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人物形象解读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古代历史学名著之一。
其中包含大量关于历史人物的记载,这些人物的评价多种多样,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
本文将以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为主题,通过对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进行分析,来探讨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
一、项羽:豪气干云,初入史册而赢得众人赞誉史记中,项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被赞誉为“东方之虎”,豪气干云,英勇无敌。
在史书中,项羽不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而且他还充满了热血、豪迈和英雄主义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项羽也被批评为好大喜功,抱着“困兽犹斗”的心态,最终导致了刘邦取代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王者。
项羽犹如一颗烟花,绚烂而短暂,他的故事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历史佳话,同时也是一个警示,不要被一时的豪情蒙蔽了双眼。
二、刘邦:智勇双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中对刘邦的评价一直非常高。
他是刘家军人中的佼佼者,精于用兵,善于安邦定国。
在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刘邦展现了他出色的智慧和勇气,最终建立起了汉朝,成为历史上的一代英雄。
刘邦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战争策略,更在于他对人民的政策。
他采取了许多温和的措施,减轻了农民的税负,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他正直、宽厚、豁达和勇敢的个性,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三、曹操:谋略过人,善于运筹帷幄史记中对曹操的评价也有争议。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他善于运筹帷幄,在混乱的时代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统治能力。
他推动了一系列农业、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并制订了一些有益于国家的政策。
然而,曹操的手段并不十分光明磊落。
他采用各种手段来保持自己的权力,甚至不择手段地对待政敌和百姓。
因此,他在民众中并不被广泛认同,被许多人视为妖魔鬼怪。
结语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千变万化。
通过对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
《史记》中的人物刻画与历史解读

史记中的人物刻画与历史解读一、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司马迁通过对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评价,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就《史记》中的人物刻画与历史解读展开讨论。
二、《史记》中的人物刻画1.细致入微的外貌描写:司马迁善于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他对汉武帝进行了详细而准确的肖像描写,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2.情感与性格真实表达:司马迁善于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的真实描述,展示出各个历史人物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性格。
例如,在记录项羽与虞姬相见时,他充分表达了项羽内心的无奈与悔恨。
3.对人物特点独到剖析:司马迁注重从各个角度分析人物的特点。
他对于不同历史人物的优点、缺点和行为动机给予了深入剖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人物。
三、《史记》中的历史解读1.多角度的历史观点: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呈现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多元而立体的历史观点。
他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并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反映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
2.对历史背景的把握:司马迁基于自己对历史资料的调查研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背景做出了准确把握。
他通过详细描写当时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制度等方面,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
3.思辨与评价:司马迁具有敏锐洞察力,在《史记》中经常进行思辨和评价。
他试图从丰富灵活的视角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以及其行为背后所代表的意义,透过他独特的历史解读,使史事更富有深度和内涵。
四、结论《史记》中的人物刻画与历史解读堪称经典。
司马迁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入剖析,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背景和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
他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与思辨评价相结合,使得《史记》成为了一部把握人物与历史的精彩之作。
参考文献•司马迁(2018). 《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
古文阅读解析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

古文阅读解析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史记,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著作之一,被誉为“记史之宗”。
在史记中,作者司马迁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使得这些人物在读者心中栩栩如生。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的章节中,对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进行解析探讨。
一、项羽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史记对他的形象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在《项羽本纪》中,史记描绘项羽的外貌特征,用词生动且形象:他“体态矫健壮实,容色矜贵”,表现了项羽的英武和威严。
史记还通过描写项羽的行为举止来突出他的个性特征:他“豪壮有权谋”,“见利忘义”,展示了项羽的果断和冷酷。
史记通过对项羽形象的描写,勾勒出一个充满魅力、威武非凡的武将形象。
二、刘邦刘邦是史记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他是项羽的对手,也是最终建立了中国汉朝的皇帝。
在《刘邦本纪》中,史记对刘邦的形象描写则突出了他的智谋和善于察言观色的能力:“聪明伶俐,善察言观色”,“机变多智谋,过人常问”。
这些描写表现了刘邦的机敏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他成功之路的关键因素。
史记对刘邦形象的描写,使读者对这位历史人物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三、吕不韦吕不韦是一个早期的商人,也是史记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吕不韦列传》中,史记对吕不韦的形象描写相当细致,涵盖了他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史记描绘吕不韦的外貌特征时使用了一系列形象的词语:“仪貌不过人,而威容素倍”。
这些形容词突出了他的风采和气质。
史记还通过对吕不韦品行的描写,揭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追求卓越的心态:“其所好者,不同俗人。
”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吕不韦的形象有了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史记中几位重要人物形象描写的解析,可以看出史记在描绘人物时的用词精确、生动,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这些描写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和个性特征,也使得史记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总结起来,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准确细致,通过对人物外貌、行为、性格等方面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对这些历史人物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研究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研究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以记载历史为主要目的,但同时也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通过研究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了古代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社会角色,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共性和特点。
首先,史记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丰富。
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呈现,不仅记载了各个时期的政治事件和战争,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思想、品质和行为。
例如,史记中的刘邦形象深受人们的关注。
他既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一个慷慨豪爽、深得人民拥护的君主。
这种鲜明而复杂的形象使人们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对他的评价也多种多样。
其次,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时代特征。
史记涵盖了从夏朝到西汉的历史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
因此,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点。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追求权谋和利益,因此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狡诈、权谋的代表,如韩非子和苏秦。
而到了秦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兴起,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则更加注重道德品质和忠诚精神,如董仲舒和司马迁。
另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也展现了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古代社会的分工明确,人们的社会角色各不相同。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涵盖了君臣、父子、朋友、师生等多个社会关系。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中不同角色的责任和行为准则。
例如,史记中的孔子形象展现了一个儒家学者的形象,他注重道德修养和教育,强调君子之道。
而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则展示了古代君主和将领的职责和行为准则,他们既要有智谋和勇气,又要有仁爱和宽容。
最后,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和观点。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一位儒家学者,他对历史和人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通过对史记中的人物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司马迁对仁爱、忠诚、智慧等品质的重视,以及对权谋、奸诈等行为的批判。
这种作者的价值观和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呈现。
史记历史人物评析

史记历史人物评析史记,是我国文化史中一部重要的史书,由司马迁创作,记录了我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
这些历史人物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深入评析。
本文将对史记中的一些历史人物进行评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意义和价值。
1.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秦始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建立了现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标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他也有暴政的一面,过度集权导致了百姓的痛苦和不满。
对于秦始皇,我们既要赞赏他的雄心壮志和对国家的贡献,也要审视他的过错,从中吸取教训。
2. 刘邦:作为汉朝的创始人,刘邦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政治家。
他通过灵活的策略和智慧的决策,击败了强大的敌人,最终建立了汉朝的统治。
刘邦的行事风格深受人民的喜爱,他实行和缓政策,秉持仁政,为百姓带来了和平与繁荣。
同时,刘邦也有他的缺点,他的权力欲望和妒忌心理对国家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评析刘邦的生平,除了欣赏他的政治才能,也要认识到他个人的弱点。
3. 孔子:史记中所提到的历史人物中,孔子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最为深远的。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崇尚仁德和礼仪,提倡孝道和忠诚,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孔子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孔子的学说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它过于保守和僵化。
对于孔子的评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他的思想贡献,同时也要审视其弊端。
4. 李白:史记中的历史人物不仅包括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有一些文学家。
李白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的作品充满了豪迈和浪漫的意境,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而且富有感染力。
李白的作品表达了他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然而,李白的传世诗作所表现的个人主义和奢华生活态度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评析李白的诗歌创作,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美,还要思考其中的内涵和价值观。
试论《史记》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史记》中的女性形象一、本文概述《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不仅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深刻的历史见解著称,更因其对女性形象的生动描绘而独具魅力。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史记》中女性形象的特点、意义及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通过详细解读《史记》中的女性人物,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以及她们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文还将分析《史记》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和文学价值,揭示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女性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也能更深入地认识到《史记》这部伟大著作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二、《史记》中女性形象的分类《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描述同样丰富多彩,深入剖析这些女性形象,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史记》中塑造了一系列贤良淑德的女性形象,她们以高尚的品德、智慧和无私的奉献,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楷模。
如《项羽本纪》中的虞姬,她以忠诚和智慧辅助项羽,成为其不可或缺的谋士;又如《孔子世家》中的南子,她以其高尚的品德和睿智的见解,为孔子的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史记》中,也有许多英勇善战的女性形象,她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与男性同样甚至更为出色的战斗能力。
如《淮阴侯列传》中的吕后,她以果断和勇敢的军事决策,为汉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又如《田单列传》中的田单之母,她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带领家族抵御外敌,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史记》中还塑造了一些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多舛,遭遇种种不幸,但却以坚韧和勇敢面对困境,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和敬意。
如《孝武本纪》中的钩弋夫人,她因政治斗争而被迫自尽,留下了悲惨的结局;又如《刺客列传》中的豫让之妻,她在丈夫离世后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展现出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在《史记》中,也有一些被描绘为妖艳惑众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因美貌而引发纷争,或因权谋而扰乱朝纲。
《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与历史观点

《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与历史观点引言:开篇点题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
”而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历史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之宝库”,堪称史书中的瑰宝。
《史记》记录了从上古到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将历史和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中,我们能够见证古代英雄人物的形象及其背后的历史观点。
一、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1. 张仪:权谋与智慧的典范张仪是《史记》中被塑造为一个智慧和权谋兼备的英雄人物。
在与韩国的斗争中,他提出了“非攻”之术。
他不用军队直接进攻敌人,而是利用巧妙的策略和外交手段,间接地使韩国渐渐衰弱,最终实现了秦国对韩国的统治。
这种非攻之术不仅展示了他的智慧,也体现了《史记》中智者胜于力士的观点。
2. 虞姬:美丽与智慧的化身虞姬在《史记》中是一个富有智慧和美丽的女性形象。
她是项羽的爱人,为了保护项羽,她不惧危险,智慧地使用自己的魅力和机智与秦军进行斗争。
虞姬这个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在古代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追求智慧和美丽的结合。
二、历史观点的显现1. 内外兼修的政治观点《史记》中的英雄人物所展现的历史观点,体现了“内因外果”、“内外兼修”的政治观点。
也就是说,通过英雄人物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历史的发展是由内部的政治制度和外部的战争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君子与小人的辨证观点《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无一例外地展现了君子与小人的辨证观点。
君子通常是有仁义道德观念,聪明才智的、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的人物,而小人则是狡诈自私、以私利为先的人物。
通过这些人物的对比,历史观点告诉我们:只有具备君子之德,国家和民族才能获得长久的繁荣。
三、历史观点对今天的启示1. 智慧和智谋的重要性从《史记》中英雄人物的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和智谋在历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这种观点对我们今天也同样适用。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只有具备足够的智慧和智谋,我们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剖析》

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剖析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被誉为东方古代历史文献的巅峰之作。
其中,记载了众多具有丰富个性和深刻影响力的英雄人物形象。
本文旨在通过对《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揭示他们在古代社会背景下所展现出来的杰出品质和鲜明特点。
正文1. 文章分析首先,我们可以从《史记》整体的结构和风格入手来分析其中所呈现的英雄人物形象。
《史记》以纪事本末和列传两部分组成,纪事篇章主要记录了各个朝代的重大事件和政治动态,而列传则侧重于诸子百家、名将等个别人物。
这种编排方式使得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到当时历史背景下英雄人物们身处的时代环境,并揭示他们的奋斗与抉择。
2. 英雄人物特点剖析在具体分析每位英雄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他们的特点:(1) 德行高尚《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往往具备高尚的德行品质。
例如,刘邦身上体现了仁爱和宽厚的优秀品质,而司马迁则赞扬了诸葛亮高尚的忠诚和智慧。
(2) 智勇双全许多英雄人物在《史记》中被描绘成智勇双全的形象。
他们不仅具备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决断力,还能以自己聪明才智解决难题。
赵奢、韩信等都体现了这种特点。
(3) 忠诚果敢忠诚是《史记》中英雄人物共同的价值观之一。
无论是为国家、朝廷或自己所坚持的理念,他们始终对之无私奉献,并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3. 影响力与价值《史记》中塑造的英雄人物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价值。
他们的奋斗精神、人格魅力和为民除害的行动是后世史学家、政治家和领导者借鉴和学习的重要范本。
结论通过对《史记》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历史人物在古代社会背景下所展现出来的杰出品质和鲜明特点。
他们的德行高尚、智勇双全以及忠诚果敢等特点,使得他们成为后世传颂不衰的英雄人物。
同时,这些形象也启示着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得许多智慧和启示,推动我们不断进步和奋斗。
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商务印书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信——痞子中挖出的宝玉高2012级44班程宇豪《史记》还没有读完,太懒只读了十多篇,一说到写人物评论,马上就想到了韩信。
司马迁说,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那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太史公是不会跑来怪我的。
平民韩信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
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
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
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平民韩信,是比刘邦还要痞子的一个痞子。
他穷困潦倒,品行恶劣,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
不过这并不影响韩信的形象。
穷怎么了?坏怎么了?要说成大事的人,肚子里没点坏水儿是不可能的,穷更是能激人奋起,要是腰缠万贯,韩信就得“被起义”而不是“去起义”了。
再侃侃他从别人跨下爬过的事儿。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
”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嘿,这可不是个纯爷们的所作所为。
换作我,要是能打赢,我就把那屠户打成国宝,收为小弟;要是能打平手,我就请几个痞子来一起把他打成国宝,收为小弟;要是他能把我打成国宝……打不赢,我还不能跑吗?你说你投降也可以,那也没必要钻跨嘛!综上,我断定韩信早已达到了无视名誉,无视道德,无视脸面,无视一切的神级境界。
有两种人是这种境界,一种是曹操,刘邦,吕布之类的霸主;还有一种便是傻子白痴……创业韩信说白了,若不是萧何识才,刘邦爱才,韩信到死都成不了大事。
在项梁手下,韩信默默无闻;在项羽手下,韩信默默无闻;在刘邦手下,韩信默默无闻;若当初逃跑成功,只怕他就永远默默无闻了。
韩信是千里马,但他总得不到机会表现自己,不是没有伯乐,而是不懂得展现自己的才能。
刘邦拜韩信为将后,终于识出了这匹千里马,而后重用韩信。
由此韩信当了大将军,左丞相,相国,齐王,楚王,最后被贬为淮阴侯,王侯将相竟全都当了个遍!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创下了不世功名。
造反韩信这个是我不得不说的了,韩信造反,有什么不对,事败被杀,韩信有何怨言?《史记》对韩信造反持反对态度,而我却赞同韩信造反。
用当事人的话就是:“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就是说,韩信居人臣之位,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
刘邦赏无可赏,所以韩信只有死路一条。
韩信是真英雄,刘邦也是;刘邦是痞子,韩信也是。
刘邦能有天下,韩信为什么就不能有?当时乱世刚刚一统,天下虽统,人心却乱。
造反很正常,刘邦猜忌群臣,该贬的将贬,该杀的将杀,韩信若有大志,此时不反,更待何时?可惜天不助他,败也败得无话可说。
由此,韩信便有了两个第一:大汉王朝第一功臣,大汉王朝第一个被杀功臣……我说韩信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实际上,韩信真的没有谦恭退让吗?在意韩信功劳的难道不是刘邦而是韩信吗?自己的才能,妒忌的是刘邦。
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原可以享祭不绝。
可是,他致力于这样做,且天下已经安定,但韩信忘了,自己虽然不再是痞子,但刘邦……尘埃落定——读《史记》女史2012级44班余思雨“男儿史,女儿泪”这在史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数往事,女子在封建史册上如沧茫世间—微尘,落下时,仅有空气微妙振动,然后,尘埃落定。
女儿似水,水有急缓,大小,女儿的命运也各不相同,我大到将其分为下列几种。
其一出生于显赫之家,这种人一般是公主,一生下就被迫和魔鬼签了合约。
“我给你荣华富贵,让你精通音律,知书识礼,给你玉颜倾思国,唯一条件:给我你的灵魂和思想还有肉体。
”——与生俱来的契约上重重烙下“命运”两字。
然后,她们有了一切,一遍遍被告知使命,穷其一切去讨好男人,只为国家卑微地残喘。
后来,作为政治的牺牲品,被送往他国为妻为妾,穷其一切去完成使命,出卖自己。
从此,步入深宫,朝宠夕弃,人口叵测。
于是有“玉颜不及寒雅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的班婕妤,有蔡女被齐桓公赶回而引发的战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的秦宫人,转眼,青丝白发。
在乱世这样的女子有很多,仿佛生在帝王家对女子而言就是最残酷的宰割。
在治世,也有不用为政治牺牲的幸运显贵,如陈阿娇。
她身为大长公主之女,穷极富贵,但偏偏遇上汉武帝——深爱你,所以不想分享你。
阿娇就这样过于执著偏激,抑或天真。
妒忌让女人丑陋,就算夫妻之情也为它所咬断。
就算和着血泪唱的长门赋,“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凄凄如此却再不能在君王心中泛起涟漪,金屋藏娇转头空,盼不来君王鸾驾,——没有你,生命再难燃起,于是红颜薄命,绝觞冷宫,尘埃落定。
其二出生于寻常百姓家。
若相貌平平,嫁个寻常人,在治世也能幸福生活,命运也如此单调,一切已注定平凡,尘埃落定。
不幸处于战火中,便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哀鸣。
就像西汉时出征大宛等,为了几匹畜牧,将人变成战乱赤裸的受刑者,对两国将士及其妻女都是残忍的。
古时军嫂没有福利,一家老人又是怎样靠她残喘度日。
男人的战争,流淌着男人的血和女人的泪,千年历史,烽火之处,命运之轮,尘埃落定。
若生得貌美些,如西施——一个没有身份,没有财富,没有权力的女人,那么就注定被男人玩弄,以为国之名义心甘情愿(仿佛也没有人问过她甘不甘愿)作为祭祀胜利、凯旋之音,这种没有鲜血的杀戮,比车裂来得惨烈,连灵魂都裂开。
而在男人看来,“勾践以美女宝器献吴太宰”以“将尽杀其妻子”表决心来等待胜利,就像今天生意人见面递上一根烟,平常应酬罢。
综上所述的两种人,无论出生显赫与否,女儿的牺牲是一种最卑微的悲剧,在史册上难着痕迹;又是比将军白发更加残忍的壮烈,透过几行文字,和着血泪赤裸在我们面前。
尘埃之悲,于其,在于—出生,一切已命中注定,只等尘埃落定。
接下来,我要隆重评述另一种女人——真正掌握命运的女人,于其,尘埃之悲在于无论如何挣扎翻滚,与空气怎样地剧烈摩擦,尘埃落定,最终一切如复。
吕太后就是其中典型。
作为皇后,她“佐高祖定天下,诛大臣多吕后力”,她最有资格在刘邦面前抬头挺胸,然而她有作为女人最痛彻心扉的悲哀——她的丈夫不爱她,疏远她,于是这个刚毅偏激的女人,选择了恨——得不到你就毁了你,不能毁了你就毁了你身边的人,得到除了你以外的一切。
这样,她崇拜上权力,出卖了心灵,或说只有权力这样人人皆渴望的东西才可以填满她的心灵,就像很多女强人“情场失意,商场上就要得意一样”。
接下来,大计开始了。
此时,我想把刘氏天下看作一个大的股份公司,皇氏掌股,作为董事长的高祖去世,占股最多的吕后之子坐上董事长之位,吕后开始掌权。
新宫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吕后要用来解恨,于是有了千古同悲,永巷戚夫人,有了如意鸩死,由此吕后之毒辣无情可见一斑。
所以历史告诉我们,不要得罪女人,尤其是有能人头脑的狠女人。
第二把火,她要烧尽杂草,董事长之座要坐稳就必须有人拥护,换句话说把姓刘的要先换下来,高祖之子各自封王,而他们对社稷功劳不大,又手握大股,像定时炸弹,而这些潜力股,谁肯卖!所以吕后用了最聪明的办法——让他们自己犯错,小以大化,这样友王、产王等相继被赐死。
终于到第三把火了——培植亲信,呼啦一下倒下一片“王”总人有候补,于是时机到了,破王训,吕氏封王。
亲信多了,咳嗽都有人应喝,要不当个光杆董事长,进包米都有人投票否决。
从吕氏天下建立的三步曲中不难看出,吕太后确实个了不起的女人,绝对CEO 级别,做事有序,一步步向目标前进,天衣无缝。
我佩服她的精明、干练,却也不耻她的作为。
但失去了最爱的丈夫、儿女,权力才能激活她的每一个细胞,早已心死,这样的人是单单用铁心石肠可以评述的吗?说实话,她也是个可怜可悲的女人,我对她的同情与厌恶成正比,比起残暴本性,我更愿意说她是早已没了心,才不会明白手下留情。
但,可叹的是,无论吕后在世时是何等气撼下天,死后,不过多久,仍然刘氏天下,吕姓人死的死,贬的贬,独添庐冢座座。
吕后的改换江山也尽诸流水,比不上高祖白蛇一斩就定刘氏天下数百年。
女子的翻腾对于历史,也只是尘埃一粒,落地便定。
蔡女、阿娇、西施、吕后……不同的女子,有不同的不幸,感慨如此,我不禁填词一首(不太工整)。
越王剑气,西子泪开锋。
长门独赋,金屋藏娇已空。
吕后登台,可怜刘姓天下易。
永巷深,芳魂何附。
如意碎,无奈天子。
友王皇统,民冢掩骨,怨恨难消。
凭谁问?夜半梦回,玉枕凉透否;九州如画,能抵君王,声声切切相唤?千古与人评是非,命如此,沧海微尘。
大浪淘沙,女儿青史,尘埃落定!我看太史公眼中的吕后《史记》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来的史实,被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作为史料,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吕后是《史记》中所记载不多的女性之中的一位,她被记载于第九卷的《吕太后本记》,由此可见太史公对此女子的重视。
在《外戚世家》中首闪记载了吕后之名——吕娥女句。
看得出太史公对她富贵的肯定,这在《高祖本纪》中就有一老父相吕后说:“夫人天下贵人”。
此时高祖刘邦尚为一亭长。
这多少也是因身在汉朝之故,太史公才有此言,但推之若吕后作为有失德失心之处,后人即便不明示厌恶之情,也不会因高祖之故而赞誉她的。
所以说吕后在汉朝人眼中亦是一有功之人,而非什么奸人。
因战争之故,关于战争期间吕后的所为已不可考证。
初次见她出招就是为了太子位之争。
于《留侯世家》的记载可知,吕后向张良求计,为太子请回了四位高士,虽然高祖有意于戚姬之子如意,但吕后之子李惠还是登上了帝位,可女人不可小看,吕后将仇恨隐忍到高祖死后终于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