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合集下载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八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注音版】天(tiān)下(xià)莫(mò)柔(róu)弱(ruò)于(yú)水(shuǐ),而(ér)攻(gōng)坚(jiān)强(qiáng)者(zhě)莫(mò)之(zhī)能(néng)胜(shèng),以(yǐ)其(qí)无(wú)以(yǐ)易(yì)之(zhī)。

弱(ruò)之(zhī)胜(shèng)强(qiáng),柔(róu)之(zhī)胜(shèng)刚(gāng),天(tiān)下(xià)莫(mò)不(bù)知(zhī),莫(mò)能(néng)行(xíng)。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云(yún):受(shòu)国(guó)之(zhī)垢(gòu),是(shì)谓(wèi)社(shè)稷(jì)主(zhǔ);受(shòu)国(guó)不(bù)祥(xiáng),是(shì)为(wéi)天(tiān)下(xià)王(wáng)。

正(zhèng)言(yán)若(ruò)反(fǎn)。

【译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

第五讲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五讲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教学目标:1、理解这一张的大致内容;2、运用历史典故让学生明白“适可而止”、“功遂身退”的重大意义;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如何做到适可而止、功成身退教具准备:多媒体一、导入我国古人历来讲究的是功成名就之后,功遂身退,今天我们来学习《道德经》的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板书课题: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章的内容,并结合下文注释理解这一章的意思。

2、指明读,随时订正读音。

3、教师范读。

4、齐读这一章。

5、翻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拿着,“盈”充盈,满,“已”放下,就是说手里拿得太满,不如及时放下。

6、提问:这一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7、教师总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你们看这杯子里面的水装得太满,就会溢出来,月亮圆了之后又会慢慢亏损。

简单来说就是告诉人们不要贪得无厌,要懂得适可而止。

8、举例:和珅贪得无厌,最终落入法网。

9、提问:你会怎样劝和珅?10、如果老子遇见和珅,他会对和珅说三句话:(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3)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11、学习这一节的内容的现实意义:劝说官员要清廉为官,不要贪得无厌。

三、深入探讨“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我们来看这一章的最后一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什么意思?(功成身退,这才是顺应自然的大道)我们知道物极必反,但是要让人主动地放弃欣赏成功的硕果却是难上加难。

现实生活中,无数人为争夺成功的果实大打出手,自古至今,并且有无数人为此丧失生命。

对他们来说“功遂身退”是他们不可接受的谬论,他们想不到的是老子提出的“功遂身退论断是一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智慧。

他这种循天道,存常理的豁达人生观是任何人都要具有的,不然的话,就会受到历史的捉弄。

1、学生举例说明哪些人物功成名就之后没有全身而退而受到历史的捉弄。

2、教师举例:(1)范蠡与文种(一个成为人人羡慕的陶朱公,另一个“飞鸟尽,良弓藏。

道德经《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道德经》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含义与启示

《道德经》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含义与启示

《道德经》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含义与启示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富贵和成功,似乎拥有了财富和权力就能拥有一切。

然而,古代的智者们早已明确指出,富贵并非万能,反而可能带来骄傲和自满的心态,最终导致自身的遗憾和咎由自取。

与此同时,《道德经》也告诫我们功成名就后应该及时退隐,以保持内心的谦逊与平衡。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以及“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含义与启示,并探究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并说明本文结构。

接下来,在“道德经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含义与启示”部分将重点探讨财富与荣誉带来的骄傲和不足之间的关系,并介绍《道德经》对于富贵心态的提醒与警示。

然后,在“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含义与启示”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成功后的退隐与谦逊的重要性,并介绍《道德经》中关于天道平衡和无为而治思想的内涵。

接着,在“道德经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部分,我们将说明如何减少物欲追求内在安宁,并呼吁社会关注个人精神层面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强调《道德经》所传达的智慧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道德经》中富贵骄傲和自满以及功成名就后退隐谦逊的思想,探讨这些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

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了解富贵心态所蕴含的风险,并认识到谦逊、平衡以及追求内心安宁和生活意义的重要性。

同时,《道德经》中提出的无为而治、保护环境等理念也能够引起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智慧于生活中,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2. 道德经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含义与启示2.1 富贵带来的骄傲和自满《道德经》中提到了人们在富贵之时容易产生骄傲和自满的问题。

当个人拥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社会地位或权力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盲目自信和高人一等的态度。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八章原文及译文【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注音版】知(zhī)其(qí)雄(xióng),守(shǒu)其(qí)雌(cí),为(wéi)天(tiān)下(xià)溪(xī)。

为(wéi)天(tiān)下(xià)溪(xī),常(cháng)德(dé)不(bù)离(lí),复(fù)归(guī)于(yú)婴(yīng)儿(ér)。

知(zhī)其(qí)白(bái),守(shǒu)其(qí)辱(rǔ),为(wéi)天(tiān)下(xià)谷(gǔ)。

为(wéi)天(tiān)下(xià)谷(gǔ),常(cháng)德(dé)乃(nǎi)足(zú),复(fù)归(guī)于(yú)朴(piáo)。

知(zhī)其(qí)白(bái),守(shǒu)其(qí)黑(hēi),为(wéi)天(tiān)下(xià)式(shì)。

为(wéi)天(tiān)下(xià)式(shì),常(cháng)德(dé)不(bù)忒(tè),复(fù)归(guī)于(yú)无(wú)极(jí)。

朴(piáo)散(sàn)则(zé)为(wéi)器(qì),圣(shèng)人(rén)用(yòng)之(zhī),则(zé)为(wéi)官(guān)长(zhǎng),故(gù)大(dà)智(zhì)不(bù)割(gē)。

功成身退——精选推荐

功成身退——精选推荐

功成⾝退 第09章功成⾝退 道德经说: 持⽽盈之,不如其已;揣⽽锐之,不可长保。

⾦⽟满堂,莫之能守;富贵⽽骄,⾃遗其咎。

功遂⾝退,天之道也。

翻译:⼿上拿的东西多到拿不下了,不如适可⽽⽌;锋芒毕露,难以长久保持;满屋⼦的⾦银财宝,没有能守得住的;富贵⽽⽣骄横,只能招来恶果。

功成名就后就急流勇退,这才是符合⾃然规律的天道。

丁⼩川说: ⊙为⼈之道是要留有余地,知进更要知退、善争更要善让,把握好度,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应适可⽽⽌,否则劳⽽⽆功反⽽有祸。

锋芒毕露,富贵⽽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以⾄于晚节不保,功亏⼀篑,⾝败名裂,终⽣遗憾。

⊙⼀般⼈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

贪慕权位利禄的⼈,往往得⼨进尺;恃才傲物的⼈,总是锋芒毕露,耀⼈眼⽬。

然⽽,事物的发展是向着反⾯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位。

所以⽼⼦谆谆告诫⼈们不可“盈”,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功成⾝退”,才是长保之道。

⊙⽼⼦的不死之药,是功成⾝退。

⽇中则昃,⽉盈则亏,这都是千古不变的⾃然规律。

只有⼈类的⼼不肯死,不肯⽢休,妄图永久占有,知进⽽不知退,何其可悲!范蠡协助越王勾践实现复国使命后萧然隐去,反⽽保全了性命。

⽽秦国总理李斯,可谓富贵功史于⼀⾝,权⼤势重不可⼀世,反⽽做了阶下囚,冤死狱中。

⊙在⼈治社会,⼈民的⼈权、财产权,甚⾄⽣命皆不受保护,⼀时荣华富贵,可能转眼间便是粉⾝碎⾻。

⽼⼦哲学的基⽯之⼀是避害,劝戒世⼈韬光养晦,功成⾝退,躲过⼈世的风险。

功成⾝退,也是中国⼈的⾸条政治经验。

⊙其实,富贵易使⼈骄,得意容易忘形,这是⼈类的通病。

历代隐⼠、⾼⼠们,唯恐富贵来迫,于是便有“避世唯恐不早,⼊⼭唯恐不深”;于是便有“崇⾼必致堕落,积聚必有消散。

缘聚终须别离,有命皆归于死。

”;于是便有“⼀家富贵千家怨,前⼈⽥⼟后⼈收。

后⼈收得休欢喜,更有收⼈在后头。

”的感叹。

本章修道座右铭:适可⽽⽌,功成⾝退。

《道家经典百言》之十四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道家经典百言》之十四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道家经典百言》之十四华阳剑“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语出《道德经》第九章。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功成名就,那就要适时退出,这是天道。

一、《道德经》第九章语言解读〔原文〕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chua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

贵富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释义〕手捧的器具即将充满水了,如果再继续注入水,就会当即溢出,或者在移动时溢出,不如适可而止地停下来。

把铁棒不停地锻造得太尖利了,就容易折断。

个人拥有的财富太多,是难于长期持有的。

一个富贵的人,如果骄奢淫逸,那是自己在给自己埋藏祸根。

一个人如果功成名就,那就要适时退出,这是天道。

〔断句〕“持而盈之”——“持”,把器具捧在手中。

“盈”,充满。

显然,这里的把水充满器具是正在进行时的一种状态。

(有的学者把“持”解释为坚持或继续,把全句理解为“持续向水缸中注水,水充满了,继续注水,不如停下来”,这也是合理的。

因为,“持”的本意是“手捧”,既然是“手捧”,那就是持续地“手拿”,“持”引申为“坚持”、“持续”,是合理的。

“各持一端”中的“持”就是这个意思);“不若其已”——“已”,止,停下来;“揣而锐之”——“揣”(chuai),本意指估计、反复,这里引申为“不停地”。

“锐”本意指尖锐,是形容词,这里作动词用,可译作“使之又尖有锋利”;“自遗其咎”——遗,本意指遗留,这里可以解释为埋藏。

“咎”,即“咎由自取”中的“咎”,本意指过失、错误、灾祸、祸患,这里可译为“祸根”。

二、《道德经》第九章哲学思想老子在本章重点阐述了做人做事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原理的实践问题。

做人做事都应留有余地,适可而止,不可过分、不可非分、不可荒谬、不可狂妄,核心是不可贪功,功成必退。

主要哲学思想包括:其一,真理具有相对性老子认为“道可道,非恒道”。

真理,人们可以认知、把握和遵循,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受到观察角度和参照系统的限制,人们对于真理的把握总是有局限性的,是相对正确的。

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解读

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解读

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解读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手里持握太满,不如及时停止,放下。

将器物打磨得太锋利,则难以长久。

纵然金玉满堂,也无法长久守住。

因富贵而骄横,必定会给自己留下祸患。

功成身退,才是顺应自然的大道。

解读心得1.本章中,老子说明了持盈而亏的道理。

事物都有两面性,此两面相互转化,物极必反。

2.太满了,必然要流溢而出;太锋利了,必然会伤人也自伤。

到头了,也就尽了。

所以,保持分寸度和平衡,十分重要。

说白了,就是万事不可过头、过火。

3.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因为骄傲的开始,也就意味着不远处的失败结局;所谓“富不过三代”,金钱富贵不常在,能够防患于未然,做到持盈保泰已实属不易。

4.世人皆有功利思想,但名利又何尝常在?所谓“高处不胜寒”,上到“一览众山小”的峰顶,无限风光也无限寒意。

所以,聪明人能够做到不居功自傲,不留恋名利富贵,急流勇退,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5.作为生命,我们赤条条来去,功名富贵都是身外之物,所以不如对此保持一份超然的态度,这是为了更好地活。

其实,拥有一份宁静而充实的内心,才是生命中最应该把握的。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此谓道也。

揣而锐之,则不会长久。

前人校注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

知锐之必折,而以揣先之,不如揣之不可必恃也。

若夫圣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

循理而后行,尚安有锐。

无盈则无所用持,而无锐则无所用揣矣。

——苏辙嗜欲伤神,财多累身。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夫富当赈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患也。

——河上公阴阳运行,功成者退,天之道也。

人当效天,故自古而下及今,功成名遂而身不退者,祸每及子。

老子之言,万世龟鉴。

——范应元此章修身之要,要人有道而不自满,持真而无骄心。

进不如退。

入性之后,任其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近几十年来,从中国两岸三地到世界各国,兴起了一门显赫的学问――成功学,一时间,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趋之若鹜。

成功学的书籍连连登上畅销书榜,成功学大师更是炙手可热。

然而成功学是教人如何成功的,那么成功之后该做什么呢?似乎没听人讲过。

老子应该是成功学的大师,一部《道德经》,把成功的
要领都说绝了,而老子的卓异之处不在这里,他还有教了后人一种更别致的学问,应该叫“后成功学”,就是指导人们
成功之后该做什么。

――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就是用手拿着;盈是满的意思;已,就是停止。

这句的意思是,始终保持满盈的状态,不如适可而止。

唐振先生(广西北流人,1897-1987)的解释也很耐人寻味,先生认为,这句是老子用日常生活的例子说高深的哲理,如果人端着一个器皿却不断往里面加水以至于越来越满,那么一定会溢出来的。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拿锤子敲打。

老子所在的春秋时代,兵器制造者把青铜或铁用锤子敲击出非常锐利的尖。

老子认为,通过锤炼形成锋芒,是难以长久保持的。

有学者认为,这句的意思是手中已经有了尖利之器,还要不断地锤砸使其锐利无比,就锋芒太露了,是不能长久的。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满屋子都是珍宝,是没法守住的。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人有了财富和地位后,如果骄傲的对待别人,那就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事情做成功了,不能居功自傲,要低调收敛,这才是大自然的规律。

成也优势败也优势
持盈揣锐最后导致失败的古代事例数不胜数,咱们这次聊个现代的。

三株药业的董事长吴炳新是公认的营销天才,他起初开公司为其他公司做销售代理工作,生意做得非常好。

后来,他想自己开发一种产品,于是有了后来的三株口服液。

有了产品后,吴炳新把自己的营销天赋发挥到了极致,广告开路加人海战术,当年销售额就到了1.25亿元,第二年是33.5
亿元,第三年是80.6亿元。

到了第四年,三株曾经提出,要在五六年内达到1000亿。

因为外国人是不用这种保健品的,因此有人计算过,如果那样的话,全国人民得拿三株口服液当汤喝而且得天天喝、顿顿喝才行。

这主要是三株对自己的营销能力太相信了,相信到了自
负的程度。

于是在产品几乎没有任何改进的情况下,三株借助自己的营销能力持续狂奔,似乎营销优势是无限的资源。

最终一个小小的舆论事件,虽然三株最终胜诉,刚刚建立起来的“三株帝国”几个月就土崩瓦解了。

这是典型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的,企业到了巅峰之后,前面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下坡路。

当优势被意识到,而且被当作一种非常值得依赖的力量时,那么这种优势很可能就是将你引向深渊的魔鬼。

当年的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日本都是对自己的军事实力太相信了,最后自己被更强大的所击垮。

和任何事物一样,优势也是双刃剑,因某种优势而成功者,也往往因这种优势而惨败。

财富与人心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满堂”二字在帛书本《老子》中为“盈室”。

避汉惠帝刘盈的讳改成了“满”字,那么盈应该是个动词,是充盈的意思,引申为不断地聚敛财富。

春秋时期,楚国的白公胜发动叛乱,控制了楚国后,他的部下石乞劝他把府库里的财物要么烧掉,要么分给大家。

白公胜认为烧掉府库没有积蓄,将要用什么来保卫国家?石乞怎么劝,白公胜也舍不得。

结果几天后,叶公率军攻进了
楚国首都,立即把财物分给了大家,结果民心归附,十九天后就把白公胜打得大败,最后白公胜兵败自杀。

古代的诸侯卿大夫自己要享受,要养各种宫廷服务人员,还要养军队保卫自己的国家,没有足够的财富,怎么玩得转。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哪一个都是通过富国强兵崛起的?
但老子看到了财富的另一面,不能把财富当作一切,因为一个国家的利益就那么多,如果国君聚敛太多了,老百姓的利益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害,这样就会伤及民心。

正如《大学》中所说,如果国君聚敛财富,民心就会离散。

散施财富,就能聚集民心。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而且还提出,那些以“充实国库”的名义与民争利的下属比贪污的下属更可恶。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今天看来,这句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不能让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导致严重地社会分化,那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因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不是某个人富,也不是某个阶层富,只有共同富裕才符合道的规律。

富贵而骄必遭祸殃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一变,人的心理往往跟着就变了。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常听到一句话――“官升脾气长。


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富贵而骄。


古往今来,这样的人着实不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陈胜。

陈胜年轻时给人当雇工,他不甘心受人奴役,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打工仔们说:“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

(“苟富贵,勿相忘。

”)后来,陈胜起兵,结果天下响应,四方从者如云,他自立称王。

过去和陈胜一起种田的一个同乡听说了,特意从老家来投奔他,结果见不到面。

直到陈胜外出,这位老乡拦路呼喊其小名,才被召见,一起乘车回宫。

因是陈胜的老乡,所以较随便,有时也讲一些陈胜在老家的旧事。

不久有人向陈胜打小报告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

”陈胜十分羞恼,竟然把这位同乡给杀了。

自此以后,陈胜的老朋友们都逐渐离开了,从此再没有亲近陈胜的人了。

后来一次兵败之后,陈胜被自己的车夫杀害。

按现在的眼光看,陈胜能从草根阶层奋起,那是情商智商都非常高的,他是有骄傲的资本的,但历史上这样的人最后都给自己带来了祸患。

有人说,这是违背了天道。

天道之说未免玄虚,还是古人说的有理,“人心者,天也。

”人心就是天,天心的向背,决定于人心的向背。

富贵而骄人,不就是违背了人性的规律吗?
成功之后路在何方
功成身退的成语,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鸟尽弓藏,兔死
狗烹的故事,我们也都听的很多了。

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春秋时期的越国勾践团队了。

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完成了复国大业。

范蠡马上给另外一位谋士文种写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让文种和他一起功成身退,然而,文种却不以为然。

后来,范蠡弃政离开越国从商去了,而文种继续在越为官,勾践开始猜疑文种,终于有一天,勾践召见文种说,你的九条妙计,我只用了三条,就把吴国给灭了,请你到九泉之下,帮我爸爸打败夫差的爸爸吧!(“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

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

”)赐文种一把剑,令其自裁。

文种仰天长叹:我后悔不听范蠡的建议,最后被越王杀害。

(“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

”)随后伏剑而死。

范蠡则功成身退,通过海陆去了齐国(“浮海入齐”),定居于陶(现在的山东定陶),开始了后半生的商业生涯,成为远近闻名的“陶朱公”。

曾经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不信今时无古贤。


说到范蠡的故事,我们可能大都是姑妄听之,未必能够当真。

当代,能和范蠡相比的人也是有的。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52岁创办第二电信,这两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

退休时把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了员工。

2009年,78岁的他正打算安度晚年之际,日本航空公司宣告破产。

时任首相的鸠山由纪夫登门邀请稻盛和夫出山担任这家破产公司的董事长,几乎所有人都为稻盛和夫捏一把汗,但稻盛和夫欣然应允,只身来到日航。

在他的领导下,第二年,日本航空公司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仅仅用了一年时间,日航做到了三个第一,一个是利润世界第一,一个是准点率世界第一,一个是服务水平世界第一。

2012年9月,日本航空公司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再次上市。

稻盛和夫又一次功成身退。

成功之后做什么?
稻盛和夫说――
“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种磨难。

有人成功了,觉得自己了不得,态度变得令人讨厌,表示其人格堕落了;有人成功了,领悟到只凭自己无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就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

而真正的胜利者,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都会利用机会,磨炼出纯净美丽的心灵”。

功成身退,不是遁世逃禅、隐居山林,而是向着更崇高、更艰巨、更有益于大众的目标奋力前行。

附:有学者认为,范蠡是老子的传人。

在北魏李暹为《文子》所作的注解中指出:文子“姓辛,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

本受业于老子。

”根据这条材料我们可以将范蠡与老子联接起来。

春秋战国之际,范蠡离开越国到齐国经商,从而把老子的思想传播到了这里,开始了道家学派在北方列国流传发展的新时期,并最终发展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学派――黄老之学,看来,范蠡能够把事业做得那么成功,把人生看得那么透,是有原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