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
杭州丝绸博物馆观后感

杭州丝绸博物馆观后感在杭州,有一个地方能让你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丝绸那千丝万缕的魅力,那就是杭州丝绸博物馆。
一走进丝绸博物馆,我就被那琳琅满目的丝绸展品给震撼到了。
各种精美的丝绸制品摆在展柜里,在灯光的照耀下,散发出柔和而迷人的光泽。
那些色彩斑斓的丝绸,有的如晚霞般绚丽,有的似湖水般静谧,真的是让人目不暇接。
我在一个展柜前停住了脚步,里面展示的是一件古代的丝绸长袍。
这件长袍的颜色已经有些褪去,但依然能看出它曾经的华丽。
那细腻的纹路,精致的刺绣,让我不禁想象着当年穿着它的人会是怎样的风姿绰约。
我凑近仔细观察,发现那丝线细得几乎让人看不见,可就是这一根根纤细的丝线,编织出了如此美妙的图案。
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织女们,坐在织机前,全神贯注地劳作着,她们的双手如同灵动的蝴蝶,在丝线间飞舞。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组展示丝绸制作过程的模型。
从养蚕、缫丝,到织绸、印染,每一个步骤都展现得栩栩如生。
看着那些小小的蚕宝宝努力地吃着桑叶,慢慢长大,然后吐丝结茧,我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这小小的生命,竟然为人类带来了如此珍贵的礼物。
我还记得有一个展区专门介绍了丝绸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西方,丝绸被视为奢华和高贵的象征,而在我们中国,丝绸不仅是美丽的服饰材料,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丝绸常常被作为国礼送给外国使节,成为了中外交流的重要纽带。
想象一下,当外国使节们收到这些精美的丝绸礼物时,他们脸上那惊喜和赞叹的表情,一定非常有趣。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互动体验区。
这里可以亲手触摸丝绸的质感,还能尝试一些简单的丝绸印染工艺。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触摸着那光滑柔软的丝绸,感觉就像在抚摸着一片云朵。
然后,我兴致勃勃地参与了印染体验。
拿着刷子,蘸上颜料,在丝绸上轻轻涂抹,看着色彩一点点渗透开来,那种创造的喜悦真是难以言表。
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一幅巨大的丝绸画卷。
这幅画卷描绘了杭州的美景,西湖的波光粼粼,苏堤的垂柳依依,都在丝绸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丝绸调研报告

丝绸调研报告丝绸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丝绸的市场现状、消费需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为相关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
对丝绸产品的生产厂家、销售渠道和消费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和了解。
三、调研结果1. 市场现状:丝绸市场呈稳步增长态势,国内外市场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丝绸产品需求主要来自中高端消费人群,他们更看重产品的质量、品牌和设计。
2. 消费需求:丝绸制品的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服装、家纺和工艺品等领域。
消费者对丝绸制品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舒适感、保暖性和触感的追求上。
同时,消费者对丝绸产品的环保性和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关注。
3. 行业发展趋势:(1)创新设计: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丝绸制品需要通过设计创新来吸引更多消费者。
将丝绸与其他材质进行结合,开发出更具时尚感和实用性的产品,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
(2)绿色生产: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丝绸产品的环保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推行绿色生产、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线上线下融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线上销售逐渐成为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
传统的实体店与线上商城的融合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论和建议根据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在丝绸产品开发上,加强创新设计,打造独特的产品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
2. 加强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满足消费者的环保需求。
3. 在销售渠道上,结合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拓展消费者群体,提高市场份额。
4. 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消费者对丝绸产品的认知度和购买意愿。
五、展望未来,丝绸行业将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和挑战。
只有抓住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脉搏,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同时,注重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新的销售模式,将有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中国丝绸博物馆观后感800字

中国丝绸博物馆观后感800字篇一走进春天、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
在春风习习、阳光明媚的周二,时代小学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春游活动。
我们三年级同学走进了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西湖南岸玉皇山山脚下,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
走进丝绸博物馆大厅,发现展厅分序幕厅、丝绸文物厅、民俗厅、蚕桑厅、制丝厅、丝织厅、印染厅和现代成就厅。
我们首先来到了印染厅,讲解员阿姨给大家讲解并演示了一套扎染技术后,同学们就亲自尝试了扎染丝绸。
先把丝绸折两次,接着任意担住丝绸的一角,再拿起两根线一圈紧紧地绕在角上,一个头就完成了。
丝绸经过染缸加工,一块雪白的丝绸竟变成的如此美丽,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蚕的一生了,讲解员阿姨讲解说:"蚕的一生很短暂,只有四十六天。
”接着讲解员阿姨给我们播放了蚕宝宝一生的视频。
从视频里小记者了解蚕蛾先孵化出小蚕,过几天后蚕会出现第一次脱皮,经过几次脱皮后,蚕要开始结茧了,蚕在茧内化,并咬破蚕茧出来,蚕宝宝短短的一生就这样贡献给我们人类了。
这次的活动,使我和同学们对丝绸工艺品有了一定的了解,还学会了扎染技术。
在回去的路上,我不由的想起了我们可敬的老师们,她们每天默默地为我们教学传授知识无私奉献着,这不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吗?篇二天空虽然不见阳光,但是我们还是高高兴兴的、准时的到达教室集合。
昨晚大家都准备了好多自制的美食,整装待发,去参观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杭州西子湖畔,是第一座全国性丝绸专业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
"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有我在就天不怕地不怕.….绿色公交里荡漾着我们欢乐的歌声,一路窗外的春意盎然和我们的“阳光朝气相互辉映,相辅相成。
没多久“中国丝绸博物馆”几个大字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以“弘扬古蚕绢文化,开拓新丝绸之路。
”为主题,在老师和讲解员的引导下有序的开始参观了。
博物馆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丝绸历史及文化,我们以序厅、历史文物厅、蚕丝厅、染织厅、现代成就厅等按顺序参观。
民俗文化生态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生态调查报告蚕丝生产民俗是指在整个蚕丝生产过程中蚕农们世代相传的生产技艺和知识,以及围绕这一生产过程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方面所产生的带有鲜明地域蚕丝特色的民俗事象。
这一些民俗事象,在一个特定区域的集中体现,又形成了这个区域独特的文化绿色生态生态。
为了进一步做好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保护工作,弘扬我们悠久的丝绸文化,经分会党员丰国需提议,农工民主党余杭支部于2021年春组成了调研组,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文化生态保护或进行调研。
此外,我们的调研还获致了省民俗专家、杭州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主任研究所保护顾希佳教授的大力支持。
经过近半年的暗访,我们基本完成了对塘栖镇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文化生态状况的调研,现将成果报告如下:一、塘北村蚕桑生产及相关民俗塘概述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区塘栖镇的北部,是塘栖镇的第一大村,2003年由塘栖镇北三个大村——姚家坝、龙光桥、郑家埭三村合并而成。
目前全村有1351户农户,总人口约为5160人。
全村土地总面积为7422亩,有耕地5013亩,桑地1600亩,果地647亩,鱼塘162亩。
该村主要经济构成有蚕桑、枇杷、果木、家禽、水产等。
其中,蚕桑的比重很大,目前约有90%以上的农户还在从事蚕桑生产,蚕桑生产占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是整个余杭区的第一养蚕养蚕龟山。
塘栖镇作为余杭“丝绸之府”的主要代表区域,曾拥有极其悠久的农业机械生产历史。
但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蚕桑生产下滑恶劣。
目前,镇的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塘北村一带。
据2007年统计,塘北村一年四期(春、夏、中秋、晚秋)共养殖蚕种1714张,占全镇90.4%(不含塘栖办事处),全年蚕茧总产量高达1501.7担,占全镇年蚕茧产量的90.4%(不含塘栖办事处)。
按全年平均茧价980元/担计算,全村一年蚕茧收入达147.3万余元。
其中春期蚕蚕种1165张,总产量达到1067.1担,占全年产量的71%。
看丝绸博物馆感想

看丝绸博物馆感想首先,丝绸博物馆的建筑设计非常吸引人。
整个博物馆由红砖和灰瓦构建而成,保持了杭州地区传统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柔和和谐,同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一座美丽的拱门,象征着文化的门户和欢迎。
一进入博物馆大厅,就能感受到它的大气和典雅。
整个建筑融合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展示了丝绸文化的魅力。
其次,丝绸博物馆的展览非常精彩。
博物馆内展览的丝绸文物种类繁多,从世界上各个时期和地区的丝绸制品,到丝绸生产的工具和机器,展示了丝绸制造的整个过程。
博物馆还通过实物、图片、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丝绸的历史、技艺和文化。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件由珍贵的明代丝绸制成的华丽龙袍。
这件龙袍织有精细的龙纹和宝石,色彩鲜艳,展示了中国古代丝绸制品的无与伦比的工艺和设计。
通过这些展品,我深切感受到了丝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传统技艺的卓越成就。
此外,丝绸博物馆还设有许多互动展览和活动,使参观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丝绸文化。
例如,博物馆内有一个丝绸制作的实践工作坊,参观者可以亲自体验丝绸的制作过程,从捕捉蚕茧到织造丝绸。
在工作坊,我亲眼目睹了丝绸的诞生奇迹,了解了丝绸制作的艰辛和精湛技艺。
此外,博物馆还组织了丝绸文化讲座和表演,让参观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感受丝绸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丝绸博物馆是一家展示丝绸文化的精品博物馆。
它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和精美的展品吸引了参观者,还通过互动展览和活动带给参观者更深入的体验和了解。
丝绸博物馆的参观加深了我对丝绸文化的认识,也使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如果有机会再次参观,我将毫不犹豫地再次踏入这个文化的殿堂,感受丝绸的魅力。
2024年丝绸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丝绸市场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丝绸是中国传统的特色产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的制作工艺。
为了了解当前丝绸市场的行情和未来的趋势,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目标对象为丝绸企业经营者、丝绸产品的消费者和相关行业专家。
三、调查结果1. 丝绸企业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丝绸企业的经营状况总体上良好。
大多数企业拥有稳定的订单和客户群体。
然而,一些中小型企业面临资金短缺和市场竞争压力。
2. 丝绸产品消费趋势在丝绸产品消费方面,调查显示,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
传统的丝绸服装仍然是主要的消费品,但近年来,丝绸床品和家居用品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此外,一些消费者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推动了有机丝绸产品的需求。
3. 丝绸市场竞争情况调查显示,丝绸市场的竞争格局总体上较为激烈。
一方面,传统的丝绸生产地如江苏、浙江、湖南等地仍然占据市场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国外进口的增加,新兴丝绸生产地也逐渐崭露头角。
4. 丝绸市场发展趋势据调查结果显示,未来丝绸市场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和机遇。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兴起和中产阶级的增加,对高品质丝绸产品的需求将会增长。
此外,世界各地对中国丝绸文化的认知度提高,也将吸引更多国际消费者购买中国丝绸产品。
四、建议基于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丝绸企业应加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与设计师和品牌合作,打造独特的产品形象,增加市场份额。
3.丝绸企业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推广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形象。
4.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丝绸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丝绸市场在国内外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企业应抓住机遇,提高自身竞争力,推动丝绸产业的持续发展。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支持力度,为丝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丝绸博物馆活动感想

丝绸博物馆活动感想丝绸博物馆位于市中心,是一个集展示、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和艺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这里收集了大量的丝绸文物、传统手工艺品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在博物馆的导览员的带领下,我有幸参观了整个博物馆,看到了许多珍贵的丝绸文物和展品,深受启发和触动。
从丝绸博物馆的第一展厅开始,我被展览馆的设计和陈列所吸引,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丝绸服饰、面料、织物和工艺品,每样展品都显示出了丝绸的精美和独特之处。
在展览馆的信息介绍中,我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织丝并且把丝绸作为贸易品出口的国家。
华丽的丝绸服饰和精美的丝织织物,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和民族特色。
此外,丝绸作为一种极为珍贵的商品,曾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西方国家,成为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媒介。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古代中国蚕丝养殖、缫丝织造、染织工艺、服饰潮流等方面的丰富知识。
丝绸的生产过程虽然繁琐,但是用丝绸织造出来的面料却是轻盈柔软,具有很高的吸湿透气性和保暖性,非常适合服装的制作。
此外,中国的丝绸印染工艺和丝绸刺绣工艺也被世人所称道,丰富多彩的丝绸服饰和丝绣艺术品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博物馆的展品还包括了丝绸的传播和交流、丝绸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丝绸与历史人物的故事等。
通过观看展品和资料,我对丝绸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在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传说,例如《丝路传奇》等,这些故事让我对丝绸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丰富的理解。
丝绸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丝绸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为了保护、传承和弘扬丝绸文化,丝绸博物馆除了举办展览和学术研究活动外,还举办了一些丝绸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培训活动,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丝绸的制作工艺和技艺。
这些工作对于弘扬丝绸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丝绸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丝绸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历史,也受到了深深的启发和触动。
博物馆问卷调查分析报告范文

博物馆问卷调查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本文是一份博物馆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对博物馆的运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集了来自1000名参观者的回答,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为博物馆提供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以提升参观者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2. 调查方法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了在线调查的方式进行。
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参观者个人信息、参观体验评价和改进建议。
问卷调查时间为一个月,结果经过数据清洗和统计分析后进行报告撰写。
3. 调查结果3.1 参观者个人信息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参观者的个人信息和参观偏好。
调查发现,参观者的年龄分布较为均匀,主要集中在25岁至45岁之间。
参观者中男性和女性比例相当,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0%。
参观者的教育背景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以上,占总人数的70%。
此外,参观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博物馆的常客,他们每年参观博物馆的频次超过十次。
3.2 参观体验评价分析在参观体验评价部分,我们针对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展览内容、服务质量和参观体验等方面进行了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参观者对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和展览内容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占比超过60%。
然而,对于服务质量和参观体验,评价较为一般,占比分别为40%和35%。
3.3 改进建议分析针对参观者对服务质量和参观体验的一般评价,我们在问卷中收集了他们的改进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改进服务质量的建议主要包括提供更多的讲解员和导览设施,改善参观路线的指引,提升博物馆的整体氛围和服务态度。
针对参观体验的改进建议主要包括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开展更多的主题活动,提供更全面的多媒体展示。
4. 结论与建议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空间布局受到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可继续保持并加以优化。
2.对于服务质量和参观体验的一般评价,博物馆应着重改进。
建议增加讲解员和导览设施,改善参观路线指引,提升整体服务态度和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中国丝绸博物馆(国丝馆,下同)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玉皇山下,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最大的纺织服装类专业博物馆。
国丝馆于1992年2月26 日建成开放,2004年1月1日起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
2015年又开启了改扩建工程,2016年9月,国丝馆以新的面貌重新开放,现占地面积42,286 平方米,建筑面积22,999 平方米。
开馆至今,国丝馆在征集丝绸藏品、举办国内外展览、保护纺织品文物、传承蚕桑丝织技艺、开展丝绸科普教育、弘扬丝绸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18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对该年的到馆观众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8年5月-11月。
该问卷由国丝馆社会教育部制定,实体问卷在展厅内发放并回收后,其内容被转化为电子数据收录至问卷星系统。
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后期数据整理环节均由国丝馆大学生志愿者完成,回收到的均为有效问卷。
发放问卷331份,回收问卷331份。
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傅翼、朱妍昕受委托为这些问卷调查做数据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
一、观众基本情况共有331位观众填写了问卷,其中男性124人,女性207人,分别占比37.5%和62.5%。
女性观众接近男性观众的两倍之多。
其中,曾经来过国丝馆的观众有82人,仅占24.8%,而第一次到访的观众有249位,占比75.2%。
可见,国丝馆主要接待的还是初次到访的观众,其吸引观众反复参观的持续优势比较欠缺。
如图1所示,在所有观众中,18-35岁的观众有177人(53.5%),18岁以下的未成年观众有86人(26.0%),36-60岁的有59人(17.8%),60岁以上的有9人(2.7%)。
显而易见,2018年参观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观众主要集中在18-35岁的青年人这个群体,远超其他年龄层观众的总和。
他们主要是大学生、新入职场的新人、成立家庭不久的父母等——体现了有一定的经济、时间支配能力、活跃的好奇心等特点。
这个观众群体的特征很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并将其发展为固定的重点目标观众。
另外,未成年观众以占比26.0%,屈居第二。
尽管这个数据和18-35岁年龄层的观众量差距较大,但是又远高于其余年龄段的观众量,所以可以视为国丝馆有潜力的目标观众群。
1另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是60岁以上的老年观众。
随着中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60岁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年龄,这个阶段的观众会在未来的博物馆观众群中占比增多,如何让国丝馆提升对这一部分观众的吸引力是一个值得应对的挑战。
图1 国丝馆观众年龄题如图2所示,根据对观众受教育情况的分析,来自以下四个学历情况的观众数量分别为:小学及以下学历有22人(6.7%),中学及中专学历有80人(24.2%),大专及本科学历有193人(58.3%),研究生及以上有36人(10.9%)。
不出意外,和多数博物馆一样,目前国丝馆的观众主要受教育程度是大专及本科学历,占比超过一半,说明博物馆观众的文化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提高,这些人既有参观欲望,又有不同一般的参观要求。
在对博1未成年人观众的博物馆参观行为一般有很明显的时间性的特点,比如周末、寒暑假。
因为无法得知2018年的这些问卷的具体发放时间,我们很难更加科学对这个数据及其与其他数据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
物馆家庭观众的研究中,也出现类似现象与此相印证,McLoyd表明,包括受教育程度在内的家长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到儿童的背景经验即“文化资本”。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长能为孩子提供学校之外的教育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等。
2图2 国丝馆观众受教育程度题如图3所示,在职业方面,可以根据观众数量多少对相关职业进行排序,依次为:学生观众176人(53.2%),企业职工59人(17.8%),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等40人(12.1%),自由职业者26人(7.9%)。
另外选择其他职业有16人(4.8%)和声称没有职业的有14人(4.2%)。
这个数据也反映了中国多数博物馆的现状,学生群体是最主要的博物馆观众。
国丝馆的观众半数以上是学生。
这个结果也基本与本调查中有关观众年龄的调查结果吻合。
这个结果提供了两个信号:首先,学生观众依然是博物馆观众的主力军,需要继续针对这个年龄层的观众及他们的特点进一步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服务。
其次,这些学生观众是自发参观还是被动参观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Vonnie C. McLoyd.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J]. 1998, 53(2): 185-204.图3 国丝馆观众职业题二、观众参观目的、行前准备及参观形式如图4所示,有关观众参观目的的调查,选择学习与研究为主要目的的有154人,占46.5%;出于旅游安排目的的有123人,占37.2%;没有规划特殊目的的有68人,占20.5%;为购物、休闲而来的有47人,占14.2%;认为自己有其他目的的有14人,占4.23%。
很明显,大多数观众是因为学习研究或者/和旅游而来。
此结果与当代博物馆功能更新趋势相符,即公众教育日益成为博物馆主要功能。
3这也与观众职业调查结果中占比最高的调查结果——“学生”相印证,学生观众群体相较于其他观众群体,有更多知识需求与闲暇时间。
图4 国丝馆观众参观目的题3宋向光.博物馆教育:促进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学习[J].中国博物馆,1995( 2): 40-48.如图5所示,对于观众如何知晓国丝馆的这个问题,观众给出的答案比较多元,并且各种信息渠道有比较平均的拥趸。
经朋友推荐而来的观众有97人,占比29.31%;通过媒体获悉的有64人,占比19.3%;利用旅游地图手册获取信息的有63人,占比19.0%;通过国丝馆自己的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得知相关信息的有51人,占比15.4%;另外选择其他途径的还有56人,占比16.9%。
从这项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了,这对于国丝馆宣传、推广自己的服务和信息是一个有利讯息。
图5 国丝馆观众获取信息渠道题这次调查还考察了观众参观国丝馆的形式,如图6所示,获取到的结果是,与朋友一起参观的有126人,占比38.1%;与家人一起参观的有87人,占比26.3%;个人独自参观的有67人,占比20.2%;由单位或学校组织进行参观的有28人,占比8.5%;通过参加旅游团体等组织进行参观的有22人,占比6.7%;选择其它形式的有1人,占比0.3%。
可见,与朋友一起参观的是国丝馆观众参观的最主要的形式,联系调查中针对年龄层和职业的“断崖式”结果,基本可以推测与朋友一起参观的多数是学生观众,那么如何稳固这部分观众非常重要。
另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是家庭观众的占比有26.3%,目前屈居第二。
相关研究表明,家长的参观预期会深刻影响家庭在博物馆中的互动行为4,同时家长的元认知也会影响家庭在博物馆中的学习及思考方式5,与家庭成员一起参观是博物馆观众参观的重要形式。
在中国,随着非正式教育的价值被逐渐认识到,作为最主要的非正式教育形式的家庭教育将会愈加凸显其独特意义,因此博物馆教育作为家庭活动和家庭教育一项重要的内容不可否认也将会被重视。
所以,如何在博物馆信息和服务上考虑这个日渐增长的参观形式及其背后的家庭对博物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扩大观众量、提升观众满意度具有深远的意义。
比较有趣的发现是,旅游和机构组织的参观并没有给国丝馆带来大量观众,至少比例非常低(分别为6.7%和8.5%)。
如果在一个比较长的历时性研究里同样也是这样的结果,那么国丝馆无疑应该加大和相关学校及旅行机构的合作——因为这将以很小的代价带来明显的变化,并且可以由此非常高效地得到反馈,从而改善、提升现有的服务(内容),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服务闭环。
图6 国丝馆观众参观形式题如图7所示,就这次调查的观众而言,少数观众(76人,占比23.0%)认为不需要讲解,绝大多数观众还是明确表明他们希望博物馆提供讲解服务的(255人,占比77%)。
其4Medha Tare, Jason French, Brandy N.Frazier, Judy Diamond. Explanatory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 predominates at an evolution exhibit [J]. Science Education, 2011, 95 (4): 720-744.5Gregory P Thomas, David Anderson. Parents'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Influences o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in a science museum setting [J].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013, 43(43): 1245-1265.中,近半数观众(155人,占比46.8%)希望博物馆提供定时免费讲解或志愿者的讲解。
希望通过微信(官方)语音导览或租赁电子讲解器接受讲解服务的有87人,1/5强(23.0%)。
只有13人(仅4%)观众表示可以负担收费讲解服务。
所以,首先,在现阶段讲解服务是国丝馆必须提供的一项服务。
其次,免费人工讲解依然是观众的主要选择。
再次,适当发展线上讲解服务对于长线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最后,收费的、目标观众明确的讲解服务是可以考虑的一项服务内容。
图7 国丝馆讲解服务题三、观众参观过程:参观时间和满意度对观众参观过程的调查基于参观时间和满意度两个方面。
就逗留时间而言,如图8所示,将近2/3的观众(205人,占比61.9%)在国丝馆花了1-2小时参观,有大约1/5的观众(共75人)逗留了不止2小时,占比大约22.7%。
1小时之内就离开的观众有51人,少于1/6,占比最少(15.4%)。
如果多数观众在逗留期间都是进行参观的话,那么可以推测的是参观国丝馆大约需要1-2小时的参观时间。
图8 国丝馆观众停留时间题满意度的调查主要从总体评估、展览评估、环境评估三个方面展开。
就总体评估而言,如图9所示,绝大多数观众对他们的参观表示满意。
这次参观(208人,占比62.8%),表示基本满意的有近1/3(共112人,占比33.8%),表示不满意的仅有8人,占比2.4%,还有3人将他们的参观经历评价为“一般,没什么意思”,占比不到1%。
因此,总体而言,国丝馆能提供让多数观众较为满意的参观体验。
或者说,多数观众认为参观体验能够满足他们的预期目的(前文已讨论)。
图9 国丝馆观众总体满意程度题如图10所示,对于展览的评价基本上也是积极的,有超过半数的观众认为国丝馆的展览构思新颖、重点突出(167人,占比50.4%),将近40%的观众认为展览较有新意,只有9%观众认为展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