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人教版初三)2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人教版初三)2〔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关心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要紧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1明白机械运动的概念;2明白参照物的概念,明白判定物体的运动情形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明白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4、明白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明白得物体的浮沉条件5、明白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把握分析咨询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明白得.4、二力平稳及其条件的应用.5、正确明白得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稳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课前预备〕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明白得或需要讨论的咨询题〔教学过程〕教学时期与时刻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要点内容一、运动的描述二、运动的快慢三、长度、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刻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如何使用刻度尺?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即我们心中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如另一个物体相对它的位置改变,那么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假如另一个物体相对它的位置不改变,那么另一个物体是静止的。
〕公式:V=S/t 1m/s= 3.6km/hV——速度——米每秒〔m/s〕 s——路程——米〔m〕t——时刻——秒〔S〕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时刻及其测量.四。
力的概念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
在梳理过程中,你有哪些疑咨询的地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
什么是力?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能举例讲明吗?我们讲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明白得的呢?那确实是讲,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精选】人教新课标版物理第12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学案.doc

物理人教新课标版第12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学案
工具:
1
、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
、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应当怎么做?
考点二、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取
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同学站在滑板上,在旱冰场上相对而
如果甲用60N的力推乙,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同时,乙对甲的推力小于60N
、甲静止不动,乙向后退
考点五: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如图所示的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都在小车突然停止时发生
一个杯子放在水平桌面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
、如图,分别用大小相等的力拉和压同一弹簧。
该实验表明,弹簧受力生的效果与力的()
、作用点有关
、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如图所示,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其中说法正确的是(、绳拉牛的力与牛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的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的意义,能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说明物体的惯性与物体质量间的关系。
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4.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理解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理论依据(即二力平衡条件),并能对该实验过程和结论等作出正确的说明。
二、复习过程展示课标要求,《运动和力》章节思维导图(一)牛顿第一定律1.基础知识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填空,掌握基础知识。
2.考点分析:教师重点讲解:(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总”指一直,不变,“或”指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总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就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力不是___________ 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 ____________ 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根据学案回顾“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一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考题赏析:1.如图 1 所示的是“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
毛巾棉布木板(1)实验时要让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不同表面上运动的初始速度。
(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小车在表面上前进的距离最近,最后会停下来,这是因为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
(3)由图示可知,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得越慢。
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4)根据这个实验推理:若水平物体表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任何阻力作用) ,那么小车将一直保持。
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5)小丽同学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了解到的知识,思考了一个问题:当自己荡秋千运动到最高点时,如果自己受到的力全部消失,自己将会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呢?她做出了以下猜想,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中考透视】一直以来,关于运动和力这一章的考点较多,但本章内容与其他章节的综合性不强,所以题目难度不太大.本章主要学习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定义及公式的运用,用刻度尺测长度,用示意图描述力,二力平衡条件,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主要考点:一是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如对机械运动的判断对参照物的选择、平衡力、惯性的正确理解.二是考查应用技能,如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辨别,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使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三是考查作图与探究实验的能力,如力的示意图.题型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为主,试题难度以中等为主.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本章内容约占总分的7%左右.【知识网络图示】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描述方法:选定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定义:快慢不变,经过路线为直线定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v =s t单位:m /s ,km /h 变速运动 测量工具:停表、钟等 单位:h ,min ,s 等 单位:m ,km ,dm ,cm ,mm ,μm ,nm 等使用前:观察 使用时:注意 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累积法、配合法等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间的差异 与错误的区别减小方法 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单 位:牛顿(牛),符号N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种类:重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等 改变形状 速度的大小运动的方向 力的示意图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成立条件:不受力的作用 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 决定因素;质量定义: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机械运动 匀速直线运分速运动和时间 长度 测量工具:刻度时间、长度的测测量方法 误差力的概念 力力作用效果 改变运动状态 运动和牛顿第一定保持 惯性 二力平衡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改变【名师解读】一、知识性专题 专题1 参照物的选取及运动的描述1.参照物的选择例1 小明乘船去广州,睡至半夜醒来,他能判断自己乘的船是停着还是航行着的参照物是 ( )A .他乘的船B .河上的其他船只C .河水D .航标灯塔分析 船的停和航行是指相对于岸而言的.在海面上看不到岸,那么只能选取与岸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策略】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被探究的物体本身.判断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抓住“位置改变”这一特点进行分析,如果被探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改变了,所探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果被探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不发生变化,所探究的物体是静止的.例2 一个美丽的氢气球吊着重物在空中缓缓上升,如图12-97所示,在上升过程中,若以气球为参照物,重物是 的(填“静止”或“运动”).分析 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重物与气球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答案:静止2.巧选参照物用于速度计算例3 在一列以18 m /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火车上,某乘客以2 m /s 的速度在车厢内行走(车厢长20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乘客用l s 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B .乘客用11 s 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C .乘客用10 s 的时间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D .乘客用1.25 s 的时间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分析 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我们首先想到的参照物是地面.本题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和乘客都在运动,问题很复杂,如果我们选取匀速行驶的火车为参照物,问题就会简单许多,只剩下一个相对于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乘客,无论乘客从车头走到车尾,还是从车尾走到车头,相对车厢走的路程都为车厢长20 m ,相对于车的速度为2m /s ,由v=20m 2m/s s t =10s ,则乘客无论从车头走到车尾还是从车尾走到车头所需时间均相等.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策略】 恰当地选择参照物,可使某些关于速度计算的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专题2 用公式v =st 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例4 一列火车以20 m /s 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长1.54 km 的隧道需要1min30 s ,则这列火车的全长为多少米?分析 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指从火车运动和力的关系 物体在不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车头进入隧道开始计时,到火车车尾穿出隧道计时结束,因此火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仅是隧道长,还要加上火车全长.解:设火车全长为l车,则火车通过的路程s=l车+l隧,火车速度v=20 m/s,火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1min 30s=90s,由v=st得s=vt=20m/s×90s=1800 m,则l车=s-l隧=1800 m-1540 m=260 m,所以火车全长为260 m.【解题策略】在解题时应正确分析物理过程、情景,不能盲目地利用公式,在计算过桥问题时,路程应为车长加桥长.例5 李明的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了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成以1.5 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1=11111600223001/s mss v v m s⨯===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2=22211600m22200s,1.5m/sssv v⨯===全程所用的时间t=t1+t2=300 s+200 s=500 s,全程的平均速度v=st=600m500s=1.2m/s【解题策略】求平均速度的要点: (1)可用公式,v=st求解.(2)此公式用于求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时,s表示整段路程,t表示通过s 这段路程所需时间,v表示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专题3 用刻彦尺测量长度过程中的读数与记录问题例6 下列各物体的长度接近26cm的是 ( )A.教室黑板长 B.双人课桌长C.物理课本长 D.铅笔芯直径分析对上述熟悉的物体进行估测:教室黑板长3 m多,双人课桌长1.5 m 左右,物理课本长26 cm左右,铅笔芯直径2 mm左右,由此可以看出A,B,D 答案中的物体长与26 cm相差较远.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策略】对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时,关键是掌握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例7如图12-98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 .分析首先观察,左端没有对准零刻度线,再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即最小刻度)为l mm,左侧刻度是12.00 cm,右侧刻度是14.85 cm,因而待测物体A的长度为14.85 cm-12.00 cm=2.85 cm.答案:2.85 cm 【解题策略】刻度尺的读数:要看是否从零刻度线量起,如不是,应用右侧刻度值减去左侧刻度值为物体长度,还要观察分度值,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专题4 力例8 在下列几种现象中,不需要对物体施加力的是 ( )A.物体从静止变运动 B.物体从运动变静止C.物体做圆周运动 D.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因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三种情况:只是速度大小在变化(而运动方向不变);只是运动方向在变化(而速度的大小不变);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都在变化.圆周运动时,运动方向在时刻改变,物体从静止变运动和从运动变静止都是速度大小在变化,那么A,B,C三种情况物体必定受到力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解题策略】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两方面:(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9 正在运动的小车,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突然消失,那么小车将( )A.立即停止运动 B.速度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C.做匀速直线运动 D.改变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分析一些同学会误认为,平时推车,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或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所以选A或B,这是错误的,因为一切力都消失,包括原来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也消失了,实际上指的是小车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由于小车原来是运动的,所以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策略】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而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定律的具体应用为:对于原来运动的物体,无论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当所有的力全部消失时,它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例10 我国公安部规定:小汽车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害 ( )A.倒车 B.车速太慢 C.突然启动D.紧急刹车分析无论车速太快、大慢还是倒车时,人总和车的速度相同,不会造成危害,而车突然启动时,人由于惯性会向后仰,有靠背支撑,不会有危险,只有紧急刹车时,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容易撞到车前面的方向盘或车窗而造成伤害,系上安全带,能起到缓冲作用,可减轻对人的伤害.故正确答案为D.例11 起重机将一重物匀速吊起,重物的重力为l05N,则起重机的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为 ( )A.大于105N B.小于105NC.等于105N D.无法确定分析重物在被吊起的过程中,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即重力和钢丝绳对它的拉力,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重物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这两个力大小相等,由于重力是105N,则拉力也是105N.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策略】明确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知道这两个力中的任何一个力,就可知道另外那一个力的情况.例12 如图12-99所示,一条自重不计的细绳,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面列举的两个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天花板对绳的拉力和绳对天花板的拉力 B.球对绳的拉力和绳对球的拉力C .绳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D .球对绳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分析 A 中的两个力是天花板与绳之间的相互作用力;B 中的两个力是绳与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D 中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并且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只有C 中的两个力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一对平衡力.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策略】 平衡的两个力与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有许多相同之处,很容易将它们混淆.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是: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而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二、规律方法专题专题5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专题解读】有些长度不能直接测量,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才能测量出结果.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1)累积法(重叠法,测多知少)由于测量工具的精确度有限,直接对微小量进行测量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为减小误差,把一定个数的相同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将结果除以个数,得出被测微小量的值.例如:要知道一张纸的厚度,用尺测出100张这样纸的总厚度,除以100,就可知一张纸的厚度;把细铜丝密线在圆棒上,来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也属于这一类方法. (2)利用工具平移法在测量长度时,有些长度不是明显地露在外面,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可以借助辅助工具配合找出其长度并测量.这种方法是长度测量中最常见的一种特殊方法,一般用三角板配合刻度尺进行测量,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化暗为明,从而解决问题.例如:测量硬币的直径,如图12-100所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测量锥体的高等等.(3)替代法 用可以直接测量的长度来代替不能直接测量的长度,或通过一定的算法算出不便于直接测量的长度.例如测游泳池水深,可以用一根直杆竖直插入水底,在水面处的杆上做一个标记,然后用刻度尺测出杆的下端点到标记处的长度即为深度.又如:“化曲为直法”测地图上北京到广州铁路线的长,可用一根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与地图上北京至广州的铁路线重合,并在棉线上标出北京和广州的位置,然后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两个标记点间的距离即可. (4)取样法适用于不便对研究对象整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情况.方法是:先测出“样品”的长度,再根据比例将整体量算出来.例:测量一卷粗细均匀的铁丝长度,可先取一小段铁丝,测出它的长度l 0和质量m 0,然后称出整卷铁丝的质量m总,则可算出整卷铁丝的长度为l 总=00m l m 总 例13 欲测量一只圆形空碗的碗口边缘的周长,你能设计几种测量方案? 分析 测量碗口边缘的周长,可以用替代法中的化曲为直法和滚轮法,也可以利用工具平移法,先测出直径再计算出周长.答案:滚轮法: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在碗的边缘某点作一记号,从这一点起沿直线的一端滚动一周,记下滚到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直线上起点到滚到的终点位置的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化曲为直法:取一条弹性不大的细软棉线绕过碗口一周,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棉线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利用工具平移法:把碗口倒扣在桌面上,采用如图12-101所示的方法测出碗口的直径,再利用公式C=πd计算出碗口的周长.专题6 控制变量法【专题解读】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本章中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是否与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呢?为了能够比较速度的大小,我们可以控制路程相等,则时间越长,速度越小;或者我们控制时间相等,则路程越大,速度越大.例14 如图12-102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的情景,“裁判员”羚羊是怎样判断乌龟和兔子的运动快慢的?“观众”是如何判断谁的运动快慢的?分析由v=st可知,t一定时,v与s成正比,即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长的速度大,而s一定时,v与t成反比,即运动路程一定时,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大.答案:“裁判员”是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少的运动快”的方法来比较快慢的.“观众”在观看比赛过程中,是通过“相同时间,所跑路程长的运动速度大”的方法来比较快慢的.专题7 分析说理法【专题解读】分析说理法即用物理知识、原理、规律对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事例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如利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用到这种方法.例15 烧锅炉的工人师傅在用铲子添煤时,总是把带着煤的铲子送到炉膛口,铲子停下来,煤却能沿着原来的方向进入炉膛,这是为什么?分析利用惯性及力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答案:用铲子送煤时,原来煤和铲子一起运动,当铲子受力停在炉前时,铲子上的煤由于具有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就顺着铲子和煤原来的运动方向继续运动而进入炉内.【解题策略】生活中有许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在解释这些现象时应抓住以下三个要点:(1)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2)确定运动过程中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到外力后改变了运动状态;(3)确定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专题8 理想实验法【专题解读】理想实验法,或叫推理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理想实验能深刻地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本章的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得出的,还有前面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也是应用理想实验法得出的.例16 (实验探究题)如图12-103所示是伽利略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实验设想的步骤有: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该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④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1)请将上述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只填写序号).(2)在上述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面关于这些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分析伽利略的这个斜面理想实验是让小球由静止从一个斜面滚下,小球会滚上另一个斜面,而且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释放时的同等高度,逐渐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但小球每次都能达到原来的高度,若斜面变成水平面,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②④①③.在这些步骤中,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答案:(1)②④①③ (2)B专题9 极限法【专题解读】有些问题用常规解法会非常复杂,而用极限法求解就会使问题变得容易.例17 一艘轮船从甲地顺水到达乙地后,再逆水返回甲地,所需时间为t 1,若轮船动力不变,则它在静水中同样往返一次所需时间为t2,则t2与t l的关系是( )A.t1>t2 B. t1=t2 C.t1<t2 D.不能确定分析若水流速度v0>船在静水中的航速v,则船无法逆水行驶,t1变得无限长,即t1>t2.故正确答案为A.专题10 图像法【专题解读】本章中涉及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例18 如图12-104所示,甲图为一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路程—时间图像,请在乙图中画出该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分析本题考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由图甲可知,物体的速度等于每一点对应的路程(纵坐标)与对应的时间(横坐标)的比值.如当t=3s时,s=6m,则v=6m3sst=2m/s,在速度一时间图像上应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答案:如图12-105所示.【解题策略】匀速直线运动在s-t图像中为一条过原点的正比例函数图像,在v-t图像中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沙场点兵】一、选择题1.地球同步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某一位置,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步卫星定点于赤道上空,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的B.同步卫星定点于赤道上空,是以地球作为参照物的 C.如果在同步卫星上观看地球,则地球在转动D.如果在同步卫星上观看太阳,则太阳是静止的2.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 )A.离弦之箭 B.风驰电掣 C.一日千里 D.姗姗来迟3.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当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在龟兔赛跑的全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乌龟的速度始终大于兔子的速度B.兔子的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C.乌龟的平均速度小于兔子的平均速度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4.图像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规律,如图12-106所示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哪一段( )图12-106A.AB段和EF段 B.AB段和DE段C.BC段和EF段 D.BC段和DE段5.如图12-107所示表示四个力作用下体现的不同作用效果,其中有一幅图与另外三幅不同,你能说说是哪一幅图吗 ( )6.煎鸡蛋时,将鸡蛋往灶台一碰,则鸡蛋很容易打破,而灶台却没有破,是因为( )A.灶台作用鸡蛋的力比鸡蛋作用灶台的力要大B.鸡蛋和灶台受到的力一样大,而鸡蛋壳易碎C.鸡蛋的质量比灶台的质量要小D.灶台没有受到力的作用7.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应该前轮先着地 B.应该后轮先着地C.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 D.哪个车轮先着地与翻车无关8.今年我省的雪灾特别严重,在与雪灾的抗击中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列举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因惯性而造成损害的是 ( )A.禁止载重车辆上路 B.及时给电线除冰C.将水表包起来 D.在汽车水箱内加防冻液二、填空题9.“水涨船高”这句成语中,“船高”是指船升高了,这一运动是以为参照物,以为参照物时,船是静止的.10.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不仅使小树发生了,还使落叶的发生了改变.11.如图12-108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甲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乙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12.如图12-109所示,两只小船静止在湖面上,小明坐在小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两船都运动起来.此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是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13.如图12-110所示,在光滑桌面上铺有薄桌布,桌布上放置盛有水的两个杯子.当猛地将桌布从桌面沿水平方向拉走时,桌布上的杯子随之运动(填“会”或“不会”),这表明杯子.14.在20xx年中考体育测试中,小雨同学“50 m跑”的成绩是8 s,则他跑50 m的平均速度是 m/s,由于,他到达终点后无法立即停下来.15.小利同学在超市购物时,用5 N的水平力推着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小车受到的阻力是 N,突然,小利发现前面有一小孩,她马上用10 N的水平力向后拉小车,使小车减速,在减速运动的过程中,小车受的合力为 N.16.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参赛者甲乙丙成绩/s 14.3 13.8 13.7根据表中成绩可知,跑得最快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方法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所用的时间.17.甲、乙两人在一次赛跑中,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12-111所示,则由图知道:(1)这是一次 m的赛跑.(2)甲、乙两人中先到终点的是.(3)乙在这次赛跑中的速度为 m/s.18.如图12-112所示的漫画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这位汽车驾驶员在开车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19.如图12-113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刻度尺的分度值是.20.如图12-114所示,小朋友用力推车,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可是车却一动不动.请在乙图中画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示意图.21.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如图12-115所示,用同一小车从同样的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接着在材料不同的平面上继续运动,分别停止在图中所示的位置.(1)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材料不同的平面上开始运动时有相同的.(2)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相等,是因为小车受到阻力不同,越光滑的表面,受阻力越 (填“大”或“小”),走得越 (填“远”或“近”),车的运动越接近运动.序号左边砝码质量m l/g 右边砝码质量m2/g木块状态1 5 6 静止2 10 11 静止3 11 10 静止由此验证了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觉得他们的探究过程正确吗?23.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12-117甲、乙所示,汽车通过隧道时的平均速度是30 km/h,计算出此隧道长度.24.某地区道路如图12-118所示,歹徒在A处作案后沿AB以5m/s速度逃跑,到达B时停留1 s,接着沿BC以6m/s速度逃命.在歹徒经过AB中点时被见义勇为的小明同学发现并立即从A出发,沿AC拦截歹徒,结果警方和他恰好在C处将歹徒抓获.歹徒从被发现至在C处被捕共历时多长时间?小明追捕歹徒的速度为多少?参考答案1.B[提示: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同速运转.]。
九年级物理 第12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1 / 1 图1 第12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例1.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判断 ( )A .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B .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C .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D .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例2.国庆60周年阅兵时,一架加油机和两架受油机组成的编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模拟空中加油。
我们说加油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广场上的受检官兵B .天安门城楼C .受油机D .蓝天上的白云例3.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方向运动其路程S 跟时间t 的关系图像如图1所示。
仔细观察图像,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写出一条即可)例4.下列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 .人的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B .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C .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D .黑板的长度约为1m例5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类,它是 A .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B .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C .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D .用力把铅球推出例6,的东亚足球四强赛中,中国队与韩国队的比赛进行到第62分钟时,中国男足队员邓卓翔连过三人杀入禁区,一脚冷静的弧线球绕过门将,直入球门后角,3:0锁定胜局。
足球离开脚面后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使足球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施力物体是 ( )A. 邓卓翔和地球B.足球和空气C. 守门员和地球D. 地球和空气例7小雨同学通过绳子拉着一石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假设它受到的力全都消失,则该石块将A .做匀速直线运动B .继续做匀速圆周运动C .落到地面上D .立即停止运动例8.以下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 .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容易停下来,所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B .用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放在地面上的两个材料不同的物体,则难以推动的物体惯性大C .匀速行驶中的客车突然刹车,乘客向前倾,这是由于惯性所引起的D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例9 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选手王濛一人获得三枚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如图9.下列论述错误的是A .王濛到达终点线后,还继续向前滑行是由于惯性的原因B .用力蹬冰面加速,原理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 .王濛在领奖台上受到的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 .王濛在领奖台上受到的支持力和对领奖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例10李明同学在学习运动和力的知识后有以下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 .投球时,手的推力使篮球在空中继续飞行B .静止在草坪上的足球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C .用力推小车,小车没动,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D .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慢慢停下来图9。
九年级物理 第12章 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12章运动和力教案一、【自主学习】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符号为___。
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正确使用时首先应观察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
在读数时,视线要,估读时只允许估读到____________。
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2.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符号。
时间的测量工具是。
3.测量时,值和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只能______,不能______,减小误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
4.特殊测量方法:(1) __________;(2) __________;(3) __________;5.在物理学里,我们把叫机械运动。
6.物理学中,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国际单位是__ 。
7. 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_________,表示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_________。
8.在描述物体运动时,叫参照物。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___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____。
9.物体间保持相对静止的条件是:(1);(2)。
10.力的概念:(1)力是作用。
力不能离开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物体之间存在力的作用(一定/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
11.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统称为。
力的作用一定是,有施力物的同时,必定有。
当两个物体间存在力的作用时,两物体直接接触(一定/不一定)。
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是、、。
12.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 和。
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和来描述的。
13.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结果人离墙而去,这说明_______与_______间发生了力的作用,若以同学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是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运动和力基础复习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4、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为参照物的。
b、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10、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下列属于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A.拍打衣服,把灰尘拍去B.将足球射入球门
C.公路上汽车限速行驶D.跳远时快速助跑
11、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火车受几对平衡力的作用?哪二个力为一对平衡力?
2、力的作用效果是:①,②。
3、做一做,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观察后讨论思考问题:
1、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不
求
最
好
但
求
更
好
【学堂检测】
【自主学习】
1、叫机械运动。运动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参照物。
2、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____内通过的____。公式表示:____,速度的主单位是__。
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时间的主单位是___。换算关系是:1km=m、1dm=__m、1cm=m、1mm=m、1μm=m、1nm=m。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本章时,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和惯性这个概念搞混了。
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没有认真加以区别所造成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
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
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知识梳理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内容及过程 1、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并非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它虽然每分钟经过的路程都相 等,但不见得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也相等.
可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不能只看某一种分隔法的相等时 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而且要看是否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都相 等.
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 识.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网络(板书)
5止切豐豐瓷喇
t畚慣拘叫仪样*
星也表航物体运动快慢的砌
定总
益式=
计仏
变毘貝縛运动—普禺it惟I
答案:D
例2: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40m^s;在水中 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kmk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 它1min内能飞行5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
亚军.
分析:这是比较速度大小的类型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它们都换算成 统一的单位,就可以比较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
4.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5.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第六节 复习和总结
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 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平衡等一些 基本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 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应 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科学知识 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 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猎豹的速度vi=40m)/s,旗鱼的速度V2=108km/h=30m/s;褐海燕的速度V3=5 km/min=83.3 m/s.V3>vi>V2.
答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褐海燕 猎豹
例3: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对施加
了力,同时对也施加了力.
分析:水桶被提起时,水桶位置发生了变化,水桶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人.与 此同时,手也受到了向下的拉力, 此力是由水桶施加的, 也就是人在施力的同时. 也 受到了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91氏廈、
/=5^时個/
,力茁離含丿」的H用效果
力的;侵虞
*ftc N
關■丄具:W力计
力的测■
i力的表示方注:力的示養朗
发橫肪軒:
1牛蛭第一定律內輕士(略】
搐.[民玮外力一-运动状憲改童7—I不M力—*竹止型匀理耳枕运动
註和力|
挣性
I二力平實广恋临
二、典型例题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
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
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看以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而言,因
此A错.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与同时性,在踢球的同时脚就会疼痛,不会等球飞出 去之后才痛,故B错.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也会发生力的作用,如磁场的作用,所以C错.故应选D.
例7: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了一条96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 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 8crn/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s的速度跑开.他 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的安全地区?
答案:人(手)桶 桶 人(手)
例4: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m,则必为匀速直 线运动.”这句话对吗?
分析:“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何为“快慢不变” 呢?也就是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里可以把时间分割为1小时、1分 钟、1秒钟等. 每个1小时、1分钟、1秒钟都是相等的时间, 甚至每个十分之一秒、 百分之一秒等等都是“相等的时间” .物体如果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这个“相等的 时间”显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分割法的 “相等的时间”,而是指任何一种分隔方式的 “相等的时间”,也就是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仅每小时、每分钟通过的路 程要相等,而且每秒钟、每十分之一秒钟等通过的路程都必须相等.
答案:356cm0.8cm1cm1cm
例6:工人用铲子向炉膛内送煤,铲子并不进入炉膛,而煤却能飞进炉膛,这是为 什么?
分析:先确定以煤为研究对象.然后分析煤原来的运动状态,接着分析送煤过程中 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由于惯性,煤离开铲子后要保持原来的状态而飞进炉膛. 答案:工人用铲子向炉膛送煤时,铲子和煤都向前运动,当它们到达膛口前时,铲 子停止了运动,而铲子上的煤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向前运动的状态,而离开铲子飞 进炉膛.
例5:王师傅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木板的长度所测量结果是3.568m那么,这块木 板的长度的准确值是多少?估计值是多少?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测量的 结果精确到多少?
分析:此类问题应根据测量结果,运用逆向思维来分析.根据测量记录的要求,测
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3.568m的最后一位是0.008m即0.8cm,所以估 计值是0.8cm而估计值以前的数值均为准确值,所以3.56m即356cm为准确 值.从右起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单位就是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故这把尺的最 小刻度值是1cm.由于测量所能达到的精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因 此,这个测量结果精确到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