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成语的生成模式
诗经根据诗句提取成语并解释

诗经根据诗句提取成语并解释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从《诗经》诗句里提取的成语,可有意思啦!比如说“逃之夭夭”,这个成语大家都熟悉吧。
它出自《诗经·周南·桃夭》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原本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来呀,就变成形容人跑得无影无踪,溜得贼快啦!想象一下,某人做错事,“嗖”的一下逃之夭夭,是不是挺生动的画面?还有“忧心忡忡”,来自《诗经·召南·草虫》的“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形容心里忧愁不安,就好像心里揣着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
比如说考试没考好,担心回家被批评,那心里就是忧心忡忡的。
“一日三秋”也很妙哟!它源自《诗经·王风·采葛》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是说一天不见面,就好像隔了三个季度那么久,形容思念之情特别浓烈。
要是和喜欢的人分开一天,感觉像过了好久好久,这就是一日三秋啦。
怎么样,这些从《诗经》里来的成语是不是很有趣?咱们继续发现更多好玩的!稿子二哈喽呀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接着说说从《诗经》里提取的成语。
“鸠占鹊巢”听过没?它出自《诗经·召南·鹊巢》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意思是斑鸠不会做巢,常强占喜鹊的巢,现在多用来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或占据别人的位置。
是不是有点霸道的感觉?“信誓旦旦”也很常见哟,来自《诗经·卫风·氓》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指誓言说得极其诚恳可信。
比如一个人发誓说一定会做到某事,那就是信誓旦旦的样子。
“兢兢业业”这个成语就很棒,出自《诗经·大雅·云汉》的“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认真踏实。
工作的时候,咱们就得兢兢业业,才能把事情做好嘛。
好啦,今天就说到这,以后咱们再一起挖掘更多《诗经》里的宝藏成语!。
《诗经》成语的修辞探究

暗喻也称 “ 隐喻” ,本体和喻体都 出现 ,在现代 汉语里常用 “ 是”等 比喻词连接二者 ,但 《 诗
经》依古汉语惯例 ,没有比喻词 “ 是” 。例如 : 螓 首 蛾 眉 :“ 手 如 柔 荑 ,肤 如凝 脂 ,领 如蝤 蛴 ,齿如 瓠 犀 ,螓 首蛾 眉 ,巧 笑倩 兮 ,美 目盼兮 。 ” (《 诗经・ 卫风・ 硕人》 ) 螓 :似蝉而小 ,色绿 ,方头广额 ,身有彩纹 。蛾 :蚕蛾 ,其触须弯曲而细长。意为头额有如螓 那样方而广 ,眉毛好像蛾那般细弯而长。用螓首和蛾眉作 比,形容女子姿容美好 。也借指美女。 杏脸桃腮:“ 何彼裱矣 ,华如桃李。 ”(《 诗经・ 召南・ 何彼裱矣》) 杏花多为 白色 ,桃花多为粉红色 ,杏脸桃腮是说女子的肌肤好像杏花那样 白皙 ,而脸颊泛起 的
腮红又好似桃花那样艳丽,用杏花和桃花作比,形容女子 白里泛红的艳丽姿容。 金相玉质:“ 追琢其章 ,金玉其相 ;勉勉我王 ,纲纪四方。 ”(《 诗经・ 大雅 ・ 械朴》) 金玉都是精美之物 ,用金玉与人作 比 ,是形容人的外表英俊 、气度雍 容 ,资质精美 、品德纯 正。多指表里完美的人才。也泛指物的外表秀美而质地优异。
3 . 借喻的运用 借喻只出现喻体 ,不出现本体 ,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例如 :
蜩螗沸羹 :“ 文王日咨,咨女殷 商,如蜩如螗 ,如沸如羹。 ”(《 诗经・ 大雅 ・ 荡》)
依郑玄笺 :“ 饮酒号呼之声 ,如蜩螗之鸣,其笑语沓沓 ,又如汤之沸 ,羹之方熟 。 ”用蜩螗的鸣 声和汤羹的沸腾声借以比喻声音嘈杂 , 也 比喻议论喧腾 ,纷扰不宁。
容貌十分美丽 ,秀丽出众。 明喻的运用将本体和喻体两个本质不 同却在某方面有相似点的事物连接起来 ,利用 已知经验引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1 7
《诗经》成语演变研究

语在意义上发生演 变的方式 主要有 以下三种。
( ) 语单义、 一 成 多义 的 演 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些成语在原始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 ‘ 有 派生义 : 的通过基本义 的引 申而发展为多义成语 ; 有 有的通过
基 本 义 的 比喻 而 形 成 多 义成 语 ; 的通 过 基 本 义 的 形 容而 发 有
三诗经成语演变原因探究一形式演变之原因语词是用来交际的成语亦是如此哪种形式更能简明地表达出其固有的意义并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这种形式就会产生并存在一段时期
第2卷第4 2 期 2 0 年7 0 9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 a o C a g h nUn es yo S in e n e h oo y S c l c n e dt n) o r l f h n c u i r t f c c dT c n lg ( o i i cs io n v i e a aS e E i
展为多义成语 。 ” 如 : 琐尾流离 , 自《 出 邶风 ・ 丘》 ‘ 旌 :琐兮尾 ‘
兮, 流离之子。毛传 :琐尾 , ” ‘ ‘ 少好之貌 。 流离 , 鸟也 , 少好长丑 , 始而愉乐 , 以微弱 。 基本义 为 , 终 ” 小时可爱 , 长大却非常丑陋
唐代 , 出现了 “ 才 不可救药” 陈悖修《 。 贿赂公行论 》 “ :观二人
[ 中图分类号] I2 . 22 2 [ 文献标识码] A [ 基金项 目] 徐州 师范大学科研创 新项 目基金( 8 WB 3 ) 0Y 0 8
[ 作者简介 ] 牛清波(9 4 ) 男, 1 8 一 , 硕士研 究生, 究方向为古汉语。 研 《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也是一部可靠的文献资
出自《诗经》的成语及其特点

出自诗经的成语及其特点出自《诗经》的成语共分《诗经·国风》、《诗经·大雅》、《诗经·小雅》、《诗经·颂》四大部分:一、出自《诗经·国风》的成语1、【诗经·国风·周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赳赳武夫——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2、【诗经·国风·召南】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忧心忡忡——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有女怀春——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3、【诗经·国风·邶风】泣涕如雨——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悠悠我思——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新婚燕尔——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我心悠悠——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携手同行——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4、【诗经·国风·庸阝风】胡天胡帝——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5、【诗经·国风·卫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螓首蛾眉——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泣涕涟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二三其德——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言笑晏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6、【诗经·国风·王风】遇人不淑——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7、【诗经·国风·郑风】人言可畏——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孔武有力——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邂逅相遇——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8、【诗经·国风·魏风】夙夜无寐——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9、【诗经·国风·唐风】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悠悠苍天——父母何食?悠悠苍天!10、【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成语

这些出自《诗经》的成语,你知道多少?《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宝库研读《诗经》不难发现今天流行于世的不少成语就源出于这部经典一种是直接从《诗经》中引用来的,比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王风·采葛》。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想象他所怀念的人在采葛、采萧、采艾。
诗分三章,其中一章写道:“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现在被用来形容思念之殷切,极为生动。
在引用时,又常常作“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除了直接按照《诗经》原文流传下来成为成语的之外,还有根据《诗经》的诗句经过一定的简化而成为成语的。
如“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投桃报李,“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的耳提面命,“不敢暴虎,不敢冯河”的暴虎冯河,等等。
还有一种是语出自《诗经》但经过辗转流传,含意已有所变化。
比如在《周南·桃夭》中有这样的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于归”是出嫁的意思,原来是以春天桃花盛开时浓艳的气氛,比喻姑娘出嫁时的喜悦之情。
后来却取“桃”与“逃”谐音这一点,“桃之夭夭”遂演变为形容逃走的成语“逃之夭夭”了。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形象、譬喻的意义,它用语凝练,言简意赅,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强大的表现力,在修辞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诗经》中那么多诗句流传至今成为成语,足见《诗经》在语言方面的巨大魅力。
一日三秋形容思念的殷切。
语出《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倡一和《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谓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
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
倡,亦作“唱”。
不稂不莠《诗·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本谓田中没有野草。
后以喻不成材或没出息。
丹凤朝阳《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明朱善《诗解颐》卷三:“凤皇者,贤才之喻;高冈者,朝廷之喻;梧桐者,贤君之喻;朝阳者,明时之喻也。
《诗经》隐喻性成语的历时语义演变

万方数据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10 年第 4 期 (总第106期)
容兄弟情深,互相宽容,源自 《诗经 · 小雅 · 角 弓》 : “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 为愈。 ”后来直接变为字面意义,表示能力、 财力、物力、时间等方面的丰富、宽裕,使用 不完,悠然自得。 新婚燕尔 原作 “宴尔新昏” ,基本义是指 背弃发妻的负心郎再娶之时的欢乐,源自 《诗 经·邶风·谷风》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后 世反其意用来表示新婚时的快乐,直接转为 字面意义。 逃之夭夭 原作 “桃之夭夭” ,基本义是以 生机勃勃的桃花来比喻出嫁少女的美丽和活 泼的生命力,源自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 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后 来这一成语直接变为 “逃之夭夭” ,也就失去 原有隐喻义,变为字面义了 。 以上的例子证明了隐喻性成语语义的演 变与一般词语词义的发展呈现相反的态势, 为 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最初颠覆隐 喻性成语旧义的作者为了达到传情达意的目 的,故意脱离文本,断章取义,由于这种通过 断章取义获得的意义出现在一定的上下文中, 因此也能为大家所理解,随着这种用法的增 多, 也就能够广为大家所接受。比如, 之前举 的例子 “绰绰有余” , 新义和旧义相差很多, 这 种差别早在 《孟子·公孙丑下》中就已经体现 出来了 ,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 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 (摘自 《成语例示》 ) “绰 , 绰有余” 在这里的用法已经和现在用的字面意 义很相近了 。对于 《诗经》 中许多用法的改变, 可以引用王妍的一句话 “ 《诗》被大量应用于 赋政外交和议论政纲的实用上去,风行于春 秋各国的赋 《诗》活动,使赋 《诗》的语言应 对能力成为政治外交的重要能力, 能够在语言 上自由地用 《诗》这种诗歌语言形式,是一个 人道德、文化修养和政治外交能力的体现。 ”
从《诗经》看词的构成

从《诗经》看词的构成词是表达概念的,是语言最基本的运用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事物的涌现,就会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现。
新词或者另造,或者在旧词的基础上派生而成。
古汉语词汇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
一、双音节词的形成与发展概述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是由同义词临时组合而来的。
最初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固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
这从两方面可以说明:一是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互换位置。
例如“颠”和“倒”是同义词,在上古一般单用,但又可以互相组合。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下文凡属引用《诗经》里的篇章时,均省略《诗经》)中既有“倒之颠之,自公令之”“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又有“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后两句“颠”和“倒”虽然连在一起,但显然还是两个词。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句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颠”和“倒”组合得更紧密些。
同时我们还看到,宋欧阳修《送荥阳魏主簿》诗:“子足未及阈,我衣惊倒颠。
”这说明这两个同义词组合时,各自的独立性还很强,没有组成新的单一的词,还是有自由组合的情况。
第二,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例如“家室”很早就成为复音词,《周南桃夭》二章:“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毛传》:“家室,犹室家也。
”但孔颖达《正义》:“《左传》曰:‘男有室,女有家。
’室家,谓夫妇也。
”朱熹《集传》:“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
”那么今天,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应当把这些词当作复音词来理解,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
王力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多由文言单音词发展而来,其发展途径有三:加、换、附。
第一种情况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第二种情况是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第三种情况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古典诗词成语探考

古典诗词成语探考郭博菡;王建军【摘要】古典诗词是汉语成语的重要渊薮.古典诗词造就了成语,成语烘托了古典诗词,二者相得益彰,堪称绝配.古典诗词成语内容独特,风格鲜明,意义隽永,生成方式也别具一格,具有知名度大、表现力强、覆盖面广、使用率高等特质,历来是汉语成语中最富活力的一个板块.【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1)005【总页数】7页(P78-84)【关键词】古典诗词;成语;基本特色;生成方式【作者】郭博菡;王建军【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歌传统源远流长。
诗人辈出,佳作如林。
可以说,诗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最高雅、最精粹的部分。
而在古典诗歌的苑林中,《诗经》、《楚辞》、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又是最为亮丽的风景线,一直为后人传诵不已。
古典诗词不仅是蕴藏丰厚的文学资源库,也是色彩斑斓的语言聚宝盆。
古典诗词对汉语的贡献几乎是全方位的。
在此,我们仅以其中的成语为例,来展示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与语言价值。
众所周知,成语作为汉语言和汉文化的结晶,自古及今,层出不穷,其中有相当数量就出自历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诗词。
如果把古典诗词比作文学作品聚落中的大家闺秀的话,那么成语就是汉语词汇族群中的世家子弟,它们一见倾心,珠联璧合,共存共荣,不仅缔造了文学史的千古传奇,也成就了汉语史的永久辉煌。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文学在,诗词就不会消亡;只要有汉语在,成语就不会毁灭。
对成语而言,古典诗词既是便捷的传播载体,更是重要的滋生沃土。
所谓成语的重要滋生沃土,就是说相当数量的成语是直接或间接从诗词中孕育诞生的。
无论就其数量还是质量而言,诗词所贡献的成语都丝毫不输于其他文体。
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经典,先秦两汉的典籍一向被视为成语的重要渊薮。
在这些存世不多的经典中,诗歌对成语的贡献尤为引人注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成语的生成模式
[摘要] 《诗经》中产生的成语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至今为人们所用。
本文试图以《诗经》成语的生成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诗经》中较为典型的成语,阐述其思想内容、社会价值,了解周代习俗中的伦理道德、文化观、价值观等,为发掘《诗经》中成语的史料价值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诗经》;成语;生成模式;审美特征
《诗经》中的诗歌大部分是田间里巷劳动人民创作的民歌,朴素清新的风格,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得文人的喜爱,老百姓也是家喻户晓,口耳相传。
这些诗句在传诵中更为人们熟知、共赏,渐渐地形成了习用的固定词组沿用于现代汉语之中,成为今天的成语。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共收录成语18000余条,其中出自《诗经》的成语224条,约占收录总数的1.24%”,《诗经》成语的生成模式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运用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基本构成格式,《诗经》中的诗句以四言为主,这就为转化成语提供了条件。
有的诗句含义丰富,生动形象,往往直接转化为成语;“忧心忡忡”《召南·草虫》、“信誓旦旦”《卫风·氓》、“硕大无朋”《唐风·椒聊》、“万寿无疆”《白风·七月》、“巧言如簧”《小雅·巧言》等,如“万寿无疆”,这一诗句在《诗经》中多次出现,《豳
风·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小雅·天保》:“君曰卜尔,万寿无疆”;《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小雅·信南山》:“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唐代孔颖达解释说:“万年之寿,无有疆界之时”,意思都是祝福别人长寿,历来多用以称颂国君、帝王。
有的转化为成语后意义起了变化,如“高高在上”这条成语见于《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
命不易哉,无日高高在上。
” “高高在上”在现代汉语中则带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一部分成语的古今义及感情色彩保持一致;一部分成语字面相同,但含义及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无论怎样,这些成语的根源仍在《诗经》。
二、压缩改造
压缩原有诗句中的字,使其符合成语四字格的要求,《周颂·小毖》:“予其惩而后患”,压缩为成语“惩前毖后”,指批判以前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不致犯错。
《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改造为成语“不愧屋漏”,指虽在暗中也问心无愧,不做坏事。
《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改造为成语“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而漂亮。
《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改造为成语,“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
以上成语或压缩或改变个别字,结构上更为紧凑,意义更加通俗易懂,更便于使用和流传。
三、概括创新
《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概括为成语“爱莫能助”,指虽然心里同情关切,却由于各种原因无力帮助。
《警世通言》卷三:“子瞻左迁黄州,乃圣上主意,老夫爱莫能助。
”《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演化为成语“嗷嗷待哺”,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
郭沫若《歧路》:“每周的杂志,也好像嗷嗷待哺的雏鸟一样,要等我做文章呢。
”《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演化为成语“跋山涉水”,用来形容走远路的艰辛。
《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概括为成语“充耳不闻”,表示故意不听别人的话。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九回:“这里袁伯珍只装作充耳不闻,一面出了告示,按户起捐来。
”《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概括为成语“摽梅之候”,表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
四、两两组合
由不同诗句里抽出两个词组成成语。
如《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两句组合为成语“日升月恒”,比喻正当兴旺时期。
明·张岱《天保九如》:“百川方至,日升月恒。
”《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四句组合为成语“南箕北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
《资治通鉴·梁纪·武帝天监十五年》:“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菟丝燕麦,南箕北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组合为成语“凤鸣朝阳”,比喻贤士抱负得以施展。
《新唐书·韩瑗传》:“御
史李善感始上疏极言,时人喜之,谓之‘凤鸣朝阳’。
”《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组合为成语“明哲保身”,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
现代指因怕犯错误或得罪人而对原则问题不置可否的态度。
五、派生成语
《诗经》中的同一诗句,往往可以派生出一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体现了《诗经》语言内涵的丰富性。
如根据《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两句,就可以构成“出谷迁乔”、“迁乔出谷”、“乔迁之喜”等成语;根据《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至少可以构成“泾渭分明”、“泾渭了然”、“泾渭不分”、“泾浊渭清”四个成语;根据《小雅·小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两句,又可以构成“临深履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履薄临深”、“如履如临”等成语。
这种派生出来的带有家族性质的成语,给我们提供了灵活而广泛的选择余地,使用起来更方便更准确。
综上所述,《诗经》中通过各种模式演化的成语,经过两千多年的使用和流传,思想内涵丰富、教育意义深刻,在整个中国语言文学的宝库中独放异彩,这是中国语言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之所在,我们理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袁愈嫈.诗经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2]古今汉语成语词典[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3]向熹.诗经语言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裴球漩,阳海清.古今词语新编[M].新华出版社,1987.
[5]韩省之.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M].新世界出版社,1989.
[6]黄品泉.谈谈《诗经》中的成语[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