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屈原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屈原列传》文言现象整理一、通假字1、犹离忧也:离通“罹”2、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指通“旨”3、人穷则反本:反通“返”4、屈平既绌:绌通“黜”5、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6、靡不毕见:见通“现”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8、博闻强志:志通“记9、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10、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二、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项脊轩志(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③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2、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3、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效法)5、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6、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7、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8、泥而不滓(名词活用作动词,nì,染黑。
)9、同死生,轻去就(意动。
同,以为相同,同等看待;轻,以为轻,轻视,不看重)10、厚币委质事楚(名作状,用厚币………)11、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四、古今异义的词(给出古义)1、颜色:脸色,气色2、形容:形体容貌3、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执政、掌权。
5、诡辩:骗人的假话。
6、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第二年7、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返回(正道)翻转过来.一说,反,覆转.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五、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略)(一)状语后置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列传文言整理学生版

《屈原列传》一、一词多义(实词)1、属(1)屈平属草稿未定(2)骑能属者百余人(3)乃以秦王属吏(4)徒属皆曰:“敬受命”。
(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6)神情与苏、黄不属2、与(1)屈平不与(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4)坚营勿与战3、伐(1)平伐其功(2)自矜功伐(3)此五霸之伐也(4)其后秦欲伐齐(5)口诛笔伐4、疾(1)臣少多疾病(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其疾病而死5、间(1)遂于外人间隔(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4)间至赵矣6、绝(1)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7、类(1)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8、迁(1)顷襄王怒而迁之(2)时北兵以追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4)余左迁江州郡司马《琵琶行》9、微(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2)今臣亡国贱,至微至陋(3)微斯人,吾谁与归10、靡(1)靡不毕见(2)望其旗靡11、志(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其志洁,其行廉(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3)博闻强志(4)项脊轩志(5)聊斋志异12、指(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2)指通豫南(3)璧有瑕,请指示王二、一词多义(虚词)1、及(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怀王悔,追张仪,不及(3)及至秦皇,奋六世之余烈(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2、既(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2)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3、为(1)为楚怀王左徒/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非我莫能为(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4、以(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于是怀石遂自沈汩罗以死(2)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屈原列传(原文 翻译 文言现象总结)

自疏濯淖污泥之 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 中,蝉蜕于浊秽, 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以浮游尘埃之外, 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 不获世之滋垢, 俗的污垢,他是一个洁身自 皭然泥而不滓者 好、出污泥而不染的人。 也。 我们探究他的这种志趣,即 推此志也,虽与 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日月争光可也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朗读
自学指导: 1、听录音,标注生字词的读音。 2、注意停顿、语气。 3、10分钟后轮读课文。
当堂检测
属(
) 惨怛( ) 帝喾( ) 靡不毕见( ) 举类迩( ) 濯( )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皭( )然泥( )而不滓( )者也 既绌( ) 商于( )之地 靳( )尚 既咎( ) 眷( )顾 相随属( )
译讲课文
屈原者,名平, 楚之同姓也。为 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 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 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王甚 任之。
屈原,名平。是楚国王 族的同姓,担任楚怀王 的左徒。 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熟悉外交应对的言辞。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 家大事,发号施令; 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 侯。楚怀王很信任他。
当堂训练
一、翻译句子
1“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
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离骚”也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 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 怨恨吗?
当堂训练
一、翻译句子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损害名词祸害动词疏远形容词稀疏动词陈述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58夸耀夸耀进攻征伐进攻征伐功绩战功功绩战功砍砍伐砍砍伐来源来源根本根本原来的固有的原来的固有的本来原来本来原来591屈平属草稿未定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3有情人终成眷属写作撰著写作撰著连接连接亲属亲属劝请邀请劝请邀请60竟为为秦所灭化而为为鸟其名为鹏庖丁为为为刎颈之交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词表反问介词被介词被变为变作变为变作介词替给介词替给弹奏弹奏表判断表判断成为成为61无以以则王乎舜无置锥之地以以有天下连词来连词来介词拿凭介词拿凭因为因为连词状中之间表修饰连词状中之间表修饰动词认为动词认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介词把介词把62家祭无忘告乃乃翁古之王者太子乃于是于是却反而竟然却反而竟然副词表肯定就是副词表肯定就是这样如此这样如此63而惴惴焉摩玩不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语气词语气词疑问代词哪里怎么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什么什么兼词于此兼词于此641无专门词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5、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6、而能与来自推移古义:变化 今义:移动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通“罹”,遭
遇 2、人穷则反本 通“返”,返 回 3、靡不毕见 通“现”,表 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通“旨”,旨 趣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通“浊”,污 浊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 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 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 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 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 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 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 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 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什么
兼词,于此
词类活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名作状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在朝内,在国外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作名,听觉,听力 3、谗谄之蔽明也 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4、邪曲之害公也 形作名,邪恶小人 5、方正之不容也
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6、明道德之广崇 形作动,阐明
7、蝉蜕于浊秽
名作状,像蝉一样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名作状,用厚币
名作状,一天天地
10、时秦昭天与楚婚 名作动,结为婚姻 11、亡国破家相随属 使动用法,使……灭亡, 使……破败。 名作状,在内,在外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楚国的作为。
该篇列传以叙述屈原的生平为主线,穿插叙述了屈原的政治主张和辞章才能,揭示了楚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以及屈原忠诚正直、倡导爱国精神的形象。
以下是对《屈原列传》的文言知识点的梳理。
一、屈原生平与楚国政治1.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志士,他呼吁君主要为民众着想,重视民生。
2.屈原的政治主张:屈原主张重视农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亿兆千万百家,肆行赋敛以为不厌”的政治理念;他也主张加强军事力量,以保卫国家的安全。
3.楚国政治黑暗:《屈原列传》透过屈原的生平揭示了楚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包括官员贪污受贿、压迫百姓等问题。
二、屈原的爱国精神1.忠诚正直:屈原始终忠诚于国家,直言进谏,不惧权贵,一心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幸福而奋斗。
2.爱国主义:屈原以身作则,提倡“民资百倍,不待戮辱之殃”;他以国家利益和民众福祉为重,呼吁君主为民众着想。
3.抱负壮志:屈原忧国忧民,有志于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
他言辞慷慨激昂,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壮志。
三、屈原的文学才能1.辞章才能:屈原擅长辞章之艺,有着很高的文学才华,他的辞章语言优美,表达深沉,具有感染力。
2.形象描写:屈原通过对楚国的描写和自己的表白,展现了对国家和民众的深情厚意。
他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了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忧虑。
3.文化传承:屈原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辞章成为了楚辞的主要代表,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四、屈原的悲剧命运1.政治迫害:屈原因为他的政治主张遭到了当时楚国的贵族和权臣的排斥和压迫,被赶出宫廷并被流放。
2.自杀身亡:在流放期间,屈原深感国家的衰败和民众的苦难,失望绝望之余,选择投江以自杀,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爱和忧虑。
3.纪念活动:为了纪念屈原,后世人们形成了端午节等传统习俗,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对爱国精神的传承。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___二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色憔悴 古义:_脸__色__,__面__容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枯槁 古义:_外__貌__,__模__样_________________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_委__婉__得__体___________________
果真
呈献 同“贽” 见面礼
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yū】之地六百
与……断绝关系
到
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
派遣 使者
“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第四段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
破楚师于丹﹑淅【xī】,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 全部
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全部
第三段
含蓄隐晦
正直,方正 同“旨”,意图,宗旨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
事物 近 简约
所称述的文字,所使用的文字
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称述
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huì】,以浮游尘
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
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第五六段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
第二年
抵当
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当权
说假话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
屈原列传文言现象整理

《屈原列传》整理稿一、一词多义(实词)1. 属(1)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2)骑能属者百余人《项羽本纪》跟随(3)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zhǔ交付,委托)(4)徒属皆曰:“敬受命”。
《陈涉世家》(shǔ官属;部属)(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动词,隶属,属于。
) (6)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
)2. 与(1)屈平不与:动词,答应,允许(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亲附,结交)(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淮阴侯列传》(连词和)(4)坚营勿与战《淮阴侯列传》(介词和)注意(3)(4)词性不同,词义相同。
3. 伐(1)平伐其功:自夸(2)自矜功伐《项羽本纪》/此五霸之伐也《魏公子列传》(名词,功劳,功业。
)(4)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
)(5)口诛笔伐 (动词,声讨。
)4. 疾(1)臣少多疾病《陈情表》(病)(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恨,痛心)(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快)(4)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生疾病)7. 、间(1)遂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隔绝)(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离间)(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暗中)(4)间至赵矣《廉蔺列传》(从小路)8. 见(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会见)(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屈原列传》(被)9. 绝(1)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断绝)(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绝交)10类(1)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像)(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事物)11. 迁(1)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放逐)(2)时北兵以追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迁《指南录后序》(迁都)(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灭亡)(4)余左迁江州郡司马《琵琶行》(贬谪)12. 劝(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劝勉,勉励)(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劝说)13.微(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不暴露,深奥,精妙)(2)今臣亡国贱,至微至陋《陈情表》(卑微,渺小)14、靡靡不毕见(没有,无)望其旗靡——《曹刿论战》(动词,倒下)15、本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文言现象总结)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朗读
❖ 自学指导: ❖ 1、听录音,标注生字词的读音。 ❖ 2、注意停顿、语气。 ❖ 3、10分钟后轮读课文。
当堂检测
❖ 属( ) 惨怛( ) 帝喾( )
❖ 靡不毕见( ) 举类迩( ) 濯( )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 皭( )然泥( )而不滓( )者也 ❖ 既绌( ) 商于( )之地
❖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 屈平属草稿未定, 屈平写作草稿还没有定稿,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去看, 屈平没有同意。于是上官大夫
❖ “王使屈平为令,众 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
莫不知。每一令出, ❖ “大王叫屈平制定法令,大家
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没有出现过,也许就是因为人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 君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忠
所谓贤者不贤也。
诚,所认为的贤臣并不是真正 贤明啊。
❖ 怀 分王,以故内不惑知忠于臣郑之袖,怀所王以因在为内不被懂郑得袖忠迷臣惑的,职在分外, 外欺于张仪,疏屈 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平而信
❖ 疾痛惨怛,未尝 ❖ 在疾病、疼痛、内心悲痛
不呼父母也。
时没有不喊父母的。
❖ 屈平正道直行, ❖ 屈平道德端正,品行正直,
竭忠尽智,以事 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
其君,谗人间之, 的君主,小人离间他和楚
可谓穷矣。
怀王,可以说是处境非常
艰难了。
❖ 信而见疑,忠而 ❖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 被谤,能无怨乎? 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 博闻强志,明于 ❖ 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治乱,娴于辞令。 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 入则与王图议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整理稿一词多义(实词)1. 属(1)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2)骑能属者百余人《项羽本纪》跟随(3)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zh u交付,委托)⑷徒属皆曰:“敬受命”。
《陈涉世家》(sh U官属;部属)(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动词,隶属,属于。
)(6)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
)2. 与(1)屈平不与:动词,答应,允许(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亲附,结交)(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淮阴侯列传》(连词和)(4)坚营勿与战《淮阴侯列传》(介词和)注意(3)(4)词性不同,词义相同。
3. 伐(1)平伐其功:自夸(2)自矜功伐《项羽本纪》/此五霸之伐也《魏公子列传》(名词,功劳,功业。
)(4)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
)(5)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4. 疾(1)臣少多疾病《陈情表》(病)(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恨,痛心)(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快)(4)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生疾病)7. 、间(1)遂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隔绝)(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离间)(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暗中)(4)间至赵矣《廉蔺列传》(从小路)8. 见(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会见)(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屈原列传》(被)9. 绝(1)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断绝)(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绝交)10类(1)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像)(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事物)11. 迁(1)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放逐)(2)时北兵以追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迁《指南录后序》(迁都)(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灭亡)(4)余左迁江州郡司马《琵琶行》(贬谪)12、劝(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劝勉,勉励)(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劝说)13、微(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不暴露,深奥,精妙)(2)今臣亡国贱,至微至陋《陈情表》(卑微,渺小)14、靡靡不毕见(没有,无)望其旗靡一一《曹刿论战》(动词,倒下)15、本父母者,人之本也。
(名词,根本)人穷则反本。
(名词,根源)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副词,本来。
)今存其本不忍废一一《指南录后序》(名词,稿本、底本。
)16、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博闻强志(动词,通“记”)项脊轩志(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聊斋志异(动词,记述。
)17、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名词,通“旨”,意旨,旨趣。
)指通豫南一一《愚公移山》(副词,一直,直接。
)璧有瑕,请指示王一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指出。
)1& 留秦留楚怀王以求割地(动词,扣留)乃令张良留谢(动词,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动词,保存、遗留)19、害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动词使动用法,损害。
)二、一词多义(虚词)1. 及(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比得上)(2)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赶上)(3)及至秦皇,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等到)(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和)2. 既(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屈原列传》(尽,都)(2)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已经)(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六国论》(……以后)(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不久)3. 为为楚怀王左徒/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做,担当)非我莫能为(行,做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被)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4•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于是怀石遂自沈汩罗以死。
(连词,相当于“而”)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以为,认为)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把,拿,用)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表示目的,用来)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因为)5. 而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转折,表示“然而” “可是”“却”)王怒而疏屈平。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修饰关系。
)6 .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助词,表示反问语气。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7. 所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名词性短语,“所说的”)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为…所…】表示被动。
)8. 也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助词,表示判断语气)此不知人之祸也。
(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三、通假字1. 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
2. 人穷则反本:“反”同“返”。
3. 靡不毕见:“见”同“现”。
4.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
5. 举类尔而见义远:“见”同“现”。
6.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
7.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同“涅”,染黑。
8.屈平自绌.:“绌”同“黜”,罢免官职9.乃令张仪详.去秦;a、¥ ”同“佯”,假装。
10.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
11. 使于秦,顾反.:“反”同“返”。
12.赵不内.:“内”同“纳”,接纳。
13.不忘欲反.:“反”同“返”。
14.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15.渔父.见而问之曰:“父”同“甫”。
四、古今异义1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古义:第二年执政,掌权今义:下一年凭感情,义气行事3 而设诡辩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骗人的话今义:无理狡辩4 颜色憔悴古义:脸色今义:色彩5 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6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做事不慌不迫7 人穷则反本古义:处于困境今义:贫穷8 大兴师伐秦古义:军队今义:老师9愚智贤不肖古义:品德不好今义:不孝顺长辈此句整理错误,误将“不肖”当“不孝”:改动,改变今义:多次重复10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11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古义:快意,心里舒服今义:愿意12 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古义:政治清明的国家今义:治理国家13 、心害其能古义:嫉妒今义:陷害14 、爽然自失古义:迷茫今义:爽快五、词性活用1. 明于治乱(形容词作名词,治乱的道理)2. 馋谄之蔽明也(形容词作名词,说好人坏话,谄媚国君的人)3.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4.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5. 惠王患之(意动,以为患)7. 故内惑于郑袖(名作状,在内)8. 外欺于张仪(名作状,在外)9.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诋毁)10. 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11. 同死生,轻去就(意动,将……看做一样;看轻)12. 厚币委质事楚(名作动,用厚重的礼物)1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效法)14. 蝉蜕于浊秽(名作状,像蝉一样)15.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名作状,向上,向下,中间)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3)秦虎狼之国(4)此不知人之祸也2、被动句(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其行廉,故死而不容(4)屈原既绌(5)是时屈平既疏(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8)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9)是以见放(10)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11)而自令见放为(12)数十年竟为秦所灭(13)皆好辞而以赋见称3、倒装句(1)定语后置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宾语前置①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②而自令见放为③而自令若是(3)状语后置①战于蓝田(于蓝田战)②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③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楚人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既咎子兰)④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卒使上官大夫于顷襄王短屈原)4、省略句(1)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上官大夫)因谗之曰(2)亡走(于)赵,赵不内。
(3)(怀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4)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于)泽畔。
七、难句翻译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
2.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译:(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3.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译: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4.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
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
5.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译: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带着贵重的物品献厚给楚王6.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盼望怀王能完全醒悟,世俗的陋习能全部革除。
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而扭转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
7.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译:怀王因为不知道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8.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9.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