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17讲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练习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3

单元过关测试(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历史记载,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一体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
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的存在( ) A.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B.突出体现了自然经济特色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D.助推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材料“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一体”说明田庄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根据材料“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可知庄园经济属于租佃关系,其特点是自给自足,故选B项;田庄经济是土地兼并发展严重的结果,排除A项;大地产不会冲击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D项与材料表述没有直接逻辑关系,排除。
]2.下表是目前东汉“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分布情况。
据表格可知东汉时期(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D.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A[根据表格可知,大部分牛耕图出现在北方,由此可知,北方牛耕使用比较普遍,故选A项;表格中只有牛耕图,体现的是农业耕作工具,没有体现政府政策,排除B项;唐代出现曲辕犁,而题干时间为东汉,排除C项;牛耕图主要在北方地区出现,可见北方农业发展水平高,排除D项。
]3.(2020·潍坊高三期末)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其河东、镇冀、魏博、X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
”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江南八道”。
这表明( )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B.北民南迁进程加快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C[由材料“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江南八道”可知,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从而说明南方经济地位提高,故选C项;“河东、镇冀、魏博、X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说明北方藩镇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但未涉及北方战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财政收入依靠南方,B、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大复习知识点总结强化练习卷: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前期,中央政府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2.(2019·合肥模拟)俞森的《荒政丛书》卷五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所改变B.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C.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3.(2019·惠州二模)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
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
据此可知( )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4.(2019·济宁一模)《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 )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5.(2019·石家庄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6.(2019·枣庄一模)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限时特训:第6单元-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温馨提示:本套题做题时间为30分钟,分值100分,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一、固基题组(本题组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小题,合计24分)1. [2015·太原模拟]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人们以采集畜牧经济为主B.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 原始农业开始出现D. 个体小农经济已经产生解析:由“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答案:C2. [2014·烟台质检]《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 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解析:“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人们重视家畜饲养业。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3. [2014·北京海淀期末]《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 商朝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 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解析:“田里不鬻(yù,卖)”说明当时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也就是井田制。
答案:A4. [2015·河南洛阳高三检测]读“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该表反映了( )A.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B. 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 封建自然经济衰落解析:黄河流域属于北方,长江流域属于南方。
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减少,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增加,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C项正确;唐前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仍超过长江流域,故A、B两项错误;唐朝前期封建自然经济在不断增长,故D项错误。
课标版历史 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3课标版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夯基础对点精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2021山东济南章丘区测试]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
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的主要影响是()A.小农经济形态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长期停滞1).农村租佃关系迅速发展2.[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测试]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谷物为食,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3.[2021福建高考]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f农业生产的场景。
据此可推知,东汉吋期该地区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4.[2021江苏南通模拟]筒车出现前,我国利用水力推动机械运转的技术日趋成熟。
筒车立轮的设计显然受魏晋南北朝以来水碓的影响。
筒车的挹水筒利用/竹材的中空特性,而我国南方很早就有利用竹材做提水桶、饭盒的传统。
由此可知,筒车的出现()A.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B.促进了南北方技术的交流C.推动农业耕作方式革新1).得益于生产生活经验积累5.[2022湖南名校联考]“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的六分之一,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当时的人口迁徙()A.促进了长江以南地区经济的发展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1).导致士族门阀政治袞落6.[2022百校联考]宋代时,江南的粮食问题一般通过当地的苏常之米解决。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17讲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后训练

课后训练与检测(十七)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2016·江苏省南通市一模)宋代梅尧臣有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
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
”该诗所描写的工具( )A.用于农田犁耕B.借助水力鼓风冶铁C.便于交通运输 D.利用水力灌溉农田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综合材料中“饮”、“能移霖雨功”“致禾苗稔”和“如车轮转”的信息,应是唐宋时期已出现的筒车,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贵州省八校联盟联考)“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 (钱穆《国史大纲》)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 A.天子赐予的井田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田制为均田制,均田制分配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6·广东广州一模)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
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 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解析:材料反映的东汉时期,A项(唐代)、C项(春秋战国)时间不符;依据材料“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可知东汉时期耕作技术日趋完善,故B 项正确;“山东出土”说明反映的中国北方地区的耕作技术, D项错误。
答案:B4.(2016·广东省韶关市摸底考试)唐朝时广东地区“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明清时,出现了“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农作物产品逐步商品化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5.生产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工具简陋。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封建(fēngjiàn)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给。自足土地私有制 ④影响: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封(zì建社jǐ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
为沃野。③(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
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问题】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第十四页,共36页。
【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本题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一个是导 致该现象的原因,“原因”回答的依据既有材料又有所学知识。 (2)提信息,找关键: ①中时间为“西周”,当时主要农具是耒耜,一人最多能耕种十亩地。 ②中时间为“战国时期”,秦国使用水利灌溉之后,关中(Guānzhōng)成“沃野”。 ③中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表明当时使用“牛犁”之后,一家五口可种百亩地, 粮食产量也大为增加。 综上所述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其原因与水利兴修、农 具改进及社会改革密切相关。 (3)联所学,找关联: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 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青农铜具,但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 (qīn
(3)铁犁牛耕
gtón
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 铁农g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讲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练习

第1讲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这种生产方式属于( )A.垄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刀耕火种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
垄作法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故A项正确。
其他选项与图片信息不符。
,主要包括锄、镢、镰、铲、斧、锸。
秦汉时期的南方墓葬曾出土钁、铲、镰、斧、犁、锄、锸等多种铁农具。
出土农具的变化表明( )A.古代农业生产环节明显繁多B.南方农业生产较北方更为先进C.精耕细作的农业范围逐渐扩大D.南方农业耕作方式发生较大变化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根据材料中“战国时期南方墓葬”“秦汉时期的南方墓葬”“出土农具的变化”等信息可知,这与生产环节无关,故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D项正确。
,据此无法推论的是( )(注:表中之数字,表示各朝代在各区域中治水事业活动之次数。
)A.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B.从汉代到唐朝疆域不断扩大C.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D.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水利工程。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治水事业活动的次数与疆域扩大无直接联系,故B项据此无法得出,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推论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吕思勉先生把中国古代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期。
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土地制度是( ) A.氏族公有制 B.井田制C.均田制D.私有制B 【解析】本题考查井田制。
根据材料可知,“部落时代”指的是原始社会,对应的土地制度是氏族公有制;“郡县时代”是指封建社会,对应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时代”中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对应的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故B项正确。
,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作业18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新

课时作业18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省中原名校高三质量考评)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
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
这表明( )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解析:历法的产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原始历法的出现是因为农业的产生;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从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历法制定也取得较大的成果。
故答案为D项。
A项因果倒置,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探讨的是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排除B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C项。
答案:D2.(2018·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市高三调研考试)东汉章帝建初元年诏令:“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
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
”这说明当时( )A.流民问题严重B.最高统治者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问题C.王朝采取措施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D.地方政府的勤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外流浪的人想返乡,进行农耕的,地方郡县要根据实数赈济粮食,而不是流民问题严重,排除A。
题干中没有提及关于土地兼并的问题,而且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排除B。
根据题干可知,汉章帝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支持“流人”回乡从事农业生产,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C项正确。
题干体现东汉皇帝诏令要求地方长官勤政以维护社会稳定,未体现地方政府的勤政,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C3.(2018·某某高三统测)下图是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一幅示意图。
这反映了( )A.耕作技术成熟促使人地矛盾开始缓解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铁犁发展到汉代耦犁再到唐代曲辕犁,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说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故C选项正确;材料图片无法体现人地矛盾开始缓解,故A选项错误;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指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图片也没有反映,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小农经济与其他经济形式作比较,故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D选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
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
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17讲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
1.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发展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是主要耕作方式,主要使用石制、木制农具。
(2)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是主要耕作方式,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出现与发展
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②西汉:推广耦犁,发明犁壁,此后牛耕普及;发明了播种的耧车。
③唐代: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春秋战国:使用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以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为主。
(3)宋朝: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江浙地区)。
3.水利灌溉的发展
(1)主要水利工程
①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蜀郡)、郑国渠。
②汉朝关中地区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和西域地区坎儿井等。
(2)主要灌溉工具:曹魏改制翻车,唐朝创制筒车。
4.主要经营方式——小农经济
(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形成条件: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3)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代表东方小农的“主宰、权威”是什么?导致东方小农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的根源是什么?
提示:代表:皇帝。
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和脆弱性。
二、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演变:商周时期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瓦解。
(2)特点: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私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
(3)地位: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2.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1)演变
①出现:鲁国的“初税亩”等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
②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
③发展:宋代以后,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制盛行
(2)主要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为主要途径)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封建政府赋役主要来源)。
3.北魏至唐朝前期的均田制
(1)推行目的: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2)核心内涵:国家把控制下的无主土地和荒芜土地分配给农民。
(3)效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阻止土地兼并。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是什么?均田制能否根除土地兼并,为什么?
提示:(1)井田制瓦解的原因:生产力发展特别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推动。
(2)不能。
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实行的,没有真正限制土地买卖或转让。
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主要行业与成就
(1)冶金业
①青铜铸造:商周时期繁荣;司母戊鼎是代表作。
②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铁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工具水排;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制瓷业:东汉和南北朝时期先后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和白瓷;唐朝瓷器开始畅销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