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及资源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是一门以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地理学知识技能的需求,下面就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1.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系统的地理学知识体系;2.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科学、教育、决策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3.具备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4.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5.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课程设置1.地理学基础课程:地理学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气候学、地貌学、海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

2.专业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

3.实践课程:地理实习、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地理数据处理与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

4.选修课程:旅游地理学、区域规划与发展、生态旅游、农村与农业地理、都市流域与城市发展等。

三、实践教学1.地理实习:通过地理实习,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对地理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进行地理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如问卷设计、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

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如地图制作、空间数据分析等。

4.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实习:每年安排一次地理实习,组织学生到地理学相关领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每年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等实际问题。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0
English Course
体育 4
Physical Education
高等数学(三) 7
Advanced Mathematics (Ⅲ)
大学语文
2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288 288
考试 4
136
136
136
136
128 128
考试 1 考试 3
36 36
考试 2
3、知识要求:掌握自然地理学、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具有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国土资源管理进行宏观分析研究能力和中观规划设计技 能,了解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等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查询及应用现代技 术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方法;掌握地图辨识、测量、GIS、计算机绘图等相关工具方法; 掌握课题选题、方案设计、资料调查收集、归纳分析、撰写论文和报告的能力;掌握规 划设计方案比选、成果制作规范、成果汇报和报批程序等实操步骤;具备应用本专业知 识进行实践应用和进行初步的学术研究与交流的能力。
七、教学时间安排表(附表一) 八、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 九、辅修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三)
附表一:
项目 周
学年 学期
教学时间安排表
教学
入军 生社 毕 毕 机 假 共
学事 产会 业 业 上考
教教 实实 论 教 课试
育育 习践 文 育 动 期 计
第一学期
14
2
3

第二学期
18
2
1
4
24
7
27
第三学期
18
2

第四学期
18
2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地理科学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把握地理科学差不多思想方法和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理论,具备较高的教师教育职业综合素养,能够在中学与中等教育机构进行地理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有关机构环境教育工作者,以及能在旅行治理、房地产治理有关部门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要紧学习地理科学的差不多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把握运用地图、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差不多技能并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开发和治理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把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差不多理论和差不多知识;2、把握地理科学的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和差不多实验技能;3、了解相近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治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样原理和方法;4、熟悉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法规;5、了解地理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进展动态;6、把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有关信息的差不多方法;7、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心理和躯体素养,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和谐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主干学科地理学相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治理、地理信息系统要紧课程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地质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土壤地理与植物地理、水文与水资源)、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地理教学论、世界地理、经济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环境学概论、广西地理、地理专业英语特色课程外语教学课程:地理专业英语标准学制四年弹性学制3~6年最低毕业学分170学分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总学时总学分构成表指导性教学打算表(见附表)要紧课程简介课程编号:141ZB001课程名称:地球概论(The generality of the Earth)课程类不: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45(35+10)学分:3 周学时:3课程目标:把握《地球概论》的差不多知识,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各种宇宙天体、恒星和星系、太阳系以及地月系;把握天文望远镜、天球仪和活动星图的使用。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本科)培养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本科)培养计划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国土资源管理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有能力、有责任、有执着的信念、本领过硬、品德优良,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科学、资源管理、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地理科学、地理信息技术、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进行学习和实践。

其中,地理科学是学科基础,需要认真学习,扎实基础;地理信息技术是重要手段,需要融会贯通并能实际应用和研发;国土资源及环境保护是主攻方向,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注重实习实训。

本专业的毕业生不仅适宜到国土部门、环保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部门、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本学科开发研究和管理等工作,而且可以继续攻读地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基本要求1、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方面(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遵纪守法;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3)热爱科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艰苦求实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热爱劳动。

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服务,。

2、业务素质方面本专业学生应在学习地理科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学习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土地开发与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测量、土地估价与交易、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等的技能训练,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与途径,并经过必要的实习实训锻炼,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和遥感图像处理的能力、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较好的知识应用能力。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

专业编号: 847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下设土地资源管理与房地产开发、城市与区域规划两个方向,旨在培养地理科学基础扎实且应用能力强的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为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优质生源,为国土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城乡规划与建设等企事业单位培养专业人才。

基本要求: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自信宽容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正确判断和行为的能力。

2.具有扎实的地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测量、规划、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及应用前景,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3.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以及服务于社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4. 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5. 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环境科学导论、测量与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GIS)、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中国地理、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等。

三、学制4年四、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五、教学时间分配表六、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注:专业类必修课指学科基础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专业类选修课指学科基础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七、课程计划表八、说明1. 本专业学生应按照本计划修满至少150个课程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43学分,选修课12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46.5学分,专业必修课18.5学分,专业选修课30学分。

2. 本专业设土地资源管理与房地产开发、城市与区域规划两个方向课程模块。

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修其中一个方向课程模块。

“土地资源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方向课程模块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与管理、房地产估价、土地利用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土地政策与法规;“城市与区域规划”方向课程模块包括:建筑学基础、景观规划与设计、详细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方法、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其余为两个方向打通选修课。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070501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070501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070501)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始建于1984年,依托校级重点学科——地理学,现已建成为学校重点专业之一。

该专业拥有校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精品课程群2个,面向全校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1门。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3人,副教授7人,博士9人,德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德州市优秀教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教学骨干)3人,聊城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1人,另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和知名企业聘请客座教授9人。

团队成员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项,获批山东省教育厅优秀教研论文二等奖3项,出版校级规划教材3部,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出版个人专著3部,在SCI、EI及其他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余项。

本专业密切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本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够在中等学校、高等院校、人口、国土与环境、测绘与规划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报考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与遥感、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

近年来,在校生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GIS与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竞赛,获国家二等奖8项、三等奖10项、山东省特等奖1项。

6篇学生毕业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多篇在校生论文被国内核心期刊录用发表。

近五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为45%,录取率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多人被中国科学院大学、211、985名校录取,涌现出多个“考研大满贯宿舍”。

该专业在青岛、泰山、秦皇岛等地建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在德州九中、实验中学、德州跃华中学、乐陵市与庆云县教育局等建有教育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多人考取国家公务员,或被重点中学录用教师。

地理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专业培养方案1. 引言地理专业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并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为了培养出具备科学精神和专业素养的地理专业人才,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地理专业培养方案。

2. 课程设置2.1 基础课程地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应包括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为学生提供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础。

基础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获得对地球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了解。

2.2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地理专业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地理学原理、地形学、气候学、土壤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基本能力,让学生熟悉地球表层的变化规律和地理过程的基本原理,并具备地理科学研究的能力。

2.3 选修课程地理专业培养方案还应包括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

选修课程可以包括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环境地理、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目标自由选择。

3. 实践环节地理专业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地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应包括实地考察、实验实习、科研项目等实践环节。

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真实的地理调查工作,加强对地理理论的应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4. 毕业论文地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应包括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

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环节后,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理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并按照学校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撰写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地理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

5. 实习与就业地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应有关于实习与就业的安排。

学校应与相关行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对接服务,帮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并顺利就业。

地理科学本科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2)

地理科学本科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2)

地理科学本科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2)地理科学本科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师范本科)责任人:张吉献方相林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哲学思想,掌握地理科学基本方法途径和基本技能,能在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保护、国土整治与城市乡村区域发展规划与管理、产业配置与调整等领域进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了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的实际,有学习创新和开拓意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2、全面系统掌握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地理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了解相关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知识面和较高的人文及科学素养;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具有基本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能够通过野外考察、实验操作、遥感图像判读等获取获取第一手科学资料和地理信息,具备将本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和其它学科知识结合的能力。

在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培养上,主要强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区域地理学等“四大学科”的理论基础,用区域开发与规划、环境变化与监测评估、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与数量地理等技术课程提升本专业人才的素质。

在资源利用与开发保护、地理环境变化与评估监测、区域规划设计与发展、地理信息管理与遥感技术等方面形成突出的四种专业能力。

3、熟悉教育法规,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从事现代地理教学,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有较强的地理表达能力,包括绘图、摄影、制表、素描等,熟悉文献检索和获取地理科学新知识及相关学科信息的手段方法,并能以学术的视野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沟通、交流、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数字化管理、环境评测与保护,培养品行优良,数理基础扎实,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熟悉3S技术运用,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和专业技能训练,学业特长鲜明、能力过硬,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自然资源管理、环境变化研究和环境保护的基础型优秀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依托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协同育人和文化育人,本专业学生应德、智、体全面发展。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
1、身心健康、品行兼优、敢于担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与勇于创新精神;
2、具备雄厚的数理基础和系统的地理学理论知识,掌握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发展现状、理论前沿与专业应用前景;
3、掌握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观测、分析和处理技术,熟悉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常规和最新软件的应用,能够熟练运用地理学定量研究方法;
4、了解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范畴与工作内容,熟练掌握资源数字化管理的相关地理信息技术,了解环境污染机理,掌握环境监测、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家资源环境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政策与法规;
5、具有国际视野,接受良好的基础和专业英语的基本训练,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具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6、熟知野外调查、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等信息寻获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操作、分析、归纳和整理,掌握科研项目建议书及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技能,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学分要求及分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读学分分布表
毕业总学分:150分;副修:35;双学位:60分。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基本信息
(一)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学
(二)专业代码:070502
(三)专业定位:基础型
(四)专业主干课程:本专业必修课程突出学科基础、专业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选修课程主要体现两个专业特色方向(资源利用与数字化管理、环境质量评测与保护)。

主干课程有:地质与地貌学、气象气候与水文学、土壤与植物地理、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导论、普通化学、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资源科学导论、环境规划、地理研究方法
(五)专业“阅读计划”书目:
1.地理学理论与应用.吴文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地质学基础.宋春青,张振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3.科学探索者·地球内部.Padilla M. J. (吉云松,王张华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科学探索者·地表的演变.Padilla M. J. (李绿芊,王张华,王莹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Quantitave Geography, SAGE Publications.A.Stewart Fotheringham, Chris
Brunsdon, Martin Charlton.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2000
6.This Dynamic Earth: the story of Plate Tectonics).Jacquelyne Kious, W. and Robert, I. Tilling).U. 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 U. S. Geological Survey, 1996
7.Fundamentals of Physical Geography. Michael J. Pidwirny. Okanagan University College(e-book),2002
8.四大起源之迷·地球).金性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9.植物地理学.武吉华.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10.土壤地理学.李天杰.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1.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龚子同.科学出版社,1999
12.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陈炳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3.地球系统科学—中国进展、世界展望.陈述彭.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4.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徐建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5.地理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刘昌明,岳天祥,周成虎.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6.资源环境数学模型手册.岳天祥.科学出版社,2003
17.自然地域系统研究.郑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8.污染生态学.王焕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9.环境分析化学.韦进宝, 钱少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0.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李祚泳,丁晶, 彭荔红.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1.自然资源学原理.蔡运龙.科学出版社,2004
22.自然资源开发原理.牛文元.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23.自然资源评价基础.武吉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周国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5.遥感地学分析.陈述彭.测绘出版社,1990
26.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周成虎.科学出版社,2001
27.遥感分析与地学图谱.傅肃性.科学出版社,2002
28.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9.综合自然地理.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2001
30.自然地理学原理.A.N.斯特拉勒,A.H.斯特拉勒.高等教育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