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送别诗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送别诗鉴赏ppt课件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春归去。若到江南赶 上春,千万和春住。
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处。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请以次的上片为例作具体分析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这首诗属于——。表达了送别朋友时——的感情。(2分) (2)本诗都笼罩着一个“雨”字。试赏析颔联围绕“雨”来写
景抒情的妙处。(4分)
(1)(2分)五言律诗(答“近体诗”也得1分); 依依不舍(或感伤)。
(2)(4分)围绕“雨”字,写细雨湿帆,帆湿而重。以叠音词 “漠漠”的无声来写船行的缓慢;归鸟入雨,飞行而迟,以叠音词 “冥冥”写雨中归鸟的模糊迷蒙,这帆重鸟迟的客观景物全然是打 上诗人主观感情烙印的物象,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的 依依不舍的心情。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 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1)“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 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2)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 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 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 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 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 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 现惆怅别情。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PPT精品课件(共33张)

• 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游子思妇 •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 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 • 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 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 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 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 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一、送别诗的魅力——距离产生美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 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 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 特别看重离别。而诗人的情感 天生敏捷,故而触之于怀,发 而为诗,以独特的人生经验和 艺术表现形式,道出常人所不 能言的离情别绪。空间的隔离 感、时间的距离感、心理的距 离感使送别诗具有独特的艺术 魅力。
⑵时间意象:
黄昏、月夜、清晨、秋
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 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 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 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 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 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 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 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 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 (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 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 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 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 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高中语文基础课: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课件 2025届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内容二离别之事
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内容三别后之景别后之事
送别诗无名氏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内容三别后之景别后之事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020浙江卷】秋江送别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别诗高考真题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答:1、意象运用方面: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青山象征思念,明月象征友情),意境开阔;2、空间处理方面: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里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眺“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写法;3、抒情方式方面:王勃诗以议直接表达情感,意尽在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境,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情感三劝勉与安慰
送李侍御赴安西【唐】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情感三劝勉与安慰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四坦白心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自古多情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抒怀诗++课件28张+

送君别有八月秋,来年相见花满堂。 (周宇杰)
送君别有八月秋,短笛宕尽人不留。 (赵双)
送君别有八月秋,却道桂酒不压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望我再无今日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寒蝉鸣泣醉离愁。
(钱佳杰) (陈天睿) (袁嘉烨)
送君别有八月秋,此时空留几多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留吾唯感无限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风卷残叶落西楼。 送君别有八月秋,落日澄空照我影。 送君别有八月秋,秋是雁过酒凉时。 送君别有八月秋,明月伴君行孤舟。 送君别有八月秋,盼君归在几时后。 送君别有八月秋,不知归来是几时。
【任务一】诗歌例析: 调动阅读经验,概括诗中情感
知识点提炼(《学语文》P531) 送别诗中的常见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对友人前程美好的祝愿);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第
任
肆
务 Part one
二
【任务二】读诗示范: 学习鉴赏方法,提炼有效信息
三
第
任
【任务三】创作评析: 掌握常用意象,填佳句写短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送别》
(管梓成) (徐研宸) (高永春) (吴佳铭) (刘乐安) (金子杰) (尹煜恒) (简明) (吕冯)
送君别有八月秋,《骊歌》渐染黄林叶。(王曜源)
送君别有八月秋,明月自染山间絮。 (盛子涵)
送君别有八月秋,今日一去莫相思。 (刘邵洋)
送君别有八月秋,长亭莫染离人泪。 (许云鹏)
古诗鉴赏“送别诗”专题公开课课件

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尽手中杯。
唐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唐人送别的习俗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
唐人送别的习俗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送别诗的感情基调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题:作者借助哪些景物抒发离愁?三四句 又是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借助“春江、日暮、征帆、天涯”表达情感。 2、 三四句设身处地为远去的友人着想:日暮之时 客船会停泊在哪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 孤客是多么令人哀伤啊!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 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 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 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 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 “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更能勾 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南京大约十五 里左右,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 渐远。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送别诗的特征
季节 时间 地点 景物
杨柳、 酒等
路口、 秋季 清晨 驿站、 或春季 或傍晚 码头等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离别ppt课件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折柳送别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问题: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折柳送别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诗文赏析】
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 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 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 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 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为 深 入 学 习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思 想和党 的十九 大精神 ,贯彻全 国教育 大会精 神,充分 发挥中 小学图 书室育 人功能
为 深 入 学 习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思 想和党 的十九 大精神 ,贯彻全 国教育 大会精 神,充分 发挥中 小学图 书室育 人功能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 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 这一情感的。
答案:
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 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 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饮酒饯别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金陵酒肆送别 李白
折柳送别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问题: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折柳送别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诗文赏析】
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 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 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 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 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为 深 入 学 习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思 想和党 的十九 大精神 ,贯彻全 国教育 大会精 神,充分 发挥中 小学图 书室育 人功能
为 深 入 学 习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思 想和党 的十九 大精神 ,贯彻全 国教育 大会精 神,充分 发挥中 小学图 书室育 人功能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 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 这一情感的。
答案:
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 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 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饮酒饯别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室育人功能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金陵酒肆送别 李白
诗歌鉴赏·送别诗优秀课件

经典送别诗和诗人
李白的《将进酒》
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展现了豪情壮志,表达了 诗人对别离时光的思考和深情告别。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著名的送别诗通过描绘壮丽的景色和对离别 的思念,展现了诗人的独特感慨与情感。
孟郊的《登科后》
这首送别诗以庄重的言辞和深沉的情感描述了诗 人离别时的惆怅和对友人的祝福。
送别诗的艺术魅力
语言艺术的表现和魅 力
送别诗运用精心选择的词语和 独特的句式,以及押韵和节奏 的变化,展现出语言艺术的独 特魅力。
音乐艺术的表现和魅 力
通过诗句的节奏和抑扬顿挫, 送别诗具有强烈的音乐感,使 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的共鸣。
形象艺术的表现和魅 力
送别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富有 想象力的意象,创造了丰富多 彩的形象世界,给人以强烈的 视觉冲击。
诗歌鉴赏·送别诗优秀课件
将送别诗作为主题的优秀课件,深入探讨了送别诗的概念、意境和艺术魅力, 并分享了一些经典的送别诗作品和诗人。通过本课件,你将更好地欣赏和鉴 赏这一古老诗歌形式的美妙之处。
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作用
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别情感的诗歌形式。它通过文字表达出离别时的思念和感伤,具有独特的作用和特点。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送别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告别,表达了 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离别的哀伤。
送别诗的意境和寓意1意境Fra bibliotek表现方式和手法
通过意象的运用、情感的渗透和语言的节奏等手法,送别诗创造了独特的意境和 氛围。
2
寓意和情感的传达
在离别的背后,送别诗传达着对别离的思念、对友情的珍重以及对生命的感悟等 深刻的情感和寓意。
如何欣赏和鉴赏送别诗
1 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送别诗鉴赏 ppt课件

鉴赏方法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 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 “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 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 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 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 绪的意象。 (3)南浦 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 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 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ppt课件 10
知识梳理
送别诗的情感: 6.借送别友人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漂泊的愁苦 7.借送别表达友人和自己的不得志,愤恨等 8.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 生感慨 9.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 10.借送别言志诗。
ppt课件 11
知识梳理(情感特点 )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 别董大 (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ppt课件
19
知识梳理(抒情)
(3)借物衬情: 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 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 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 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 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 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 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归纳: 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 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 、迁等)某地” “留别(别) ××”/ “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 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 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 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 等。
注意答题规范 增强得分意识 • (1)审清题目,找准切入点。 • (2)采点得分: • 总说观点—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分析 ,为什么是这样)—效果(感情) • (3)表述准确、简练,用术语。
古道
柳
笛声
长亭
夕阳
送别
山
芳草
酒
一样的 不一样的情怀
送别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 1、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 的思念和牵挂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 2、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 3、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 4、借送别有人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 5、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 担忧之情。
情感的。
)
答案:这首诗表达出了深深的离愁。
(2分)首先,作者首先借景抒情,
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
”、“杨花”、“风笛”、“离亭
”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 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2 分)
赠友送别诗鉴赏要点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芳草、阳关等 情感——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艺术手法——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 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送别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 古代送别诗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可分为 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 常见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 情等 •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想象、虚实相生、衬 托等 •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等
深入剖析 探寻方法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 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 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 风情,更与何人说。
赠友送别类诗歌鉴赏
多情自古伤离别 聚散离合总是情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 顾,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 2、利用总结的送别诗的相关 知识,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提高 诗歌鉴赏能力。
知识回顾
《送元二使安西》 《 赠汪伦》 《芙蓉楼送辛渐》 《别董大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雨霖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思考: ①送别诗有哪些形式标志?常用哪 些意象? ②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哪几种? ③送别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
形象、情感、表达技巧
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品意象(注意平时积累) 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注意手法(常用:借景抒情、衬托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
送别诗常见意象
地点:长亭、南浦、古道、渡口 时间:傍晚、月夜
物象:芳草、舟、柳树、笛声、远山、酒
“长亭”、“南浦”、“柳”、“芳草”、
“酒”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
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 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环境意象: 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
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 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非常相似。 ⑵.“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 不舍之意。⑶.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 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酒香, 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春草和流水: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 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 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的《踏莎行》中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