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
重点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2。
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
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
复习范围:(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2。
复习办法:A。
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
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
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
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
《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排列.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
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2。
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古代汉语专题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专题复习资料一、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先秦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对汉字进行思考,对于汉字的本质、起源与功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上古结绳而治.岳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
”这里把文字与八卦、结绳看做同类事物,而前者是由后者发展演变来的。
《系辞传》的作者认为,文字这类事物是从天地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象”,它们的作用在于沟通神明,表现万物,因而可以用于治理社会,了解事物。
先秦的学者对于汉字的构造也有所思考,《周礼》提出了“六书”的类别名目。
《左传》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说法,《韩非子》也说“古者,仓颉之造字也,自环者为私,背私为公”。
这一时期,人们还对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规范。
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撰写了《史籀篇》;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编写了《仓颉篇》,赵高编写了《爰历篇》,胡毋敬编写了《博学篇》。
他们对汉字的形体和用字都进行了规范,并以之作为朝廷制定的标准字样,用于正字与教学。
二、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1、许慎创造了“部首”。
2、部首是《说文解字》各部字的第一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
《说文解字》按照偏旁相同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
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部首”。
3、许慎用540个部首统摄了9353个汉字,不仅建立起汉字部首系统,而且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揭示了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建了一种优秀的范式。
另外《说文解字》的编排方法为辞书的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
三、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连的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1、郑樵、戴侗等人在许慎的“六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汉字子母、父子相连的理论。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笫一节文字一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二汉字的性质:1汉字形成:①历史传说:“仓颉造字”。
②原始汉字产生的时代:约5000年前黄帝时代。
据史书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史官,大概曾从事过汉字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2汉字的表意性:表意性文字。
形成汉字表意性的原因:①先人造字“因形示意、意寓形中”的理念所致:汉字字形多数是直接与字义相联系。
形形汉字↗↘拼音文字↙↖音←义音→义②由古汉语的特有属性所规定:“因形示意”的表意性汉字与以单音词为主、少有形态变化、同音词数量大等为主要特点的古汉语有较好地适应性。
三汉字的结构(造字法):1许慎《说文解字》“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①象形:用描摹事物轮廓或特征来表意的造字法。
如:日.月.人.鱼.羊.水。
独体象形:目、木、手。
合体象形:眉、果、聿。
②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增加象征性符号来表意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亦[腋] 、刃、本、末。
独体指事:一、三、五、高。
加(合)体指事:寸、叉、厷、甘。
③会意:把两个或几个表意形体组合在一起表示一种新意的造字方法。
汉语言文字学复习提纲

汉语言文字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复习提纲上册第一单元文选重点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蜗补天》《螟蜥》《巫山、巫峡》《岳阳楼记》其他的篇目略做了解重点: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意和引申义词义分析举例熟记字的古义、引申义、例子文选重点篇目:《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塞之战》《晏婴论季世》《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孙膑》《韩信破赵之战》《张骞传》《华佗传》古代汉语常识重点:词类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的词序: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副词;代词;介词;语气词和词头词尾词义分析举例:词的本义要熟记第二单元文选重点篇目:《谏逐客书》《论贵粟蔬》《报任安书》《出师表》《答李翊书》《封建论》《神灭论》《原臣》第三单元古代汉语常识重点:古代的历法,古汉语常用工具书词义分析举例熟记字的古义、引申义、例子下册第四单元文选重点篇目:《季氏将伐颛臾》《逍遥游》《齐桓晋文之事》《许行》古代汉语常识重点:古书的注解词义分析举例:词的本义要熟记第五单元古代汉语常识重点: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二、模拟试题《古代汉语》(一)(50分)一、单项选择(10分,每小题1分)①下列各组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鱼、末B.牧、逐C.江、莫D.上、须②“汤”的本意是()A.专指温泉B.煮东西的汁液C.热水D.中药的剂型③“报”的本意是()A.告诉B.报恩C报仇 D.判决罪人④下列个组字,共为异体字的一组是()A.凭懑B.蚤早C.娶圣D.酷沽⑤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A.响:回声一声音B.色:脸色一颜色C.狱:案件一监狱D坟:土堆一坟墓⑥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是:()A.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D.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⑦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为使动用法的是()A.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B.晋侯饮赵盾酒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D.范增数目项王⑧下列句中的“而”字表示顺接关系的意思的是(A.水浅而舟大也B.子产而死,谁其嗣之?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講工具書一、工具書的排列法(一)按音序排列1.漢語拼音2.注音字母3.四聲和韻排列,字母排列(二)按部首和筆畫排列(三)號碼排列二、常用工具書(一)字典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小篆字典全書分30卷按部首排列,分540部收字9353 ,重文1163全書計133441字徐鉉等校訂《說文》,稱“大徐本”鉉弟鍇作《說文解字繫傳》,世稱“小徐本”大徐本對《說文》的校訂,主要包括:(1)改易分卷(2)增加標注(3)增加新附字(4)增加注釋(5)增加反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王筠《說文句讀》、《說文釋例》桂馥《說文解字義證》2.《康熙字典》籌[廣韻]直由切[集韻] [韻會]陳留切[正韻]陳留切並音儔籌算也[儀禮鄉射禮]箭籌八十[註]籌算也又壺矢[禮投壺]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註]籌矢也又籌策[史記高祖紀]運籌帷幄之中又[集韻]徒刀切音陶[揚子方言]戴也又叶音除[蔡洪圍棋賦]攄妙思奮元籌飾服色玩騂駒王引之《字典考證》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3.《漢語大字典》(二)詞典1.綜合性詞典《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2.專門詞典(1)古代詞典①《爾雅》明明,斤斤,察也。
(《爾雅·釋訓》)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
(《爾雅·释器》)②(西漢)揚雄《方言》娃,嫷,艶,窕,美也。
吴楚衡淮之間曰娃,南楚之外曰嫷,宋衛晉鄭之間曰艶,陳楚周南之間曰窕。
(《方言》卷二)③(東漢)劉熙《釋名》倉,藏也,藏穀物也。
(《釋名·釋宮室》)廷,停也,人所停集之處。
(《釋名·釋宮室》))(2)虛詞詞典(清)劉淇《助字辨略》(清)王引之《經傳釋詞》楊樹達《詞詮》式《詩·國風》:“式微式微。
”《爾雅》云:“式微式微,微乎其微者也。
”鄭箋云:“式,發聲也。
”又《書·盤庚》:“式敷民德。
"孔傳云:“用布示民,必以德義。
”愚按:此式字猶爰也。
古汉复习资料

古汉复习资料古汉复习资料一、填空(每空1分,计10分)二、术语解释(每题4分,16分)1、笺——“笺”是表识的意思。
特点是对前人注释的阐明、补充、订正。
以郑玄为《毛诗》作笺为代表。
2、疏、正义——是六朝之后古人给注作的注。
其特点是不仅要注释经文,还要注解古注,因此往往是旁征博引,文字繁琐冗杂。
3、音义——音义是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古注,以注音为主。
其代表为《毛诗音义》《周易音义》《尚书音义》等。
4、指事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指出一些不能用象形表示的抽象的概念。
如“上”“下”。
5、象形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象形字就是早期的图画文字,是从图画脱胎出来的。
它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事物大体的轮廓或某些特征。
如“日”“月”。
6、判断句——指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7、会意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武信是也。
”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
8、形声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是根据所要表示的事物,取一个字作为意符,再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声符,从而构成一个新字。
9、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字有同一的部首,且字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注释。
10、古今字——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
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11、异体字——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一样,而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1、词的本义——指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即词的原始义。
而通常所说的词的本义,指造字之初所记录的词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的且有文献材料印证的意义。
12、词的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就是引申义。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最新)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一、古汉重点——名词解释1.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2.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如“筹”。
3.同义副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近语素组成的合成词,例如“恭敬”。
4.偏义复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词语,只偏于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语素只作为陪衬,他的此意究竟偏落哪个词素只有联系上下文意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例如“得失”。
5.同义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但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例如“颈”和“项”。
6.词的本义:简单说就是指词本来的意义,即词的基本的最早产生的意义,我们现在所谈史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古代书面语所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7.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8.古今字:指某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先后所使用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者为古字,后出者为今字。
9.异体字:指通行于同一时代的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
10.同音替代的繁简字:有些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本来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或显然有别,只因音同而合并,例如“云”和“雲”。
11.古今同形词:有些简化字典古书中某个字字型相同,但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简化字仅与它同形。
二、古汉重点——简答1.古今词义的演变①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了交集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②古今义用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如马,牛,山,水等,但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坐、雷”。
③古今异义词,有的词义完全不同,如“抢”古义“撞”,今义“争夺”,有的同中有异,如“劝”古义“鼓励”,今义“劝说”。
2.古今词义的差异⑴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①词义范围扩大。
如“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兼指肉类。
古代汉语复习总结资料

一、汉语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1.编排方式:按部首和笔画、音序、号码编排按音序编排:《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按照号码编排。
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
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2、汉语工具书的注音方式:三种:直音法、反切法、拼音字母注音法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
《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反切法:是用两个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方法,注音时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广韵·麻韵》:“誇,苦瓜切”。
《唐韵》“奔,博昆切。
”拼音字母注音法: 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
3、古汉语工具书的释义方式:直训、描写、义界直训: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说文·一部》:“元,始也。
”描写: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都给予解释。
《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说文·斗部》:“斗,十升也。
”二、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介绍(一)字典1、《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撰。
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首创部首编字法:将所收字分为540部,以部首字统辖所属字。
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文字学部首。
体例:先列出小篆形体,然后说解字义,再分析字形结构。
2、《康熙字典》我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工具书。
始编于康熙四十九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
主编张玉书和陈廷敬。
收单字47035个。
使用部首检字法,共214个部首。
体例:每个字先注音。
其次释义并引书证,最后注叶音。
3、《汉语大字典》我国目前最为详备的一部汉语字典。
以解释汉字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收单字56000个左右。
使用部首检字法,共200个部首。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常用字3700多个,酌收少量的双音词,约 2000多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声训(用同音字解释字义)
汉·刘熙《释名》:
负,背也。房,旁也。邦,封也。
5.古今方言
清·钱大昕:
今吴人呼“蚊”如“门”。
今江西、湖南方音读“无”如“冒”。
吴音“亡忘望”亦读重唇。
吴语:肥
6.汉字偏旁:巴—肥悲—非
7.汉外(韩、越、日等)对音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通论
文字:
汉字简史:(一)字体发展简史
1.甲骨文:主要出现在商代,-9 ~ -11世纪。用于记录占卜的结果。
一般认为,甲骨文的第一个发现者是王懿荣;第一个研究者是刘鹗(刘铁云)。
2.金文:主要出现在西周、东周时期。铸在各种青铜器上,内容大多为记录各种重要事件。
3.隶书:亦即所谓“小篆”(此前文字为“大篆”),据传秦始皇命李斯创制。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关系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上古时期,A(益)、B(溢)两字是古今字的关系,但后来已经分化为两个字(“区别字”P.548),各有各的意义(利益、水涨),用法逐渐固定了,如果继续用较早字形A(益)代替较晚字形B(溢),就属于通假现象。例如,澭水暴益。(吕氏春秋)(益,同溢,满溢,古体字。)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禽,同擒,古体字。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禽,通擒,通假字。)莫春者,春服既成。(论语)(莫:古体字,晚。)独自莫凭栏,(李煜词)(三说:1.如字;2.暮的古体字;3.通假“暮”。)
(三)浑言、析言
古代训诂学家常常使用“浑言”和“析言”这两个术语:“析言则别,浑言则同”,或者“对文则别,散文则同”,意思是:A、B两个词在对举使用时意思不同,而在分别使用时意思相同。例如:
《诗经·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孔疏:对文则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说文》:唯,诺也。
三.不用虚词的复句/意合复句
古代汉语的关联虚词起源较晚,不甚发达,一些复句常常并不使用虚词连接,在形式上与一般的单句无异,而实际上各个句子存在深层的关系。例如:
《史记》: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假设复句)
《左传》: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因果复句)
《左传》:射其御者,君子也。(补充复句)
《论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转折复句)
《说文》:命,使也。从口从令。
吠,犬鸣也。从口犬。
启,开也。从户从口。
4.反训:以反义词训释,古时也叫“正反同词”、“施受同辞”、“美恶不嫌同辞”。例如:
《尔雅》:肆、故,今也。
另:祥,妖怪。(《左传》:“将以为楚国妖祥乎。”P.111)
学,教也。(《礼记》:“学学半。”P.214)
二、几种较特殊的词汇
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齿音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影喻晓匣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4.韵书:《切韵》:隋·陆法言等编订,书成于601年。现存残卷。
《广韵》:宋·陈彭年等人依据《切韵》增广而成,现完整保存。收206韵,依四声排列。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编订,为指导作曲和正音而作,书成于1324年。分19个韵部,收录1622组同音字/音节。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偏正复句)
四.倒装句(略)
(五)紧缩句
紧缩句,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意合复句。多由省略复句的主干成分而来,有的保留关联词,有的不保留关联词,很像是词组。例如:《论语》:欲速则不达。(转折关系)
《论语》:子曰:“内省不疚”。(转折关系)
(三)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为动用法。例如:“文死谏,武死战。”
补充举例:
1.象形字:牛、木、果、禾、毛、之/止
2.指事字:一、二、三、四、末、本、朱、寸、元、天
3.会意字:休、从、北、旦、明、林
4.形声字:江、鸠、舅、草、國、銜
5.假借字:其、因、酉、然、之、而
6.转注字(略)
三、字形的变异
(一)古今字(参见教材通论·六)
古代造的字为古体字或本原字,后来造的字为今体字或后起字。
韩语:方法
(二)古无舌上音
上古无“知彻澄”,读为“端透定”。
证据1异文
《书》:“大野既猪。”《史记》引作“既都”。
《论语》:“君子笃于亲。”北宋·郭忠恕《汉简》:笃,“古文作竺。”
天竺,又作身毒。
2.汉魏反切
《诗·云汉》:“蕴隆蟲蟲。”蟲,徒东反。
3.古读
《说文解字》:冲,“读若动”。
4.异读
《广韵》:“姪,徒结切;又直一切。”
西域:乌弋山离、安息、波楞、葡萄、胭脂、琥珀、瑠璃
佛教:世界、浮屠、塔、ຫໍສະໝຸດ 悟、涅槃少数民族:姑(苏)无(锡)-罗-那-纳
马蹄(荸荠):古越语(壮语)“泥里的果”之意。
三、古汉语的词汇意义
(一)考本义之方法——以形索义
(《古代汉语·通论四》P.95)
(二)由本义系联引申义
(《古代汉语·通论四》P.93-99)
4.章草5.楷书6.行书7.草书(包括:狂草)
二、汉字的结构:六书
汉代人分析汉字的结构,总结出六种构造的规则。(并非先有“六书”的规则,然后再创造汉字。)
六书的排列顺序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而定义及例字则依据东汉·许慎(字叔重)的《说文解字·叙》: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几个惯用的通假字:1.共商国是2.矢志不移3.贸然
(三)异体字(参见教材通论·六)
指的是一个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但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几乎任何时候都可以互相通用。
(四)繁简字(参见教材通论)
(五)互体字(见第一学期PPT)
四、汉字部首举例(教材第二册:P.636-676)
五、古文字学之重要著
1.汉·许慎《说文解字》。功用:释读古文字的津梁;不足:不知有甲骨。
景—影、酉—酒、然—燃、奉—俸、要—腰、莫—暮、益—溢、禽—擒、因—茵
(二)通假(参见教材通论·十六,P546)
通假的原则:书面语里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通用和假借。
通假的两种情况:
1.本无其字,亦即“假借”(六书之一),这是造字之法。无本字、借字之分。
2.本有其字,即:训诂学、注释学的通假,这是用字之法。有本字、借字之分。
欠—砍、坎干—旱、汗甘—邯
汉字异读
商贾—贾宝玉滑(hua\gu)稽
(四)娘日二母归泥
中古娘(n-)、日(r-)二母属于古音的泥(n-)母。
证据:古今字
尔—你乳—奶
汉字偏旁
念—稔壤—孃内—芮、蚋
方言
赣语:忍认韧染让惹日箬/篛
吴语:二儿
(五)复辅音问题(见文选《论语》课件)
子曰:“为命,……”命=令(同源词)麦=来(同源词)
(3)直音:用同音字来标注。例如:
《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音司。”(用“司”来标注“厶”的读音)
2.反切法
起于汉末。
用两个汉字来拼音,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和调。通常称为“××切”,也叫“反”、“翻”。例如:东,德红切。公,古红切。
3.字母:由唐末守温和尚等人创制。先为30字母,后经守温改定为36字母,作为声母的标目:
3.训诂学亦即古代的词汇学。
训诂学局限于文献语言;且仅关注难字难词,主要为解经服务。实际上是文献语言学。
二)训诂学的基本方法
1.义训:直接解释字义。例如:
《尔雅》:增,益也。
《说文》:元,始也。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说文》:袜,足衣也。
2.声训/音训:利用同音字解释字义。例如:
《尔雅》:樊,藩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参见教材“通论(五)”P.)
二、几条汉语语音演变的规则
(一)古无轻唇音
上古无轻唇音“非敷奉微”,读作重唇音“帮滂并明”。
证据1.古籍异文:
《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邦域,亦作封。
《诗·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匍匐,亦作扶服。
《书》:“岷山之阳。”《史记》引作“汶山”。
2.汉魏反切
邶,方代反。
3.古读
《周礼》:“设设莞筵纷纯。”郑众云:“纷读为豳。”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说文段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音韵:
一、古代汉语语音概述
(一)古人是怎样记音的
1.反切以前的注音法
(1)譬况:描写某字发音的情貌和方法。例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吕氏春秋》:“崔杼之子相与私闀。”注:“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4.楷书:亦称真书、正书、楷体。兴于汉末,沿用至今。
附:
几种短期出现使用过的字体:
石鼓文:
陶文:刻写或书写在各种陶器上的文字,战国时期多见。
瓦当文:铸在瓦当上的文字,各个朝代都有使用,古文字学一般注重战国秦汉期间的文字。
鸟虫书:一种具有很强装饰性的字体,笔画缀以鸟虫的形体样式。
(二)书体发展简史
1.甲骨文2.金文(以上皆称“篆书”,又分大篆、小篆)3.隶书
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返)少益耆食。(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
有些所谓“今体字”,乃是为某个引申或者假借的义项特别创造的字体。这样,不同的义项就有不同的字形,可以将各个义项区别开来,所以,古今字又称“区别字”,以利于解决一个字兼职过多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语言中增加了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