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考点练习: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古代农业要点和练习

古代中国农业一、知识要点1、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和工具是怎样发展进步的?⑴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⑵奴隶社会:金石并用,石器为主⑶春秋战国以来:铁犁牛耕⑷唐朝:曲辕犁,铁犁牛耕成熟。
2、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先后出现了哪些灌溉工具?⑴水利工程:战国李冰都江堰(长江流域)、郑国郑国渠(黄河流域)⑵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朝筒车——宋朝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哪些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很难扩大再生产。
二、单选题1.白居易诗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歌反映出当时传统社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A.自给自足 B.分工明确 C.精耕细作 D.保守落后2.《尉缭子·治本》载:“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此材料体现出() A.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D.商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3.《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材料所描述的农具最早出现于()A.春秋战国 B.汉代C.唐代 D.宋代4.元代著名农学家王桢曾这样描述某类生产工具:“大可下润于千顷,高可飞流于百尺,架之则远达,穴之则潜通,世间无不救之时,地上有可兴之雨。
”材料反映出()A.人们一定程度上不再靠天吃饭 B.该工具为垦荒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C.播种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古代中国的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1 / 1。
2020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时作业

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活极贫困B.汉初财政较宽裕C.统治者开明政策D.鉴于秦灭亡教训答案D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答案D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 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 •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
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
”这可以佐证()A.冶金工具革新B.农业技术进步C.风能普遍利用D.小农生活富足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灌溉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风能普遍利用,故C项错误;“冀一饱” 不能说明生活富足,故D项错误。
4.(2018 •哈师大附中模拟,25)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从生产力水平看:长期使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从地位和影响看: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4、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1)冶金业: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小件铜器。
②商代青铜器繁荣时期。
③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④西汉时,煤开始成为冶铁燃料⑤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2)纺织业:①新石器时代:萌芽。
②商周: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③西汉: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业作坊出现,纺织品数量相当可观。
⑤宋代:棉纺织业推广到江南地区,棉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清: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3)制瓷业:(1)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即原始青瓷;(2)东汉:瓷器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3)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开始输出国外;(4)宋代涌现一批名窑,如江西景德镇;(5)明清: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
清代粉彩瓷器。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高考历史选修精选测试题集含答案解析——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检测(十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解析:选D 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稷手史料、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
2.(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
”明清时期的人又说:“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
”中国古代“富民”( )A.富民没有特权,只是平民 B.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C.是“四民”中的“士”阶层 D.像官僚阶层那样拥有免税权解析:选A “(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可知古代的富民没有什么特权,故A项正确;“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只能说和其他人一起承担赋役,故B项错误;“士”是指读书人或有一定社会地位(做官)的人,故C 项错误;“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说明没有免税权,故D项错误。
3.《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
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据此可以推测( )A.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D.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解析:选C 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地主田庄的家庭事务安排,意在说明田庄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基本都是自己生产,可以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考点练习: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精选教育文档

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 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解析:选B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 项正确。
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解析:选C上述规定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3.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
这表明() A.宗法制度顽强存续B..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C.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D.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解析:选B根据“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社会的主要方式,故B项正确。
4.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
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A.减免纳税B..按人纳税C.加征商税D.按地征税解析:选D题干中提到税制的弊端是“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并不是赋税过重,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说明按人头征税已不可取,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出现了“多无田之大矣”的现象,说明与土地有关,与商税无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同步练习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原始农业阶段采取的耕作方式是A.火耕B.耜耕 C.牛耕 D.休耕2.铁犁牛耕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最早出现于A.黄帝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3.井田制是一种A.原始的土地公有制 B.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C.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封建小农土地所有制4.土地是人类赖以生产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A.小农土地所有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C.封建政府土地所有制D.庄园制5.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农民都必须承担沉重的封建义务,包括①赋税②地租③兵役④徭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是一切政权赖以生存和正常运作的物质基础。
我国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A.农户交纳的赋税B.手工业者交纳的赋税C.地主交纳的赋税D.商人交纳的赋税7.与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特点相符的有①以个体小农为经营主体②以精耕细作为技术特征③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经营目的④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热销海外。
能够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顶峰的是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9.我国古代民营丝织业中出现手工工场是在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10.大大提高冶铁效率,反映我国古代冶铁水平领先世界的发明是A.水排 B.铁铧犁 C.筒车 D.耧车1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B.东汉时我国的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C.唐朝北方邢窑的青瓷、南方越窑的白瓷享有盛名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粉彩)瓷器12.我国古代有很多的名窑和制瓷中心,它们出产的瓷器质量领先,而且各具特色。
高一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农业与手工业的互动关系
相互依存
农业和手工业是相互依存的,农业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和市场需求,手工业则为农业提供 生产工具和服务。
相互促进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相互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而手工业的发展又反过 来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相互制约
农业和手工业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而手工业则受市 场需求和原材料供应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 入等因素的制约。
手工业对农业的反作用
促进农业生产工具改进
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如铁制农具的 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带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
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如纺织业的发展使得棉 布、丝绸等农产品得以广泛流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提供农业生产服务
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各种服务,如农具的修理、农产 品的运输和储存等,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垄作法、代田法 、耕耙耱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土壤肥力和作物 产量。
农作物种类的增多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作物种类不断增多, 包括粟、黍、稻、麦、豆等,这些作物的种植丰富了人们 的饮食生活。
古代手工业的特点与成就
古代中国手工业门类齐全,包括纺织、陶瓷、冶金、 造船、建筑等,这些行业为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
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在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东汉加以改进。南北 朝时期出现了耕耙耱技术,到魏晋时期趋于完善。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 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与推广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考点练习: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

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
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
89石)。
”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ﻩ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ﻩ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解析:选B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
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
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解析:选C上述规定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3。
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
这表明( )A。
宗法制度顽强存续B。
、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C、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D。
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解析:选B依照“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社会的主要方式,故B项正确。
4、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
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A、减免纳税ﻩB、、按人纳税C、加征商税ﻩD。
按地征税解析:选D 题干中提到税制的弊端是“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并不是赋税过重,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说明按人头征税已不可取,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出现了“多无田之大矣"的现象,说明与土地有关,与商税无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5、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能够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 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解析:选B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解析:选C上述规定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 项正确||。
3.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
这表明()A.宗法制度顽强存续B..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C.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D.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解析:选B根据“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社会的主要方式||,故B项正确||。
4.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
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A.减免纳税B..按人纳税C.加征商税D.按地征税解析:选D题干中提到税制的弊端是“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并不是赋税过重||,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说明按人头征税已不可取||,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出现了“多无田之大矣”的现象||,说明与土地有关||,与商税无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
5.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解析:选B小农经济靠天吃饭||,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可以通过简单的劳动工具就能够组织生产||,体现了其顽强生命力||,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小农经济的软弱性||,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简单是材料的表象||,而非实质||,故D项错误||。
6.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
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解析:选D题目中强调的是京杭运河对北宋朝廷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材料说京杭运河是北宋朝廷的生命线||,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并没有体现京杭运河是交通枢纽||,故B项错误;京杭运河属于水利工程||,不属于都城防御||,故C项错误;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表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D项正确||。
7.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解析:选D据材料“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故D项正确||。
8.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
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C.冶金技术的进步D.“百家争鸣”的出现解析:选C材料中木工用具的不同形制需要有质量较高的钢铁||,它们的出现是以冶铁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故C项正确||。
9.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番户和杂户||,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
北宋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麟差”||,“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
据此可知()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B.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C.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唐朝D.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解析:选B根据材料“北宋……‘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得出北宋官营手工业工匠人身相对自由||,故B项正确||。
10.从明朝后期到清初||,“苏湖熟||,天下足”逐渐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江南地区的粮食甚至需要其他地区接济||。
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A.手工业发展引起农业种植结构变化B.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C.摊丁入亩导致了农民赋税负担加重D.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解析:选A手工业发展引起农业种植结构变化||,进而引起农业种植的区域变化||,故A项正确||。
11.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舂米》拓本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工商食官下的手工业劳作B.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C.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场景解析:选B工商食官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A项错误;画像中有多个劳动力在进行集体劳作||,体现了大地主田庄集体协作的情形||,故B项正确;图片中有多个劳动力与小农经济的规模小等特点不符||,故C项错误;精耕细作属于农业的范畴||,而材料中的画像是属于手工业的范畴||,故D项错误||。
12.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材料反映出()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解析:选B材料信息“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男妇或通宵不寐”||,可知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故B项正确||。
13.A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选C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正确||。
14.《汉书·食货志》:“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生产的产量低B..农民赋税负担沉重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解析:选C“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反映了小农经济规模小和产量低;“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
这些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正确||。
15.自明嘉靖以后||,迎神赛会之风日趋兴盛||,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
一些以丝绸为主的市镇||,祭祀蚕花娘娘;一些镇、村祭祀“刘皇”||,因为他能驱蝗虫||,保丰收;还有一些崇奉能治病、出行保平安的神||。
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自然灾害影响了价值取向C.市民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D.自然经济下的理想与诉求解析:选D材料中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出对农业的重视||,这是自然经济下对增加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产量的理想与诉求的体现||,故D项正确||。
16.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解析:选C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南方地区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区域||,故C项正确||。
17.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仿战国风格||,注重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
文景之后||,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
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B.官营手工业日益进步C.王侯拥有高贵的政治地位D.政局稳定和生产发展解析:选D汉代初年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推动文景后王侯墓风格转变||,故D项正确||。
18.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
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
这反映了()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解析:选C题干信息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
19.《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
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
这反映出汉代()A.河南手工业最发达B.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C.冶铁技术相当成熟D.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河南既有铁官且规模大||,还有多处的冶铁遗址||,说明河南冶铁手工业比较发达||,这与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有关||,故D项正确||。
20.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1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B.图2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3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4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解析:选B后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故A项错误;素纱禅衣是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历经两千年仍完整无缺||,反映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故B项正确;水排是冶铁工具||,并非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五铢钱||,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