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半夏厚朴汤治愈噎嗝

合集下载

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与作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配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与作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配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与作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配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汤品,因其药用价值高,所以受消费者的喜欢。

现在很多人都会在家里自己配置一些药用于养生治病。

那么柴胡桂枝干姜汤到底是怎么配置的呢?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与作用1、腹胀(慢性乙型肝炎)柴胡16克,桂枝1O克,干姜12克,牡蛎30克(先煎),花粉10克,黄芩4克,炙甘草1O克。

此方仅服1剂,则夜晚腹胀减半,3剂后腹胀全消,而下利亦止。

按语:在乙肝等慢性肝胆病疾患中,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脾气虚寒的情况。

此时用本方疏利肝胆,兼温太阴虚寒正为相宜。

本方的黄芩用量要少,干姜的剂量稍大。

尿少加茯苓,体虚加党参,此方为治疗肝炎疾患的常用之方。

2、胃脘痛(胃下垂)柴胡10克,黄芩6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牡蛎12克,天花粉12克,茯苓1O克。

上方共进3剂,胃痛已减,El 臭已愈,但出现腹中雷鸣。

此为肝郁渐疏,脾气已运,上方加黄芪12克,服1O剂,诸证果愈。

按语:口臭、口干、心烦、舌边尖红,肝胆有热也;神疲纳呆,大便时溏,脉细无力,脾寒也。

胆热脾寒,气机不利,津凝不滋,则胃脘疼痛,且有振水音。

治宜清利肝胆,温脾化饮,本方正与之相合,加茯苓者,以加强化饮利湿之功。

3、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柴胡、桂枝、半夏、栝蒌仁(打碎)、枳壳、花粉各9克,生牡蛎(扪卒)12克,黄芩、炙甘草各6克,干姜4.5克。

三剂,水煎服。

按语:本案咳嗽乃肝、脾、肺三脏同时受累,然其本在肝、脾,其标在肺。

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使肝郁得舒,脾湿得化,肺气复其清肃,咳嗽痊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配方来源:《伤寒论》。

原方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组成: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9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甘草6克(炙)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什么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由柴胡、桂枝、干姜、栝楼根、黄芩、牡蛎(熬)、炙甘草组成,味辛,微苦。

中医十大类方之--柴胡桂枝干姜汤

中医十大类方之--柴胡桂枝干姜汤

中医十大类方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20g)桂枝三两(15g) 干姜二两(10g) 黄芩三两(15g) 瓜蒌根四两(20g) 牡蛎二两(10g) 甘草二两(10g)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复服汗出便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柴胡类方中的安定剂及精神疲劳恢复剂,日本汉方家细野史郎的《汉方医学十讲》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适合于疲劳性的精神症状,女性多见此证。

例如有客人时或外出时,精神颇饱满,迎接热情,但过后即疲劳感,情绪低落。

这些类型的患者,常可出现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细野氏所说的这种体质类型属于“柴胡体质”,即情绪的波动非常大。

过度的紧张,饮食不调,加上连续的体力劳动及过多出汗的刺激下,容易形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是柴胡类方中的调和剂,适用于寒热虚实燥湿相互交错混杂的状态。

从方剂配伍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全方有三个组合:第一,有柴胡,干姜,黄芩主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清热,是解郁;第二,有桂枝,干姜,甘草主治心动悸而下利,是温中,是通阳;第三,用牡蛎,瓜蒌根治惊悸,口渴而胸胁痞硬,是润燥,是散结。

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第147条)。

这些患者本来体质壮实,病伤寒发热,已经服用过发汗药和泻下药,患者的体力已经有些受伤,所以食欲不振,口舌干燥,而且还在出汗,以头部从出汗为多,也有可能还在腹泻,但是原来的发热还在持续,还有胸闷胁痛,或者在腋下腹股沟沟有结节;患者还容易惊悸,睡眠也不好。

但总体状况还是比较好,没有人参证,也没有附子证,也没有大黄证。

这种状态不能发汗,也不能攻下,也不能温补,只能调和。

调和之中,既要调气解郁消热,也要调神定惊除烦,既要温中调和胃肠,也要止渴生津。

这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功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如下:1:往来寒热;2:胸胁满微结,或胸闷咳嗽,或胸骨痛;3:大便不成形或腹泻,食欲不振;4:口干,心烦,易惊,胸腹动悸;5:舌苔白厚或干腻。

胡希恕: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运用

胡希恕: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运用

胡希恕: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运用“凡久病津液不足,有柴胡证,疲乏无力而渴者,概属本方证。

慢性病口渴,疲乏甚,小便不利者,常用本方。

”文/陈雁黎一、方剂柴胡24g,桂枝9g,干姜6g,黄芩9g,天花粉12g,牡蛎12〜15g,甘草6g。

自如租房不必押一付三广告水煎600mL,分3次服。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7)“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二、方解此亦以柴胡为主药的制剂,但无半夏,不治呕,有瓜蒌根、牡蛎则润燥止渴,桂枝则治冲气。

故治柴胡证津液枯燥,不呕而渴,心下微结,气上冲者。

展开剩余78%胡老讲:此微结既不似大陷胸汤证的结如石硬,亦不及大柴胡汤的心下急,而只是心下微有结滞感尔,本方治疗确有捷效。

我常用本方,深有体会。

凡久病津液不足,有柴胡证,疲乏无力而渴者,概属本方证。

慢性病口渴,疲乏甚,小便不利者,常用本方。

三、应用胡老临床常用本方与当归芍药散合方,屡起沉疴。

方用:柴胡24g,桂枝9g,干姜6g,瓜萎根12g,黄芩9g,牡蛎9g,炙甘草6g,白芍18g,当归9g,川芎9g,茯苓12g,白术10g,泽泻18g。

水煎400mL,日1剂,分2次服。

本合方适用于慢性肾炎、红斑狼疮、贫血病等,均有良效。

长久无名低烧,用之尤验。

屡用本方加吴茱萸治头痛剧烈的青光眼,得奇效。

慢性肝炎肝区痛可加王不留行,增加甘草用量。

肝功能不正常宜加丹参、茵陈。

胡老常讲,本方症见:肝区疼痛,肩背痛,腰酸,渴而不呕,小便不利,疲倦无力。

临床常配伍方剂:血虚浮肿合当归芍药散。

腹胀食欲不好合半夏厚朴汤。

小便不利,大便溏,小腹胀合五苓散。

浮肿或有汗合防己黄芪汤。

肝区痛明显或左侧少腹痛合桂枝茯苓丸。

肝区痛较轻或胸痛合旋覆花汤。

头痛,头晕,吐涎沫合吴茱萸汤。

四、医案李某,女,32岁,经两家医院确诊为红斑狼疮,因短期用激素治疗不效,经人介绍来诊。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三两(炙)此方为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大枣、生姜,加桂枝、花粉、干姜、牡蛎而成。

用桂枝解表寒,用花粉、黄芩清内郁之火,用干姜温中阳。

本方既具和解少阳之力,又有祛表寒与温肺胃之功。

【过敏性皮炎】张X,男。

48岁,工人,1973年5月7日初诊。

全身疹痒,抓破后流黄水已半月。

每于受凉受风后痒甚。

夜间加剧,影响睡眠。

检查:皮肤有抓痕和结痂,布满全身,划痕试验阳性,曾涂西药外用药和口服扑尔敏、维生素丙、钙片等无效。

并有口苦咽干,头晕目眩。

舌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痒证。

辨证:湿热蕴结表里。

治则:表里双解,祛湿解毒。

处方: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花粉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炙甘草6克,双花30克,连翘15克,黄连6克,黄柏9克,栀子9克,服三剂,症状消失。

【药物性皮炎】柳xx,男,32岁,工人,1975年6月20日初诊,全身皮肤发痒,起丘疹与水泡并流水已五天。

息者由于患关节炎服用阿斯匹林时间较长(已一月),引起全身皮肤发痒,起红色丘疹与水泡,四肢屈侧及面部校重。

面部浮肿,潮红。

怕冷,夜间剧痒,影响睡眠。

口苦咽干,头晕,恶心。

舌红苔白,脉弦。

中医诊断:痒证。

辨证:三焦不利,湿热蕴结。

治则;和解少阳,清热、解毒、利湿。

处方: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花粉12克,黄芩9克,生牡蛎6克,炙甘草6克,双花30克,连翘15克,黄连6克,黄柏9克,栀子9克,服二剂后,全身痒止,又服六剂,皮疹消退。

【急性扁桃腺炎】杨xx,男,15岁,学生,1976年8月3日初诊。

咽部痛、发烧已三天。

因感冒后引起发热恶寒,晚上体温39.6℃,白天在38℃左右。

现咽部甚痛,吞咽困难,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两胁胀满。

咽后壁发红充血,扁桃腺肿大,有白色脓点。

舌红苔白,脉弦数。

中医诊断:乳蛾。

辨证:表里不和,毒蕴于喉,治则:和解表里,解毒清咽。

中医临证20——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胸闷、气短、后背痛案

中医临证20——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胸闷、气短、后背痛案

中医临证20——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胸闷、气短、后背痛案李某,女,53岁。

初诊日期:2011年4月5日患者平素脾胃虚弱,近日出现胸闷、气短、后背痛,经人介绍前来中医调理。

刻下症见:口干,胸闷、气短,大便偏稀,2-3次/日,饮食稍凉则泄泻明显,时有腹胀,后背隐痛,纳可,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从太阴病提纲证可以看出,太阴病的主要判断标准为:腹胀满、腹泻,且病性为里虚寒。

里虚寒日久往往会传变至半表半里或表,若传至半表半里则为半表半里虚寒证即厥阴病,若传至表则为表阴证即少阴病。

半表半里为一特殊病位,既不在表又不在里,邪郁半表半里往往不能通过汗、吐、下等法祛邪,只能用和解法。

因此,半表半里虚寒往往会郁而化热,而成上热或微热(相当于《伤寒论》条文中的“阳微结”),形成上热下寒证或寒热错杂证,即厥阴病。

如《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患者亦是由于平素脾胃虚弱,里虚寒,后又因情绪急躁易怒、饮食辛辣,使里虚寒传至半表半里,形成胸胁满微结之半表半里虚寒证(上热下寒)即厥阴病,故可见口干、胸闷、气短、后背疼痛等上热证,以及大便质稀、腹胀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下寒证。

故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和解枢机、温化寒饮。

因患者腹胀满明显,加用陈皮、厚朴理气消胀。

大便偏稀,加用炮姜加强温中止泻之功。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厚朴、陈皮、炮姜:柴胡15,黄芩5,桂枝10,干姜10,天花粉15,生龙牡各15,炙甘草6,陈皮15,厚朴15,炮姜10.7剂,水煎服。

结果:大便偏稀明显好转,每日1-2次,后背疼痛及胸闷气短较前明显好转,纳可,眠可,诸症大减,后用上方调理2周,二便调,胸闷、气短、后背痛消失,病告痊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转自天下中医论坛交流二群微信群聊天记录刘丰毓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方子,传说的很神,胡希恕喜欢用,陈甚吾善用,刘渡舟跟陈学,陈没告诉他,后来刘渡舟就自己琢磨着用了。

我也琢磨着用了十年,现在才明白。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

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这是第一个,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这是第二个,往来寒热心烦,这是第三个。

第一个,是伤寒论上很多的病程表述,表证已经传里,而汗下,像结胸可是没结成,所以叫微结。

为什么没结成呢?两个原因,已发汗,散掉一部分,第二个,病程已经入里,不是太阳病最激烈的时候,所以才没结成。

那么结胸有什么症状呢?胸部满痛手不可近,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这是结胸。

所谓微结,也有这个意思,也可理解略微结胸,所以才有胸胁满微结,这里应该也有痛涨的意思。

但头汗出,这个就跟结胸那个更像了,但没有说齐颈而还,可以理解为上半身出汗,头汗明显,不像齐颈而还那么界限分明。

这就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中医里面有一个铁定的戒条,谁都不能打破的,打破了,狗屁都学不会,就是对阴阳的理解。

上为阳下为阴,这里没有任何玄奥的内容扯进来,在这就是一个部位,综合起来看是一个整体,分开就是上下内外,只涉及部位,整本伤寒都是如此。

出现微结,第一个就是上下不通了。

阳郁于上,不通就会痛涨。

热郁就会蒸腾津液汗出。

小便不利属于吃错药了,津液伤了,可以恢复。

渴而不呕,也是这个意思,但要跟五苓散区别,五苓散是渴但喝水就吐。

往来寒热,这是病位在哪里。

心烦是因为郁热。

这样再看这个方子,就跟原来书上的有区别了,原来有的说是少阳太阴合病,刘渡舟是这么说的,还有人说,这是典型的厥阴病,我忘谁说的了。

分析起来,我觉得我说的对,他病位还在少阳,但是有了略微的结胸,因为吃错药,中气也受伤了。

所以这里面柴胡下心腹结气推陈致新,这是主要的。

黄芩降上郁之热。

与干姜合作辛开苦降,也就这个意思了。

不用半夏,是因为有津伤前两天治乳腺增生开了一次这个方子,患者就感觉胸部的气一路往下走走到肚子就不见了,增生也没了。

送你一张神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送你一张神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送你一张神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组成为(伤寒论):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三两,甘草(炙)二两。

本方是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的变剂,即去人参、大枣、半夏、生姜,加栝楼根、桂枝、干姜、牡蛎而成。

古经方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的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9克,桂枝9克,黄芩9克,干姜6克,煅牡蛎6克,甘草6克,天花粉12克。

适应情况:人受风寒,发汗之后形成的情况。

太阳病误用汗下后,形成小柴胡证的兼证,其证寒热往来,胸胁满结,口渴但渴而不呕,心烦,但头汗出,小便不利。

但有大便溏稀,口苦。

该方对胆热脾寒有作用。

也就是胆胃上逆中的寒多热少现象,一般特点是口苦和胸胁痞满为主,同时有口渴腹痛的症状。

1、抓主证是收效迅速的关键我们都知道本方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汗出、口渴,便溏、小便不利、心烦”这些方证,在临床上一旦出现以上方证,不管是什么病,不管是什么人,果断应用,必然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在临床上这些方证不一定会完全出现,那么在这些方证不完全出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抓主证非常关键。

兵法有云:“擒贼先擒王”,我们应用经方的时候,临床时会发现有些疾病和我们的方证有些出入,病人的症状和我们的经方方证不完全符合,这个时候关键是要抓它的主证。

尤其是我们刚刚走入临床的青年同道,有时面对一些疑难病症时,感觉症状纷繁复杂,无所适从,不知从何着手。

我们有经验的同道啊,有这样的感觉,我们要抓主证,擒贼先擒王,抓住主证以后,单刀直入,这个时候效果马上就会出来。

那么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主证是什么呢?我临床应用一般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病人要有口干口苦。

二是看病人下腹部以及下肢有无喜暖畏寒(凉)。

腹泻呢,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

那么我的两个抓手就是一:口干口苦,二:下腹部的喜暖畏寒。

如果有我说的两个方证的话,我临床就会非常果断应用此方,头汗、小便不利,并非它的主证。

如果我们临床遇到头汗、小便不利当然可以应用,如果没有,只要抓住口干口苦,下腹部以及下肢喜暖畏寒就可以应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免费编辑添加义项名b 添加义项?所属类别:食谱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

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

柴胡、桂枝、干姜、黄芩和解散寒,生津敛阴卷曲编辑本段概述【来源】《伤寒论》。

【原方共同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煮)甘草二两(炙)【组成】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9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甘草6克(炙)【用法】以水1.2再升,二升600毫升,回去滓,再煎挑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来便愈。

【功用】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主治】痢疾少阳证,往来五脏,寒重热轻,胸胁满微吴厝庄,小便不利,解渴而不恚,但头汗出来,烦躁;牡疟寒多冷太少,或但寒不冷。

【内涵应用】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卷曲编辑本段原文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

柴胡桂枝干活姜汤载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痢疾五六日,已生津止渴而复下之,胸胁满微吴厝庄,小便不利,解渴而不恚,但头汗出来,往来五脏,烦躁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活姜汤主之。

”该方历代均被指出就是化疗少阳并任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领域者寥寥无几,其效果也无法令人满意。

对此,刘渡舟教授积极探索多年,方阐述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获得了奇妙疗效,构成精辟的经验。

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活姜汤的认知与临床应用领域深入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折叠编辑本段病机l论病机主张胆热脾寒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半夏厚朴汤治愈噎膈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孝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山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田雨河
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厥阴阳微结,意在温阳生津液,开通表里内外,适宜于半表半里之阴证,冯世纶教授指出:“津液伤的严重,出现阳微结,下寒明显,则呈现半表半里阴证,就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非他莫属。

”本则病典型症状虽然是噎膈,但病机符合阳微结,径用本方三剂而愈,故特此报道,以扩大本方的使用范围。

关键词: 柴胡桂枝干姜汤厥阴阳微结噎膈
患者焦XX,女,37岁,初诊于2013年10月30日。

患者三月前因心情不快又感外邪,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发呕、不大便,曾肌注柴胡针加安痛定各1支,一日二次,又服防风通圣散,效果不佳。

遂来我科,刻见:发热、恶寒、头痛、汗出不止,寒一阵,热一阵,心中懊恼,两胁胀满,小腹憋胀,小便不畅,大便干结,吞咽困难,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拒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胃镜检查示:食管中断痉挛,胃粘膜充血水肿,红白相兼以白为主,幽门水肿,胃中有大量的粘液糊状物。

六经辨证:发热、恶寒、头痛、病在太阳;寒一阵,热一阵应为寒热往来,拒绝饮食应为默默不欲饮食,两胁胀满,病在少阳;吞咽困难,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中懊恼病在阳明;大便干结,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应为太阴阳微结,结合胃中有大量的粘液糊状物应为脾阳不足,运化失司,食管中断痉挛实为寒则收引,证属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合病,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打底,患者以吞咽困难为主症,病机为痰气交阻,方以半夏厚朴汤合之,处方:柴胡24g桂枝9g干姜9g黄芩10g栝楼根12g牡蛎6g甘草6g姜半夏15g川厚朴10g茯苓30g苏梗6g生姜3片大枣3枚。

3剂,水煎服,分早晚空腹温服,隔日一剂。

服上方,第一剂第一煎后,大便出块状物十余粒,后排出稀溏约数升,矢气频频,排便时浑身抖擞伴见大汗淋漓,顿时头晕,忽大叫一声,昏不知人,家人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当救护车赶到时,病人已清醒,但全身乏力欲静卧休息,医护人员守护3小时,病人熟睡,查呼吸、血压、脉搏、体温均正常,嘱家属有事急来电。

第二天家属告知患者渴欲饮水,吞咽已不困难,胸腹已不胀满,嘱咐家属继续服用第二煎。

服用第二煎后患者没有出现上述晕厥反应,但矢气频频且奇臭难闻。

三剂服完后,于2013年11月9日来院复诊,已是一如常人,我们遵照有是证用是方,没有临床症状即中病即止的原则,不予服药。

于2016年3月5日随访,两年来饮食、二便正常,体重增加5公斤。

【按语】患者以吞咽困难为主症求诊,作为现代医生首先想到的是食管癌,但胃镜诊断为食管中断痉挛,浅表性胃炎。

按照中医分证施治很难想到柴胡桂枝干姜汤,但如果根据六经辨证,不难想到少阳阴证即厥阴阳微结,既然是厥阴阳微结,便可径用柴胡桂枝干姜,正如冯世纶教授指出:“若津液伤的严重,出现阳微结,下寒明显,则呈现半表半里阴证,就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非他莫属”。

干姜、炙甘草温阳生津而治阳微结,此患者上为噎膈,下为便结,温阳生津,便结通、稀溏而排矢气,胃中粘液排出,食管舒张,再加之半夏厚朴汤降气化痰散结,三剂而愈。

服方后之表现乃为战汗之状,那是正气抗邪的反应,应该采取静卧养神,便得脉静身凉而获痊愈。

胃肠道乃是人体之内管道也,犹如河流,若下游阻塞,上游必泛滥,农谚云:“冬季的河流,下游先结冰,因为下游水量少,随着三九、四九的严寒逼近,上流泛滥之水亦结冰。

”荀子言:“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什么水少而先结冰呢?那还不是冯世纶教授所说的津液伤的严重而出现的阳微结吗?还不是下寒严重吗?待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岂不是小河流水哗啦啦吗?下游通则上游不是顺势而下,一泻千里吗?此患者排出大便硬块十余枚又排稀溏数升,频频矢气且奇臭,正是毒素外排,值此之际,全身之阳气在干姜、炙甘草的振奋下,一鼓作气,战汗而出,三剂而愈。

随访至今,一如常人。

如果误以为阳明腑实,以寒下法攻之,其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悟得仲景谆谆教诲“不可下之过早也”。

正如《伤寒论》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少阳阴证相近于阳明阴证,当少阳阴证称之为厥阴病,阳明阴证称之为太阴病,二者向太阴、厥阴过度之际,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非常及时,完全必要。

临证中凡符合厥阴阳微结病机的疾病均可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之。

便秘可使!噎膈可使!千万不敢以现代疾病之名,画地为牢,更不敢以分型证治切割了六经来自八纲的活生生的临床辨证。

最重要的是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若此方证现必用此方,方可求得方证对应,从而达到效如桴鼓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