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时地球的自转课堂反馈湘教版必修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1章 第3节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3)周期恒 太星 阳日 日: :2__3__时__2__45__小6__分__时__4__秒____, ,昼真夜正交周替期周期
(4)速度角速 度都度相:同除,_南_均 _北__为两___极____1点__5__°外__,__任__/何时地点的自转角速 线速度:由于___纬__度______的不同而有差异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_地__转__偏__向__力__,该力随纬度增高 而增大。 2.偏转规律:北半球__右_________偏,南半球__左_________ 偏,赤道上__不__偏_______。 3.适用范围:平直河道中水的运动、大气运动、炮弹飞行 等。
【自主探究2】 一位细心的老司机发现,由他驾驶多年的 车辆总是右侧的轮胎磨损较左侧的严重,心中很疑惑。你能解释 他的疑惑吗?
道的一半
3.学会计算地方时、区时、国际日界线两侧
要考查昼夜更替规
日期如何变化。
律和区时计算。
4.学会阅读和分析各种图像,尤其是各种光
照图的判读。
课前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梳理探究
一、地球自转特点与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特点 (1)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__逆__时__针_____旋转如图_B___ 如图A 从南极上空看,_顺__时__针____旋转如图_C__
恒星日
太阳日
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 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
概念
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 地中心连线相交的时间
时间间隔
间隔
参考物
恒星
太阳
时间长度 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
周期
恒星日
太阳日
地球运动——自转反思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自转》课后说课稿这一课题选自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下面我将从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展开今天我的说课。
一、说课标分析: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说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首先了解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是基础。
分析此条标准可知,该标准关注的对象是地球运动这一动态现象,具体包括如下具体要求:1、地球运动包括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2、应从方向、周期、速度等要素来学习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3、结合示意图,说明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
二、说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了解,但大多比较浅显,只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怎么样。
因此,本节课教学中,重点在于对现象产生原因及其规律本身的探究,引导其从宏观和系统上把握知识。
此外,高一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由以兴趣为主转向以追求知识为主,学习目的更加理性,目标更加明确,不仅只关注表面现象,更关注现象背后的原因、意义、规律。
结合新课改要求和课程结构安排,本节课特意设计了合作探讨学习、实际操作演示学习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学习。
三、说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研究地球运动的开篇课,也是以后的地理学习的基础课。
后续的地球运动意义、自然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界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知识的学习将以此为铺垫。
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之一,其运动要素将主要研究方向、周期和速度。
本课程对此主要设计以下内容:师生共同探究如何证明地球自转;学生演示地球自转方向并画出自转方向示意图;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自转周期,教师引导并共同演示自转周期;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结合地图册和教材活动表格,总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全球分布规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并能正确使用地球仪演示以及正确画出示意图;(2)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简单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及其原因;(3)能归纳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全球的分布规律。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2

第三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1).通过地球仪演示和画自转示意图,掌握地球自转中地轴的和自转方向的特点。
(2).通过视频演示、模拟地球运动,理解1恒星日和1太阳日的区别(3).通过读图总结和计算掌握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动手演示、画图培养学习的地理兴趣(2).通过探究、寻找证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学情分析因中考不考地理,大部分学生对地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很多地理基础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
学生基础差,学习成绩不太理想。
但是一部分学生思维很活跃、好动。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
(用地球仪演示、学生画图掌握自转方向)地球自转的周期。
(播放动画、学生模拟地球运动的活动及实际观测)地球自转的速度。
(播放动画、计算推导掌握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难点: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学生通过模拟地球运动的活动理解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有人说我们生活的地球在不停地自转着,你相信吗?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中。
现在我们看看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
播放动画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如何呢?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活动2【讲授】展示本堂课教学目标本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记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的特点2.能在地球侧视和俯视图中准确标出自转的方向3.准确识记1星恒日和1太阳日的时间长度,理解它们的区别和实际运用4.掌握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以实际重点: 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的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要掌握的内容活动3【活动】介绍地球仪、观看动画认识地球的旋转介绍地球仪:北极、南极、地轴。
学生观看动画,回答问题:地球在绕( )旋转;旋转过程中始终指向( )星附近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力,认识地球自转活动4【活动】探讨地球自转方向提问: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透过自然现象看到本质能力从不同角度观察侧视、俯视北极、俯视南极地球自转方向。
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攸县四中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讲述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生由于高度所限制,可能觉得虚无缥缈,老师应该从我们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无处不在,进而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学会晨昏线的判断方法以及活学活用,用地转偏向力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看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
2、多媒体教学、教师道具演示、生活中的事例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晨昏线的判定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三)情感道德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生活就是地理,地理就是生活”的理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昼夜交替的成因,晨昏线的判定,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课时安排: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有三个,为了保持课堂完整性,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用1课时,地方时几区时、日界线用2课时。
教学过程: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
学生自学、思考:预习P17---181、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有哪些?2、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久?3、向正北方向发射一颗炮弹,炮弹能准确的落在开炮者的正北方吗?探讨:一、昼夜交替学生看幻灯片,思考:1、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原因?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2、昼与夜的交界线是什么?晨昏线有哪些特点?3、怎么判断晨昏线是晨线还是昏线?结论1: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不透明,有太阳光,而且在不停的自转。
昼夜交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使地球表面昼夜温差不至于太大。
拓展:如果地球只有公转而没有自转,有没有昼夜交替?如果有的话周期需要多久?结论2:晨昏线是一个大圆,与经线重合或者相交,与太阳光垂直。
结论3: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是晨线,正在发生日出现象;由昼入夜的分界线是昏线,正在发生日落现象。
湘教版必修1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特点(讲义)

湘教版必修 1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特点(讲义)
高中地理 地球自转的特点
一、考点突破
1. 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
2.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的特点。
3. 理解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难点: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地球的自转运动 定义
绕地轴的旋转
方向 自
西
向
东 从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旋转
B. 运转方向不同,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也相同
C. 运转方向相同,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 运转方向不同,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思路分析:同步卫星和地球上某点始终相对应,随地球自转,所以是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大于对应点。
答案:C
【易错指津】
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无论站在任何角度,永远如此,但要说明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时,一定记住要有前提,即是站在哪一个极点上空俯视。
【综合拓展】
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1)纬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2)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1.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3.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能准确地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天体)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用科学的理论批判伪科学、反科学的观点。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形成。
【教学方法】1.让学生分小组活动,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教具、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堂课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中的自转。
但是,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新课讲解】【教师提问】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
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提问】很好。
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教师讲解】实际上,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自西向东。
而且,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23时56分4秒,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大家请先阅读书18面的阅读材料。
)与地球自转周期类似,由于选择的参照点不同,地球的公转周期有恒星年与回归年之分,同样的,真正周期是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特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

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能正确判断晨昏线理解地转偏向产生的原因、偏转规律理解时间差异的产生,掌握相关计算2、能力目标通过模拟自然现象自行分析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晨昏线的特点与判读、地转偏向力的偏转方向、时区的划分以及计算2、难点:时间的计算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四、教学准备:课件、地球仪、手电筒、红墨水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这节课我们接着复习地球的自转。
【推进新课】大家阅读教材,找到地球的下列运动特征一、地球的运动特征特征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定义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1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1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点相等均为15°/h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近日点附近较快(1月初)远日点附近较慢(7月初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自主阅读:P17(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提问: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三方面?学生回答小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1、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2、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3、产生了地方时(时间差异)(一)、昼夜更替基础知识梳理1、地球自转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昼夜现象昼夜更替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地球自转2、周期: 24小时(1太阳日)3、意义: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自主探究:晨昏圈的特点与判断1、观察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关系2、晨昏圈在地球表面移动的方向如何3、晨昏圈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4、你能区分晨线与昏线吗小结:晨昏圈的特点与判断1、形状:过地心的大圆,平分地球2、移动:相当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晨昏圈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3、与光线是平行关系4、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看 由昼进入夜为昏线由夜进入昼为晨线典型例题:判断图中的晨昏线,并画出太阳光线练习一:AB 为 (晨、昏)线 CD 为 (晨、昏)线练习二:PQ 为 (晨、昏)线 MS 为 (晨、昏)线(二)、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自主学习:阅读P18:地转偏向力基础知识梳理1、发生偏向的原因:地球自转2、偏向:在水平运动物体原运动方向上,北半球向右偏N A N s B R C DP Q M S(南极) N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3、影响因素速度越快,偏向越大纬度越高,偏向越大4、意义:影响河流、大气、洋流的运动方向。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第1课时)课件湘教版必修1

课时)课件湘教版必修1
学习 目标 定位
1.通过教具或示意图,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通过示意图或多媒体,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3.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栏目 索引
基础知识导学 重点难点探究 随堂达标检测 教材活动指导
挑战自我 点点落实 重点难点 个个击破 即时训练 体验成功 回归教材 答疑解惑
解析答案
123 456
2.下列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广州与北京的线速度相等 B.广州与北京的角速度相等 C.广州的线速度小于北京的线速度 D.广州的角速度大于北京的角速度 解析 北京比广州纬度高,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之外)各地相等。
解析答案
答案
反思归纳 晨昏线及其特点 晨昏线就是太阳照射地球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是由晨线和昏 线组成的,故又称晨昏圈。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 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面积相等,也就 是说,晨昏圈应为一个圆(切面应通过地心),并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如右图所示,晨昏线具有以下特点: (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 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方法技巧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方法
依据
晨线(图中AB)
昏线(图中BC)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 自转法
夜进入昼的分界线 昼进入夜的分界线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6时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18 时间法
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这个时间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月球
C.地球自身
D.天空中除太阳外的某一恒星
解析地球自转周期有恒星日和太阳日,周期分别是23时56分和24小时,参照物分别是恒星和太阳。
答案 A
读下图,完成2~3题。
2.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 )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丙>乙>丁>甲
D.丁>丙>乙>甲
3.图中四地的自转角速度( )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丙>乙>丁>甲
D.丁=丙=乙=甲
解析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除南北极点外,地球上各地的自转角速度均相等。
答案 2.A 3.D
4.与昼夜交替产生原因有关的因素包括( )
①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②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③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④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
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面对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对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答案 A
5.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偏移方向正确的是( )
A.北半球向东偏
B.南半球向西偏
C.北半球向右偏
D.南半球向东偏
解析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答案 C
6. 读下图,完成有关问题。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晨/昏)线,它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
(3)B即将进入__________(昼/夜)半球。
(4)图中各点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示右侧为地球向光面,即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由夜半球转向昼半球,故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
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地点线速度相同。
答案(1)
(2)晨相互垂直(3)昼(4)B=H>D=E=F>A=C。