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doc 7页)
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
古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1. 早期农业在远古时期,中国的居民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自然资源的减少,人们开始尝试种植植物,逐渐形成了农业生产方式。
他们发现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开始在固定的土地上进行农耕,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稻谷和豆类等。
这标志着农业的起始阶段。
2. 农业的逐步发展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如犁、耙和锄头等,提高了农耕效率,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人们开始养殖家畜,如牛、马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劳力。
农业的逐步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的形成。
3. 农业的升级与改良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
农业技术不断改进,人们开始利用水利设施,如灌溉系统和水车,提高农田利用率。
农作物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种植技术不断创新。
同时,人们开始研究农业季节管理和土地肥力的保护,为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手工劳动生产出各种产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 手工业的起步古代手工业的起步与农业息息相关。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工具,制作出简单的农具、陶器和纺织品等。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求,也为社会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
2. 手工业的繁荣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加深,古代手工业开始走向繁荣。
各种手工职业如铁匠、陶工、纺织工等相继出现。
铁器的制造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陶瓷的烧制技术日益完善,纺织品的加工工艺不断创新。
手工业的繁荣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交流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 手工业的精细化在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开始呈现出精细化的趋势。
人们开始研究和应用更加高级的生产技术,如丝织技术、漆器制作技术和制瓷工艺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对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其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古代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命脉。
不同于现代农业的科技和机械化,古代农业主要依赖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进行发展。
这一时期农耕技术的发展与农业劳动工具的改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最早的时期,人们开始通过狩猎、采集和渔业来维持生存,逐渐过渡到农耕生活。
农业兴起的标志是人们开始掌握种植技术,培植粮食作物。
古代农业主要种植稻谷、小麦、黍稷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
人们通过开垦土地、耕种、灌溉等方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
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渐发展,人们开始创造和运用各种农具,如犁、耒、耙、镰刀等。
这些农具的运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人们还开展了土地改良、水利工程等工作,以增加耕地面积和改善农田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古代农业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兴旺不仅保障了人民的口粮,还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推动了商业和文化的繁荣,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相伴而生的是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是在古代农业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包括了各种工艺和手工职业,如陶器制作、纺织业、铁器制作、木工、编织等。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生产技术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
在古代社会,手工业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手工艺品的制作和交易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市场经济。
陶器、丝绸、瓷器、漆器等是古代手工业的代表,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随着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创造和运用了各种工具和设备,如陶轮、纺车、织布机、铁炉等。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 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 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 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 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二、过程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2、纺织业 (1)丝织业 ①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②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③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
④唐代:缂丝技术(通经断纬)明:花楼机 清:锻 (2)棉纺业(衣被天下)
①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 了脚踏三锭纺车 ③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棉纺织业是新兴的手工业部门。苏州、杭州和南 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④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五)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享誉海内外的原因
1、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是日用品和艺术品的 完美结合,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手工业产品 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3、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方式,加 强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1.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 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 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 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 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 还是“瓷”的信息.
第八讲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5 隋唐时期的农业 江南地区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水稻
产量大面积提高。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结束。 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 主要地位
3-6-1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在公官监督下生 产;
资金雄厚、规模大、分工细、技术水平高;
原材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政府调拨,不入 市场,缺乏竞争。
3-6-2 私营手工业
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明代中叶占据主导地 位;
私营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唐代以前主要 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 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发展显著,农村 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至明中 后期大规模手工业作坊孕育出了“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 关系。
商业发展的表现: 商品流通、市场、城市、港口、货币
3-1 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丝麻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被成为“丝国”。
唐代出现了“缂丝”技术。
3-1 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如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品种;西 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 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 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 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著名 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八讲 中国古代的农业、手 工业和商业
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李秀辉 2010-10
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

(1)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2)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形成“丝绸之路”,赢得“丝国”誉 称。 (3)瓷器远销欧洲、非洲,中国被称为“瓷器大国”。
【史论要旨】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产品精美,品种 繁多,享誉世界,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艰难发
展,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占相当大的
曲辕犁 ,安装犁 江东出现________ 评
【误区警示】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 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适应 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
2.农耕技术
(1)耕作技术。 垄作法 。 ①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_______ 代田法 。 ②汉代:出现了二人一牛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_______ 耕耙耱技术 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 ③魏晋:北方旱地的____________ 技术,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一年一熟 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 (2)耕作制度:两汉以_________ 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成________
第1讲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
高台一中
历史组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学科能力的源头。本栏目内容在高考
时虽不直接考查,但考题无不由此而生。感觉简单未必掌握,认 为掌握未必精准。化主干梳理为问题式梳理,变知识再现为能力
提升。问题式梳理,创新记忆模式,提升复习效果!高考成败,
根基在此,不可小觑!
考试大纲 农业的主要 耕作方式
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 社会就产生了。这种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中国
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
中 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概况与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概况与特点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其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根基,其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
他们学会了种植粟、稻等农作物,并逐渐掌握了一些初级的农业技术,如松土、播种、灌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
铁犁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使得土地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到了汉代,农具的种类更加丰富,如耧车等先进播种工具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播种的速度和质量。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到后来的灵渠、大运河等,这些水利工程有效地保障了农田的灌溉,促进了农业的丰收。
特别是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农业技术方面,古人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轮作、间作、套种等种植方式的应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人们还注重改良土壤、施肥、选种等,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适应能力。
古代中国还形成了独特的农业历法,即二十四节气。
它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指导着农民的农事活动,如播种、收割、施肥等。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同样取得了辉煌成就。
纺织业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丝织业。
到了汉代,丝绸远销欧洲,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唐代的丝织技术更加高超,出现了缂丝等精美的丝织品。
宋代棉花种植的推广,使得棉纺织业逐渐兴起。
陶瓷业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一大亮点。
中国被誉为“瓷器之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瓷器。
唐代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鲜艳,闻名于世。
宋代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各具特色,其瓷器工艺达到了极高水平。
汉朝的农业与手工业古代经济的发展

汉朝的农业与手工业古代经济的发展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汉朝期间,农业和手工业成为经济的两大支柱,共同推动了古代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汉朝时期,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
汉朝秉承“以农为本”的思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为了增加农田面积并提高农业生产力,汉朝实行了土地改革,取消了秦朝以来的均田制度。
这样一来,地主阶级和农民都能够自由买卖土地,从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行“封禁”政策,限制过度放牧和破坏森林资源,从而改善了环境,特别是水土保持。
这不仅有效地遏制了河流的泛滥,还提高了农田的利用效率。
同时,汉朝推广了农业技术,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如深耕技术的应用、农田灌溉系统的建设等,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农民在汉朝时期也积极地尝试种植新的作物,如玉米、番茄等。
此外,汉朝还鼓励农民养殖家禽、牲畜和鱼类,以满足人民对食品的需求。
这些举措对农业生产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手工业的发展在汉朝时期,手工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汉朝积极鼓励和支持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丝绸、陶瓷、铁器等传统产业。
丝绸是汉朝时期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与外国进行贸易,促进了丝绸的出口,并扩大了对外贸易的规模。
陶瓷也是汉朝著名的手工业。
汉代的陶瓷制作精美,如汉代的汝窑、定窑等制品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此外,汉朝还发展了铁器制造业,铁器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铁器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也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商业和文化的繁荣。
总结汉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的农业与手工业

中国古代历史的农业与手工业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时期,与其他古代文明一样,农业和手工业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农业与手工业的重要性、发展状况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中国文明的核心。
在古代,农业对于人们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民通过耕作土地,种植粮食和养殖牲畜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中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古代中国农业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粮食生产的集中化和水利工程的发展。
先民们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如灌溉系统和水坝,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果,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科学的种植方法和耕作技术的改进,也使得农作物的生产更加高效。
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除了农业,古代中国还以手工业为支撑,这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手工业的兴起使得中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陶瓷、铁制品、造纸等行业。
这些手工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
三、农业与手工业的互动农业与手工业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手工业产品,如农具和纺织品等。
而手工业则需要农业提供的原材料来支撑生产。
这种互动关系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互动还表现在农耕文化的传承和技术的改进上。
农业的发展需要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则通过农耕文化的传承不断积累和提炼。
同样,手工业的技术进步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如农耕工具和农业机械的逐渐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四、农业与手工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作为农业与手工业的集散地,城市不仅为这些产业提供了市场,也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doc 7页)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知识梳理】一、农业(一)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①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私田。
②私田主人将私田隐瞒不报,不向国君交纳赋税;又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为了增加收入,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这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私田主人转变为新兴的封建地主,耕种地主土地的人转变为佃农,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③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4、封建土地私有制特点:①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建国初结束);②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③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主要形式。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般了解)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总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才被彻底废除。
(三).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区别、联系: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
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
在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期间,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
2.形成原因:① 、 技术的出现和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所有的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普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②的确立。
------生产关系的变革3.地位: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②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③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特点:①以为生产生活单位,注重精耕细作(分散性);②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5.评价:积极性: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主要的财政来源,关系到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经济基础。
局限性: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渐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从农业起源、耕作方式、经营模式、土地制度、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分析)【探究一】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小农经济的因素有哪些?【探究二】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编纂农书、鼓励垦荒、限制兼并)(3)兴修水利、改革生产工具、改良作物品种和吸收、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4)科技发展。
(农业科技、天文历法研究、外来科技成果)(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精耕细作、提高产量、开垦荒地、劳动力迁移、生产技术传播)。
(6)民族融合,对外交往频繁。
(7)自然因素(自然灾害)二、手工业(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的重要产业。
)(一).经营模式1.官营手工业:1)、发展概况: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主要特征: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生产规模大,分工细致,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3)、影响:积极影响:有助于推动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消极影响:①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②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③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④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⑤生产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2.家庭手工业1)、含义:大部分手工业产品由农户自己生产并消费,有时也进入市场流通;所有原料也大都由自己种植和采集所得。
2)、地位: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3.田庄手工业概况: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生产经营包括:粮食作物、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制造等。
相当于一个完备的微型社会。
能够做到“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探究三】比较三种经营模式的不同点经营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社会地位影响形态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主要是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基本上自给自足;只有很少的剩余产品才拿到市场上出售在自然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田庄手工业田庄私人自主经营田庄主人的个人消费以及进入流通领域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生产、封建王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用品;武器等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不大作坊军用品利于新技术推广(二).主要手工业生产部门及主要成就:1、纺织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 ,被称为“”。
③唐朝: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
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 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⑤明:纺织业中出现了 .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2、冶金①青铜器制造:新石器时代出现;商周时代繁荣(如司母戊鼎)。
②冶铁: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冶铁开始用煤炭,供风形式革命性变化(人力皮囊鼓风);东汉杜诗发明,用水力鼓风冶铁。
③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炼钢和淬火工艺);魏晋南北朝发明;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3、制瓷①原始社会:彩陶出现.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唐朝: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晚期的釉下彩绘技术。
④宋元: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烧制出青花瓷器。
⑤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好,明中后期五彩瓷,清代珐琅彩(粉彩)。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彩瓷。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兴起较早,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是基本形式)。
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经营形态主要有:官营、私营(田庄)、农民家庭等手工业。
3、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且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
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5、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但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探究四】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条件是什么?【随堂练习】1.(锦州期末)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2.(福州市毕业班质检)右图中能获得历史典型信息是()A.集体劳动B.农作物以水稻为主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D.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技术3.(济南市高三期末考试)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 ①③④B. ①②④ C. ①②③D. ②③④4.(晋江四校联考)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适应范围广的特点D.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完善5.(2010宁波测试)“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摘自《墨子》)。
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2010上海调研)读下面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
清朝年号年人均耕地数(亩)康熙二127.92十年乾隆十八年1 6.89乾隆三十一年1 3.56判断清朝前期人均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口快速增长C.耕地面积大量减少D.土地兼并严重7.(创新题)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8.(2010山东滨州4月)1987年8月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古代沉船,被我国考古人员命名为“南海一号”。
目前,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瓶、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种。
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沉船,我们将会从它那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A.青花瓷和釉里红B.白瓷和五彩瓷C.斗彩和五彩瓷D.粉彩和珐琅彩9.(广东文基)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10.(济南市高三期末考试)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6.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