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在西南联大 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汪曾祺《西南联大中文系》阅读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西南联大中文系》阅读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西南联大中文系》阅读练习及答案西南联大中文系汪曾祺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有北大的,应该也有南开的。

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

联大的系主任是轮流做庄。

朱自清先生当过一段系主任。

担任系主任时间较长的,是罗常培先生。

罗先生赴美讲学,闻一多先生代理过一个时期。

在他们“当政”期间,中文系还是哪个老样子,他们都没有一套“施政纲领”。

事实上当时的系主任“カ官清简”,近于无为而治。

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

中文系似乎比别的系更自由。

工学院的机械制图总要按期交卷,并且要严格评分的:理学院要做实验,数据不能马虎。

中文系就没有这一套。

记得我在皮名举先生的“西洋通史”课上交了一张规定的马其顿国的地图,皮先生阅后,批了两行字:“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似乎这样也可以了。

总而言之,中文系的学生更为随便,中文系体现的“北大”精神更为充分。

联大教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刘文典先生讲了一年庄子,我只记住开头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

”他讲课是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

倒是有些骂人的话,留给我的印象颇深。

他说有些搞校勘的人,只会说甲本作某,乙本作某,一一“到底应该作什么?”骂有些注解家,只会说甲如何说,乙加何说,“你怎么说?”他讲了一学期《文选》,只讲了半篇木玄虚的《海赋》。

好几堂课大讲“拟声法”,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挺长的法国字,举了好些外国例子。

曾见过几篇老同学的回忆文章,说闻一多先生讲楚辞,一开头总是“痛饮酒熟读《离骚》,方称名士”。

有人问我,“是不是这样?”是这样。

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

讲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先生当为第一人。

他讲《古代神话与传说》非常“叫座”。

上课时连工学院的同学都穿过昆明城,从拓东路赶来听。

包热情的闻一多阅读题答案

包热情的闻一多阅读题答案

包热情的闻⼀多阅读题答案 闻⼀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著名诗⼈,学者,民主战⼠。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爱国民主战⼠。

下⾯是⼩编整理的关于《包热情的闻⼀多》阅读题⽬及其参考答案,希望对⼤家有帮助。

《包热情的闻⼀多》阅读原⽂ ①⼀个⼈的性格或者思想⼤多初步觉醒于⼗⼆三岁,到⼆⼗四五岁思想定型,此后或许能有纵深的发展或者细节上的改变,若是有本质的改变,我想是⾮常罕见的。

闻⼀多先⽣早年追求纯粹的美,后来成为民主⽃⼠,旁⼈看来似乎有⾮常巨⼤⽽彻底的思想转变,但我以为那不过是⼀些表⾯的变化。

在这⼀点上,我同意温德先⽣的话。

温德先⽣是闻先⽣多年的好友,⼀次温德先⽣和我们谈起闻先⽣,说:“他(闻⼀多)就是⼀包热情。

”接着⼜摇摇头,“不过搞政治可不能单凭⼀包热情啊。

”⾔下似有惋惜之意。

②温德先⽣的这句评价⾮常中肯。

闻先⽣是个热情的⼈,早年追求唯美是⼀团热情,后来和梁实秋、罗隆基等⼈搞国家主义,其实也是⼀团热情。

③西安事变爆发后,闻先⽣拥蒋反对张学良,在教授会上痛斥:“怎么能够劫持统帅?!”当时很多⼈都有那种感觉,如果真杀了蒋介⽯,肯定要发⽣内战,岂不给⽇本制造了机会?所以西安事变的时候很多⼈都指责张学良,称之为“劫持统帅”,等到他把蒋介⽯送回南京,当天的《世界⽇报》——当时北京最⼤的报纸,头版⼤标题就是“委座出险,举国欢忭”。

第⼆天,北京的右派学⽣还举⾏了游⾏,也是声势浩⼤的。

④及⾄40年代,⽣活艰苦了,闻先⽣亲⾝感受到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和⿊暗,⼜满腔热忱地投⼊民主运动。

⑤闻先⽣晚年讲诗(其实那时候他还不到五⼗岁),有⼀⾸初唐诗⼈张若虚的《春江花⽉夜》他特别欣赏,曾把这⾸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当然这⾸诗写得的确很美,我也⾮常欣赏,不过除了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分⼈⽣幻灭、虚⽆颓唐的味道,好像和他民主⽃⼠的形象不⼤合拍。

所以我以为,闻先⽣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对美有特别的感受,⽽且从始⾄终都是⼀包热情,⼀⽣未曾改变过。

03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名篇名句默写-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解析版

03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名篇名句默写-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解析版

【2024高考二轮复习考点精准突破提升训练】提升训练三 现代文阅读Ⅱ+名篇名句默写(小说阅读提升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瓦猫(节选)葛 亮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

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

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

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

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

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

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

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

蜡黄脸,满脸胡须。

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

荣瑞红就喊她爷爷。

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

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

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

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

全城都在跑警报。

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

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

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

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

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

屋主说,好。

钱不打紧,您看着给。

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

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

北方来的。

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

他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阅读解析及简介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阅读解析及简介

现代文: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 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 于湖北黄冈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 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 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 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899年闻一多 生于一个书香家庭,1912年考入清华 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 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 月庐漫记》。代表作(诗集)有《红 烛》、《死水》等,作品主要收录在 《闻一多全集》中。1925年3月在美国 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共七首, 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 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1946年 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 确的两项是(5分, 答对一项得3分)( )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 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生讲。课堂上的闻一 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 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 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 有爆发的火山, 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 热来。”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 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12.(1)BC。(B原文应为“中国用比较文的方法讲 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C闻一多对《春江花月 夜》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认为“这 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还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 唐的意味”的是本文作者)(答对一个得3分)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 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 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 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分) (2)(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 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中 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此人做事也极有风度, 无一不美。(3分)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 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对祖国、 人民的热爱才是人生之大美,他最后也将自己投身此 大美之中。(3分)意思对即可)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仅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多思考,运用真觉得智慧写出更好的答案!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

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4、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5、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6、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7、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赫.然(hè)校.补(xiào)气冲斗.牛(dòu)B.窥.探(ɡuī) 硕.果(shuò) 潜.心贯注(qián)C.衰.微(shuāi) 卓.越(zhuó) 慷慨.淋漓(kǎi)D.澎湃(pénɡ) 伴侣.(lǚ) 锲.而不舍(qì)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抱歉无遐及此潜心贯注B.深霄群蚁排衙声震天地C.迭起兀兀穷年心不在焉D.小楷一返既往目不窥园3.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闻先生大骂特务,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3)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4)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A.引用反复拟人排比 B.对比反复比喻比喻C.对比引用拟人比喻 D.引用引用比喻排比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地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

5.写出下列各句中“说”字的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3)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6. 词句赏析。

(1)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7. 文章围绕闻一多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了哪几件事?8. 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变化?前后的“说”和“做”矛盾吗?请阅读朱自清悼念闻一多先生的一段话,回答问题,完成9-10题。

文学类文本汪曾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汪曾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汪曾祺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九四六年。

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

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市内,我们到南屏大戏院去看电影;去逛书店,看一本书,一看两三个小时;逛裱画店,逛茶叶店……我们每天经过、随时往来的地方,还是大西门一带。

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

我们在街上闲看。

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

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菊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西南联大校歌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

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陋而辉煌的,奇迹一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

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

西边是学生宿舍。

土墙,草顶。

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

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

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

既是书桌,也是衣柜。

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

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夕,堪称知己。

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识的。

我和一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铺,却很少见面。

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

我是个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即天亮才回宿舍。

等我回屋就寝时,他已经在校园树下苦读英文了。

大路的东侧,是大图书馆。

这是新校舍惟一的一座瓦顶的建筑。

部编版初中语文最后一次讲演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1

部编版初中语文最后一次讲演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1

部编版初中语文最后一次讲演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1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字词书写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横挑横.线挑.选蛮横.挑.逗2.选出与加点字字意不同的一项(填序号)。

(1)挑拨离间. A.间断 B.间接 C.田间 D.晴间多云(______)(2)赋.予 A.天赋 B.赋税 C.赋勋 D.禀赋(______)(3)蛮横. A.强横 B.横暴 C.横渡 D.横行(______)3.给加点的字注音。

卑.劣(______)诬蔑.(______)蛮.横(______)赋.予(______)捶.击(______)恐怖.(______)黎.明(______)两桩.(______)挑拨离间.(______)卑鄙.无耻(______)4.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卑liè (_____)tú(_____)杀义愤填yīng(______)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诬蔑..(______)慷慨.(______)恐.怖(______)挑拨离间.(______)捶.去(______)卑鄙.(______)势.力(______)赋予.(______)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句式,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句式: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句式: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3)你们完了,快完了!句式: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4)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句式: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7.形近字辨析。

Yáo(_____)头kuà(______)越Yáo(_____)役kuà(_____)着歌yáo(______)冲kuǎ(____)8.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阅读答案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
周简叔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

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穿过大半个昆明赶来听他的课,教室里里外外总是挤满了人。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

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

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

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

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

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

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

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

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

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

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4.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

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他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

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中国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既是诗人,又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15. 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6. 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

17. 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

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14.B C。

15.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中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

16.①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

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上午调到灯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生领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

②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

③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

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

17.
十分敬佩。

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

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闻一多没有埋头书斋潜心学问,而是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在危难时机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一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民族责任。

先生的遇难,就是他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证明。

他惨遭暗杀,激起全国各界的悲愤。

他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②十分惋惜。

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

李公朴被杀,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重,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

既达到目的,又保存了自己。

毕竟活着的他可以为国家再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