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寿县二中朱继筠 《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

合集下载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第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第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其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陈雍君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运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明显“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间或出现须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间或。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靠症”,就是这样栩栩如生。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定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定。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渐忘,却确定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予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协作之中。

这是汉字区分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缘由之一。

倘如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开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日的人们虽然间或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羡,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渐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连接”,这是好用主义的选择。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第I卷(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

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

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②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

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

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

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③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

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

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颇具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马鞍山二中杜飞《大天而思之》 《狱中杂记》 《伶官传序》

马鞍山二中杜飞《大天而思之》 《狱中杂记》 《伶官传序》

天地有常道人力可制天——《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稿【教材分析】专题论文是古代说理文体制完全成熟的标志,而《荀子·天论》就是一篇经典的古代专题论文。

我们为什么要向学生讲授《荀子》,《荀子》就如众多的经典作品一样,它们带着先人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时留下的足迹。

《荀子》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荀子》处于先秦诸子时代──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

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叫“轴心时代”。

各学术流派自立门户相互题专论,文体也发生了变革。

荀子的文章一改《论语》《孟子》语录体为论说体,对后世的政论散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说理周密而又讲究文采,荀子善辩,也很雄辩,因此,荀子的文章总有一种气势,一种不容置疑和剑拔弩张的气势。

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会。

两千多年来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都继承了这个优良的传统,就文体创新上,《荀子》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需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定为两个,一是引领学生感受《荀子》说理散文的基本特点,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感受《荀子》的“学者之文”的语言风格,这是对文本写作技巧的透析;二是引领会学生初步理解《荀子》“制天”思想的基本内涵,这也是节选篇目所表达的一个核心意思,也折射出当时儒家修身养性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应该在引领学生如何理解作品中所提到“制天命”的思想,因为“制天命”是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为了把教学重难点落实,教师要有耐心地带着学生从文本上进行疏通,这就基本上解决了文本的难度。

这一块的处理可以通过教文言和理章法来实现。

文言知识层面上的教学,要以点代篇,教会学生阅读文言文本需要关注的要素;领会荀子的文章运用排比和对比来说理的艺术特色。

在章法结构上,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资料概述与简介 淮南二中2014—2015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张松林 宗雪梅 孙琛琛 审题人:夏明运 温馨提示:1.答案需写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2.请用黑色水笔作答,否则影响你的成绩。

第I卷(阅读题,共42分) 一、(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

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

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一岁再赦,善人喑哑。

’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

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

’又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

’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

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

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

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

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

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

数变法者,实不益道理,宜令审细,毋使互文。

”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

《周易》称‘涣汗其大号’,言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也。

《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为反。

’且汉祖日不暇给,萧何起于小吏,制法之后,犹称画一。

今宜详思此义,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

”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

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

”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

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

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赦令》) 明君不为亲戚危其社稷,社稷戚于亲;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不为重宝分其威,威贵于宝;不为爱民亏其法,法爱于民。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淮南市二中高一新生综合能力测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淮南市二中高一新生综合能力测试语文试题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②玄妙灵动的狐女、机智勇敢的屠户,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
③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
C. 原句: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要求:缩写句子)
改句:赵州桥显示智慧和力量。
D. 原句:在他的背后,是大片矮矮静静的森林。(要求:突出森林的特点)
改句:在他的背后,是大片的森林,矮矮的,静静的。
【答案】C
7. 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中有一道语序排列题,大山被难住了,请你帮他把语序排列好,正确顺序是( )
D.纤夫/纤维 人行道/行业语横冲直撞/飞来横祸
【答案】D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明清四大古典小说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B. 被鲁迅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作品是《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C.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鲁迅。他小说的代表作是《狂人日记》。
【答案】D
6. 下列句式变换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原句:赴美国普渡大学读书的邓稼先,时时刻刻思念着家乡的亲人。(要求:改为双重否定句)
改句:赴美国普渡大学读书的邓稼先,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家乡的亲人。
B. 原句: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要求:改为语气更强烈的句子)
改句: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不乐意再活一次?
⑨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8. 文章④—⑥段写了四个有关吃的小故事,按顺序梳理一下,完成表格填空。

安徽省六安市寿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六安市寿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六安市寿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小诗的深情诗,不能写得太长(叙事诗除外),正如一个人:哭,不能哭一天;笑,也难得笑几日。

诗太长,情就会涩,泥,难免做作,有无病之呻吟。

所以,好的诗,应当是文短而情浓,一往情深。

因境而生情,自然真挚,率性坦然,给人一种感受,一种激发。

应当经典传世。

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写梁任公(梁启超)讲诗:“这四句十六个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

”这四句十六个字的短诗,就是《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渡)河而死,将(其)奈公何。

《乐府诗集-解题》引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清早驾船摆渡。

见一白发男子狂乱地冲进河里,想涉水而过,其妻紧随其后想劝阻他,结果没来得及,男子竟溺死。

其妻就于河边弹奏箜篌凭吊丈夫,边弹边唱了这首诗。

“公无渡河”,呼告、劝阻;“公竟渡河”,无效而之无奈;“堕河而死”,愧悔而伤痛;“将奈公何”,进入极度的悲恸和绝望。

在那样的社会里,男人是“天”,天已塌下,如何存活?更何况还有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誓的彻底毁灭?于是,女子曲罢,投水而尽,与夫同命。

霍里子高回到家中,告诉了自己的妻子丽玉,丽玉为之悲伤,遂作《箜篌引》。

人琴已亡,但一曲《箜篌引》将那凄绝之情留了下来。

一首小诗,几个字的简单组合,竟表现了一种涛叠浪涌般的情感,让人读之潸然。

垓下被围,项羽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歌罢,虞姬拔剑自刎。

项羽,盖世英雄,穷途末路,竟救不了自己的良马和美人。

可他这慷慨悲凉的一曲浩歌,却演绎了一出英雄、美人的壮烈悲剧。

项羽表现的是一种撼天动地的英雄末路之悲,而虞姬则呈现出一种感酬知己的“玉碎”之美。

美人玉殒,芳名与伤悲同融,老百姓对于虞姬的这种深情念念不忘,于是赋之以形,认为“虞美人”这种花,竟是虞姬的灵魂所化,以手触之则“舞且动”,或“人或抵掌歌《虞美人》曲,即叶动如舞。

淮南一中 刘静《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

淮南一中 刘静《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

天有常道,人有常体,以礼行道——《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稿淮南一中刘静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

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的第三单元是《荀子》选读,在学习了孔子和孟子之后,选择了荀子,这位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

虽然只选录了一篇,却是我们了解荀子思想的最佳途径。

春秋战国,思想空前活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天论》是荀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文中,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鲜明观点,大胆反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拜倒在自然面前的看法。

本文节选属于文章的后半部,充分体现了他朴素实用的自然主义思想以及深刻的“人”道思想。

(二)明确教学目标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同时遵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的特点,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我设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与能力:扫除文言障碍,读懂选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等方法,了解《荀子》的“天论思想”,理解天、人、礼三者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考《荀子》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及对自己立身处世的启示;学习荀子的批判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荀子》的“天论思想”。

2、理解天论、“人”道、礼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荀子》“天论”、“人”道、礼制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积极意义。

2、充分理解荀子对前人思想的继承、批判与发展。

一、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也是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过程,选修的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学习的地位,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除了启发式教学法贯穿始终外,还采取了以下的教法:1、质疑导入法,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2、点拨引导法,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安徽寿县第二中学高三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安徽寿县第二中学高三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寿县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1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50分)1.《离娄章句上》记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其中无后,近代多指没有为家族延续后代。

”材料主要体现了( )A.宗法制B.分封制C.君主专制D.礼乐制2.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

据此可以推知(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3.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

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B.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4.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

这表明作者( )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B.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5.从历史上看,罗马社会经济逐步从一个单一的农业经济社会变成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并重的社会。

帝国中期后,商品贸易和商业交换活动甚至占据了主要地位。

商品贸易的发展( )A.成为共和国体制得以维系关键 B.确保了罗马贵族对政权的垄断C.推动了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 D.阻碍了罗马大土地所有制发展6.欧洲中世纪的通行文字是拉丁文,《圣经》就是典型。

但到近代初期方言文学勃兴,很多思想家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但丁对于意大利语,拉伯雷对于法语,马丁路德对于德语。

这一现象( )A.促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C.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D.导致欧洲陷入四分五裂7.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稿淮南市寿县二中朱继筠一、说教材荀子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思想博大精深。

本文节选自《天论》,主要是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天是天地四时的变化及其规律,与国家的“治”“乱”无关,“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

而生产不精,政令不明,礼义不修,这些现象则体现了人事导致的“乱”,所以荀子强调“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这凸显了荀子作为儒学大师的根本立场——用世之心。

做到这些就达到了“治”。

文章最后抓住六个“孰与”排比句式,强调与其“思之”“颂之”,不如把天当成物来蓄养和控制。

强调了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不是“错人而思天”,而是要“错天而思人”。

除了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外,该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大量运用了排比,节奏鲜明,气势磅礴,说理缜密,富有感染力。

这是本文在写作方面最突出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荀子思想及其文章特色;2、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3、认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4、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的借鉴意义。

方法与过程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2、通过圈点勾画及品读关键句,梳理思路,把握作者观点;3、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辩证认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培养学生既要认识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要敬畏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1、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2、通过圈点勾画及品读关键句,梳理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对“人定胜天”思想在当下的辩证认识和评价。

三、说教法学法1、高二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借助于课下注释可以基本理解本文的大体意思,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圈点勾画及品读关键句,梳理思路,把握作者观点;3、结合学生学过的《劝学》及对诸子思想的了解,积极激发学生多元思考,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辩证认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从《劝学》中,选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句子导入,温故知新,激发兴趣,让学生了解荀子思想及文章特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PPT)(板书: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二)解题请学生找出标题中两个词类活用的字,并翻译标题。

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学习的选文内容是1、4、5、8段。

学习的重点是天人关系。

(板书:天、人)(三)整体感知通过学生圈点勾画和品读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完成本文的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速读1、4、5、8段,划出每段体现出天人关系的关键句。

第一段的中心观点句:治乱非天也、时也、地也。

归结:治乱由人君。

第四段的中心观点句: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

归结:天不可畏。

第五段的中心观点句:人祅则可畏也。

三者错,无安国。

归结:人祅可畏。

第八段的中心观点句: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归结:(人)制天命而用之。

(PPT)2、让学生诵读1、4段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以及他对“天”有怎样的认识。

天是天地四时的变化及其规律,与国家的治乱无关,“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

非天也治乱非时也非地也(PPT)(板书:天——天行有常)3、诵读第5段,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人祅”所指的是什么以及荀子有怎样的认识。

生产不精政令不明三者错,无安国(PPT)礼义不修这些现象体现了人事导致的“乱”,所以荀子强调“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这凸显了荀子作为儒学大师的根本立场——用世之心。

做到这些就达到了“治”,这也照应了第一段的“治乱由人”。

(板书:人——治乱由人)4、请学生阅读第8段,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天人”关系。

抓住六个“孰与”排比句式,强调与其“思之”“颂之”,不如把天当成物来畜养和控制。

强调了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不是“错人而思天”,而是要“错天而思人”。

大天而思之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愿于物之所以生有物之所以成(PPT)(板书: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5、小结:通过以上诵读探讨,指导学生归纳明确本文的两个观点:“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完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四)延伸探究通过学生联系当下,合作探究,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同时人在天地自然面前又可以大有作为,那么,请学生结合生活现象谈谈对“人定胜天”的认识。

联系当下,图片展示。

(PPT)1、敬重天,敬畏天;2、认识规律,合理运用规律;3、适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PPT)总之,“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富国》),就能人定胜天。

可以说,荀子这种“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是其“天人之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荀子把这一时代赋予的思想运用到历史哲学领域,充分关注了人的问题,使其在对历史哲学理论的阐释中,能与“人”联系起来考察,而不再是外部自然力的附庸。

荀子的历史哲学理论获得了较为独立完整的形态,这种形态能出现在两千年前的先秦时代,是极为可贵的,它至少表明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对社会、历史、人生问题的深切关注。

人终不能胜天,但人可以用天。

只有遵循大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类才能把不完美的东西改造得更完美。

正如大禹治水,不使用人工的堤坝去“堵”泛滥的洪水,而是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导”百川以归海。

倒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才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选择。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把本节课学习荀子的哲学思想化为实际运用,实现读写结合,学思结合。

1、完成本文重要文言字词句式的归纳总结。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是如何辩证地看待“事在人为”,请写一篇短文。

附板书设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天——天行有常人——治乱由人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狱中杂记淮南市寿县二中朱继筠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写作特点。

3、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情感,认识其思想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借助注释或资料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圈点勾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3、通过诵读品析揣摩本文的思想情感。

4、通过合作探究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认识其思想局限性。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尊重生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2、理解本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认识其思想局限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出示作者画像)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江城芜湖,与芜湖一衣带水的桐城曾诞生过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一时间“天下文章在桐城”。

作为桐城派的创始人方苞,他在为文上有哪些主张呢?(让学生结合注释回答,板书课题)1、知人,强调内容:清初著名散文家,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为文主张一种“义法..”,即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有丰富的材料;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和形式技巧。

(板书)2、论世,强调内容:《狱中杂记》是方苞因受好友戴名世文字狱...牵连而下狱,于狱中写成,主要追述他在刑部狱中见闻..。

..和感想二、整体感知,把握“言之有物”。

1、要求学生速度课文,注意字音。

(出示幻灯)窦(dîu)迩(ěr)胥(xū)牖(yǒu)矜(jīn)疑骈(pián)大辟(pì)罹(lí)缢(yì)痼(gù)奇(jī)羡俾(bǐ)2、既然作者写了在刑部狱中见闻..,那么写了那些人和事呢?(提示学生勾划出着重叙描的人物)明确:两类人物,以作者为代表的狱中犯人,还有就是狱官、禁卒等。

3、下面就大家列举的这些人物,看看他们在狱中各有什么表现?这个问题分两步完成:①先指导学生阅读第1、2自然段,在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朗读相应语段,说说读后的感受,认识其令人发指的罪行,注意关键词“械”“取保”“剂”“罹”等。

明确:写出了狱官、禁卒等人不择手段虐待犯人,诈取犯人钱财的罪恶勾当;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残忍狠毒、勒索钱财无耻行径。

(板书)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把描写矛头指向这些奸诈的官吏,请快速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看看还有哪些罪行的揭示?在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朗读相应语段,说说读后的感受,认识其令人发指的罪行,注意关键词“生”“诘”“奇羡”等。

明确:老胥等奸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奸民(狱霸)与狱吏内外勾结,牟取钱财。

(板书)4、通过同学们圈点勾画和分析,让我们看到了监狱的种种黑幕,在这里道德之良心尽失,法律之公义全无。

那么,是什么造成他们如此残害无辜、贪赃枉法呢?要求学生找找有关语句,说一说。

明确:“皆利系者之多”,一个“利”,使无辜者含冤蒙屈、痛苦无告,使不法之徒逍遥法外、肆意妄为,使贪官奸吏暴虐成性,贪赃枉法。

(板书)5,、由此,文章开头就向读者展示一个悲惨现象,大家读一读,找一找,看看是什么?明确:瘟疫流行,死者众多。

其因:牢房阴暗闭塞,空气污浊,拥挤不堪。

(板书)6、小结,本文以作者亲历,揭露了清王朝天子脚下监狱的种种黑暗现实,有亲历者的控诉,也有作恶者自白;有罪行的概括叙述,也有典型的事例描写,真可谓“言之有物”,材料繁富,人物众多。

三、深入探析,把握“言之有序”1、种种黑幕,种种罪行,作者是亲历者,更何况作者是牵连入狱,自有怨屈的成分,置身于这样污浊不堪狱中,作者写出他的怎样感受呢?明确:面对惨象有疑惑——“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面对不公有建议——“傥仁人君子为上昌言”面对恶行有看法——“术不可不慎”(让学生品析两个“亦然”)面对不法有谴责——“渫xiè恶吏忍于鬻yù狱,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让学生翻译)面对无辜有同情——“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2、由此可见,作者针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不是客观冷静的叙述,也融入了他的爱憎情感,即对无辜者深切同情,对“恶吏”揭露和谴责,对不问真情的“良吏”指斥。

3、种种罪行的叙述,种种感受的抒写,构成本文详识的材料、丰富的内容,文章的题目叫“杂记”,哪位同学来为我们解释一下?明确: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

4、“因事立义,记述见闻”,种种罪行的叙述,种种感受的抒写,错综交杂,本文有没有杂乱之感呢?哪位同学来为我们梳理一下本文的思路,教师结合板书给学生提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