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座

合集下载

古诗词鉴赏知识专题讲座

古诗词鉴赏知识专题讲座


第诗
二 章
巧词 鉴 赏

意象与意境的把握
意象
在古诗词中,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特定情感和思想的物象,如 “月”常代表思乡之情,“柳”常代表离别之意。
意境
意境是古诗词中通过意象所营造出的情感和氛围,如“静夜思” 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营造出一种寂静、清冷的意 境。
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 突出其相似之处,如“不知细叶谁裁 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阐点 述击

您此 的处

观添 点加

。正 文

, 文 字

是 您

思 想

的 提

炼 ,

请 言

简 意



目录

CATALOGUE
古 诗 词 基 础 知 识

古 诗 词 鉴 赏 技 巧

古 诗 词 中 的 文 化 内 涵

古 诗 词 在 当 代 的 应 用 与 价 值

古 诗 词 鉴 赏 实 践 与 案 例 分 析
古诗词在文学创作的影响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现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汲取古 诗词的营养,借鉴其表现手法和艺 术风格,使作品具有更加深厚的文 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古诗词的意境、意象、语言运用等 方面对现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 学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丰富了 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

第诗
一 章
识词 基 础

古诗词的起源与发展
古诗词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 是古代人们表达情感、记录生活和传承文化的 重要载体。

古诗词赏析学习讲座教案

古诗词赏析学习讲座教案

古诗词赏析学习讲座教案引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领略其中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艺术表达。

本讲座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提高其赏析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学习目标:1. 了解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2.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的韵律、格律和常用修辞手法;3. 能够正确理解古诗词,领略其中的意境和艺术魅力;4. 提高古诗词的赏析能力,能够对古诗词进行深入解读;5. 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能够运用古诗词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起源与发展a. 古诗词的起源和历史发展;b. 区分古代诗和词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古诗词的基本知识a. 诗词的韵律和格律:介绍平仄、押韵等基本概念;b.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c. 诗词的常用句式和结构:对仗、对偶等。

3. 古诗词的表达方式a. 描写自然景物:山水、花鸟等;b. 表达内心情感:爱情、离别、思乡等;c. 讴歌英雄壮丽场景:战争、英雄事迹等。

4. 古诗词的赏析与解读a. 选取经典古诗词进行赏析,包括杜甫、李白等名家作品;b. 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形象和主题;c.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词的解读和翻译。

5. 古诗词的创作与分享a. 给学生提供创作的机会,鼓励他们运用古诗词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b. 分享学生创作的古诗词,交流和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亮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关的概念和认知;2. 实践法:通过赏析和解读经典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妙和深意;3. 互动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4. 创作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古诗词创作,培养其艺术表达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价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2. 学生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古诗词作品,包括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创意;3. 学生考试评价:组织课堂测验,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知识和赏析能力的掌握情况。

古诗欣赏专题讲座

古诗欣赏专题讲座

古诗欣赏专题讲座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古诗欣赏这档子事儿。

古诗啊,那可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
闪闪发光。

比如说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哇塞,这得多有想象力啊!那瀑布简直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银河一样,你能想象出来吗?这不比那啥科幻大片还震撼!再看看杜甫的,“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胸怀,多宽广啊!就好像他要
给全世界没房子的人都盖个大房子似的,你说牛不牛?
咱欣赏古诗,不能光死记硬背,得去感受啊!就好比你吃蛋糕,光
知道它是甜的不行,得细细品味那层层的口感和香甜的味道呀。

你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就得在脑子里构想出那幅画面,黄鹂在柳树上叽叽喳喳,白鹭排成一行飞向蓝天,多美啊!这要
是在现实里看到,你不得赶紧拿手机拍下来啊!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讨论古诗。

一个朋友说:“古诗
有啥用啊,都过时了。

”我当时就急了,反问他:“那你为啥还听流行
歌啊,那以前的歌不也过时了?”古诗那是文化的传承,是咱们中华民
族的根啊!它能让我们了解过去,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智慧。

还有啊,古诗的韵律多美啊!平平仄仄,就跟音乐似的。

“床前明
月光,疑是地上霜”,读起来朗朗上口,那感觉,就像在唱歌一样。

总之,古诗就是个大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去欣赏。

别觉得它难,只要你用心,就能发现它的美。

古诗欣赏,真的太有意思啦!咱可不
能把这么好的东西给丢了,得好好传承下去!我的观点就是:古诗欣
赏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应该去尝试,去感受它的魅力!。

诗歌鉴赏专题讲座1

诗歌鉴赏专题讲座1
遭遇,或是评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 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四)、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 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 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深过沉感女伤墙。来。
怀古咏史诗
▪ (一)、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 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 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 (二)、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
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 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 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 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 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 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 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 的现实原因。
惜别送别诗
一、直接写别情: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间接写别情
【赠 别】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通过写宴席上燃 烧的蜡烛与故乡 的江水,借物抒 情,表现自己留 恋惜别之情。
(《雨霖铃》)
▪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 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 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 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 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 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 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 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 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 情。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讲座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讲座
第一步:看标题.它与诗词的中心内容有关,把 握中心,可以提高鉴赏的准确程度第二步:看作 者.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及其艺术风格 特点,可以推人及诗第三步:读诗词.根据诗词 含蓄凝炼跳跃等特点,反复品读推敲琢磨关键词, 整体感知抓意象,辨明手法,把握诗词的意境第 四步:看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突破口或切入点, 有侧重点地对诗词做赏析评价
(3)注意整体把握诗词的意境, 体会作品中具有的情趣,理趣.
欣赏诗很重要的一点是从整体上体悟其意趣,即审美趣味 (或称之"艺术趣味"),主要是"情趣" (或称之"艺术趣味"),主要是"情趣"和"理趣". 理趣" 所谓"情趣" 所谓"情趣"是诗人以诗的语言描绘出来的赏心悦目的景 观画面或是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与细节.情趣的 产生需要读者参与.所谓"理趣" 产生需要读者参与.所谓"理趣"恃诗中蕴含的哲理性. 其实诗人并不是有意识地借助客观事物以明理,而是自然 而然地从具体物象,事象中生发出生活的哲理,寓" 而然地从具体物象,事象中生发出生活的哲理,寓"理" 于现象之中,作者绝没有明示.唐诗气象万千,意趣横生 者居多,常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趣" 者居多,常以"情趣" 胜,如大小李杜,王孟诗派,高 岑诗派等;宋诗探幽发微,语意晦涩者居多,常以"理趣" 岑诗派等;宋诗探幽发微,语意晦涩者居多,常以"理趣" 胜,如苏轼朱熹等.
(4)学会比较,明辨手法.
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两种, 其中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言情, 托物言志,因事即理,缘情设景,情景交 融等;在表现手法上,有比兴手法,对比 手法,象征手法,小中见大,虚实结合等, 还有动与静,声与寂的相互映衬.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讲座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讲座

抓住关键词语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悲痛而急切盼归 迁谪失意诗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天涯漂泊思故乡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羁旅行役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1 以题材划分,这两首诗分别属于哪一类?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问题1:以题材划分,这两首诗分别属于哪一类?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问题2 请根据你发现的关键词语,确定两首诗的感情基调, 问题2:请根据你发现的关键词语,确定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并说说你 的分析依据。 的分析依据。 问题3 根据诗歌的感情基调,试分析两诗在意象选择上的差异。 问题3:根据诗歌的感情基调,试分析两诗在意象选择上的差异。
因题测诗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引导1: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你关注了题目中的哪个词? 引导1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你关注了题目中的哪个词? 是什么意思? 寒食”是什么意思? “寄”是什么意思?“寒食”是什么意思? 引导2:根据这个诗题,试推测诗歌的内容及其感情基调。 引导2 根据这个诗题,试推测诗歌的内容及其感情基调。 引导3:试结合诗题对本诗表达情感的特点进行赏析。 引导3 试结合诗题对本诗表达情感的特点进行赏析。 表达情感的特点进行赏析 诗眼→感情基调→ 诗眼→感情基调→抒情方式
3.关注表情、 3.关注表情、表意的关键词 关注表情 古诗词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情藏之于景因而含蓄, 古诗词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情藏之于景因而含蓄,但作 者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景的一角撩起,让情显出山形水貌。如李煜的《 者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景的一角撩起,让情显出山形水貌。如李煜的《浪 淘沙》中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着一“ 淘沙》中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着一“寒” 亡国之悲痛尽从心底泛起。 字,亡国之悲痛尽从心底泛起。 古诗词最讲究的是炼字,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 古诗词最讲究的是炼字,“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 见色”是炼字的最高境界, 皆因诗文炼出了情、 见色”是炼字的最高境界,而“奇、险、新、色”皆因诗文炼出了情、 炼出了意,字淡而味浓、文浅而情深。如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 炼出了意,字淡而味浓、文浅而情深。如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懒 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懒 表慵懒哀怨, 表心绪不宁, 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懒”表慵懒哀怨,“弄”表心绪不宁, 表迟缓惆怅。 “迟”表迟缓惆怅。 4.关注意象 4.关注意象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在经年累月的磨合之后,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在经年累月的磨合之后,意与象的关系早 已约定俗成。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 已约定俗成。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 琴瑟寓切切情意……当然,诗人用意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当然 琴瑟寓切切情意……当然,诗人用意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子规的常 意为孤寂哀愁,而在“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意为孤寂哀愁,而在“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 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王令《送春》) 》)中 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中,子规却是一个对美好 事物留恋、热爱和执著不懈地追求的形象。 事物留恋、热爱和执著不懈地追求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基础知识讲座

古代诗歌鉴赏基础知识讲座

古代诗歌鉴赏基础知识讲座一、体裁分诗、词、曲。

1、诗,分为:①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诗。

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指唐代以后的古诗。

可分三类,一是律诗,二是绝句,三是排律。

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

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2、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3、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座教学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座教学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座教学教案一、答题基本方略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包括内容:1.抒情言志的方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三)语言方面: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

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答题基本方略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包括内容:1.抒情言志的方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三)语言方面: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

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四、常用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高洁脱俗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3、动物类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沙鸥:飘零伤感鸟:象征自由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