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林草复习重点

林草复习重点

绪论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名词解释)3、水土保持林的生态效益:A.水源涵养 B.防风固沙 C.水土保持 D.改善气候E.净化水质F.净化大气G.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水土保持林作用:1、调节地表径流;2、涵养水源;3、增强土壤的抗蚀抗冲性第一章造林立地与树种选择1、立地:指林业用地上体现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对林木生存、生长有重大意义的生态环境因子的综合。

2、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预测或判断。

3、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水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

4、立地因子包括:自然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人为活动因子。

5、森林立地分类的原则:(1)、地域分异原则森林立地分类应以光、热、水分、土壤与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主要依据。

立地类型之间在主要立地因素上有明显的差异,相同立地类型在地域上可不连接,但立地条件必须基本一致,而且相对稳定,要求采取相同的造林和营林措施,有基本相同的生产力。

(2)、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森林立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所以其分类必然取决于自然综合体特征的差异,必须综合立地的各构成因素,找出立地的分异特征,只有这样的分类才能反映立地的固有性质,只考虑单个或几个自然因子做出分类,往往是片面的。

然而,仅根据综合分析又很难进行具其的分类,因为综合特征又难以简要表明,综合指标也难确定,尤其在确定类型界限时难以着手。

因此,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一、两个主导因子及其划分指标,就能够容易地将类型区分开来。

水土保持工作总结

水土保持工作总结

水土保持工作总结水土保持工作总结水土保持是指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一项工作。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限制日益突出,水土保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所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水土保持知识。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和宣传活动,我们希望提高大众对于水土保持的认识和意识。

我们向农民介绍了科学种植、旋耕替代、人工保护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帮助他们了解如何保护土地和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我们还向学校和社区进行宣传,教育学生和居民要爱护环境,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其次,我们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在城市建设和农村改造过程中,我们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我们修复了多个植被和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了生物多样性。

我们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措施,提高了土壤固持能力,改善了水质环境,减轻了自然灾害的风险。

此外,我们加强了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修建了大量的护坡、护河工程,加强了山体、河岸的稳定性。

我们建设了多个防洪堤、水库等水利工程,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了洪涝灾害的影响。

我们还改善了自然河道,保护和恢复了湿地,为鱼类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我们加强了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

通过对水土流失、水质、土壤侵蚀等指标的监测,我们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我们建立了水土保持信息平台,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持,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还加强了对水土保持技术的研究和培训,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总的来说,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通过我的工作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水土保持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

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 复习重点【官方】

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 复习重点【官方】

一、名词解释:1.有效防风距离:在林带防风距离内,能够有效地起到防护作用的距离即为有效防护距离。

它可分为相对和绝对有效防护距离。

2.水土保持林:是在水土流失地区营造的以减缓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减少江河库塘泥沙淤积,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稳定高产,保障交通、水利、水保工程安全的一种防护林。

3.林带结构:指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亦即林带侧面透光孔隙的多少及分布状况。

4.坡式梯田:在坡面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开沟筑埂,将坡面分割成若干等高带状的坡段,用来截短坡长拦蓄部分径流,减轻土壤侵蚀。

除开沟筑埂部位改变了小地形,其余坡面仍保持原状,故称坡式梯田。

5.林带胁地:在林带使附近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而造成减产,这种现象即为林带胁地。

产生胁地的主要原因有:①林带树木根系向农田延伸,夺走了一部分水分和养分;②林带树冠遮荫,影响了林带附近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6.自然侵蚀:在自然状态没有人类活动干预的情况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

加速侵蚀:随着人类的出现,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状态,加快和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地表土壤移动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加快了土壤侵蚀速度,使侵蚀作用大于土壤形成的速度,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

7.层状侵蚀:又称“片状侵蚀”,当降水在坡面上发生溅蚀,降雨强度超过渗透速率时,地面形成泥沙浑浊的薄层水流,把土壤可溶性物质及比较细小的土粒以悬移方式带走,使整个坡地土层均匀减薄。

细沟状侵蚀:在较陡的坡耕地上,暴雨过后,坡面被小股径流冲刷,形成许多细密的小沟,这些细沟基本上沿着流线的方向分布。

8.重力侵蚀: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

重力侵蚀的发生,是在其它外营力特别是水力侵蚀的共同作用下,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所引起的地表物质移动形式。

以重力为主要动力的侵蚀形态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和滑坡等。

9.土壤侵蚀广度:指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数。

水土保持工作总结范文8篇

水土保持工作总结范文8篇

水土保持工作总结范文8篇篇1一、背景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措施,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本总结将对我单位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以期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工作内容与成效1. 宣传教育:我单位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培训、宣传周等形式,普及水土保持知识,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还为后续的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 监测与调查:我单位建立了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与调查体系,定期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监测和调查,掌握了区域水土流失的分布、成因、危害程度等基本信息。

这些数据为后续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3. 规划与设计:根据监测与调查结果,我单位制定了详细的水土保持规划,明确了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措施等。

同时,我们还为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提供了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和咨询,确保了项目在开发和建设过程中不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4. 实施与监督:我单位严格按照水土保持规划方案进行实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机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 宣传教育还需加强:尽管我单位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活动,但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仍需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公众对水土保持的认识仍然较为淡薄。

2. 监测与调查体系仍需完善:目前,我单位的水土保持监测与调查体系已经基本健全,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监测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有待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3. 规划与设计需更加精细:虽然我单位的水土保持规划方案已经比较完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规划方案的执行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能够真正落地生效。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1.水土保持林作用:1)调节地表径流;2)涵养水源;3)增加土壤的抗蚀抗冲性。

2.在一定的地区内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应该依据多因子的综合,其中主要依据主导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还要以植物作为参考,以林木生长状况作验证。

3.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1)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划分;2)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划分;3)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4.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的要求:1)根系发达,特别是须根发达;2)树冠浓密,落叶丰富且易分解,具有土壤改良性能;3)生长迅速,枝叶发达,郁闭紧密;4)适应性强。

5.造林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在幼林阶段,干、枝、叶等的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密度以后就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即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6.确定密度原则:1)以密度作用规律为基础;2)以林种、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为主要考虑因子;3)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林分的生物量达到最大;4)个体得到最充分的发育。

7.混交林中的树种分类:主要树种、伴生树种、灌木树种。

8.混交林的混交类型:乔木混交、主伴混交、乔灌混交、综合混交。

9.混交方式: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星状混交、植生组混交。

10.改善立地条件:1)增加光照,提高地温;2)缩小温差,增加温度;3)改善水分状况,减少蒸腾和蒸发;4)改善土壤条件,增加土壤养分的转化和积蓄;5)改善土壤空气状况。

11.造林整地技术规格:1)深度;2)宽度;3)长度;4)断面形状;5)间距;6)其他质量要求。

12.播种前种子的处理:消毒、拌种、浸种、催芽。

13.播种造林方法:块状播种、逢播、条播、穴播、撒播。

14.分殖造林适用条件:营养器官萌芽能力强,并且能产生大量不定根的树种。

15.林分管理:1)间苗;2)平茬除蘖;3)修枝;4)间伐。

16.造林技术设计内容:造林类型、苗木规格、整地工程、造林密度、造林树种组成、造林季节、造林方法、幼苗抚育管理。

17.水土保持林体系的概念:在一个区域或流域范围内,根据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规划和营造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与其他林种相结合所形成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水土保持林学备课笔记

水土保持林学备课笔记

水土保持林学备课笔记张永涛2003.3课程简介水土保持林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篇防护作用水文效应;改良土壤防止土壤侵蚀的效应;改善区域环境的作用。

第二篇营林技术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适地适树;树种选择及人工林组成;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造林整地;造林方法;抚育管理。

第三篇防护林体系及其规划、配置技术林种配置;坡面水土保持林;沟道水土保持林;池塘水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

教材及参考书目水土保持林学,高志义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经济林培育学,王华田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林业生态工程学,王礼先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绪论森林与水土保持;森林资源概况;水土保持林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内容及相关学科的关系;有关基本概念。

一、森林与水土保持1.森林的效益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碳储库、能源库;优化环境与促进发展,是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

(1)生态效益A.水源涵养B.防风固沙C.水土保持D.改善气候E.净化水质F.净化大气G.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水源涵养:例如日本,水源涵养林的面积为542×104hm2,占国土面积的14.6%,森林的总贮水量为1364亿吨,相当于水库贮水的11.7倍。

防风固沙:在新疆,防护林范围内的平均风速降低34%-38%;辽宁彰武县章古台治沙试验,山西雁门关外金沙滩,1952-1959营造9万多亩的防护林,使沙滩变成了绿海;河南兰考固沙实践。

水土保持:改良土壤、影响水文过程、控制侵蚀、消减洪峰。

改善气候:对周围小气候的调节作用。

高→低,低→高。

在河南省修武县,林网风速降低40-50%,气温白天低2℃,夜间高0.4-1.6℃,空气湿度提高20%,绝对湿度提高4-8mb。

地表蒸发量减少23%,植物蒸腾降低25.5%。

净化水质:对于非点源污染的水质有重要的净化作用,施肥、农药等。

无林的山坡的水流每平方公里的溶解物16.9吨,有林的只有6.5吨。

净化大气:城镇平均每天每人排出0.9kgCO2,吸入0.7kgO2。

水土保持工作总结范文7篇

水土保持工作总结范文7篇

水土保持工作总结范文7篇第1篇示例: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目标是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质量,保护水资源。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植被恢复、防护建设、地面覆盖等,以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植被恢复是水土保持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植被的种植和保护,可以有效减缓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我们还会建设防护设施,如护坡、护岸等,以减少泥石流、河道冲刷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团队参与了多个水土保持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例如在某山区进行了植被恢复工程,通过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的发生。

在另一项目中,通过建设沟渠和护堤,有效防止了山洪的发生,保障了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们团队的辛勤劳动和团结合作,大家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克服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水土保持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资金和技术的不足,有些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受限于资金的匮乏和技术的落后,导致工作效果不佳。

其次是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给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加强科研和技术的支持。

一些地区的水土保持意识不强,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为了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水土保持效果,我们团队将会继续努力,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我们将加强人才培训和技术研究,提高水土保持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

我们将加强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共同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们还将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关注和认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共同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拼搏。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秉持“生态优先,科学治理”的理念,坚持创新和合作的原则,为推动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总结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指大气降水达到林冠层时,一小部分雨水被树木的枝叶截拦,附着于枝叶的表面,然后慢慢地蒸发回大气中。

要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截留率: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之比;郁闭度大,复盖层多,林冠的截留率就大;截留率:针叶树>灌木>软阔叶树>硬阔叶树;当降水量小时,截留量是随降水量的增加成正比增加的,当截留量大致或接近极佳进,降水再增加,截留量也无法增加了;以便给予相同的林学技术措施。

这种组织起来的单位,叫做森林经营类型,也称林分经营类型,简称经营类型。

一些在地域上分散,但林况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相同,并需采取统一的经营方针及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和经营措施的许多小班(林分)组合起来的总体。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生长状况,并拟定各项技术措施的类型表。

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S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面积S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是指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一下的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之比,以α0表示。

透风系数是鉴定林带结构有利的重要参数。

在研究工作和生产上常以林嗲的透风系数值作为判断林带结构优劣指标,但它不是林带本身结构的指标。

是指护坡林切实起到吸收调节作用的有效面积和防坡林的总面积的比值(此数越接近1,起的作用越大)在高度郁闭的由喜光树种组成的幼林中,无论在林木的高度和粗度方向,边行均比在林分中心生长的林木生长量为大,形成边行优势的现象,亦称边行效应为了解决林木之间或树种之间和其它植物之间的矛盾,保证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不受次要树种等的抑制,以调整林分组成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抚育间伐种类与相邻区域又有显著差别的地段,是调查和经营的基本单位。

一般按权属、地类、立地条件类型等进行区划。

按地类区划包括非林业用地小班和林业用地小班。

森林资源:指森林所占的林地和森林内蓄积的木材,以及森林内的其它植物资源(灌木、草本、苔藓等)、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及环境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指大气降水达到林冠层时,一小部分雨水被树木的枝叶截拦,附着于枝叶的表面,然后慢慢地蒸发回大气中。

要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截留率: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之比;郁闭度大,复盖层多,林冠的截留率就大;截留率:针叶树>灌木>软阔叶树>硬阔叶树;当降水量小时,截留量是随降水量的增加成正比增加的,当截留量大致或接近极佳进,降水再增加,截留量也无法增加了;以便给予相同的林学技术措施。

这种组织起来的单位,叫做森林经营类型,也称林分经营类型,简称经营类型。

一些在地域上分散,但林况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相同,并需采取统一的经营方针及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和经营措施的许多小班(林分)组合起来的总体。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生长状况,并拟定各项技术措施的类型表。

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S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面积S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是指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一下的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之比,以α0表示。

透风系数是鉴定林带结构有利的重要参数。

在研究工作和生产上常以林嗲的透风系数值作为判断林带结构优劣指标,但它不是林带本身结构的指标。

是指护坡林切实起到吸收调节作用的有效面积和防坡林的总面积的比值(此数越接近1,起的作用越大)在高度郁闭的由喜光树种组成的幼林中,无论在林木的高度和粗度方向,边行均比在林分中心生长的林木生长量为大,形成边行优势的现象,亦称边行效应为了解决林木之间或树种之间和其它植物之间的矛盾,保证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不受次要树种等的抑制,以调整林分组成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抚育间伐种类与相邻区域又有显著差别的地段,是调查和经营的基本单位。

一般按权属、地类、立地条件类型等进行区划。

按地类区划包括非林业用地小班和林业用地小班。

森林资源:指森林所占的林地和森林内蓄积的木材,以及森林内的其它植物资源(灌木、草本、苔藓等)、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及环境资源。

防护林: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及其他防护功能而营造的森林。

防护林体系:在一个自然景观地带内,依据不同的防护目的和地貌类型而营造的各种人工防护林和原有的天然林,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将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森林植物群体系统。

林冠截留作用: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林冠截留量:在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

截留率:该时段内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水量之比。

干流量:大气降水过程中,有一部分雨量从林冠枝叶体转到树干流入地表形成树干径流,称为干流量。

林内降雨量:林外降雨量去除林冠截留量和干流量后的雨量。

由林冠间隙直接降落到地面的林冠通过雨量和从林冠枝叶体表面降落至地面的林冠滴下雨两部分雨量组成。

林冠贮水量: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枯枝落叶层:由林木及林下植被凋落下来的茎、叶、枝条、花、果实、树皮和枯死的植物残体所形成的一层地面覆盖层。

(地表特有的一个层次)森林水源涵养作用:森林减少地表径流,促使水流均匀进入河川或水库,在枯水期间仍然维持一定量的水进入河川或水库的作用。

蓄满产流:包气带未达到蓄水容量以前不产流,达到蓄水容量以后全部产流,受控条件为包气带的水分亏缺量。

超渗产流:指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能力时就产流,否则不产流,受控条件为降雨强度和入渗能力的大小。

水土保持林:在水土流失地区,为了调节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而营造的防护林。

河流两岸和上游水源区以及水库周围的涵养水源,改善河流水文状况滞洪补枯、保护水资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水源林区按其范围及重要性分为国家.省.县三级;水源林划分为Ⅰ类水源林和Ⅱ类水源林农田防护林:为了使农田减轻或免受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在农田周围或田间营造的防护林带、林网。

防风固沙林:在风沙严重的地区,为了防止风沙危害,固定流沙,保障农牧业生产以及城镇、工矿安全而营造的防护林。

人工营造的防风固沙林常以林带、林网的形式出现。

海岸防护林:在沿海岸线一带,保护堤岸和农田、村庄、工矿而营造的防护林。

护路林:在危险地段为保护道路而营造的防护林才是护路林。

国防林:营造国防林的目的是隐蔽、保护国防工程和军事活动,所以一般分布在国境、重要国防工程周围和应予保护的有频繁军事活动的地区。

立地条件:凡是与植物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物条件、地形条件等)立地条件类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气候、土壤、生物条件的各个地段的总称。

把立地条件及其生长效果相似的造林地归并成为类型即立地条件类型。

简称为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中最基本的单位。

立地分类:把立地条件及林木生长效果,相近似的造林地归并成立地条件类型,这一过程叫立地分类。

立地指数:优势木在标准胸径时达到的高度。

林分经营类型:在林种区划下,对一定的林班和小班进行归类,组成一定的经营单位,即把森林类型相同和经营目的相同的小班组成统一的经营单位以便给予相同的林学技术措施。

这种组织起来的单位,叫做森林经营类型,也称为林分经营类型,简称经营类型。

林带结构:是指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亦即带内透风孔隙的大小、数量和分布状况。

疏透度:又称透光疏透度,是从林带结构上鉴定其透光状况的指标,是林带结构的重要特征。

即以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s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S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透风系数:也称透风度,是指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之比。

带间距离:是指两条平行林带之间的垂直距离。

适地适树:使林木生长的造林地环境条件同林木具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相一致,以发挥土地和树木的生产潜力,取得最好的生长量的营林、育林技术。

适地适树类型:造林树种的一定类型(地理种源、生态类型)或品种的生态特性与造林地的环境条件相适应。

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也叫初植密度。

经营密度: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单位面积上立木的数量,也常用立木断面积等的百分比来表示。

合理密度: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个体得到充分发育,群体取得最高效益的林分密度。

种植点的配置:种植点或播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排列方式。

种间关系:是指生长在一起的两个以上树种通过相互作用对另一方生长发育、生存所产生的利害关系。

混交方法:参加混交的各个树种在造林地上的排列方式。

造林地的整地是指造林前通过人工措施对造林地的环境条件进行改善,以使其适合林木生长。

播种造林:将林木的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上进行造林的方法。

撒播:均匀地撒播种子到造林地的方法条播:按一定的行距播种,可播种成单行或双行,连续或间断。

穴播: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种的方法。

缝播:在未整地的造林地上,挖窄缝、小穴播入种子,或选择石块、灌丛、草丛下方开缝播种。

块播:在大块状整地上,密集或分散地播种大量种子的方法。

飞机播种造林:利用飞机撒播裸种或包衣种子的造林方法植苗造林:以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造林的方法分殖造林: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直接造林的方法。

插条造林:利用树木的一段枝条作为插穗,直接插于造林地上的造林方法插干造林:将幼树树干或粗壮树枝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插于造林的方法分根造林:树木落叶至发芽前,刨去粗根截成插穗插植于造林地的方法划区轮牧:将全年放牧利用的草场,以地形作为界限,划定季节牧场和放牧分区,使家畜按一定的次序逐区采食,有计划地进行封育与放牧。

封坡(沟)育草:将退化草场封闭一个时期,让牧草休养生息,依靠植物本身的繁殖能力,并适当进行人工补播,使草群得到恢复和培育。

幼林间伐:指从幼林郁闭起不长一段时间内,为调节林分种间或种内矛盾,为目的树种创造适宜的营养环境而采取的抚育措施林地间作:幼林郁闭前,利用林间空地间作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发挥林地经济效益,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提高土壤肥力。

林缘效应:在高度郁闭的由喜光树种组成的幼林中,在林木的高度和粗度上,边行均比在林分中心生长的林木生长量为大。

沙障孔隙度:沙障孔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

我们通常用它作为衡量沙障透风性能的指标。

风力治沙:是以风的动力为基础,人为地干扰控制风沙的蚀积搬运,因势利导,变害为利的一种治沙方法。

水力拉沙:是以水为动力,按照需要使沙子进行输移,消除沙害,以改造利用沙漠的一种方法。

其实质是利用水力定向控制蚀积搬运,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

拉沙修渠:是利用沙区水源,引水开渠,以水冲沙,疏通和延伸引水渠道。

地形条件等)统称为它的立地条件,简称为立人地。

是离地分类系统中的高级单元,在地域上是相连接的一个完整区域,是一空控制和影响本区水热条件的基本因子为依据进行划分。

反映的是大气候、大地形、土类和优势森林等的差异。

土壤亚类和指示树种等的差异。

立地类型组是具有相似生态条件的立地类型的组合,在地域上不相连接。

立地类型组是立地类型亚区下按地域分异规划分。

一般反映的是土壤类型(亚类或土属)的差别。

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系统中的基本单元,反映的是地形(部位、坡向、坡度)和土壤类型等的差别。

它是人们在一定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人工植被群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和调控所形成的人工林类型。

填空题我国《森林法》规定,根据森林的不同效益,将森林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

其中防护林又划分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海岸防护林、护路林和国防林七个二级林种。

防护林的配置原则:除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基本原则外,在林种配置形式上,要实行防护林为主,多林种结合,乔、灌、草结合,网、带、片结合,造、封、管结合,防、治、用结合及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结合,设计出以木本植物为主的绿色防护林体系,以最小的林地面积达到最大的防护效果和经济效益。

林分经营类型一般划分为八大类:幼林抚育类型、幼林补植类型、低效林改造类型、封山育林类型、抚育间伐类型、采伐利用类型、保护类型、垦复类型。

林带结构类型: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通风结构水土保持防护林的管理:组织管理(核心:目标责任制、招投标制)资金管理(资金筹集、资金合理使用、资金的投资效果)水土保持防护林技术管理基本内容:三书(工程项目建议书、工程设计任务书、工程年度施工设计书)、两制(年度检查验收制度、竣工检查验收制度)、一档(工程技术档案)检查验收:造林成活率:一等(合格),成活率>85%;二等,成活率41-84%;——补植三等,成活率<40% ;——重新整地造林另外,成活率虽达到85%以上,而呈块状死亡者,也应补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