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画古(腊月二十三-——-正月十五)
年俗年韵年文化内容

年俗年韵年文化内容有时会怀念儿时,嘴里念叨着“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就盼来了小年。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割豆腐……洛阳人,把千百年来传承的年俗谱成了儿歌,又和着这首儿歌迎接每一个隆重的年。
二十三祭灶官(偃师也有村庄是腊月二十二祭灶)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割豆腐(洛阳老城是二十五打面糊,发面蒸馍)二十六蒸馒头(孟津为去割肉,伊川等地是剪柏枝)二十七扳柏枝,也说剃精细(也有的是杀只鸡)二十八去挖沙(吉利是炸油花)二十九装香炉(有的是去打酒)年三十贴花门儿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五迎财神正月初九敬玉皇正月十五闹元宵腊月二十三:祭灶官祈平安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官。
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监察官,主管一家的吉凶祸福,谓之“一家主”,因此要“祭灶”,使其别到玉帝那儿说坏话,要“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市著名民俗学家刘百灵解释,古时洛阳一带,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下午,家庭主妇就会带领着家中的姑娘、媳妇烙灶饼,并打扫厨房。
晚上,在灶王爷的像前摆上灶糖和烙好的灶饼与一只杀好的去毛公鸡(吉利区等地则是放一碗清水)行祭祀礼。
摆上灶糖是为了封住灶王爷的嘴,意思是让其上天宫不要乱讲,尤其是家庭丑事;摆上灶饼则让灶王爷在来回天宫的路上吃;而公鸡则是送给灶王爷的“天马”,鸡血放在鸡背上作为马鞍。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祭灶时,在男主人的带领下,全家跪在灶王爷像前叩头烧香、烧黄表纸和金银纸箔,把一段灶糖放入火中烧成稀糊,糊住灶王爷的嘴。
礼毕,把准备好的一篮草料撒到厨房顶上,意为给灶王爷喂马,然后将灶王爷像揭下来在院内焚烧,边烧边说“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通天灶官,多降吉祥”,为灶王爷鸣放鞭炮送行上路。
“腊月二十三,发面火烧胶糖锅。
”这天,洛阳一带很多老百姓家中还要烙发面饼,烙个“满鏊(ào)子饼”。
烙出的饼全家每人要分一份,即便有家人不在家也要留一份,以示祭灶之仪的庄重。
龙口年俗

■二十三,辞灶天农历腊月二十三,习称小年。
这一天,家家要“送灶王爷上西天”,俗称“辞灶”。
现在人们一般在灶台前供一碗蒸熟的黄年糕(用糯小米做的年糕),据说这年糕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后不说人间的坏话,供的时候嘴里还要念:“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从腊月二十三日起,讲话就要特别讲究,比如下水饺时,如果饺子破了,不能叫破,说“饺子挣了”,预言来年挣大钱。
■二十四,拉大字大字,就是春节时贴的门对子上的字。
农历腊月三十,家家都有贴春联的习俗,就连学校、商号、机关、庙宇、祠堂(家庙)等公共场所也要贴对联。
旧时,农村有文化的人较少,过年往往请私塾先生拉对子。
龙口市区卖对子的摊位集中在日本领事馆南面的宝善街上,与卖年画的画棚子紧邻,一副副对联悬挂墙上,在风中抖动,似跳跃的一簇簇火焰,煞是好看。
■二十五,做豆腐腊月里,龙口几乎家家都要做一包豆腐,因“腐”与“福”谐音,农家自制豆腐自然有祈福之意。
做豆腐,要提前一天晚上把黄豆泡上。
农家磨豆子,或使用自家拐子磨,或借用豆腐坊的水磨。
磨出的豆浆兑水,放到锅上淋。
之后,加火烧开锅后,舀到泥盆里。
接下来,到了做豆腐的关键环节———加卤水。
农妇们将买来的黑黢黢的卤水块化开,一边用勺子舀到泥盆里,一边不停地搅拌,直到水浆分离、汤变得清晰。
卤水加得合适,豆腐软、嫩、滑,口感好。
正月里是豆腐大显身手的好时候。
家家户户用白菜、豆腐、宽粉条、肉片做成一道丰盛大餐来招待亲朋。
豆腐的做法不同,风味各有千秋,有砂锅豆腐、虾酱炖豆腐、雪里蕻炖豆腐等等。
吃素的人家,更是推崇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到了年根底下,百姓家家拐着个小篓,到肉摊上去采办年肉。
那时,按照买卖双方都认同的消费准则,除猪头、四蹄、内脏外,其余部分连骨头带肉一块卖。
猪前槽肉内含前蹄腿骨,后肘肉内含后蹄腿骨,前蹄腿骨通常被估为七两重(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后蹄腿骨通常被估为八两重,故有“前七后八”之说。
龙口民间有句老话———“剁馅的包子,沙(音)馅的饺子”。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七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同学们参阅。
一.春节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有的地方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
春节习俗:1.喝腊八粥农历十二月初八,成为腊八节。
人们“合五谷枣栗等果品为粥,祭先农,祭先祖”。
腊八节源于古老的腊日节,也称腊祭或蜡祭。
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
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
2.祭灶君腊月二十三是祭祀灶君的节日,民间称“过小年”。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祭灶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米酒,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扫尘“二十四,扫尘日”。
迎新先要除旧。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4.贴春联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拄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幅幅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期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挂年画年画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介绍之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弘
弘
扬
扬
传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
传
统
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
统
文
文
-
化
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
化
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
创业的艰辛。
弘
弘
扬
扬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
传
传
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
统
文
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
文
化
化
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
竿球等体育活动。
-
弘
弘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
扬
扬
传
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
传
统
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
统
文
文
-
化
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
化
化
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
“黑熊搏斗”舞等。
-
弘
弘
扬 传
-01-
-02-
扬 传
统
统
-
文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
文
化
拜友,轮流做客,中青 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
化
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 梅说笑》、《老寿星放鹿》、
别村竞赛。
河南传统文化之岁时节俗(2024年)

河南传统文化之岁时节俗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
海上桥村民的春节活动从腊月下旬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中旬,是本村最隆重的节日。
进入腊月,尤其小年后,各家开始采购年货,以备春节享用。
民间谚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窑洞;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肉猪;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蒸馒头;年三十,包饺子",节前安排忙碌而有序。
除夕守岁,包年夜饺子,拜年,烧香祭神。
正月初一开始,则是互相拜年、走亲访友的日子。
社戏、民间娱乐活动也从初一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九,年味方尽。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
传统习俗吃元宵,象征一家人团圆和陛,幸福美满。
3、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开始,雨水渐多,天气转暖,春雷催雨,万物复苏。
农村有“二月二,吃炒豆”的习俗,中午则吃油炸食品。
人们还选择这天剃头理发,图个好兆头。
4、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是中华民族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传统节日,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当天早上,家人给小孩手脖、脚腕佩戴五色线,身上佩戴香草袋,寓意免毒虫伤害,虎虎生威,健康成长。
海上桥有吃粽子、门上插艾蒿、炸糖糕和菜角、娘家人到出嫁姑娘家走亲戚的习俗。
6、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相传,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世间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对着星空祈祷姻缘美满幸福。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明月高照,秋高气爽,农家小院摆上月饼瓜果,祭月赏月,喜庆丰收,阖家团圆。
人们把圆月视为团圆美满的象征,所以也叫“团圆节”。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称“重阳节”。
当日,民间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习俗。
9、腊八农历腊月初八。
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及古诗

中国传统节⽇及古诗中国的传统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化的⼀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的形成过程,是⼀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列举的这些节⽇,⽆⼀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今的节⽇风俗⾥,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民社会⽣活的精彩画⾯。
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到社会⽣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样,是⼈类社会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多和天⽂、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有关,这从⽂献上⾄少可以追溯到《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年中划分的⼆⼗四个节⽓,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全都和这些节⽓密切相关。
节⽓为节⽇的产⽣提供了前题条件,⼤部分节⽇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还需要有⼀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凭添了⼏分浪漫⾊彩;还有宗教对节⽇的冲击与影响;⼀些历史⼈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节⽇,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的内容⾥,使中国的节⽇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都已经定型,⼈们常说这些节⽇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后第⼀个⼤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化有了很⼤发展,这对节⽇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
从此,节⽇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种时尚流⾏开来,这些风俗⼀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雅⼠、诗⼈墨客,为⼀个个节⽇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脍炙⼈⼝,被⼴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渗透出深厚的⽂化底蕴,精彩浪漫,⼤俗中透着⼤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有很强的内聚⼒和⼴泛的包容性,⼀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脉相承,是⼀份宝贵的精神⽂化遗产。
农历新年

农历新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新年,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中国人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
农历新年的历史悠久,据传起源于殷商时期。
按照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大年初一。
农历节气非常准,新年到,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更新草木复苏,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中,过年时有一些固定的风俗习惯:大扫除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农历新年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农历新年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办年货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
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年初一走亲访友拜年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年画、灯笼和鞭炮贴年画和贴春联都起于贴门神。
年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已出现了。
年画中以门画起源最早,它是由古时的门神画演变而来的。
农历新年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讲究工整、对偶、简洁,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新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愿意精选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相传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农历新年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中国年俗完整版(腊月23至正月15)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
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腊月二十五“二十五,做豆腐” 南宋朱熹在其《豆腐》一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究其因,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皇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腊月二十六“二十六,烧年肉” 这一天该筹备过年的肉食。
在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二十七,杀年鸡” 传统民俗中在这天要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蒸。
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
”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
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大年三十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刻,各行各业停了交易。
都在自己家里打着如意算盘,企盼在新的一年中,碰上更好的运气。
大年初一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
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其实拜年时跟除夕守岁直接相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俗画古(腊月二十三——正月十五)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
灶神,本是因为万物有灵观念驱使以及对上古人发明火烧食之功的崇拜、感念而臆想出来的神。
《周礼》称“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灶神在上古是指火神祝融氏,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才出现了人格化的灶神。
所谓“送灶”,就是把旧年的灶神神像取下来焚化,表示灶神已经“上天言好事”去了。
祭灶的习俗表面看是人对神的敬畏,其实是人对发明火的先贤功德的感念。
人们赋予灶君“司命”的职责,通过一送一迎的神圣祭祀仪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铺张浪费,要勤俭持家,从而达到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目的。
漫画:腊月二十四——扫舍去尘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其实自腊八以后,各家各户就开始了陆陆续续的年节前大扫除的工作,并非只有腊月二十四这一日进行扫除,但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
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本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
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 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漫画: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漫画:腊月二十七宰鸡赶集年谣称:“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
春节期间的“上店赶集”虽然也有与往日集市贸易、购缺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题写桃符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
”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供请祖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
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漫画:大年三十除夕守岁吃完年夜饭不久,便进入守岁时段。
《东京梦华录》中所谓“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的情景就是这一古俗的纪录。
除夕之夜是不能睡的,但是漫漫长夜如何捱过呢?在岁月推进中就诞生了一些除夕之夜在室内玩耍的游戏,帮助人们消遣时间,度过一年的最后一晚。
在众多游戏活动中,最古老的当属“藏钩”。
据《初学记》引《荆楚岁时记》说“岁前又为藏钩之戏”。
这种游戏一直流传到明清,当今已很难看到,昔日所玩之玉钩、银钩等也成了人们争相收藏的文物。
漫画:大年初一——金鸡报晓农历正月初一,又称为“鸡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
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漫画:大年初二——金吠报春农历正月初二,又称为“狗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
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漫画: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
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漫画:大年初四——三羊开泰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
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漫画:大年初五——艮牛耕春农历正月初五,又称为“牛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
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漫画:大年初六——马到成功农历正月初六,又称为“马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
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漫画:大年初七——人寿年丰农历正月初七,又称为“人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
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漫画:大年初八——放生祈福初八这一天,在春节来讲主要是“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漫画: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正月初九,又称“上九日”。
民间传说玉皇大帝姓张,叫张坚,生于正月初九日。
因为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因此又称这日为“天诞节”、“天公生”。
漫画: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正月初十传说是“石头”的生日,因此被称为“石头节”。
这一天要在石磨、石碾、石槽、石臼、槌布石、石码头、石梯坎等石制物品处燃香举供,以示祭拜和感恩。
石头虽天然而生,却是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伴侣。
从远古取石为器,到用石修房盖屋、制碾制磨、装点美化生活,石头给人类的发展繁衍提供了无尽的帮助,因此人类感念石头的恩德,由此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石崇拜、石信仰等多种习俗。
漫画: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正月十一日,俗称“请紫姑日”(有的地方为正月十四)。
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
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
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漫画:正月十二——搭建灯棚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
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了。
漫画:正月十三——灶下点灯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
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这种风俗始于南宋,文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
漫画:正月十四——娘娘诞辰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
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
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漫画: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相传,正月十五日正是蚕神嫘祖的生日,因此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蚕神”的日子。
祭蚕神用白粥加上肉脂为供品,同时用一杆竹竿挑着灯烛插在田间,谓之“照田蚕”(据说观察灯火颜色可以判断一年的丰歉)。
这项活动逐渐成为了后代元宵节观灯习俗的一种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