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则经典中医故事
古代中医故事

古代中医故事在古代,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蕴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医师的医术和医德,更展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古代中医的一些动人故事吧。
故事一,扁鹊救燕国。
相传在古代,燕国有一位国王得了重病,病情非常严重,所有的医生都束手无策。
就在国王绝望的时候,一位名叫扁鹊的中医师出现了。
扁鹊以他高超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德,成功地治愈了国王的病,使国王康复健康。
国王对扁鹊感激不已,不仅重金酬谢他,还授予他很高的官职。
扁鹊不为名利所动,他用自己的医术和医德,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成为了古代中医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故事二,华佗救曹操。
在三国时期,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但他却患有顽疾多年,一直找不到医治的方法。
后来,曹操听说了中医名医华佗的医术高明,便派人去请华佗为他治病。
华佗得知曹操的病情后,不仅不畏惧曹操的威势,而且竭尽全力为他治疗。
最终,华佗用他高超的医术,成功地治愈了曹操的病,使曹操康复健康。
曹操对华佗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已,不仅重金酬谢他,还赐予他很高的官职。
华佗用他的医术和医德,挽救了一位伟大军事家的生命,成为了古代中医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故事三,张仲景创立《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医术,医德高尚。
在他年轻时,曾经历了一次生死之间的病痛折磨,但他坚信中医的价值,不断钻研医学知识。
最终,他成功地创立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了中国古代中医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古代中医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医师的医术和医德,更反映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知识,更是一种医德和医风。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古代中医师的医德精神,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中医的故事

关于中医的故事1、传说古时候,有一位老中医请了个叫黄连的人照看药园。
一年冬天,黄连发现后山坡上有一些药草,叶似甘菊,在凛冽的寒风中开着淡黄色的小花,他将其连根挖出,栽到药园中。
老中医有个女儿,有一天,她突然高烧、抽风,老中医给她切脉诊治,却不见好转,不知如何是好。
黄连内心焦急万分,忽然,他想起前几天自己喉咙痛得很厉害,就摘下自己种下的那不知名的药草,清水洗净后含于口中,喉咙很快就不痛了。
于是,他急忙到药园挖了这株药草,用水煎汁给小姐服用。
到了下午,小姐的病情有了好转,又连服两次,小姐的病竟然好了。
老中医认为,这药草有清热解毒止泻的功效,问黄连这叫什么药?黄连回答:“不知何名。
”由于该药是黄连发现的,于是老中医决定把它定名为“黄连”,并把自己的爱女许配给黄连为妻。
2、据载,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徐州被项羽打得丢盔卸甲,急匆匆躲进了一个阴暗的山洞里。
虽然躲过了这一劫,但在避难中,头晕的老毛病突然犯了,以致头痛欲裂,天旋地转,随即腰酸腿软,连大便也难以排出,痛苦不堪。
好在当时附近的黄桑峪桑林密布,所结桑椹盖压枝头。
为度难关,刘邦只得渴饮清泉,饥食桑果。
几天后,头痛、头晕竟不知不觉痊愈了,大便也痛痛快快地解了出来。
后来,刘邦成为汉朝开国皇帝的那一天,还念念不忘“黄桑峪”的救命之恩。
故事中,刘邦思虑劳心,逃跑路上又风餐露宿,必是血虚又受了风寒,另外,筋疲力尽,气阴两虚,也容易导致便秘。
因此,吃了桑椹很快就神清气爽了。
3、有一天,一位王爷的孩子生病了,全身抽搐,两眼翻白,口吐白沫,不省人事,七岁了还不会说话,不能走路,生活不能自理。
王爷派人请来葛洪诊治。
葛洪检查完毕,不慌不忙地取出几根银针,针刺人中、百会、太冲等穴,并用了补泻手法。
不一会儿,针还没有取出,孩子就醒过来了。
为了巩固疗效,葛洪又给他开了方药。
取鲜石菖蒲二两,煎汁,冲服朱砂(一分)。
一个月后,王爷看到孩子已愈,转忧为喜,非常赞赏葛洪的医术,便拿出银子重赏,但葛洪不受。
中医药相关的故事

中医药的传奇故事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而闻名于世。
中医药的历史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下面,让我为您讲述几个与中医药相关的传奇故事。
1. 神医扁鹊扁鹊是古代著名的神医,被尊为“脉学之宗”。
根据史书记载,扁鹊出生于战国时期,原名秦越人。
他精通道家和医术,擅长望、闻、问、切四诊。
相传,扁鹊在年轻时曾遇异人,得到传授医术的机会。
他由此获得了神奇的洞察能力,能够洞悉病人的病情,甚至预知生死。
有一次,扁鹊路遇齐桓公,通过观察齐桓公的气色,预测其将患病。
齐桓公不以为意,结果真的如扁鹊所言,齐桓公病重而亡。
这个故事展示了扁鹊高超的医术和对病情的精准判断。
2. 华佗与麻沸散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名医,擅长外科手术和针灸。
他创制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之一,为外科手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传,华佗在年轻时曾游历名山大川,学习医术。
他通过观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规律,领悟到了自然之道,从而掌握了高超的医术。
有一次,一个病人患了严重的腿病,疼痛难忍。
华佗为他针灸治疗后,又配制了麻沸散让他服用。
服用后,病人痛觉消失,顺利完成了手术。
华佗创制的麻沸散为后来的麻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他历经数十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植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这部著作共52卷,收录了1892种药物,涉及植物、动物、矿物等多个领域。
李时珍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药物的形态、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并纠正了许多前人的错误观点。
为了完成这部巨著,李时珍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研究。
他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亲自采集药物标本,并请教当地的医生和药农。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新药物和新的用药方法。
《本草纲目》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世界植物学和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贡献。
这些传奇故事展示了中医药历史的丰富多彩和中医药大师们的卓越成就。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神农尝百草:这个故事讲述了传说中的三皇之一的神农,遍尝各种
草药,以辨识它们的药性和毒性,为百姓找到治病的方法。
这个故事也与中医药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密切相关。
2.扁鹊卢医:扁鹊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医者,他的医术高超,尤其擅长
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据传,扁鹊曾化名“卢医”,在渤海郡郑地行医,并治好了赵简子和太子的疾病。
后来,人们就将“扁鹊卢医”作为对医术高超者的赞誉。
3.悬壶济世:这个典故来源于《后汉书·费长房传》,讲述了一个老翁
在集市上卖药,他总是将药壶挂在集市的一棵大树上。
人们前来求药时,他就从药壶中倒出药来治病。
由于他的药非常有效,人们称他为“壶公”,并将“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
4.杏林春暖:三国时期的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接受
财礼,只要求治愈者在门前种一棵杏树作为纪念。
数年后,他的门前竟然有杏树数十株,蔚然成林。
后人用“再世华佗”、“妙手回春”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这些典故不仅传承了中医药的历史和文化,也彰显了中医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几则经典中医故事

几则经典中医故事在古老的青石板街上,有一家名为“回春堂”的中医馆,它历经风雨,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
中医馆的门楣上挂着一块斑驳的木匾,上面用行云流水般的字体刻着“悬壶济世”四个大字,每当夕阳斜照,这四个字便仿佛散发着淡淡的光泽,引领着迷茫与痛苦的人们走进这扇神秘的大门。
一、失声之谜故事始于一个春日午后,一位衣着光鲜却满脸愁容的商人踏入了回春堂。
他名叫李富,是城里远近闻名的丝绸商,但近来却突然失声,无法言语,遍访名医无果。
老中医赵老爷子见状,不急不缓地捋了捋银白的胡须,示意李富坐下。
经过一番望闻问切,赵老爷子眉头紧锁,随后缓缓开口:“你这是情志内伤,心火过旺所致。
”赵老爷子开了一剂药方,嘱咐李富按时服用,并赠予他一枚小巧的玉佩,说:“此玉能清心火,夜间佩戴于胸前,七日之后,自有奇效。
”李富半信半疑,但出于对赵老爷子的敬重,还是照做了。
七日后,奇迹般地,他的声音恢复了,而且比以往更加洪亮。
原来,那玉佩不过是赵老爷子为了让他安心而设的一个“心锚”,真正的治疗在于那剂精心调配的草药,以及他对生活的重新审视。
二、夜半鬼影某夜,回春堂的后院突然传来阵阵怪响,仿佛有人在低声私语。
小徒弟阿明壮着胆子,手持油灯,悄悄靠近,只见月光下,一个身披黑袍的身影正对着药柜喃喃自语。
阿明吓得差点摔倒,但转念一想,师父赵老爷子常言:“医者父母心,夜半无虚行。
”他鼓起勇气,上前询问。
那黑袍人转身,露出一张苍白却坚毅的脸庞,原来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草药师,因家人重病,遍访名医无果,只好深夜潜入,企图偷学赵老爷子的医术。
赵老爷子得知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收他为徒,传授毕生所学。
原来,那夜的黑袍人,正是赵老爷子为了考验阿明是否具备医者仁心而特意安排的“考验”。
三、生死一线深秋时节,一位重伤的旅人被抬进了回春堂,他全身是血,生命垂危。
赵老爷子迅速诊断,发现其内脏受损严重,需立即施救。
然而,此时药柜中的一味关键药材恰好用尽。
时间紧迫,赵老爷子决定亲自上山采药,留下阿明照看病人。
中医药小故事

中医药小故事
故事一,《针灸神奇的力量》。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华佗的医生,他精通中医药,尤其擅长针灸疗法。
有一次,有位皇帝因患有急性头痛而找华佗求医。
华佗为皇帝施行了针灸疗法,不久皇帝的头痛便得到了缓解。
皇帝对华佗的医术大为赞赏,从此,针灸疗法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中医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故事二,《草药的神奇功效》。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神农的医者,他发现了很多草药的神奇功效。
有一次,神农在山中发现了一种名叫黄芪的草药,他尝试使用黄芪治疗了很多患者,效果非常显著。
后来,黄芪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草药材料之一。
故事三,《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
在近年来的抗击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中医药医生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他们运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成
功治愈了很多患者。
中医药在疫情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医药的重要性。
故事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得到了精心的传承与创新。
许多中医药学者和医生不断地钻研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不断地创新中医药的疗法和药物。
这些传承与创新,使得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药小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药的历史、理论和实践,也让我们对中医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药的神奇力量,不仅体现在治疗疾病上,更体现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中医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医药的光芒继续闪耀在人类医药史的长河中。
中医故事典故

中医故事典故有:
1.神农尝百草: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氏是中医的鼻祖之
一,他曾遍尝各种草药,以便更好地了解其药性和治疗作用。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医中药学的象征。
2.橘井泉香:据说在三国时期,有一个叫做董奉的名医,他经常
在福建一带游历。
有一次,他到达了一个小山村,发现村里的病人很多,便留下来为村民治病。
为了感谢他,村民们送给他一头牛和一斗米,但他没有接受。
相反,他要求村民们在村外种植一片橘树和竹林,以造福后来的人。
多年后,这片橘林和竹林形成了一个神奇的景观,泉水清澈甘甜,能治愈许多疾病。
人们称之为“橘井泉香”,是中医治病救人的象征之一。
3.针灸铜人:在宋代,有一位叫做王惟一的名医,他发明了一种
针灸疗法,并制作了一个铜人模型来教授针灸技术。
这个铜人模型成为了中医针灸学的标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模型之一。
4.药王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和道士,他著有《千
金方》等经典著作。
据说他非常注重医德和医术,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
人们尊称他为“药王”,并将其著作视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5.刮骨疗毒: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叫做华佗的名医,他发明了外
科手术和针灸疗法。
据说在一次战争中,关羽中了毒箭,华佗为他治疗时采用了刮骨疗毒的方法。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医外
科手术的象征之一。
中医药文化经典故事

中医药文化经典故事
中医药文化经典故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医药智慧和治疗方法。
这些故事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生动的情节,向人们展示了中医药的奇妙效果和治疗原理。
以下是几个经典的中医药文化故事:
1. 《扁鹊治病》:这个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的著名医生扁鹊,他以其高超的医术和卓越的智慧,成功地治愈了当时国君的重病。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医药强调的“治未病”理念,即通过平衡人体的阴阳五行,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华佗救卓文君》: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当时的美女卓文君因为生病而面容憔悴,无人能够医治。
华佗医生通过观察卓文君的舌苔和脉象,判断出她的病症,并采用中药调理,最终成功地治愈了她的病症。
这个故事展示了中医药重视整体观察和个体差异的治疗原则。
3. 《神农尝百草》:这个故事讲述了中医药始祖神农氏的经历。
据说神农氏亲自品尝百草,通过观察它们的药效,发现了许多药物的疗效,并总结出了许多治疗方法和配伍原则。
这个故事强调了中医药的实践经验和草本药物的应用价值。
4. 《脉象奇迹》: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时期,一个平凡的农民因为身
患重病而奄奄一息。
当时的名医通过观察他的脉象,发现了他体内的病理变化,并采用中药进行治疗。
最终,农民康复了,并以此为契机,自学中医药,成为一名杰出的中医医师。
这个故事彰显了中医药的治疗原则和脉诊的重要性。
这些经典故事不仅展示了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和理论,更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智慧和人文关怀。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以及中医药在保健和治疗领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则经典中医故事1病入膏肓相传,晋国的君主晋景公生病,先请来装神弄鬼的巫医替他治疗,病情反而有增无减。
于是,他派人到秦国求医。
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去给他治病。
医缓的高明医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
当医缓还在去晋国的路上时,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从他的病中跳出两个小人。
其中一个说:“医缓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可不比前次那个巫医,他恐怕要抓住我们,该往哪里躲避呢?”另一个答复说:“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个地方去吧,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医缓到了晋国,绐晋景公辨症后为难地说:“这病不可治啦!病在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何况药物也不能到达那里去发挥药效。
”后来,人们常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难以医救。
这句话进一步引申时便用来形容一个人犯错误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2起死回生有一次,扁鹊路过虢〔音国〕国,看见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祈祷,一打听,方知是虢太子死了。
太子的侍从告诉他,虢太子清晨鸡鸣时突然死去。
扁鹊问:“已经掩埋了吗?”侍从答复说:“还没有。
他死了还不过半日哩!”扁鹊请求进去看看,并说虢太子也许还有生还的希望。
侍从睁大了眼睛,疑心地说:“先生,你该不是跟我开玩笑吧!我只听说上古时候的名医俞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假设你能象他那样倒差不多。
要不然,连小孩儿也不会相信的。
”扁鹊见侍从不信任自己,很是着急,须知救人要紧哪。
他灵机一动,说:“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话,那么,你去看看太子,他的鼻翼一定还在扇动,他的大腿内侧一定还是温暖的”。
侍从半信半疑地将话告诉了国王。
国王十分惊讶,忙把扁鹊迎进宫中,痛哭流涕地说:“久闻你医术高明,今日有幸相助。
不然,我儿子的命就算完了”。
扁鹊一面抚慰国王,一面让徒弟子阳磨制石针,针刺太子头顶的百会穴。
一会儿,太子竟渐渐苏醒过来,扁鹊又让弟子子豹用药物灸病人的两胁,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来!经过中药的进一步调理,二十来天就康复如初。
这事很快传遍各地,扁鹊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说:“他就是使死人复活的医生!”扁鹊听了,谦逊地笑着说:“我哪里能使死人生还呢,太子患的是‘尸厥’证,本来就没有死,我只不过是使他苏醒过来罢了。
”以后,人们常用“起死回生”这个词来形容医生的高超技艺。
有些病家有时为了医生,送上一块“扁鹊再世”的横匾,也是颂扬医生医技高超的意思。
3对症下药华佗是东汉名医。
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都患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
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个不同的处方,交给病人取药回家煎服。
两位病人一看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而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他们想:我俩患的是同一病症,为什么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部,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部,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两人听了十分信服。
便回家将药熬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强调辨证治疗,病证虽一,但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后来,人们常用“对症下药”这个成语比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处理问题。
4讳疾忌医一次,扁鹊到了齐国。
齐国国君田午热情地招待他。
扁鹊见到田午,认真地对他说:“目前,您的肌表部位有疾病,要是不治,会开展蔓延下去。
”田午是个很自信的人,他听后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
待扁鹊退下后,他便对旁人说:“医生就是喜欢靠治疗没有病的人来炫耀自己的本领。
我才不信呢!”过了五天,扁鹊去见田午,说:“您的病现在到了血脉,不治恐怕要加重了!”田午说:“我没有病!”脸上显露出厌烦和不快乐的神色。
又过了五天。
扁鹊再一次向田午提出忠告:“您的病现已深入到肠胃,再不治疗就不可收拾了!”这次,田午竟拂袖而去。
再过了五天,扁鹊碰见田午,转身便走。
田午感到纳闷,派人追上去询问其中的缘故。
扁鹊答复说:“当初,国君的病仅在肌表,汤药和灸法可以治;在血脉,针刺可以治;在肠胃,药酒尚可治,现在病人骨髓,即便是传说中掌管生死簿的神也没法治,我更不敢主动请求医治了。
”五天后,田午果然感到浑身不舒服,病情很快加重,他想起扁鹊,连忙派人去找,哪知扁鹊已经借故离去——中医认为:“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没几日,田午便死了。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疾病,应该积极治疗,假设讳疾忌医,到头来只会害自己。
对待工作,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也一样,应该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5因势利导《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髌的大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
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援。
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
在战斗中,孙膑利用敌人骄傲狂妄、轻视齐军的心理,向田忌献策,他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建议用逐日减灶的计策,伪装溃败逃跑,诱敌深入。
田忌采纳了他的计策。
骄傲的魏军果然中计,大摇大摆地尾随齐军进入一个叫马陵的险恶地带。
这时,早已埋伏好的齐兵万弩齐发,一举歼灭魏军。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利用敌人的骄傲心理,诱敌上当,所以取得战役的胜利。
中医也很强调因势利导,要求医生根据患者体质、病位等因素而施治。
早在二千多午前的中医古籍《内经》里就有“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等治疗法那么。
这里的“轻”、“重”、“衰”、“高”、“下”等都是疾病的“势”,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便是“因势利导”的表达。
病在上部较轻浅的,宜轻扬宣散,清代医家吴鞠通常选用质地较轻、气味较薄的药,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法。
古人还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法那么,创立吐法,主张服盐汤或用鹅毛刺激喉管引起呕吐,使病邪从上而出。
再如,夏秋时令,误食腐败不洁之物,腹泻腹痛,医生亦常因势利导,让病人继续泻下秽臭之物,腹痛、腹泻亦渐好转,假设此时止泻,逆其病势,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孙膑讲的虽然是兵法,但与中医治病原理相通。
难怪清代名医徐灵胎说:“用药如用兵”。
他甚至还说:“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认为中医的治疗思想贯穿在《孙子兵法》中。
这话颇有几分道理。
6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制订与之相应的措施。
这个成语出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春秋末年,伍子胥逃到吴国,吴王很器重他。
一次,吴王征询伍子胥有什么方法能使吴国强盛起来,伍子胥说:“要想使国家富强,应当由近及远,按方案分步骤做。
首先要修好城市的防御工事,把城墙筑得既高又坚实;其次应加强战备,充实武库,同时还要开展农业。
充实粮仓,以备战时之需”。
吴王听了快乐地说:“你说得很对!修筑城防,充实武库,开展农业,都应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条件是办不好的。
”这种“因地制宜”的措施果然使吴国很快强盛起来。
无独有偶,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提出一项因地制宜、治理国家的政策,即“地理环境决定论”。
他认为:土地膏腴,出产丰富,使人因生活富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这些地区的国家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贫瘠和崎岖难行的多山国家,人民勤奋耐劳,生活俭朴,勇敢善战,他们不易被征服,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
他建议立法者考虑不同的地型环境、气候因素来制定恰当的法律。
中医强调因地制宜治疗疾病。
因为不同的地区所引起的疾病各不相同。
在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枯燥少雨,当地人们依山陵而居,常处在寒风凛冽之中,多吃牛羊乳汁和动物骨肉,故体格健壮,不易感受外邪,其病多内伤;而东南地区。
草原沼泽较多。
地势低洼。
温热多雨,人们的皮肤色黑,腠理疏松,多易致痈疡,或易致外感。
因此,治疗时就应该根据地域不同,区别用药。
如同为外感风寒,那么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重;而东南地区,用辛温发散药较轻,这就是因地制宜原那么在中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内经》专设《异法方宜论》一篇,讨论不同地域的人们易患的病种,以及病变和治法特点等。
可见,古代中医学家十分重视因地制宜治疗疾病。
7防微杜渐《后汉书·丁鸿列传》记载了一那么故事:东汉和帝即位时仅十四岁,由于他年幼无能,便由窦太后执政,部份大权实际上落入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等人手中。
他们为所欲为,密谋纂权。
司徒丁鸿见到这种情况,便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权势尚不大时,早加制止,以防后患。
他在奏章里说:“‘杜渐防萌’那么凶妖可灭。
任何事情,在开始萌芽时容易制止,等到其开展壮大后再去消除,那么十分困难。
”和帝采纳了他的,并任命他为太尉兼卫尉,进驻南北二宫,同时罢掉窦宪的官。
窦宪兄弟情知罪责难逃,便都自杀了,从而防止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
在医学上,防微杜渐表达了预防为主的原那么。
中医十分重视早期诊治疾病。
《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开展过程,高明的医生应该趁疾病轻浅的时候治疗,假设疾病已到深重,会变得比较棘手。
《内经》还生动地比喻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中医把一个医生是否能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当作判断这个医生医技是否高明的标准,提出“上工治末病”。
上工,即高明的医生。
这个成语故事启示我们:隐患要及时去除,以免酿生更大祸端;疾病应及早治疗,以免给机体带来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