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痤疮
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与作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配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与作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配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汤品,因其药用价值高,所以受消费者的喜欢。
现在很多人都会在家里自己配置一些药用于养生治病。
那么柴胡桂枝干姜汤到底是怎么配置的呢?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与作用1、腹胀(慢性乙型肝炎)柴胡16克,桂枝1O克,干姜12克,牡蛎30克(先煎),花粉10克,黄芩4克,炙甘草1O克。
此方仅服1剂,则夜晚腹胀减半,3剂后腹胀全消,而下利亦止。
按语:在乙肝等慢性肝胆病疾患中,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脾气虚寒的情况。
此时用本方疏利肝胆,兼温太阴虚寒正为相宜。
本方的黄芩用量要少,干姜的剂量稍大。
尿少加茯苓,体虚加党参,此方为治疗肝炎疾患的常用之方。
2、胃脘痛(胃下垂)柴胡10克,黄芩6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牡蛎12克,天花粉12克,茯苓1O克。
上方共进3剂,胃痛已减,El 臭已愈,但出现腹中雷鸣。
此为肝郁渐疏,脾气已运,上方加黄芪12克,服1O剂,诸证果愈。
按语:口臭、口干、心烦、舌边尖红,肝胆有热也;神疲纳呆,大便时溏,脉细无力,脾寒也。
胆热脾寒,气机不利,津凝不滋,则胃脘疼痛,且有振水音。
治宜清利肝胆,温脾化饮,本方正与之相合,加茯苓者,以加强化饮利湿之功。
3、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柴胡、桂枝、半夏、栝蒌仁(打碎)、枳壳、花粉各9克,生牡蛎(扪卒)12克,黄芩、炙甘草各6克,干姜4.5克。
三剂,水煎服。
按语:本案咳嗽乃肝、脾、肺三脏同时受累,然其本在肝、脾,其标在肺。
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使肝郁得舒,脾湿得化,肺气复其清肃,咳嗽痊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配方来源:《伤寒论》。
原方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组成: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9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甘草6克(炙)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什么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由柴胡、桂枝、干姜、栝楼根、黄芩、牡蛎(熬)、炙甘草组成,味辛,微苦。
中医十大类方之--柴胡桂枝干姜汤

中医十大类方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20g)桂枝三两(15g) 干姜二两(10g) 黄芩三两(15g) 瓜蒌根四两(20g) 牡蛎二两(10g) 甘草二两(10g)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复服汗出便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柴胡类方中的安定剂及精神疲劳恢复剂,日本汉方家细野史郎的《汉方医学十讲》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适合于疲劳性的精神症状,女性多见此证。
例如有客人时或外出时,精神颇饱满,迎接热情,但过后即疲劳感,情绪低落。
这些类型的患者,常可出现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细野氏所说的这种体质类型属于“柴胡体质”,即情绪的波动非常大。
过度的紧张,饮食不调,加上连续的体力劳动及过多出汗的刺激下,容易形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是柴胡类方中的调和剂,适用于寒热虚实燥湿相互交错混杂的状态。
从方剂配伍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全方有三个组合:第一,有柴胡,干姜,黄芩主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清热,是解郁;第二,有桂枝,干姜,甘草主治心动悸而下利,是温中,是通阳;第三,用牡蛎,瓜蒌根治惊悸,口渴而胸胁痞硬,是润燥,是散结。
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第147条)。
这些患者本来体质壮实,病伤寒发热,已经服用过发汗药和泻下药,患者的体力已经有些受伤,所以食欲不振,口舌干燥,而且还在出汗,以头部从出汗为多,也有可能还在腹泻,但是原来的发热还在持续,还有胸闷胁痛,或者在腋下腹股沟沟有结节;患者还容易惊悸,睡眠也不好。
但总体状况还是比较好,没有人参证,也没有附子证,也没有大黄证。
这种状态不能发汗,也不能攻下,也不能温补,只能调和。
调和之中,既要调气解郁消热,也要调神定惊除烦,既要温中调和胃肠,也要止渴生津。
这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功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如下:1:往来寒热;2:胸胁满微结,或胸闷咳嗽,或胸骨痛;3:大便不成形或腹泻,食欲不振;4:口干,心烦,易惊,胸腹动悸;5:舌苔白厚或干腻。
【柴胡桂枝干姜汤:又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

【柴胡桂枝干姜汤:又上火又怕冷,上热下寒】上热下寒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
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实火;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
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
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
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上热下寒,怎么形成的?阳主升,阴主降。
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了,当然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反之,只有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发生关联,有了关联才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才叫“阴阳交感”。
所以,人体的最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你颠倒了,就会上热下寒。
那么,为什么阴阳会颠倒呢?中医认为,心主火,位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
水火不济,体内气血阴阳就无法循环正常,阴阳就颠倒了。
1、肾阳亏虚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指出: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
胡希恕治慢性病必备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胡希恕治慢性病必备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导读:胡老治疗慢性肝炎的常用方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为什么,又是怎么加减的呢?我们看看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方剂在这个临床的应用也挺广。
那么这个方剂我们看起来呀,它没有半夏,所以它不治呕,在这个书上呢,也是不呕而渴。
它这个瓜蒌、牡蛎也是个方剂呀,你看那个《金匮要略》里有,瓜蒌牡蛎散呀,它治渴。
那么不呕而渴的柴胡证,这个方剂的很多。
这个方剂同时呢,它有桂枝、甘草,心悸、气上冲,这个气上冲呀,常常的这个水伴气往上,往下就小便不利。
这个瓜蒌配合牡蛎,不但止渴,它也治里面那个微结,所以这个方剂需要大便秘结,偏干,不是大便稀,里头有微结,它没显出大柴胡汤心下急那个样子,但是大便偏干。
咱们说这个瓜蒌根同这个瓜蒌呀,它有共同之点,但是它是一个滋阴解渴的药,那瓜蒌也有一点;瓜蒌有点缓下作用,这瓜蒌根也有一点。
瓜蒌根是苦寒的,它以解渴表现得特殊。
所以这个方子,如果柴胡证不呕,它特殊,而渴,那么如果心下这病人感觉有所结滞,但是也不像那个大柴胡汤的厉害,他是微结,我们可以用这个方子。
再有气上冲了,或者心悸呀,都可以用。
这个方子我们根据药物分析,在临床上应用挺特别,有很多的顽固低烧,现这个方子的很多,可以是根据这个情况:有柴胡证,渴,特别无力。
这个瓜蒌根这药呀,它是强壮性的滋阴药,它起强壮作用。
我们小柴胡汤就感觉是疲倦无力,这个柴胡桂姜汤呀,更疲倦无力。
我们常遇着肝炎患者就知道了,特别的疲倦无力,甚至于肩背痛,它都是桂枝的关系了。
有些西医诊断的无名低烧呀,用柴胡桂姜的机会很多。
而这个方剂呢,由于它是多少有点补虚的作用,所以对于慢性的疾病最多见。
但是他胃并不坏,所以大便还偏干嘛,他要偏稀这个方子还不行。
所以它不用人参。
这个书里头呀,就这么一节我们可以介绍一点,“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三两(炙)此方为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大枣、生姜,加桂枝、花粉、干姜、牡蛎而成。
用桂枝解表寒,用花粉、黄芩清内郁之火,用干姜温中阳。
本方既具和解少阳之力,又有祛表寒与温肺胃之功。
【过敏性皮炎】张X,男。
48岁,工人,1973年5月7日初诊。
全身疹痒,抓破后流黄水已半月。
每于受凉受风后痒甚。
夜间加剧,影响睡眠。
检查:皮肤有抓痕和结痂,布满全身,划痕试验阳性,曾涂西药外用药和口服扑尔敏、维生素丙、钙片等无效。
并有口苦咽干,头晕目眩。
舌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痒证。
辨证:湿热蕴结表里。
治则:表里双解,祛湿解毒。
处方: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花粉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炙甘草6克,双花30克,连翘15克,黄连6克,黄柏9克,栀子9克,服三剂,症状消失。
【药物性皮炎】柳xx,男,32岁,工人,1975年6月20日初诊,全身皮肤发痒,起丘疹与水泡并流水已五天。
息者由于患关节炎服用阿斯匹林时间较长(已一月),引起全身皮肤发痒,起红色丘疹与水泡,四肢屈侧及面部校重。
面部浮肿,潮红。
怕冷,夜间剧痒,影响睡眠。
口苦咽干,头晕,恶心。
舌红苔白,脉弦。
中医诊断:痒证。
辨证:三焦不利,湿热蕴结。
治则;和解少阳,清热、解毒、利湿。
处方: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花粉12克,黄芩9克,生牡蛎6克,炙甘草6克,双花30克,连翘15克,黄连6克,黄柏9克,栀子9克,服二剂后,全身痒止,又服六剂,皮疹消退。
【急性扁桃腺炎】杨xx,男,15岁,学生,1976年8月3日初诊。
咽部痛、发烧已三天。
因感冒后引起发热恶寒,晚上体温39.6℃,白天在38℃左右。
现咽部甚痛,吞咽困难,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两胁胀满。
咽后壁发红充血,扁桃腺肿大,有白色脓点。
舌红苔白,脉弦数。
中医诊断:乳蛾。
辨证:表里不和,毒蕴于喉,治则:和解表里,解毒清咽。
柴胡桂枝干姜汤

好文章!作者从抓主证、深研病机、适应病症、对应体质、加减合方等诸多角度,透彻地分析了这张胡希恕和刘渡舟都擅长应用的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用法,尤其他提出“六经皆入”的个人理解,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对我们的临床很有帮助。
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小柴胡汤一样,千百年来被古今医家在临床应用得非常广泛,从而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像我们熟悉的当代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和刘渡舟先生都是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高手。
我近几年通过学习前辈医家经验和临床摸索,逐渐积累了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一些经验,下面从几个不同方面讲讲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
1、抓主证是收效迅速的关键我们都知道本方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汗出、口渴,便溏、小便不利、心烦”这些方证,在临床上一旦出现以上方证,不管是什么病,不管是什么人,果断应用,必然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在临床上这些方证不一定会完全出现,那么在这些方证不完全出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抓主证非常关键。
兵法有云:“擒贼先擒王”,我们应用经方的时候,临床时会发现有些疾病和我们的方证有些出入,病人的症状和我们的经方方证不完全符合,这个时候关键是要抓它的主证。
尤其是我们刚刚走入临床的青年同道,有时面对一些疑难病症时,感觉症状纷繁复杂,无所适从,不知从何着手。
我们有经验的同道啊,有这样的感觉,我们要抓主证,擒贼先擒王,抓住主证以后,单刀直入,这个时候效果马上就会出来。
那么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主证是什么呢?我临床应用一般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病人要有口干口苦。
二是看病人下腹部以及下肢有无喜暖畏寒(凉)。
腹泻呢,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
那么我的两个抓手就是一:口干口苦,二:下腹部的喜暖畏寒。
如果有我说的两个方证的话,我临床就会非常果断应用此方,头汗、小便不利,并非它的主证。
如果我们临床遇到头汗、小便不利当然可以应用,如果没有,只要抓住口干口苦,下腹部以及下肢喜暖畏寒就可以应用。
临床中应用经方抓主证也是刘渡舟、岳美中先生经常应用的经验,他们认为只要抓住了主证,主要矛盾解决后,次要矛盾也会慢慢解决。
张娟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论治痤疮验案举隅

张娟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论治痤疮验案举隅王灿;张娟【摘要】张娟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指导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痤疮,阐述疾病由少阳初入太阴时,通过调理少阳枢机,枢转少阳使病出表而愈,对一些难治性痤疮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7(026)012【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张娟;六经辨证;柴胡桂枝干姜汤;痤疮【作者】王灿;张娟【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山东济南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痤疮(Acne)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等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皮损表现为粉刺、丘疹、脓包、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多形皮损,常伴有皮脂溢出。
现代医学认为此病的发病因素繁多,但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密切相关[1]。
①内分泌因素:皮脂腺分泌增加或过多是痤疮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其分泌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细胞对雄激素的摄入量,体内雄激素越多,皮脂腺分泌越旺盛;②微生物的产生:主要是痤疮丙酸杆菌;③毛囊皮脂腺的过度角化,为微生物的产生提供温床;④炎症及免疫反应:痤疮局部炎症的产生由多种因素参与,其中首推痤疮丙酸杆菌。
研究表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均参与其中。
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IgG水平密切相关[2];目前治疗主要以抗生素抗感染、抗雄激素类药、维A酸类药物抗皮脂分泌为主,但效果并不理想[3-4]。
近年来,中医学尤其是经方,在治疗痤疮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张娟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内科疾病工作三十余年,学验俱丰,善用经方,用药灵活,在各种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满意效果。
张娟教授运用伤寒六经辨证治疗多种顽固性痤疮,抓住疾病本质,辨证施治,观点独到,疗效明显。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每随之侍诊,受益良多,现将张娟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痤疮的临床医案作一浅析,与同道共飨。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姜汤[cp]有时候忽然之间明⽩⼀个⽅⼦的道理,就能够拓展开来,⽽往往是这么⼀个不经意的明⽩,却能带来⽆限的愉悦。
例如桂枝加附⼦汤⽤于治疗⿐炎的道理,清涕如⽔状便是⼈体津液分布失常的⼀个表现,如同于发汗不得法⽽出现的汗漏不⽌。
再如⼲祖望⽼先⽣⽤缩泉丸治疗⿐炎,同样取之于津液收涩不及之理。
明⽩透彻⼀个⽅⼦,就晓得出现某⼀症状,就可以使⽤该⽅。
这便是仲景所⾔“但见⼀证便是,不必悉具。
”的道理。
桂枝加附⼦汤⽤于治疗⿐炎,把握住涕清稀如⽔状;⼩青龙汤治疗咳嗽,把握住痰呈泡沫状,落地⽽化(刘渡⾈经验);柴胡桂枝⼲姜汤⽤于治疗腹泻、⼝苦、胆囊炎、乳腺增⽣、甲状腺结节、肺结节、粉刺等,把握住⾆体淡胖⼤;⼤青龙汤治疗荨⿇疹、发热等,把握住⽆汗出⽽烦躁……诸如此类,则不胜枚举。
学习的思路和⽅法,总归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学习,也没有任何的捷径,你付出多少,你就能在临床中收获多少。
不要⼼猿意马;不要两天打渔,三天晒⽹。
持之以恒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书本是最好的⽼师,还有同⾏们,更有是患者。
民间的经验⽅、偏⽅,也是⽻翼我们临床的,这点我们也是不可偏废。
[/cp][cp]柴胡桂枝⼲姜汤的使⽤指征:肝郁夹热,脾胃虚寒夹饮。
刘⽼的使⽤标准是⼝⼲⼝苦伴有腹泻。
我更倾向于⾆体胖⼤、腹泻或易腹泻、脉弦。
临证上使⽤柴胡剂,未必都有⼝苦。
[/cp][cp]*柴胡桂枝⼲姜汤治郁结胁下痞硬《伤寒论》柴胡桂枝⼲姜汤,调理少阳汗下后⼝渴、胸胁满闷、往来寒热,施治对象与⼩柴胡汤有所不同,历代医家独⽴应⽤者很少。
吴七先⽣以之投予妇⼥因精神刺激致肝⽓横逆,症见呕恶、⼝⼲、烦躁、叹⽓、胁下痞硬、寒热往来,习称郁结,开量较⼤,功效良好。
计柴胡20g、桂枝9g、⼲姜6g、黄芩9g、天花粉20g、牡蛎30g、⽢草6g,每⽇1剂,⽔煎分2次服,连⽤10天为1个疗程。
⽓滞重升柴胡⾄30g;头⾯烘热把黄芩提到40g;桂枝⾟温、活⾎、通络,和天花粉同⽤,可改变热性,多开⽆妨;牡蛎软坚潜阳,开30~60g,最为适宜;⼲姜燥烈伤阴,切勿超过6g,否则⼝⾆⼲燥、⼤便秘结,⽕邪上扬,使病情加剧,欲明反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痤疮
发表者:章振永
2010年我治疗痤疮大概三十例左右,只要病人能坚持吃药,不论轻重和病史长短,基本上都能治好。
不但当时能好,停药后也不容易再犯。
治疗痤疮我采用的基本方子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疗程一般要一个月左右。
一、痤疮的病因病机
痤疮的病机是火郁于内,发散不出来,痤疮就是郁火通过皮肤欲向外发散而形成的。
这里讲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火”,一个是“郁”。
那么“火”是怎么来的?而又如何“郁”住的呢?
火的来源:1)青春发育期内分泌的变化,表现为肝火旺;2)过食肥甘厚味;3)情志不舒,郁而化火。
火是怎么郁住的?1)贪凉:比如身热汗出后洗凉水澡、吹空调、吃冷饮;2)压力大,情志不舒。
得痤疮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青少年,一种是中年妇女。
前者占比例最大。
两者病机相同,但病因不同,后者往往是肝郁化火。
二、痤疮的基本治法与方药
治法:火郁发之。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甘草天花粉生牡蛎白芷夏枯草连翘炒栀子丹皮
药用柴胡、桂枝、白芷发散郁热,黄芩、炒栀子、丹皮、夏枯草、连翘清热解毒,天花粉消肿排脓,生牡蛎软坚散结兼平肝,干姜温脾胃既可助发散又可反佐苦寒药。
三、不同类型的痤疮及不同治法
常见的痤疮分为三种,一种色鲜红、肿硬、有脓头,属于阳疮,患者体质强壮;第二种色暗不红,属于阴疮,患者体弱怕冷;第三种介于前两种之间。
治疗第一种痤疮,加大清热解毒药的药量;治疗第二种痤疮,除了少用清热解毒的药以外,还要加用温阳散寒的药,象麻附辛、吴茱萸等。
如果有脓结,酌加桔梗、白芥子、皂刺等药。
如果病因是情志不舒而致肝郁化火,酌加防风、荆芥、陈皮等药,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发散郁热。
四、痤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开始服药的时候,脸上原有的痤疮很快就见好了,但有些患者还会有许多新的痤疮冒出来——原因是患者皮肤下原来就有一些没有长出来的痤疮,服了发散的中药以后,这些痤疮就被发了出来,这是一种好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排病反应。
这种痤疮发出来的快,好的也快。
有可能出现这种“越治越厉害”的现象,要事先告诉患者,否则
患者会认为你给治坏了而心生埋怨并放弃治疗。
五、治疗的预后
用上法治好以后,只要患者注意避免上述致病的原因,一般不会再犯。
六、痤疮治疗中常见的错误治法
痤疮治疗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过用苦寒药物。
一般认为痤疮就是有热、就是上火,所以治疗就大量采用清热解毒、泄热通下、凉血养血的药,导致火更被寒凉所郁。
虽然服药时,症状有所减轻,但一停药就马上复发。
是因为服了苦寒药,只是把症状抑制住了,病并没有治好。
=============================================
以美容水(自制方)外用效果特好,美容水处方为:庆大霉素20ml,V-B610ml,地塞米松10ml,上三药加入甲硝唑100ml中,用棉签外搽患处,取效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