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内涵与应用

合集下载

千古名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寒热同调,阴阳双补,慢性病的必备方

千古名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寒热同调,阴阳双补,慢性病的必备方

千古名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寒热同调,阴阳双补,慢性病的必备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小柴胡汤一样,千百年来被古今医家在临床应用得非常广泛,当代著名中医名家胡希恕先生和刘渡舟先生就经常运用它,来治疗疑难杂症,尤其是慢性病的调养,比如慢性肝炎,慢性结肠炎,失眠等疾病。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这个方子共有七味药:柴胡、黄芩、炙甘草、天花粉、牡蛎、桂枝、干姜。

柴胡方中柴胡、黄芩清少阳之热,解郁利气;干姜、炙甘草温焙中焦,以暖太阴之寒;桂枝通阳行气,以化津液;天花粉、牡蛎生津软坚以疗肝脾痞硬。

诸药配伍,共奏和解少阳,畅达三焦,温脾生津之功效。

病机症状此方在临床中运用广泛,但究其根本,在于病机。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少阳兼太阴虚寒的方子。

病机为肝胆郁热兼脾胃虚寒,也就是“胆热脾寒”。

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脾经,未影响胃腑之故。

而此病在临床表现上,虽然伤寒论里列出诸多症状,但其中三个是最主要的,那就是胁痛口苦,口渴,便溏,这些症状对应的病机分别是,肝胆郁热,津伤,脾虚。

两胁是肝经经过的地方,口苦则是胆火上逆,故胁痛口苦最能体现少阳有邪热。

而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

在辩证治疗时,抓住这三点,便可灵活运用。

黄芩病人特征除了基本的病机以外,也可以参考病人的体质特征来运用此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体质特征,多表现为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黄白或青紫;易有情绪波动,爱生气恼怒;胸胁胀满或疼痛,易心悸,常失眠,口干而苦,头部烘热感,面红目赤或牙痛,或鼻流黄涕,或咽喉疼痛,或口腔溃疡,或胃脘烧灼泛酸,或肩臂酸痛;但手脚多有凉感,胃脘和下肢多畏寒喜暖,或有腹泻和大便不成形。

刘渡舟讲柴胡桂枝干姜汤

刘渡舟讲柴胡桂枝干姜汤

刘渡舟讲柴胡桂枝干姜汤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55)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三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这一条论述因伤寒误治而导致的邪传少阳,气化失常,津液不布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这个方子和大柴胡汤是一个对比的方子。

大柴胡汤治少阳之邪归并入阳明,阳明燥热,所以既解少阳,又下阳明,是治实证。

这一条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少阳之邪不解而有脾寒和气阴、气津受伤,气化不利,所以它夹有一定的虚寒,也可以说就有阴证的机转,有太阴病这个阴证的机转,所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这个病来于伤寒五六天,已经发汗,而又用泻药下之,汗下就伤津液,汗下就要伤正气,所以这个人有一个正气不足的问题。

误下之后太阳之邪传到少阳,少阳的枢机不利所以“胸胁满微结”。

少阳之气不利就“胸胁满”,“微结”就是说气有郁结,但是郁结得不是太重。

“小便不利”,津液虚了,气化的作用也不太好,再加上少阳还有“微结”,所以就小便不利。

“渴”津液虚了就口渴,这种口渴不是胃里停饮,所以“不呕”。

“小便不利”和“渴而不呕”连起来看,如果是停水的口渴,小便不利就往往要“欲呕”,现在它是津液虚,不是停水,所以“渴而不呕”,这个提法有鉴别诊断的意思。

“但头汗出”,由于津液虚了,气也虚了,正气不能越热以外出,所以浑身没有汗,头上出一点儿汗,热邪不能从汗而解。

少阳有邪,所以“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这个病未好。

问题的焦点是少阳有邪、津液虚,气化功能也不好,所以小便不利,汗也出不来。

这个病很像是湿热凝结小便不利,湿不得泄但头汗出,很像那个湿热发黄的那一条,但是这不是湿热,这是津液虚,因为它有口渴。

这怎么办?一方面还得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一方面加桂枝、干姜助气化,加上天花粉生津液、布津液;加牡蛎,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法,胸胁满微结有凝结了,牡蛎咸寒软坚,能去肝胆之气的凝结和肝胆的痞硬,所以要加上牡蛎,去大枣。

《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剂组成]柴胡半斤(24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干姜二两(6克),黄芩三两(9克),甘草炙,二两(6克),牡蛎熬,二两(6克),栝蒌根四两(12克)[服用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治则方解]病机:邪犯少阳,兼水饮内停(刘渡舟认为胆热脾寒)。

治则:清热调气,温化水饮。

方义:本方由小柴胡汤减半去半夏、人参、大枣、生姜,加千姜、桂枝、牡蛎、花粉而成。

方中柴胡、黄芩清解少阳之热;栝蒌根、牡蛎逐饮散结,桂枝、干姜通阳散寒化饮,甘草调和诸药。

[辨证要点]本方和解少阳兼温脾家寒湿,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泻阳明里实,一实一虚,相互发明。

临床凡见少阳火郁,水停,症见胸胁胀满,小便不利,口渴,头汗出,往来寒热者用之。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

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里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软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蒌之苦,以生津液。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柴胡、黄芩,主除往来之寒热。

桂枝、甘草,和解未罢之表邪,牡蛎、千姜,咸以软其结,辛以散其满。

栝蒌根者苦以滋其渴,凉以散其热。

是汤也,亦三阳平解之一法也。

3.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此汤全是柴胡加减法: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栝蒌根;胸胁满而微结,故去枣加牡蛎;小便不利,而心下不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参而加桂;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胁之满也。

初服烦即微者,黄芩、栝蒌之效。

继服汗出周身而愈者,姜、桂之功也。

4吴修飞注解:本方从六病看属于少阳阳明太阴合病,柴胡黄芩少阳,桂枝干姜甘草太阴,花粉牡蛎阳明。

胡希恕和刘渡舟都擅长使用的一张方子:柴胡桂枝干姜汤

胡希恕和刘渡舟都擅长使用的一张方子:柴胡桂枝干姜汤

胡希恕和刘渡舟都擅长使用的一张方子:柴胡桂枝干姜汤胡希恕和刘渡舟都擅长使用的一张方子: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体会我近几年通过学习前辈医家经验和临床摸索,逐渐积累了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一些经验,下面从几个不同方面讲讲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

1、抓主证是收效迅速的关键我们都知道本方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汗出、口渴,便溏、小便不利、心烦”这些方证,在临床上一旦出现以上方证,不管是什么病,不管是什么人,果断应用,必然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在临床上这些方证不一定会完全出现,那么在这些方证不完全出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抓主证非常关键。

兵法有云:“擒贼先擒王”,我们应用经方的时候,临床时会发现有些疾病和我们的方证有些出入,病人的症状和我们的经方方证不完全符合,这个时候关键是要抓它的主证。

尤其是我们刚刚走入临床的青年同道,有时面对一些疑难病症时,感觉症状纷繁复杂,无所适从,不知从何着手。

我们有经验的同道啊,有这样的感觉,我们要抓主证,擒贼先擒王,抓住主证以后,单刀直入,这个时候效果马上就会出来。

那么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主证是什么呢?我临床应用一般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病人要有口干口苦。

二是看病人下腹部以及下肢有无喜暖畏寒(凉)。

腹泻呢,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

那么我的两个抓手就是一:口干口苦,二:下腹部的喜暖畏寒。

如果有我说的两个方证的话,我临床就会非常果断应用此方,头汗、小便不利,并非它的主证。

如果我们临床遇到头汗、小便不利当然可以应用,如果没有,只要抓住口干口苦,下腹部以及下肢喜暖畏寒就可以应用。

临床中应用经方抓主证也是刘渡舟、岳美中先生经常应用的经验,他们认为只要抓住了主证,主要矛盾解决后,次要矛盾也会慢慢解决。

如果说不抓主证,面面俱到,临床中碰到一个病人,既要看有没有这个证,又要看有没有那个证,就会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在临床上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小柴胡汤证里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桂枝干姜汤综合运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综合运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综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有着特殊地位,它属于六经病中那一经的方证?历来注家莫衷一是,有的认为该方主"少阳表里未解"(《医宗金鉴》);有的认为主"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伤寒学》),仍属少阳病方证;有的认为属"厥阴合于少阳"(《伤寒论集注》)。

要明了这一问题,宜从四个方面解析。

一、从方药组成解: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组成为: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三两,甘草(炙)二两。

本方是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的变剂,即去人参、大枣、半夏、生姜,加栝楼根、桂枝、干姜、牡蛎而成。

方中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与黄芩为伍解烦热而治胸胁苦满。

栝楼根之润得牡蛎之收能滋液解渴。

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甘草、干姜理中气以复津液。

原有人参补中、大枣致壅满均非微结所宜而去之,故此治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医宗金鉴》认为:"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治之,即小柴胡之变法也。

去人参者,因其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楼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上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

"柯韵伯认为:"此方全是柴胡加减法,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栝楼根;胸胁满而微结,故去枣加蛎;小便虽不利而心下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参而加桂,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胁之满结也。

"认为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诸家看法是一致的。

《医宗金鉴》提出是柴胡、桂枝合剂,提示了本方适应于半表半里证,但认为散结不在干姜而在牡蛎,轻视干姜易生姜。

而柯氏注意到干姜易生姜,是为散胸胁之满结,注意到了寒饮在下是满结的主因,故不能用生姜之散,而必用干姜之温,因此干姜易生姜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区别于小柴胡汤的大眼目,提示后人,小柴胡汤重在和解半表半里热,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偏于祛半表半里寒。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

应 用探讨 如下.以飧同遭。 1 论j冉机 主张胆热脾寒
荆渡舟教授 认 为,(9/寒论)中步 阳为半表半 里,是 表里 传变的枢机,步阳为枢 .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 ,也是三 阳病
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方,则以 口苦便溏为主 证。思之,方悟 其机理所在。既然是步 阳兼太阴之 证,当然应 该有一个步 阳 主证.作为病在步阳的证据 .又有~个太 阴主证 .作为病在太 阴 的 证 据 ,方 能 放 胆 使 用 本 方 。
关于本 方的临床应用 .刘渡舟教授 在(gS寒 论十 四讲 )中 写道 :“余 在临床上 用本方治疗慢性肝 炎,证 见胁痛 、腹胀 、便
收稿 日期 :2001一l0 2l。 作 者简介 :张保伟 (1964一)男,河南 滑县人 。博士 、副教授 。
搪 、泄泻 、口干 者.往 往有效 。若 糖尿病 见有步 阳病证 者,本
维普资讯
2002年 1月第 20卷 第 1期
中 医 药 学 刊

刘 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 的 内涵与应用
张 保 伟 (河 南 中 医学 院,河 南 郑 州 450008)
关 键 词 :刘 渡 舟 中圉分类号 :R252
柴 胡桂 枝 干 姜 汤 文 献 标 识 码 :A
研 究
文章编号 :1009—5276(2002)01 0009 02
刘渡舟教授 (1917-2001),为我国 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 .也反 映 了刘老悟性 极 高,不 愧为 中 医
已故著 名 中 医学家 ,北京 中医药大 学 之大家。接髓 热脾寒对本方 主证进行解释 .则顺理成 章。胸
刘老判断病在步阳.以口苦为准 。这也 是他 临床应用 柴 胡类方的主要依 据。刘老 曾经 说过 .火 之味苦 ,然他经之 火 甚步 口苦 ,惟肝 胆之火 .则多见 口苦.故 口苦 反映步 阳的邪热 有现实意义 所 张 仲景把 口苦作 为(gS寒论)步 阳病提纲 证 的第 一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姜汤[cp]有时候忽然之间明⽩⼀个⽅⼦的道理,就能够拓展开来,⽽往往是这么⼀个不经意的明⽩,却能带来⽆限的愉悦。

例如桂枝加附⼦汤⽤于治疗⿐炎的道理,清涕如⽔状便是⼈体津液分布失常的⼀个表现,如同于发汗不得法⽽出现的汗漏不⽌。

再如⼲祖望⽼先⽣⽤缩泉丸治疗⿐炎,同样取之于津液收涩不及之理。

明⽩透彻⼀个⽅⼦,就晓得出现某⼀症状,就可以使⽤该⽅。

这便是仲景所⾔“但见⼀证便是,不必悉具。

”的道理。

桂枝加附⼦汤⽤于治疗⿐炎,把握住涕清稀如⽔状;⼩青龙汤治疗咳嗽,把握住痰呈泡沫状,落地⽽化(刘渡⾈经验);柴胡桂枝⼲姜汤⽤于治疗腹泻、⼝苦、胆囊炎、乳腺增⽣、甲状腺结节、肺结节、粉刺等,把握住⾆体淡胖⼤;⼤青龙汤治疗荨⿇疹、发热等,把握住⽆汗出⽽烦躁……诸如此类,则不胜枚举。

学习的思路和⽅法,总归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学习,也没有任何的捷径,你付出多少,你就能在临床中收获多少。

不要⼼猿意马;不要两天打渔,三天晒⽹。

持之以恒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书本是最好的⽼师,还有同⾏们,更有是患者。

民间的经验⽅、偏⽅,也是⽻翼我们临床的,这点我们也是不可偏废。

[/cp][cp]柴胡桂枝⼲姜汤的使⽤指征:肝郁夹热,脾胃虚寒夹饮。

刘⽼的使⽤标准是⼝⼲⼝苦伴有腹泻。

我更倾向于⾆体胖⼤、腹泻或易腹泻、脉弦。

临证上使⽤柴胡剂,未必都有⼝苦。

[/cp][cp]*柴胡桂枝⼲姜汤治郁结胁下痞硬《伤寒论》柴胡桂枝⼲姜汤,调理少阳汗下后⼝渴、胸胁满闷、往来寒热,施治对象与⼩柴胡汤有所不同,历代医家独⽴应⽤者很少。

吴七先⽣以之投予妇⼥因精神刺激致肝⽓横逆,症见呕恶、⼝⼲、烦躁、叹⽓、胁下痞硬、寒热往来,习称郁结,开量较⼤,功效良好。

计柴胡20g、桂枝9g、⼲姜6g、黄芩9g、天花粉20g、牡蛎30g、⽢草6g,每⽇1剂,⽔煎分2次服,连⽤10天为1个疗程。

⽓滞重升柴胡⾄30g;头⾯烘热把黄芩提到40g;桂枝⾟温、活⾎、通络,和天花粉同⽤,可改变热性,多开⽆妨;牡蛎软坚潜阳,开30~60g,最为适宜;⼲姜燥烈伤阴,切勿超过6g,否则⼝⾆⼲燥、⼤便秘结,⽕邪上扬,使病情加剧,欲明反晦。

经方今用的临床研究——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经方今用的临床研究——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经方今用的临床研究——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应用体会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源自《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运用当以寒热往来,寒多热少,胸胁满微结,胸腹动悸,心烦口渴,腹胀便溏或便秘,(即为大便异常),脉两关不调为用方特征。

本文基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各种病不同但症候相似的疾病,也体现了中医的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

【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研究;异病同治;辨证论治;综述【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153-02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笔者在规培轮转期间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病机大致总属为刘渡舟刘老的观点:“胆热脾寒”。

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症候的辨析与因症候而治,证同则治同,如中医的整体观念所示“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与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1],这也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1.治疗消化系统疾病1.1 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一类,多发年龄段为20~40岁,儿童与老年亦发,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腹泻,腹痛以及黏液脓血便。

伤寒大家刘渡舟[2]刘老论述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清少阳之热,并可温太阴之寒,刘老在谈其临床运用本方时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虽然在临床上治疗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但是我们抓住主证—下利,就可左右逢源且万变不离其宗”[3]。

章浩军[4]老师在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太阴寒热利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时,他认为少阳太阴寒热利型溃疡性结肠炎为少阳邪热以及太阴寒湿,寒热湿滞于肠中导致本病,下利为主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可温寒通阳,疏利肝胆,散结化饮,临床应用如鱼得水。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总有效率96.67%,总有效率相比较西医组(柳氮磺吡啶组)高且只有较少不良反应,由此可知柴胡桂枝干姜汤对少阳太阴寒热利型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临床少有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凡,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

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

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l 论病机主张胆热脾寒
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

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

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

仲景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

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

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

刘老牢记此言,苦思多年,结合临床,方悟得其理。

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不愧为中医之大家。

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

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

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曰有“阴证机转”也。

此与太阳病提纲证未言“发热”意义相同。

2 抓主证重视口苦便溏
刘老临证,主张抓主证,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

”然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

思之,方悟其机理所在。

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有一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方能放胆使用本方。

刘老判断病在少阳,以口苦为准。

这也是他临床应用柴胡类方的主要依据。

刘老曾经说过,火之味苦,然他经之火甚少口苦,惟肝胆之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

所以张仲景把口苦作为《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第一证。

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

《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突出了下利为重。

所以刘渡舟教授认为,阳明主阖,其大便秘结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证。

在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下利益甚者,应首先考虑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之。

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对于便溏之证,理解地极其
灵活,或为腹泻如水、或为溏泻,甚至大便不成形者,也作便溏而使用本方。

学者应以病机为准,灵活掌握,莫拘一证之有无,方能学好中医。

3 谈应用注重药量调整
关于本方的临床应用,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十四讲》中写道:“余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慢性肝炎,证见胁痛、腹胀、便溏、泄泻、口干者,往往有效。

若糖尿病见有少阳病证者,本方也极合拍。


刘渡舟教授初用本方取效,是用于治疗肝炎腹胀。

肝炎病人,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热毒未清,而脾阳已伤,出现肝胆有热,脾胃有寒的胆热脾寒证。

临床不但可见肝区不适,口苦纳差的肝胆热郁、气机不疏之证,且常常见到腹胀便溏的脾胃虚寒证。

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加之脾虚不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故以腹胀殊甚。

又因太阴虚寒,故腹胀多于夜间发作或加重。

此时治疗,但清热则脾阳更伤,温脾阳则又恐助热生毒,加重肝炎症状。

而刘老则能于经方中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该证,并且取得神奇疗效,决非偶然,乃刘老精研经方,感悟而得。

余侍师一载,见刘老以此方治病取效者,非止肝炎一病。

只要符合胆热脾寒的病机,无论何病,用之皆效。

如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往往大便时溏时干,或者数日不大便、或者连续数日大便日数次而泻下不止,治疗极难。

用此方治疗则能够调理肝胆肠胃之功能,并用天花粉生津止渴,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或者口渴口苦便溏者,正相合拍。

其它如胆汁返流性胃炎、腹腔淋巴结肿大等病,刘老皆以此方治之而获奇效。

临床运用该方,当理解方义,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

该方之义,主要以柴胡、黄芩清利肝胆,以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而桂枝则有交通寒热阴阳的作用。

临床应用之时,便溏重者,重用干姜,而减轻黄芩用量;口苦重者,加重黄芩用量,而减少干姜用量。

若不能掌握药量调整之法,则徒用无益而反受其害,不可不慎。

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情有独钟,临床应用频率之高,应用病种之广,取效之神,令我辈叹为观止。

此仅就刘老对该方的病机、主证、临床应用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行了阐述,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诸多病例,学者若能参透其中机理,则临证取效有何难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