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

合集下载

全记录:仲景名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要点!

全记录:仲景名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要点!

全记录:仲景名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要点!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0首,其中经方及其变方高达21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经方在中医临床中重要地位。

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经方被严重忽略,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

本人有一个初步设想,欲挑选临床的常用50首经方来讲解,理论结合临床,力图做到通俗易懂。

如果能够把这50首经方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于临床,这个医生已经很了不得了!中医的学习并不难,中医其实是非常大众化、生活化的东西,坚决反对神话中医!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经方学苑>姊妹号<杏林明医>正式开通,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每天一期,助力中医人的成长!)临床该如何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呢?赶快看看!1方证、病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经过发汗复下等法治疗后,致表证已罢,邪入少阳,其往来寒热,胸胁满,心烦,是少阳柴胡证。

惟少阳证候一般是胸胁满,呕而不渴,小便自可。

今胸胁滿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当是少阳病兼水饮内结,又与纯属少阳者有所不同,因少阳主手足少阳两经及胆与三焦两腑。

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每可导致三焦决渎功能失常,故水饮留结于中则胸胁满微结。

水道失于通调,阳气不得宣化,因而小便不利,为渴。

胃气尚和,所以不呕。

但头汗出,亦是少阳枢机不利,水道不畅,阴郁不能宣达于全身,而反蒸腾于上部所致。

临床辩证要点是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口渴,小便不利,不眠,苔白脉弦。

[方证辨析]“胸胁满微结”是邪结少阳而兼水饮内停,应与结胸证作出鉴别。

其鉴别点在于:二者均有胸胁满胀,支结,心烦,头汗出等证。

但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属邪结少阳,水饮不化,故胀满支结重在两胁,兼及胸下,且伴有往来寒热的半表半里证;而结胸证是水热互结,支结硬满重在心下胃口,所谓“心下痛,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吴清流用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胆胀案

【吴清流用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胆胀案

【吴清流用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胆胀案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胆胀案
作者:吴清流/福建省晋江市方寸中医门诊部
57岁女性患者,2022年9月20日初诊。

体貌:体形偏瘦,眼袋明显,三角眼,高颧骨,疲劳状。

主诉:右胁部疼痛半年余。

病史:右胁部疼痛,劳累后加重,晨起口苦口干,胃部反酸,寐欠,神疲,小便频少,大便偏软;糖尿病史多年,规律服用血糖药,近期空腹血糖8.2mmol/L;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

查体:舌质红,剥苔,脉沉弦。

诊断:胆胀,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处方:柴胡20g、黄芩15g、天花粉20g、牡蛎10g、桂枝15g、干姜10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日三服。

2022年9月28日第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右胁肋部疼痛减轻6成左右,疲劳感改善,口干口苦减轻,血糖降至6.4mmol/L,西药已停,胃部仍反酸,守原方,改牡蛎为煅牡蛎,10剂。

2022年10月10日第三诊:患者诉服药后右胁肋部疼痛基本好缓解,疲劳状态较前得到很大改善,口干口苦轻微,血糖稳定6.4mmol/L左右,睡眠好转,小便较前通畅,大便正常,胃部反酸减,守方煅牡蛎加量至15g,续服10剂巩固。

用药前后舌像对比如图:
按: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病理为“胆热脾寒”,适用于表现疲劳的病症,“黄煌经方”常用于“餐馆女老板综合征”。

患者呈疲劳状,胁部疼痛,口苦口干,寐欠,胃部反酸不适,小便频少,大便软,临床按“黄煌经方”的“方—人—病”方证思路,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故收良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 3例江苏省中医院(210029) 史锁芳指导李石青[提要]应用仲景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总有效率为90〃1% 。

本方具有温脾和中、利胆化湿作用,适合于慢性胆囊炎具有脾土虚寒、胆郁湿阻的病理机制者。

自1986年以来,笔者应用仲景之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主方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兹作初步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33例中门诊16例,急诊儿例,住院病人6例;男性10例,女性23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33岁,其中45~60岁之间居多;病程1~5年9例,6~10年16例,超过10年有8例;发作次数最多达儿次(包括术后发作者)。

2 病例选择有上腹部胀痛及消化不良症状,且呈反复发作者,②本组病例选择符合下列条件:①全部病例均经B型超声波或胆囊造影检查确诊。

根据病史、体征、放射学、B型超声波检查:属于慢性胆囊炎17例(其中11例属急性发作表现);合并胆石症9例;胆囊炎或胆石症术后感染5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

临床症状:右上腹部胀满或疼痛33例次,向腰背部放射疼痛27例次;恶心呕吐28例次;口干口苦28例次;嗳气纳呆27例次;畏寒乏力3O例次;伴头痛或失眠26例次,有头汗或上半身出汗、盗汗27例次;大便稀溏23例次,大便不调(或干或稀) 5例次,大便干结5例;舌质淡嫩24例次,舌质胖或有齿印16例,舌质偏红3例,舌苔薄或白腻17例,舌苔薄黄或黄腻16例。

查体:巩膜轻度黄染5例,胆囊区有压痛、墨菲氏征阳性33例。

血白分:>16×10。

/L 3例;1O~16×10。

/L20例;<10×10。

/L10例。

来诊前用过抗生素及解痉剂而症情未能缓解者15例次。

3 治疗方法基本方:柴胡10~15克,桂枝6~10克,干姜5克,黄芩6~12克,栝萎根10大便秘结去桂枝、~15克,生牡蛎15~30克(先煎),炙甘草3~5克。

【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慢性胆囊炎】

【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慢性胆囊炎】

【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慢性胆囊炎】女患,56岁,1990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从北方迁居四川不久,即感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自忖为“水十不服”而就医。

医曰“蜀多雨湿,挟风寒而成痹,所以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者,脾为湿困也”。

初用羌活胜湿汤、五积散等,肩背酸痛如故。

继投一加减正气散、五苓散、推气散、小陷胸汤加郁金、降香等,纳差体倦依然。

近2年间继服药百余剂而乏效,已失去治疗信心。

刻诊:面色青黄带晦暗(山根之下两侧尤显),神倦乏力,短气懒言;肩背酸痛,右侧为甚;右胁隐痛,胃脘满闷,小腹膜胀,纳差,厌油腻,口干苦,大便微溏。

舌质稍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濡。

考虑为肝郁胆热,脾虚胃寒,夹气滞湿阻。

治宜疏肝清胆,健脾温胃,行气化湿。

予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柴胡15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2g,甘草3g,生姜5g,桂枝10g,白芍12g,干姜5g,生牡蛎30g,天花粉12g,姜黄10g。

2剂。

嘱其戒除忧思恼怒,勿食油腻、生冷食物;并告曰:以西医辨病论之,其病灶可能在胆囊,建议做胆囊造影以确诊。

二诊:服药后右胁隐痛、胃脘满闷、小腹膜胀、纳差等症稍有减轻。

旋即做胆囊造影。

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息肉。

因叹服诊断正确,治疗信心陡增。

续上方加乌梅20g,威灵仙10g,僵蚕6g,地龙6g(后2味烘熟轧细吞服)。

三诊:服药6剂,右胁隐痛,,胃腔满闷、小腹膑胀基本消失,肩背酸痛显著减轻,纳开,大便成形,舌象正常,脉弦缓。

上方去桂枝、干姜、生牡蛎、天花粉,加黄芪30g,陈皮10g。

效果:服三诊方45剂,一切症状消失,面色较红润,若无病之象。

随访1年未复发。

【实习生甲】本例患者到底痊愈没有?我指的是胆囊的炎症、息肉均消失,胆囊形态恢复正常。

【进修生甲】本例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息肉患者,因其自觉症状较多,难分主次,不容易抓住主症,从而给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前医先以肩背酸痛为主症,诊为风寒湿痹,用疏风散寒除湿之方;复以纳差体倦为主症,诊为“脾为湿困”,投醒脾利湿,行气化痰之剂,间断服药近2年,均乏效验。

柴胡桂枝干姜汤对于肝胆大有裨益,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柴胡桂枝干姜汤对于肝胆大有裨益,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柴胡桂枝干姜汤对于肝胆大有裨益,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柴胡桂枝干姜汤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证见胁痛、腹胀、便溏、泄泻、口干者,往往有效。

若糖尿病见有少阳病证者,本方也极合拍。

最初人们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来治疗肝炎腹胀。

肝炎病人,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热毒未清,而脾阳已伤,出现肝胆有热,脾胃有寒的胆热脾寒证。

临床不但可见肝区不适,口苦纳差的肝胆热郁、气机不疏之证,且常常见到腹胀便溏的脾胃虚寒证。

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加之脾虚不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故以腹胀殊甚。

又因太阴虚寒,故腹胀多于夜间发作或加重。

此时治疗,但清热则脾阳更伤,温脾阳则又恐助热生毒,加重肝炎症状。

一般来说,只要符合胆热脾寒的病机,无论何病,用之皆效。

如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往往大便时溏时干,或者数日不大便、或者连续数日大便日数次而泻下不止,治疗极难。

用此方治疗则能够调理肝胆肠胃之功能,并用天花粉生津止渴,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或者口渴口苦便溏者,正相合拍。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应用二则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应用二则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应用二则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汤剂,由柴胡、白芍、半夏、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

它具有疏肝解郁、燥湿化痰的功效,对于治疗肝胆湿热、气滞血瘀等病症有较好的效果。

以下将介绍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两个临床应用。

1. 治疗肝胆湿热症状柴胡桂枝干姜汤对于肝胆湿热症状的治疗有明显效果。

肝胆湿热是指肝胆功能失调,湿热内蕴,常见症状包括头晕目眩、口苦口干、尿黄便秘、胁肋胀痛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中的柴胡、白芍、半夏等药材能够疏肝解郁,开窍醒脑,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而桂枝干姜则能够燥湿化痰,祛除湿热。

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调和肝胆,清热利湿,有效缓解肝胆湿热症状。

临床上,柴胡桂枝干姜汤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管炎等肝胆湿热症状明显的患者。

慢性肝炎患者常出现口苦口干、头晕目眩等症状,此时可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治疗。

胆囊炎、胆管炎患者也常有黄疸、胁肋胀痛等肝胆湿热的表现,柴胡桂枝干姜汤同样可用于治疗。

2. 缓解气滞血瘀症状柴胡桂枝干姜汤还可用于缓解气滞血瘀症状。

气滞血瘀是指气血不畅通,气滞而血瘀,常见症状包括胸闷、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中的柴胡、半夏、生姜等药材能够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有助于缓解气滞血瘀症状。

临床上,柴胡桂枝干姜汤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气滞血瘀症状明显的妇女。

有些女性常出现经行不畅、经前乳房胀痛等症状,此时可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治疗。

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乳腺增生、乳腺囊肿等疾病,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一种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的中药汤剂。

它适用于肝胆湿热症状明显的患者,以及气滞血瘀症状明显的妇女。

临床应用时仍需根据具体病情综合斟酌,遵医嘱合理用药。

经方医案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胃炎

经方医案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胃炎

经方医案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后者黏膜肠上皮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一般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时作、嗳气、少数有食欲不振、恶心等。

与中医学中的胃脘痛、痞满、吐酸、嘈杂等症相关。

中医认为该病多由外邪犯胃、饮食失调、情志内伤、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脾胃虚弱、运化失调等因素所致。

中医疗效确切,现分享我一医案:王某某,女,52岁。

2021年6月9日初诊。

患者体形偏胖,胃脘胀满五年余。

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曾服用奥美拉唑、吗丁啉等药,无效。

亦曾服用理气除满、温胃散寒、清热化湿等中药,服热药后头晕耳鸣,服凉药后胃部凉感加剧,由此对中医治疗亦失望日久。

刻下:上腹部胀满,胸胁闷胀,喜叹息,烦躁易怒,口干不苦,胃部喜暖,阴雨天或食生冷食物后病情加重,睡眠差。

腹诊:右胸胁满硬不适感,胃脘无压疼。

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拟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20g,桂枝10g,牡蛎20g,附子6g,先煎半小时,干姜10g,枳壳20g,白术10g,甘草8g。

7剂,水煎服。

二诊:胃部胀满明显减轻,口干无,胃部觉温暖,其他症状亦有缓解。

前方再服7剂,遂愈。

体会:本患者上火下寒、胆热胃寒之证。

此种病例临床极为多见,寒热夹杂,虚实并见,治疗一旦有偏,即加重病情,为医者棘手,病家更是苦恼之至。

经方中有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不和、寒热夹杂的好方,但笔者体会半夏泻心汤用于热多寒少之胃病效果较好,而对于寒多热少之证则效差。

然柴胡桂枝干姜汤不仅有清上热、除下寒之功,还有疏肝解郁之效,即病在半表半里的少阳寒证,因此更适用于寒多热少的胃病。

刘保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2则

刘保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2则

刘保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2则作者/刘洪敏,曹丽静刘保和为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河北省名中医,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五十余年。

擅长运用抓主症和腹诊诊治各种疑难杂病,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各种疾病,或单方或合方,信手拈来,效如桴鼓。

笔者有幸拜师学习,获益良多,现选刘保和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医案2 则介绍如下。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刘保和教授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中几个寒温并用的方剂之一,提示病邪正由少阳转入太阴。

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

方中柴胡、黄芩同用,解除少阳之邪;瓜蒌根、牡蛎并用,逐饮解结;桂枝、干姜、炙甘草合用,振奋中阳,温化寒邪。

刘保和教授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腹诊主症是:敲击右胠胁牵引右侧腹哀穴处痛,此穴正当右乳中线与右胁肋下缘的交叉点处,刘保和教授称其为“柴桂姜处”。

此为本方必备主症。

根据腹诊特点使用本方,疗效显著。

例1:邱某,女,42 岁,2016 年4 月19 日初诊。

4 年前,因丈夫生气后第2 天突然出现胸闷、心悸、恐惧、呼吸困难,有濒死感,血压升高为160/100 mm Hg (1 mm Hg≈0.133 kPa),于河北省某医院诊断为焦虑症,经西药对症治疗后缓解。

2015 年3月停药,同年8 月又出现胸闷、心悸、乏力,在石家庄巿多家医院治疗无效。

诊见:胸闷,心悸,乏力,夜寐差,多做恶梦,醒后觉周身沉重,活动后减轻,易怒,右乳房疼痛,饭后偶有腹胀。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腹诊:脐中压痛甚于脐上,敲右胠胁引“柴桂姜处”痛。

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处方:柴胡、桂枝、干姜、黄芩各6 g,炙甘草4 g,天花粉、生牡蛎(先煎)各20 g。

7 剂,每天1 剂,水煎,分早、晚2 次温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 3例
江苏省中医院(210029) 史锁芳
指导李石青
[提要]应用仲景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总有效率为90〃1% 。

本方具有温脾和中、利胆化湿作用,适合于慢性胆囊炎具有脾土虚寒、胆郁湿阻的病理机制者。

自1986年以来,笔者应用仲景之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主方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兹作初步小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33例中门诊16例,急诊儿例,住院病人6例;男性10例,女性23例;年龄
最大69岁,最小33岁,其中45~60岁之间居多;病程1~5年9例,6~10年16例,超过10年有8例;发作次数最多达儿次(包括术后发作者)。

2 病例选择
有上腹部胀痛及消化不良症状,且呈反复发作者,②本组病例选择符合下列条件:①
全部病例均经B型超声波或胆囊造影检查确诊。

根据病史、体征、放射学、B
型超声波检查:属于慢性胆囊炎17例(其中11例属急性发作表现);合并胆石症
9例;胆囊炎或胆石症术后感染5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

临床症状:右上腹部胀满或疼痛33例次,向腰背部放射疼痛27例次;恶心呕吐28例次;口干口苦28例次;嗳气纳呆27例次;畏寒乏力3O例次;伴头痛
或失眠26例次,有头汗或上半身出汗、盗汗27例次;大便稀溏23例次,大便不调(或干或稀) 5例次,大便干结5例;舌质淡嫩24例次,舌质胖或有齿印16例,舌质偏红3例,舌苔薄或白腻17例,舌苔薄黄或黄腻16例。

查体:巩膜轻度黄染5例,胆囊区有压痛、墨菲氏征阳性33例。

血白分:>16×10。

/L 3例;1O~16×10。

/L20例;<10×10。

/L10例。

来诊前用过抗生素及解痉剂而症情未能缓解者15例次。

3 治疗方法
基本方:柴胡10~15克,桂枝6~10克,干姜5克,黄芩6~12克,栝萎根10
大便秘结去桂枝、~15克,生牡蛎15~30克(先煎),炙甘草3~5克。

主要加减:①
减牡蛎为10克,若脾虚加白术45克;若胆经湿热便秘加生大黄6~10克,并
湿热甚,舌苔黄
痛剧加桃仁、川楝子、玄胡各10克。


易栝蒌根为全瓜蒌15克。


腻,去甘草,加茵陈15~30克,藿香10克,滑石12克(包) ,大金钱草30克。

④头昏,舌质淡加党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

服法:早晚空腹温服,日1剂,连服2O天为1疗程。

一般服用2个疗程进行统计治疗期间忌食油腻、生冷及辛辣之品。

4 治疗结果
近愈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经B超检查或胆囊造影证实胆囊大小正常、炎性①
病变明显改善或消失,随访2年无发作)计10例。

②显效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经B超检查或胆囊造影证实胆囊大小正常、病理改变有所改善,随访1年无发作)计15例。

③有效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B超检查或胆囊造影示胆囊病理改变无明显改善,随访1年偶有发作) 5例。

④无效者(治疗2个疗程,病情仍无改善) 3例。

总有效率为9O〃1%。

5 典型病例
房× ×,女,55岁,已婚,干部。

1989年1 0月17日初诊。

主诉:右上腹部阵发性胀痛4年,加重1月余。

患者1966年曾行子宫肌瘤手术。

1986年起即反复发作右上腹部疼痛,且均与进食油腻有关。

兹又因食烤鸭于9月1015夜突发右上腹部胀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怕冷。

急送本院急诊,体温;T 38〃6℃。

B超示:“胆囊边缘模糊毛糙,透声差,胆囊增大(约9〃2×4〃5cm),腔内充满增强光团,其中一枚1〃3×1〃1cm伴声影”。

诊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 ,予消炎(庆大霉素24万静滴、氟哌酸0〃2g,3/15口服)、解痉(654— 2 10mg肌注、MgSO…10ml静滴),同时服用大柴胡汤清肝利胆等处理,热退症缓,但屡有反复。

来诊时,患者神清,精神疲乏,面色咣白少华,巩膜无黄染,血压(BP)18/11KPa,心肺无异常,腹软,胆囊区有明显压痛,墨菲氏征(+),血象:W BC10〃1×10。

/L,N86,L24%。

肝功:黄疸指数6 ,麝浊< 6 、锌浊<12 、AKP 70 /LSGPT< 40 、丫一GT< 50 ;血脂:TG4〃7mmol/L、TC 2〃42mmol/L。

刻诊:右胁隐隐胀痛、牵及右背部,夜间为甚,脘痞腹胀,畏寒乏力,口干口苦,不思饮水,纳呆寐差,左半侧头痛,汗多,小溲发黄,大便稀溏15行3~5次。

舌质淡嫩有齿印、苔根薄黄腻,脉细小弦。

辨证分析:患者曾行手术,正气已虚,复用大柴胡汤通腑疏利,屡攻其下,虚者益虚,中阳衰微,脾土受伤,湿热留恋,形成邪郁少阳、胆热脾寒之证。

故治宜温运和解,取柴胡桂枝于姜汤化裁:
炒柴胡6克,黄芩1O克,桂枝6克,干姜5克,生牡蛎20克(先煎),天花粉10克,茵陈l2克,藿香、茯苓各10克,滑石12克(包),通草3克。

5剂。

10月22日二诊:药服3剂,胁痛即除,胃纳亦香,大便日1行、质仍软;5剂尽服,诸症均缓,精神亦较振奋。

又予前方出入,加党参、麦芽各12克,炒当归10克,川芎6克等治疗26天。

复查血象正常。

B超:胆囊大小巳正常,炎性病变也有改善。

后又以上方参合归芍六君意制成丸药巩固。

随访年余未有发作。

6 讨论与体会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最常见的胆囊疾病。

急性发病阶段,每因湿热壅阻,气机郁滞,导致胆汁疏泄失常,清腑失于通降而出现寒热往来,胁腹胀痛,恶心呕吐,纳呆口苦,或有黄疸等少阳不和、胆经郁热证候,临床多从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辈疏利肝胆,通腑攻下等法治疗。

然而,由于禀赋强弱不一,体质阴阳有别,感邪各有轻重,胆囊炎就会有热化、湿化及寒化等不同转归。

尤其对于慢性久发、缠绵难愈的慢性胆囊炎,寒化湿化倾向更为多见。

本组33例中辨证属脾寒胆郁者24例,占72〃7%;脾虚湿阻胆热型4例,两型计占84〃8%。

据临床观察,
形成少阳寒化证之因约有四端:①
素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15久湿从寒化;②年老体弱,久治不愈,阳气受损;③手术以后,气血耗伤,实易转虚;④治不得法,如清热攻下,而失于温运化湿,或久服苦寒,阳气15损,寒从中生。

此时病情多缠绵,症状多有:胁痛隐隐,畏寒乏力,或寒多热少,不耐劳作,口淡乏味,纳杲便溏,肢冷出汗,面色咣白,舌质淡嫩等。

此种症情,不可死守“炎症”而过用苦寒疏利等套法,而应温清并用,虚实兼顾。

否则,势必徒伤脾阳,“虚者益虚”,实者更实,甚至湿热内陷变生它证而致偾事。

仲景之柴胡桂枝于姜汤乃变少阳正治为太(阴)少(阳)同治。

方中柴、芩和解少阳,清肝利胆;桂枝、干姜振奋中阳,化湿和中;其中桂枝(小量)又能“疏肝达郁”(张锡钝语),干姜“味辛而气热,其用有二,一以辛散胸胁之微结,一以热济黄芩栝萎根之苦寒” (汪苓友语)。

花粉、牡蛎为伍,既可入阴分以升津液,又能软坚逐饮,用治水饮内结之口渴尤佳;炙草调和药性,健脾益气。

诸药合用,温而不助胆热,寒而不伤脾阳,熔温脾化湿、利胆和中于一炉,俾脾土健运,气机升降有序,疏泄斡旋有度,以复胆腑通降之性。

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益气健脾温药如党参、黄芪、桂枝、干姜等有明显地调节胆囊功能。

证之临床,此方诚为慢性胆囊炎表现少阳违和、湿胜阳微变局之的对效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