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特点及其现状分析.docx

网络新媒体特点及其现状分析.docx
网络新媒体特点及其现状分析.docx

网络新媒体特点及其现状分析

目录

摘要 (1)

1.前言 (3)

2.何谓新媒体 (3)

3.新媒体新在何处 (3)

3.1全方位的数字化 (3)

3.2互动性 (4)

3.3个性化 (4)

4.网络新媒体特点 (4)

4. 1 网络媒体凸显受众的主体地位,打破单向传播局面 (4)

4.2网络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5)

4.3网络媒体信息发布及时,传播速度快 (5)

4.4网络媒体让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快捷 (5)

5.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5)

5.1传播模式多样化 (5)

5.2传播途径无偿性 (5)

5.3视频传播交互性 (6)

6.网络新媒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6)

6.1网络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 (6)

6.2新媒体的终端已经相当普及 (6)

6.3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消费者越来越多 (6)

6.4有学者国网民数量激增,但分布不均 (7)

6.5网民素质良莠不齐 (7)

6.6虚假信息多 (7)

7.网络新媒体健康Th存发展的基本前提 (7)

7.1完善网络管理立法,依法管理网络 (7)

7.2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切实加强整体规划 (9)

7.3创新新媒体的管理,拓展传播空间 (9)

7.4改进舆论引导方式 (9)

7.5提升传统媒体传播能力建设 (9)

结论 (9)

致谢 (11)

1.前言

互联网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形式,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及优势,例如交互性、信息

交流及时性、形式多样性、传播迅速性、覆盖范围广阔、内容丰富等,这些优势是传统媒介所

缺乏的。

2.何谓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指的是世间万物都可以作为媒介的一种涉猎广泛的环境。

新媒体是一种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各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

的媒体形态,比如数字杂志、门户网站、网站媒体、数字报纸、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也应该被称为数字化媒体,因为它需要利用数字技术、信息系技术、互联网技术,在

网络、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局域网等的过渡下,通过手机、电脑、Ipad 等传播媒介来满足

受众群体各自不同的需要。

新媒体可以有很多的定义,但大多都异曲同工。最早出现“新媒体”概念定义的国家是美国,在至今四十多年前的美国,戈登马克于 1967 年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慢慢

地,“新媒体”在美国开始被流行,随后流向全世界。

通常情况下,一个概念有两种定义,即狭义和广义,“新媒体”的概念也不不例外。从广

义上来说,“新媒体”是需要利用数字技术、信息系技术、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微波通信、卫

星通信、局域网等的过渡下,通过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传播媒介来满足受众群体的需要的

一种媒体形态。从狭义上来说,“新媒体”是一种“新兴媒体”。

3.新媒体新在何处

因为目前传统的媒体主要由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组成,所以新媒体也被称作“第五媒体”。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转变、及人们接受信息的效率的提升,由于其丰富的内容、较强的交流互动、多种传播媒介、受众的广泛及时等优势,

“新媒体”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在现代传媒产业上拥有不可比拟的地位。新媒体如何体现其“新” 呢?有学者们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3.1全方位的数字化

新媒体的特点众多,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它的数字化,利用数字化来进行传播,这得益于科

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突破。正如 Nicholas Negroponte 所著的书籍《数字化生存》中提到

的那样,快速的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肯定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体现

在工作、学习、消遣上。决定数字化发展的是技术本身,而是人们是否能够有效利用数

字化,转变他们传统的产品或服务。然而,新媒体就具有这种转变的能力,利用全面的数字化

过程,将世间万都能变为媒介。

3.2互动性

新媒体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新媒体更胜在其信息传

递者与受众者是能互动的。新媒体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在网络平台上传播信息给每

一位受众者,同时受众者可以对信息进行接收和分享交流,双方能够相互共享信息、互动交流、并能更迅速的传递信息。新媒体的交互性让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能在不同时

间和地区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既能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者的观点,也能及时更正自己的观点。

3.3个性化

广泛多样的阅读者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对象,既是新媒体受众群体,这一广泛的群体具有

个性喜好千差万别,那么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候,必然会对阅读者的多样性采取针对性传播。使

其信息接受者所接受到的新媒体信息符合自身需求、符合自身特质偏好。新媒体信息传播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结合大数据技术,对信息接受、阅读群体进行整合分析,传播者在针对接受阅

读群体个性需求传播个性化的信息的同时,阅读接受信息的群体也同时筛选、整合、搜寻新媒

体传播的诸多信息,甚至是要求定制个性方案。所以,由这些事实状况来看,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接受、阅读群体是具有多样、不同的个性时代,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接受阅读群体是强制性、被

迫性、无选择性的受众群体,那么在新媒体时代,这部分受众群体将会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具有

自主选择性、甚至是自有学者制作信息群体,形成双方流动性的交流体系。

4.网络新媒体的特点

随着生产与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在网络媒体占据主流的今天,有学者们可

以把它和传统媒体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的几个特点:

4.1网络媒体凸显受众的主体地位,打破单向传播局面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也随着快速发展,信息的接受阅读群体,既新媒体信息的

受众群体,他们更具有对信息的主动选择性。他们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他们将不仅仅再是接受者、消费者,也是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各大社交通信软件、例如常见的微博、微信、QQ、陌陌等诸如此类的通信工具,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传播、发布者。例如

常见的爆红朋友圈的热文、走红的网络短视频,这些有趣好玩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信息,被广泛

传播的例子司空见惯。

4.2网络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在互联网还未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占据着主要地位,而接受阅读信息的群体,只能是被迫性接受,而传统媒体由于其自身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传播信息途径偏单一,更新传播速度较慢。现代社会的各大通信软件,例如微信、微博、QQ 等软件,它们都是具有一定范围的平台,给信息的接受者阅读者,既给信息受众群体提供一个双向沟通、交流的平台。而这部分群体也能不受时空限制与信息创造、传播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4.3网络媒体信息发布及时传播速度快

前文已经对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做过阐述,新媒体的发展基础是基于互联网的连接,互联网的信息输送,传递。网络新媒体传播信息最大的特点在于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现代发达的 4G 移动通讯技术便是最直接的体现,由于移动通讯设备的便捷,与互联网时刻连接,那么对于想传播的信息便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并且分享转发。

4.4网络媒体让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快捷

网络新媒体的存在发展,让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搜寻变得更加迅速、方便、准确。在面对海量的互联网资源时,人们可以借助各大信息搜索工具,例如百度搜索、谷歌搜索等等专业的查找工具;其次,种类齐全的官方门户网站也在每时每刻更新网站信息,完善精美的网页设计技术,如各大超链接,又对信息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系统整理,专题制作等;最后成熟的数据库、大量免费的学习资源、音频材料资源,使得对信息的获取更加的方便、系统、准确、快捷以及全面。

5、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

5.1传播模式多样化

信息的传播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了多种模式,多种途径。其中最广泛的传播模

式莫过于借助热门的社交平台、社交软件等等。与从前相比较来看,现代的媒体传播更具实时性,新媒体发展至今的多样传播模式也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结果,不仅在内容上变得更加多样,而在传播模式上种类也较多。它的内容和其传播模式是具有相互依存性的,新媒体传播需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随社会其它方面的技术发展而发展,甚至是与其它的技术相结合,因为信息的接受者、阅读者是永远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的,受众群体不仅要求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可读的价值性,宽泛性。而也对信息的传播方式有新的需求。如此,新媒体才能

跟随社会的动态发展。

5.2传播途径无偿性

获取免费资源是人们的普遍期望,信息的接受者阅读者都希望可以获得有用、有价值的信息,但同时又不想损失自己的利益。这使得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应该顺应大众心理需求,采用无偿性、免费途径。对于以前处于通信垄断地位的三大通信商,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现在已经失去其独有的垄断优势,新媒体的存在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突破时空限制,信息具有及时而又多种多样的特点,而新媒体在保证传播的信息具有价值,既质量的前提条件下,更应该吸引更多的信息接受、阅读群体。那么免费的传播将会促进这部分群体的扩大,免费的传播不仅仅是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效益体现,也是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

5.3视频传播交互性

随着科学技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行业也一再迎来发展的高潮。网络媒体在这个浪潮职能迅崛起,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新媒体传播的形式更加的多样化以及更具备丰富性。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信息交互式的传递奠定了基础。传统媒体在体现交互性方面有诸多的缺点,不能够给大众带来好的体验,而新媒体中的这种交互性能够明显的表现出其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交互式的传播方式能够更好的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得新媒体在发展中能够增加更多的受众群体,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互联网技术以及新媒体发展带来的便利。

6.网络新媒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6.1网络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

近年来,有学者国的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这种发展为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有学者国在新媒体技术的掌握方面已经较为成熟,这种成熟不仅表现在基础的技术方面,也体现在光电传导、电子纸等各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支撑国内媒体技术的发展,其中一些技术的先进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技术的成熟将网络新媒体带向了一个更高的领域。

6.2新媒体的终端已经相当普及

技术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从从前的报纸、黑白电视、广播到如今的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媒体传播的条件越来越好,人们接受新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网络新媒体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据统计,中国当前光是计算机显示器和阅读器就有 1.3 亿台,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更是数不胜数,网络媒体的终端使用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大部分人都能够使用网络终端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在传递信息方面就显得逊色很多,甚至不能达到网络终端传达信息的 1/4.

6.3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消费者越来越多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06T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能力,能在新闻媒体网站、商业网站、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新闻采编和网络产品运营工作或新媒体传播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为适应新媒体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熟悉新媒体的内容策划和制作,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专题制作技能; 3、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产品策划和推广技能; 4、具备全媒体素养和整合沟通能力; 5、具备适用的外语及计算机能力。 三、所属学科、专业类 所属学科门类:文学 所属专业类:新闻传播学类 四、学制和学位 基本学制4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 文学学士学位。 五、核心课程(核心知识领域)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全媒体新闻采写、网络新闻编辑、新媒体评论、新媒体广告、新媒体策划与创意、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网络调查与统计分析、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 六、课程结构及毕业学分要求

七、培养方案执行说明 1、课程学分的计算方法如下: (1)非集中周教学课程学时学分规定: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按16学时计1学分;体育每学期计1学分。 (2)集中周次教学课程学时学分规定:校内实践(含课程设计、综合实践项目、军训等)1周计1学分、16学时;校外实践(含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等)1周计1学分、不计学时;毕业实习计4学分、毕业设计(论文)计6学分。 2、课外创新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 志愿者服务、职业技能证书(要求至少获得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由学生自行安排完成,其学分由教务部、学工部组织认定。 3、新闻学专业实行“三学期制”,即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之外,增加一个“第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一章 1.1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 印刷术国家>公民 电报 互联网 变化: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1.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 人人是记者;监督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1.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去中心化: ①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②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再中心化: ①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1.4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 政策推行 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 1.5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全球化”与“个人化” 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 即:吉登斯“意向性” 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 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2.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2.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1.硬件设备终端划分 ①计算机 ②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 ③数字电视机 *户外LED 2.软件属性分 ①web1.0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人的生活,互联网与新媒体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化趋势的扩张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其速度之惊人,范围之广让人意识到互联网作为一次科技革命,正在改变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 人们在互联网上通过QQ、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互动媒介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观、归属感的群体,由此出现了强调具有精神共同体属性的“虚拟社区”,即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人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还把这种友谊关系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实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为人们的社会互动提供了一些便利。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使社会交往更高效。网络世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时间在信息网络上似乎有了不同的意义。因特网的应用,极大地缩短了交流信息的距离,在互联网上交往的人们,国界和地界暂时消失,距离感变得模糊,尽管彼此相隔万里,网上聊天近乎面对面,即时交流彼此信息。社会互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自由天地。 网络社会中的交往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了社会互动的广度,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具开放性与普遍性。在网络出现以前的社会,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生活环境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人们的交往活动往往只能局限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生活单一且封闭。网络社会是一个完全交互的世界,在网络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发布的信息也可以被人随意浏览并发表意见。网络空间的出现,促进了交往方式的革命。它克服了以往受时空局限的“点对点”交往的局限性,实现了“点对面”,甚至是立体的全方位交流。近几年,网络技术发展到手机上网、无线上网,更增加人们交往的便利性。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使社会交往更平等。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网上交往无需考虑自己或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等社会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人们可以进行比较单纯的非功利性质的交流,交流双方都不会产生任何心理负担,不必顾虑世俗间的偏见和利益冲突,避免了现实世界的危机和压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 网络中的人际交往突破了现实社会中的过多掩饰与虚伪,呈现出真实性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否真实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能否成功的关键,但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限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为了维持业已形成的交往关系,很多时候不得不做一些虚伪的事、

广告学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差异

广告学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差异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码相机的快速普及,让全民摄影的时代到来,让人人皆为记者成为可能。同时,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渐瓜分着传统媒体的市场。而在传统媒体市场,摄影记者在新闻摄影报道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他是信息的重要传播者,在社会舆论监督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那么,在新媒体时代的形势下,摄影记者该如何调整自身的定位,以寻求更大的发展呢? 新媒体时代的图片传播现状 依托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传播优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记者。信息发布者遍布世界各地,其数量远非传统媒体可以企及。在上世纪末,各省市都市报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强调视觉成为报纸激烈竞争的主要手段。各大都市报相继推出《视觉周刊》、《影像》、《镜像》等摄影报道栏目。然而好景不长,进入新世纪后,数码技术的普及速度令人瞠目,短短几年,人手一机已不是神话。首先,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往往由于专职摄影记者的缺席,拍到现场第一张照片的是使用小型相机或手机的市民,紧接着专门的拍客应运而生。例如《都市快报》开辟了“快拍快拍”摄影专栏,专门刊发读者来稿;《新快报》视觉新闻形成了“城市快镜”与“手机部落”并存的局面。特别是“手机部落”栏目的设立,追求“人人做记者,拍摄身边事儿”,结合编辑思

路、虚假图片控制、话费奖励政策等综合手段,让百姓参与新闻监督、行使话语权,体现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民主,实现了新闻图片的时效与报网互动。在新媒体时代,摄影记者在信息的时效性以及广泛性方面的优势已越来越少。对于预先计划好的活动事件,摄影记者固然可大显身手,但对于突发事件则显得力不从心从事件的发生到媒体做出安排,再到摄影记者赶往现场,其间必定耗费一定时间,而事件现场却可能拥有几乎无处不在的信息发布者、目击者,他们在事故现场用相机、拍照手机等移动终端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如xx年7月的伦敦地铁爆炸案,事后在电视上播出的爆炸场面多为事故现场目击者手机拍摄的视频。新媒体的信息发布者在信息的清晰度及质量等方面也许还难以与专职摄影记者匹敌,但单从信息的广泛性及时效性而言已经完超摄影记者,这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颇有魅力。 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中,并不意味着摄影记者将被淘汰。以新闻的时效性为例,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新媒体,时效性的渐进印证了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对新媒体的解释:“所谓新媒体是相对的,‘新’相对‘旧’而言……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于电视是新媒体。”既然电视、广播以及网络都未曾取代报纸,那么依附于新媒体的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完全取代不了摄影记者。 摄影记者的不可替代性

网络与新媒体艺术

第!"卷第#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年!月,-./)01-23.456)2-/7046-)870)09:7:)4:)96)::/6)9;2<= > >>>>>>>>>>>>>>>>>>>>>>>>>>>>>>>>>>>>>>>>>>>>>>>>>>>>>>>>>>>>>>> (!**+文章编号?#**"@#A A B5!**+;*#@**C D@*A 网络与新媒体艺术 吴旭敏 5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E湖北武汉A C**"*; 摘要?从分析网络与媒体技术入手E讨论了新媒体艺术与网络的关系E指出了网络新技术与新媒体艺术要互相促进才能求得共同发展F为推动新媒体艺术不断向前进步E需要艺术家G计算机程序员和网络工程师互相协作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F 关键词?网络H新媒体艺术H传输 中图法分类号?4I C"文献标识码?0 J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E信息技术对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E 并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F在信息化时代E网络已进入了各行各业E同时也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E媒介已成为K用户积极主动和多媒体传播的全新媒介环境L M#N E全球化己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F互联网的起飞是!*世纪末信息技术领域最使人振奋的重大事件F它已遍及#D*多个国家E容纳了O*多万个网络E接入了!***多万台计算机E为#亿多用户提供多样化的网络与信息服务E展示了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型F6P Q

2018-2019-新闻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区别-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新闻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区别 你们知道有关于新闻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区别在哪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新闻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区别,欢迎阅读!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网 络与新媒体专业素养,扎实的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技能,善于综合多种媒介手段 进行整合传播,能够胜任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基本工作及整合传播 工作,具有强烈媒介融合特色的应用性复合型传媒人才。 发展前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各级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传媒集团 等国有新闻单位、网络媒体、各级企事业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各企业的市场部、音像电子出版社、杂志社、教育推广公司、 教学软件开发公司、远程教育机构、科研单位、咨询策划公司、展示展览公司。通过系统学习毕业后能在各级党政机关、部队、院校、企业等从事网络新闻 宣传与媒介传播优化等工作,在各级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网络平台、 大中型网络媒体等从事媒介内容生产与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开设课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 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本专业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 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 面从事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建立立体化、多层次 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经济、信息的发展为主要培养基础,以适应市场发 展为主要培养目标。 主要课程: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实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文化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策划与创意、网站策划创意与设计、数字图像创意与设计、动画 创意与设计等。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闻学专业区别 1. 定义的不同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06T 学科门类:文学 专业类别:新闻传播学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xx级 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裘新江 方案制订人:裘新江、卢晓辉、王国杰方案审核人:孔刘辉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宽口径、融合性、应用型”为导向,以“一专多通、以通结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当代社会各行业数字信息化、移动互联融媒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网络与新媒体基本应用技能,通晓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政策和法规,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新闻及新数字媒体、广告策划公司、门户网站、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相关的编辑、记者、网管、产品经理、广告策划、宣传助理、文产创意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与新数字媒体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网络编辑记者、网络管理、网络产品助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网络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网络传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宣传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技能。 3.了解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媒体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掌握一门外语。 4.具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5.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印刷术 电报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变化: 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 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 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 →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 精英“冷眼旁观” 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 新左派, 民粹主义, 狭隘民族主义, 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 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1)

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 (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 代” (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 (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 (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 统一数字化处理 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4、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5、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 (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 (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 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 (1)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 (2)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 (3)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 三、按经营性质来分: (1)营利性新媒体;(2)非营利性新媒体 四、按应用功能来分 6、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 (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 (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到+解释 (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 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 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 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 (3)社会化书签(Tag)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3)IP电话 (4)社交网络 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2)交互式网络电视(3)视频分享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科门类(专业代码) 文学(050306T)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能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开展信息采集、策划、传播,兼具新媒体组织运营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网络与新媒体机构从事媒介内容创意与制作、媒介项目策划与运营、媒介用户研究、媒体推广与策略优化等工作。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运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传播的基本技能,了解网络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概况,受到系统化、专业化的技能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网络新媒体专业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健康的人格修养和心理品质以及扎实的职业技能。 2.具备牢固的专业思想,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新媒体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 3.既懂得传播规律,也懂得市场规律;具备对当今互联网业和数字传媒业运营的整体性、综合性把握的能力;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创意、策划和执行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在专业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与整合能力;具有在IT、传媒领域和相关的文化传播行业策划、推广、运营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国防基本知识,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要求。 5.除完成专业教学活动的各项规定外,非专业素质学分不低于20学分,具体要求按照《宁德师范学院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学分认证办法(试行)》(宁师院〔2013〕58号)文件执行。 四、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为四年,最长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六年。

网络与新媒体传播

大数据新闻(业务变更)冲击新媒体培养网络素养 网络用途:1.信息获取 a.网络信息(门户网站、新闻网站)b.搜索引擎(百度、谷歌) 2.交流沟通 a.即时通讯QQ 微信等b.博客 c.社交网站d.微博 3.网络娱乐游戏、文学、视频 4.网络交易购物、支付 5.信息发布广告(电子政务、企业网站) 网络媒体的技术、传播、文化特征 网络的核心内容是互联网(Internet),包含三方面的含义:首先,互联网是全球性的,而且网上的每一台主机都需有“唯一的地址”(IP)。其次,如果网络上的主机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TCP)连接在一起,那么通过互联网可以进行通讯。最后,在前述的技术基础上,互联网可以为公众和私人提供信息服务。 网络媒体的技术特征: 数字化:把所有的信息都转化为“1”和“0”这两个数字的组合表达。 多媒体: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传播手段并存,传播形态丰富。 超链接:指从一个网页指向一个目标的连接关系,目标是灵活多样的,共同构成了网状非线性的信息传输结构。意义:信息接收的自由与灵活。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征 时效性 海量信息(丰富背景信息,各种媒体视频) a.信息来源广、数量多、内容杂、体裁多样化b.更新频率快 c.有条理的秩序化 互动性强技术基础:传统媒体的逻辑结构是星型结构,即中心制作,四面传输。网络传播的逻辑结构是网状分布式的。特点:无中心结点、双向流动、不是孤立的、路径不止一条。 个性化个性化表达个性化接收 多种传播形态并存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 网络媒体的文化特征 1.虚拟性 2.碎片化 3.去中心化(无权威) 4.群体性 网络媒体的新闻选择 基本问题 一内涵:新闻选择是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与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把关的过程。 二标准:政治标准,包括政治制度、宣传纪律、政策法规等 业务标准,即新闻价值标准,决定新闻是否值得被报道 新闻价值的基本理论 定义: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事实信息适应和满足公众兴趣与需要的各种不信息素质的总和。 要素:不变要素:真实性新鲜性 可变要素: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网络媒体的新闻价值观 网络媒体中的新闻价值观 一网络媒体中的新闻真实性 1.真实性标准遭到挑战:复制粘贴的方式;快速的更新;渠道开放的挑战 2.网络具有信息自净功能,有助于还原事实真相,从整体上提升新闻的真实性。 如何去伪存真:1.关注专业辟谣2.提升自身网络素养 二网络媒体的时效性标准:从及时性到实时性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 (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 代” (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 (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 (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 统一数字化处理 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4、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5、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 (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 (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 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 (1)Web1.0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 (2)Web2.0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

(3)Web3.0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 三、按经营性质来分: (1)营利性新媒体;(2)非营利性新媒体 四、按应用功能来分 6、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 (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 (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解释 (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 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 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 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 (3)社会化书签(Tag)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3)IP电话 (4)社交网络 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2)交互式网络电视(3)视频分享 (4)图片分享 五、商务活动的平台 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2)微博(3)微信 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 (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 (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 (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分析 新闻评论体现了媒体对新闻的态度,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关于新闻评论,赵振宇先生将其定义为“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近年来,新闻评论借助网络的优势蓬勃发展,成为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的重要构成要素。本文以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为例,试分析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并就其不足提出建议。 一、网络新闻评论 1、网络新闻评论定义 网络新闻评论借助网络的优势成为大众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梦玉教授在其《网络新闻实务》中将网络新闻评论定义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在网络媒介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②笔者认为,所谓网络新闻评论就是通过网络媒体发布的,就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评析或提出意见的文体或节目。网络新闻评论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漫、视频等。 2、网络新闻评论类型 网络新闻评论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就新闻评论的主体来说,可以分为:媒介网络新闻评论,包括传统新闻媒介的网络版和网络媒介新闻评论;专家网络新闻评论,某一领域的专家就该领域话题发表见解,以促进受众对事件的理解;网民新闻评论,网民就事件发表个人意见。其中,网络媒介新闻评论是由网站编辑人员或网络新闻评论员就新闻事实进行评论,代表网站或个人对该事件的态度。 二、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新闻评论分析 1、人民网与“人民网评” 人民网于1997年1月1日正式上线,借助《人民日报》的资源优势,人民网逐渐发展成为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被誉为“网上第一评”的“人民时评”是人民网于2001年3月21日推出的网络时事评论,一直以来是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共享的栏目。2011年5月起,人民网进行新一轮改版 2、分析评论文本界定 由于评论文章较多,信息量较大,本文以2013年5月1日到10月31日人民网“人民网评”所刊登的183篇评论文章作为分析对象,文中所有资料均来自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栏目。 3、评论选择题材分析 笔者就“人民网评”网络评论选择的题材进行分析,结果如右表: 可以看出,“人民网评”评论选题的范围较广,在内容上以政治题材为主,体现了人民网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其次为社会民生题材,体现了人民网“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 4、“人民网评”受众分析 “人民网评”受众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地域范围上遍布海内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评论文章下设留言栏,网民可以发表对评论及所涉话题的意见或评价。为了反映受众对评论的活跃度,本文对所选择的评论后受众的留言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受众对评论的留言较少,活跃度不高。受众的意见或疑惑未受到相关人员答复。 三、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的特色分析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媒体创意方向).doc

2017年招生专业介绍 1、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媒体创意方向) 本专业主要以网络与新媒体领域所需要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创意人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适宜到相关媒体的创意、研发、策划等部门工作,也可以从事信息采编及设计制作等工作。 主干课程: 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创新思维训练、媒体创意导论、图形创意、视听语言、视觉传播、媒介融合、多媒体信息设计、在线新闻编辑、新媒体创意实务、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等。 2、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媒体网络经营方向) 当今已进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不仅是传媒转型的趋势,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互联网+”和新旧媒体融合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网络与新媒体是新闻传播学科的新兴专业,我校是全国最早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本专业的学校之一,于2010年开始招生。本专业旨在培养立足新媒体、面向新经济、具备信息传播能力和经营管理潜力的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学生就业范围广泛,可以进入传媒、互联网机构的内容、产品、市场、运营等各条业务线,也可进入政府、企业从事与新媒体有关的工作,并逐渐成长为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一、培养特色: 1、专业突出,本专业围绕网络与新媒体的新业务、新规律,沿着新媒体内容和产品运营、新媒体互动营销、新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三个核心的专业方向,创新性的开设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主干课程,并且不断打造完善; 2、全能培养,本专业依托我院的多学科基础,注重创意、设计、商业、技术、数据多种观念与能力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全能型人才; 3、强化实践,本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媒介》杂志、手机电视台、大数据实验室、新媒体终端实验室、互动营销案例库、产品设计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和科研

【论文】试论网络与新媒体与美学的联系

试论网络与新媒体与美学的联系 当下,数字与媒体技术发展迅速,网络与新媒体的日新月异给人们的思想与话语也带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交流沟通与生活方式被取代,传统的艺术观念被冲击,思考被网络与新媒体结构后的美学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对于人们的精神层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价值。 与其说数字媒体与网络解构、冲击我们传统的美学价值,毋宁说是带来了更多的变化与革新。 首先,网络与新媒体给展示艺术的媒介带来了改变。我们必须承认,艺术品是难以复制的,而且复制的手段非常繁琐,正因其独特性与单一性艺术品才显得独一无二愈加珍贵。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其所具有的“此时此地”和“独一无二”的特质,而机械复制的艺术品是没有所谓灵魂的。而当技术发生革新之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在技术上对艺术品或者其中的某些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艺术所容纳的正是人类关于美学的思考与追求,而欣赏艺术作品更是能够提高人们审美素养、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 从绘画等静物角度而言,新媒体生产制造的这些“摹本”不仅仅是从前某个原作的复制品,而且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创造,在这种意义上,任何“摹本”都是一种“原作”。同时,数字技术的复制创新力量将美学思想带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这种广泛的普及性作用,将美学的影响引到传统媒介不能深入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理的空间,更包括审美水平的空间,受众审美能力的快速提升。换言之,开

放的整体、技术的造神不仅没有使艺术作品的“灵魂”消失,相反,数字复制技术恰恰是艺术重构的巨大能力,正是善于利用数字技术手段的各种新媒体,巧妙地使经典“灵韵”再生,在形象和受众的互动交流中呈现于当下时刻,并且变得世俗化或非神秘化,创造出的是一种新型的艺术灵魂。 其次,网络与新媒体给欣赏艺术的方式带来了变革。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新的艺术创作手段,许多具有绘图、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功能的计算机软件在不断涌现,数字信息技术使文化传媒正从一种控制工具发展成为一种传播、咨询与合作的媒介,信息与传播技术在图像文化增殖方面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媒体艺术大量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或者说数字仿真技术,能够创生与现实世界极其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虚拟景象,让观看者无需亲临现场即可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前不久,首都博物馆举办了“海昏侯”相关的展览。通过现有的虚拟现实技术,游客带上了眼镜,仿佛置身于海昏侯的墓葬之中,深入而了解海昏侯的墓葬。不仅是小孩子,而且成年人也沉浸于其中。虚拟世界是对一个世界的仿真,在物理学的意义上它不是真实的,但是它给受众以真实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最后,网络与新媒体给艺术带来了新的互动交流方式。艺术给普通人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艺术画廊里的作品,雕刻殿堂里的人像,而随着新的交流方式的出现,艺术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会发现,新媒体不同于现代媒体单向性的传播,它实现了数字化集成与整合,实现了艺术元素间的有机互动。 新媒体美学的交互式活性审美基于数字化背景,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就如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名词解释,4个*5分 简答,4个*5分 论述2个*15分 分析应用,材料做题,2个*15分 ●第一章 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p2) 答:第四次传播革命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过“自我赋权”落到实处。互联网赋予公民以传播权力,实现传播的权利向传播权力的转移,这是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内涵。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2.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p4) 答:“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是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①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②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③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3.新传播革命带来的挑战(p7) 答:①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由报纸、广播、电视引领百年的传媒业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型。 ②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就传播媒介构建的舆论场来看,中国正从曾经的传统媒体一元空间、固定渠道的单向传播,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重话语空间并存、复杂多向的传播格局。 ③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多元思潮的泛滥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造成当前“噪声四起”的局面,也使得政府的执政环境复杂化。 ④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第二章 1.新媒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p17) 答: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基本特征:①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③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2.新技术的发展趋势(p27) 答:①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也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具有更多空间、更强安全的下一代互联网,将不断满足人类对互联网的各方面需求。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文学代码:05 类别:新闻传播代码:0503 专业名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代码:050306T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熟悉新闻法规与政策,具有扎实语言与文化功底和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具备新闻与传播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网络与传播技术、数字媒体与素材加工等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类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应岗位:媒体策划与宣传、新闻信息采编、数字媒体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维护与开发、平面设计与制作、办公自动化。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学习新闻传播、汉语言文学和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新媒体传播在内容和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具备新闻采写和编辑、评论的基本业务能力,能够熟练掌握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编辑与发布,能够操作大型数据库及信息发布系统,能够熟练制作网页,能够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及工具设计、开发网络信息发布系统。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一)知识结构 1.掌握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及INTERNET应用技能; 4.掌握网络信息搜索、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5.掌握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及web应用开发技术; 6.掌握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和网络编辑基本技能; 7.熟悉知识产权法规和新闻法规; 8.学习并掌握一门外语; (二)能力结构 1.具有新闻采写编评等实际业务能力; 2.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与艺术修养; 3.具有操作大型数据库,使用数据库进行信息发布的能力; 4.具备应用平面设计和动画设计软件制作网页的能力与技巧; 5、具有使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及web开发技术进行网络信息发布系统开发、使用的能力; 6.了解传媒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 7.具备阅读浅易外文资料的能力; 8.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汉语言文学 四、核心课程:新媒体概论、传播学、新闻学、网络编辑学、基础写作、语法与修辞、中国文学名着选讲、外国文学名着选讲、网络基础与应用、数据库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视听语言艺术、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技术、Web应用开发。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数据库基础实验、网络数据库技术实验、web应用开发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流媒体采编实验、摄影技术实验、网页设计实验等。 六、学制与学分 (一)修业年限: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原则上为3-6年。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描述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描述 课程编码:458107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新闻传播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学分/学时:4/64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先修课程:无 内容简介:《新闻传播基础理论》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在本课程包括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产生、发展以及新闻与传播的历史的教学,以及新闻传播的要素,新闻传播的真实性等要求的理论讲解。更通过对传播效果的时事现象分析,适时采纳鲜活的传播动态和媒介资讯,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社会新闻传播动态和行业的最新资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原理来考察社会现象,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应用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又可以培养学生定性、思辨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编码:453314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网络新闻写作/Network News Writing 学分/学时:3/48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先修课程:《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础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关于网络采访、写作的专业知识,让初涉网络新闻的学生,了解网络媒体新闻写作的独特个性与发展需求。内容包括,网络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网络新闻体裁,组成要素、网络新闻角度、语言结构。重点掌握网络新闻标题、导语、正文、背景、超级链接的制作。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网络新闻采写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编码:458102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网络与新媒体概论/Introduction to Internet and New Media 学分/学时:2/32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先修课程:《新闻传播基础理论》 内容简介:《网络新媒体概论》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习者了解各种新媒体的基本概念,把握各种新媒体、数字媒体的传播现状、效果和发展趋势,掌握各种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信息发布流程以及盈利模式。 同时本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本课程除了进行理论课的教学之外,还将利用课程中心平台提供的论坛、测验、资源、问卷调查、作业等丰富的课程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在线自主学习、在线作业、在线答疑、在线自测/考试、在线实时交流等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和实践,能较好地掌握现代新媒体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理论以及新媒体行业的变化。掌握运用新媒体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灵活分析新近发生的新媒体事件。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手段,如弹幕、短视频、手机游戏、网络直播、VR新闻等掌握新媒体的变化规律。 课程编码:458208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网页设计与制作/Web Design and Production 学分/学时:4/64 适用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先修课程:《互联网产品原型设计》等。 内容简介: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了HTML5语言的语法规则及文字、链接、列表、表格、表单、图像、多媒体、框架元素标记及属性、CSS3样式语言等相关知识,全面介绍WEB站点设计的基本操作技术和使用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静态网页的制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