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2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地理①必修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理解海陆分布形成的北半球气压中心。
3、理解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的范围。
[教学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形成。
3、西南季风的形成。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活动)教材活动1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
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明确:热力环流。
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在教材第33页图2.9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明确: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2019-2020年高一地理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地理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规律;2、理解海陆分布形成北半球气压中心;3. 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二、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2、理解海陆分布形成的北半球气压中心;3、理解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的范围。
三、教学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2、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形成3、西南季风的形成四、教学设计1、假设条件:地表是均匀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射赤道。
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单圈闭合环流2、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地球静止不动;而是不停自转——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地球不停公转——气压带风带的移动3、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地表均一;形成气压中心五、教学过程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
在大气的运动过程中会形成风带和气压带,而风带和气压带是对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1、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在不考虑地球自转、公转、海陆差异、地形高低起伏等因素的情况下,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是怎样形成的?赤道与极地处的对流层厚度是否一样?为什么?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
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
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
在近地面,赤道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
因此,在同一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2、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由于地球的自转,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形成原因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 气压带和风带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动力和热力原因,以及如何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规律及影响。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分布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气压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3. 实例分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如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气候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气压带和风带的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2.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的能力。
3. 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影响的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对气候影响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气压带和风带模拟实验中的表现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八、教学资源1. 气压带和风带的课件: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分布图、形成原因及实例分析。
2. 气压带和风带模拟实验器材:如气球、strings、地球仪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课标解析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重点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对气压带和分带分布的影响;重点掌握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和世界主要气候的特点、分布状况,并能够阅读和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示意图。
学会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概念:成因:意义:假设条件:过程:先是赤道与极地间的,再是,最后近地面形成压带和个风带。
动:随南北移动而移动。
北半球夏季移,冬季成因:对气压带的影响表现:季风:的影响因素 、 、 、三、典题解析1、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
图中 A 处的气压名称 ,气候类型是 。
(2)图中B 盛行 季风,附近洋流 名称为 。
(3)图中C 处盛行 季风,此时洋 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
(5)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是看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和风向箭头,以此来确定月份和相应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并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
从图上可以看出,亚欧大陆为低压中心,风从印度洋、太平洋向大陆吹,可以判断出该图表示的是7月份。
再从印度所处的位置可判断其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印度洋海水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向东运动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东亚吹东南季风,附近为日本暖流。
答案:(1)7月 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热带季风气候 (2)东南 日本暖流(3)西南顺(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5)因东亚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对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其热力差异明显,季风环流最典型。
2、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解析:本题关键是选好“突破口”,如从甲、乙两处入手,比较困难,只有从60°处入手,仔细观察,该处有①②两支气流相遇,①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上,由此可见①气流是中纬西风,②气流是极地东风。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气压带与风带是如何形成的?
b.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何影响?
c.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涉及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4.完成课后练习题,针对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练习题应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全面检测学生对气压带与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篇关于气压带与风带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科普文章,了解气压带与风带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应在课后及时完成,确保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气压带与风带”的知识,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在图中标注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位置及特点。通过绘图,学生可以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空间分布的认识,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4)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8.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9.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课后提供相关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 2.2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

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
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
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
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
图表、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活动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
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
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由于这种影响使得海陆之间在不同季节出现了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海陆之间出现了随季节转变风向的风。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
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
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
东亚:夏:东南风
冬季:西北风
南亚: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转承)各纬度的热量分配不均造成大气环流,而大气环流又促进了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因此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以亚、欧为基础)
分析左图,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例,从赤道低气压带的特点谈对它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影响。
并参照右上图加以比较。
讲解
●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多雨)
●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副高)——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
雨。
不同的大气环流条件,气候各不相同
小结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板书设计
单一气压带活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活动与探究
教材活动
作业
教材活动题、练习册习题
反思:一边是气压带与风带图,一边是气候分布图,二者对比相互帮衬,图的分析是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