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一中沈燕《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五代史伶官传序》(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正文翻译注释赏析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伶(lí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原:推究,考查。
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
同年灭后梁。
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shǐ)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q ì)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qiǎn)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
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
矢:箭。
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封为梁王。
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
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
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与:赐给。
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
乃:你的。
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
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
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纳之:把箭放好。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chóu)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淮南一中 刘静《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

天有常道,人有常体,以礼行道——《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稿淮南一中刘静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
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的第三单元是《荀子》选读,在学习了孔子和孟子之后,选择了荀子,这位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
虽然只选录了一篇,却是我们了解荀子思想的最佳途径。
春秋战国,思想空前活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天论》是荀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文中,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鲜明观点,大胆反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拜倒在自然面前的看法。
本文节选属于文章的后半部,充分体现了他朴素实用的自然主义思想以及深刻的“人”道思想。
(二)明确教学目标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同时遵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的特点,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我设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与能力:扫除文言障碍,读懂选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等方法,了解《荀子》的“天论思想”,理解天、人、礼三者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考《荀子》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及对自己立身处世的启示;学习荀子的批判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荀子》的“天论思想”。
2、理解天论、“人”道、礼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荀子》“天论”、“人”道、礼制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积极意义。
2、充分理解荀子对前人思想的继承、批判与发展。
一、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也是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过程,选修的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学习的地位,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除了启发式教学法贯穿始终外,还采取了以下的教法:1、质疑导入法,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2、点拨引导法,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伶官传序》(马鞍山红星中学唐舒娅)

“中后只是两扬两抑,低昂 反覆,感慨淋漓。”
《古文观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 事哉!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 人欤?
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随着土地和财 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 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 ,北宋王朝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欧阳公《五代史》诸论,深 得畏天悯人之旨,盖其事不足言, 而又不忍不言。 ——清· 刘熙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 于所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 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金文中的“原”字 像泉水从石头下流 出。本意是指水流 的起始处。后用“ 源”表此意。
27岁 38岁
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 建后唐
失 天 下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 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 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 襟,何其衰也!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 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清·沈德潜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
后唐·背景
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 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 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 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 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 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 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 ,乱箭射死庄宗。
安徽省芜湖一中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芜湖一中2020届高三6月5日模拟考试试题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
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
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已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
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
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现代社会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
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
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实际上,瘟疫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的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
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
伶官传序知识点

伶官传序知识点《伶官传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
这篇文章通过对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的总结,阐述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这篇文章的相关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反对浮靡文风。
2、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二、重点字词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考查。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一定。
乃:你的。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时。
系:捆绑。
组:绳索。
4、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
5、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还是。
本:推究。
迹:事迹,原因。
6、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
7、举天下之豪杰举:全,整个。
8、智勇多困于所溺溺:溺爱,沉迷。
三、重点句子翻译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翻译: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翻译: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领取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翻译: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匣子装着后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5、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翻译: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芜湖一中沈燕 《循道立人》

错人而思天 人祅之象 错天而思人
结束语
本节课,始终让学生处于问题的 探索之中,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与 交流,我们一同完成了对荀子“大天 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这一思想 的认识之旅。让我们感受荀子不仅是 一位信仰坚定的儒者,大胆开拓的智 者,还是一位心怀天下的圣者。以上 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评委 老师。
五、 说流程,循儒学之道
(二)初读感知,读出中心
1. 同学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抓住 六个“孰与”来把握观点。 2. 找出本段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而不应当受制于天。)
五、 说流程,循儒学之道 (三)深入研读,品鉴文理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说课展示
芜湖市第一中学 沈燕
说课思路:
一、说教材,知文本特征
二、说学情,明学生状况 三、说目标,定教学方向 四、说方法,寻品鉴之路 五、说流程,循儒学之道
一、说教材, 知文本特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选修教材 《先秦诸子选读》
二、 说学情,明学生状况
优点:对作者以及作者写 作特点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 识。 不足:学生普遍对荀子思想 的认识是有限的,对“人定胜 天”观点的理解存在模糊性, 这对于我们认识学习荀子“物 畜而制天”的观点有一定影响。
三、 说目标,定教学方向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深入认识荀子的思想观点、 学习荀子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荀子的思想中获得丰 富的人生启示。 三维目标: 1.阅读文言文本,了解荀子的思想观点。 2.在学习本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学习荀子 语言特色。 3.通过拓展,引导学生从荀子的思想中获得 丰富的人生启示。
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教师版)

2024届安师大附中高三最后一卷模拟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024年5月28日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话表达即使穷山距海,也不足以阻隔人们的共同志向。
生于斯、长于斯的先人凭着开拓精神和坚韧意志,在历史洪流中“直挂云帆济沧海”,跨越千百年、万重浪,架起连接中华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等诸多文明的桥梁。
海面帆影往来穿梭,描摹了“群仙出没空明中”的开阔气象。
历代王朝的对外关系多重朝贡而轻市舶,而到了宋代,则重视市舶,多方鼓励招徕蕃商蕃客来华贸易。
日益繁忙的航线上,丝帛、瓷器、茶叶、铜铁等从中国流向世界,香料、药材、珠翠等奇珍异宝汇入中华,带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也催生出繁华的城市生活。
海上商贸蓬勃兴起,成就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空前盛况。
“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鸟上来”,陆地的尽头是大海的起点,伴随着“悠悠信风帆”,徐闻、合浦、明州等地的港口纷纷繁荣发展起来。
世界各地的商人纷至沓来,通商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盛景,书写了多元社群、商贸法制、运输网络和城市形态的新画卷。
航海传统始终活跃,续写着“有海水处有华人”的生生不息。
15世纪初,当郑和带着气势恢宏的舰队七下西洋,欧洲方步入地理大发现的前夕,受到“华夷之辨”和“务本抑末”的观念禁锢,国门逐渐关闭,再次“开眼看世界”时,海面上已是列强的坚船利炮。
然而,“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并未削弱固有的海洋文明基因,迫于人稠地瘠,浙、闽、粤等沿海一带始终靠海为生。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狱中杂记》教案

狱中杂记六安一中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写作特点。
3、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情感,认识其思想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借助注释或资料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圈点勾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3、通过诵读品析揣摩本文的思想情感。
4、通过合作探究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认识其思想局限性。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尊重生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2、理解本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认识其思想局限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出示作者画像)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江城芜湖,与芜湖一衣带水的桐城曾诞生过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一时间“天下文章在桐城”。
作为桐城派的创始人方苞,他在为文上有哪些主张呢?(让学生结合注释回答,板书课题)1、知人,强调内容:清初著名散文家,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为文主张一种“义法..”,即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言有物..,说文章要有条理和..,说文章要有内容,有丰富的材料;言有序形式技巧。
(板书)2、论世,强调内容:《狱中杂记》是方苞因受好友戴名世文字狱...牵连而下狱,于狱中写成,主要追述他在刑部狱中见闻..。
..和感想二、整体感知,把握“言之有物”。
1、要求学生速度课文,注意字音。
(出示幻灯)窦(dòu)迩(ěr)胥(xū)牖(yǒu)矜(jīn)疑骈(pián)大辟(pì)罹(lí)缢(yì)痼(gù)奇(jī)羡俾(bǐ)2、既然作者写了在刑部狱中见闻..,那么写了那些人和事呢?(提示学生勾划出着重叙描的人物)明确:两类人物,以作者为代表的狱中犯人,还有就是狱官、禁卒等。
3、下面就大家列举的这些人物,看看他们在狱中各有什么表现?这个问题分两步完成:①先指导学生阅读第1、2自然段,在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朗读相应语段,说说读后的感受,认识其令人发指的罪行,注意关键词“械”“取保”“剂”“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荀子/循道立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立文本地位本课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荀子>选读》中唯一的一篇课文。
本课极为生动地展现了荀子提出的人不应该“错人而思天”,而可以“物畜而制天”的思想,突出地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创造性认识,给予了我们在面对强大自然时积极的指导。
它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蠡探儒家传统精神家园开出的一朵奇异之花;它又像是一扇门,引导我们走进经典和传统文化的世界,感受先贤的思想,从他们大胆的、开创性认识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二、说学情,明学生状况优点:在必修的文本中,已经接触过荀子的《劝学》,对作者以及作者写作特点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荀子“物畜而制天”的观点。
不足:同样是儒家,我们对荀子的认识远不如对孔子的认识,并且通常学生会普遍把“人定胜天”的片面定论归咎于荀子,对于我们认识学习荀子“物畜而制天”的观点有一定影响。
三、说目标,定教学方向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普遍重视字词积累与教师讲解。
然而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要立足于文本的品鉴,重学生感悟。
因此本文教学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深入认识荀子的思想观点、学习荀子语言特色;而难点则在于指导学生从荀子的思想认识中获得丰富的人生启示。
据此,将本课三维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常见文言现象;认识本文荀子的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本文思想内容与写作方法的过程中,学习荀子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通过拓展,从荀子的思想认识中获得丰富的人生启示四、说方法,循品鉴之道要突破先秦文言教学的难题,实现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能够合理整合文本,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
教学手段上,课堂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直观清晰,这同时也符合《心理学》注意力规律。
)。
教学方法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流程,述儒学之旅(一)直接导入,交代出处《天论》作为荀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长文。
在文章中,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鲜明观点,大胆反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拜倒在自然面前的看法。
本文节选是属于文章的后半部。
意图:扫除本文思想依据的障碍,为接下来从最后一段开始来讲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作好铺垫。
(二)初读感知,读出理韵1.读中心段落①同学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抓住六个“孰与”来把握感情。
②找出本段也是本文的结论。
2.明确: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意图:(先指导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下的注释,来理解文意,找到文章的中心观点。
)这样既可以积累文言知识,又可以明确学生对荀子思想的认识。
同时完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三)深入研读,品诵文意1.文中有哪些错人(放弃了人的努力的做法)的事实表现?明确:各种人袄(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的现象:政险失民,田秽稼恶政令不明,本事不理(古今异义)礼仪不修,内外无别2.作者对大自然中出现的各种异像是怎么认识的?明确:荀子对“星坠,木鸣”这类自然异像的认识是“怪之,可也;畏之,不可。
”3.找出文中的修辞方法,并就排比这种修辞,选择文段,反复诵读,感受并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明确:设问、排比、引用。
例:排比对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让学生通过大声反复诵读,读出文章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气势和抒情色彩。
)意图:通过这样的读诵感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了解荀子的写作风格。
同时也符合《新课标》:“品读作品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要求。
(四)思考探究,启迪人生让学生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展开讨论。
“荀子对儒家的思想有哪些突破和发展?请联系现实谈一谈。
”视野拓展:材料一:“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论语》中还有比如“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这样的文字记载,这种人文关怀在那个时代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荀子却没有避而不谈,而是认真深入地去剖析。
材料二: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
这一论述表明荀子认为礼是法的指导原则,是法的统率,制定法度必须以礼义为标准,即要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礼义来指导法的制定和施行,以救正它的偏颇,其核心仍然是以礼为主,其以礼制律的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内容。
点拨:1.在认识论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积极主动的研究,突破了孔子的敬而远之,而是大胆分析,端正面对,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
2.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依礼制法。
“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
现在我们的国家,仍然可以吸收“礼义”作为治国的大方针。
3.在自然观方面,认识自然有其不可改变的道与数,我们不能味的开发和利用,我们要善待自然。
意图:(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认识论,自然观等多个角度,联系实际来谈。
畅所欲言。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这也符合《教育学》原理强调:教师评价要正面,带有激励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拓展认识荀子认为“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富国》),方能人定胜天。
本文中,荀子也讲到“天有常道,地有常数,而人有常体。
”万事万物都有它遵循的客观规律。
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白,荀子的“人定胜天”观点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让学生更加全面而完整的认识荀子。
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总结、多反思。
(六)布置作业:阅读荀子《天论》意图:通过作业,进一步扩大学生对荀子“物畜而制天”思想的深入认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七)板书设计人袄之象错人而思天错天而思人自然怪象(意图:是对本文解决问题思路的整理,同时加强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认识。
)六、结束语本节课,始终让学生处于问题的探索之中,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与交流,我们一同完成了对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这一思想的认识之旅。
让我们感受荀子不仅是一位坚定的儒者,心怀天下的智者,还是一位大胆开拓的圣者。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狱中杂记》教学设计芜湖一中沈燕【教学目标】1.通过学案让学生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本思想内容。
2.指导学生诵读重点语句和段落,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并分析表现情感的手法。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思考,深入探究文章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案让学生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
2.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思考,深入探究文章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性点拨:走进文题请同学们关注课题《狱中杂记》中的“杂”字,这个“杂”字的含义是什么呢?点拨:繁杂、繁多、无序……的确,本文中材料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但繁多一定就是无序的吗?卓越的桐城派领袖方苞可以化繁杂为有序,他是怎么做到的?让我们一起来揭示。
二、整体性点拨:读狱中“繁杂”事1.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对文中牢狱的感受。
学生回答:可怕、残暴、血腥、黑暗……点拨:黑暗这个词,完全可以将其它形容词吞噬,将这里变成一个人间地狱。
2.文中从哪些方面表现出牢狱的黑暗? 学生自由诵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
①(牢狱)环境黑暗:此疫作也 旁四室无牖,系囚常二百余 矢溺与饮食之气相薄.(迫) 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 不通光、不透气、瘟疫流行、拥挤污秽 ②(狱吏)贪赃枉法: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③(禁卒)乱施酷刑:行刑者(极刑,绞缢,大辟质其首) 主缚者(先折筋骨,至西市伤于缚,或竟成痼疾) 主梏扑者(骨微伤,伤肤,即夕行步如平常) ④(胥吏)偷梁换柱: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更改)之,增减要语 ⑤(奸民)内外勾结:以矜疑..(可矜、可疑)减,随遇赦 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赢余) 总结:作者从环境之黑暗写到人心之黑暗,狱吏写到禁卒再写到奸民,条理层次清晰有序。
文笔细腻,文风质朴,一字一句,表露真情。
三、鉴赏性点拨:品记中“复杂”情1.文章中有作者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吗?示例:①噫!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②“术不可以不慎也。
”信夫!点拨:失望、愤懑2.除此之外,作者在文中还表达出哪些情感? 活动:学生自主寻找表达情感的句子并诵读,其它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示例①: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
余感焉…… 点拨:深刻同情 示例②: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点拨:无奈,恐慌 3.为了表现这些情感,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手法? 点拨:通过细节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表达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
总结:作者看尽了狱中的繁复之事,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失望与愤懑。
四、迁移性点拨:看文中“正直”人 1.面对自己身陷囹圄的现实,作者得出了以下的两点认识。
“孟子曰:‘术不可以不慎。
’信夫!”“余伏见圣上好生之德,同于往圣,每质狱辞,必于死中求其生,而无辜者乃至此。
”同学们,你们对这些认识是如何理解的?点拨:作者并不是要说职业选择的问题,而是面对狱中禁卒的罪恶行径发出的愤懑哀叹。
作者在身处人生苦难时,没有一味的自怨自艾,而向统治者表达自己对刑狱制度改变的期望。
2.结合入狱背景谈一谈,作者这些思想情感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并结合两则材料谈一谈作者给你的启示。
入狱背景:方苞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他的名字而被捕入狱。
《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他在《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
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牵累定死罪者甚多。
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狱。
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刑部狱。
这篇文章是方苞康熙五十一年于刑部狱中所作。
点拨:作者不仅是为自己悲苦的遭遇而痛苦,更是因看到狱中吏卒们为了获得利益,不择手段,甚至草菅人命而愤懑。
作者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勇敢揭示了事实的黑暗。
材料一:只要有10%的利润,它(资本)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资本论》材料二:法新社报道,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4月30日点火,焚毁了创纪录的105吨象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