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瑰宝
乡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乡土文化是指特定地域内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特色的综合体现。
乡土文化资源包括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传统饮食、方言、传统节日等等。
在幼儿园课程中,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可以增强幼儿的身份认同感、爱国情感,丰富幼儿的文化知识,培养幼儿的协作与沟通能力,促进幼儿的综合素养发展。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乡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
幼儿园可以通过传统节日活动来体验和感受乡土文化。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等,幼儿园可以组织相应的活动来庆祝这些节日。
学习制作灯笼、包粽子、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品,在幼儿园内举行展览和表演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其中。
这样可以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幼儿园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来开展游戏活动。
以乡村为背景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农村的生活、风俗习惯。
在幼儿园内布置一个小农场,模拟农家生活场景,让幼儿扮演农民、绣花娃娃等,体验种田、放牧等活动。
通过与物质的亲密接触,幼儿能够直观感受到农村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可以通过乡土文化的故事讲解来传递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乡村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人生哲理,比如《牛郎织女》、《孔融让梨》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了解这些故事的背景、情节和寓意,引导幼儿发现故事中的美好品质和思想内涵,培养幼儿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幼儿园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来开展绘画、手工艺和音乐表演等艺术活动。
乡土文化绘画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学习绘制剪纸、绣花等传统手工艺品;乡土文化音乐表演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比如学习唱传统民歌、演奏乡音乐器等。
通过这些艺术活动,幼儿能够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能。
乡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传统节日活动、游戏活动、故事讲解以及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
挖掘乡土资源,打造幼儿园班本课程

挖掘乡土资源 ,打造幼儿园班本课程摘要:乡土教育资源可以成为重要的班本课程活动内容,对教育资源的关键点有效挖掘,制定合理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
通过主题游戏和区域活动等有效构建,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
幼儿教师对乡土资源重点拓宽解放幼儿,让幼儿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感受学习的精彩。
多样教学资源有效运用,开阔幼儿学习视野,保证幼儿在领略家乡魅力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家乡热爱情怀。
关键词:乡土资源;幼儿园;班本课程;策略前言:幼儿教师对乡土资源有效挖掘,可以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做好准备。
将乡土教育素材有效的规划,在体现教育资源实际价值的同时,保证幼儿在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活动拓展的空间和机会。
幼儿在发展当中能够领略各项活动的实际意义,活跃幼儿思维,让幼儿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挖掘乡土资源,对班本课程文化内容有效挖掘和升级。
通过良好的环境体验建设,保证幼儿在充满趣味性的学习领域之中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课程教学中挖掘乡土资源的作用第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乡土课程资源会让幼儿在学习的时候更加积极主动,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而且乡土资源符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在幼儿直观了解内容的过程中,更好的提高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通过班本课程的有效打造,让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身边的事物,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幼儿对家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形成浓厚爱乡情感之下,也会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第二,幼儿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得到相应提高,幼儿教师在树立正确教育观念之下开展乡土资源有效挖掘,在与幼儿共同研究和谐互动的情况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幼儿教师也会在具体活动之中反思,相互交流分享之下,完善改进举措。
幼儿活动质量得到相应提高,也会挖掘乡土资源课程的情况下,逐渐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
第三,创建了个性鲜明的幼儿园课程文化。
把多样的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幼儿园教学之中。
幼儿面对丰富多样的乡土文化学习内容会产生强烈的情感,让幼儿在有效接触文化的情况下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民间,领略本地文化的精彩。
巧用乡土资源 彰显幼儿园特色课程

巧用乡土资源彰显幼儿园特色课程幼儿园特色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要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还要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巧用乡土资源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园建立独特的特色课程。
巧用乡土资源,就是指将当地的自然、文化、经济资源融入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培养他们对乡土的热爱和认同感。
下面从自然、文化和经济资源三个方面,以1000字的篇幅,具体论述如何巧用乡土资源,彰显幼儿园特色课程。
一、巧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乡土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
幼儿园可以利用教学场所周围的自然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1. 小动物养殖:幼儿园可以利用校园里的空地建立小动物养殖区,养殖一些小动物,如鸽子、鹅、鸭子等。
通过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了解小动物的习性、特点和功能,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 园艺活动:幼儿园可以开展园艺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种植蔬菜、瓜果等,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环保意识。
在幼儿园的园艺区,可以设置观察田园作物的摊位,让幼儿学习了解植物的特点和生长过程,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自然探索:幼儿园可以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组织自然探索活动。
比如带领幼儿在校园里观察昆虫、树木、石头等自然景观,收集各种昆虫标本,观察它们的生长特点和生态环境,引导幼儿学习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文化资源是乡土资源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让幼儿在游戏和学习中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1. 传统手工艺:幼儿园可以开展传统手工艺活动,如剪纸、面塑、布艺等。
通过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幼儿可以了解到不同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乡土游戏:幼儿园可以组织乡土游戏,如踢毽子、跳绳、捉迷藏等。
这些游戏既可以帮助幼儿锻炼身体,又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游戏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友谊意识。
乡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乡土文化是指某个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
乡土文化资源是幼儿园可以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源,它能够增强幼儿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1. 乡土文化的情境再现通过展示乡土文化的图片、物品和实物,幼儿可以亲身感受和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
在幼儿园环境中设置一个“农田”角落,展示农具、种子、作物等,让幼儿了解农耕文化;或者通过邀请农民来幼儿园讲述种植、收割等过程,让幼儿亲身参与。
2. 乡土文化的传统技艺教学乡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技艺,如剪纸、剪窗花、歌舞、书法等。
这些传统技艺可以作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学习和练习。
可以请来乡村艺人给幼儿表演传统技艺,并教授幼儿制作剪纸等手工制品;或者幼儿自己制作窗花,用以装饰幼儿园环境。
3. 乡土文化的口头传承乡土文化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幼儿园可以通过一些课程活动来鼓励幼儿家长向幼儿传承本地的乡土文化。
可以组织一次幼儿园家庭日活动,让幼儿家长带着一些传统品味的家乡特色食物、故事、歌谣等来共享,幼儿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和体验乡土文化。
4. 乡土文化的参观与实践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参观本地的乡村,了解乡村生活、农业种植等方面的乡土文化。
幼儿园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如到农田里采摘水果、种植蔬菜等。
通过以上的途径,乡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也可以拓宽幼儿的学习视野和认知范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幼儿园还应结合乡土文化的特色,发掘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乡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一、引言乡土文化是指在乡村所产生并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
它包括了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风情、建筑风格、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等多种元素。
乡土文化资源的丰富和多样性,为幼儿园教育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
在幼儿园课程中,应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的也培养对乡村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本文将针对乡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儿歌、童谣乡土文化资源中的民间儿歌、童谣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儿歌、童谣既包含了地域特色,又蕴含了乡村生活的情感与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唱儿歌、讲童谣的方式,让幼儿在玩耍中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乡村的情感认同。
在幼儿园音乐课上,教师可以教唱一些乡土儿歌,如《小兔子乖乖》、《小星星》、《拔萝卜》等,通过唱歌活动,让幼儿感受音乐中蕴含的乡土情怀,激发幼儿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2. 民间手工艺品乡土文化资源中的民间手工艺品丰富多彩,如剪纸、面塑、布艺等。
教师可以通过手工制作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乡土手工艺品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乡土传统节日乡土文化资源中的传统节日是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节日活动,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增强对乡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春节期间,可以组织幼儿园的春节庙会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教师可以讲解春节的由来,让幼儿了解传统乡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通过庙会游园、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 乡村游学活动乡土文化资源中的乡村风情、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是幼儿园课程中的宝贵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乡村游学活动,带领幼儿走进乡村,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韵味。
可以组织幼儿园春季郊游活动,走进乡村田野,参观农田、农舍、农具、田间劳作等,让幼儿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对乡村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乡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一、引言乡土文化是指特定地域内独特的历史、传统、风俗、风景、文化遗产和民俗等,是人们生活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人们对于家园的热爱和依恋。
在当代社会,由于现代化的进程,很多乡土文化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流失。
为了保护和弘扬乡土文化,很多幼儿园开始重视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在幼儿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们对于家乡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使得乡土文化资源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一部分。
1. 传统节日活动在幼儿园中,老师们可以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活动来介绍乡土文化,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活动中,可以组织孩子们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学唱民间歌曲和舞蹈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故事传统乡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故事,这些故事传承了家乡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智慧。
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讲故事、配以图片、模型等形式来向孩子们介绍家乡的传统故事,比如《白蛇传》、《孔融让梨》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家乡的历史和传统。
3. 民俗体验传统的民俗活动也是乡土文化资源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模拟农民耕种、收割、民间婚礼等活动来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家乡的传统民俗,了解家乡的农耕文化和风俗习惯,增强他们的家乡情感和认同感。
4. 手工艺制作乡土文化中的手工艺制作是独具特色的,比如剪纸、面塑、传统民间工艺品等。
在幼儿园中,可以开设手工艺制作课程,让孩子们学习制作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并通过手工艺品的制作,让他们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
5. 风土人情探索在幼儿园课程中,可以组织孩子们走进田野、山林、村庄,探索家乡的风土人情。
老师们可以带领孩子们观察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参观当地的农田、山水,让孩子们亲眼见证家乡的美好,增强他们对家乡的喜爱和眷恋。
6. 本土文化艺术表现乡土文化资源还包含着丰富的本土文化艺术,比如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北方的剪纸、西南的蜡染、东北的捏面人等。
巧用乡土资源 彰显幼儿园特色课程

巧用乡土资源彰显幼儿园特色课程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关注如何巧用乡土资源,彰显自己的特色课程。
乡土资源丰富多样,可以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促进幼儿们的全面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下如何巧用乡土资源,彰显幼儿园特色课程。
幼儿园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展户外教学活动。
乡村的自然环境独特而美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好的教室。
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们到田间地头去,让他们亲近大自然,学习耕种农作物,了解季节更替,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还可以利用当地的丘陵地形或者河流湖泊等自然地貌进行野外探究活动,让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样的户外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幼儿园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幼儿园可以邀请当地的老艺术家或者老师傅来教孩子们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比如剪纸、绣花、编织等。
或者组织孩子们参观当地的传统手工作坊,让他们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
还可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比如舞狮、舞龙、古诗诵读等,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幼儿园可以利用农村的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农村社会资源丰富多样,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
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们走进农户家中,亲身参与农民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让他们了解农村的劳动生活,感受农业的辛勤和丰硕。
还可以邀请当地的老师、医生、警察等社会工作者来幼儿园开展讲座或者示范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和认识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试论乡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

试论乡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孩子与大自然渐行渐远。
于是,乡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乡土资源是指与本地区域相关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等。
利用乡土资源作为幼儿园课程的素材,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的环境,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的生态意识,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将其融入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通过在幼儿园的教育,孩子们对自己所在的地域有着最初的认识。
注重乡土资源的应用,有利于加深幼儿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在春节前,可以邀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制作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年画等,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2.培养健康的生态意识乡土资源中包括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孩子们更加接触大自然,有利于培养健康的生态意识。
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引导孩子们参与植树活动、种植花草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并通过观察植物的成长变化,让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从小培养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3.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可以促进其身心发展。
可以利用当地的民间传统故事、手工艺品等进行教学,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艺术创作,让孩子们得到锻炼,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乡土资源在不同课程领域中的应用1.语言交流在语言交流课程中,可以通过故事、诗歌等方式,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让幼儿了解乡土文化,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乡土故事,既提高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又增加了对乡土文化的认识。
2.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课程中,可以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一些科学实验活动,如种植实验、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等,让孩子们了解自然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资源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瑰宝
——浅谈“麦秆”在我园的妙用
[摘要]:
我园地处村镇,周围农田环绕,物产丰富,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特别是“麦秆”,在农村取之不尽,随处可见,正是符合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教育理念。
那么如何真正利用好麦秆这一自然资源呢?我园遵循《纲要》的精神,围绕“十一五”课题《建构乡土化园本课程的研究》,对麦秆这一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使这一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发挥了独特的教育价值,从实践方面促进了对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显示出了乡土资源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
乡土资源麦秆特色氛围区域内容身体素质教育素材
《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中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对于农村的幼儿园而言,更应该充分利用其乡土资源,多挖掘农村的自然物,让它们能充分地得到运用。
对于“麦秆”这一乡土资源,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挖掘的:
一、营造特色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从整体上进行了全新的布置,将麦秆融入幼儿的生活,参与到幼儿息息相关的环境中,让孩子们感觉到精心修饰又不露痕迹、源于自然又超于自然的美。
走入我园,具有农村乡土文化的环境会使人们流连忘返,只要稍稍留意就能阅读出其中蕴藏的教育信息。
1、创设环境显乡土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以“麦秆”之美为主题对本园进行整体环境创设,在园内的走廊、楼道、教室等地方分别悬挂“麦秆龙”、“麦秆帘”和麦秆编制的各种
艺术品:蛐蛐、蛐蛐笼、星星、蚱蜢、宝塔、蝴蝶;在园内的墙面环境布置方面,我们将一幅幅充满“乡土文化”的麦秆贴画作为墙面的背景;楼道内的麦秆贴画“十二生肖”不仅生动富有童趣,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麦秆的艺术美和质朴美;在“麦秆园地”孩子们将麦秆染成各种颜色,制作门帘、手链、项链……使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散发出麦秆的香味,使每个走进我园的人,都会被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所感染,都能在园内欣赏到以麦秆为资源营造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通过这些环境的创设,使幼儿在园内就能感受到家乡的自然特点和文化特色,真正做到了让环境说话、让环境育人,充分凸显了“乡土文化”。
2、改造传统显新意
用麦秆做成的链子、蚕架是农家传统的物品,制作工艺简单,耗费时间较少。
我们在设计总体环境的时候大胆地把这两样农家宝贝请了进来:我们用颜料和油漆给农味十足的链子穿上鲜亮的外衣,利用其易于缠绕的特点,在天花板上通过不同的牵引、悬挂,让麦秆链在走廊顶上开了“花”;蚕架本是“蚕宝宝”的家园,经过精细加工的蚕架,上面点缀着白晳的蚕茧,悬挂在“水乡色影”的楼梯转角处,质朴中见精美,随意中现巧妙,它再现了往日桑蚕之乡的神韵,流淌着江南水乡的特色。
这样,通过精心加工与巧妙摆布取得了烘托整个环境特色的作用,使整个楼层具有了稻草的气息以及整体协调性。
显现农味特色的麦秆链与蚕架,经过我们精细的编制与加工跳跃着现代的色彩,通过创意的设计与摆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丰富区域内容
在区域活动中,麦秆的特性使它们很容易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活动材料,正因为麦秆的这种优良特性,使其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园的各个活动区域。
比如:麦秆既可以用来编织,也可以用来进行贴画活动等等。
(1)美术区:我们充分利用麦秆资源,让孩子们亲手用麦秆通过粘、贴、串、编等方法制作成各种各样的他们喜爱的艺术品,比如:蛐蛐笼,花,花篮,长颈鹿、灯笼、帽子、宝塔、风铃、星星、小鸡、小兔……,然后用他们作品用来装饰教室,使麦秆制品成为装饰教室环境的亮丽风景线,让这些麦秆有了新价值,给麦秆赋予了新“生命”。
此外,我们还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不同的操作活动,如:引导小班幼
儿用麦秆剪成碎屑进行粘贴。
用麦秆段串项链;引导中班孩子们把麦秆染色剪成一个个小段,然后拼贴成农家小院、小人和小动物等;引导大班幼儿将麦秆用84液浸泡,破开,压扁,进行麦秆贴画……这些能够极大的拓展美术教育的思路、方式、方法,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2)科学区:我们陈列有关麦子生长过程的图片,在不同的材料里种植小麦,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环境下小麦的生长等等,供幼儿们观察、记录,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将染了色的麦秆剪成段按颜色、长短、粗细特征进行规律排序。
此外,孩子们还可以用麦秆作为玩具进行点数,做各种算数题等,增加了趣味性。
(3)表演区:孩子们利用各种麦秆资源编制成草裙、草帽、草扇等各种表演道具,然后进行麦秆服装秀表演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大胆表现,互相合作,从中体会到麦秆给他们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4)语言区:我们通过创设各种麦秆小戏台,投放麦秆制成的小动物、小花、小草等各种道具,让每个小朋友在小戏台里选择,然后进行讲述或者故事创编,这样有利于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创编故事的能力。
三、增强身体素质
众所周知,麦秆在农村可谓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每当麦子收割后,农民常因麦秆太多无处堆放而将麦秆焚烧。
然而,它却是我们老师手中的瑰宝,在幼儿园中大放异彩。
1、利用麦秆来制作体育器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以麦秆为主要原材料,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中的能工巧匠,经过构思和创作,自制成一系列低成本,具有趣味性、操作性等特点的体育器械,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内容。
例如:利用麦秆做成麦秆棒、麦秆龙、跳马等开展跳、跑的游戏,让幼儿锻炼走、跑、跳、投掷的技能,提高跑的能力,增强手臂力量,既节约了开支又让孩子们体会了“乡土文化”、“麦秆文化”。
2、利用“麦秆文化”来扩展体育活动内涵
在利用麦秆资源开展体育活动时,我们注重挖掘一种材料的多种玩法。
一物多玩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
比如:“麦秆飞盘”和“麦秆垫”的组合,孩子们从游戏规则、使用方法上进行创新,从中玩出了很多的游戏,有“青蛙过河”、“蚂蚁运粮”、“垒高”、“踏石过河”、“跳格
子”等,大大丰富了幼儿活动的内容,使幼儿充分练习“钻、爬、跑、跳”等基本动作技能,同时发展他们的平衡感、协调性等。
另外,利用麦秆制作户外活动器具,开展户外游戏活动,不仅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也提高了幼儿的运动能力,增强了幼儿的身体素质,更使幼儿的户外游戏活动多姿多彩。
四、拓展教育素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是思维的营养,是学习的动力。
只有孩子们对麦秆感兴趣,才能从心底喜欢上它,才会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思考。
可现在的孩子虽然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大自然贴得那么近,但他们在室内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多,在野外的时间相对减少,有的孩子分不出稻谷与麦苗,也不知用麦秆能做出什么玩具,更不用说玩一玩了。
对于农村幼儿教师来说,教学活动是真正能够体现“麦秆文化”、“乡土文化”特点的部分,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地亲近自然,接近生活,提高动手操作和语言能力,不仅仅是把麦秆看作为燃料,还应该以“麦秆”这种农村生活中最普通而常见的生活素材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1.有效利用麦秆,组织幼儿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审美情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园从贴近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出发,将麦秆这一资源运用到教学之中,根据幼儿的艺术表现兴趣设计相应的艺术活动,开辟了艺术领域课程,开发了《麦秆刷点画》、《我爱运动——麦秆人》、《有趣的麦秆画》、《麦秆时装秀》等以“麦秆文化”为内容的活动。
如:在活动《麦秆粘贴画》中,幼儿将麦秆剪成长短不一的麦秆段,进行拼搭或粘贴成小桥、家乡骑楼等建筑物,或运用麦秆扎麦秆人,给麦秆人进行装饰等;在《麦秆卷画》活动中,幼儿卷出的作品有蝴蝶、小花、小鸡、小鸟、蜗牛、娃娃、棒棒糖等。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用双手将一件件艺术作品从手中创造出来了,展现了幼儿艺术才能和给予了幼儿进行艺术构造活动的快乐。
2.有效利用麦秆,组织幼儿开展语言活动,提高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在有效利用麦秆这一资源,组织幼儿开展艺术活动基础上,我们老师根据麦秆的可塑性强的特点,让孩子们借助辅助材料对麦秆制品进行上色、装饰后,做成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小人、表演道具等,孩子们利用这些自己制作的作品来表演、创编故事,赋予了孩子们制作的艺术作品以生命。
比如:在表演故事《送
你一顶小黄帽》中,老师请一名幼儿扮演蒲公英,其它幼儿扮演小鸡,小鸟,小蚂蚁等进行表演,这样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升华。
麦秆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起到了拓展教学思路、空间的作用。
大自然是农村幼儿的欢乐之源,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将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在实践中有所思,在实践中有所悟,在传统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体现内涵;我们会重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设置布局,巧妙地为孩子们构件动手创作的平台与空间。
努力做到师生共同用智慧,给不起眼的麦秆赋予生命,让平常的麦秆焕发出神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