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今别离》教案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凤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遵宪,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2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对离情别绪能有一定的体会。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知识链接闺怨诗的内容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
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从其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下面几类。
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
如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
丈夫在外,在家的妻子何尝不担忧、牵挂呢?如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的《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 |这类诗犹以表现宫女的寂寞之情的为最突出。
如杜荀鹤的《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活动2【导入】情景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申晓佩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巩义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选修语文编写人:申晓佩|1《今别离》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根据诗歌独特的表现形式,可以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2、教材分析《今别离》为高中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推荐作品课。
第一单元教学重点是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
《今别离》是整个单元的学习的最后一篇,对于加强和巩固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遵宪的这首诗,重点要体会诗中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一方面,通过知人论世,研讨分析鉴赏诗句,概括诗人表现的情感,另一方面,找出诗歌的主要意象,探讨其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的不同,研究其写作手法,总结诗歌主旨。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第一单元的几篇文章,有一定的鉴赏诗词的意识,但是由于学生这一板块基础较差,而且本身鉴赏诗词也有一定难度,所以鉴赏上先以文本翻译解读为主,以问题研讨为辅设计较简单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鉴赏上能有方向有方法,对诗词的意象、意境有所感悟,同时教师还要给予补充总结。
教材来源: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内容来源:选修第一单元的推荐作品主题: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设计者:申晓佩/巩义市第三高级中学|巩义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选修语文编写人:申晓佩|2在诗词诵读方面,要引导和唤醒学生朗读诗词的意识,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独特的艺术创造。
学习目标1、诵读诗句,读准字音,能够说出诗歌大意。
2、结合诗句,联系诗人经历与时代背景,能够准确概括出诗人的情感。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漆益美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教学设计1知识与能力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知识链接 |1.作者: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晚清“诗史”2.离别诗歌感情?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体贴入微的宽慰?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⑤坦陈心志的告白⑥积极奋发的勉励⑦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3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时间类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空间类意象:长亭、古道、山、南浦习俗类意象:柳、酒其它意象:草、水、梦 4、情感类别共同情感:离别时朋友间的依依不舍的留念个性情感:离别后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与牵挂;自己内心的孤独、落寞;对朋友的宽慰与鼓励;表达诗人的志节;抒发人生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爱国诗《赠梁任父同年》: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二.赏析诗歌 1.正字音一()刻既万周钟声一()及时不许稍绸缪()虽有万钧柁()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2.明基调:单从题目来分析,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⑴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梅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 保山市田家炳中学李梅|一、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学习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 二、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三、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四、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二首》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张鸣善《普天乐·咏世》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三)教师范读,学生诵读、齐读。
|(四)诗歌赏析|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是一首送别抒怀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标题是“今别离”,那么哪些诗句是写今的别离呢?|3、诗人是如何写今别离的?找出首联的意象,体味象中之意。
| |明确:此句直接道出现代离别的新内涵:由于火车的速度远比古代马车快,所以人的离情别绪也会运转得更快捷,|更加深了人们分别时的忧愁。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何微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 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作用;2. 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从来都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钟爱的写作题材,亲朋好友送别之际,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
离别是“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噎”的哀伤,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关切,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
让我们走进近代诗人黄宗宪的《今别离》,看一看他所描绘的离别之景又有什么不同呢?二.读诗歌三、赏诗歌1.展示教学目标2.分析鉴赏(1)本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哪些?明确:火车轮船轻气球⑵试分析总结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灵活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面对如此迅疾,快捷的交通工具,作者有何感慨呢?“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古代车舟速度有限,可以让人尽情感受离别的情景,尽情挥洒离别的泪水,尽情抒发握手言别,各自天涯的惆怅。
而今别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因交通工具的快捷,来不及告别,离人已远行,让人倍加忧伤。
不过好在“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是新式交通工具让人聊以安慰的一面,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4).合作探究:《今别离》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提示:(1)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方面不同。
(2)在对短暂离别场景的刻画与描写上也不同。
总结:近代社会,西方科技与文明逐渐被引入中国。
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导致诗歌的古典意象和近代文明不能兼容,诗歌的传统意象已经不能准确表达近代人的种种感受与思考。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杨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古今之人的离别相思,培养学生鉴赏对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涵泳诗情、讲析结合、问题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体验近代人的离愁相思;学习黄遵宪敢为人先,主动发起中国诗界革命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认识黄遵宪在中国诗界革命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1、古今之人在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分别给人以怎样的情感体验。
古今之人在慰藉相思方面所采用的不同方式。
2、新意象、新时空、新意境三、教学难点:古今之人在离别相思上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大家都知道,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别离,而文学即人学,所以离别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大家背诵的都是古代的送别诗,今人也有离别,今人的离别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一起体验近代人的离愁别绪。
3、解题:《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原诗为“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
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
” --------崔国辅《今别离》,从题材看,这是表现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对举。
所谓“今别离”可以视为与“古别离”相对的近代别离,即是一种近代的别离体验。
4、知人论世通过课件介绍黄遵宪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
5、整体感知;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6、对比赏析诗歌:(1)“今别离”主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轮船、火车(2)诗中突出了火车轮船的什么特点?“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快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灵活“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力量大(3)古别离乘坐的交通工具?马车、小舟(4)诗中突出小舟和马车的什么特点?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5)近代交通工具那么发达,是否可以减轻近代人的离别之痛呢? ?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将古今之人的离别与相思进行几组对比,看看古今之人在离别与相思上的体验有何不同。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军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近代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教师范读今别离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东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四自读释疑||五、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①从意象上看: |②从感情的浓淡上看:| |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王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现代性意象。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1、导入请全体同学共唱一首李叔同《送别》感受传统意象的特点。
长亭古道、芳草萋萋、折柳送别、夕阳西下,营造出一个凄清的送别场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对比同题材诗歌的不同之处。
2、诵读请同学自由朗读,自查字词。
再请集体朗读,感受氛围。
请优秀同学配乐朗诵,读出情感。
3、体味情感,鉴赏现代意象。
明确:情感是忧、愁明确:现代意象用了车、舟。
现代意象有着快速、巨力、准时、不自由的特征,同传统意象有很大不同。
|4、知人论世明确:通过黄遵宪的职业(外交家)、学术理念(“我手写我口”)来理解本诗的创作原因。
5、练习请同学们感受运用现代意象的优秀诗篇,同时可以学着自己写一写。
四、课堂小结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我们不能用现代和传统来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我们敬仰黄遵宪革新的精神,也学习他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
附件:课堂练习课堂写作训练是让学生们学会使用现代意象,因此我也写了一首,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麦子快熟了教室外的杨树叶沙沙作响,你们就要毕业了。
没有人教过我们成长是什么,时间推着你我前行。
不要怕,勇敢,忍耐你终会长成自己希望的模样。
|即将到来的六月,毕业照片上的笑容,成人礼上洒下的热泪,我坚信,青春不会消亡,它只是躲在某个树荫之下,打了个盹,然后一直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今别离》教案
课题《今别离(其一)》课堂类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一、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分类作业A类: 背诵这首词
B类:JC
预习布置预习《春江花月夜》
板书设计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