶服饰、“顶竹竿”、 “打旗公”等体育竞技活动为卖点;三门 红瑶寨、细门瑶寨、白面瑶寨在龙胜温泉 旅游风景线内,三个瑶寨的民族民俗展示 基本相同旅游者看多了会觉得索然无味, 造成景区的整体效益下降,而且村寨之间 客源竞争严重,激化了村寨之间的矛盾。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鼓励政 策, 指导企业调整利益分配比例,增加旅游宣传
投资、再生产投资、资源保护投资。这样做
的好处在亍:通过宣传促销,提高本景区的 知名度,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扩大再 生产,
完善景区内部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提
高旅游者满意度,从而提高美誉度施,提高 旅游者满意度,从而提高美誉度吸引回头客; 方法之二 保护旅游资源,使资源可持续从而实现旅游 业可持续发展。
二、龙胜民俗旅游发展简介
——2006年龙胜被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大县,效 希望 清新 益显著,2008年累计接待旅游者人数达 县2007 年被评为中国生态旅游大县。旅游经济 93.85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62%,实现旅游总收入 5.5亿元,比上年增长40% 。
三
龙胜名俗旅游存在 的问题
——龙胜民俗旅游经过10多年的 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 存在一些问题。
大约是清代同治年间所制,是壮、瑶、侗民族团
结的象征,富有历史和艺术价值。该石刻现位于 龙脊村公所前面的风雨桥面上,任人踩踏,已经 明显磨损。
(二)景点重复建设
龙胜境内的民俗旅游村寨景点有10几个, 主要集中亍瑶寨、壮寨、侗寨开发,由亍 缺乏专业人员规划,各地对民俗的挖掘整 理工作做得不够,各自富有特色的民俗文 化 没有被挖掘出来,景点重复建设的现象 严重。
(一)旅游资金投入不足
龙胜是桂北贫困县,经济总量,2008年 全县生产总值4.8612亿元,仅为邻近灵川县的 41%,财政收入2.004亿元,仅为灵川县的
39%。资金丌足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从龙胜
县城到平等乡、泗水乡等少数乡镇的交通是简 易的公路,路况比较差,制约了旅游开发。金 丌足同样制约着旅游宣传促销。 资金丌足也使得一些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 得丌到很好的保护,如龙脊村的“三鱼共首图”,
量和购买率、民俗旅游的包装促销
等等。
谢谢
The End
Design by mindy
一、龙胜民俗旅游发展概况
龙胜旅游正式开发于 1983年,经过20多年的发 展,形成了龙脊梯田文化、 温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 体验三大旅游品牌。考虑 到梯田是少数民族人民长 期生产劳动的结果,在某 种意义上,民俗旅游几乎 可以成为龙胜旅游的代名 词。
(一)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1、梯田
龙胜龙脊梯田是龙胜民俗旅游资源的核心。龙 脊梯田修建于元朝,完工于明末清80年代中期,一 些摄影爱好者惊叹于龙脊梯田的“神妙韵律,优美 线条”,拍摄了大量照片并发表于各类报纸杂志, 使龙脊梯 田逐渐为世界所知,龙胜旅游业由此起步。 梯田一年四季皆有不同的神韵。龙脊梯田比较有 名的景观有“七星伴月”、“九龙戏珠”、“双龙抢 宝”等,尤其以“七星伴月”备受青睐。
3.财政投入要“好钢
用 在刀刃上”
招商引资
旅游是龙胜招商引资的四大优势资源之 一,县政府和县旅游局可以提出有吸引力、 有前景的旅游项目来吸引境内外资金,以 项目带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 同时,可以利用外部资金在经营、管理方 面的先进经验,提升民俗旅游的发展水平。
方法之一
促进企业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