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因理论及生成模式

合集下载

第二章 油气生成

第二章  油气生成
油气成因理论小结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尽管目前油气有机成因理论日臻完善,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由此否定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科学价值。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宇宙化学和地球形成新理论的兴起,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深入,为油气无机成因理论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无论是油气有机成因理论还是无机成因假说,都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诸如地球深部和宇宙空间烃类的成因及分布、各种原始物质(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转化为油气的详细机理、不同原始物质生成的石油或天然气有哪些特征。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沉积 有机质
干酪根
概念
保存
来源
成份
分类
分类
概念
成份
生物体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直接或间接进入沉积物中,或经过生物降解作用和沉积埋藏作用保存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或经过缩聚作用,演化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这些有机质通常被称为沉积有机质。
沉积有机质的概念
(1)在海洋或湖盆沉积环境中浮游生物 (2)但在一些浅水地区的水底植物。 (3)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对死亡植物进行再改造的细菌,可被认为是沉积有机质的主要补充来源。
沉积有机质的保存条件
沉积岩中常温常压下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固体有机质称干酪根(Kerogen)。与此对应,岩石中可溶于有机溶剂的部分称为沥青。 干酪根在热解或加氢分解时产生烃类物质。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约占总有机质的80~90%, 80~95%的石油烃是由干酪根转化而成。
干酪根的概念
干酪根分离法
第二章 石油与天然气成因及生油层
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理论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与物化条件 有机质的演化与生烃模式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生油岩研究与油源对比

第2章 油气成因

第2章 油气成因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一、生物有机质及其化学组成
二、沉积物(岩)中的沉积有机质
三、干酪根的组成、分类及演化
四、沥青的组成与演化
一、生物有机质及其化学组成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生 物 有 机 质
脂类(Lipids)
蛋白质(Protein)
木质素(Lignin)和丹宁(Tannin)
用而形成碳化铁。地表水沿地壳裂隙向下渗透,与碳化铁作 用产生碳氢化合物,沿着裂隙上升冷凝形成石油。 3FemCn+4mH2O→mFe3O4+C3nH8m ——无法证实地球的深部存在金属碳化物
高温生成说—切卡留克(1971)
矿物混合物 (方解石、石英、六水泻盐等) 6000~7000MPa高压 1800oK高温 甲烷、乙烷、丙烷、 丁烷、戊烷、己烷及 少许庚烷
这是从煤岩学( Coal-Petrology )引进的一种在显微镜下直
接测干酪根组成的方法。将干酪根粉末洒在涂有甘油的载玻璃上,
在显微镜下观察。 直接认识干酪根的原始生物组成,细菌和埋藏后改造情况。
直接对干酪根进行分类和生油气性判断。
以透射光为基础的干酪根显微组分分类
显微组分 亚组分 原始有机质 生油 潜力 ↓ 生 油 潜 力 降 低 ↓ 反射 率 ↓ 反 射 率 增 高 ↓
2.沉积有机质的分布特点
总量很大,多数呈分散状态存在;
常与细粒成分共生;
分布很不均衡,其中近95%集中在泥页岩和碳酸盐岩中;
地层越老,保存的沉积有机质越少。
3.沉积有机质数量的影响因素
•富集沉积有机质的环境条件: ①生物物质的产量 ---------生物产率高
②原始有机质保存条件 ---------低能静水还原环境

第1讲 现代油气生成理论

第1讲 现代油气生成理论

生油窗 挥发物 干酪根 未熟-低熟 石油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 Ro=0.5-1.0% 60-180 C 湿气 1.5-4.0km
热催化
Ro=1.0-2.0% 180-250 C 4.0-7.0km
湿气
热裂解
Ro 2.0% 250-375 C 7.0-1 生物化学降解
(6).富硫大分子有机质早期降解生烃
干酪根中不同原子间的键能: S—S:250kj/mol, S—C:275kj/mol, C—C:350kj/mol. S—S和S—C键易断裂,富硫大分子可早期 低温降解形成低熟油。
低熟油的形成的地质模式
吐哈盆地
东海盆地
低熟油的形成的地质模式
板桥凹陷
苏北金湖凹陷
• • • •
三种排烃机理: 压实排驱:低熟阶段, Ro=0.5--0.7% 连续沥青网络运移:生油窗, Ro=0.7--1.2% 气溶方式运移:成气阶段,Ro大于1.2%
煤成油的成烃模式
• 4.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 煤成油排驱和运移具有强烈的地层色层 效应: • 分子直径较大和极性较大的油被滞留在 源岩内,轻质油和凝析油运移出烃源岩 聚集成藏。
• 4.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 (1) 密度较轻,饱和烃含量高,非烃 和沥青质含量低; • (2)正构烷烃中高碳数组成含量高;
• (3)具姥鲛烷优势(pr/ph2);
• (4)具明显的藿烷类和C29甾烷优势,含 有较丰富的芳香烃类; • (5)13C重,富集重碳同位素。
四. 现代油气生成模式 • 干酪根晚期成烃模式 + 未熟-低熟油形成模 式 • 沉积物(岩)中的可溶有机质和不溶有机质 (干酪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成烃 演化过程中,随理化条件的改变,处于一种 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中。

第9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第9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2,岩相古地理条件 无论是海相或陆相,都可能具备适合于油气生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 是否有利于生物繁殖,有机质保存,埋藏,转化 是否有利于生物繁殖,有机质保存,埋藏,转化. ★ 海相环境中 海相环境中:一般认为浅海区 浅海区是最有利于油气生成;而滨海区和 浅海区 深海区,不利于有机保存和油气的生成. ★ 陆相环境 深水-半深水湖泊是陆相生油岩发育的区域. 陆相环境:深水-半深水湖泊 深水 ★ 海陆过渡相区 :三角洲 三角洲发育部位是极为有利的生油区域;海湾及 三角洲 海湾及 泻湖,因有半岛,群岛,沙堤或生物礁带与大海相隔,在这种半闭塞 泻湖 无底流的环境中,也对保存有机质有利.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一,沉积有机质 二,干酪根
生物有机质及其化学组成
元素% 元素 类脂 化合物 蛋白质 碳水 化合物 木质素 石油 C 76 H 12 O 2 S / N / 主要特征 包括:脂肪,有机酸,甾萜类,蜡,色素等. 色素等. 包括:脂肪,有机酸,甾萜类, ),动物中 主要来自:低等植物(菌藻),动物中. 主要来自:低等植物(菌藻),动物中. ——主生油母质. 主生油母质. 主生油母质
二,有机成因说
主要依据: (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气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岩层中都找到了石油. (3)石油灰分与岩石圈相比,大大富集了钒,镍,铜等.煤与石油 的灰分在微量元素的组成上具有相似性. (4)从大量油田测试结果都证明石油是在低温条件下生成的. (5)除卟啉外,在石油中还发现了许多生物标志化合物. (6)从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检测出了石油中所含的所有烃类 .研究表明,在近代沉积物中确实存在着油气生成过程,至今还在进 行着,而且生成的油气数量也很可观.
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由地质时期中的生物有机质形成的;在油气 有机成因说认为 有机生成学说中,存在着早期生油说与晚期生油说两种观点:早期成 : 油说,晚期成油说 晚期成油说. 油说 晚期成油说 早期成油说:认为石油烃类是地壳浅处,沉积物成岩作用早期,由沉 早期成油说 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生物化学作用下生成的. 晚期成油说:认为石油是有机物质被埋藏后,达到一定深度,一定温 晚期成油说 度,在热力作用和催化剂作用下,由有机物质转化而来的.

3油气成因理论

3油气成因理论

Petroleum Geology
• 古勃金和维尔纳茨基将石油有机成因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较为完整 的生油岩理论。 • Treibs(1934)首次发现并证实卟啉化合物(porphyrin compound)广泛 存在于不同年代、不同成因的含油和沥青建造中,认为卟啉化合物 (porphyrin compound)来自叶绿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转化,是石油有机 成因的重要证据。再加上石油具旋光性的确认,石油有机成因的证据进 一步充实。 • Eisma & Jurg(1964)、Almon(1974)对成烃机理进行了探讨,还 对有机化合物醇、酯、酮和醛的成烃转化以及叶绿素、氨基酸和聚萜烯 的转化作了研究。就形成石油的生化组分而言,无论是脂肪、蛋白质还 是碳水化合物乃至木质素(木栓质体),都有证据证明可以形成烃类, 但通常认为包括脂肪和原生烃在内的脂类物质是最主要的成油原始生化 组分。
可归纳为无机成因( (Inorganic Origins theory)和有机成 因( organic origins theory )学派。
• 一、无机成因说:无机成因认为石油及天然气是在地下深 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无机物变成的。 • 地球内部成因假说:认为油气由地球内部的无机物在一定 条件下形成并通过深大断裂运移到地壳成藏。 • 地球外部成因假说:认为油气形成于宇宙,而被地球形成 初期所俘获。
• 证据:许多天体的岩石中有C、H化合物存在。 • • 泥火山的反复喷发含有甲烷气。 岩浆岩和变质岩中发现石油。
• 石油高温生成说、蛇纹石化生油说等。
石油地质学
• (二)、地球外部成因假说:
Petroleum Geology
• 主要是宇宙成因说(В·Д索可洛夫):认为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外层大 气中包含了C、H化合物,冷却过场中被岩石吸收。当岩浆进一步冷却时, C、H化合物从裂隙运移到地壳。支持此观点的有天文学家Fred Holye、 化学家Robert Rinbson。 • 证据:宇宙中许多星体的气体是还原性气体。除了氨、氢、水蒸汽外, 还有CH4,在紫外线照射和雷电作用下发生光电反应,逐渐形成重烃化合 物。从碳粒球陨石中检测到6%的有机质(非石墨),有烷烃、芳香烃及 S、N化合物,且C13/C12与原油和海洋植物的旋光性组分类似(Orgueil 研究)。地球的氧化型大气在地球的出现大约只占地球历史的1/3。 • 欧洲航天局“惠更斯”对“土卫6”的探测表明,其大气主要由甲烷组成, 与地球早期相似。

石油地质学-第二讲石油天然气生成

石油地质学-第二讲石油天然气生成

无机成因论
1、碳化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俄国门捷列夫1876年提出,他认为把石油起源同煤相联系的 提法与实际观察到的剖面有矛盾,根据实验室可以通过无机合 成途径得到碳氢化合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石油是地下深处的重 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地下水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应方程可以表 示为:
重金属碳化物+水→金属氧化物+石油蒸汽
研究确信,油气能够在早期低温条件下形成并聚集在早期形成的圈闭中。 古勃金也认为生油是从有机软泥或生物软泥中开始的,以后就一直不停地 在有机岩夹层和围岩层的成岩变化过程中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温度并不特别高 ,在厌氧细菌的参与下,液态石油或半液态石油是在软泥或没有完全变硬的岩 层里开始形成的;当岩层在上覆重荷下逐渐压实时,随着压力的增加,石油和 水被挤入疏松岩层--砂岩、石灰岩层内(И.М.Губкин,1937)。
有机成因论
4、早期成油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早期成油说认为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
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移到邻近的储集层中去。 理由主要有:
➢在近代海洋湖泊沉积物中发现了有机物质的烃类转化的过程;
➢在实验室用细菌作用于有机质得到了比甲烷重的烃类;
➢研究发现,微生物的活动随埋藏深度增加迅速减弱以至停止。 因此,提出某些细菌是有机质加氢去羧基转变为类石油的媒介 。
石油中普遍存在生物成因信息,如姥鲛烷、 植烷、甾烷等,石油也不能在高温下保存 等。
有机成因论
§1油气成因理 论
早在无机成因说提出的同时,有机成因说也相继提出一些观
点和证据。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岩层中均发现了石油 (3)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两种石油,也没有成分 完全不同的石油;

石油天然气地质 2-4油气成因模式

石油天然气地质 2-4油气成因模式
随深度和温度的加大,在热力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干酪根演化 达到了成熟,大量化学键开始断裂,形成大量烃类分子。
沉积有机质演化达到了成熟,开始大量生成液态石 油时的埋藏深度和地温被称为门限深度和门限温度。

有机质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 ——主要生油时期:“生油窗”
(二)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0 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 100
青+液态沥青→气体+固态沥青。
野外观察
如在四川盆地威远隆起震旦系白云岩中见
到石油热演化的最终产物甲烷和固态沥青,后者
呈不规则浸染状或粒状分布于白云岩的裂缝或洞
穴中,成熟度高,通常为碳沥青和焦沥青。
深井钻探
国外近代大批超深井钻探结果显示,深层多
产天然气,罕见液态石油。
以上将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整个过程大 致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反映油气演化的一 般模式。
第四节
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
一、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 二、低熟油与煤成油形成理论
1
一、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是在还原-强还原环境下进行
的。初期受细菌生物化学作用控制,中、后期受温
度控制。
随埋深增大,温度增高,有机质逐步地连续地向
油气转化(为一连续过程)。不同深度范围促使其
转化的地质和理化条件不同,产物有明显不同,反
元素-芳香烃为主)产生缩合反应,主要形成贫氢的固态残 渣,并使石油中脂肪族相对增加而杂原子减少,同时残余 干酪根也变得贫氢。 凝析气和湿气的大量生成,主要是与高温下石油裂解有 关;石油焦化及干酪根残渣热解生成的气体量有限。
石油裂解与石油焦 化的模拟试验
(据A.K.Burnham等,1986) (a)油、气正常生成率与温 度的关系; (b)油、气累计生成率与温 度的关系

油气成因理论

油气成因理论

油气成因理论一、油气无机成因说(一)泛宇宙说认为包含烃类在内的有机化合物是宇宙天体的无机演化过程中形成的。

1.宇宙说:认为地球呈熔融状态时,碳氢化合物就包含在气圈中,随着地球的冷却被冷凝岩浆吸收,最后凝结于地壳形成石油。

2.地幔脱气说:认为地球深部存在大量的甲烷和其他非烃资源,在地球分异演化的早期从地球深部被加热而释放出来,有的被释放到大气圈,一小部分形成天然气藏。

(二)地球深部的无机合成说1.门捷列夫的碳化合物说:认为地球内部的水与重金属碳化物相互作用,形成碳氢化合物。

2.高温生成说:认为深度在150km,温度超过1500k、压力达5000Mpa,由于FeO及Fe3O4的参与,水与二氧化碳被还原形成烃类。

3.蛇纹石化生油说:提出橄榄石的蛇纹石化可以产生烃类。

4.费—托地质合成说:认为地球上原始石油是在20×108 年前通过费—托反应生成。

二、有机成因说基本观点: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有机质形成的。

分为:早期生油理论和晚期生油理论。

目前晚期生油理论占主导,晚期生油理论是指石油是在有机物质被埋藏到一定深度、温度条件,在热力作用和催化作用由有机物转化而来。

(一)生油的原始物质生物有机质:包括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和丹宁(二)生油环境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有利于生物的大量繁殖和发育,总而具备了丰富的生油原始物质。

海洋、湖泊、三角洲等古地理区域不仅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还因水体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阻止了有机质的腐烂分解,是生油的有利地区。

(三)油气生成的一般模式: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岩浆说:1949年10月3日,前苏联学者H.A.库得梁采夫在
发表宇宙说六十周年纪念日的同一讲坛上,提出了石油起源岩浆说。
库得梁采夫首先提到在许多天体上存在碳氢化合物、泥火山重 复喷发、在所谓生油岩之下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中形成和存在油气 藏、……等都是无机生成说的论据。他认为石油的生成是同基性岩浆 冷却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有关。这个过程是在高压条件下完成的,因 而可以促使不饱和碳氢化合物聚合而成饱和碳氢化合物。
2)蛋白质
在生物细胞中,除水外,80%以上的物质为蛋白 质,约占动物干重的50%。
19
§2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3)碳水化合物
又称糖类,是自然界分布极广的一种有机质,主要 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是石油中芳烃和天然气主要来 源之一。尤以植物含量最高:纤维素、淀粉、树胶,动 物体内的糖原,昆虫的甲壳等。

(包括烷烃和环烷烃)2)芳香烃3)非烃4)沥青质

组分(油质、胶质、沥青质、碳质)

四、石油的物理性质
颜色、密度和相对密度、粘度、凝固点、导电性、溶解性、 热值1、荧光性、旋光性。
第二章 油气水成分及性质
一、天然气的化学组成 §2

烃类( C1、C2+)、非烃类( N2、CO2、H2S、H2 、CO、SO2 )
4、石油高温生成说:切卡留克1971年根据合成金
刚石的实验,用装满矿物混合物(方解石、石英、六水泻 盐等)代替石墨反应器,在高压6000~7000MPa和高温1800K 下,几分钟后由反应器中分离出易挥发组分,包括甲烷、 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及少许庚烷。
从而认为在深约150公里的上地幔古顿堡层内,在温 度超过1500K、压力5000MPa下,由于有FeO及Fe3O4的参与, H2O与CO2还原而成烃类。在强烈褶皱作用时,深部石油进入 地壳沉积岩,并由低分子烃转化为高分子烃及环状烃。
其基本观点是石油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 成的,为非生物成因产物。
无机成油学说认为,石油是在地壳深处形成 的,后来沿着深大断裂渗透到地壳上部,
或者在天体形成时形成,当地壳冷凝时聚集 成油气藏。
8
§1 油气成因理论
1、碳化物说:由俄国著名化学家Д.И.门捷列夫于1
876年提出。他认为在地球内部水与重金属碳化物相互作用, 可以产生碳氢化合物:
1、化学成分比较复杂: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化 学成分比较复杂。
2、找到油气藏的地方往往不是油气生成的地方: 是流体,现在找到油气藏的地方往往不是油气生成的 地方,这就为研究油气成因问题带来了许多复杂性。
3、油7 气成因的争论焦点: (1)油气的来源是有机成因的还是无机成因的?
§1 、石油成因进展
■“未熟—低熟”油不断被发现,说明存在相 当数量的各类早期生成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使早期 成油说和晚期成油说也结合起来,视为一个统一的 油气演化过程,从而拓宽了油气勘探领域。
■煤成烃理论发展与完善,提出了煤系地层有 机质生烃机理和演化模式。
■近20多年来,无机成因天然气发现,为无机 成烃理论提供了依据。
有机成油理论依据:
1.环境:世界已发现的油气田99.9%都在沉积岩中,只 有极少数分布在岩浆岩和变质岩中,且这少数石油也被证明 是从沉积岩中运移而来的,而与沉积岩无关的地盾和巨大结 晶岩突起发育区,至今未找到油气聚集。
2.分布:石油在地层时代的分布上与煤、油页岩及有机 质的分布状况相吻合的,表明它们在成因上是有联系的。
17
§2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一、生物有机质
生物体是生成油气的最初来源。生物死亡后→ 残体埋藏→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石油和天然气。
包括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高等植物、动物 等,它是生物有机质的主要供应者。构成生物有机质的 组分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8
§2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1)脂类
动物和低等植物脂类含量高,是生成液态烃的主 要成分。如动植物的脂肪_动物的皮下组织_植物的孢 子、种子及果实-细菌和藻类-高等植物的角质、孢粉 等都含有丰富的脂类。
根据各显微组分的相对含量,干酪根分成四种类型 干酪根镜鉴分类标准
类型
腐泥型(I) 腐殖腐泥型(Ⅱ )
1
腐泥腐殖型(Ⅱ2) 腐殖型(Ⅲ)
27
壳(脂)质组 (%)
>90 50-90 10-50 <10
3.组成:虽然世界上的石油没有成分完全相同的,但所 有石油的元素组成和化合物组成是相近的或相似的,说明它 们的成因可15 能大致相同。
§1 油气成因理论
4.条件:大量油田测试结果可知,油层温度很少超过100℃,有 些深部油层温度可以高达141℃,而当温度超过250℃时,烃类就会发 生急剧而彻底的裂解,生成石墨及H2,说明石油不可能在高温下形成。
§2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二)干酪根类型
1、两分法 腐泥型干酪根:指脂肪族有机质在缺氧条件下
分解和聚合的产物,它们来自海洋和湖泊环境水下 淤泥中的孢子及浮游类生物,它们主要生成石油、 油页岩、藻煤(腐泥煤)和烛煤(腐植腐泥煤);
腐殖型干酪根:泥炭形成的产物,来自有氧条
件下沼泽环境的陆生植物,主要可以形成天然气和 腐殖煤,26 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生成液态石油。
第二章 油气水成分及性质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
主要成分:C、H、O、S、N。灰分:其它微量元素(V)(N
§1
i)等。

二、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含硫、含氮、含氧。

三、石油的馏分、族分、组分

馏份(如汽油、煤油、柴油、重瓦斯油、润滑油、渣油)

用液相色谱法常将石油划分为四个族分,即:1)饱和烃
21
§2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1、来源
1)原地有机质:自身有机质; 2)异地有机质:河流带入; 3)再沉积有机质
2、形成过程
1)生物死后,被吞食; 2)生物化学作用分解逸散; 3)沉积保存0.8%.
3、丰度影响因素
1)生物物质产量; 2)保存条件—氧化或还原; 3)堆积速度; 4)沉积物颗粒大小;
1)不同岩性分布不均匀:泥质多2.1%,碳酸岩盐

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质量或离子

总量来表示,单位mg/L或g/L。
的 成 分
三、地下水产状 吸附水、毛细管水、自由水

四、油田水的物性

颜色及透明度、密度、粘度、嗅觉和味觉、温度、
质 导电性
五、油田水分类 3苏林通过Na/Cl,(Na-Cl)/SO4和(Cl-Na)/Mg
分为四类:
他含沥青岩石; 有些碳氢化合物在地表附近受到氧化,形成地表沥青
§1 油气成因理论
2、宇宙说:由俄国学者В.Д.索可洛夫于1889年10月3
日在莫斯科自然科学研究者协会年会上首次提出。
宇宙说主张:在地球呈熔融状态时,碳氢化合物就包含在 它的气圈中;随地球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岩浆吸收,最后凝
结于地壳中而成石油。宇宙说的基本论点为:
第三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油气生成模式
§1、油气成因理论 §2、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3、油气生成的外在条件 §4、油气生成模式
5
6
§1 油气成因理论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问题,是石油地质学界的主 要研究对象之一,也是自然科学领域中争论最激烈的 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吸引着国 内外地质学家、生物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
3FemCn+4mH2O→mFe3O4+C3nH8m
地球形成时期,温度很高,使碳和铁变为液态,互 相作用而形成碳化铁。由于它们比重较大,保存在地球 深处。
后来,地表水沿地壳裂隙向下渗透,与碳化铁作用产 生碳氢化合物,后者又沿着裂隙上升到地壳的冷却部分。
有些碳氢化合物浸透了岩石,形成油页岩、藻煤及其 9

二、天然气的物性


相对密度、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蒸气压力、溶解性、

粘度、热值。
分 及
三、天然气分类

油田气、气田气、凝析气、水溶气、煤层气、固态气体

水合物、页岩气
2
第二章 油气水成分及性质
一、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元素组成、有机组分、溶解的气体组分
§3 二、油田水的矿化度

总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总含
授课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油气水成分及性质 第三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油气生成模式 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 第五章 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 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 第八章 油气田地质研究概述 第九章 油层对比 第十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第十一章 沉积相研究 第十二章 储层非均质研究 第4 十三章 油层压力和温度 第十四章 储量计算
他还指出:因为岩浆中形成石油的过程在不断进行着,古老的 油气通过扩散作用早已逸散消失,所以,所有的油藏,包括寒武系中 的油藏,都是年青的油藏。并且,依靠石油才在地球上产生了生物,
石油中含有生物所需要的一切化学元素,因此,石油不是来自有机物 质,相反,1有1 机物质却是来源于石油。
§1 油气成因理论
在显微镜反射光下观测干酪根的显微组分,可划 分为三组。
壳质组(又称脂质组):呈暗灰色,富含氢,包 括孢粉体、角质体、藻质体、树脂体、木栓质体等;
镜质组:呈灰白色,富含氧,具镜煤(Vitrain) 特征,由同泥炭成因有关的腐殖质组成;
惰质组:呈黄白色,富含碳。 以2上5 三组的反射率依次增大,生油潜能依次降低。
4、分布
0.29%,砂岩0.05%;
22 2)不同地质时代不均衡:地层老则含量少。
§2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三、干酪根
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 非极性有机质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