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方法论文
古代诗歌的意象论文学范文

古代诗歌的意象论文学范文古代诗歌的意象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诗人们通过巧妙地使用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和观念具象化,使读者通过形象感知和体验来领悟诗歌的内涵。
在古代诗歌中,意象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其后继影响在现代诗歌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诗歌中,意象被广泛运用,以表现诗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等方面的感悟和不同主题的意旨。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将赋予岁月、流水及山岳等自然元素情感与人生意义,通过意象的表现手法,创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登高》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这些意象的美化和浪漫化,不仅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更是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另外,唐代的诗人王之涣也常用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他的《登鹳雀楼》中,他运用橘子、桃花等意象,反映了自己中年时代的与人生观的变化与沉思。
意象的使用与句子的结构和声音的流动完美结合在一起,营造了强烈的形象美感,深入人心。
古代诗人意象的运用是琳琅满目的,从上古先秦、汉代到唐宋,都有不少引人入胜的诗篇。
意象的运用不仅仅是情感和主题的表达,也可以增强句子的美感和力度。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一句,通过对胡马和越雀的描写,表现出游子的离愁别绪。
这句大诗意像通过对古原原始自然的人物形象刻画,展示出了情感的波动和复杂。
极富思想性的意象不仅使诗歌充满情感和思考,也使读者深入理解主题。
在现代文学中,意象的运用依然广泛深入。
不同的作者、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对意象的运用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但是古代诗歌意象的精髓和风格影响依然十分重要。
因此,了解古代诗歌的意象论文学范围,对现代诗歌的创作有着十分积极的启示。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古代诗歌意境透析摘要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原型意象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
“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
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
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感悟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
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
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
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
中国古代诗歌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诗歌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通过对诗歌的形式、技巧、主题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
引言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自先秦时期至今,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多样的诗体和风格。
本文将以一首著名的古代诗歌作为案例,探讨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诗歌的形式与技巧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包括五言、七言、律诗等多种。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音律和格律要求,使诗歌表达更具美感和音乐性。
同时,古代诗歌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诗歌的主题与意义古代诗歌的主题涉及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景观、人生哲理、爱情情感等。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
同时,古代诗歌也承载了社会的表达和批判,成为了人们思考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
诗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通过表达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传递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哲学。
诗歌还促进了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瑰宝。
古代诗歌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古代诗歌的研究和传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诗歌鉴赏论文

诗歌鉴赏论⽂诗歌,是⼀种抒情⾔志的⽂学体裁。
是⽤⾼度凝练的语⾔,⽣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活并具有⼀定节奏和韵律的⽂学体裁。
鉴赏是对⽂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诗歌鉴赏论⽂1 ⾼中语⽂的诗歌鉴赏阅读向来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们在考试中遇到的最⼤的拦路虎。
中国诗歌向来讲究含蓄,忌讳浅显直⽩,抒情往往曲折幽杳,⽅式⽅法尽皆不同,这都给诗歌教学带来了困难。
古典诗词有的触景⽣情,有的寓情于景,还有的以景结情,甚⾄于借景抒情、托物⾔志、情景交融等等。
本⽂试图⽤常见的诗句来对这⼏个概念进⾏对⽐区分,以便于在教学中准确的使⽤这些词语。
⼀、从触景⽣情说起 ⾸先,我们先来看岳飞的这⾸《⼩重⼭》: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梦,已三更。
起来独⾃绕阶⾏,⼈悄悄,帘外⽉朦明。
⽩⾸为功名。
旧⼭松⽵⽼,阻归程。
欲将⼼事付瑶琴,知⾳少,弦断有谁听。
这⾸词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地⽅,上阙重在写景,下阙重在抒情。
⽤景物描写、⼼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描述宋⾦讲和期间,岳飞在军帐中深夜难眠的复杂⼼境。
我们先看这⾸词如何抒情。
⾸句写“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梦”。
所以,后⾯写起来后所见所感。
在静夜⾥,岳飞倍感孤寂沉痛,平⽇⾥郁积的愁情便⼀起涌上⼼头了。
这⾥情绪的引发就是昨夜不住鸣叫的寒蛩。
因为景物某种特殊的特质⽽触发诗⼈内⼼情怀的,这就是触景⽣情。
这⾥的“触景”是前提,是情绪的缘起。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诗⼈内⼼早已郁积了许多情绪,被这不期然的景物所触发,所有⼀切便都涌上⼼头了。
再⽐如骆宾王的《狱中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鬓影,来对⽩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信⾼洁,谁与表予⼼? 骆宾王为⼩⼈所害,⾝陷囹圄,他⽣性耿介,有豪侠⼼,相信⾃⼰的⾼洁和正直。
蝉在诗词意象中是⾼洁的象征,有虞世南的《蝉》在先。
其诗⽈“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所以,狱外鸣叫的蝉声就让他想起了⾃⼰的⾼洁。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篇一:古代诗歌鉴赏论文古代诗歌鉴赏论文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人心中永不倒塌的古典建筑和堡垒,蕴含了浓浓的文学韵味,所以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诗歌的美丽,学会读懂古诗,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而诗歌给予读者自由诠释的空间比较大,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审美解读,所以除了一般的词句疏通之外,不宜再延续传统的精细讲解的分析方法,更不要提那种千篇一律的机械式的释读了。
古代诗歌因为其精美的语言,短小的篇幅,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极高的比例。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中,应了解诗歌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学会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见高质量的诗歌分析和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生心灵具有独特的功效。
下面将从四方面谈谈古代诗歌的分析和鉴赏。
一、从题目着手,推敲内容主旨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窗口,是鉴赏诗歌的切入点。
拿到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关注诗歌的题目。
因为诗歌的题目一般会揭示出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或是题材。
例如陆游所创作的《咏梅》一诗,用于抒发感情的“咏”字再加上代表物象的“梅”,揭示着这是一首诗人将自己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一具体事物的托物言志诗;又如出自“诗圣”杜甫的《咏怀古迹》,亦可轻而易举地读出这是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来寄予作者特殊心情的咏史篇二:诗词鉴赏论文品味—中华诗词之美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品味古代诗词时,我们并不是毫无头绪的,我们可以从题目,诗眼,诗的意境,作者心境,作者所在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修辞手法,引用的典故,抒情手法,诗所抒发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如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我们就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范文(通用3篇)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范文(通用3篇)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
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7.清楚诗人的用典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
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3)单项核对。
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论文

浅谈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摘要:在诗歌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
注意题目、作者、注释、题材、意象、细节和情语,掌握一些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对解答诗歌鉴赏题是大有帮助的。
关键词:诗歌奖赏技巧要想答好诗歌鉴赏题,除了能力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答题技巧。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
“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题目。
古代诗歌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的时间、地点、时间、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点明这首诗是送别诗;《咏梅》,题目点明这首诗是歌咏梅花的,属咏物诗;《越中览古》,题目点明这是怀古诗。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
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话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诗,杜甫的忧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感情。
比如:刘克庄《落梅》,诗后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
有些解释相关语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还以刘克庄的《落梅》为例,注释中解释:“飘入迁客,坠似骚人”分别是指韩愈“朝奏夕贬”和屈原“失宠被逐、投江而死”之事。
四要看题材。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或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饶水知音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的变形魅力【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特殊的需要对一些诗歌语言进行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变形主要有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字词的省略三种类型,变形后的诗歌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
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
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
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
1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可谓笔力千钧。
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
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略谈
古诗鉴赏要求学生真正进入鉴赏的状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进入作品,进入作者的语言,领略作品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怎样把“意会”到的东西“言传”出来,我想应该调动积累,梳理整合,归纳一些常见的分析角度,掌握一些常用的分析术语。
首先,谈谈诗歌的形象
“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自然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
读完一首诗,首先要看它塑造的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情色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
通常的分析角度有分析形象的色彩、动静、指向、强度、虚实等。
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体现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形象的指向性不同和强度大小不同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
如都是写友情:李白诗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诗为“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李白选取的形象是“明月”,指向在空中,“向上”给人以飘逸之感;杜甫选取的形象是”滟滪堆”,指向在水下,“向下”给人以沉郁之慨。
形象还常常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鸟鸣涧》)诗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其次,谈谈诗歌的语言
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分析时应注意这些特点。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要熟记一些,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分析诗歌的语言应注意诗中的那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情色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等一连串的动词用得十分形象。
三个动词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的感觉,串连了陡峭的山崖、汹涌的骇浪、滔滔的江流三种形象,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战场令人惊心动魄地雄奇景象。
分析诗歌的语言还应注意品味诗人“炼字”的妙用和诗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因为关键字和重要语句就是诗歌的眼睛,即“诗眼”。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再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春色”、“黄鹂”该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欣赏,一个“空”字点出了黄鹂徒然歌唱,两个字尽现凄凉孤寂之情。
第三,谈谈诗歌的艺术技巧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分析角度如: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
行文构思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采用意象相加的形式;“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前几句围绕“求贤”节节上扬,末句点出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特点有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等。
看看诗中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如《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的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其中有的是用读者熟悉的声音作本体,表现乐声的富于变化,如“如急雨”、“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如裂帛”;有的是用有形的喻体表现无形的乐声,如“花底滑”、“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比喻既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又将她的演奏描摹得生动可感。
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等。
描写又有白描和细描,如白居易、陶渊明的诗多用白描,王维的很多诗则善工笔细描。
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接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
操。
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作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春夜喜雨》,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比兴、象征、虚实结合等。
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极力渲染昔日之繁华,结句却落笔于今日之荒凉,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
诗中的风格流派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寓深远,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浅淡以及“郊寒岛瘦”、“元轻白俗”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