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问卷调查报告
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4篇

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4篇【第1篇】春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春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春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系部名称: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实践地点:实践时间:(一)研究目的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
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
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
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
中华传统文化调研报告

中华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中华传统文化调研报告本次调研主题为中华传统文化,旨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我们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100名年龄在18-60岁之间的中国公民进行了调研。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结果。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调研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其中,70%的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国家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源;25%的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底蕴的东方文化;只有5%的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太多了解。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根据调研结果,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中和、谦逊、克己复礼”、“和谐、敬畏天地”等。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广大民众所尊崇和传承。
三、中华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中华传统文化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的精神纽带,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加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对促进人际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华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自律,对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的塑造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现代化的影响使得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衰落和流失的危险。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媒体等手段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播,促进其发展和传承。
五、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改进建议根据调研结果,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培养。
二是鼓励文化创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三是建立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总结:本次调研结果显示,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精选7篇)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各种节假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含义和文化氛围。
比如说我们在春节的时候会有独特的习俗,我们会给小孩子压岁钱,表示对孩子的一种祝福和关怀。
我们会在过年期间给自己家门口贴上对联,这也是对于新的一年美好的期许。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会和所有的家人一起聚会,希望度过一个美好的春节。
节假日不仅仅只是游玩的时间,还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聚集地,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琴、棋、书、画等文学造诣,每一点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通过不断钻研和学习才能够了解。
比如说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虽然说写字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要把字写得劲道有力,又有文化涵养就非常困难。
我们必须要经过不断地练习和学习,才能够了解到书法的艺术性。
国外也有一些国家拥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他们可能就不太会重视书写。
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文化的地方,书法就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每一笔苍劲有力的字,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三、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民间艺术,例如剪纸、瓷器、京剧、中国结、皮影戏等等,每一项都有独特的精髓。
这些传统文化会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例如剪纸这项文化,就是我们身边最能够贴近生活的一种。
每当过节假日的时候,我们都会剪出自己喜爱的形状,用来贴在透明的窗户玻璃上,这样既能够凸显出剪纸的艺术性,又能够展现出玻璃的美观,简直是把艺术融入到生活的最佳体现,只不过现在剪纸艺术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精选7篇)希望知晓一个情况、一个事件时,我们需要仔细地调查清楚,调查结束以后,还需要写调查报告。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好的调查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1班级:组长:课程组成员:无锡是我们生长的地方,她的传统文化底蕴深深触动着每一个人。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在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璀璨,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礼仪等。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并准备了本报告。
二、调查目的1.了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价值观;2.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3.分析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三、调查方法我们采用的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中国各地的居民,涵盖不同年龄层和教育背景的人群。
我们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并得到了930份有效回收。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1.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价值观根据回收的问卷数据,8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认同传统文化,并认为它对塑造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表明中国人民普遍对传统文化存有一定的认同感。
2.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57%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广泛,例如在教育、商务和社交场合中,传统的礼仪和价值观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仅有9%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已经在现代社会失去了影响力。
这表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应用价值。
3.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挑战73%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认为主要的挑战包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改变、教育体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知识的流失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以确保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五、结论通过这次调查1.中国人民普遍对传统文化存有认同感,并认为它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2.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应用价值;3.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六、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2.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传统文化,例如通过互联网平台、手机应用等方式普及传统文化知识;3.加强文化保护,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和经济开发;4.加强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精选)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精选)一、调查目的及方法为了解本地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态度,本次调查选择了随机抽样的方式,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8岁至60岁之间的居民,共计发放1200份问卷,并在一周内回收了1000份有效问卷。
二、调查结果分析1.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0%的居民表示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并能够背诵几首古诗词或歌曲。
这表明大部分居民在学校或其他途径接触过传统文化,并对其有所了解。
2.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在被调查的居民中,有60%的人表示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愿意主动去了解和学习。
而有30%的人表示对传统文化不太关注,认为它与现代社会脱节,不具备实用性。
3.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调查显示,有70%的居民认为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应该传递给后代。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应该通过各种形式传承给后代。
4.传统文化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居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困难和问题。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样化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还有30%的居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
三、调查结论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大多数居民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并对其有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愿意主动去学习和传承。
2.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面临一定的障碍和问题,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来推动。
3.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后代,以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建议1.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
学校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并加强对古诗词、传统音乐等的学习。
2.打造传统文化的新媒体平台。
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推广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3.组织传统文化活动。
可以在社区、学校等地方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如经典诵读、古琴演奏等,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
对传统文化调查报告5篇

对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5 篇对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篇 1调查莱州春节民俗过年走亲戚时,调查亲戚朋友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 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 。
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日是辞灶节,又叫扫尘节。
扫尘节,也叫扫尘日。
据说此节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习俗。
原本是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到了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成了祈求新岁平安吉祥的一种活动,以后才发展成为扫尘节。
由于是一种清洁卫生和除害灭病的文明习俗,所以便流传下来,久而不衰。
扫尘节,北方叫“扫房”或“扫屋” ,南方叫“掸尘”或叫“打洋尘” ,东北叫“大洗 (喜) 日”。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洗刷家俱,粉刷墙壁,糊窗户,贴窗花,挂年画,除陈布新,迎接新春佳节。
扫尘节又叫小除夕、过小年。
胶东人过年,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家家都要蒸大枣饽饽。
饽饽表面十字挑出"鼻",嵌入红枣。
菜州一带,春节上供要制作大枣饽饽,茧饽饽。
枣饽饽用来供祖先,财神,菩萨。
天地众神。
五个饽饽叠放,腊月三十接神,正月初三撤供品;正月十五供五个茧饽饽和三个大圣虫饽饽。
供奉时中为祖先,右供财神,左供菩萨,意为多财多子。
圣虫头部为一圆馒头形,鸡冠,黑眼睛,红舌头,躯干做蛇盘状。
祖先,财神,菩萨面前各放一碗粮食,圣虫放在盛粮食的碗里,供奉完后,茧饽饽食用,圣虫放大粮囤中,直到二月二由孩子们分食之。
圣虫"的"圣",胶东谐音"剩",意为"剩余",寓意五谷丰登,连年有余。
福山,牟平等地还将"圣虫"做成公母刺猖状,口含红枣,放在米面缸中,钱柜衣橱里,祈求财物增多,使用不尽。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本文基于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认知在调查中,近九成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不只是遗产,同时也代表了中国的精神和文化底蕴。
其中有78%的受访者选择了“五千年文明的传承”来概括传统文化的内涵,而“诚信”、“孝道”、“礼仪”等成为了最多人选择的代表性特点。
此外,受访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意义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近六成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已被当做一种文化资源,需要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而还有接近三成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只是一种标志性的符号,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影响力。
二、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对于如何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建立更加完善的传承机制和制度;同时,还有6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参加文化活动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在传承方面,有71%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承担责任。
其中,约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家庭教育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途径,而社会机构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挑战。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五成的受访者认为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不相容,近四成的人则认为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对于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受访者更多还是提出了应该寻找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其中,近七成的人认为应该将传统文化与时代融合,创新出符合现代人口味和需求的文化形态和产品;而一些受访者则直接提出了应该借助新媒体手段,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
四、结语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本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学习与传承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认为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国的精神和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它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人们对于生活、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传承与发展。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忽视和遗忘。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对其重要性的看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态度。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500名受访者参与。
问卷包括了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看法等方面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1.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
仅有30%的受访者能够正确回答传统文化的定义,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如诗词、书法、绘画等,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出正确的回答。
这表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普及度不高,需要更多的宣传和教育。
2. 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看法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志,是人们文化认同和自我认知的重要依据。
同时,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和弘扬人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对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公民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3. 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态度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支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应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承和普及。
同时,他们也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机构,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对策建议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等途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建立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机构,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3. 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创新的方式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卷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
圣诞节、西餐、哥特风等富有西方文化的字眼逐渐充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却仿佛已淡出。
大家听的已不再是民乐戏曲,看的也不再是四书五经。
我们喜欢那音韵优雅的钢琴,喜欢那激情澎湃的歌剧,喜欢那惊心动魄的电影,喜欢那或许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外来文化。
本应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已有些许的动摇,其中更是有众多值得大力弘扬的优秀文化。
并且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和流变,在世界大发展的趋势下的文化撞击、渗透和交流,使得中华的传统文化处于一种屡遭尴尬的局面,其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就此问题,我小组对部分市民做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目的为了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了解,统计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了解传统文化在当地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达到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三.调查过程1. 调查方式: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随机问卷调查2. 调查时间:2014 年8 月13 日3. 调查地点:青岛市市南区中山公园4. 调查数量:200 份。
5. 调查步骤:根据中山公园的人流量情况选定多个地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表的填写。
并将所统计的问卷进行回收,对问卷进行统一整理,清点问卷份数,进行统计分析。
四.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小组将所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
就各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了统一的整理,并根据整理的结果作出了以下的分析。
1.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的调查中,有100%的人认为诗词曲、黄梅戏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50%的人认为黄梅戏十二生肖、对联灯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2%的人认为占卜算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且对这一内容存在较大的争议。
这表明绝大多数市民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都有着明确的判定,在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方向给予正确的实施。
2. 就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的调查,手工艺、饮食文化、文学占比重较大均有30%左右的人表示对其有较大的兴趣;科学技术占比重较少,越有10% 左右。
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市民对于传统文化中贴近生活的部分往往较感兴趣;此外,传统文化中科学技术的部分较少,且随时代的发展而易于被人们所忽视也是一部分的原因。
3. 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来源中,有50%以上的人是从老师、父母长辈、朋友;也有50%的人是从学校教材和电视、网络、书报杂志及其他方面来了解。
由此可看出,在我们国家,老一辈对传统文化了解更深,且较为重视;此外学校教育与网络宣传也是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4.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有73%的人认为是学校忽视、过度重视升学考试和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的原因;有65%认为教材编排不合理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也是一部分原因;也有30%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不符合现代生活方式、难以发展也是其缺失的原因。
这一问题足够说明当代的应试教育使得多数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选择性地忽视,以至于传统文化被无用化。
同时学习教材往往将考试内容重点化,而传统文化则往往成为拓展内容等等被束之高阁。
此外,对于人们会认为传统文化不符合现代生活方式这一点,则多在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宣传手段等没有达到有效化。
5. 对中西方两个情人节的看法,有64%的人选择了过西方情人节,有21% 的人选择过七夕节,有15% 的人选择都不过。
同时,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了解到选择七夕节的多为老年人,并且节日往往是在家中拜祭祖先,供奉瓜果等,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
而与之相反,每到西方情人节各大商场就会张灯结彩、百花争艳,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本国传统文化已经到岌岌可危的地步,这一现象应当引起国民的重视;而如何从先辈手中接过并光荣完成传承传统的任务,也应当时常谨记在年轻一辈的心中。
商家应该大力宣传本国的传统节日,不应该为了利益来诱导人们崇尚外国文化。
6.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看法,有60%的人认为它体现了中国民族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37%也认为它体现中华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瑕疵;也有3%认为它也体现了中国的落后与封建。
由此可看出国民对于传统文化是持认同的态度的,并以国家拥有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骄傲自豪;同时也能批判地看待传统文化,既赞成其中优秀的文化,又不盲然认同其中落后、封建的地方。
7. 对于儒家思想国外热国内冷这一现象,有67%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坏现象,也有54%的人表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有少数人表示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浅薄;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
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多数人在提到这一问题时都对此感到痛心与遗憾,表示认为中国本土文化更应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
8. 对于中国的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的了解,只有37%的人能列举出五个以上;有63%都表示不是很了解。
对此,国家应鼓励人们主动学习和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这些优秀的文化在世界的舞台绽放光彩。
9. 对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民族乐器的了解,有72%的人表示学过点皮毛;21%的人对此有所掌握;仅有7% 的人人精通某一门。
这可以看出大多市民对传统艺术了解较浅。
诚然,艺术在温饱问题未解决之际多被人弃之如敝履,因此艺术的传承中间往往有较多断层,但在国民多已步入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并重视传统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加强其在教育、网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加深人们对传统艺术的了解与学习兴趣。
10. 对古诗词的了解,有52%的人能背诵一些;有30%了解较深;也有16%的人能背诵少量古诗词;不了解古诗词的人几乎为零。
这说明大多市民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较其他内容了解较多,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古诗词简单易懂、流传较广;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的重视。
五.调查总结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多数市民对于传统文化并不是非常了解。
并且多数市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从心底的热爱、对民族智慧结晶的崇敬。
但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普遍问题--有心无力。
现代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下的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人们接触传统文化的良好途径越来越少。
此外,从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来说,明显是多从教科书中了解较多,网络等虽能了解但由于其知识面驳杂、宽广,反而了解不多。
由此可知,我们国家虽对传统文化有所宣传,但明显力度不够、方式不够有效。
同时,从传统文化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太弱,是传统文化的低位堪忧。
对这些问题,我们有一些建议:首先,应加强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
就教育主体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但就当前的文化形式来看,国家在传统文化领域的教育力度明显不够;且由于应试教育及全面发展教育等教育理念,使传统文化教育被束之高阁。
因此,应在教学方面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互相配合、协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体系。
家庭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本着载体与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对青少年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类的书籍,在子女沟通中多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起到模范性的“身教” 作用。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决定了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角地位。
当好这个主角,至少要在三个方面加强努力:一是要在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方面努力,除了强化语文、历史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外,需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中小学可以开设传统文化方面的区域课程或本校课程,大学可以增设传统文化素养课程和讲座;二是充实传统文化素养较高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再好,没有相应的师资,仍然不能将课程资源转化为教育效益;三是在评价上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如何在考试中体现传统文化部分的内容、如何将传统文化素养指标纳入青少年素质体系是急需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社会要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首先,政府部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最终责任主体。
政府部门在思想上重视、在经费上落实、在行动上支持,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开展起来并持续下去,如近期政府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其次,大众媒体是宣传传统文化、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
大众媒体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应该将公共性和公益性摆在首位,着眼大局,放眼未来,克服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局限,担负起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
再次,社会团体、公共部门应该最大可能地为青少年开放相关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文化场馆、走向文化舞台、走近经典、亲近传统。
其次,也应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 ,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