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共8篇)_读后感

合集下载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

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

”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作文/,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

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

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

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

”的清高卓绝......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8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8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8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相遇。

冷遇见了暖,就形成了雨;春遇见了秋,便有了岁月;太阳遇见月亮,变生成了星辰;天空遇见大地,就有了永恒。

世上的每一场相知,都从相遇开始。

世上的每一段倾心,都因相遇而沉醉。

然而大千世界,何其纷繁复杂。

在追逐名利之中,人们的心与心逐渐远离,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你想去触及,却只是一片虚无。

人情世故之中,所有的相遇都变得平淡。

你想追寻的人与事,却只能含着泪擦肩而过。

即使身处热闹的街市,面对这车水马龙的人群,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也得不到一刻眼神的交接。

孤独,是一个人的,也是一群人的,就这样无声地进行一个人的战争。

想要去挣脱,却只能茫然对视。

茫茫人海中,我只想去遇人生中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于是,我决定携着背包,带着几分期许,去寻一场倾心的相遇。

以文字为房,以标点为窗,我找到了一片心灵的栖息地。

打开时空的按钮,开启一段时空之旅。

偶遇一位沉睡的灵魂,听他诉说千年的情思,听他吟唱千年的词调。

这里是诗情的天地,记录着辉煌的历史传奇,谱写了璀璨的光的篇章。

殊不知,这段文字的背后,有这一段不为人知的深情。

我遇见了他们的故事,从此,点亮了我的人生。

以岁月为笔,以相思为墨。

字字皆情,句句皆心血。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字一句的斟酌,让这片文字的世界充满着深情,春风卷来大地的芳香,打开心灵尘封已久的窗户。

流水冲刷岁月的痕,洗涤人们心中的孤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温和,一切都被赋予新的生命。

这里的灵魂因千年的沉淀而变得清纯,或深邃,或豪迈,或深情,承载在属于他们的故事中。

原一个人独自走到流水的尽头,只静静地坐着,看天边的云彩冉冉升起。

还记得千年前的浔阳江畔?那一夜,只留下动听的琵琶声和泪水沉入水底,重温那段故事,我仿佛遇见了当年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

那双深邃的眼睛就好像能洞察周围的一切,看破了岁月的流离,一头飘逸的秀发交织着修长的衣袂在风中凌乱。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精选12篇)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精选12篇)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精选12篇)《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篇1近日读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不愧是语言大师,活现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苏东坡。

大师为大师写传,这点很吸引人。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庄,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

苏轼的文才更博,词、文、诗、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就连烹饪也很有一套。

苏轼在文字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风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约哀伤的词里,使得词的地位能跟诗相比肩,在诗被唐人写尽后,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

而苏轼自己的词刚柔兼济,气象万千,境界高远,单拿词的成就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轼的文字,无论是史论,还是奏折,都写的纵横恣肆、雄壮宏远;小散文则如孤云出岫、清静淡泊。

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

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

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

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

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

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

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数这个年代。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宋元祐四年的七月,苏东坡到达杭州,出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时年五十二岁。

到任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他顾不上读书,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还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并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

有一个商人因债务受审。

被告是一个年轻人,苏东坡让他说明他的苦况。

被告说:“我家开了一家扇子店。

去年家父去世,留下了一些债务。

今年春天天阴多雨,人都不买扇子,并不是我赖账不还。

”苏东坡停顿一下,眼睛一亮,计上心来。

他一看笔砚在桌子上,忽觉技痒。

他对那年轻人说:“把你的扇子拿一捆来,我替你卖。

”那人回去,转眼拿来二十把素绢团扇。

苏东坡拿起桌子上的笔,开始在扇子上写草书,画几颗冬日的`枯树,瘦竹岩石。

大约一个钟头的工夫,把二十把团扇画完,交给年轻人说:“拿去还账吧。

”年轻人喜出望外,想不到有这么好运气,向太守老爷千恩万谢,然后抱着扇子跑出了官厅。

外边早已传开太守大人画扇子卖。

他刚走出衙门,好多人围起他来,争着拿一千个钱买他一把扇子,不几分钟,扇子卖光,来晚一步的,只有徒叹奈何了。

读林语堂著、张振玉翻译的《苏东坡传》,看到这则故事,不禁感慨系之。

苏东坡当时身居高位,相当于现在的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同时还是军长级的军队高官,如此显赫的官位,上任一年半时间就为老百姓干了这么多实事,无愧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人民公仆”这样的称呼。

我们今天去杭州西湖游玩,苏堤、三潭印月等景观就是苏东坡那个年代在杭州为官时的重要功绩。

那个时代不想今天,一个地方一把手在植树节当天象征性地挖个坑、埋棵树、浇桶水就被媒体突出报道,报纸显著位置压题照片配发文字新闻、广播电视新闻联播头条、网站新闻提要头条……领导秀一下就会被放大政绩,出门干点正经事记者长枪短炮跟在屁股后面追访,大肆宣传,尽人皆知。

没有,那个时代没有大众传媒,邸报之类的官报只刊印皇宫里的事,重在传达朝政消息,极小范围内传播。

《苏东坡传》读后感12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2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东坡传》读后感12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苏东坡传》读后感12篇,以供借鉴。

读苏东坡传的感受(通用8篇)

读苏东坡传的感受(通用8篇)

读苏东坡传的感受(通用8篇)读苏东坡传的感受篇1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

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

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

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

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

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

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

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

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

他在詹洲的*,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

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

“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

”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读苏东坡传的感受篇2《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

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传颂至今,广为人知。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3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3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3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一生的写照。

我们虽然不能回到宋朝体会这位大文豪的精神,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词里感悟他的魅力。

他的善良,他的多情,他的乐观,构成了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是善良的,是可以为了百姓向朝廷提出不合理建议的人。

苏轼在徐州做官时,发现狱卒里关押的犯人普遍患上了重疾,但苏轼并没有因为他们是犯人,就任凭疾病在他们身上肆虐,而是寻找患病的根本原因。

他对待犯人就像对待普通老百姓一样。

立马查明了原因,原来是狱卒里的湿气所致,苏轼立即给狱卒里关押的犯人送上了火石来去除湿气。

苏轼连对待犯人都这么好,一片真心。

徐州城怎么不会热闹起来呢?百姓怎能不会在此地安居乐业呢?苏轼用他的善良造福一方百姓,他的这种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苏轼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对百姓流露出一种真情,对亲人又是多情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用自己的诗词来悼念已经逝去的'妻子。

虽然阴阳两隔,但苏轼对妻子的怀恋深切,似乎是苏轼的真情打动了上天,让苏轼和他的妻子在梦中相会,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喜欢用诗词描绘出自己的感情,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多情的人吗?苏轼不仅善良,重感情,还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面对挫折,有的人是一蹶不振,从此落魄下去;而苏轼却乐观豁达。

被贬密州时,面对这贫瘠的土地,苏轼并没有陷入绝望,只是对这里的蝗灾略有些惆怅。

苏轼到处去寻找解除蝗灾的方法,他经常不耻下问,向当地的农民了解蝗灾。

经过苏轼和整个密州百姓的努力,灾情才得以缓解。

当百姓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时,苏轼却发现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了。

因为俸禄少,所以他常常到园子里去寻找野生的枸杞吃。

如果是其他官员,肯定觉得自己十分落魄,但苏轼却说枸杞和菊花适合养生,若春夏秋冬都吃岂不长命百岁呢!苏轼的言语中彰显出了他的乐观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面对时间的流逝,别人都会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传读后感(共8篇)初一读后感:苏东坡传读后的感想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

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

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

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

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xx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

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1 / 22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祐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祐党人碑”也。

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

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

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

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

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

他在《京华2 / 22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

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

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

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

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

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

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传读后感(2) | XX级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叶小莉“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礼之常,无足怪者。

”——苏轼某年题于潮州韩文公庙碑。

细数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争辉者。

而面对苏轼,这位政治上失意的诗词家,这颗难觅的“北珠”时,不免逊色许多。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一)蚌壳中的秘密谁都知道,不是每个蛙蚌都能酝酿出珍珠。

就如播下地的种子,良莠不齐,发芽的情况自然也参差不齐。

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州眉山,古之名嘉州。

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

搞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3 / 22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

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者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

稍年长的文豪欧阳修就曾预言,苏轼将来的名气将远远盖过自己,虽然六一翁是当时不可撼动的文学泰斗。

苏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为时人所歆羡。

这也是苏轼在学问上越走越宽的重要的基石。

未进学堂前,家庭就给予了很好的启蒙教育。

母亲解读经典史著,塑造人格榜样;父亲在其刚会诗词时就教导须以淳朴风格执笔。

从后来的苏轼诗词中,即可窥略其文品、人格大概。

(二)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在苏轼的一生中,伴其顺逆荣枯的除了其妻子,其弟苏子由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手足情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二人虽均遭排挤、贬谪,但弟弟苏辙性格沉稳、实际,能够相时而动以明哲保身。

而苏轼则有点急躁,性情放浪,爱幻想,有诗人的情怀。

遇品行恶劣的人、社会的阴暗面或不满时局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经常出言不慎。

子由常劝他不要过于计较时弊,“一日空闲长似两日”可以长寿。

劝他“三缄其口”。

后来证明,苏子由的宦海生涯比哥哥走得更远一点。

而苏轼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至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

贬谪途中的苏轼也自嘲:有的不是学问,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氏二昆仲的性格差异最终导致人生经历的出入。

苏轼的“言”是出名的。

曾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讥评时事,4 / 22论辩是非,希望神宗改变变法的心意,不久即遭贬黜。

此时的苏子依然踌躇满志,大不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一时兴起,作诗几首,却被好事者诬陷,强加对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酿成一时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身陷囹圄。

对自己坎坷的遭际,源于自己的“出言不慎”,而奈何不了那样的政治环境,苏轼也只能苦笑:“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三)不追求政治,却为政治所追求早在贬至杭州途中,苏轼对政治热情已不似当年,曾谓其弟曰:“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

”二人均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礼,下无义,贼民兴,丧无日矣。

”从政,尤其是在朋党林立的宋朝,官员除了慎言慎行外,不免要圆滑一点,这大概是讲究原则的苏轼所学不来的。

语堂先生认为,苏轼在官宦生涯中,一面想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及到明哲保身的这一人生本分,二者冲突中,天性使然,苏轼选择了前者。

在政治上,可能过于追求完美,过于强调个人的政治理想了。

无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当政,均将苏轼排除在权力中心外;孰是敌孰是友恐怕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

而几朝皇太后对其的恩荫更是绝无仅有的。

神宗之后、哲宗祖母均特别欣赏其才情,辅以重任。

但宋朝皇5 / 22太后均是因皇帝年幼主持朝政,待其长大便及时还政于皇帝,所以,仅靠几位贤德的女性,在官场上还是不稳定的。

神宗之后的几位帝王,虽有任用苏轼,但似乎更仰慕其才学,赐翰林学士之类,或许只是朝廷装点门面的一种方式,借以笼络知识分子。

苏轼的政治抱负根本不能尽情施展。

于是只有谦退。

语堂先生称他为谦退大师:不追求政治,却为政治所追求。

欲归隐却不能,一生为政治所累。

(四)“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俯仰之间,已成陈迹,但苏子不失落,他始终认为秋风、明月本无常主,当时尽情去感受便了无遗憾了。

天生乐观达人,随遇而安。

1072年赴杭州任太守,毫无对权贵的不舍,惟有兄弟手足。

到达杭州后,便致力于当地建设。

提出公共卫生方案,设立杭州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清洁城中居民供水,还整顿西湖,这些切合实际、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举措立即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一般官吏注重税收、当地治安等关乎政绩的方面,苏轼在整顿市容、注重公共卫生方面开了很好的先例。

几年后,调往密州,物资匮乏,时常求得杞菊食之,扪腹自笑。

1077年又赴徐州,喜爱当地的自然风光,称“小住胜地”。

苏轼虽是一介书生,却胆识过人。

徐州在被洪水围困一个多月后仍镇定自若,一边安抚人心,一边疏浚、修缮工事,直至洪水退去。

然而当地居民的敬慕并不能阻止一群宵小之辈再次贬谪苏轼的脚步。

及至黄州,苏6 / 22轼开始置田地,真正务农起来。

精心建造农舍,与左邻右舍的渔夫樵民为友,成了东坡居士。

常自比陶潜,仿其风格,随意作诗,苦中作乐。

更加悲惨的日子是流放到岭南,随后又至海南。

苏轼总不愿让现实去破坏自己的诗性。

初到岭南,言“万户皆春色”还戏称不久“鸡犬识东坡”。

及至海南,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仍然觉得有所给予:“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次止无不可者”。

诗人一般都极富生活情调,苏轼即深谙此道。

在惠州修放生池,建朝云堂。

即便身无分文,也乐善好施。

苏轼认为,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还与人研制酿酒、制墨,日子清贫却充实。

苏轼的乐观达人,成就了他诗词的盛名,而他这样的性情中人却与通达仕途无缘。

诗人、政治家本就很矛盾,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理想一个务实。

然而史上不乏合二为一者,像贺知章、高适、范仲淹、欧阳修······(五)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每至一处,均喜建设。

在密州建超然台,在徐州造黄楼,惠州的朝云堂,黄州的农舍······无处不显示着他的傲气、恬适、安贫乐道。

这些建筑、屋舍均成为他诗集的名称。

在海南时,一边注史书,一边整理杂记《东坡居士》。

东坡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文人儒生仰慕他,皆以“夫子”呼之。

张来、晁补之,秦观及黄庭坚7 / 22甘心屈居苏轼门下——苏门四学士。

苏子的诗篇不可多得,而那份恬静、豁然更令人神往,现在浮躁的世界需要这样的芬芳。

(六)超然之道,亦或是:累了,倦了苏轼交友圈极其广泛,从士大夫至布衣百姓,由佛及道,晚年尤与僧人过往甚密,贬谪途中时常蒙僧人照料。

吴复古,杭州老友维琳方丈,诗僧参寥,佛印等。

相传苏轼与佛印有个有趣的故事。

苏轼欲开佛印玩笑,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

举个例子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

’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

”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看来,僧人亦不可小觑。

苏轼晚年练瑜珈,炼丹,修身养性。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

”想求得“道士丹”,虽然人间有“羽化”、“蝉蜕”之说,苏轼还是坚持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但没有着迷,可能只是想论证“道士丹”存在有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