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获奖教案

小石潭记获奖教案

小石潭记获奖教案小石潭记获奖教案一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师:林语堂说“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穿越到唐朝,跟着柳宗元一起去永州的小石潭看一看。

(板书课题及作者)此行我们有三个目的,一是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二是体悟柳宗元对小石潭的情感,三是让同学们学到写作的技巧。

(板书:景,情,技)二、朗读课文,欣赏美景。

1、一读,读准字音,分享新知。

师: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

(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师:我们开始分享你获得的新的字词知识。

从这个小组开始,每个人至少说一个,不重复,开始!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

生2:清冽,“冽”是两点水。

(生3-10分别分享了参、差、俶、悄怆、翕、卷、龚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二读,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师: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断大家朗读水平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拿起来,老师给大家放段音乐,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读准停顿,注意节奏。

(播放《出水莲》古筝音乐,生大声齐读课文)3、三读,观赏画面,体悟情感。

师:读得非常准确,可是老师觉得缺少一点情味。

假如你是柳宗元,游了小石潭写下这篇文章,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你写得这么美,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感觉呢?生:自我欣赏!师:谢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带着这种情感,看着画面再读一遍?生(齐):想!师:好!给你们机会!(生齐带着感情朗读)师:这次老师觉得你们读得很投入,不但读出了自我欣赏的感觉,而且读出了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令人陶醉。

4、四读,寻访美景,概括内容。

师:那我们读完了,发现《小石潭记》其实就是将柳宗元去小石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了,如果老师让你给题目加一个字,哪个字最恰当?生(齐):游!师:它其实就是一篇游记。

顾名思义,谁给大家说说何谓游记?生11:我认为就是去一个地方游玩,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2024年)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共)

(2024年)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共)

学生年级与认知特点
针对初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 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 但对于深层次的文本分析和文学鉴赏 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兴趣与动机
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 文言文作品和游记散文,对于相关知 识和阅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和自然风光普遍具 有较高的兴趣,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 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练习巩固
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 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 的学习效果。
拓展延伸
提供与《小石潭记》相关 的其他文学作品或资料,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 拓展学习。
14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2024/3/26
15
课堂表现评价标准制定
01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 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和想法;
2024/3/26
11
导入环节设计
2024/3/26
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 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情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和文 学成就,以及《小石潭记》的创 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12
探究环节设计
文本解读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 章大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
写作手法。
建立共同愿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1
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激发团队
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分工合作
02
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经验,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形成互
补性强的教学团队。
定期交流
03
组织定期的团队会议和教学研讨会,分享教学经验、解决教学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1、小石潭记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著有《柳河东集》。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三.通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

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要求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

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摇缀(zhuì) 隶(lì)四.精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4篇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4篇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难点:作者的忧乐情怀学法指导:诵读合作探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音乐导入,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身体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二、作者-、文体简介出示图片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熟读课文。

3、学生熟读课文注脚、理解句意。

三、精读赏析,出示问题,学生思考:1、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重点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1、四人一组讨论:作者在小石潭欣赏时的心情如何?并找出原文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乐——忧)2、作者为何而乐呢?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水声美、好奇心。

(2)景美而乐。

请学生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景物的?石:奇特树:茂盛水:透明(侧面描写)鱼:欢快(动静结合)3、作者为何而忧呢?(环境:幽深冷寂身世:被贬)4、全文写乐与忧有什么关系呢?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游玩山水中的欢乐一经凄凉环境的影响,被贬官后的郁闷之情又立刻涌上心头。

(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四、体验反思你学生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写景的写作方法)1、借景抒情。

2、动静结合。

3、侧面描写。

4、抓住景物特点。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的]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实用

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实用

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实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小石潭记》的基本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语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石潭记》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柳宗元,让学生初步了解其文学地位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小石潭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1)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篇章布局。

(2)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4.分析写作特色(1)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如骈文、对仗等。

(2)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讨论文章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5.感悟作者情感(1)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2)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其内心世界。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分析《小石潭记》中的写作特色,写一篇短文。

3.选取一个自然景观,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散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分析、感悟,使学生全面理解《小石潭记》的内容和情感。

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导入新课(1)介绍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小石潭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1)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篇章布局。

(2)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介绍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

第二段:描述小石潭的景色和氛围。

第10课《小石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分作五段,层次清楚。

第一段寥寥数语便颇有情致地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环境,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作者探幽的浓厚兴味。

第二段暗写潭水清澈,明写游鱼活泼,鱼之乐,亦人之乐,情景交融,物我合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

然而不久,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生机盎然,趣味横生,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与此同时,作者的情感也由此前的“乐”,渐渐转化成“悲”,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久谪荒远的凄凉之情。

本文描写景物生动逼真,语言精炼优美。

作者观察细致,综合运用了移步换景、定点观察、借景抒情、巧妙比喻等表现手法,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读来如在眼前。

文章句式灵活,以四字句为主,杂用三五七字句,造成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极有韵味。

结合单元说明,学习本课,除了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之外,难点有二:其一,本文写景历来为人称道,如何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小石潭的美景,则需要一边赏一边读,通过语言描绘、背景音乐,营造特定的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

其二,学生对于柳宗元的了解知之甚少,究其感情变化的深层原因,需要知人论世,结合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对柳宗元的了解越深,越能体会柳宗元内心无处安放的悲凉。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疏通文意,理解并掌握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理解并掌握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教师板书题目,投影出示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看出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呢?(“记")2.你能解释一下“记”这种文体吗?屏显:“记"即“游记”,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

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

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小石潭记》全文。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重点句子。

3.感受作者对小石潭景色的描绘,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柳宗元及其《小石潭记》的背景。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柳宗元及《小石潭记》的知识。

2.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3.生字词学习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并认读。

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4.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5.课文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课文,互相检查。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背诵展示。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熟练书写生字词。

课下阅读《小石潭记》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在分析景物描写方面还有待提高。

2.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较为牢固,但造句能力还需加强。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小石潭记》的主题班会,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开展户外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景物,进行写作训练。

3.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景物描写技巧的运用能力。

4.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七、教学资源1.课文教材。

2.生字词卡片。

3.《小石潭记》全文。

4.互联网相关资料。

八、教学建议1.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篇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篇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整体把握文意。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要点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三、教学难点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学流程激情导入:《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初步了解文本。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本课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1.关于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关于作品: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写作背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以下小编为各位同学准备了一篇一等奖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范文,欢迎同学们阅读。

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1、导入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浏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回顾全文,检查复习走进小石潭,我来读一读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感情。

首先来朗读课文,注意生辟字的音。

个别读。

齐读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走进小石潭,我来译一译〔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音,还要释准意。

〕要求: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语句流畅,注意重点词。

请个别学生来疏通。

检查个别字词掌握情况。

二、走进小石潭,我来写一写。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按照浏览顺序来写,请你按课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疏理出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势→记录同游人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请以“小石潭真〔〕”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

教师点评:刚才,同学们通过写小石潭充分展示了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如你现在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三、走进小石潭,我来说一说。

1、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受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边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自读课文,句画出与作者心境有关的词语及与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师: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怎么写的?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提示: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不撤,影布石上。

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屹为堪为岩树——笼,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鱼——欢,依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板书,水,石,树,鱼〕学生讨论,师小结:小石潭——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板书:景物特点,幽凉冷寂〕作者感受:孤凄悲凉。

〕师:作者当时的境遇,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出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多媒体展示:小石潭:幽深冷寂——被贬的柳宗元孤凄悲凉触景抒情,接景抒情,寓情于景,形似写景实则写情〕2、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小石潭的幽深冷寂和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假如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柳宗元一路去游玩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示文字,走进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可以引导学生用上一些励志的名句,如:有志者,事竟成。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等。

四、走进文章,我来品一品。

(1)在本文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了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贬官失意的孤凄悲凉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述写生动,细致入微,充满诗情画意,下面我们就走进文章,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今天,我给大家提供一个舞台,希望你尽情展示,记住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提示:1、品词语。

找出精妙词,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2、品句子。

找出精彩之句,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3、品情感。

以“我从文中处,领会出作者的心情”为题发言。

4、品写法。

从写景的角度、方法方面自由发言,老师可先做示范(板书:寓情于景)(2)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的写景状物,文章出慢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作者孤凄悲凉的感情,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他的《永州八记》值得一读。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石门县永兴学校万志敏教学目标: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的艺术氛围,品味文学之美;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赏析文章:(1)把握课文感情基调;(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3)理清作者游览线路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1分钟)今天这节课啊,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尝试,用艺术的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大家都知道除音乐以外的哪些形式的艺术啊?(美术、戏剧、电影、摄影等)还有文学,我们语文教材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很多,但都是相通的接下来啊,咱们就分别从音乐、美术、摄影三个角度来解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二、新授:(一)从音乐的角度解读文本(14分钟)1、学生轻轻吟诵课文,体会作品高超的文学魅力(2分钟)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灵魂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子,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中学时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现在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这篇文章,看看作品超凡的文学魅力能否唤起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2、听老师播放三首古筝曲,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能为课文朗诵配乐的曲子,并结合课文说明理由(3分钟)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听到的来自你心灵深处的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下面老师播放三首曲子,看看哪一首与你心灵深处的曲子相似?为什么选择这首曲子,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理由吗?这首曲子能为课文朗诵配乐?3、师配乐朗读,学生分段配乐朗读(4分钟)4、欣赏课文配乐朗读,师生共同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3分钟)作者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曲子,共同感受到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课件播放)5、引导学生思考:《小石潭记》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哀怨)(1分钟)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感情基调听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挥)老师课件出示:《小石潭记》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哀怨)6、从作者柳宗元到李白、王安石等,鼓励学生解读失意文人,走近他们的内心,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和坚韧(1分钟)其实呀,中国的文人有太多这样的遭遇,从李白到王安石、陆游等等,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二)从美术的角度解读文本(10分钟)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绘的景物(1分钟)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可以)有哪些景物?(水、石、树、竹、鱼、蔓……)2、找出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四人小组活动(2分钟)下面我们来试一试,在文章中找出一种你最心神向往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用文字加以描绘,四人一小组,说给你的同伴听.(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3、小组汇报(2分钟)各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组先来?(学生回答)例如: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有的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的陌生人摇尾问好《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优雅深邃的水彩画(课件出示)4、根据自己的描绘画出心中的小石潭(3钟)5、结合课文评画(2分钟)画得好吗?画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请用课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三)从摄影的角度解读文本(9分钟)1、小组再次合作,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5分钟)今天我们在欣赏柳宗元带给我们文学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各小组再一次合作,找出作者的游览线路(学生热烈讨论,回答)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课件出示: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由一学生读)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课件出示,移步换景法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学生齐读定义)这么看来,《小石潭记》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课件出示)2、欣赏图片,试着背诵全文(4分钟)老师不是摄影师,我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把课文试着背诵一遍三、小结(1分钟)一篇文学作品,一旦融入了其他艺术的元素,就能变得如此动人那么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更多地采用这种形式去解读文本,把你的阅读变成一件很幸福的事,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小石潭记沙洋县李市中学彭娟优质课教案设计《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