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三篇】
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精选五篇

【导语】历史长河川流不息,从古代到现代名⼈成千上万,他们的故事源远流长,想必每个⼈都听过⼀些名⼈事迹。
下⾯是⽆忧考分享的历史名⼈简短⼩故事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篇⼀】历史名⼈简短⼩故事精选 郑和 明朝时候,有个着名的航海家,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
他们历尽千⾟万苦,战胜过数想不到的困难,先后访问了三⼗多个国家,最远到过⾮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传播了我国古⽼的⽂化和⽣产技术,促进了中国和亚⾮各国⽂化、经济的交流,这些远航是世界航海的创举。
这个航海家就是郑和。
郑和是云南昆阳⼈。
⼩的时候,他的祖⽗和⽗亲曾经乘着⼤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
每逢他们归来,⼩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的⼼灵⾥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也能驾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驾驶不了⼤船,他就经常做些⼩船玩。
⼩郑和找来纸,叠了许多⼩船。
他把⼩船放在⽔⾯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
他⽬送着顺⽔飘荡的⼩船,⼼中有了远航的愿望。
郑和暗暗下定决⼼:长⼤以后,⼀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和⽗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去。
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
只要⼀有空⼉,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法牢牢地记在⼼⾥。
这⼀天,郑和捡了⼀些碎⽊条和⼩⽊⽚,在屋后的空地上,⾃⼰悄悄地造起⼩⽊船来啦! 郑和⼀⼼⼀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
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
没⽤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多只⼩⽊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欢喜劲⼉就甭提了!⼀天,他把⼩⽊船都运到湖边,⽤绳⼦⼀只⼀只地连起来,郑重地放到⽔⾥,系在⼤船后⾯。
看着⾃⼰造的⼩⽊船排成了队,郑和⾼兴地⼜蹦⼜跳,嘴⾥喊着:“我的船下⽔啦!我的船下⽔啦!” 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都跑过来,⼀看:“嗬,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个个都⾼兴得拍起⼿来。
郑和⼀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你们愿意做我的⽔⼿,跟我去远航吗?” 孩⼦们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愿意!” 郑和让伙伴们上了⼤船,他⾃⼰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声说:“现在起航!” 孩⼦们⼀齐划起船来,三⼗多只⼩⽊船跟在⼤船后⾯,像⼀条长龙似的在⽔⾯上游动。
中国趣味历史小故事5篇

中国趣味历史小故事5篇中国趣味历史小故事5篇历史故事有助于教育引导。
通过叙述历史中的正面和负面案例,我们可以向年轻一代传递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历史、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挑战。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趣味历史小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趣味历史小故事(篇1)刘邦很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并以“关中王”自居。
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有些留恋起来,预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
妹夫樊哙劝他留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
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才熟悉到了问题的严峻性。
于是,刘邦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项羽在战胜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争夺做天下王的资格。
等到了函谷关,见刘邦不但已经平定了关中,而且还派兵把守函谷关,不由得大怒,马上命令英布领兵攻下了函谷关,然后领兵四十万直奔咸阳,驻扎在了戏下(现在的陕西临潼东北的戏水西岸)。
刘邦的属下曹无伤对刘邦很不满,为了得到更大的官职,他暗地里派人向项羽挑拨说、“沛公刘邦想在关中做王,然后让子婴做宰相,自己将秦的财物都纳入私囊。
”项羽听了不禁火冒三丈,范曾也劝他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
项羽就下令预备,要在其次天攻击。
这时的刘邦在兵力上无法和强大的项羽相抗衡,他只有十万军队,不行能战胜项羽的四十万精兵。
最终是项羽的叔叔项伯“救”了刘邦、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见项羽要攻击了,便连夜潜入营中找到张良,让他抓紧走,以免被杀。
张良却说不能丢下刘邦,就将消息透露给了刘邦。
慌张之下,刘邦连忙向张良要计策,张良让刘邦抓紧去见项伯,说明自己没有野心和项羽争夺王位。
于是,刘邦设盛宴款待项伯,还和他商定为亲家。
他对项伯说、“我自从入关之后,没有敢占有丝毫财物,将吏民进行登记造册,把府库封存起来,就是等着将军来的。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0篇

【导语】中华⽂化历史久远,有⽂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华夏民族在中华⼤地上演绎出了⼀幕幕激动⼈⼼的故事,出现⼀个个叱咤风云的⼈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历史⼈物故事10篇。
欢迎阅读参考!1.中国历史⼈物故事 孔融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学家,字⽂举。
鲁国(今⼭东曲⾩)⼈,家学渊源,是孔⼦的⼆⼗世孙。
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之⾸,⽂才甚丰。
孔融是当时⽐较正直的⼠族代表⼈物之⼀,他刚直耿介,⼀⽣傲岸。
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时候家⾥有五个哥哥,⼀个弟弟。
有⼀天,家⾥吃梨。
⼀盘梨⼦放在⼤家⾯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的,只拿了⼀个最⼩的。
爸爸看见了,⼼⾥很⾼兴:别看这孩⼦才四岁,还真懂事哩。
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的,只拿⼀个最⼩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应该拿个最⼩的;⼤的留给哥哥吃。
” ⽗亲⼜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你还要⼩吗?” 孔融说:“我⽐弟弟⼤,我是哥哥,我应该把⼤的留给弟弟吃。
”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亲听了,哈哈⼤笑:“好孩⼦,好孩⼦,真是⼀个好孩⼦。
”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家都很称赞他。
2.中国历史⼈物故事 范仲淹 宋朝的时候,有个品德⼗分⾼尚的政治家叫范仲淹。
他从⼩⼼怀⼤志,希望将来能做治国安民的宰相,为国家出⼒;或者做⼀个医⽣,为百姓治病救命。
他对⼈说:“只要是能造福百姓,有益于国家的事,我就愿意做。
”后来,范仲淹做了官,还真当了⼀段时间的宰相。
他为官清正廉洁,很受好评。
有⼀年,他到泰州做管盐仓的⼩官,见海⽔泛滥上岸,百姓受难,就提议修海堤,还亲⾃参加运⼟、夯⼟。
不料母亲去世,他按规定回家服丧。
可⾝在家中,⼼在海堤,他不断写信去帮助出主意。
海堤修成了,当地⼈们感激他,把堤叫范公堤。
⼏年以后,范仲淹进京城做官。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三篇】

【导语】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部分,⽽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
下⾯是⽆忧考为⼤家分享的中国历史⼈物有趣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渐离故事】 荆轲刺秦王,失败⾝死。
没有⼀个⼈能懂荆轲,也没有⼀个⼈敢为荆轲复仇。
就连当初任⽤荆轲的太⼦丹,最后也被⾃⼰的⽗亲处死献于秦。
历只有⼀⼈,记得荆轲,懂得荆轲,敢以⾃⼰的微薄之⼒,不顾性命为荆轲复仇,那就是⾼渐离。
⾼渐离这个名字到了今⽇,为⼈所熟知更多的因为热门⼿游《王者荣耀》有这样⼀个英雄。
⼤家只知道⾼渐离是个弹着琴的法师,输出还不错,却不知道历的⾼渐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
说实话,挺遗憾的。
⾼渐离是战国时期燕国⼈,是位琴师同时也是位刺客。
不过⾼渐离这个刺客⽐较特殊,因为在史记中刺杀秦王的刺客中,只有⾼渐离这⼀例,不为权势也不为权贵驱使,仅仅是为了给好友荆轲复仇⽽⾏刺。
⾼渐离敢于舍弃性命复仇,就可以得知与荆轲感情有多深厚了。
⽤咱们今天的话来说,颇有些“好基友,⼀⽣⼀起⾛”的意思。
荆轲刚到燕地之时,结交了善于击筑(古代弦乐器,颈细肩园,中空,⼗三弦)的⾼渐离。
两⼈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知⼰。
据说荆轲嗜好喝酒,有⼀天与⾼渐离连同狗屠在燕市喝酒。
酒⾄酣处,⾼渐离击筑,⽽荆轲也站起来⾼歌和之。
两⼈相视⼀笑,快乐⽆⽐,⼀会⼉⼜相对哭泣流泪,旁若⽆⼈。
他们⼀定是知⼰,知道对⽅的喜悦,也知道对⽅的伤⼼,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鸣。
秦统⼀六国的脚步加快,燕已经⽆法抗衡,最终太⼦丹找到了荆轲,请求他前往刺杀秦王。
荆轲既然是太⼦宾客,受太⼦恩惠,没有不答应的。
当荆轲前往刺秦之时,太⼦丹并知道此事的宾客都来到易⽔边相送。
⾼渐离也来了,他击筑为荆轲送⾏,荆轲再次⾼声以和。
也许知道这是最后⼀次了,荆轲的歌声直⼊⼈⼼,悲壮⽆⽐。
在座的⼠⼦都相顾垂泪,后⼜上前⼀步⾼唱道:“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
探虎⽳兮,⼊蛟宫,仰天呼⽓兮,成⽩虹。
中国历史幽默故事

中国历史幽默故事中国历史幽默故事(精选篇1)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
早年任沛县泗水亭长时奉命押送一批劳工去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中许多劳工趁机脱逃。
刘邦暗想即使到达骊山,劳工也都逃光了,无法交差。
于是在芒砀山泽前休息进食,晚上释放所有的劳工说、“你们各自逃生去吧!我从此也逃亡去了。
”劳工中有十几位壮士见刘邦宽宏大度,豪爽义气,便愿意追随他。
晚上,刘邦喝了不少酒,乘着酒兴继续赶路。
月色苍茫,小径蜿蜒。
在逃往芒砀山泽的小路上,走到前面的人忽然惊叫一声,忙回头向刘邦报告、“前面有一大蛇挡道,请绕道而行吧!”刘邦醉意朦胧,朗声大笑道、“英雄豪气,所向披靡,区区一蛇,安敢挡吾道路?”说话间,拨开众人,仗剑前行,果见一巨蛇横卧路中,摇头摆尾。
刘邦正欲用剑砍去,只见那白蛇道、“我乃贵为天子,焉游四海,诛秦平分天下。
”刘邦不允,白蛇道、“你斩吧,你斩我头,我乱你头,你斩我尾,我乱你尾。
”刘邦酒壮英雄胆,说、“我不斩你头,也不断你尾,让你从中间一刀两断”。
说吧一剑下去把白蛇斩为两段,顿时蛇血喷溅,染红了土地,至今这里长出的草还是红的。
白蛇化作一股青气飘荡空中,喊道、“刘邦还吾命来,刘邦还我吾命来。
”刘邦道、“此处深山野林怎还你命,待到平地准还你命来。
”刘邦贵为大于,金口玉言,后来王莽篡权杀了汉平帝,把四百年的汉室分成两半。
传说王莽乃是白蛇投世,至此也算还了刘邦所许之愿。
此是后话。
刘邦斩蛇之后,继续前行,又行数里,酒劲上涌,醉卧道旁。
第二天早上,有人经过斩蛇之处,见一老妪痛哭不已,问道、“你为什么痛哭?”老妇人道、“我儿子被人杀了。
”行人问道、“是谁杀的?”老妇人道、“我儿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挡道本是向赤帝子讨封而来,却被赤帝子杀了。
”老妇人说完就不见踪影。
这人来到刘邦一群人跟前,把他所见到的`讲了一遍,刘邦听后内心大喜,认为自己就是赤帝子,更加坚定了反秦起义的决心,沛县弟子听说后都愿意归附他。
刘邦先隐藏于芒砀山泽中,后又返回沛县,杀了县令,被拥立为沛公,扯旗造反。
历史人物智慧小故事

历史人物智慧小故事历史人物智慧小故事那些流传甚广的古代名人智慧小故事,是否真能证明名人的智慧呢?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历史人物智慧小故事,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1、王婆酿酒古时候有一个叫王婆的,以酿酒为生。
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
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
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美酒,王婆自然发财了。
后来,道士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
道士听了之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
从那之后,那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老子曾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做人最重要的是,精简生命的需求,不沉溺于各种欲望而不能自拔,才能获取人生真正的幸福。
2、治理国家有法可循辽圣宗是辽国的一代明君。
登位后,曾巡视天下。
在一个地方,他发现一个叫萧朴的臣子把自己的领地治理得非常好,就叫过来询问其施政经验。
可萧朴却非常谦恭地说:“我哪里有什么经验啊!臣下到这里之后,只不过学会了炒毛栗子。
臣下刚来的时候,发现这里盛产毛栗子,就在同一个锅里炒,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小的炒熟了,大的还生着,而当大的炒熟了的时候,小的又炒煳了。
后来臣下就把大的小的分开炒,只要火候掌握得好,大小毛栗子都能炒得一样香甜可口。
所以,臣下办任何事情,就像炒毛栗子一样,既注意层次,又注意火候。
除此之外,臣下再无其他的能耐了。
”辽圣宗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这炒的哪里是什么毛栗子,分明是在教寡人如何治国啊!”后来,辽圣宗就把萧朴调到自己身边,发现他处理事情,无论大小都能做得恰到好处,不久就把他升到了宰相的位置。
萧朴的比喻,犹如一盏闪耀着光辉的智慧之灯,表面上是说自己只学会了炒毛栗子,可“炒毛栗子”的哲学中,却深藏着治国的.真谛。
历史人物的小故事大全

历史人物的小故事大全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现代历史教学中,需要年轻的教学方式,而一直作为传授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历史故事,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便承担着传播年轻教学方式的使命。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人物的小故事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历史人物的小故事篇一:孔明计克陈仓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
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
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
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
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
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历史人物的小故事篇二:诸葛亮七擒孟获公元220xx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
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
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
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
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
诸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所以我被打败了,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中国历史人物好玩故事1扫帚星据封神榜一书记载,姜子牙在玉虚元始天尊门下修道四十年,因生来身命薄,与仙佛无缘,仙道难成,只能转求人间富贵,於是奉天尊令谕下山辅佐文王,并代封三教三百六十五位正神。
姜子牙下山时,已届七十二高龄,由於举目无亲,便前往朝歌投靠结义兄弟宋异仁,并由宋异人说合姻缘,取马家庄马洪六十八岁的的女儿为妻,诗云:「离却昆仑到帝邦,子牙今日娶妻房,六十八岁黄花女,七十有二做新郎」。
婚後马氏屡次强迫子牙做生意营生,而子牙无论从事任何行业,每做每亏都还是一事无成。
马氏眼见富贵无望,於是硬逼子牙离婚,子牙请求不成,只得立下休书,并感叹说道:「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由自可,最毒妇人心」。
後来子牙辅佐周武王成就王业後,就在封神台上大封三山五岳及群星列宿众神,其中马氏封为扫帚星。
今人以扫帚星形容女子命格不好,会使人霉运连连。
早年姜子牙不擅长挣钱养家,常常做亏本生意,他的老婆马夫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离他而去了,等到后来姜子牙封神之时,马夫人心生愧疚,遂自缢而亡,一道灵魂往封神台飞去,后封神时姜子牙的老婆马夫人被封为扫帚星。
中国历史人物好玩故事2半子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
其实不用我多作解释,大家应当也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
但是这个词语,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因他而生想来大家就不知道了。
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世家琅琊王氏,在朝廷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之职。
但他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艺术上。
王羲之书法出众,有“书圣之称”,其所写《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据传当时晋帝到北郊祭祀,命王羲之将祝词写在木板上,再拿去让工人雕刻。
工人将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觉王羲之书法墨迹始终浸到木板里面去了。
始终削了有三分的深度,才算见了底。
王羲之笔力雄劲,以致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半子快婿中的“婿”,那么“半子”和“快”又指什么呢?这还要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东晋重臣郗鉴有个女儿,名叫郗璇,年方二八已是到了婚嫁的年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三篇】
导读:本文中国历史人物有趣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渐离故事】
荆轲刺秦王,失败身死。
没有一个人能懂荆轲,也没有一个人敢为荆轲复仇。
就连当初任用荆轲的太子丹,最后也被自己的父亲处死献于秦。
历只有一人,记得荆轲,懂得荆轲,敢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顾性命为荆轲复仇,那就是高渐离。
高渐离这个名字到了今日,为人所熟知更多的因为热门手游《王者荣耀》有这样一个英雄。
大家只知道高渐离是个弹着琴的法师,输出还不错,却不知道历的高渐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说实话,挺遗憾的。
高渐离是战国时期燕国人,是位琴师同时也是位刺客。
不过高渐离这个刺客比较特殊,因为在史记中刺杀秦王的刺客中,只有高渐离这一例,不为权势也不为权贵驱使,仅仅是为了给好友荆轲复仇而行刺。
高渐离敢于舍弃性命复仇,就可以得知与荆轲感情有多深厚了。
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颇有些“好基友,一生一起走”的意思。
荆轲刚到燕地之时,结交了善于击筑(古代弦乐器,颈细肩园,中空,十三弦)的高渐离。
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知己。
据说荆轲嗜好喝酒,有一天与高渐离连同狗屠在燕市喝酒。
酒至酣处,高渐离击筑,而荆轲也站起来高歌和之。
两人相视一笑,快乐无比,一会儿又相对哭泣流泪,旁若无人。
他们一定是知己,知道对方的喜悦,也知道对方的伤心,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鸣。
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加快,燕已经无法抗衡,最终太子丹找到了荆轲,请求他前往刺杀秦王。
荆轲既然是太子宾客,受太子恩惠,没有不答应的。
当荆轲前往刺秦之时,太子丹并知道此事的宾客都来到易水边相送。
高渐离也来了,他击筑为荆轲送行,荆轲再次高声以和。
也许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了,荆轲的歌声直入人心,悲壮无比。
在座的士子都相顾垂泪,后又上前一步高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伴随着歌声相送,荆轲乘车离去,再没有回过头。
荆轲刺秦王失败,荆轲死,而燕国也开始承受秦王的怒火。
燕王喜为了保全国家,杀掉太子丹请求秦王息怒。
但是秦王根本没有停止的意思,“诏王翦军以伐燕”。
用了五年的时间灭掉燕国,俘虏燕王喜。
太子丹的宾客和荆轲的朋友,都被秦王驱逐斩杀。
高渐离隐姓埋名,成为一名酒保,到宋子家工作。
当时宴会击筑是常事,高渐离听到宴会的击筑声,最终没有忍住指点。
高渐离一看就是懂音乐的人,于是侍从告知宋子。
宋子命高渐离
前来击筑,一座称善,赐酒。
高渐离知道自己隐瞒不下去了,于是“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
宋子有一个十分善击筑的宾客,不知道怎么传到秦王耳中。
秦王命高渐离来击筑,有人认出了他。
秦王知道他是荆轲的好友,害怕他为荆轲复仇,于是虽然让他为自己击筑,却也命人戳瞎了高渐离的双眼。
高渐离瞎了眼击筑,仍然满座皆惊。
因为他没有其他动作,渐渐的能在靠近秦王的位置上演奏。
等到时机成熟之时,他在筑中灌满铅,在秦王赏乐之时,拿起筑直击秦王头颅。
高渐离最后当然失败了,而他自己也丢了性命。
但是这种不为名利权贵,只为好友复仇的“义”,仍然让人佩服。
【李泰宠冠诸王】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史载宠冠诸王,大意是说李泰在所有儿子中是唐太宗宠爱的。
能让史官说出这番话,还记录下来,那么李泰的受宠应该就是实打实的了。
那么李泰到底有多受宠呢?
在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渊封为卫王,承李元霸之位。
李世民继位之后,年仅9岁的李泰改封越王,此后开始了他宠冠诸王的人生。
李泰年长,按照规矩是要前往封地的。
但是因为李世民舍不得这个儿子,所以李泰一直留在京中。
而李泰并不是白身,不仅身在王位,并且身上扛了很多头衔,全都是实权在握的官职。
有了官职是不是要去任地了,但是李世民却还让李泰不之官。
也就是说虽然身在官位手握大权,却不用前去任地。
李泰不去任地,唐太宗就下令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除此之外,还有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也被唐太宗赐给了李泰。
据说李世民一天没有见到李泰都想念的很,每天都会召见李泰。
如果因为有事儿不能见面,也会让专门驯良的一只叫“将军”的白鹘送信,一天要往返数次。
李泰生的有点胖,让唐太宗有些担心。
但是他的担心和一般父母的担心不同,别的父母可能会担心肥胖影响身材体格。
而李世民是担心自己的儿子走路太累,上朝太累,所以为此下令允许李泰乘小轿子上朝。
李泰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受宠,而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对待。
四岁的时候李欣便被接到宫中教养,被养在长孙皇后身边。
长孙皇后待他犹如亲子,一直等到弱冠之年才去了封地。
李世民还曾经多次为了李泰和他重视的大臣对上,其中就包括魏征和房玄龄等人。
据说与魏征、房玄龄等不合的官员,上报唐太宗,说魏征和房玄龄经常私下谈论李泰的不是。
李世民听了之后,当即大怒,丝毫怀疑也无,直接让人将为魏征
等宣进宫中。
也不听魏征等人的说法,抢先就对两人一阵痛骂。
李泰受宠,宠俸优渥,就连朝中大臣都看不过去了。
曾经多次上谏,请求唐太宗不要过度。
但是却唐太宗却都置之不理,该如何宠李泰就如何宠。
而唐太宗赐给李泰的东西之中,经常会有许多连太子也不能使用的东西,这些都被太子李承乾看在眼里。
李泰因为唐太宗的过度宠爱,生出错觉。
认为只要除掉自己占了太子之位的兄长,那么自己就一定是下一任储君。
所以此后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对上,以至于演变成兄弟相争。
最后将李承乾逼上谋反,失去太子之位。
其实李承乾也是唐太宗宠爱的儿子,并且程度不下李泰。
但是唐太宗对两人的宠爱却有所不同,李承乾因为是帝国未来继承人,所以李世民注重教育和培养。
但是李泰却只是一位王爷,以后不继承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就当作普通孩子宠爱。
有什么好东西都想到给他,不怕他学坏。
李世民绝对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宠爱的儿子们会因为帝宠,而闹翻以至走上绝路。
【王羲之趣味小故事】
东床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
其实不用小编多作解释,大家应该也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
但是这个词语,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因他而生想来大家就不知道了。
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世家琅琊王氏,在朝廷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之职。
但他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艺术上。
王羲之书法出众,有“书圣之称”,其所写《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据传当初晋帝到北郊祭祀,命王羲之将祝词写在木板上,再拿去让工人雕刻。
工人将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书法墨迹一直浸到木板里面去了。
一直削了有三分的深度,才算见了底。
王羲之笔力雄劲,以致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床快婿中的“婿”,那么“东床”和“快”又指什么呢?这还要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东晋重臣郗鉴有个女儿,名叫郗璇,年方二八已是到了婚嫁的年龄。
郗鉴自然要考虑给自己的女儿,择一位上好佳婿。
郗鉴与王导同朝为官,感情不错,又听人说琅琊王氏的子弟,个个生得丰神俊郎,才华横溢。
与其找些不知根底的人家,不如与王导结亲。
郗鉴将自己的想法给王导说了,王导听了也十分干脆。
他直接对郗鉴说:“那好啊,我家子弟甚多,您抽空到家里来看看。
若是您相中了哪个,不管是谁,我都是同意的。
”
别看王导说的好像不把自己子弟当回事儿,但正是这种随便人选的态度,可见其子弟都是出众之辈,不丢人。
郗鉴听了王导的话,没多久就让管家带上礼物上门,先来打听打听消息。
而这边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个个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
管家看来看去,觉得王府的确子弟出众,个个都是青年才俊。
但要说一眼惊艳,当即想让人定下来的那也没有。
于是管家就说,没有别的人了吗?
王府管家一看,人数还真少了一人,便是王羲之。
王府管家带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看见靠东墙的床上躺着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
原来王羲之回府半路上赏玩了东汉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早忘了还有相亲这么回事儿了。
回府之后,又因为天气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的喝茶。
管家见王羲之安然自若的躺在床上,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心中十分惊讶,暗自留了心。
等回到太尉府之后,郗鉴询问结果。
管家说:“王家年轻公子二十多人,听说您觅婿后,都争相恐后。
但唯有东床上有一位公子,对此事无动于衷,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
郗鉴听了后笑道:“我要找的女婿正该是这样的人,走,快带我去看看。
”
郗鉴来到王府,见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
他十分满意,当场就下了聘礼,择王羲之为婿。
这“东床”指的是王羲之躺的床,而“快”则说郗鉴定下王羲之的速度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