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潮间带底栖红藻
青岛探秘 发现隐藏在海洋中的自然奇观

青岛探秘发现隐藏在海洋中的自然奇观青岛探秘:发现隐藏在海洋中的自然奇观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滨城市,被誉为“东方瑞士”。
它不仅有着迷人的海滩和美丽的风景,还隐藏着许多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
让我们一起来探秘这座城市海洋中的隐藏奇观吧!一、水下森林青岛周边的海域是一个“水下森林”的天堂。
这里生长着丰富的海草和珊瑚,构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当你潜入海底,你会看到五光十色的珊瑚和各种形态各异的海草。
这些生物为海洋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潜水爱好者可以穿上潜水装备,欣赏这个水下世界的美丽与神秘。
二、海藻花毯每年夏季,青岛海岸线上会有一片广阔的海藻花毯,美丽壮观。
这些海藻绚丽多彩,包括大片的绿藻和红藻。
当阳光透过海藻层照射下来时,整个海岸线变得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大家可以沿着海滩漫步,欣赏这个独特的景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三、海洋动物迁徙青岛是许多海洋动物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每年夏季,很多鲸鱼和海豚会经过这片海域。
如果你幸运的话,你可以在海面上看到它们跃出水面,给你带来惊喜和惊叹。
此外,青岛还是海鸟的重要栖息地,你可以在海岸线上观察到成群结队的鸥鸟在空中翱翔,画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四、海洋温泉青岛不仅有海洋的壮丽景色,还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热卤水资源。
这些资源通过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了许多海洋温泉。
在这里,你可以享受泡温泉的乐趣,同时吸收海洋中含有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身体有益。
这些温泉分布在青岛市的各个区域,无论你是喜欢宁静的度假,还是享受水疗,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温泉场所。
五、海岛生态保护区青岛周围有许多海岛,其中一些是生态保护区。
这些岛屿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环境,有着独特的地理特点和悠久的历史。
你可以乘船前往这些海岛,近距离观察鸟类、海洋生物和珍稀植物。
这里的海水清澈见底,沙滩洁白细腻,是一片净土,吸引了许多自然爱好者和摄影师前来探寻和记录这无与伦比的美景。
青岛是一个充满自然奇观数的城市,无论你是喜欢潜水、游泳、观鸟还是享受温泉,这里都会给你带来无尽的惊喜和乐趣。
海岸带上的潮间带有哪些特殊的生物群落?

海岸带上的潮间带有哪些特殊的生物群落?潮间带是位于海岸带上的一个特殊生态环境,是海洋和陆地两个生态系统相互交融的地带。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形成了许多特殊的生物群落。
下面将介绍潮间带中的几个特殊的生物群落。
一、藻类群落潮间带是藻类繁盛的地区之一。
在潮间带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藻类,如石莼、福氏菜、马尾藻等。
这些藻类以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形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它们善于利用海水中的阳光和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为整个潮间带提供了丰富的能量来源。
同时,这些藻类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对整个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海洋无脊椎动物群落潮间带也是众多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栖息地。
例如海葵、海星、螃蟹等。
这些无脊椎动物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它们在潮间带中占据重要地位,既是掠食者,也是被掠食者。
它们之间通过捕食和逃避捕食的关系,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三、底栖动物群落除了海洋无脊椎动物,潮间带中还有许多底栖动物。
它们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岩石或沙泥底质上。
其中包括螺类、贝类、蠕虫等。
这些动物通过在浅水中吸食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为整个潮间带提供了重要的解耦功能。
同时,它们也是许多鸟类和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四、海洋鸟类群落潮间带不仅是海洋生物的家园,也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
在潮间带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鸟类,如海鸥、鹬鸟、鹈鹕等。
这些鸟类以其优美的飞行姿态和敏捷的捕食技巧,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它们通过在潮间带上觅食,维持了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稳定。
总结起来,潮间带上的特殊生物群落包括藻类群落、海洋无脊椎动物群落、底栖动物群落和海洋鸟类群落。
它们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成功生存,为整个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当保护这些特殊生物群落,共同呵护我们的宝贵自然资源。
青岛湾潮间带沉积物中叶绿素的分析

青岛湾潮间带沉积物中叶绿素的分析
吴以平;刘晓收
【期刊名称】《海洋科学》
【年(卷),期】2005(29)11
【摘要】为了解潮间带沉积物中底栖微藻的现存状况,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分4次测定分析了青岛湾潮间带沉积物中的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含量.结果表明,0~2 cm层沉积物中叶绿素a的含量在1.73~5.71 μg/g,脱镁叶绿酸含量在0.02~1.89 μg/g,2~5 cm层沉积物中叶绿素a的含量在0.51~4.32μg/g,脱镁叶绿酸含量在0.12~1.58 μg/g.随深度增加,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素a是主要存在形式,脱镁叶绿酸含量占叶绿素a含量的10%~75%;同时分析了水质和沉积物粒度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的含量和组成比例与水质有关;粒度越细的沉积物,叶绿素含量较高而且稳定.
【总页数】6页(P8-12,21)
【作者】吴以平;刘晓收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1
【相关文献】
1.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现代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特征 [J], 王海邻;王长征;宋慧波;胡斌
2.胶州湾、莱州湾潮间带沉积物污染比较 [J], 刘义峰;吴桑云;孙书贤;孙永根
3.青岛灵山湾潮间带沉积物粒度参数高光谱定量反演 [J], 陈晓琳;孙根云;徐方建;赵永芳;王振杰
4.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有机碳和叶绿素的埋藏特征 [J], 吕欣欣;邹立;刘素美;王芳
5.福建省兴化湾、九龙江河口和东山湾潮间带沉积物岩心碘研究 [J], 纪丽红;刘广山;李超;陈志刚;黄奕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岛潮间带底栖红藻

青岛潮间带底栖红藻青岛沿岸潮间带底栖海藻-红藻Rhodophyta 形态特征:为卵形或长卵形,长生境:产地:生长季节:用途:藻体表面甘紫菜Porphyra tenera z藻体紫红色、紫或紫蓝z卵形、竹叶形、不规则圆形z边缘平滑无锯齿形态特征:部心脏形,边缘有明显锯齿。
藻体由单层细生境生境:生长季节:用途:Nemalion helminthoides海索面sea noodle 髓部:无色素体丝状细胞皮层(同化丝):具色素体的丝体细胞皮层(同化丝):具色素体的丝体细胞皮层(同化丝):具色素体的丝体细胞具钩旁纳藻Bonnemaisonia hamifera 形态特征:柱形或扁平。
羽状分枝生境:生长季节:用途:Fronds with tetrasporangialTetrasporangia 形态特征:羽状分枝生境:生长季节:用途:形态特征:次叉状分枝,呈扇形,边全缘略厚,顶端舌生境:生长季节:用途:形态特征:丛生,基部有盘状固着器。
藻体圆柱状,主生境:生长季节:形态特征:黏滑。
藻体圆柱状,具一条主干,下方无分生境:生长季节:形态特征:分枝,枝近圆柱形,分枝处常缢缩,内部组织生境:生长季节:用途:原型胭脂藻Hildenbrandia prototypusz藻体扁平壳状,橘红色至暗紫色z生于潮间带岩石、贝壳上。
表面观生殖窝tetrasporangial cavity-着生四分孢子囊形态特征:3生长季节:形态特征:粘滑,软骨质有弹性,扁平细线状,宽生境:上。
生长季节:用途:形态特征:平线状,且呈多回羽状分枝,分枝幅宽约生境:礁岩上。
形态特征:主干明显,分枝向四面互生或偏生,分枝长,生境:用途: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sectiona:cortex 皮层b: medullalayer 髓部Gracilaria textorii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Gymnogongrus flabelliformis形态特征:骨质,扁压线状,宽约生境:石沼中。
南麂列岛大柴屿潮间带底栖海藻分布特征

南麂列岛大柴屿潮间带底栖海藻分布特征傅财华;蒋霞敏;毛欣欣;许存宾【摘要】2008年5月(春天)和2009年3月(冬天)分别对南麂列岛大柴屿潮间带进行了大型海藻调查,鉴定出大型海藻4门33属44种,其中红藻门25种,褐藻门10种,绿藻门8种,蓝藻门1种.南麂列岛大柴屿大型海藻主要为暖温性藻类,占藻类总种数的77.8%,其次为亚热带性藻类,占17.8%,冷温性藻类最少,占4%,调查未发现冷水性藻类.南麂列岛大柴屿潮间带大型海藻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春季46.43%、冬季48.89%的调查种类分布在低潮带,其中包括一些中潮带延伸种类,中、低潮带的海藻组成相似性值为0.57,高、中潮带相似性值为0.22,高、低潮带之间没有共有种.优势种有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无柄珊瑚藻(Corallina sessilis)、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铁钉菜(Ishige okamurai)、羽状凹顶藻(Laurencia pinnata)、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花石莼(Ulva congllobata).比较1988年孙建璋等在南麂列岛的本底调查资料发现,海藻多样性明显下降.【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年(卷),期】2011(024)002【总页数】6页(P25-30)【关键词】底栖海藻;南麂列岛;分布特征;优势种【作者】傅财华;蒋霞敏;毛欣欣;许存宾【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5;Q178.53南麂列岛是以贝藻类为主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 素有“贝藻王国”的美誉, 199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保护圈网络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 南麂列岛位于我国东海西南部, 隶属浙江省平阳县, 其中心位置为27°27′N,121°05′E,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全年平均表面海水温度约18.7℃, 最低月平均温度约10℃, 最高月平均温度约28℃. 透明度大于2m, 常年盐度为25~32, 风浪较大, 最大潮差达 7m[1-2]. 大柴屿(柴屿)位于南麂列岛南部, 西北有门屿, 西南有平屿,周围有 4个礁, 海岛面积约 0.678km2, 最高海拔119.6m, 岛上常年无人居住, 保持了岩礁的自然生态.大型海藻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多, 文献[3]分析了印度洋热带海藻分布的西部分界线, 文献[4]研究了智利褐藻及其利用状况. 国内对大型底栖海藻分布区域与资源特征的研究主要有: 尹秀玲等[5]对秦皇岛、张义浩等[6]对舟山群岛、吴进锋等[7]对红海湾、李文顺等[8]对浙江沿海. 徐芝敏等[9]、张健等[10]、王旭等[11]分别对南麂列岛藻类进行过调查.笔者对南麂列岛大柴屿潮间带进行了海藻定性和定量分析, 并进行了比较, 为大型海藻的保护以及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样选取在大潮日, 分别对潮间带的低潮带、中潮带和高潮带进行调查. 每个潮带分别随机选取 1~2个样方, 样方框规格为30cm×30cm. 样方内的所有海藻全部刮下、洗净, 用吸水纸吸干水渍后称重(g·m-2), 并进行种类鉴定与拍照记录[12]. 同时对样方周围出现的种类、分布等进行补充调查,作为定性分析的依据.相似性指数(Sc): 植物区系种相似性指数采用文献[13]提出的计算公式:Sc=2c/(A+B)×100%,式中: A为群落A中的物种数; B为群落B中的物种数; c为群落A、B中共有的物种数.调查采取了南麂列岛大柴屿南北2个断面, 基本采集了大柴屿所有种类的大型藻类. 2个采样点都为岩礁型底质, 生物量较丰富, 优势种明显. 采样点理化因子见表1. 调查共采集标本161个, 鉴定出大型海藻4门33属44种, 其中红藻门25种, 褐藻门10种, 绿藻门8种, 蓝藻门1种(表2).春季红藻占 59.5%, 褐藻占 24.3%, 绿藻占13.5%, 蓝藻占 2.7%; 而冬季红藻占53.1%, 褐藻占25.0%, 绿藻占21.9%, 蓝藻未出现.根据温度性质分析, 调查海区的海藻可分为亚热带性、暖温性和冷温性3种, 其组成见表3.由表3可见, 无论哪个季节, 暖温性种类比例最大, 亚热带性种类较多, 冷温性的种类极少. 许多暖温性种类, 如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鹅肠菜(Endarachne binghamiae)等成为南麂列岛潮间带中的优势种, 还有一些亚热带种类数量也较大, 如宽叶网翼藻(Dictyopteris latiuscula)等.潮间带海藻由于受潮汐和波浪的影响, 从高潮带到低潮带形成复杂的带状分布. 从图2可见,春季低潮带分布种数最多(26种, 占46.43%), 中潮带次之(24种, 占42.86%), 高潮带最少(6种, 占10.7%), 不管哪个潮带, 均以红藻门种数为多. 从图3可见, 冬季中潮带分布种数最多(22种, 占48.89%),低潮带次之(18种占, 40.40%), 高潮带最少(5种,占11.11%), 中、低潮带均以红藻门种数为多.高潮带除了大潮期外, 几乎都暴露在空气中,海藻种类贫乏. 该带藻类经受昼夜气温和光照、盐度、水分的急剧变化, 因此只有极少数对干燥忍耐力特强的海藻分布, 特别在夏秋季节, 藻类生长更少. 冬、春季节在高潮带下部有少数藻类分布, 如半丰满鞘丝藻(Lyngbya semiplena)、海萝、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花石莼(Ulva conglobata)、小石花菜(Gelidium divaricatum)等.中潮带每天有2次周期性涨落潮的变化, 使海藻有暴露和淹没的机会, 为海藻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在波浪的冲击下适应该潮带环境的藻类形成明显的群落. 中潮带上区有从高潮带下部延续生长的坛紫菜、小石花菜等; 中潮带中区除有铁钉菜(Ishige okamura)、花石莼群落外, 还有孔石莼(Ulva pertusa)等形成的单种或多种海藻斑块状群落; 中潮带下区是海藻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区域, 常见的有鼠尾藻-羊栖菜群落, 呈水平带状分布, 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顶群藻(Acrosorium yendoi)、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和羽状凹顶藻(Laurencia pinnata)等多种海藻群落点缀其中, 在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覆盖下面有大量无柄珊瑚藻(Corallina sessilis)分布.低潮带大部分时间都被海水淹没, 只有大潮时短时间暴露出水面. 低潮带上部除了中潮带延生种类外, 马尾藻成带状繁茂生长, 大量分布; 蜈蚣藻、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粗枝软骨藻等红藻类成带状分布. 低潮带海藻种类最多, 而且生长繁茂, 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海藻生物景观.尽管潮间带高、中、低潮带均有各自不同的大型海藻优势种, 但就同一种类海藻而言, 其分布有时也会从其占优的潮带一直延伸至其他潮带(该种类在其他潮带出现时被称为延伸种), 从而造成各潮间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种类, 这也是形成潮间带大型海藻垂直分布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中、低潮带之间有 17种共有种, 两潮带相似性值为0.57; 而高、中潮带只有7种共有种, 两潮带相似性值仅为 0.22; 高、低潮带之间没有共有种. 可以看出, 中、低潮带的种类组成相似性明显高于高、中潮带.根据调查海区海藻的数量及在海区内分布的差别, 可分为优势种、习见种、局限种、少量种和稀有种. 调查中优势种有: 花石莼、铁钉莱、鹅肠菜、羊栖菜、鼠尾藻、坛紫菜、海萝、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软骨藻等. 习见种有: 羽藻(Bryopsis plumose)、大石花菜(Gelidium pacificum)、鸡毛菜(Pterocladia capillacea)、舌状蜈蚣藻、苔状鸭毛藻(Symphyocladia marchantioides)等; 局限种有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us)等; 少量种有细毛石花菜(Gelidium crinale)等.选取各潮带的优势种, 进行优势种的定量分析(表4). 由表4可以看出, 春季海藻生物量要大于冬季, 其中春季鼠尾藻的生物量达28.29kg·m-2, 其次是粗枝软骨藻的生物量达6.63kg·m-2; 而冬季鼠尾藻生物量达5.85kg·m-2, 羊栖菜的生物量达5.47kg·m-2; 无柄珊瑚藻一年四季都为优势种, 其生物量为 3.12~2.50kg·m-2. 不同潮间带之间又以中潮带区域面积最大, 优势种最多, 生物量最大,低潮带次之.本次调查与1986年孙建璋、1994年徐芝敏对南麂列岛大型海藻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9,14], 结果见表5. 从各类海藻所占比例看, 本次调查与南麂列岛先前的海藻调查的结果基本吻合, 但从种类数量上看, 海藻种类多样性不断减少, 种类消失惊人, 从1986年到1994年, 种类消失30.45%, 1986年到2009年, 种类消失74.47%. 根据作者调查时观察到, 中、低潮带小珊瑚藻、无柄珊瑚藻生长异常繁茂, 地毯式充斥断面, 入眼是一片粉红色, 而原先五颜六色、生机盎然的景观正在逐渐消失, 南麂列岛大型底栖海藻种群演变已显示出其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的前奏和征兆[15-16].近年来, 海洋中生物钙化现象已引起科学界关注, 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将影响海水的pH和不同形态碳元素的深度, 进而影响海洋中生物的钙化过程. 在南麂列岛大多数海藻种群缩小乃至消失的同时, 无柄珊蝴藻、小珊蝴藻、麻黄叉节藻(Amphiroa ephedraea)等却生长繁茂, 种群迅速扩大, 其中前二者成为中潮带和低潮带海藻群落的优势物种, 几乎占领了整个岩礁, 特别是低潮带钙化现象严重, 石灰质物与石灰质藻类充斥断面, 石灰质藻类覆盖率超过 50%. 珊蝴藻是一类藻体极度石灰质化, 碳酸钙占藻体干重高达 77%~80%的红藻, 其藻体对环境变化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依靠假根疯狂争夺生长基质, 抢占附着空间. 石灰质的珊蝴藻类疯长是导致潮间带趋向荒漠化的重要原因[17-18].随着全球气侯不断变暖, 导致海洋表面气温升高, 随之而来环境与海藻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复杂. 从表3可见, 2008年春季比1994年春季亚热带性和暖温带性种类比例明显上升, 冷温带性种类比例下降. 出现这种变化, 可能与南麂海域的水温升高密切相关. 根据南麂水文站 1960~1980年(测点, 火岙)和平阳县南麂岛开发有限公司1996~2005年(测点, 马祖岙)水文资料统计, 48年来, 年平均水温上升了0.50℃, 2月份水温上升了0.64℃, 这与北半球气温的升高相一致[19]. 通过与以往的数据比较, 温度上升确实导致大部分冷温性海藻物种消失, 尤其是冷水性种类. 所以, 温度上升是海藻物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次调查共鉴定出4门33属44种大型海藻,其中红藻门25种, 褐藻门10种, 绿藻门8种, 蓝藻门1种. 南麂列岛大柴屿大型海藻以暖温性种类为主, 占藻类总种数的 77.8%, 其次为亚热带性藻类, 占 17.8%, 最后为少量的冷温性藻类, 占 4%,未发现冷水性藻类.调查结果与以往的本底调查数据比较, 得出南麂列岛大型海藻种类逐渐减少, 生物多样性下降. 这可能与当地温度的上升以及石灰质藻类的疯长存在一定关系.海藻作为保护区生态系统金字塔的塔基, 其资源的衰退, 让人深感忧虑, 并且根据各方报道,中国沿岸海藻资源有着类似的情况. 为防止海藻资源进一步恶化, 需要开展多学科的调查研究, 实现立体化保护.【相关文献】[1]孙建璋, 杭金欣. 南麂列岛底栖海藻的初步调查[J].植物分类学报, 1976, 14(1):51-56.[2]徐爱光. 浙江南麂列岛水域水体特征分析[J].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1, 10(1):16-20.[3]Bolton J J, Leliaert F, Clerck O De, et al. Where is the western limit of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seaweed flora?An analysis of intertidal seaweed biogeography on the east coast of South Africa[J]. Marine Biology, 2004, 144:51-59.[4]Julio A Vásquez. Production, use and fate of Chilean brown seaweeds: Resources for a sustainable fishery[J].Appl Phycol, 2008, 20:457-467.[5]尹秀玲, 龙茹, 李顺才, 等. 秦皇岛海藻资源的调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8(4):22-26.[6]张义浩, 王志铮, 吴常文, 等. 舟山群岛定生海藻种类组成、生态分布及区系特征研究[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2, 21(2):98-105.[7]吴进锋, 张汉华, 梁超愉, 等. 红海湾海藻资源的研究[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2, 2(1):30-33.[8]张义浩, 李文顺. 浙江沿海大型底栖海藻分布区域与资源特征研究[J]. 渔业经济研究, 2008, 2:8-14.[9]徐芝敏, 蒋加伦, 孙建璋. 南麂列岛潮间带海藻资源与生态[J]. 东海海洋, 1994, 12(2):29-43.[10]张健, 扬晓兰, 魏琳瑛. 南麂列岛潮间带环境本底调查[J]. 东海海洋, 1994, 12(2):77-83.[11]王旭, 朱根海. 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藻类与环境的关系探讨[J]. 环境污染与防治, 1998,20(1):36-38.[12]杭金欣, 孙建璋. 浙江海藻原色图谱[M]. 杭州: 浙江科学出版社, 1983:1-107.[13]Zhang Y L, Zhang X M. Coefficient of similarity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floristic geography[J]. A Rid Zone Research, 1998, 13(1):59-63.[14]孙建璋, 杭金欣. 浙江海藻生态调查 1.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J]. 苍南水产科技, 1986(1):1-9.[15]敖成齐, 周宗雷, 徐福珍, 等. 浙江温州地区的海产大型藻类[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3:84-86.[16]张水浸. 中国沿海海藻的种类与分布[J]. 生物多样性,1996, 4(3):139-144.[17]高爱根, 陈全震, 曾江宁. 人类活动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23(5):112-115.[18]Cannell J P R. Algae as a source of biologically active products[J]. Pesticide Science, 1993, 39:147-153.[19]孙建璋, 庄定根. 南麂海藻资源状况堪忧[J]. 现代渔业信息, 2008, 23(12):30-31.。
青岛潮间带大型海藻重金属含量特征分析

青岛潮间带大型海藻重金属含量特征分析作者:刘阳相杰友张凡顺来源:《河北渔业》2019年第12期摘要:研究调查了青岛潮间带大型海藻重金属含量并进行了富集分析。
研究表明,青岛潮间带9种大型海藻生物中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Cu、Zn和Cd的最高值出现在海带中,Pb、Cr和As的最高值出现在鼠尾藻中,Hg的最高值出现在珊瑚藻中;不同海藻对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有差异,综合富集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鼠尾藻>石花菜>海带>珊瑚藻>鸡毛藻>孔石莼>裙带菜>肠浒苔>亮管藻,海带可以用于Cu、Cd的生态修复,鼠尾藻可以用于Pb、As和Cr的生态修复。
关键词:青岛潮间带;大型海藻;重金属本研究采集了青岛潮间带常见的大型海藻,测定了重金属铜(Cu)、铅(Pb)、锌(Zn)、镉(Cd)、铬(Cr)、砷(As)及汞(Hg)的含量,并进行了海藻对海水的富集能力分析。
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采集2019年5-6月在青岛潮间带采集健康完整的大型海藻,用海水洗净,按分类放入聚乙烯袋中,带回实验室,-20 ℃冰箱中保存。
1.2 样品处理与重金属测定样品室温解冻,用高纯水清洗干净,冷冻干燥机干燥,研钵研磨得样品干样,称取0.25 g 干样置于聚四氟乙烯消解罐中,加入5 mL硝酸及2 mL 过氧化氢,放置过夜,2.0 MPa 下消解10 min,消解完成后转移至聚四氟乙烯坩埚中,蒸至尽干,高纯水定容至10 mL,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炉法测定Cu、Pb、Cd及Cr,火焰法测定Zn,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As 及Hg[1]。
1.3 海水重金属的测定取海藻周围海水测定重金属铜(Cu)、铅(Pb)、锌(Zn)、镉(Cd)、铬(Cr)、砷(As)及汞(Hg)的含量,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炉法测定Cu、Pb、Cd及Cr,火焰法测定Zn,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As及Hg[2]。
将海藻体内特定重金属元素含量除以海水中相应元素的浓度,得到海藻对特定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3]。
几种海藻叶绿素含量的测定与比较

几种海藻叶绿素含量的测定与比较张栩张沂萍“吕培顶“蔡昭铃欧阳藩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所生化工程国家实验室,北京,100080辅要:对青岛近海所采集的17种底栖海藻中叶绿素的舍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叶绿素a含量较高的海藁是爆藻中的孔石莼{Ulvapertusa)1.91mg/g、浒苔(EmermorphaProhfera)1.90mg/g和礁膜(Monoslroraanitidum)134mg/g.依旋为褐藻中的海黍干(SargassumKjellmanianum)O74mg/g、鼠尾藻{Sargassumthunbergii)072mg/g,红藻中的松节藻(Rhodoraelaconfervoides)0.59mg/g、夺宽紫菜(Porphyraye:oensis)O58m∥g和多管藻(Po挑iphoniaurceolata)0.54mg/g以及褐藻中的萱藻(Scytosiphonlomentarius)054mg/g.绿藻的叶绿素组成和含量与陆地植物的叶子极为相似,两者都有叶绿素b,不舍叶绿素c:而且叶绿素a与叶绿素b之比值通常为一定值(约2.9).所有的红藻和褐藻中,部有叶绿素c,却没有叶绿素b,叶绿素a所占的比例,最大的是褐藻中的鼠尾藻(84%)和萱藻(83%),其嵌是虹藻中的条斑紫菜(76%)、松节藻【75%)、蜈蚣藻(72%)和多管藻(7I%).孔石莼.浒苔和礁膜可作为获得较高含量叶绿素的廉价原料.褐藻中的鼠尾藻、海黍子和萱藻以及红藻中的松节藻、务斑紫菜和多管藻是获得高纯度叶绿素a、而且不舍叶绿素b的理想材料.1前言叶绿素作为一种天然色素,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
早在】818年,Berzelius就开始了对叶绿素方面的研究。
后来,Stokes用有机溶剂提取叶绿素。
1913年,德国的Willstacter报道了有关叶绿素结构、制各方法、特点以及分离和检测,第一次详尽地阐述了叶绿素的研究成果,开创了现代叶绿素工业生产。
青岛太平角岩相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初步调查-畜牧渔业论文

青岛太平角岩相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初步调查-畜牧渔业论文青岛太平角岩相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初步调查张新鑫1,肖健雄2,高燕琦2(1.山东省青岛市第九中学,山东青岛266000;2.中国海洋大学藻类学与藻类养殖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摘要:对青岛太平角(36002acute;N,120。
21acute;E)岩相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进行了为期1年(2010年5月2011年4月)逐月的定性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1.采集到大型海藻3门36种,其中红藻门16属19种,占52. 8%;褐藻门7属10种,占27.8%;绿藻门5属7种,占19. 4%。
2.青岛太平角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的种类组成中红藻种类最多,褐藻其次,绿藻最少。
3.青岛太平角潮间带群落中大型海藻的种类组成和藻总量(株)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海藻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大,秋冬季节其次,夏季海藻种类和数量最少。
4.孔石莼、鼠尾藻和珊瑚藻为青岛太平角岩相潮间带大型海藻群落的最常见种。
5.青岛夏季绿潮藻种浒苔是由其他海域漂流而来,且较其他藻种更适应夏季较高水温,使其短时间内迅速生长。
关键词:青岛太平角;大型海藻;岩相潮间带通讯作者:高燕琦(1992-),男,硕士,研究方向:藻类学与藻类养殖。
E-ma11:[emailprotected].com大型海藻种类繁多,包括红藻、褐藻、绿藻和蓝藻等四大门类,从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都有分布,是能依靠基部固着器固着在水底基质上生活,含有叶绿素a,能进行光合放氧的多细胞海洋植物。
大型海藻是海洋植物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和海洋浮游藻类一起构成海洋的主要初级生产者。
近年来,对于潮间带大型海藻的开发利用成为海洋蓝色经济开发和海洋环境治理方面的热门话题,其成果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
同时,在改善环境、净化水体、为海洋动物提供栖息地和繁育场所及碳汇贡献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潮间带大型海藻基础调查工作对进一步的潮间带大型海藻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沿岸潮间带底栖海藻-红藻Rhodophyta 形态特征:
为卵形或长卵形,长
生境:
产地:
生长季节:
用途:
藻体表面
甘紫菜Porphyra tenera z藻体紫红色、紫或紫蓝
z卵形、竹叶形、不规则圆形z边缘平滑无锯齿形态特征:
部心脏形,边缘有明显锯齿。
藻体由单层细生境
生境:
生长季节:
用途:
Nemalion helminthoides海索面sea noodle 髓部:无色素
体丝状细胞
皮层(同化
丝):具色素
体的丝体细胞
皮层(同化
丝):具色素
体的丝体细胞
皮层(同化丝):具色素体的丝体细胞
具钩旁纳藻Bonnemaisonia hamifera 形态特征:
柱形或扁平。
羽状分枝
生境:
生长季节:
用途:
Fronds with tetrasporangial
leaflets
Tetrasporangia 形态特征:羽状分枝
生境:
生长季节:用途:
形态特征:
次叉状分枝,呈扇形,边全缘略厚,顶端舌
生境:
生长季节:
用途:
形态特征:
丛生,基部有盘状固着器。
藻体圆柱状,主
生境:
生长季节:
形态特征:
黏滑。
藻体圆柱状,具一条主干,下方无分
生境:
生长季节:
形态特征:
分枝,枝近圆柱形,分枝处常缢缩,内部组织
生境:
生长季节:
用途:
原型胭脂藻Hildenbrandia prototypus
z藻体扁平壳状,橘红色至暗紫色
z生于潮间带岩石、贝壳上。
表面观
生殖窝tetrasporangial cavity
-着生四分孢子囊
形态特征:
3
生境:
生长季节:
形态特征:
粘滑,软骨质有弹性,扁平细线状,宽生境:
上。
生长季节:
用途:
形态特征:
平线状,且呈多回羽状分枝,分枝幅宽约生境:
礁岩上。
形态特征:
主干明显,分枝向四面互生或偏生,分枝长,
生境:
用途: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section
a:cortex 皮层b: medulla
layer 髓部
Gracilaria textorii
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Gymnogongrus flabelliformis
形态特征:
骨质,扁压线状,宽约
生境:
石沼中。
生长季节:
用途:
形态特征:
柄,藻体中空,
生境:
生境
形态特征:
总状分枝,具有圆柱形互生或对生分枝
生境:
型海藻上。
形态特征:
胶质状,主枝圆柱形,不规则羽状分枝,枝端生境:
形态特征:
30 cm
生境:
生境
生长季节:
用途:
形态特征:
高
生境:
生境
生长季节:
用途:
形态特征:
9 cm
生境:
生长季节:
形态特征:
质,单条或不规则分裂。
高
生境:
生长季节:
形态特征:
cm
生境:
生于其他藻体上。
生长季节:
形态特征:
或稍压扁由小盘状固着器生出。
高
生境:
生长季节:
形态特征:
柔软,相互缠结,互生或叉状分枝,分枝上有
生境:
生长季节:
Transection showing pericentral cells围
Cystocarp
Spermantangia Tetrasporophyte and 形态特征:
质,脆而易折,假根纤维状。
高生境:
松节藻
生于潮间带岩石上。
凹顶藻属Laurencia 生于潮间带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