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故事

合集下载

中医药名家故事

中医药名家故事

中医药名家故事【导语】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中医药名家。

他们不仅精通医术,更有着一颗悬壶济世的仁心。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中医药名家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智慧和品质。

一、张仲景:医圣之路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被尊称为“医圣”。

他自幼酷爱医学,勤奋好学,博采众长。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病流行,他毅然决定亲自为百姓治病。

他通过观察病情,研究病因,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并编写了《伤寒杂病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

二、华佗:外科圣手,刮骨疗毒华佗,东汉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外科圣手”。

他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多种医术,尤其擅长外科手术。

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减轻痛苦。

他还曾为关羽刮骨疗毒,成为千古佳话。

然而,华佗的才华最终却因曹操的猜忌而遗憾离世。

三、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扁鹊,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他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为后世中医诊断疾病提供了基本方法。

扁鹊周游列国,医术高超,他不仅善于治疗内科疾病,还精通外科、儿科、妇科等多种医术。

他敢于直言,勇于救治权贵,一生致力于为广大百姓解除病痛。

四、孙思邈:药王之称,千古传颂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被誉为“药王”。

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精通医学。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编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医学著作,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他提倡医德,强调医生要关爱患者,为百姓健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五、李时珍:本草纲目,惠泽后世李时珍,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历时27年,编写了《本草纲目》,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时珍亲自考察药物,纠正了许多药物的误解,丰富了药物的品种。

他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学的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中医药名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仁心,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中医故事

古代中医故事

古代中医故事在古代,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蕴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医师的医术和医德,更展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古代中医的一些动人故事吧。

故事一,扁鹊救燕国。

相传在古代,燕国有一位国王得了重病,病情非常严重,所有的医生都束手无策。

就在国王绝望的时候,一位名叫扁鹊的中医师出现了。

扁鹊以他高超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德,成功地治愈了国王的病,使国王康复健康。

国王对扁鹊感激不已,不仅重金酬谢他,还授予他很高的官职。

扁鹊不为名利所动,他用自己的医术和医德,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成为了古代中医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故事二,华佗救曹操。

在三国时期,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但他却患有顽疾多年,一直找不到医治的方法。

后来,曹操听说了中医名医华佗的医术高明,便派人去请华佗为他治病。

华佗得知曹操的病情后,不仅不畏惧曹操的威势,而且竭尽全力为他治疗。

最终,华佗用他高超的医术,成功地治愈了曹操的病,使曹操康复健康。

曹操对华佗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已,不仅重金酬谢他,还赐予他很高的官职。

华佗用他的医术和医德,挽救了一位伟大军事家的生命,成为了古代中医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故事三,张仲景创立《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医术,医德高尚。

在他年轻时,曾经历了一次生死之间的病痛折磨,但他坚信中医的价值,不断钻研医学知识。

最终,他成功地创立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了中国古代中医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古代中医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医师的医术和医德,更反映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知识,更是一种医德和医风。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古代中医师的医德精神,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10篇)

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10篇)

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10篇)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篇1)吴有性: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明朝末年,战争连绵,灾荒不断,疫病流行。

崇祯辛巳(公元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疫情猖獗,延门阖户,感染者往往相率倒毙。

一般医者以伤寒论治,难以取效。

“不死于病,乃死于医”,身处那种情况下的吴有性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方,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

”吴氏因此系统地钻研古代医书,认为历代医书研究温病的太少,故而不揣固陋,大胆设想,深入观察,“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瘟疫论》,成为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论述急性外感传染病的专著,在外感病学及传染病学领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吴氏的医学成就与其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疫区寻求疾病之因、探求治疾病之法,奋不顾身地为患者着想的精神与举动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患者的生死才是大事。

只要自己所为有利于患者便行,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福祸而左右探求为民疗疾方法的步伐呢!真可谓: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篇2)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

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

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

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

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

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

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关于十大名医的小故事

关于十大名医的小故事

关于十大名医的小故事《聊聊十大名医那些事儿》嘿,今儿个咱来聊聊那十大名医的小故事。

这可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啊!先说说那扁鹊吧,他的故事可真是精彩。

这家伙就像个有超能力的神医,走到哪儿都能发现病人的问题。

有一次,他看到蔡桓公,一眼就说人家有病,结果那蔡桓公还不信,觉得扁鹊是在瞎忽悠。

嘿,到后来病入膏肓了吧,蔡桓公后悔也来不及咯!这扁鹊就像是个能提前看穿你身体秘密的大师。

还有那华佗,我的天,他的医术那叫一个神乎其神。

据说他能把人的脑袋打开治病,这在当时那可是相当吓人的技术啊!要是搁现在,估计也是个顶尖的外科医生。

想象一下,他要是在现代,说不定能成为医院里的超级明星,那些疑难杂症在他手里都不算事儿。

张仲景呢,这可是个为了百姓健康操碎了心的主儿。

他为了写出那本《伤寒杂病论》,不知道熬了多少个日夜,估计那黑眼圈都能和国宝熊猫媲美了。

不过他这可都是为了造福大家,让大家生病的时候能有个靠谱的办法。

孙思邈呢,被称为“药王”,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

他对药材的研究那可真是深入透彻,就像一个超级药师,什么药有什么疗效,他都门清。

而且他还特别注重医德,把病人当亲人一样对待。

要是现在的医生都能像他这样,那医患关系肯定好得不得了。

还有那李时珍,他为了写《本草纲目》,到处去采药,那简直就是个行走的药库啊!他尝过的草药估计比咱吃过的饭都多。

有一次他差点因为尝了一种毒药送了命,不过好在他命大,挺过来了。

这些名医的故事啊,听着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有这么厉害的医术,真是太了不起了。

他们不仅仅是医生,更是一群为了人类健康而奋斗的勇士。

想想现在,咱们有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但是也不能忘了这些名医们的奉献。

他们的故事就像是一个个闪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医学发展的道路。

咱们平时生病的时候,也得珍惜医生的付出。

虽然有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不那么如意的事情,但想想这些名医们的精神,咱也得多多理解医生们的不容易。

总之呢,这十大名医的小故事啊,那真是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古代中医名人故事事迹

古代中医名人故事事迹

古代中医名人故事事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大全、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计划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报告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eeds,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port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代中医名人故事事迹古代中医名人故事事迹8篇以其神奇的医术和高尚的情操广受尊重,在整个医药界拥有崇高的地位。

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导语】从古⾄今发⽣过很多传奇故事,那些或勇敢或悲壮或凄惨的事迹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们会将它们的伟⼤的英雄事迹流传下来,风靡⼈间!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华佗是古代三国时的神医,他料病如神,预知⽣死,治疗神奇,⼿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医术学得那么好的吗? 华佗⼩时候失去了⽗母,母亲因病⽽死。

华佗发誓,长⼤以后⼀定要做个医⽣,治好百姓的病。

于是,他踏上了学医的旅程。

华佗出了京城,听说某某⼭上有⼀座庙,庙⾥有⼀位长⽼医术⾼明,他风餐露宿,爬⼭涉⽔,不管乔风下⾬,还是不停⽌学医的征途。

过了⼀个⽉左右,他终于到了,但由于过度连劳累,突然放松所经以就倒下了。

那位长⽼救了他并收他为徒。

长⽼开始让华佗⼲些粗活,但华佗做什么事都全⼼全意,没有半名抱怨的话。

后来,华佗发现,长⽼把⾃⼰的医术的精华和⼼⾎都记录在⼏本题⽬叫《医案》的书上,量是他总是找准时机看上⼏眼。

长⽼正在看那本书,华佗见了,急忙抢过⼩徒弟给长的洗脚⽔,冲上了楼。

他⼀边给长⽼洗脚,⼀边悄悄地看着《医案》,长⽼猜透了他的⼼思,于是说:“华佗啊,你想看这本书就拿去吧!”华佗⼤喜过望,他顾不着给长⽼洗脚了,拿起书便冲下楼去。

经过⼏天的学习,华佗的医术⼤有长进,但他还是虚习求学。

长⽼时不时也带他去看病。

⼀天,华佗在看《医案》。

⼀个⼩徒弟跑过来了,他⼤声说道:“华佗,师⽗⽣病了!”华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楼,摸着师⽗的脉,华佗的脸逐渐从紧张到放松。

原来,师没⽣病,⽽是在试探他的医术呢!当华佗下去的时候,⼀看糟了,《医案》被蜡烛的⽕烧了半边了。

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屋⼦⾥团团转,于是,他凭着⾃⼰的记忆重新写了《医案》。

第⼆天,师⽗说:“华佗,那本书带来了吗?”化佗把⾃⼰抄得那本给了师⽗,他说:“师⽗,这本不是原来的那本,这本是我凭记忆重新写的,原来那本已经烛⽕烧了。

”师⽗⼀看,微微⼀笑,说:“华佗,你真过⽬不忘啊!”原来的那本并没烧,⽽是⼜在试探他呢!华佗长⼤后,为百姓治病,成了⼈⼈夸赞的“神医”。

古代名医的趣味故事【诗文典原创】

古代名医的趣味故事【诗文典原创】

古代名医的趣味故事【诗文典原创】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传统医学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几千年,我们从书本上认识到了像名医扁鹊、药王孙思邈这一类的名医。

他们拥有丰富的行医经验、高超的医术,时时勤勉学习,怀着一颗仁慈之心救死扶伤,在这些名医的行医生涯中,也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一.神医扁鹊和牛黄扁鹊,真实姓名秦越人,又号卢医。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

因此,古人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相传,牛黄就是扁鹊在无意中发现的。

一天,扁鹊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

此时,邻居阳宝杀了一头病牛,发现牛胆囊中有些像石头样的东西,不知是何物,于是提着胆囊来向扁鹊请教。

扁鹊剖开胆囊取出两枚“石头”放在桌上仔细地琢磨。

回家不久的阳宝又惊叫着跑来说其父亲一口气上不来,在炕上抽搐不停。

扁鹊急忙去阳宝家,只见阳宝的老父亲双眼上翻,喉中噜噜有声。

扁鹊看罢,立即吩咐阳宝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来研成末,给阳宝父亲灌下。

须臾,阳宝的父亲就止住抽搐,气息也平静了。

扁鹊回家时却发现桌上的两枚牛“石头”不见了。

细寻之下,原来阳宝在慌乱中错把牛黄当金礞石拿去了。

扁鹊思忖:“难道这种石头真的有豁痰定惊的功效?”遂于次日,有意用其配药,给阳宝的父亲送去服之。

不日,病奇迹般的好了。

扁鹊就将这种黄牛胆内的深黄色之物命名为“牛黄”。

从此,名贵而奇效的中药“牛黄”便诞生了。

二.华佗炼制青苔膏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

年轻时的华佗自从出名后,前来求医的人很多。

有一天,华佗正在配药,只见一个被马蜂蜇了眼的年轻女子,眼皮肿的像核桃那么大,因为没治过这样的病,所以无计可施。

病人走了,华佗心里很不是滋味。

正在这时,耳边听得“嘤”地一声,抬头一看,一只马蜂向墙边飞去。

老中医的故事

老中医的故事

老中医的故事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老中医们,是一批行走在时间长河里的传奇人物。

他们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不断地医治着病患,所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显著的。

老中医的故事是我们中国医学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笑声,也有感人的历史事件,更是一份丰富的生命智慧。

以下是几个老中医的故事,让我们走近他们的人生历程,和医学世界中的传奇故事。

故事1:王占先院士王占先院士是一个中国著名的中医专家,在中医领域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他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孩子,曾经在父亲的草药铺担任过收银员,也曾经在集市买卖交易药材。

他的求学之路历经风雨,在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学位。

毕业后,他一直致力于临床工作,为人民服务。

他十分善良,每一位前来求诊的病患,他都会认真听取病史,并仔细地检查病情。

他将医疗工作视作一生的事业,尽其所能的为患者提供帮助。

故事2:胡中慧老师胡中慧是一位擅长儿科中医的医师,对于小儿的疾病有着非常高的治疗成功率。

她的故事也是中医故事中的传奇之一。

她在医学学习期间,遇到了一个饱受殃及的小女孩。

那时候,那个小女孩患有慢性病,疾病困扰了很长时间。

经过胡中慧的精心治疗,那个小女孩终于康复了。

这个故事在当时的中国中医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多医生开始学习胡中慧的治疗方法,帮助更多的患者。

故事3:张式老中医在中国的中医界,张式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名字。

他曾经是一个小小的迷信医师,因为对心脏病患者的“顺势治疗”,在药铺和自己的塑料帐篷里,治愈了许多心脏病患者。

很多人开始找他看病,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后来,他在北京的医院里学习了中医,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能。

他一直致力于中医临床与教育工作,为中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关注着每一个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注重医患沟通,使得很多的患者都非常满意他的治疗方法。

总结:老中医们,在华夏医学文化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精神始终为我们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扁鹊见蔡桓公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cài)桓(huán)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

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

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cǎi)他。

扁鹊又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fū)烫(tàng)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jì)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suǐ),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

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二、华佗拜师东汉末年,七岁的华佗到一位姓蔡的医生家里去拜师学艺。

见过师傅之后,华佗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静听老师的吩咐。

蔡医生技术精湛,前来拜师的人很多。

蔡医生想收一个聪明的孩子为徒弟,决定先考考他们。

他把华佗叫到跟前,指着家门前的一棵桑树提了一个问题:“你瞧,这棵桑树最高的枝条上的叶子,人够不着,怎么才能采下桑叶?”“那就用梯子呗!”“我家没有梯子!”“那我就爬上去采!”“不!你能够想出别的办法吗?”华佗找来一根绳子,在绳子上系了一块小石头,然后将它往最高的树枝上抛。

绳子将那根树枝拉了下来,华佗一伸手就把桑叶采下来了。

“好,很好!”蔡医生高兴地点点头说。

过了一会儿,他们看见院子里有两只山羊在打架。

几个孩子去拉,结果都没有拉开。

“你能让那两只羊不再打架了吗?”华佗围着桑树转了一圈,拔了一把鲜嫩的绿草。

他把草送到山羊面前。

这时,山羊的肚子也饿了,见了草就顾不上打架了。

“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很高兴当你的老师!”后来,华佗成了一代神医。

凡事善于开动脑筋,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若是知难而退,只会使自己变的更加平庸。

三、张仲景治穷病东汉时期,洛阳一带常年荒旱,瘟病流行,人们缺医少药,不少人死于病魔。

这事传到了张仲景的耳朵里,他不顾年迈多病,从南阳来到洛阳行医。

无论官宦之家还是庶民百姓,凡来求诊的人,张仲景都热情接待,细心诊治,每每药到病除,以至于声名远播。

一个冬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张仲景家的门就被一个叫李生的孩子叩响了。

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李生见了张仲景后,怯生生地说:“大人,您是神医,求您可怜可怜我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给我看看病吧!”张仲景让李生坐下,拉过他的手,认真地切起脉来,然后又看过舌苔、气色,最后肯定地说:“你根本没有病。

”“我有病!我是穷病,请大人诊治!”李生声泪俱下地说。

原来他父母双亡,他卖掉全部家产后才勉强安葬了父母,可现在地主又逼他还账。

因此他恳求张仲景为他开一剂灵丹妙药,医治他的“穷病”。

张仲景听了李生的哭诉,很久没说话。

他行医多年,治好的病人不计其数,但治穷病还是头一回。

他让弟子给李生取了两个馍,又沉思良久,写下了一个药方:白茅根,洗净晒干,塞满房屋。

李生看到这个药方后,十分纳闷,但又不好细问。

他回到自己住的破庙后,就召集穷苦人家的孩子,到茅草地里刨起茅草来。

不几天,他们就把村子附近的茅草都刨完了。

李生住的那个破庙,里里外外被茅草根塞得满当当的。

这年冬天,洛阳一带没落一片雪。

第二年春天,也没下一滴雨,空气干燥,疫病蔓延。

洛阳城的达官贵人都争先恐后地请张仲景看病。

张仲景让弟子在这里应诊,自己则来到李生所住的村子,为穷苦百姓看起病来。

针对这次疫情所表现出来的病征,张仲景开的方子里都少不了白茅根,少则三钱,多则一两。

其他医生见张仲景如此用药,也都暗中仿效。

这样,没过多久,白茅根便成了奇缺的金贵药材。

药铺里卖断了货,张仲景师徒就介绍他们去李生那里购买。

李生见穷人来买,就少收或不收钱;见富人来买,就高价出售。

这场瘟疫过去后,李生大赚了一笔。

他用这笔钱到京城买回粮食,分发给穷苦百姓。

因李生为乡亲们办了好事,乡亲们纷纷过来,合力帮他修建了一间茅屋。

从此,李生有了自己的住处,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李生感念张仲景恩德,更惊叹他的先见之明,便问张仲景是如何判断出疫情的。

张仲景不慌不忙地说出了其中的道理。

原来他根据一冬无雪、气候干燥、百病杂生的现象,推测来年春天瘟疫定会流行。

而那荒郊野生的茅草根有清伏热、消瘀血、利小便的功能,正是治瘟疫的良药。

四、皇普谧(mì)年二十始勤学皇普谧自母亲去世后就过继给了叔父,叔父一家对皇普谧很好,很是宠爱。

仗着这份溺爱皇普谧终日无所事事,到处游荡,也不学习。

叔母很是着急于是就将其赶出家门以作惩戒。

但是皇普谧并不当回事,去弄了些瓜果来哄叔母的开心。

叔母得到这些瓜果后扔在地上,和皇普谧诚心交谈:说你今年都20岁了,书也不读,心也不收,只知道野,不论你拿什么都安慰不了我的心。

古人,孟母为了儿子能成为仁德之人曾三迁住所,从而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曾父杀猪的教育方式也大有人在,这难道是我的原因吗?是我没有教育好你吗?如果我能教好你,你也不会像现在一样鲁莽愚蠢了。

你要明白修身立德,学习知识受益人是自己,和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叔母的这一席话打动了皇普谧,他知道自己的做的不对,对不起叔母,对不起自己,于是开始勤学苦读,因为家里穷,经常参加农业劳动,在这个时候也常把儒家经典带在身边学习。

皇普谧是一个性格恬静的人,自从苦读后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写书,还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叫玄晏先生,其一生有许多著作如《礼乐》。

后来生了风痹症也不放弃写书的事业。

五、葛洪抄书的故事葛洪是我国晋朝有名的道教学家、医学家。

葛洪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境衰落,生活愈发艰难,小小年纪的他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白天,葛洪干完活,再砍一捆柴火回家。

因为家里穷,没钱买书,葛洪就向别人借书来抄。

晚上,他点着柴火,借火光看书。

已经是三更天了,母亲催促他说:"孩子,怎么还不睡呢?明天不是要去田里干活吗?""母亲,您睡吧,我再抄一会儿就睡。

"葛洪温和地说道。

四更天时,母亲醒来时,看见葛洪还在抄书,就心疼地劝他赶快睡觉。

葛洪说:"您让我再抄一会儿吧,这书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我答应明天归还。

借别人的东西,说什么时候还,就什么时候还,不能失信于人。

不然,下次怎么好再开口向别人借呢?"于是,葛洪一直抄到天亮才把书抄完,并且按时把书还给了书的主人。

葛洪在二十岁左右时,就因为学识渊博远近闻名了,他还在化学、医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六、冬至吃饺子(孙思邈故事)在耀州区城乡,有这样一个习俗,冬至这天,家家都要包一顿饺子让家人们吃,人们说如果谁这天没吃饺子,那么在冬天他的两只耳朵必将被冻坏。

相传,药王孙思邈一年冬天出游回到耀州家乡,当时正好赶上大雪天气,天寒地冻,许多穷苦百姓的耳朵都冻烂了。

于是他就在药王山上搭了一个专给穷乡亲们治冻疮的医棚,连续好多年坚持在冬至这天为穷人们舍药治冻伤。

他向穷人们舍的药就是把羊肉包成耳朵形的“饺子”,然后再加上其他几种怯寒药物放到锅内一块煮熟。

分给乡亲们吃。

很快冻伤的耳朵就全好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药王孙思邈为穷人治冻伤的事,就形成了每年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在耀州城乡延至今天,其饺子馅不完全只限是羊肉,但绝大多数人家还是以羊肉做馅为主,主要原因是从怯寒防冻和冬季健补的角度来讲,还是羊肉饺子最好不过了。

我国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羊肉,味甘、不热、暖中、虚劳寒冷,补中益气,镇惊止痛,益养产妇,开胃健力”现代医学人士研究认为,羊肉具有多种营养成份,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类及磷、铁等人体必须的元素,能补虚抗寒,治病壮体。

其脂肪仅为猪肉的一半,为营养佳晶。

羊肉人药,由来已久。

古代医著《金匮要略》、《肘后方》、《外治秘要》、《千金要方》、《圣济总录》均有以羊肉为主的方剂。

年年冬至吃饺子,可以起到冬季进补的作用,而且也是耀州城乡人民群众对孙思邈最好的纪念。

七、钱乙至孝钱乙,字仲阳。

父亲钱颢,擅长用针灸,然而嗜好饮酒,喜欢游玩。

有一天他隐藏了姓名,向东行到了海上,没再回来。

钱乙当时三岁,母亲在此前已经亡故,父亲的同胞姐妹嫁给了姓吕的医生,他同情钱乙成了孤儿,收养他为儿子。

钱乙逐渐长大开始读书,跟从吕君学习医术。

吕氏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告诉了他。

钱乙号啕哭泣,请求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

渐渐地又过了几年,才把父亲接回家。

这时钱乙已经三十多岁了,乡亲们惊讶叹息,感慨激动为之流下眼泪,很多人赋诗赞颂这件事。

后来又过了七年,他父亲寿终故去,钱乙按照礼法安葬了父亲。

钱乙侍奉养父吕君,就像侍奉生身父亲一样。

吕君死后,没有子嗣,钱乙就为他收殓安葬服丧,又替吕君嫁了孤女,按年节祭奠供奉,都和自己的父亲一样。

八、李时珍尝百草李时珍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医,是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巨匠,他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父和爷爷均是名医,因此李时珍便从小对医学耳濡目染,甚有兴趣。

但是李时珍的父亲却因为当时医生不被人尊重,要求李时珍考科举,加上李时珍从小资质聪颖,在十四岁的时候便中了秀才,其父更是对他的仕途充满期望,但是李时珍在后来屡次落选。

李时珍年幼时身体不好,一直生病吃药,后来一次“肺结核”坚定了李时珍当医生的心愿,李时珍的父亲看他无心仕途便答应他从医了。

李时珍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医学书籍,加上他一直给人看病累积了不少临床经验,他发现医药书籍中很多记载的药材能够医治疾病,但是也有很多药材是记载资料不全,不能有效治疗病痛,甚至还会加重病情。

而且阅读量广泛的李时珍还发现即使是同一种药物,但是在不同医书中或者不同学医者的说法中也各不一样,于是存在各种药物记载的缺陷和错误,使李时珍开始对药物研究产生兴趣,并决定开始编修一本完整的本草书籍,供他人参考,减少用药错误。

为了不再犯前人的错误,李时珍决定四处游历,进行实地考察。

李时珍不畏艰险,长途跋涉,有时为了研究清楚一颗药草的药性,多次亲自尝试来试药性。

正如曼陀罗的解药,就是李时珍为了更加了解曼陀罗亲自尝试曼陀罗,一次不能得出结论,多次分不同量的吃,在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解毒,最后得到解药也了解了曼陀罗药性。

李时珍不惧生命之危,亲自尝百草,最终为写出《本草纲目》,为人们造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